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常

2024-05-04

高中语文文常(通用11篇)

篇1:高中语文文常

新七上第一单元重点字词 1.《春》

作者:朱自清 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字词:蓑suō , 笠lì

朗润lǎng rùn, 嗡嗡wēng wēng , 酝酿yùn niàng,卖弄nong, 宛转wǎn zhuǎn, 应和yìng hè,嘹亮liáo 黄晕 yùn ,烘托hōngtuō, 静默 风筝zheng, 舒活 huó,抖擞dǒu sǒu,欣欣然 繁花嫩nèn叶形容花十分美丽妖媚,生命力旺盛。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 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2.《济南的冬天》

本文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镶上xiāng

响晴 温晴 安适 慈善(cí shàn)肌肤 jī fū 秀气 xiù qi 宽敞(kuān chǎng)绿萍 lù píng水藻 shuǐ zǎo 贮蓄 zhù xù

澄清 chéng qīng

空灵

地毯

水墨画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

3.《雨的四季》

花苞huā bāo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儿。娇媚jiāo mèi 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

棱镜léng jìng 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

粗犷 guǎng 豪放。睫毛:jié

衣裳:yī shang衣服。铃铛:líng dang端庄

指端正庄重

静谧:jìng mì安静。谧,安宁、平静。

屋檐yán 凄冷:qī lěng 凄清寒冷。化妆:huà zhuāng 打扮、修饰容貌 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作于书面。莅,到。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吝啬:lìn sè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淅沥:xī lì 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干涩:gān sè 因发干而显得滞涩或不润。

草垛

绿茵茵:lǜ yīn yīn青草茂密浓厚。

咄咄逼人:duō duō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古代诗歌四首》

(1)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2)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雅号“诗仙”(3)天净沙,曲牌名;秋思,这首曲的题目。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作家。

碣jiã石

沧海

澹澹dàn 竦峙sǒngzhì 萧瑟xiāosâ 星汉

杨花

子规

夜郎

归雁

洛阳

枯藤kūtãng 天涯

左迁:降职,贬官 5.《秋天的怀念》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瘫tān痪huàn 暴怒

沉寂jì

捶chuí打 憔qiáo悴cuì

央求

诀juã别

淡雅yǎ

深沉

烂làn漫màn

喜出望外

絮絮xù叨叨dāo 6.《散步》

嫩nân芽 分歧qí 取决juã 委wěi屈 粼粼lín 一霎shà时 各得其所 7.《短文两篇》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荷叶 母亲》

两缸

并蒂dì

乘凉

花瑞

繁杂

烦闷

白瓣儿

莲蓬

菡(hàn 萏dàn亭亭

适意

徘徊páihuái 愈下愈大

繁密

攲(qī)斜

遮蔽

覆盖

心绪慈怜

荫蔽yīn bì 《金色花》

笑嘻嘻

匿nì笑

花瓣

沐浴

林荫yīn 祷告dǎo 庭院

嗅到

罗摩衍yǎn那

膝xī上

8.《〈世说新语〉两则》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的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谢太傅

内集

讲论

俄而

雪骤

欣然

未若

柳絮xù

尊君

相委wěi

篇2:高中语文文常

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风筝、社戏

2.台湾、林海音、城南旧事

3.丹麦、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4、普希金诗集,俄、普希金,《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中外哲理诗精选》,美、弗罗斯特。

5、《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6、黄河大合唱,合唱音乐,光未然,冼星海,八。

7、法、都德。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8、李大钊选集,李大钊。

9、端木蕻良、曹文汉、“九·一八”、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10、南北朝、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11、美、诺贝尔、杨振宁。两弹,奥本海墨。

12、藏克家、学者、民主战士。

13、何为、中国现代散文选、德、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14、短篇小说、法、莫泊桑,《项链》、《羊脂球》等。

