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24

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将在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报告。为了配合会议审议,市人大内司委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报告的方案》要求,由市人大内司委领导带队,赴弋阳、横峰、玉山、德兴、婺源等县(市)进行调研,并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去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忠诚服务、致力民生”的工作宗旨,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社会保险工作进展平稳。市、县两级政府不断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了社会保险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为应对经济危机,省、市政府出台了“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努力下,社会保险工作有较大进步。今年1-4月,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6.48万人,征缴基金2.8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77万人,基金征缴11379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8.58万人,基金征缴170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8.22万人,基金征缴1180.74万元;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6.55万人,基金征缴475万元;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6.57万人,基金征缴127万元。

2、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进展。市政府将扩面征缴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层层实行责任制。通过政策驱动、宣传发动、部门联动、监察促动等有效措施,社会保险工作扩面征缴有了新的突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创历史新高。1-4月,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完成全年任务的102.1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完成全年任务的104%,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完成全年任务的105.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完成全年任务的99%。

3、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保政策法规的宣传,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举办政策咨询会、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文艺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广度的宣传活动,使社保政策法规走进了千家万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4、强化服务、政绩显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投入资金用于计算机网络建设、经办大厅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参保职工。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5%以上,社会化发放和支付率达100%。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劳动保障系统的职业介绍、劳动仲裁、社保经办、劳动监察等窗口中,实行“一站式”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同时,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超额完成省里下达我市的民生工程中劳动保障指标任务,连续几年荣获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综合先进单位和多个单项工作表彰,市养老保险经办大厅被评为全国优秀服务窗口。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我市社会保险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够。劳动监察缺乏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对有恶意欠费的企业缺乏有效制约,影响了社保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二是部分企业和个人参保意识淡漠,虽然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有力宣传,但少数企业和职工参保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尤其是私营企业主考虑自身利益较多,不愿为职工参保,部分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从业人员对社保认识不足,不愿参保。三是社会保险扩面难度大。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参保率较高,扩面空间十分有限,市、县两级劳动保障部门扩面压力非常大。四是劳动保障部门人员不足,经费短缺。全市劳动保障部门的人员编制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定的,随着工作项目的增多,工作压力的增大,工作人员明显不足。在经费方向,部分县没有落实省政府规定的扩面征缴激励机制,正常工作经费又有限,严重影响了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开展。此外,按照“金保工程”要求,我市必须上小型机,并完善局域网及省、市、县三级联网配套设备,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金保工程”顺利进行。

三、几点建议

社会保险是民心所向,民生所系,民利所依。针对当前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1、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要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提供积极有力的支持。要健全完善社保扩面、征缴、清欠工作新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等手段强化征缴,探索建立扩面、征缴工作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强社保费征缴监察和稽核,解决企业缴费基数不完全的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征缴情况,对欠费大户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追缴。要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意见,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强制征缴,积极探索跨地区社保关系接转衔接问题,消除参保人员后顾之忧。

2、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工作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狠抓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信息共享;要保证社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完善参保人员的社保基础信息;要切实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组织建设,解决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加强对经办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要认真吸取有关社保案件的深刻教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意识,强化监管手段,加大监督力度。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有关政策、文件,要健全行政监察、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以及法律监督、社会动态分析和预警机制,及时研究社会基金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完善社会基金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和社保基金监察力度,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4、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社保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注重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基层宣传员”的作用,积极探索,运用各种有效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把各项社保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注重政策法规宣传的针对性,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活动,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保的意识,营造参加社保利国利民的良好氛围。

篇2: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工作要点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搞好审议,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内务司法工作室于8月上旬对该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健全完善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基金监督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条主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机制,稳步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项社会保险工作,初步形成以“五险合一、一票征缴”为框架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济南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社会保险工作进展平稳。市政府不断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了市级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四落实的目标。截止今年8月份,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3.5万、92.6万、85.3万、56.7万、68.8万,共发放基本养老金51.8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

发放。积极为退休人员调整养老待遇。2006年,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1018元,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0元。今年前8个月,为24.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支付调待资金0.73亿元,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29.8元,目前已经全部发放到位。

(二)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市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积极推进完善我市社保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进一步增强社保费征缴、清欠和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的刚性条款,规范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提请常委会对《济南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现该法规已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为推进医疗保险工作,市政府在《济南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济南市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费救助试行办法》等文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研究我市国有(集体)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特困企业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会议纪要》,分类解决特困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此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相配套的文件。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力地规范了我市社保工作的运行。

(三)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进展。市政府坚持将扩面征缴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层层实行责任制。通过政策驱动、宣传发动、部门联动、监察促动、分行业推进、分重点突破等措施,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今年5月份,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截止8月份,共有171户2010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征缴额达到323万元。积极推进养老保险断保接续工作,今年前8个月断保接续4177人,征缴额达到645万元。分类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截止6月30日,全市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1010家共12万人全部纳入了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的目标。

(四)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保政策法规的宣传,加大了工作力度。在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同时,通过举办政策咨询会、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大型文艺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宣传活动,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使社保政策法规走进了千家万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调研中发现,我市社会保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社会保险体系有待完善。由于缴费基数逐年提高,中断接续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难度逐渐加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由于流动性大等原因,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工作需付出更大努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亟待出台等。二是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长清区、章丘市和其它三县由于部分缴费政策存在差异,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薄弱,没有与市区“五险合一”系

统实现联网。社会保险申报、缴费等方面,仍局限于窗口排队申报,效率不高。参保人员基础信息不够完善,致使部分职工在办理退休手续时遇到一些困难。三是执法监察力度不够。劳动监察人员配备少,执法力量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加上缺乏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对恶意欠费的企业缺乏有效制约,从而影响了社保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四是部分企业和个人参保意识淡薄。虽然对社保政策进行了广泛宣传,但少数单位和职工的参保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尤其是私营企业主考虑自身利益较多,不愿为职工参保。也有部分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从业人员对参加社保认识不足,不愿参保。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争取政府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健全完善社保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新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一场社保扩面攻坚战,实现社保扩面工作的重大突破。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等手段强化征缴,探索建立扩面、征缴工作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强社保费征缴监察和稽核,解决企业缴费基数不实的问题。要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核实缴费基数,实行缴费公示制度,防止瞒报、漏报工资总额现象发生。要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征缴情况,对欠费大户实行动态管理,跟

踪追缴。要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抓紧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执法措施,依法扩面、强化征缴。特别对恶意拖欠社保费的企业,依法强制征缴,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要积极探讨解决跨地区社保关系接转衔接问题,消除人员流动后顾之忧。

(二)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工作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狠抓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逐步推行网上申报、缴费等业务功能。要保证社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尽快完善全体参保人员的社保基础信息,逐步解决工作环节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要抓紧出台我市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保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要大力加强劳动监察队伍建设,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执法措施,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要切实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组织建设,认真研究解决部分县(市)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站)相关编制、待遇和工作经费等问题,探索健全工作评价系统和考核办法。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社保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工作。要认真吸取有关社保案件的深刻教训,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安全意识,强化监管手段,加大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健全完善行政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以及法律监督、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健全社保基金动态分析和预警机制,及时研究社保基金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对违反社保基金管理规定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责任追究到人,坚决预防和杜绝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现象的发生。要健全完善社保基金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和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真正筑就社保基金监管的安全网,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四)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社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注重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基层宣传员”的作用,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把各项社保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注重政策法规宣传的针对性,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活动,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强化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依法缴纳社保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加社保的共识,营造参加社保利国利民的良好氛围。

