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环课程教案

2024-04-11

九连环课程教案(精选6篇)

篇1:九连环课程教案

设计意图:

随着春天脚步的渐行渐远,夏天已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火辣辣的太阳,多变的天气现象,可爱的小昆虫们,鲜艳亮丽的服装……孩子们在感受气温上升的同时,关注到了周围万物的变化,他们已不满足于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更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自己所理解的夏天。

《夏天的故事》这个主题中我们分别侧重在感受和表现两方面,第一周重在引导幼儿感受万物变化,感受夏天的美。第二周重在让幼儿尝试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夏天的美。

《四季连环画》就适合放在第二周的结束部分,是对两周活动的梳理和总结。在之前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夏天,了解夏天的季节特征,感受夏天的多姿多彩,然后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生活中的万物变化,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去发现夏天的美,体验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和转换,并利用连环画的形式把这种四季特征及万物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了四季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萌发幼儿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

一研后的调整与反思:

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清楚。但第一环节的回忆显得有些枯燥、呆板。可以用幼儿已学过的故事《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来导入,帮助幼儿回忆总结。活动中的幻灯片使用不够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它的作用,可以从幻灯中总结出四季所代表的颜色,也作为绘画连环画中的一条线索。

二研后的调整与反思:第一环节以故事导入比较生动,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发幼儿想说。但活动中,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一环节应该重在帮幼儿梳理和概括四季特征,为他们的绘画做准备,在活动前老师就可以让幼儿交流,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还有幼儿已有画连环画的经验,因此如何操作绘画,老师不需要详细说明,只要稍作提醒就行。这次活动中,老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如何表现同一事物在四季的变化过程”,这一幼儿的新经验,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四季各自的特征,中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可以在课件的处理上进一步进行思考。

附:《四季连环画》三研案例

目标:

1、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四季的不同特征,感受四季多姿多彩的美。

2、大胆尝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四季的变化过程,萌发幼儿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

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有过四季特征的谈话活动。

2、绘画纸、油画棒、四季的有关图片等。

过程:

一、故事《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导入活动。

二、以色彩为线索,说说四季的特征

三、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学习绘画连环画。

四、了解一种事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

五、幼儿绘画,教师提出要求:可以画四季的明显特征,也可以画一种事物的变化特征。

六、讲评

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四季是怎么变的?

篇2:九连环课程教案

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吗?

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和它的妈妈长得一样吗?

小蝌蚪把谁当成自己的妈妈?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子、鱼、乌龟、白鹅,在它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PPt)

二、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书。

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下来做成一本书,讲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听。

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连环画吗?做成一本连环画书,还要有什么?(封面、封底)这些都有了,还要怎么样(装订)

三、引导幼儿讨论和同伴合作的具体方法。

1、讨论画面内容。

师:这个故事需要画几张画面?每张画表现什么内容?

2、幼儿商量分工并记录

师:这么多的画如果我们一个人画会用很长时间,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分组讨论并记录。

展示记录结果。

小结:我们在合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

四、幼儿合作制作连环画书,教师适当指导。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篇3:九连环课程教案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文本性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育的落脚点依然是语文知识, 而语文知识可谓是语文教育的“嫡派传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汉语文教育更不能丢失本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这个关键在于“恰到好处”, 也就是说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学生还是要掌握的。有这样一节语文课:先让学生读一读诗歌《赠汪伦》, 读完后请学生观看课文情景的投影, 接着让学生凭想象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景, 并画一幅赠别的画, 最后让学生读了两则赠别的诗, 继而由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了一首《朋友啊朋友》。课堂的确热闹, 符合中国文学传统意识上的“大团圆”结局。然而试问将汉语言文学的土壤——汉语言文字放在哪里呢?怎样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呢?整节课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花哨, 却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语文教育之本莫过于对汉语言文字的训练, 它需要有意识地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甚至是强化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 结合语言内容分析语言形式是必须的。

二、注重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就语言本身而言, 它就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然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 其人文性要远远大于其工具性。所以,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人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的文化底蕴,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实际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上语文课并不仔细听讲, 作业完成的情况也不尽人意。但每次考试语文成绩却总是学生们羡慕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取决于他个人的语文素养, 如同英语教学中讲求语感一样, 语文素养也是一种感应, 然而这种感应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一切问题, 甚至有时他们关心的问题看似和他们无关, 就是在这种“有意无意”的关注中养成了所谓的“语文天赋”, 成绩自然就好。因此, 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是要回归到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的体验上的。

三、新型的语文教师

古语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已并非是新时代的要求, 而这句话本身也就奠定了师者高高在上的地位, 而新课程中在教师的身份、地位上重新进行定位。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应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语言霸权主义”。

所以, 语文教师首先要强调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的对话人身份。由“君临天下”转化到平易近人。第二是人本意识。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那么就要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情商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师也就要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去发展和培养学生, 使之将来成为一个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健康的人。

四、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使每一个人日趋完善, 使他人格丰富多彩, 使他成为一个人”。让教师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而不是指路人。因此,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师与生两大教学主体互相触动, 使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和民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了今后的教学方向,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将当前的教学环节提升到新的高度。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 它本身存在着许多相关环节 (在此笔者称之为连环式结构) 。在教学中只有将这种结构掌握清楚, 才能将《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完全地导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摘要:《新课程标准》问世以来, 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热心讨论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如何找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切入点等问题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首要关注的问题, 本人在此浅谈一下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关键词:汉语文的本性,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新型语文教师,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连环式结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行为的转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新课程教师行为的转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2]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开明出版社, 2003.[3]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开明出版社, 2003.