15、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战国、五代。司马光,君实,宋、政治、史学。

16、鲁迅、狂人日记,呐喊、彷徨、土地神或土地庙、区域名称

17、刘成章

18、画家、丰子恺。

19、冰心、谢婉莹,《 纸船》《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作品。

20、《虞初新志》、清、张潮、笔记、清、林嗣环,21、奥地利、茨威格,传记文学、小说创作、。

22、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荒岛余生》。

23、《红旗插上珠穆琅玛峰》,郭超人。

24、里根、“挑战者”。

25、《山海经》,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

26.郑振铎《郑振铎文集》 作家.学者.翻译家

27、沈石溪

28、布封、法、博物学、作家、自然史。

篇3:高中语文应树立大语文观

一、大语文观的教学课堂更有“穿越性”

任何文学、历史、人物和科学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从生活中来又无缘无故地消失。因此我们在教学古代文化篇目的时候,除了完成必须的字词,更应该明白它在我们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古代礼仪、人物还是生活,它对今天的我们都有影响。历史最终都会活在生活里,生活的影子又都会表现在语文里。高中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解读好语文课本的内涵,对语文四大基本功“听”“说”“读”“写”进行学习、训练,更应该在学习的同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都有古今联系。我们可以“穿越”找到古今文学在书本上的联系,其实在生活中古今的关联从未隔断过,让学生将课堂的内容融入生活、参与生活、甚至“穿越”古今,学生才能对社会、人生、历史,对科学和艺术有所了解,才能经历人性的成长和成熟。如果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语文时不能放回生活中感受,那么便没办法体会这些经典文本的妙处。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中用,用中思,思中变。只有做到这些,语文才是活的语文,用的语文,真的语文。

二、大语文教学观下师生关系更生活化

21世纪的今天,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提倡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推行旧有的唯师是尊,教师就是权威,一人可以高高在上的,只有“严”字当头的师生关系。在21世纪的今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生活化,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民主平等化,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有的才华,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和时代,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起着既是朋友更是人生的导师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爱与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对生活和周围人群的科学友好的关系。师生只有在共同的学习甚至共同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共同面对生活和解决生活疑惑的过程中才会构建既敬又爱,平等民主,健康阳光的师生关系。

三、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将“学”与“习”结合,将课本与实践结合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课堂教学。在文学的殿堂里,无论是屈原的《离骚》,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苏轼的《赤壁怀古》,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经典名作都是将自己的经历与实践生活结合产生的。因此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更应当将课堂的学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习,也就是将课本的内涵与自身的生活情感志向和时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读”与实践的契合点。我们提倡在教学中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时代的热点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等,我们既可以通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做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同龄人或者某个机构,甚至家长或团体的谈话,寻访进行整理并总结出结论。虽然学生最后的结论并不一定都很深入,但是这都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交际的能力,也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分析和应用所学。这更提高了学生创作的机会和情感体验。我们不应该把语文剥离生活。所有美好的思想与发现都有他获胜的过程,因此语文的作业可以更灵活、更生动。同时,大语文观下的课外实践可以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和冰冷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作业并不是可以打破书面作业的唯一方式,电视、电脑、社会实践等诸多手段皆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课本学,而且可以通过向生活学,达到延伸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培养出有语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语文应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他的生活与生命经验甚至从小到老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思。