篇3: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为林农建起了绿色银行

2002年以来, 廊坊市紧紧围绕“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目标定位和“以绿色造特色, 以特色造优势”的发展理念,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世行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高速增长。

2002年以来来共完成造林13.3万公顷, 相当于前4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到2009年底,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林木绿化率达到40.7%, 森林覆盖率达到22%。其中96%以上为个体造林, 目前全市个体造林户达15万户, 千亩以上那个大户53户, 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000余户。据统计, 每667平方米林地按年产1.5立方米木材计算, 每667平方米年经济效益可达1 000元, 我市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产值近35亿元。林业已成为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随着林业的大发展, 特别是通过农田林网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可使粮食增产15%左右, 使廊坊市每年可增加粮食1亿公斤以上。

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大幅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 区域布局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 廊坊市通过“631”农业结构调整, 果树面积大幅增加, 到目前, 果树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 年产量达50万t, 年产值达7.2亿元, 每667万平方米平均经济效益700元以上, 高者可达3 000元以上。廊坊市果树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果树成了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通过区域调整, 全市形成了中部优质热杂果、精品葡萄、优质梨生产基地, 北部优质苹果、草莓生产基地, 南部金丝小枣生产基地, 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2. 品种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 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实施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改优换劣工程, 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引进了黄金梨、中华玉梨、黄冠梨、晚秋黄梨、红宝石李等30多个果品名优品种, 如利用大梨树高接换头技术, 使地产甚至绝产的大梨树得到了更新。到目前改劣换优面积达到3 333公顷, 大大地提高了果品的经济效益。永清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黄金梨, 实施改优换劣, 面积已发展到100公顷, 每666.7平方米平均收入3 000元~6 000元, 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 使无公害果品面积达到了1.3万公顷, 年产优质果品15万t, 增加产值6 000万元。

三、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全市林业企业共有2 734家。其中种苗企业639家, 花卉企业230家, 果品加工企业3家, 果品储藏9家, 人造板加工企业946家, 家具生产1 715家,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4家, 森林旅游1家。林业企业从业人员共有25.57万。涉林企业总产值达到85.9384亿元。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果品储藏业中三河市福成集团, 种苗、花卉业中的三河燕赵园林公司、固安县京南花卉第一村、广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林木加工业中的金秋木业、洪宽木业等企业龙头, 基本上实现了龙头带基地发展、基地促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京南花卉第一村的固安南王起营村, 随着绿化工程龙头大户和绿化苗木销售龙头大户的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了全村农民的增收致富, 到目前全村种植花木333.3万公顷, 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四、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为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

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优质种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加工+家具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如文安、香河的林板 (家具) 一体化等;优质种苗基地+花卉生产企业+农村经纪人销售网络模式, 如固安的花卉生产与营销等。一些产业化经营模式, 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联在一起, 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如文安唐头村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模式, 营造速生丰产林386.7公顷, 将三四年生的幼树按市场价预定给板厂, 公司和农户签订了协议, 建起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这种模式, 农民省去了销售木材的后顾之忧, 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蓬勃发展的林业, 已经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1. 林业结构调整还不很到位。

主要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二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偏小。

2. 龙头企业仍存在综合实力差的问题。

目前来看,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开发的高新产品少, 如文安人造板业存在的总体规模大、企业单体规模小的问题;企业综合生产水平还较低, 包括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营销网络等还不配套;龙头对林农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3. 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强。

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如打井、办电、灌溉等基础设施投入还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品牌意识差。

廊坊市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还很低, 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还非常小。其根本原因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造成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5. 产业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引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 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六、几点建议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应突出抓好商品林培育、果品、花卉、种苗、木材加工及森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1) 推进果品业上档升级。以果品内部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 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加快劣质低效果园改造速度, 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2) 积极发展高效花卉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 依托京津市场, 抢抓奥运商机, 大力发展高效园区花卉, 重点抓好三河、香河、固安和环市区四大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即三河市彩叶高档花木生产基地、香河县以优质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广阳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以仙客来为主的盆花生产基地、固安县牛驼镇优质花木生产基地。 (3) 强化种苗业发展。大力发展良种壮苗, 稳定现有面积, 提高苗木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种苗业向规模化、良种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加快林板 (家具) 、林纸一体化进程, 构建“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把木材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市实力雄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依托左各庄新型环保科技园区及人造板交易中心、胜芳钢木家具城、香河家具城, 积极引导现有人造板和家具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通过实施机制和科技创新, 实现企业的上档升级。 (5) 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把森林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加大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各类公园、示范区、保护区建设力度, 把廊坊市森林旅游业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龙头带动农民增收。

(1) 引进培养人才。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科技人才, 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和动力, 从而保证企业在优质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同时, 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 保证产品的高水准、高站位, 实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名牌产品。 (2) 创建和发展各类组织。大力创建和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生产风险的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 如林产行业协会、果品协会、花卉协会、人造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组织;同时大力培育创建拉动林农共同致富的林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以龙头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 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1) 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以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 加强对林农、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交流和普及, 为农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 抓好示范点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蹲点、建点、抓点, 发展一批林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 形成全市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4. 强化依法治林, 为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防火宣传, 搞好林地卫生;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木材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规范木材市场经营秩序。 (2) 抓好病虫害防治、检疫。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和除治体系建设。

5. 强化领导,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篇4: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外资企业 社会保险费 偿债能力 清欠

芝罘区社会劳动保险处近期接到多起举报案件,投诉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按《社保法》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这些被举报单位大多是外商投资企业,经我处稽核人员对上述企业实地稽核发现,这些企业有以下几个相同情况:

1、企业多为亏损或微利企业业;

2、企业的银行存款和现金只有少量余额;

3、库存商品、原材料和产成品很少;

4、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很少;

5、厂房及机械设备多为租入;

6、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发生额和余额很大;

7、部分企業应收账款余额很大。

综合上述情况,不难看出这些企业的可偿债能力几乎为无零,当企业出现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时,执法部门根本无法对企业进行强制执行。

人都说无利不起早,为何这些外资企业常年亏损,账面上常年有大量借款,从账上看几乎是举债度日,入不付出,却又能常年经营下去呢?让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案例一:某电子厂3名员工到我处稽核科举报,投诉企业拖欠工资,不缴保险,目前企业员工正在闹罢工,要求厂子立即发工资缴保险。我处稽核人员立即联系到企业实地稽核,并调取了该厂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会计账簿及相关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从资产负债表分析,2011年年底资产总额为8.61万元,负债总额为44.18万元,2012年6月底的资产总额为9.66万元,负债总额为79.63万元。

2、从利润表分析,2011年该电子厂的全年销售收入为31.88万元,销售成本、费用及税金为21.39万元,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49.51万元,2011年亏损39.02万元。201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仅为4.7万元,而销售成本、管理费用支出(其中职工工资占较大比例)等高达39.08万元,2012年上半年亏损34.37万元,致使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亏损60多万。