[4]继续教育.长春教育出版社, 2002, 第四期.[4]继续教育.长春教育出版社, 2002, 第四期.

篇4:九连环课程教案

关键词:九连环 价值研究 切身感受 初中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64-01

九连环是中国传统的有代表性的益智玩具,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九连环的结构是9个用环杆相套连的圆环和一只长形的框柄。九连环中蕴涵着很深的数学原理,这有助于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启发人的智力,故也有“智环”、“巧环”之称。九连环既能练脑,又能练手,对于开发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活动手指筋骨大有好处。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习工作的专注精神和耐心,实为老少咸宜[1],也能加强学生对我国中国传统益智玩具的传承思想。因此,九连环有其入选初中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1 九连环的玩具价值

1.1 挑战性

任何一种连环的解法都具有较高的难度,甚至令人觉得根本不可能解开。因此解连环就具有强大的挑战性,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征服欲。这也是益智玩具带给人们的非常大的乐趣。九连环正是这样一种玩具,使人望而却步,但又不忍放弃。

1.2 规律性

益智玩具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而九连环的规律性又特别强,必须按照特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操作,才能最终解开。九连环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才能用最少的步骤解环成功,否则越解越乱,越解步骤越多。

1.3 趣味性

伴随着挑战性和规律性而来的是趣味性[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人们对智力玩具具有天生的爱好,都想探索它、研究它、发现其中的奥妙,儿童更是如此。挑战性越强就越能吸引人,发现规律的过程往往令人心醉神迷。而且还能活动手指,强健大脑,对肢体起到锻炼的作用。

这就是九连环完全具备的玩具价值了。对于初中生的活动课堂,玩具作为其载体恰到好处,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对难题的探索精神,寓教于乐,何乐不为。

2 九连环的数学价值

2.1 九连环包含递归思想

当我们在解九连环时,会发现它与递归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递归思想就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一个规模较小的问题,从而这些较小的问题的解,构造出大问题的解,而这些规模较小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分解成更小的问题,从更小问题的解,构造出较小的问题,一层层下去,一般最后总是可以分解到可以直接求解的小问题。[3]

而我们在解九连环时就会发现,想要上下第n个环,就必须满足兩个条件(第一个环除外):(1)第n-1个环在架上;(2)第n-1个环前面的环全部不在架上。玩九连环就是要努力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这样使用递归的思想,就会发现最小的问题其实就是两环之间的问题了。那么,其解法也就非常简单了。

2.2 九连环的二进制原理

解九连环还应用的原理是“逢二进一”。它同计算机所应用的二进制原理有着本质的联系。计算机中二进制是指以2为基数的记数法;采用这种记数法的原因是在电子线路中,数字1和0可用开和关,有脉冲和无脉冲来表示,所以,二进制简单来说就是“逢二进一”。而“逢二进一”原理还可以应用在综合技能教学中,用来解释修辞现象最为恰当。[4]

这就使同学们通过探索九连环的奥秘,进而掌握一种思想,再进一步用这种思想去学习其他的课程,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循环模式当中,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自我。

2.3 九连环的思维价值

中国向来注重对智力的启发,拥有大量的智力玩具和趣味数学题,启发人们的数学、物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九连环、七巧板、孔明锁就是其中的代表。[5]

因此,九连环具有的思维价值对一个人成长的训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1 “从头再来”

在玩九连环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从头再来”的思维方式。在解环当中,我们不得不一次次的把很多连续的环解下来,再一次次的复原,当复原完成时,本以为已经解下的好多环又一次被复原在了杆上。但令我们开心的是,当你重新审视整个九连环时,你会发现后边的一个环或几个环彻底的脱离横杆了,也就是说,总是最后的几个环先完全解下来。这就好比我们做事情,得无数次的重复一个相同的过程,每次都得重新开始,每次都得全力以赴,全神贯注。这无形当中已经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受性了,也使学生在以后做事情时,有了耐心,有了专注,不会因重复、单调而产生烦恼。

2.3.2 “万事开头难”

再就是玩九连环时能充分体会到万事开头难的道理。真正的解下第一个环,也就是最后一个环时,需要把前七个环全都解掉,留下第八个环,然后解下第九个环,这时才是第一个环成功解下。然后是复原前七个环,这时的九连环变为了八连环,以此类推,最终解下所有的环。

