安庆师范学院校史校情简洁版

2024-05-15

安庆师范学院校史校情简洁版(精选3篇)

篇1:安庆师范学院校史校情简洁版

安庆师范学院,座落在原安徽省省会、文化古城安庆市,系皖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兴办200多年的清代安徽著名“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这里,1902年书院改为安徽大学堂,由此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其后这里先后为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学校、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目前校园面积180亩,校舍面积77000余平米。设有中文、政法经济系、历史、外语、艺术、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9 个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科学、马列主义、体育、大学英语等5个教研部。有夜大学、函授部和人才培训中心。现有本专科全日制在校学生24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在册学生2150余人。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5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5人。在岗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12人,讲师等中级职称175人。

学院拥有电子计算机中心、电教语音中心和相当数量的物理、化学与语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和各系资料室藏书36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装备了拥有2500余种期刊的光盘阅展室。设有古籍整理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经济研究所、中华文化研究室、陈独秀研究室、朱光潜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出版《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院》、《安庆师院自然科学学报》、《教研报》、《安庆师院报》等报刊。

学院办学百年来几经上下,几度衰荣,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它有过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也有过安徽最高学府的殊荣;有几度停办或降格的曲折,也有英才辈出硕果满枝的欢欣。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批血沃中华、名震中外的名将与烈士,更培养出了数万名中高级专门人才,广泛传播了文化与科学,促进了安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获各级科研成果奖计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辞书、丛书160余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活动,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在校授课。

百年风雨、百年育人,为学院办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留下了治校严谨、教学严格的良好校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传统,也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面对新的世纪,全院师生员工正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认真总结百年育人的经验,发扬优良的传统和校风,以百年校庆为新的起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开创一个崭新的办学新时期,为把学校办成具有显著特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与科研中心而努力奋斗!

第 一 章 开安徽高等教育先河的三十年

第一节 敬敷书院的移建与办学

一、敬敷书院的移建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暮春,清朝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省城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西本院现址,购地百余亩,营建校舍,广植树木,将原在城内的著名“省学”敬敷书院移到这里办学,由此揭开了本院百年育人的序幕。

安庆古属“皖”国,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河,安徽简称“皖”正由此得名。安庆建城始于南宋,迄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即1760年至1937年的177年间,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代以方以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文学,正是在这里开一代文风,影响中国文坛200多年;清代著名的徽班正是从这里辗转进京,开有国剧之称的京剧之先河,因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1652年(清顺治九年)由操江巡抚李曰芃建在安庆城内。初名培原书院,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著名桐城派大师姚鼐曾两度就任书院的山长(院长),至1897年迁到城外建院时,它己有245年办学历史。书院的移建源于一场育人观上的分歧;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国门,随着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已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到十九世纪后叶,国内改良教育体制的呼声日高。当时的安庆是一个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地方,早在1862年,曾国潘就在安庆创办了中国最最早的新兴工业之一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近代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小火轮。社会的变化,使安庆在兴办什么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上掀起了波澜,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安徽巡抚邓华熙,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并于1897年初上奏朝拜廷,要求在安徽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但以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吏们则认为办学还是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本”,主张对现有的书院作些改良,只要“革除空疏之弊”就可以了。这样一方面朝廷批准了邓华熙的办学奏章,新式学堂开始在筹办;另一方面,在科举制度尚存,经学八股还是读书人主要进身之阶的情况下,作为省学的敬敷书院还是不可替代的,为避免新老两个学堂同城对峙,巡抚命布政使于荫霖在安庆城外另辟处所建立新的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新院址远眺城郊大龙山,近傍安庆八景之一的菱湖,院北有条丈许高的土岗,从西向东逶迤而来,岗上杂树成荫;西南面一条清溪半绕校园,垂柳夹岸,细水长流,风光秀美又远离城内烟馆酒肆、商贾车马的喧嚣。是读书习学的好地方。担任新敬敷书院山长的是桐城名儒阮强(字仲勉)先生,他曾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聘,主讲台湾书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走后,他即回皖接长敬院。与阮共同主讲敬敷书院的还有黟县胡元吉先生。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250年的敬敷书院于1901年冬停办,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