关键词:大语文观,穿越性,生活化,实践性

参考文献

篇4: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衔接思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85-02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对照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又不能忽视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阶段性学科,大学语文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学科高度。所以,学习大学语文,又必须有“大中衔接”的想法。对照高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别:一是规范化教学层次方面:语文教学从规范化教学看,有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属基础知识层次,语言、文体、文学的基本常识,高中增加了一点审美鉴赏,但基本还是字、词、句及基本知识应对考试,应对升学率。大学语文属于第二个层次就是审美鉴赏层次;最高层次是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理论创新层次。而大学语文这个层次最为重要。二是思维的锻炼:语言即思维,语文课即是训练思维品质的课程,它对其他学科是十分有益的。理工科抽象能力强,文科训练则加强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钱学森说,创新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大学语文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三是从教材来看,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的选文在内容上有衔接,有个别重复的篇目,但大部分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升、拓展。同时,加重了文言文教学的比例。这样,一方面,中学时期的理解为大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则从更高的阐释层次和学习层次上学习,从而把握大学语文的学科本质。四是学法方面: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为升学服务,学生是被动的、被“灌输性”的输入知识,是应试教育;而大学语文是“主情”的,是以情动人,让学生有感悟、有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五是教法方面:中学语文老师不管文章好不好,都告诉学生只要选入教材的文选就是优秀的,你只需要找出好在哪,并答出为什么好即可。试题都有答题的套路和标准答案,老师说必须这么回答,这是标准,错了就扣分,高考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的能力。而大学语文老师大多不会告诉学生说只有这个写法,大学语文老师就文章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去欣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生活经历去品味,产生共鸣。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看法,对自己看法的有力支撑论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并形成善于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通过以上比较,笔者认为高中、大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的重视

大学语文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各学段的学生由于需求及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教材、教法和学法。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审美性及研究性的学习。早在1981年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就曾说过:“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母语都是极其重视的,没有哪一个民族会认为学过一段时间母语,就不用再学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是为了给精神以营养。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总结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对今后终身自我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

与中学语文不同,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它没有中学语文那么多的课时安排,基本上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能是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可能是学习文学史的,也可能是学习语言学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可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较宽,覆盖面较广的“通识”课,这些相关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把他所擅长的研究和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又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最主要的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站在一定的视野高度,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科的层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但由于应试教育,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落实的并不到位。大学语文则不然,它有很大的自由性、开放性。一般院校都是由教师自行制定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考试形式。这样,非常利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如笔者参考一些其他院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又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分单元讲解和讨论,中间穿插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如下:一是文学知识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配合文选做讲解与赏析,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教师参考这些导言给学生讲授时,也最好扣着“语文”这两个字,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不宜把这门课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二是结合文选的讲座,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对个别基础较弱的班级,古代诗文要有详细的注释及重点句的翻译。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三是课内延伸阅读,教师推荐所学的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课内的补充和对比阅读,并做相应的交流、探讨。这三部分内容中,文选这一部分最重要。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课内延伸阅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四、始于课堂,走出课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强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依据阅读的范围及目标,制度阅读计划。这个计划要确定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乃至一个月的具体阅读目标。要注意把阅读与课内范文学习联系起来。例如,可配合课文教学安排学生的阅读:有扩充性阅读,如学习《吃完》,可阅读胡适的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有评价性阅读,如学习诗歌《春江花月夜》,可阅读有关评价文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个计划要提出阅读进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检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阅读进度,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为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阅读检查可设计为自写名著阅读心得,其内容是:全书主旨,取材内容,结构艺术,修辞手法,读书心得等,可侧重某一方面写作,篇幅1 000字左右。如愿多写,予以鼓励。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生活化的、综合性的课程,它十分重视课外的拓展、延伸,在学习之余,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走进名家名篇”研究性学习等等,重在学生参与及过程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品鉴语文。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有“智慧和心灵”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东南大学.大学语文中国网[Z].(http://www.dxyw.cn/),2006.

篇5:七年级下册1-3单元文常

选自:文体:原名:《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

选自:体裁:《丑小鸭》作者:国家

选自: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选自: 人

代表作: 《未选择的路》作者:国人 《伤仲永》选自:作者:

家 《黄河颂》选自:体裁:作词作曲

《最后一课》作者:国家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选自:

作者: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和《土地的誓言》作者:原名:

《木兰诗》代编的邓稼先,我国研究和发展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我国研制作出了重 大贡献 获“”勋章

杨振宁物理学家获1957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人

《音乐巨人贝多芬》贝多芬 国

代表作: 罗曼·罗兰国家学家家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以为原型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国家 代表作:

莫泊桑巨匠 代表作:

屠格涅夫国家 代表作:

歌德国家 代表作:

左拉国家 代表作:

《孙权劝学》 选自:

篇6:高二月考语文常考作文

有一句诗说得好:“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比,二者全可弃。”意思是说,跟爱情比起来,生命更重要,但是跟自由比起来,自由就重要多了,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不说别的,就说中国的抗日战争吧,大约有三百多万中国人成为了伪军,而整个驻华日军投降的不过一百二十多万,从这个数字中,就可以看出,有多少人认为生命的重要性超过了自由。古代的帝王,不顾一切的想要长生不老,为的也是想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从以上两件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命的重要。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给人一千万,能买来一条生命吗?能让一条生命起死回生吗?不能,那么一亿元、十亿元、一百亿元可以吗?同样不能,这说明了生命的难得,这么多钱都买不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说过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从这段话看来,生命应当是在奋斗中为人类革命而斗争,这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不然,不要以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这样壮丽的事业中才能够体现出来,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生儿会打洞。”生命的价值在于付出,在于积累,在于奉献,在于对社会做出了多少,并不在于你非得成为“谁谁谁”,才算对社会有了贡献。

篇7:高中语文文常

2018年编导高考模拟试卷

(十一)一、填空题。

1、文学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

3、作家赵树理在他作品中塑造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是。

4、元代四大悲剧是、、、。

5、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论被整理成。6、2012年《巾圉好声音》总决赛,梁博最后演唱的《我爱你中国》,原唱是。

7、电影《杀生》的导演是。

8、现代舞之母是。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的三重境界是:第一种境界是“,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朝晏殊的《鹊踏枝》),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出自宋朝柳咏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

10、香港著名电影公司“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是。

11、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是。

12、曹禺代表作 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真正的成熟。

13、中国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剧是。

14、电视剧《北京青年》的总导演是。

15、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是。16、2012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中,夺得金牌的是。

17、《三毛流浪记》是 的漫画作品。

18、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是。

19、电视剧《武林外传》的编剧是,《蜗居》的编剧是。20、巴西的特色舞蹈是。

二、名词解释。

1、默片

2、莫言

3、京剧

4、《小武》

三、问答题。

海量编导试题答案解析—在编导100网

1、什么是固定镜头?

2、谈谈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系?

3、奥林匹克口号和2012伦敦奥运会主题口号分别是什么?

篇8: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魅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魅力,价值观

当下的语文课堂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一面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一面过分注重以高考为中心的考试文化,让学生处于应试制度的重大压力下,无法体会到课堂学习的趣味。处于这样的矛盾下,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能放弃,要尽快改变现状,着重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改善,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魅力课堂。

一、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融情于景

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的教学要充满激情,学生才会有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好方法,学生跟随文字的引导,一步步靠近作者,融入教材情境,就能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把握其情感。

比如,在学《荷花淀》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到了荷花的世界,借助多媒体向其展示了各种形态的荷花,有完全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有花骨朵的,满眼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联系文题《荷花淀》,必定是与荷花息息相关的,很自然地,我就借学生对荷花的喜欢转入其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其从荷花的美中感悟出家乡的美。紧接着是祖国的美,进而领悟荷花淀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成长为抗战游击队的情怀。最后在荷花美中探究出荷花淀人与荷花一样美好的品质:善良、淳朴、热爱生活。整篇文章,荷花贯穿始终,学生能在荷花情境里激发对文本的兴趣,带着热爱、探究的心情步步深入,得出感悟。

二、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单一的讲授形式上,要转换形式、更新教法,设法活跃课堂,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要鼓励其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其融入课堂,我们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目标。

一般我会采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探究、进步、提升。比如,我在教学《离骚》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一个有关屈原的片段,让其在看的同时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屈原遭遇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沉江?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看完之后,他们对事情始末有了了解,我就鼓励其讨论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在讲《孔乙己》时,我转换角度,让学生质疑,首先,我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对文本提出问题。然后,我就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尝试着解疑。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我在一旁适当地指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解疑。此外,我会让学生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让其充分融入,深入探究文本。比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就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雷雨》的电影,让其对文本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让其充分阅读感知,体会人物性格和文章内涵。等到学生掌握的差不多了,我就鼓励其表演课本剧,设计台词,自编自演,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文本的领悟也更上一层楼。