3、该电子厂厂房是租赁,没有固定资产,加工原料价值极低,造成存货只有少许。

4、应付职工薪酬方面:职工工资欠发2012年6-7月,劳动保险欠缴2012年1-7月。

该电子厂经营期间的业务量少,而成本及费用又要正常支出,审核期内的现金流出为88.59万元,现金流入为36.58万元,净流出52.01万元,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呢?营业期间的费用一直是由账簿中挂在其他应付款----**个人借款维持至今,截止2012年末其他应付款余额已达到190多万元。另外,该厂的销售收入一直很低,而工人人数和工资支付额相对收入明显偏高很多。2012年上半年工资额是销售收入的8倍多。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案例二:接到某服装公司职工集体上访,投诉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经核实该公司自2012年1月开始欠缴社会保险费,至7月已累计欠费20多万,我处已对其下达了“社会保险催缴通知书”,企业也签了“清欠承诺书”,为确保社会保险能按约定及时收缴上来,我处稽核人员实地稽核了该公司,并对其账务账目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

1、从该公司损益类账簿分析,在2011年其公司总收入为2935.39万元,总成本为2607.24万元,产生的税金、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等为314.30万元,当年实现利润为13.85万元。

2、对该公司2012年4月的科目余额表分析,到12年4月底为止,应收债权为587.11万元,应付债务为475.17万元,12年一季度损益类发生额显示, 1-3月产生的利润不高,属于微利企业。

3、从应收账款科目分析,截止2011年12月应收款余额达到300多万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欠费方为同一家外国公司,且该公司基本只为这一家外国公司生产。

该公司在08年成立,由于刚成立时经验不足,导致成本过高造成亏损,但是从公司近几年会计资料综合来看,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较好,有一定盈利,但是企业的各项支出都是以现金支付,包括工资、费用、货款等大额支付也全部以现金结算,货币资金始终只有少量余额,至2012年6月末企业货币资金只有不足4000元的余额。我们对企业的进行了实地稽核,盘查了固定资产和存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30多万,扣除企业计提的折旧后,净值约为20万元。企业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数量极少。即使按《社保法》第六十三条执行,也基本无法清缴所欠的社会保险费。

篇5: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对于保护广大社会保障对象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社保基金的内审监管工作,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责任十分重大。

一、XX市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

一是建立了各社保经办机构定期自查制度和日常内部审计制度。二是各社保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保基金内控制度。三是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异情、要情报告制度。四是各社保经办机构均建立和执行了基金财务制度。五是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制度。六是建立了社保基金监督检查机制。七是建立和完善了基金监督举报制度。八是开展了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保基金的安全、保障作用。

二、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保工作不相适应。按照上级要求,县级以上社保部门要设立社保基金监督机构和配备专职监督人员,而XX市人社部门虽然设立了基金监督科,但因人员编制原因,仅有X人,各经办机构也因人员不足,未设专职的基金监管人员。因社保业务种类繁多,工作繁忙,面对庞大的社保基金,很难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按现行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核定应实行《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转变基金监管方法,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评价和咨询服务。

3.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监管方式的落实存在困难。XX市社保基金的监管主体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还有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相应的监管方式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财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但是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角色模糊,且各种监管方式的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目前,该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没有严格划分开来,社保基金的经营者与监督者的身份重合,致使社保基金缺乏独立有效的行政监管,严重影响了社保基金的监管效率。

4.监管透明度低,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我国2011年开始实行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所披露的社保信息仍然有限,披露内容不够细化、披露频次较少,使得社保基金缴纳者不能及时并充分掌握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对基金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同时,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媒体及大众也难以对社保基金运作的全过程进行合力监督,社会监督缺少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的对策

1.加强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认识。一是领导重视。各级领导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是否重视,直接关系基金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深度和社会参与度。同时各级领导的重视也能确保社保监管组织机构的筹建、人员的配备和经费的落实,为基金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二是确保基金安全。对在执行过程中不合规的政策要尽可能纠正,确保政策执行正确到位,避免和减少因政策执行偏差导致的基金损失。三是防止滥用权力。要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防止管理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确保社保基金依法正确使用。四是确保支付。社保基金事关民生,只有确保社保基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才能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2.加强社保基金的预算管理。一是基金监管从查错防弊向规避风险转变。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很难对社保基金管理全过程作出有效的审计分析、评价和管理整改建议。将基金监管向规避风险转变有利于单位优化内审职能,重点放在规范管理上,从制度入手,对社保基金的核定、征缴、支付、运营等各个环节实施监督,从根本上规避各类风险的发生。二是基金监管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把社保基金监管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检查,拓展到对社保基金的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控。三是基金监管从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检查转变。充分运用省厅统一开发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监督工作,通过信息数据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内审工作的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纠正问题,提高日常监督效果。

3.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落实基金监督管理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以及基金监督机构和经办机构在基金监管中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抓好社保基金内审监管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日常培训工作,增大监管技术含量,提高监管的决策水平,为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能力保障。三是强化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实行审核、支付分家,会计、出纳分立;对经办机构根据每一项业务的风险点,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强化考核,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4.加快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为社保基金的有序运转提供支撑。在现有“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实施“金保工程”第二步,即横向实现人社、财政、税务、银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实现网上查询、网上缴费。二是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进度,提高社会保障卡持卡普及率。充分应用社保卡“一卡通”的特点和“一人一号,一人一库”的功能优势,参保人员流动到哪里,社保网络就服务到哪里,方便参保人员走天下。三是提高待遇资格认证的技术手段。采用目前流行的指纹、人像扫描、网络视频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发普及与“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兼容配套的资格认证软件,通过配置认证站点,电脑、手机终端APP等方式联网认证。

5.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一是人社部门要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联系。建立三方对账制度,加快票据(数据)传递,互通信息,确保三方数据准确、一致。二是加强与公安、民政部门联系。定期将死亡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堵塞冒领漏洞。三是加强与工商部门联系。定期将新注册的企业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促其登记参保。四是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在每年9月新生入学时,将新生名册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办理参保手续。五是加强与残联的联系。定期将享受政府社保费补助的残疾人员的增减变动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同步调整,避免差错。

6.强化社保基金的社会监管。一是强化社保机构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切实搞好扩面征缴工作,严格抓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认真审核缴费单位的缴费基数,防止参保单位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加大清欠力度,确

篇6: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组织的管理,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全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和日常管理,查处违法违纪社会组织,清理非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双重负责的原则。清理整顿工作采取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双重负责的原则,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二)培育发展、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出发点,以清理整顿为契机,依法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原则,切实把社 会组织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依法清理、综合治理原则。清理整顿工作要严格依据两个《条例》规定,依法清理,依法整改。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各业务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条例》规定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实现综合治理。

(四)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在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清理整顿工作由市、县两级分别组织实施,市、县两级民政部门依法归口登记和管理。

三、清理整顿的范围

(一)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二)取得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设立文件或执业许可证,尚未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在社会上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

(三)未经登记或已被撤销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特别是对外挂牌、私刻印章、发展会员的非法组织。

四、清理整顿的主要内容

(一)遵纪守法方面

1、是否有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列》第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列》第四条规定的情况;

2、是否存在受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情况;

3、是否存在乱评比、乱表彰的情况;

4、其它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情况。

(二)规范管理方面

1、是否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内部管理制度; 2.是否存在对创办的实体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正常业务活动开展的情况;