第二节 安徽大学堂与安徽高等学堂

一、办学概况

1902年,敬敷书院改为安徽大学堂。当时巡抚王之春认为,城内的“求是学堂房屋较敬敷书院为宽,且同一培植人才,(两校)归并办理易于措手”,于是将安徽大学堂迁至城内鹭鸶桥与求是学堂合并办学。安徽大学堂是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省布政使、按察使亲自担任学堂总办(校长)。安徽大学堂的学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省招收新生,“饬各属州县选生申送,县各二名,合共百人为住堂正额生”;二是“以原求是学堂肄业者充之,作为师范生”;三是令原敬敷书院学生“以及举人孝廉生童等人均改入该堂附课”,为此设附课生(旁听生)120名。1903年,刘葆良担任安徽大学堂总办,著名经学大师姚永概担任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大学堂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国文、东文(日文)、伦理、舆地、中外政治、中外历史以及经学大义、群经源流等等。这一年朝廷颁布了《奏定高等学堂单程》,规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设高等学堂一所,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而大学堂目前只能“先就京师设立以为之倡,俟将来各学大兴,即择繁盛重要省份增设”。根据这个章程,1904年,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

第三节 安徽武备学堂的办学与学生爱国革命运动

敬敷书院奉旨停办后,和求是学堂合并成为安徽大学堂,人员、资产全部移到城内鹭鸶桥。从1902年至1906年底,本院校址开办的是一所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军事专科学校--安徽武备学堂。

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年。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壮大自己实力的一种尝试。1886年,李鸿章仿照德国陆军学校办法,创办天津武备学堂。学堂采取西方近代教育方式,课程分两类,一类为理论性的“学科”,即在课堂上学习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学习各种枪炮武器知识,土木营垒、布阵攻防等知识;一类实践性的“术科”,主要在军营里实习枪炮阵式、队列军操等技能,学制三年。这所学校为晚清北洋陆军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引得一些雄心勃勃的封疆大吏们竞相效仿。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仿天津武备学堂的模式,在武昌兴办了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巡抚衙门(前安庆市委大院)东边的演武厅开学,首批招收新生40人,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谭学衡任提调。教员由北洋大臣选送天津陆师(武备)学堂毕业生,由南洋大臣选聘日本武官分别担任,学制三年。演武厅位于城内闹市,地域局促,不适合学堂操兵练武的要求,倒是北门外新移建的敬敷书院,地势开阔,是演兵练武的好场所。1901年朝廷诏改省城书院为大学堂,巡抚随即将书院改制并迁入城内,腾出校址,1902年6月,武备学堂迁到城外百子桥新敬敷书院。

本欲培养封建朝廷捍卫者的安徽武备学堂,由于学生的思想激进,开办几年后就成为巡抚知府们的一大心病。1905年秋,武备练军学堂停办。1906年11月,武备学堂被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开办前后8年,有5届毕业生。在百子桥本校址办学前后不过5年,这5年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5年。武备学堂的学生们在参与藏书楼演说会的活动中,在陈独秀等革命先驱者的教育熏陶下,在反对封建专科的秘密集会结社中坚定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在此前后形成的“以天下为已任,舍个人仕途争民族国家光明前途”的良好校风,也由此代代相传。

第四节 从陆军学堂到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 从1907年至1927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二十年:待续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民主革命浪潮冲击下土崩瓦解,接着军阀混战、社会会动荡不己;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接踵爆发;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蓬勃兴起。未几,宁汉勾结、蒋汪合流背叛革命,中国大地到处血雨腥风。

革命潮起潮落,教育风雨飘摇。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里,二十年间换了三块校牌:陆军小学堂、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第五节 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与江淮大学

从1919年冬到1926年冬,本院现址兴办的是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民国时代安徽大学创立之前安徽省唯一经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私立江淮大学。

第二章 皖省最高学府——省立安徽(1928.2-1938.5)

从1928年到1938年,这里兴办了安徽唯一的分科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第一节 省立安大的兴办与发展