三、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语文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文章,更多的是要发挥文本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授学生探究思考、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其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比如,我在教授《孤独之旅》一课时,我就着重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其充分了解文章。在课堂上,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探究学习的阶段。先让学生复述文章情节,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最后,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联系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手,只要是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就不要插手,适当地指导启发,让其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智,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生活、社会,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新时代的学习要打破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让学生接触外界,多一些体验、感触,为语文学习注入“活水”。

教学时,要注重教材和生活的联系,在讲到一些情节时可以插入社会见闻、国际新闻,像小月月事件、马航失联、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四川乐山地震、上海美领馆遭轿车冲撞、缅甸签订停火协议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有必要了解国家、国际上的事件。每次写作前,我都会让学生去了解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作为素材,写进文章,作为论据和亮点,为文章增光添彩。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仅仅了解新闻是不够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精髓值得积累学习。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拓展”,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途径,也是其享受语文乐趣的媒介。很多时候,我会布置延伸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与教材结合,实现衔接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在阅读的世界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发展自己。

篇9:让高中语文课堂流淌“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35-02

每次和学生交流,學生往往会说:“某某老师的这堂课上得真好、真给力,听起来真过瘾。”的确,学生喜欢有韵味的课。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将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充满激情、充满韵味,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新课程下的新形势,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趣味性,使课堂富含趣味;融入“人文昧”,让语文教学“铸魂”;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融入生活味,使学生贴近生活,;点缀艺术味,使教学富有美感……就这样给语文课堂添点“油”,加点“醋”,让其充满“语文味”。这样才能激活教学,教活学生,使语文课堂独具魅力,充满生机与活力。

1 “语文味”简介

有些语文教师说把语文课上得激情四溢就是“语文味”;也有的说能将语文课上得娓娓动人使学生或慷慨激昂或声泪俱下就是“语文味”;还有的说能把语言品得“五味俱全”就是“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语文味”呢?“语文味”的理论是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最早是由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他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阐述性的界定:“所谓‘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他强调“‘语文味’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语文味”的理论或概念的提出已有一年有余,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老师、家长的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2 “语文味”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影响,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偏差,由于语文教师个体素质和理论修养上的差异……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枯燥乏味——“语文味”依然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学大纲到教材文本,语文教育仍不能完全排斥政治因素。语文的教化作用,是要教出学生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主要是人文精神和文学功能的张扬,而绝不是政治仆化语文。虽然新课改这种现象正逐步改观,但这种现象仍客观存在。其次,语文文本解读仍有教条化和概念化现象存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再加上我们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和陈腐观念,使得他们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依然存在教条化、僵化、单一、概念化,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无形的框框里面。另外,我们有的语文课堂仍缺乏激情,缺乏美感。我们不少语文课还是在枯燥的说教中,教师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声调平缓;学生目光呆滞,神游物外,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一堂课下来,老师喊累,学生也乏味。其实我们很多教师不乏学识,不乏内涵,也算得上感情丰富,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是“煽情”,是韵律,是美感。缺乏用情感激荡课堂,用美感震撼课堂。最后,新课改下“综合性学习”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语文老师应成为“杂家”。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讲解科普文章,对于文中涉及诸多科学术语,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介绍这些术语及它们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投影出结构图,等等。这位老师确实是在开展“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但这些知识是否就要语文教师来解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但语文教学决不能越俎代庖,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成为“杂家”。

以上列举的只是比较突出的几种。这样的语文课堂远离了语文学科的本真,失去“语文味”或使“语文味”不浓或变味。

3 创设“语文味”

(1)增添“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所在。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投入其中。因而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学会“煽情”,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产生想象和顿悟;还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使教学中能够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的美感。

(2)融入“人文味”。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而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语文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展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树立“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尚人格……使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患“精神软骨病”。