3.是否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机构设置审批手续以及按规定参加年检或未通过年检的情况;

4.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经营企业或进行变相集资、贷款和拆借资金等活动;

5、涉外活动的情况,包括组团出国考察、参加国外会议、接受境外资助捐赠,加入国外民间组织、外国人加入社团等情况;

6、是否按时向主管部门(单位)报告工作以及重大事项随时报告情况;

7、是否创办刊物和设立网站(网页)情况。

(三)自身建设、发挥作用方面

1、领导班子团结干事情况,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遵纪守法及政治表现和国家工作人员兼职情况;

2、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学历、政治面貌及日常管理情况;

3、财务管理及财务审计情况。财务管理是否规范,资金来源及使用是否合法,是否存在经费不足难以开展正常业务活动的情况,目前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社会捐助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及审计部门审计情况,2010年收入、支出情况;

4、办公场所产权归属、使用面积是否符合开办条件等情况;

5、社会组织思想动态及自身职能作用发挥情况。

(四)非法社会组织方面

1、未经核准登记,或未取得业务主管单位颁发的行业执照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

2、取得行业执照但未经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公告,擅自以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

3、被撤消登记的民间组织继续以民间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

4、其它以社会组织形式运行实质从事非法活动的。

五、清理整顿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全市清理整顿工作要在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在综治、宣传、民政、公安、安全、防邪办以及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下,统一组织实施。其中,各县(市)区按照本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活动从2011年7月中旬开始至2011年8月中旬结束,大约1个月时间,分五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7日-12日)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下发《关于全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召开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动员部署会议,对全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县(市)区、市直各业务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搞好动员部署。

(二)自查阶段(7月13日至7月20日)全市社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对照《方案》内容进行自查,并于2011年7月18日前向其业务主管部门提交清理整顿自查报告(一式两份)、社会组织清理整顿报告表(见附件)、资金证明、办公场所使用证明、财务审计报告。各业务主管部门也要形成综合性自查报告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本着查清问题,重在整改的原则,对自查查摆出的问题可以从轻处理或不予追究,对自查不严、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三)清理审查阶段(7月21日至7月29日)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负责对主管的社会 组织进行清理审查。

1、由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报送的自查材料进行逐一审查,并根据社会组织近两年来依法办会、开展活动、财务状况、日常管理以及发挥作用等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向登记主管机关提出正常保留、整改、合并、注销或撤销的意见或建议。

2、督促已经本部门批准或颁发执业许可证,未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的社会组织,限期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3、各业务主管部门在7月26日前将社会组织清理审查阶段报告、社会组织清理整顿报告表、审查意见,以及取得本部门批准或已颁发执业许可证,尚未办理登记的社会组织情况连同本部门清理整顿工作情况一并报送社会组织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整顿处理阶段(7月30日至8月9日)由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按照民政、科技、体育、教育,劳动,文化,民族宗教、县(市)区等分类,分别组织检查组,对各地、各部门清理整顿情况进行交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由检查小组会同登记主管机关进行复核后报领导小组审批,最后由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做出处理。

1、对取得有关部门同意设立批文或执业许可证的 社会组织,在清理整顿期间申请办理登记的,按规定由登记主管机关办理登记;对已经督促办理登记但在2011年8月8日前仍不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的社会组织,责令停止活动,并向社会公告。

2、对名存实亡或存在严重问题的社会组织,包括连续两年以上不参加年检;或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或业务主管单位已终止办会资格,但半年内未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的,由登记主管机关予以撤销登记,并公告。

3、对自律机制不健全、理(董)事会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发挥作用不明显,财务管理混乱的社会组织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由登记主管机关依法予以注销并公告。

4、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的,依照条例进行查处。

5、对现职国家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中任职的情况进行集中清理,对不符合任(兼)职规定的,要限期退出社会组织。

6、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对非法社会组织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 处罚;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负责协助查询非法民间组织的账户,由司法机关予以冻结或注销;同时,由登记主管机关收缴非法民间组织的印章和其它违法用具。

7、依法问责。对存在问题或引发严重后果的社会组织主管部门(单位)实行问责,由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层层追究责任。

(五)总结验收阶段(8月10日至8月18日)各县(市)区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地清理整顿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对整改措施、建议等进行认真总结,于2011年8月15日前报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直各业务主管部门清理整顿工作总结报告于8月15日前报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政局在各县(市、区)总结的基础上,负责全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的总结并向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汇报。

各(县)市区清理整顿工作按照以上方法步骤组织实施,并向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定期报送阶段报告和总结报告,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检查组定点抽查。

六、清理整顿的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社会组织进行清理 整顿是进一步落实《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署。各县(市)区,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各业务主管部门,要从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开展好清理整顿各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方法、步骤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黎海滨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副组长:王志厚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

岳忠田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钱大吉 市民政局局长 李雪梅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郭登余 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曹 阳 市国家安全局局长 于 伟 市公安局副局长 张荣智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行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 任:岳忠田(兼)

钱大吉(兼)

副主任:王喜君 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吴宝秋 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由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综治办、宣传部、公安、安全、防邪办、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部门抽调人员参加。

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62048799 62010457 各县(市)区,各业务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将组成人员、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登记主管机关要依据两个《条例》规定,严格审查,规范操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承担起主管责任,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如实上报有关情况,认真清理审查,不得包庇纵容。市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对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发现的因对社会组织疏于管理而引发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依法依纪进行严肃处理。

篇7: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7月4日至16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和农村委委员,由李畴海副主席、焦希勃秘书长带队,赴平定、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就退耕还林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认真听取县(区)退耕还林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调研组走访了平定冠山镇、张庄镇、冶西镇、柏井镇,盂县苌池镇、孙家庄镇、西烟镇和郊区杨家庄乡、义井镇、平坦镇等10个乡镇,召开了7次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副书记、副乡镇长、农技员、林业员、经管员、土地员和部分村书记、主任、造林专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9个退耕还林点和13个农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符合我市农村实际,合民情,顺民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情况

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整体工作呈现出认识高、力度大、质量好的良好态势。

一是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大。市委、市政府把退耕还林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层层召开了退耕还林动员大会,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组,层层签订定了责任书、责任状。在春季造林结束后,又及时召开了全市退耕还林平定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安排部署雨秋季退耕还林工作。平定县把退耕还林作为“建设生态大县”的切入点,加大了行政推动力度,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盂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注重了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县政府还决定荒山造林每亩再补助20元。郊区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通道绿化、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规划协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消除农民的顾虑,取信于民,盂县、郊区等为部分退耕户兑现了粮食补助,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委书记程步云反复强调:退耕还林绝不是一件小事,各级务必要把退耕还林当作一项国策来对待,要像搞计划生育一样来精心组织,作为全党、全社会一项大的产业来抓。市长郭良孝多次深入县(区)和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刘高官副书记特别关注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把退耕还林与农田基本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村镇建设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结合起来,从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抓好此项工作。王敬瑞副市长亲自深入到山村窝铺、田间地头向农民宣讲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农民一道进行算账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集中精力抓落实,深入一线解难题。首先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赶集、“三下乡”等多渠道、多形式大造舆论声势,向农民讲解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须知卡”、“明白卡”2万多份。其次是加强科学指导,培训技术骨干。组织专业人员到我省退耕还林先进县吉县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辅导,共培训技术骨干、分管领导、重点村的干部2000余人。再次是强化服务。面对今春旱象较重、气候干燥的不利条件,全市各个规划区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车辆拉水、管道引水、人力担水,连续作战,精心施工,整体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二是创新机制,思路办法多。我市今春退耕还林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政策,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参与,采取了户退户还、户退专业队还、户退大户还、此退彼还等形式。郊区杨家庄石钟、平定柏井耿黑眼、盂县苌池刘文尧等一大批还林承包大户,最多的承包荒山达1万多亩,在退耕还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盂县苌池镇今年的3000多亩还林任务大部分是由大户承担。同时各县区、乡、村还采取农户委托专业队造林的形式,发挥整体优势,变一家一户的分散区域为集中连片进行绿化和管理,成为退耕还林中的生力军。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跨县(区)、跨省市间的联合开发,这也是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创新机制出现的新亮点。如盂县孙家庄镇南河南村与太谷县某公司联合营造红枣经济林和天演杨速生林合作事宜;盂县南娄镇为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建立核桃基地,现在栽树就签订了购销合同,解决了将来的核桃销售难题。