一、安徽大学的筹建

1921年9月,省内外一些皖籍学者名流,向当时的安徽省长许世英建议创办安徽大学,以满足本省中学生升学之需,推进安徽的文化教育事业,许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后,教育界部分知名人士组织了“安徽大学期成会”,经多次会议,于1922年春拟定了筹设安徽大学简章并在省教育会内组织了“安徽大学筹备处”。1922年3月23日,主持筹备工作的刘贻燕、徐光炜、蔡晓舟等向省长呈递报告,要求准予筹备处立案并颁发图记(公章),拨给经费。报告申述了创办大学的理由:“以大学为造就人才之学府。我国大学除国立外,江浙粤晋各省均已渐次设立,而吾皖尚付阙如。查吾皖地居长江中枢,省立中等学校近有三十所,卒业者既日增,升学者自益众。不设大学,何以造就专业学术之人才……,非有最高育才机关,实不足以餍足学子之望”。省政府批准了这个报告和筹备章程。安徽大学筹备处有评议部、干事部两部分。所聘评议员都是皖籍学者名流如许世英、柏文蔚、王星拱、朱蕴山、章伯钧、高一涵、梅光迪、杨亮功、胡寅旭等60人;干事部分事务、交际两股,事务股3人;刘贻燕、徐光炜、蔡晓舟;交际股有12名成员,胡适、陶知行(行知)、光明甫、程滨遗、刘希平等都在其中。筹备处负责人为蔡晓舟。然而二十年代初叶的安徽经济凋零、财政拮据,为解决兴办大学的经费,省教育厅1924年10月向省府呈文《关于烟酒附加一成特捐移做筹备安徽大学基金与财政厅会稿》,但没有落实。安徽大学筹办了三年,未有进展,1925年6月,蔡晓舟向省政府缴还了安大筹备处的图记,首次筹办告缀。是年7月,省教育厅还有拟请王星拱继任安大筹备主任给省政府的呈文,但后不了了之。

1926年6月,兴办安大的社会呼声又起,安徽教育厅长洪逵拟订《征请皖贤会商筹设安徽大学办法》,重设“安大筹设办事处”,“七月召集南北人士会议,决定重要议案十四件。8月筹备处向省政府呈送了《安徽大学组织大纲》草案。十月省长高世读聘姚永朴先生为校长”,主持筹建事务。几个月后因北伐战争兴起,筹办工作再告中辍。

1928年8月,安徽大学文法学院成立,内设中国文学系、教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4系首批招收本科生一百余人,此时第一届预科生140人毕业,相当部分考文法学院本科学习。省下令聘刘文典任文学学院院长,主持全校校务。9月安大本科开始上课。不久安大工学院亦告成立,但当时考试合格录取的新生仅3名,无法独立开班。当年11月,安大学生与省立第一女中因故发生冲突,时值蒋介石来安庆,偏听女中方面一面之辞,立即召见刘文典加以训责,刘出言顶撞蒋介石,遭到免职拘押,不久即被迫离开了安庆。农学院筹备主任韩安也因这次风潮辞职。农学院筹备告辍。

1929年1月,省政府宣布安大筹备结束,撤销筹备委员会,接收改组安徽大学,改定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任命省教育厅程天放兼任安大校长。程上任后停办安大工学院,将3名学生转入文学院学习(1929年秋理学院成立后再转物理系);将文法学院分开,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教育学系,法学院设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保留预科并着手筹办理学院以符合当时《大学组织法》关于必设三个以上学院方可称为大学的规定。程上任后改组了人事,任命章益为文学院长,端木恺为法学院长,朱世明为理学院筹备主任,谭书麟为预科学长,季惕凡为秘书长。程肆意安插亲信的作法引起了安大师生的反对,1929年春安大进步学生在中共安庆党团组织的组织下酝酿开展驱逐程天放的**,后因叛徒的出卖遭到程天放和反动当局的镇压,程也因为逮捕迫害进步学生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不得己于1929年6月辞去安大校长的兼职,省政府于6月聘请王星拱继任校长。6月,安大代办的法政专修班毕业。是年8年,安大理学院成立,先设物理系,任命张其浚为理学院长,杨亮功为法学院长兼教务长,邓季宣为预科主任。是年文法理三院招收了本科新生177人。

1930年1月,王星拱接受了主持武汉大学校务的聘请,向省政府提出辞职但未获批准。6月,王星拱就任国立武汉大学副校长,杨亮功接掌了安大校长之职。遵照教育部令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杨裁撤安大预科,扩充各院系,文学院增设外国语文学系,改教育系哲学教育学系,理学院增设算学系、化学系、生物系,至此省立安徽大学有3院10个系。是年组织了校舍建筑委员会,计划建筑新校舍、筹建农、工、医3学院。

