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教学案例

2024-04-15

连环教学案例(通用14篇)

篇1:连环教学案例

这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难点是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我的解决方法是先用《乌鸦喝水》动画片导入,让学生发现动画片讲故事更有趣,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发明动画片之前,儿童也都很喜欢看故事书,用图画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导出课题,激发了学生想深入探究的兴趣。之后通过观赏连环画发展来增强课程的文化价值,使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并较好的用绘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形象的连续性,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

但是,这节连环画并不如我所期望的效果,不满意的地方多多:作画的时间很紧张,完成质量不高。初次讲公开课,时间超了3分钟。自己过度语言不专业。老师讲的时间有点长。

表演是一门遗憾艺术,总觉得不够完美。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不会有完美的课堂,想完美总有改进之处。加油,下次不求完美,目标加进步。超越自己!

篇2:连环教学案例

在课上由于时间问题所以在学生作业表现的环节,省略了很多过程,也是完成这节课的比较关键的部分,比如:小组在连环画故事的选择上,在编故事时,在选择画面以及分工。

连环画可以表现的内容很广,所以我规定了四个内容的选择,因为时间的仓促,所以选择了教学课件中提供的四个内容,节省了课上因为选题而浪费时间的麻烦,而这种做法又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创作的思路,所以总觉得有弊有利。

作业的表现形式其实也可以有很多种,为了选择最快速的表现,我在课堂中选择的线描的方式。在教学中缺少了其他作业形式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展示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效果比较突出。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的故事,喜欢别人的故事。并且通过展示,更理解连环画的含义。

篇3:解读“连环扣”教学模式

探索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关注学生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都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基础的.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是指能够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发展, 很好达成教学预期的教学, 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的情绪不断处于兴奋状态, 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之一是学生的参与度.

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式和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结合自己20年从教的经验, 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 本人提出并实践了称为“连环扣”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解说如下, 供方家雅正.

1 “连环扣”教学模式环节介绍

连环扣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3段, 课堂教学前后相扣, 循环前进, 单节课不成体系.

第1阶段: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本阶段大约15分钟, 主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学内容, 以学习小组检测和教师抽查相结合, 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发现学生的困惑与难点.

第2阶段:点拨提升.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中呈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点拨, 对知识的关键点进行阐述, 对教学要求进行拓展.本阶段大约15分钟.

第3阶段:新课预习.教师提出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学生进行自学, 教师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本阶段大约10分钟.

2 使用“连环扣”教学模式需要更新的教育理念

1)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但有没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 有精力投入不够的学生.

我们以前听到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这个观点下, 教师是主体, 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但是我认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好, 即使是魏书生也不可能掌握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 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合所有学生的, 更主要是没有人可以把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好.在新的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学生想学习、愿学习了, 即使没有老师他也可以想出解决疑问的办法.

2) 教学是什么?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 授业、解惑”, 在21世纪的今天, 知识的传授肯定不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在10年后学生需要什么知识, 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让学生可以自学.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3) 教师是灯塔.是引“导”而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教师不是一个悲壮的职业,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别人对教师的颂扬但不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我认为教师是航海中的灯塔, 对学生的作用是引导, 是方向的把握, 但不是照亮学生.从另一个层面讲, 教师的能耐也照不亮学生.

3 “连环扣”教学模式优点分析

回顾洋思、杜郎口的课程改革, 其实都是从模式的建立固化开始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教师在短时间提升全部的教育理念, 但我们可以让教师在短时间都模仿某种模式, 在模式下感悟理念.我们认为连环扣模式有如下优点:

3.1 明确教师“讲”的地位

与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相比较, 现在的课堂 (洋思、杜郎口等等) 走向另一个极端, 推崇教师少讲或不讲, 即使是新课也尽量让学生讲.我不认为教师讲有什么错误, 更不认为刚学习一节课的学生比有多年经验的教师讲得清楚.对于全班而言, 同样是讲, 教师肯定比学生更高效.但“连环扣”对教师的讲进行了限制, 保证了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体验, 有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但是教师的讲有极强的针对性, 讲的是学生的问题, 点拨的是学生的困惑, 对准的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是重复, 也不是知识的概括.

3.2 预习在课堂

有10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预先学习, 至少有3个好处.首先是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在杜郎口、昌乐二中考察, 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学生课后的学习是关键, 其高效是以侵占学生课余时间为代价的;其次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 让学生少走弯路, 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对重点、难点进行提醒, 对学习方法给予扶正;第三是可以确保学生差异发展, 成绩好的学生10分钟基本上能够完成相关内容的预习, 课后有时间自我拓展, 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一步学习, 以达到下一节课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3.3 模式易于操作

可以让普通教师走进高效课堂.连环扣教学模式建立在精心备课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 教师备课完全可以利用学科组的力量, 尽可能周详考虑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 做一定的点拨, 恰好是功夫在课外, 对单个教师的要求并不高.