三是保证质量,造林成活率高。为根治年年植树不见树的顽症,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退耕还林中,特别注意了保证造林质量,严把“三关”。一是苗木关。由于本地苗木缺口很大,今年春季我市植树用苗73.8%来自外地。用外地苗时,林业部门严格考察,对苗木起运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监督,努力减少因气温、土质等差异对成活率的影响。平定县采用竞标订购苗木的办法,不仅大大降低了价格,而且有效地缩短了苗木产销地的时间差,提高了成活率。二是栽植关。为了抢季节,保进度,各县(区)采取了宣传发动、规划设计、落实地块、提供苗木、组织栽植同时进行的方法,因而加强现场指导就成为保证栽植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全市共派出15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按海拔高度、气候变化、阴坡阳坡等地确定栽植树种,分针叶、阔叶树,经济林、生态林科学安排。具体施工中对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保证树坑大小、填土厚度和浇足底水。三是管护关。管护不力必然导致退耕还林前功尽弃、劳民伤财。在管护上,各县(区)、乡镇都在机制、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盂县孙家庄镇聘用了17名管护员,定责任、定报酬,全天候护林。为解决放牧对林木的危害,各县(区)都出台了封山禁牧规定。平定柏井镇乱安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在离村5里地的一个自然山庄,建设庄园牧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帮助解决通路、通电等问题,目前全村8户农民的400只羊正陆续迁往庄里集中饲养。由于工作细致,要求严格,加之今年雨水较多,造林成活率大都在85%以上,局部区域达到了9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退耕还林村259个、退耕还林户11816户,完成退耕还林6.84万亩,占今年任务15.15万亩的45%。其中,退耕地造林4.3万亩,占今年任务6.3万亩的68%;配套荒山造林2.54万亩,占今年任务8.85万亩的28%。分县(区)看,平定县完成退耕还林4.5万亩,占今年任务7.3万亩的62%;盂县完成退耕还林1.22万亩,占今年任务4.55万亩的27%;郊区完成退耕还林1.12万亩,占今年任务3.3万亩的34%。

二、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方针,它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生产力;既涉及诸多部门,又面对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年刚刚启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缺乏经验,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把握上不够到位、规划设计不够科学、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对今后如何稳得住、管得好、不反弹、效益高、能致富还缺乏认真研究和思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相对滞后,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大规模、高投入、快速度的生态建设中,我市今年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时间仓促,采取了边设计、边规划、边施工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先施工、先作业,后规划、后设计,对退耕还林的适宜林种、树种、布局、水资源承载力以及退耕还林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等问题缺少宏观考虑与研究,所以就产生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倾向。一是退耕还林任务重点不够突出,轻重缓急的原则难以显现,有“撒胡椒面”的现象。平定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0个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盂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4个乡镇、71个村、3966户;郊区的规划面积涉及8个乡镇、83个村、2000多户。全市32个乡镇都有任务,工程规划布局上都不够相对集中,比较分散,影响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效果。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在退耕地搞林粮间作是国家政策所不允许的,但今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而政策所鼓励和允许的既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林药、林果、林草间作套种却推广的不多。三是作业设计与施工相脱节。能否使退耕还林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关键是要搞好作业设计,对每个山头的林种配臵、树种搭配、造林密度、苗木类型以及整地方式和规格都要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先设计,后施工,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但在实际中,有的不管适地适时适树,种上就算,造成柠条成活率只有20%;有的山顶上栽种了适宜在沟、川地生长的毛白杨;有的设计的是仁用杏嫁接苗,却栽成了实生苗; 有的经济林比重偏大且品种趋同,市场如何,心中无数,既难以确保生态效益,又难以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极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四是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注重和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市区周围除狮脑山、猫脑山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绿化规模外,大多数都是荒山秃岭,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而和我市立地条件类似的江苏省徐州市,在五十年代市区周围曾是寸草不生,但经过多年的环城林带建设,如今市区周围形成了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丘陵状绿化带。另外,我市桃河上游历史上曾有大片森林,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阳泉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已是“雨天洪水泛滥,晴天臭水荒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对根本改善我市周边环境,进行桃河上游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我们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臵。

(二)种苗需求量大,供应量小,影响退耕还林进程

调查表明,影响今年我市退耕还林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树种苗木的结构性短缺、局部性短缺普遍存在,苗木购进渠道单一,不能及时满足农户栽种需求。郊区平坦镇张家岩村160亩退耕地,完成了80%的鱼鳞坑整地任务,但所需苗木侧柏、刺槐等迟迟不能到位。盂县、平定许多村镇都有同感。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完成五年的退耕还林任务及保证生态重点工程和四旁绿化等用苗,每年总需苗量就达3692万株,而目前全市年生产供应能力仅为1374.5万株。就今春而言,全市外调苗量高达374.1万株,占到春季总用苗量的73.8%。而我市自给苗木仅132.5万株, 占26.2%。大量外调苗木不仅成本偏高,成活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创新种苗供应机制,下大力抓好优质苗木基地建设,培育良种壮苗,确保树种低成本、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工作更显得尤为迫切。

(三)荒山造林进展缓慢,国家政策难以兑现

退耕还林是一项开仓济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实质是国家用钱粮换生态,也就是说“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利益”。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了农民对退耕地还林积极性高,对荒山造林的积极性低;对发展经济林积极性高,对营造生态林积极性低的“两高两低”现象。全市荒山造林进展缓慢,目前只完成了任务的28%,其中,平定34%,盂县32%,郊区22%。其原因:一是投入大。仅挖坑整地一项,条件好的每亩投入200—300元,条件差的600—1200元;二是难度大。有的要放炮挖抗,异地取土;有的要镐、锹并用,费工费时。三是成活率低。受干旱影响,苗木难以确保成活。四是效益差。主要是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低下。尽管如此,国家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按相应比例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才兑现钱粮补助和造林、种苗补助。这就是说,荒山造林任务完不成,国家政策就不能兑现,农民利益就要受损。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完成荒山造林任务。