1931年6月,杨亮功因人事不谐辞职,省政府聘理学院长何鲁代理校长。何7月1日到任后聘程仰之为文学院长,1932年春,安大校务停顿了近6个月。至1932年4月,校务经费积欠达10余万元。

1932年4月21日,程演生校长受命于危难之际,聘光建为文学院长(未到任),陶因为法学院长,理学院长不变,聘洪逵为安大秘书长,于5月2日恢复上课(4月25日学生注册)。因“一二八”事变日寇侵入上海,凇沪各大学被迫关闭,大批学生流落内地,安大颁布了《校外学生借读规程》,收容了中国公学等上海地区大学的数十名失学学生在校就读。

第三节 省立安大的教学活动

一、省立安大的招生

省立安大的招收新生由学校招生委员会议决后学校自主进行。招生委员会由教务长、秘书长、各院院长、各系主任、军训部主任、注册课主任和推举产生的教授代表6人共同组成。委员会视当年学校教学能力确定本年的招生学额,7月初至7月下旬在上海《申报》、《中央日报》(南京)和《皖报》(安庆)等大报上刊登招生广告,在安庆本校和外地各设考点。外地考点因时而异,有时同在上海、南京、武昌、蚌埠设点,有时仅在其中一处设点,各地考生可就近报名应试。考试由本校命题,于八月初进行。科目为教育部规定的高中课程。一般为10门:(1)党义或公民,(2)国文,(3)英文,(4)数学(含几何),(5)理化,(6)史地,(?)生物,(8)智力测试,(9)口试,(10)军事训练(女生免试)。由本校教授评卷录取。投考与录取比率各不同。安大开办之初无什名气,外地投考学生少,如1933年总报名投考246人,录取74人,比率约3:1;几年以后安大在沿江大学中小有名气了,1936年报名投考者731人,正式录取153人,比率接近5:1。安大于八月中旬在各考点城市报纸上刊登录取名单,被录取者必须在开学前到安大交验规定的学历文凭并接受安大医药组的体格检查,不合格者要取消入学资格。

第三章 国 立 安 徽 大 学(1946.9-1949.10)

第一节 国立安大的筹建

一、筹设国立安大的经过

初具规模的省立安大,因日寇入侵而被迫停办后,安徽有识之士无不扼腕痛惜。四十年代初,在重庆的安大校友即开始组织“复校运动”。“三十年(1941)冬,旅渝校友为复校运动,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开会,到会者有何鲁先生等校校友70余人“。大家向出席会议的当时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陈述恢复安大的必要性,商讨恢复办法,随后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当局上书吁请。”这次餐会虽没有得到具体答案,但对复校运动来说,却壮大了声势,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共鸣。尤其是当时在教育部里任职的安徽乡人众口一词,争得了部里领导层的相当重视“。

抗战胜利后,皖籍知名人士和广大青年学生恢复安徽大学的呼吁再次高涨。1946年1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决定由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元龙、杨亮功、章益、张忠道、刘真如、程演生、汪少伦、王倍仁、刘英士等12人组成国立安身大学筹备委员会,朱光潜任主任委员,陶因为秘书。后朱光潜因”素爱读书写作,无意于行政工作,辞谢再三“未到职,乃改命陶因为筹委会主任。1946年4月24日,筹委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前省立安徽大学的校舍财产均由国立安徽大学接收使用;根据安徽省的需要,国立安大的院系设置为:(1)文学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语语文系,政治系,经济系,教育系;(2)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3)农学院,设农艺系、森林系、附设茶叶专修科。

5月初,筹委会迁至安庆,6月底接收了省立安大的校舍。

二、校园的恢复

1938年6月到1945年8月日寇占领安庆期间,本院校园被日军征做”野战仓库“,即日军后勤保障基地。校园被两道电网圈起,教学大楼、化学实验室、男妇生宿舍楼以及书院的平房,分别堆放着军火、粮油、被服以及各种军用日用品。教学大楼的二楼为野战仓库的办公室和服装加工车间。校园内的其他建筑多遭毁坏,”物理试验室、图书馆以及大礼堂的四排楼房均被拆去,败瓦颓垣,不忍触目“。从1946年7月底到11月初,在筹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学校的房屋、道路整理完毕,添置了部分教具、课桌椅与床铺等。同时在城内平安岭(今龙山路东北)新建教师宿舍3栋,还购买了安庆来安旅馆的西式洋楼一座、任家坡太史第及天台里旧琼林宾馆平房数十间,作为教职员宿舍。