3.4 环环相扣到永远

环环相扣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 每一节课的开始都是对上一节课的检查, 每一节课结束又都是新的开始.达到学习生活化, 生活学习化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高中新课程是关注高中生个性发展和生存能力培养, 强调交流合作意识和信息素养提升的活动.只要真正从学生角度关注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切都是上策.

4 使用“连环扣”教学模式需要的配套教学策略

4.1 含有具体、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的学案

我们平常的学案基本都是习题集, 而“连环扣”模式的学案包括了:知识链接、学习目标、方法建议、自我评价等内容.在这里我们将传统的教学目标更改为学习目标, 而且更加具体、可检测.以高中数学《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第1课时) 为例: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图像的方法;

2) 理解并掌握用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图像解最简三角不等式的方法.

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 能够作出正切函数的草图, 注意把握教材77页图中虚线的含义;

2)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 能够回答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小正周期、奇偶性;

3) 能够写出全部单调区间;

4) 完成教材79页练习3—5题.

学案的编写必须做到“心中有人, 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的是时时考虑学生, 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把握编写尺度, 从学生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出发小切口导入.目中有纲是要求学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导”的功能要得到发挥.学案的编写必然是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其中的原则方法或单独成文进行探讨, 这里姑且从简.

4.2 构建具有能动性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平均分组自由组合”, 也就是各个学习小组人数, 学习成绩相对平均, 在这个前提下,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这种方法确保了小组的可比较性, 同时又考虑了学生的主观感受, 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 小组文化、小组的内驱力构建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也是教育的乐趣所在, 教师水平高低的体现, 个中细节,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4.3 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目前我们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是这样做到:首先由备课组研究提出了《数学预习指导策略》, 学生人手一份;其次在每一节课的学案中都有《方法建议》;第三是教师在最后10分钟学生预习的时候个别进行指导.

5 期望得到的帮助

教学是一个群体行为, 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单独进行, 如果同一个班级学科都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会更习惯, 而且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互补.如果年级的同一个学科都采用这种方法, 课件和学案就可以资源共享, 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大大减轻.如果我们学校都采用这种方法, 华润就成了四川的洋思, 成都的杜郎口了.这里需要提出一个“被模式化”的问题, 支撑教师教学行为的最终是个体的教育理念, 模式仅仅是一个载体, 拈花微笑都是教育, 没必要人云亦云, 千篇一律, 更要杜绝邯郸学步.

篇4:作文教学的连环妙招

关键词:标题拟定多样化 直抒胸襟 感动人心

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肯定是善于观察的结果。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或者不懂得如何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写出来的文章当然空洞。当然有的学生有写作的素材,但仍让人觉得乏味,无从下手。该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呢?不妨教学生试试下面的绝招。

一、“题”装新颖,先声才能夺人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书名,优质产品要有精彩的包装,作文也靠“题装”。一个好的题目对一篇文章来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题目而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给文章取题目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学生因为没掌握取题目的方法而失分。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文题的特点和取题目的一般方法,会给文章增色不少,教师要教会学生拟题的方法。

(一)标题范围小而俏

文章的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教学生从自己正确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空泛,如果标题太大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加以限制。标题也不易太长,太长显得松散。取题目应恰到好处,对于文章来说,就好比帽子太大了不合头皮,太小了又戴不上。当然,如果题目与内容连一点联系都没有,那就好比是把袜子套在头上了,这些都是文不对题的体现。标题要小,作文的题目与文章的立意、构图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巧的立意、构图才会拟出巧的题目,一个好的文题好比一种产品的广告,用最简约的方式道出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下子就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才是最成功的广告。

(二)标题拟定多样化

拟定标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以人名来拟题。有些人,读者本身就对他(她)感兴趣,以他们的名字作标题,更具吸引力,或以人物的特点来拟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也能一下子就把读者给吸引住了。

总之,在教学生给每篇文章确定标题时,必须交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教会他们认真思考,再三推敲,所点的“睛”一定要能起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的作用。

二、抢先夺眼,开头惹人注目

文章要出彩,开头的重要不言而喻,一个好的作文开头,既应该是引人注目的,又应该是引人“驻”目的。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开头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用这几招。

(一)直抒胸襟,感动人心

俗话说:“文以情感人。”开篇就抒发一番真挚的情感,会让许多读者成为我们作文的“俘虏”,教会学生敢于直抒胸襟。

(二)特写镜头,倍添活力

“特写镜头”原来是用在拍摄中的,即摄取人物面部、人体局部或物品细部的镜头,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经常会体会到这种以细节表情达意的妙处,如歌唱家的脸部表情、运动员的某一局部、渴望者的眼神、大道旁的一粒小石子、花瓣上的一滴露珠、空中的一抹霞光……通过这种手法使有人物形象血有肉有个性的,使场面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在文章开头直接设置特写,时文章倍添活力。

例如,一学生在《感动》一文的开头写道:

“老师,之河流鼻血了!”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安静的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正在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们都齐刷刷地转过头来,用惊讶的目光望着我。右鼻孔鲜血滴答滴答地流到了本子上,我用手一摸,慌乱中又用手在鼻子上一擦,鼻子上下瞬间变得“血肉模糊”了,那模样惨不忍睹。