(四)林牧矛盾突出,困扰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主流产品来抓,畜牧业特别是牛、羊等草食家畜得到长足发展。去年全市牛存栏达到11256头,比上年增长5.6%;羊存栏达到21.5万只,比上年增长53.37%。在盂县孙家庄、苌池,平定张庄等地了解到,内蒙、新疆、河北等省区全面封山禁牧后,羊价下跌,本地农民从这些地方购买进不少羊只。草食动物牛羊的增加,超过了草地的载畜量,大大增加了我市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环境压力,导至林草植被遭到破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在盂县、平定实地调查期间看到,少则三、五十只,多则百余只羊群在林地山坡游牧。当地群众反映,随着季节变化,山羊夏饱、秋肥、冬瘦,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饥饿的山羊漫山遍野地刨食草根、树皮,植被会遭到毁灭性破坏。柏井镇里牌岭村前几年栽植了2000多亩枣树,邻村西回的10余群羊常来寻找草食,时间不长,枣树几乎被吃尽。因此,应下决心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

(五)重造林轻管护,退耕还林成果难以巩固

平定张庄镇新城村的支部书记讲:“今年村里的退耕还林任务已经完成,树栽了,也分到户了,但就是无人管理”。这种情况,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比较普遍,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管护责任不落实。我市林业多年来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的现象,造林多是在行政命令下的群众性造林,而造林后的管护责任落实往往不能及时到位或持之以恒,结果造成造林成果难以巩固,成活保存率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退耕还林后的管护任务和难度仍然较大,因此,要认真研究解决。二是管护费用不到位。退耕还林80%以上是生态林或长期(10年,甚至几十年)得不到收益的用材林,农民不愿出钱出力管护。要使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林达到满意的造林还林效果,就要解决管护费用,给管护人员一定的管护工资。造林的管护周期较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护林费用较大。因此,退耕还林的管护费用如何确定和筹集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三是管护形式不适应。国家政策规定,退耕还林的管护实行谁造谁管,管护是以户为单位的管理。这种管护形式成本较高,有的群众难以承受,实际中很可能导致管理不落实。如何寻找一个相对管护成本低,又具有良好效果的管护形式,确实需要认真研究。

(六)对农民长远利益考虑得不够,干部有担心,群众有疑虑

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赞同和欢迎退耕还林政策,他们讲:“坡耕地产量长年低而不稳,费工费力,是党的退耕还林政策帮俺解了愁”。但同时干部、群众也有些担心和疑虑。一是退耕以后的生活问题。农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以种粮为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退耕还林国家所给的是5—8年内的粮食补助,不可能永久性地供给,因此,老百姓对5年、8年以后的生活保障普遍感到担忧。二是基本农田被退耕问题。调查中发现,在退耕还林中存在着基本农田被退耕的现象。如平定县张庄镇阳胜村承包户张义成、苏子山两人承包土地23.1亩,正常年亩产粮食400—500公斤,今年全部退耕种了核桃树和刺槐。盂县南娄镇3000多亩高产粮田栽种了核桃树。同时,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全市现有耕地113.78万亩,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93.18万亩,按照全市退耕还林五年的规划,全市退耕38万亩,这就意味着全市将有17.4万亩基本粮田被退耕,明显违反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我市有70多万农民,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0%,正常年全市粮食总产2.5亿公斤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7公斤左右,如果退耕的17.4万亩粮田,按现有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250公斤计算,全市粮食总产量将减少4350多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将减少62公斤左右,农民对粮食安全问题也感到担心。三是后续产业的培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退耕还林5年或8年以后,地退了,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 树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该干什么?收入从哪里来,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如何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培植替代产业、后续产业,以保障群众长期的生活来源,现在就应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认真研究,付诸实施。否则,栽下的树会挖掉,长起的草会烧掉,圈起的羊也会重新上山践青、啃树。

三、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建议(一)要认真搞好规划

实践证明,没有规划的工程是盲从的工程,是不会成功的。退耕还林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时间跨度大,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进行。

1、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市、县(区)、乡(镇)、村各级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层面所应把握的角度,制定出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更易于操作和执行的总体规划来。规划要尊重规律,讲求科学,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要针对川地、盆地、丘陵地、高寒山地等不同的地理情况,针对阳坡、阴坡、山系、水系等不同的生态条件,把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协调发展、改善城郊生态环境、搞好通道两侧、旅游景点绿化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要严格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先易后难,先陡后缓,先远后近,制定出总体规划和分计划。逐级都要明确总任务、总目标、分的任务和目标。对于难点、重点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2、规划应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规划应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固定下来,不能因人因事变动而变动,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要用总体规划约束、指导计划,按照总体规划一步接一步、一年接一年、一任接一任地抓下去,干起来;用计划保证总体规划的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真正将退耕还林的任务落实到、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千家万户。

3、精心做好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相混交”的原则,进行水平阶、穴状整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立地条件,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充分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进行林种、树种和造林方式的安排,积极探索选择适合我市采用和推广的模式。比如,海拔在400米以下的低山区(如梁家寨、娘子关),可选择“基础型”的退耕还林模式,主要营造护坡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水果经济林;海拔在400—1000米的中山区(我市大部分地区),一般土、肥、水、光、气条件较好,可选择“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模式,山顶营造生态林或用材林,山腰发展木本粮油和干果经济林,山脚栽植速生丰产林和生态防护林;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如盂县西部),一般人少地多,退耕还林可选择“综合型”退耕还林模式,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

4、大力建设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必然要减少耕地,但是对于“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的粮食问题仍不可忽视。要确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和打击乱批滥用耕地的行为,一方面要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在河滩、沟坝采用筑坝拦泥淤地的办法建造高产农田。同时要努力提高粮田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节水园区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实现土地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近5—8年内,全市应力求建成单产水平在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稳产农田50万亩。

5、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退耕还林仍然应坚持以水为命脉。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问题,尤其像我市这样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主要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要兴建骨干工程,通过打坝、修蓄水池、建人字闸等,拦洪蓄水。还要通过挖鱼鳞坑、建山地水平沟、谷坊等,层层截住地表水。二要大搞旱井集雨节灌工程,修建集雨水窖,以抵御较长时间的干旱对树木的威胁。三要采用蓄水工程设施与微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树木成活率。

(二)要切实抓好苗木基地建设

退耕还林,必须做到种苗先行,确保优质种苗供给。充足的、合格的林木种苗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考虑苗木的适宜性、多样性和保成活、促增收等因素,把注意力放在力求尽快实现种苗供应的自给上来,切实抓好苗木基地建设。

1、应把种苗作为一种产业,依据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来抓。要立足于解决我市种苗供求的突出矛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使种苗业真正肩负起满足造林绿化需求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双重使命,从而成为既能为我市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又能大幅度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优势产业。

2、种苗基地建设布局要科学合理。市林业局等职能部门要对种苗基地的数量、规模、苗木品种等做出总体安排,各县区按照总体安排具体实施,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苗木种类的单一雷同。同时,苗木基地建设除了抓好大田育苗外,尤其要抓好容器育苗工作,以真正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3、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种苗基地建设。要积极培植建立以集体、个体育苗为骨干,吸收机关、团体、企业等多成份参与的育苗主体,尽快培植建立以国有和私营苗圃为龙头的较为完备的种苗生产供求体系。要以县域为中心,走龙头加基地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一批育苗专业大户、育苗村和育苗镇,形成多元化的育苗格局,不断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4、搞好种苗供求信息服务。市、县(区)、乡(镇)林业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要随时掌握、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内外苗木市场的供求信息,给予正确引导,为广泛推行定向育苗、订单育苗提供优质服务,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种苗的生产和有效供给能力。