(3)注入“人情味”。全国著名教师于漪曾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这说明了教师首先要在备课过程中自己先被感动,只有对讲课内容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讲课时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此其一。其二,教师要善用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要有不同的情调,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付出真情,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作者的情融为一体,产生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4)植入“诗味”。也即“文学味”。和学生一起品味或婉约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想象或现实、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丰富阅历,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生命的精彩;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

(5)引入“生活味”。生活也是人生的大课堂,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我们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动脑想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沟通课堂内外知识,从而拓展知识,融入生活。

4 例析“语文味”

每次和学生谈到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一些学生往往会抱怨:现在社会根本用不上文言文、古诗词歌赋等,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歌赋,而且还要背诵呢?,平时的读书也就是“悦读”,不需要深究,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是要斟酌用词,探讨任意深意呢?……这是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思想上不理解,加上学生上课感到如听“天书”,索然无趣,所以就造成了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听语文课。深层次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是学生缺乏品味,课堂教学中缺乏“语文味”。

首先,学习我们中学阶段所选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们掌握相关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如我们学习文言文、古诗词,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趋势,从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从而总体上了解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精粹。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外,“文、史、哲”不分家。所以学习文言文、古诗词并不是没有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为学而学,而是一定要学会品味,要用欣赏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学出“门道”来、品出“语文味”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语文味”,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诵读。俗语说得好:“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讲究的是韵律,所以诵读这一方法用到学习文言文中是再恰当不过了。当然,仅仅是大声诵读还是不行的,还要真正读进去,真正走入文章的意境才行。在学生诵读之前,我们可以一些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如借助网络找一些相关题材的影音文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出来,或者是老师直接作示范、放录音,从而使学生在模仿中正确把握诵读,掌握该何时停顿,如何才能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例如在学古诗词时,如果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古人摇头晃脑诵读文章时的视频文件时,学生往往会觉得非常新奇,一些学生甚至会在下面跟读,并用笔将停顿的地方做好标记,这样自己再读时就没有多大问题了。这样上课的效果就更好好。只要在诵读时,做到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这“五动”,诵读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2)理解。过了诵读这一关,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要能真正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作者、时代背景等常识,并且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同时疏通文章大意。要将“语文味”体现在一过程中,我们就要改变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要注意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最好少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翻译,然后,教师再来看学生有什么疑难,师生之间通过讨论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学生学懂、师生互动的目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感触,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见解,正是我们学习语文需要的。这时候并不要求他们有多么高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了,也不要强求地用什么“正确答案”来约束他们。在他们深入思考、一起讨论、互相学习过程,恰恰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语文味”。

(3)落實。学完一篇文章,巩固的过程还是要有的,但落实并不完全等同于做题。当然,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方法练习等,还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语文要反复诵读,不断揣摩,认真体会,这样才能品出“语文味”,从而巩固所学内容,并且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

篇10:高中语文文常

6、《最后的晚餐》

二、填空题

1、写出三个中国第三代导演的名字、、。

2、被观众称为“芒果台”。

3、传统中国人物画画法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4、最善于画牛的现代画家是。

5、“金熊奖”是(国家)的奖项。

6、西方戏剧创作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物”的创作方法叫。

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8、沉默啊,沉默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 说的。

9、《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的作者是。

10、电视剧《金婚》的导演是,金婚是指结婚 年。

三、问答题 1、2013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苹果公司搞“双重标准”,在中图市场执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售后政策,苹果存在歧视中国消费者的行为。节果公司在中国宣称的“以换代修”、“整机交换”,但并没有真正更换整机,通常沿用州手机后菇,以逃避:.F,圈手机三包规定。你是如何看待苹果公司这种行为的? 2、2013年,中国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持续升级,话题不断。台湾《联合报》5月5日刊登题为《宣战宪法》的文章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诉存鼓动“膨胀的民族主义”,公然宣示要“军事崛起”,你认为日本的这种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染?