与此同时,筹委会还聘定了各院系授课教师,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招生工作于9月开始。经安大筹委会和省政府商定,由教育部批准,成立于抗战时期的安徽学院大部分学生以转学方式转入安庆。9月初,安徽学院学生分蚌埠、合肥、安庆三地进行转学考试。10月国立安大招生考试,分南京、安庆两地进行,当年安大共招新生1079人。随后南京临时大学解散,又转来一批学生,武汉大学先修班、国民党、三青团都有保送生,青年军复员也保送一些学生进校。这样国立安大开学伊始,就有4个年级的在校学生。9月30日,教育部任命陶因为国立安大校长,筹委会于11月初解散。11月1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天,被定为国立安大成立纪念日。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靳树鸿为首席军代表、黎洪模为副代表和工作人员郑玉林、朱全(徐静斐)4人接管国立安大。6月18日,参照平津各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办法,安大选举产生了新的校务委员会,校委会由军代表靳树鸿、教授代表张效良、徐太素、胡子穆等11人,讲师代表2人,助教代表1人,学生代表2人等共同组成,张效良为主任委员,齐坚如、徐太素、郑启愚、钱忠铠(学生)为常务委员。校务委员会于6月21日正式成立。

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安庆护城圩溃破,安大校园被淹。安大师生员工积极参加了修堤抢险活动和募捐救灾活动(当时全校有教职员工349人,学生293人)。洪水尚未退净,安大教职工即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清点校产活动。7 月26日成立了由徐太素、胡子穆、郑启愚三教授组成的”接收清点委员会“,徐太素任主任委员,从8月10日开始对安大的校产、校具、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进行分组清点立册,”将安大完全交给人民“。1949年10月,”经北京高教联和华东局方磋商,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建设的教育方针“16,中共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安徽大学。

第四章 海军工程师的摇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

(1949.10-1954.秋)

1949年10月国立安大迁往芜湖,人民解放军安庆军分区接管了学校校园,随即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第四大队又迁入此地并于1950年底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从1949年12月至1953年6月,海校为新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海军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成为海军工程师的摇篮。

第五章 安庆师范与安庆师专时期(1955.4-1977.秋)

从1955年至1977年,这里先后办有安庆师范学校和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办学性质由高等教育改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间,她不仅为皖西南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资,更成为安庆其他师范学校的示范学校,为皖西南地区中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师专前的师范教育(略)

第二节 安庆师专的建立(选节)

全国兴起大办教育的高潮,安庆地委、专署报经省委、省府批准,在1958年下半年同时办起了三所高校,一所为医疗专科学校,另两所为师范专科学校。两所师专一为安庆市师范专科学校,属安庆市管辖(设在今三中内);另一为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属安庆地区管辖,即由原安庆师范学校戴帽改成,两所师专成立后只有几个月便因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合并,校址为今安庆师院,明确为省属高校,经费由省拨,定名为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应邀题写了校名。

学教师及行政干部共7000多人(不含函授生),为发展安庆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六章 从安师大教学点到安庆师范学院(1977.秋-1980.5)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以”四人帮“被粉碎而告结束,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77年4月和6月,安徽师范大学校长魏心一两度来安庆师范考察,提出利用安庆和师大的教育资源创办师大安庆分校的设想,因涉及管理体制而未果。

1977年5月至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连续发表有关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的谈话中,提出要恢复大、中专学校统一招生制度。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在1977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招生工作,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收大学生。

1977年秋,省委文教部、省高教局根据上述精神,决定依托省内大学创办大学教学点。根据合理布局和办学条件,经省革委会批准,决定停办安庆师范学校(自1978年停止招生),在安庆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

安师大安庆教学点为本科四年制,下设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五系。行政管理隶属安庆行署,经费由省财政拨款。教学上按安师大的教学计划实施。1977年冬,安庆教学点派员参加了文革后全国首批统一高考招生。1978年2月,首批招生的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五专业每专业各1班共218名新生入学。1978年秋,五专业第二届新生229人入学。