5、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农民利益。要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严格执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两证一签”制度,净化苗木市场,杜绝关系苗、人情苗,严禁假冒伪劣种苗进入流通领域,发生侵农、害农、坑农行为。各级林业种苗管理部门、林业派出所等执法机构,应承担起维护苗木市场秩序的责任,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要动员千家万户搞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对农村传统种植业是一次猛烈的冲击,是种植业结构大调整的一次契机, 也是农民分工分业的又一次机遇,必将对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经营形式和劳动方式造成冲撞。为能使广大农民真正抓住这个机遇,从传统的耕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必须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动员千家万户上阵,广泛参与退耕还林。在具体方式上,可采取户退户还、户退村还、大户承包等形式。对一些农户自身确实无力完成大面积荒山造林任务而采取的户退村组织造林专业队或大户承包还林的形式,一定要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允许退耕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国家补助的部分钱粮作为工程费用,委托专业队或大户治理。要妥善处理好农户承包与专业队治理的关系,完善委托协议,处理好粮款补助等利益关系,避免出现利益纠纷。同时,造林工作中要力戒单纯为栽树而栽树的运动式领导方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产业化发展、建立龙头企业牵动下的种养业基地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致富为根本,大力宣传退耕还林的富民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在退耕还林中创造性地发展各种不同的经营形式,走出各种不同的致富之路。目前应大力推广实践证明的几种有效模式。一是农林牧综合经营型。就是指在荒山、荒坡、荒地的综合开发中,把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身,山下粮田(或草地)座底”的格局,形成粮草养畜、畜粪肥苗、树木绿山的良性循环,实现三业并举,农民致富。这种形式一般适宜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或小联合体,荒山荒地面积在百亩以上,且具有一定量的投资,可容纳十几个以上劳动力。如柏井镇里牌岭村耿黑眼,承包荒山、荒坡、荒地3000亩,农林牧相结合,发展庄园经济,打旱井50眼,修田间路6公里,绿化荒山1000亩,建起了120亩果园、100亩枣园,栽种了50亩核桃树,育苗10万株,饲养10头种猪、50头育肥猪,年收入突破10万元。二是林牧结合经营型。是指在退耕还林中,进行科学规划后,将退耕地和荒山地相对连为一体,荒山种树造林,退耕地可实行林草间作,也可退耕还草,以草养畜,以畜致富。这种形式一般适宜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比如柏井镇张家岭村李春玲,种优质苜蓿草20多亩,饲养种兔100只,年繁殖销售2000余只商品兔,纯收入达2万余元。三是林药结合经营型。是指在退耕地中大量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且具有市场前景的诸如甘草、桔梗、柴胡、黄芪等中药材,并且同荒山造林结合起来,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大户,以药致富,以药养林。四是林果结合经营型。是指在进行荒山造林的同时,在退耕地中种植干鲜水果,比如核桃、花椒、红枣和优质小宗水果等,发展经济园林专业户。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树种果,美化家园,增加收入。同时,林农果、林菜果等相结合经营型的经济模式都应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栽树还林在树种选择上,应尽最大努力选择几年、十几年或二、三十年以后可以间伐的木材林,要向建设绿色银行的目标奋进。

(四)要下决心抓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

1、要充分认识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退耕还林不但是我市林业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也应作为改善市县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和提升城市地价的一个极好契机,抓住不放。就我市市区情况看,整个城市还基本在“死气沉沉”的荒山秃岭环抱之中,整个城市无法透出生机与活力,桃河上游流域还基本没有得到治理。据了解,我市环市荒山面积3.6万亩,通过多年的造林绿化,还有1.8万亩是荒山秃岭。桃河上游流域面积36.68万亩,有林地面积仅4.8万亩,宜林地和暂未利用地荒山面积达21.8万亩,占流域面积的59.4%。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我市居民生存环境和全市投资环境的改善,更主要的是由于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中下游的综合治理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识之士曾言:“桃河上游不治理,阳泉终日不安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搞好环市、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环市、环城和桃河上游荒山绿化作为退耕还林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目前我市荒山造林步伐的一个切入点,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千方百计,勇于攻坚,使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2、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环市、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量大,难度大,如果不下决心,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大力度的操作办法,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像治理桃河那样,成立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临时指挥部,应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抽调精兵强将,专抓此项工程。其次要制定周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每个山头的树种搭配、景观效果、治理时间与进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划,对属地治理、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组织形式都要因地制宜,做出具体安排。同时应推行单位或专业队承包领导负责的目标责任制。

3、要联合攻坚,科学安排,加大治理力度。对环市、环城和桃河上游的荒山绿化,造林难度大,必须克服畏难情绪,攻坚克难,联合作战,发扬西回村艰苦奋斗加科学施工的精神,啃下这块硬骨头。一是上下左右联动,形成强大合力。要全市上下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参与,强化种树、护树光荣,践树、毁树可耻的意识,通过农民义务投工投劳,用好城镇职工义务植树款项,形成全社会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舆论氛围和强大合力。比如,仅市区应参加义务植树的职工就有16.2万人,如果按每人每年20元义务植树款足额收取计算,就有324万元绿化资金,可绿化荒山5400多亩。然而实际上每年收取的义务植树款也只有30—40万元,其余多数是参加义务植树。对此,一方面要有钢用在刀刃上,用足用好义务植树款;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工程要求,划定作业地块,确保义务植树取得实效。二是创新组织形式。一方面,要按属地划分荒山任务,“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各级政府和属地有关乡村、企事业单位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任务层层分解,定时间、定进度、定质量,严格组织验收,奖惩兑现;另一方面,市县区要组织造林专业队专攻干石山尤其是市区周围阳坡荒山的造林绿化,因为专业队造林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规划设计的实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和造林成活率,较好地解决工程任务谁来干、谁能干好、成果如何巩固等一系列问题。组织专业队造林要把城镇职工义务植树款、育林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等捆绑使用,在群众性整地的基础上,在造林季节专职造林,绩酬挂钩,非造林季节承担抚育管护任务。三是科学安排治理模式。要推广西回村挖大坑、异地取土、容器育苗等先进经验,采取乔乔块状、宽带状混交、乔灌不规则块状混交为主的治理模式,积极推广径流林业、覆盖林业、生根粉醮根、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减少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这些模式也应在全市荒山造林中予以推广。

(五)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

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核心问题是要对林牧矛盾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采取正确有效的办法,实现林牧经济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才能真正退得下,稳得住。

畜牧业目前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为全市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1.6元。对畜牧业尤其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发展决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应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变放养为舍饲圈养。一是改进畜种。要引进优良畜种与采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适合我市圈养的优质畜种;二是发展种草业。我市天然草地生产力不高,易形成过牧退化,加重水土流失。因此,我市发展产业化规模与优质的畜牧业决不能依靠天然草地放牧,而应建立在农业化种草业与舍饲方式养畜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发展优质苜蓿等草种。三是发展饲料工业。舍饲圈养要求并将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应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我市玉米、谷子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应继续研究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同时应着重在玉米秸秆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使之转化为牛羊配合饲料,大力开辟新的饲料源,力求通过饲料加工业,在我市饲草、秸秆的利用上走出新路子,出现新局面。