四、广告创意策划题

篇11:高中语文文常

2019年高考语文常考名句默写总结

1.《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苏轼在《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

6.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8.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花作对比,指出莲花是花中君子,描写菊花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10.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痛惜后人不知汲取教训,必将让再后来的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离骚》节选的开篇两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诗经·氓》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1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17.屈原《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_”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18.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1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20.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2.《次北固山下》中,王湾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时间飞逝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劝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征谏言,臣民们如果能做到“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就可以受到下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4.《小石潭记》中“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句写出游鱼自由自在轻灵游动的姿态。

2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来含蓄表达聆听琵琶女歌唱后的悲伤之前,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2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7.白居易《琵琶行》中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她调弦校音,信手弹来。

2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能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0.屈原《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1.《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两个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4.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7.《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动物的鸣叫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8.《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9.《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和衬托了琵琶曲无穷的艺术魅力。

4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42.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3.在杜甫《春望》中,写用手挠发、头发稀疏,甚至连发簪都挽不起来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46.李白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47.苏轼《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48.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9.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语文月刊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0.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51.《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52.《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个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5.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56.《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57.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纯朴的民风。

58.《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解释的两句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表现了女子的温柔善良。

59.《诗经·氓》中以比兴手法暗示自己愁思无尽,且对男子忍耐有限,心意已死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2.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5.《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6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67.屈原在《离骚》中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有未悔”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6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

6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70.李白的《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71.李白的《蜀道难》中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3.《登高》中寄寓了作者飘零之感和伤逝之情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4.《过故人庄》中体现老友热情好客准备食物的诗句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75.《离骚》中可以佐证“既因为屈原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他,又因为采集白芷而给加上罪名”的诗句是:“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76.《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77.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78.《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9.哲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语文月刊表达对老友的怀念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1.《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2.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3.《阿房宫赋》一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质问的语气,强烈抨击秦统治者残民以自肥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8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场景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85.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86.《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7.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两句诗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88.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9.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

90.《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91.《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9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描写邹忌的身高和容貌来表现邹忌美男子特征的两句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日失丽。”

9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4.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95.《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96.李煌《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壮观、豪迈的气概。

98.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向友人表明属地不可久留,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规劝有人早离是非之地。

99.《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笑声表现的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00.《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却选择“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0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2.苏轼在《赤壁赋》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0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4.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话“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105.《卫风·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比兴手法,指出任何事物皆有边界,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自己对男子的忍耐以已达限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6.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句子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8.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9.诸葛亮《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10.李商隐在《锦瑟》中,写美好的愿望终如蓝天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句是“蓝田日暖玉生烟”。

11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11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以“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点明时令后,慨叹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险,表达对友人牵挂不舍之情。

113.《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114.《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15.《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6.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家人不仅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她却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17.在《离骚》中,屈原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内心烦闷失意、走投无路,却表示“宁溘死以流亡兮”,语文月刊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8.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老师发怒,宋濂依然“色愈恭,礼愈至”,甚至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119.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20.《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21.请写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22.白居易《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

123.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走廊像腰、屋檐像鸟嘴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12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25.《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26.《诗经·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是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

127.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星辰的触手可及、行人的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8.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两句,是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强调了事物处于绝对的运动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9.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30.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常被人们用来表现亲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131.《诗经?氓》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3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

133.《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34.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王湾《次北固山下》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135.《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136.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形容自己四处漂泊,形单影只的凄凉处境。

137.苏轼的《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写出茫茫江水,浩瀚无际,天光水色浑然一体的景象。

138.姜夔的《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写金兵数次南侵,造成扬州城一片废墟,令人厌谈战事。

139.《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星星来比喻镜子,既贴切又形象。

140.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古讽今,说明宋人自取下策,连六国也不如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1.杜甫在《哀江头》中发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慨叹,姜夔《扬州慢》与此类似的感叹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42.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143.苏轼《赤壁赋》中,用使动手法描写箫声艺术魅力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44.苏轼《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145.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描写出深秋季节大海波翻浪涌的景象。

14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楼阁依势而建,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47.孟子主张遵循生态规律,合理砍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一致的。

上一篇:止咳宝片说明书下一篇:李学良远程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