安庆教学点成立后,全校师生在抓好本身的教学、学习的同时,开始踏上了恢复建立正规大学的建校之路。

经过3年多的不断努力,在黄镇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团结奋斗下,1980年5月,国务院批复教育部5月6日(80)教计字195号文件,同意建立安庆师范学院。

1980年10月14日,安庆师范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建院典礼。从此,这块古老的育人基地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第七章 安庆师范学院的建立时期(1980.5-1983.10)

1980年5月至1983年10月是安庆师范学院发展历史中重要的建立时期。在短短的三年里,安庆师范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使古老的校园焕发青春,把一个在中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分校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大学。

第一节 学院的建立和成立庆典

一、学院的建立

1980年5月中旬,国务院批准建立安庆师范学院的教育部文件正式下达

第九章 安庆师范学院加速发展时(1994.9-1997.12)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学院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照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文件精神,断调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形势和校情,认真总结十几年来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三步建设"的设想,狠抓各项工作制度建设和落实,学院的建设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7年,学院在校园北面新征了3亩土地,为今后兴建新图书馆积极准备条件。

以上项目的完成,尤其是主教学楼一期工程的竣工,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也大有改观。1897年诞生的这个高等学府,正以其崭新的面貌迎接百年诞辰,迎接新的世纪。

篇2:安庆师范学院校史校情简洁版

近期电气学院社团联合会监理部在院团委和社联的组织领导下圆满的完成了“校史校情知识竞赛”的队员选拔工作,并对参加竞赛的5名队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竞赛活动也于周三晚顺利展开。

在这次活动组织中,主力还是我们的三位部长,特别是陈鹏部长更是冲锋在前,先是组织开会又是策划选拔,后来是组织培训,充分履行了作为部长的职责。当然我们部的其他成员在这次活动中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所有部员都能按要求完成部长布置的任务,我们的团队也在配合中展现得无比默契。我们部的成员也会在以后工作中多加交流培养默契。

我从这次活动中也吸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例如我们在活动开始的初期阶段没有做到大力宣传,在鼓励同学参加活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没有调动起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导致了报名人数并不太多,我想以后的活动一定要在宣传方面多下功夫,争取在同学之间引起广泛的响应。再者就是出题时没有深刻理解学校的活动要求,导致部员们出的题都大同小异几乎相同,题目的选取也成了一件难事,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一定首先学习活动要求,深刻理解活动意图,以取得更好的组织效果。

我认为这次活动我们监理部的组织总体而言是成功的,虽然有些因为部员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小问题,但是达到了学校的总体要求,我们也会继续完善活动中暴露的不足,为下次活动打好基础。

监理部部员:

篇3:安庆师范学院校史校情简洁版

一 活动主题:成大的年轮我们的成长—— 关注成大的校史校情

二 活动意义:成都大学是一所由成都市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经过三十载的办学历程,已发展成为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市型综合大学。“成都大学”作为一个大学品牌,不仅响亮亲切,而且内涵丰富。这次我们举办一次关于成大校史校情的展览,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更清楚的了解我们的学校,了解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了解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以便更好的结合学校的发展做好自己在大学期间及未来几年的职场规划及人生规划。

三 活动内容:

1.活动时间:4月25号

2.活动地点:寻知桥头

3.活动对象:全校同学

4.主办单位:成都大学管理学院组织部

5.承办单位:06级电子商务一、二团支部

四 活动流程:

(1)准备阶段:(4月21日~4月25日)

a.安排具体人员(人员安排见附件)对成大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中相关的重大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

b.团委全体成员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筛选

c.宣传委员对相关的海报内容进行准备

d.组织委员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关于成大历史与发展历程中相关的重大事件有关的知识问答题

e组织委员制定相关的答题与获奖规则的策划书

f 准备奖品

(2)活动阶段:(4月25日)

a.借相应的桌子与凳子到寻知桥头占位、粘贴海报等

b.安排相关人员在活动地现场组织活动

c.宣传与解释相关活动意义与规则

d.维持好活动现场的`秩序

(3)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活动现尝总结

五 活动预算:通过预期的计算,此次活动的经费为120元,其中包括有奖答题的奖品费用和相关材料的费用。

上一篇:校长述责述廉报告材料下一篇:如何上好初中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