(六)要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根本症结就在于管护措施不到位。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林业,就是失败的林业。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1、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市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已经出台的封山禁牧通告,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封山禁牧,妥善解决好林牧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的管护办法和村规民约,采取的配备专职护林员、建设庄园牧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应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对有意破坏生态环境及幼林地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2、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可实行谁造谁有谁管护。对高山大面积退耕还林难度较大的管护,可以实行个体承包,由所有者出资;还可成立乡办、村办林场,由造林专业队进行集中管理或以联户形式进行管护。对以户为主的管理,要把国家拨付的补助粮款同退耕农户的管理工作挂钩,一旦出现退耕地块复耕或管理不善,导致苗木大面积死亡,该户不再享受国家的补助粮款。

3、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面对今后退耕还林后形成的生态保护区巨大的管理任务,市、县(区)都应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考虑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造林管护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协调、宣传等工作。

(七)要认真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

退耕还林后要想实现国家有“被子”,必须保证农民有“票子”,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要在退耕还林后的“林”上做文章。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开展,我市森林资源一定会不断恢复和大幅度增长,从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下大力发展林木种子采种业,桑蚕、蜜蜂养殖业,野生动植物饲养、观赏业,林产品加工业,搞好集营养保健、饮食加工、化工产品、优质农肥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培植后续产业。要发展“集约自给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生态效益型林业”,突出抓好以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四个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

3、积极组织劳务转移。要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县(区)乡(镇)劳务输出公司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八)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

1、进一步提高认识。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尤其对于我市这个地下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来说,退耕还林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退耕还林又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长期思维定势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我们适应入世新形势,应对世纪新挑战的一个重要实践。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强化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把退耕还林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退耕还林工作与我市桃河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防止顾此失彼。要加强组织协调,进行督促检查,不断深入田间、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确保全市退耕还林扎实有序地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尽快完善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的林权是核心,土地证又是颁发林权证的基础。要针对有的乡村存在的二轮承包合同未到户、土地证未到户以及“证大地小”、“证小地大”、证与户不符、集体机动地无土地证等情况,该完善的完善,该规范的规范,确保林权证的发放。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钱粮、种苗补助政策,严格兑现到户。三是对植被盖度达到0.2以上的荒山,考虑到我市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和植被构成的不稳定性,需进一步改善植被的构成,继续组织造林,同样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四是出台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荒山造林补助。考虑到荒山造林难度大、投入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市、县(区)政府除国家给的每亩50元种苗和荒山造林补助外,再配套每亩50—100元的荒山造林补助;要增加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这次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林业部门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任务,工程的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统计监测、总结兑现以及设计费、资料费、差旅费等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应努力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拍卖“四荒”、开发“四荒”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造林大户、民营组织、社会团体等承包荒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发“四荒”;要鼓励舍饲圈养,对农户舍饲圈养禁牧给予一定的建造牛羊圈资金、饲料粮补助等;要多渠道筹集造林、管护资金。可实行国家和林权所有者共同负担。市、县(区)政府应积极探索绿化管护基金制度,建立绿化管护专项资金,每年从煤炭收入中足额收取育林基金,加大征收力度,彻底改变育林基金难收缴的现象。

篇8:关于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和《河北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 (冀政[1999]12号) 文件精神, 确定了泊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原则和任务、有关政策规定, 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 组织领导和整体情况看, 制度运行平稳, 基金收支基本平衡, 参保人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以来, 虽然在制度上覆盖了所有的城镇职工, 但是仍存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有待解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泊头市是历史上有名的“铸造之乡”,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轻工产业比较发达, 国有和集体企业也比较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 随着个体和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加之生产设备落后、产品单一、管理体制不灵活、资金运转困难、企业人员多、包袱重等因素, 许多企业逐步停产、停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政策性关闭破产的一些国有企业尚有部分退休人员不能参保, 更何况关闭破产的集体企业人员较多,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因而这部分人群也无法纳入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由于改革在前, 实施城镇医疗保险在后, 多数企业在破产、重组、转制过程中没有预留医疗保险资金,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次性缴费先建统筹基金的办法解决了部分有缴费能力企业的退休人员3700人的参保问题, 但是经营困难的企业仍无力支付参保费用, 造成参保率不高。

(二) 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滞后。

目前,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单兵突进”的困境, 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已基本健全, 具体政策和管理规范也是可行的, 但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和强制力, 协调难度大, 管理成本高, 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难以查处。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医疗机构为了追逐经济利益, 尤其是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欺诈现象, 再加上医院管、办不分, 药品流通环节过多, 价格失控, 这就形成了医疗消费居高不下, 加重了参保人员的负担, 造成了医疗保障资源的消耗, 制约了医疗保险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 医疗保险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虽然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管理能力仍显不足。首先在硬件上医疗保险机构人员编制紧缺, 经费投入和支持不足, 基础设施 (业务厅、室等) 紧张, 其次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对违规、违法行为查处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特别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扩面工作的开展, 人员大量参保, 管理工作量日渐增加, 造成管理人员队伍长期高负荷工作,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扩面、控制医疗费用、监督医疗质量等方面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结合城镇职工医保工作实际, 应采取的对策

(一) 拓宽筹资渠道, 妥善解决企业遗留问题

针对关停、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 以及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具体情况, 分类解决医疗保险问题。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市县级统筹, 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由地方财政适当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或补贴, 解决好关停、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通过督导企业, 多方筹资, 在此基础上降低缴费比例, 合理调整起付标准, 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保问题。

(二) 加大力度规范企业保障行为, 扩大参保面

目前参保人员多数为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主要原因, 一是私企为节约成本不愿为职工参保;二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高;三是灵活就业人员对国家医保政策认识不足, 加之工作中断期间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全额医保费, 认为参保意义不大。对此建议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 制定行政规章, 使用行政手段规范企业行为, 为职工缴纳医保费用。同时制定多种参保方案供灵活就业人员选择, 可参加综合医疗保险, 也可以参加住院医保或大病医保等。不断改进医保的参保接续办法, 方便职工参保。

(三) 整合医保资源, 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全市统筹。

按照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国办发[2007]20号) 的有关规定, 结合地方实际, 应着手对医疗保障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有关措施,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将目前分散属于多部门管理的城乡医疗保障工作, 明确由一个部门实施统一管理并协调各险种的经办服务, 这样可以减少人为区隔, 降低运行成本, 防止资源的重复浪费, 真正建立起制度合理、运转规范、保障有力的医疗保障体系。

(四) 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建设

今后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探索加强医疗服务管理的机制。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制度, 引导参保人员到基层就医。完善费用结算办法, 探索建立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商购买医疗服务的机制;二是要提高统筹层次推动逐步实现地级统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调剂机制。三是逐步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 提高效率, 以方便参保人员。暂时难以实现统一经办管理的地区, 也要统一信息平台, 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社区 (乡镇) 劳动保障平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银行、邮局等社会化服务窗口, 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摘要:为了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更好的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为全体居民提供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运转六年来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本文对泊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面临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 并给出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泊头,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张梅.关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 西华大学学报.2007, 26 (6) :101-102

上一篇:九年级上期新学期寄语下一篇:团队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