解开九连环至少需要341步,按每步耗时1~2 s计算,需要5~10 min。这就足够锻炼一个人的耐力了,同时还要细心,专注,不得有差错,不然返回再纠正时,就会增加更多的步骤。万事开头难,一个小小的九连环,其内涵不简单,我们得细细品味,慢慢挖掘。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资料收集及其作者自身体会揭示了九连环作为课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校本课程中开设九连环课程提供了支持。在当今课程改革尊重学校师生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尝试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与实施,更广泛地参与课程决策,有助于突出学校的课程特色、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成长,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素质教育。[6]

九连环教学课程这一能够引起学生高度兴趣又能发展学生智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也将会具有极大的优势,在促进校本课程的改良创新方面一定会具有积极作用,适合各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时作为借鉴之用。

参考文献

[1]葛帆.神奇的九连环[J].数学教学通讯,2009(7):12-13.

[2]胡重光.奇妙的九连环(一)[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11):44-45.

[3]孙文希.古典智力游戏背后的数学[J].考试·高考理科,2012(1):46-47.

[4]吴晓丹,孙建华.“九连环”原理在综合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80-81.

[5]韩晓燕.中国传统玩具中的“智慧”[J].安徽文学,2006(11):82.

篇5:大班美术制作连环画书教案

大班美术制作连环画书教案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合作意识,但在合作的过程中由年龄特征影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合作意识的淡薄,在合作中出现矛盾时解决问题能力弱。以往我们的美术活动基本是以幼儿单独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忽略了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和合作。结合我班幼儿特点,通过连环画书的制作,引导幼儿分工协作、主动协调,学会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幼儿在互相配合中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合作能力,激发合作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发展表现故事情节画面,尝试制作连环画图书。

2.在小组合作中能与同伴互相协商、分工,共同完成图书制作。

3.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记录表、订书机。

2.事先熟悉故事内容和连环画知识。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吗?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和它的妈妈长得一样吗?小蝌蚪把谁当成自己的妈妈?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子、鱼、乌龟、白鹅,在它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PPt)

二.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书。

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下来做成一本书,讲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听。

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连环画吗?做成一本连环画书,还要有什么?(封面、封底)这些都有了,还要怎么样(装订)

三.引导幼儿讨论和同伴合作的具体方法。

1.讨论画面内容。

师:这个故事需要画几张画面?每张画表现什么内容?

2.幼儿商量分工并记录

师:这么多的画如果我们一个人画会用很长时间,有什么好办法呢?幼儿分组讨论并记录。

展示记录结果。

小结:我们在合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

四.幼儿合作制作连环画书,教师适当指导。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小结:今天,我们相互合作很快完成了一本连环画书,在生活中许多时候也都需要我们一起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活动反思:

篇6:九连环课程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大班美术欣赏连环画《芭蕉扇》

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连环画《芭蕉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连环画形象鲜明、色彩明快、线条清晰的特征。

2.引导幼儿欣赏连环画中主要的人和物画得大一些并画在主要位置的画面布置;帮助幼儿发展构图能力。

3.引导幼儿通过对连环画单页画面与整个故事关系的探讨,知道连环画是由多幅画面构成的。

活动准备

1.放大的连环画《芭蕉扇》。

2.西游记主题曲的磁带,孙悟空、铁扇公主的图片。活动过程

1.展示放大的连环画,介绍连环画名称,组织幼儿翻看连环画。2.引导幼儿就所提问题讨论连环画的特征。

提问:你从画上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和物看上去是怎样的?它们的颜色怎么样?这样的色彩、线条看上去使人觉得怎么样?(该部分指导时应给幼儿一定的时间独立地欣赏,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应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3.引导幼儿讨论连环画的画面布置。

请小朋友把书翻到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子的那一页,提问:看一看画面中主要位置画了谁?画得大还是小?为什么要这样画? 组织幼儿讨论:这样画,你觉得好在哪里? 老师变动画面布置,把缩小的主要人物形象孙悟空、铁扇公主放在次要位置,主要位置上放上其他放大的陪衬物如花、草等。

提问:你认为这样做好吗,为什么?你看了这幅画后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通过边操作、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活动,让幼儿自己充分感知体验后,再来

http://tj.zgjsks.com/

进行理性分析,能帮助幼儿加深对连环画形式美的理解。)4.探讨单页画面与整个故事的关系。

提问:这本连环画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只看其中的一幅画能知道整个故事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单页画面与整个故事的关系。

教师小结:连环画的每幅画面,都只讲了这个故事中的一件事,只有把很多幅画有顺序地摆放在一起,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5.引导幼儿进行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的爱好。

提问:你觉得这本连环画怎么样?好看吗?你喜欢它吗?喜欢它的什么?想不想再来看一遍? 6.放《西游记》主题曲,幼儿看连环画,讲述、表演故事。活动延伸

上一篇:颜氏家训勉学篇译文下一篇:工资补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