老师急匆匆地走了过来,拿出餐巾纸,按在我鼻子上,还俯下身子关切地问:“你没事吧?快把头扬起来……”

这种特写镜头犹如一扇明亮的窗户,可以一下子给文章射进浓浓的感情阳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材”源滚滚,文章新意浓浓

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道。”他的朋友这样,你的朋友也这样,他写的家乡这样,你写的家乡也如此。材料僵化,角度陈旧,布局落后,怎不叫读者腻烦?文章要有新意,教师可教学生这两招。

(一)重视阅读积累,与经典同行

要想与众不同就得“厚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例如,在阅读欣赏之后,可以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觉得好的名篇佳句、有趣的成语、谚语等。如果能端坐在位置上学着《新闻袋袋裤》的主持人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经典美文或佳句,那会更有效。让阅读积累成为一种习惯,练习时就能创意性地灵活运用或迁移这些好词句,为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让学生每阅读、积累一天,即获一份受益与乐趣。这是一种“巧借外力”的方法,因为借的“光”,不仅其警醒、激励、深化主题等作用大,从中还可以彰显出作者的文采。请看《乐观是金》一问的开头:“黑格尔曾经说过:‘乐观是人生的定点,它用闪闪的金色为你抵挡黑暗,未来就在眼前。”用黑格尔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掷地有声。

(二)留意身边事物,和精彩握手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用创作,第一需要观察。”从作文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会长流不竭。许多学生常常为没有东西可写而烦恼,其实他们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让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用心体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精彩无处不在。“一次小小的挫折,一次短短的停电,一张多变的脸庞,一次恼人的误会,课间学生间的玩笑,出门时母亲的叮咛……”都是他们随时可以写进习作中的素材。

只要倾注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我手写我事、我心抒我情,善于探究,敏于发现,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同样能“出新”。endprint

四、句子美妆,文章光彩夺目

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人靠衣装,美靠化妆”。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文章的评分,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大多因为词语贫乏,句法呆板,用词不当,行文啰嗦。语言没有文采,缺乏感人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充满语言的魅力呢?

(一)巧用修辞魔水,无招胜有招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在作文上,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运用修辞,最重要的是创意出新,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教师在平时进行作文语言的训练时,可以强化一下修辞的运用,在行文的关键处多考虑一下:用修辞手法写这几句,是否会好一些?这样有意识地在文章里运用修辞方法,定能增色许多,就不愁学生写不出美文了。

修辞中的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手法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孤独求剑”,只要教会学生适时出招必定大获全胜。用多样化修辞装饰,使作文语言娇艳,使文章更为出彩。

(二)善用幽默润滑,妙语可连珠

语言幽默,让人回味。幽默的语言能愉悦人的身心,启迪人的智慧。在运用时不仅要幽默,更要符合事理。幽默不是庸俗的玩笑,幽默的语言中包涵严肃的话题,这样才能启迪读者。我们可以模拟他人的言行,用流行的话语装扮,使作文年轻活泼,在流行中求活。

(三)妙用诗句涂抹,移花接木显才气

中国古代诗文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语言不仅是作文思想内容的载体,更是读者产生情感体验的契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有倾诉、表达的欲望。学生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学生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学生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作文教学就要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才智,教师要通过适时地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他们选材及布局谋篇、修饰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一见作文就头疼了,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为学生的语言表达锦上添花。

篇5:《连环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本课意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连环画的创作,认识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了解美术语言的功能,并与文学语言相结合,尝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想象描绘事物、表达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造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由于集体创作连环画需要内容、形象和形式的统一,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还能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交流等方法,了解什么是连环画及连环画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学习什么是连环画,能根据故事设计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按照故事的发生过程,分工合作绘制一本连环画。

【教学难点】

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创作出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在合作中完成绘制,要体现出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 【学具】 课本、绘画工具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激趣导入:

1、用课件欣赏《老鼠的梦想》故事图片,并说说图片中讲了什么内容?

2、把几张故事图片连起来,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揭示课题——连环画。

三、教授新知:

1、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连环画?

2、你看过哪些连环画作品?你最喜欢哪一步作品?说一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连环画作品)

3、小组探讨:a、连环画与你以前画过的画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点?

b、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4、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研究的情况。

5、师生总结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等。

连环画组成部分:封面(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画页(文字、人物活动、场景)、封底

6、师生一起探究连环画创作步骤:(1)找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2)给每个情节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3)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和封底。

7小游戏——火眼金睛:找出连环画中画页部分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实践创作:

1、每个小组长抽取资料袋,资料袋有一个小故事、印有故事题目和主人公形象的封面、裁好的画页、封底。

2、根据资料袋内容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连环画和封面设计,并装订成册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材料工具准备好。

二、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一课时未完成的作品进一步补充完整。展示完成较好的作品,同时指出不足指出,相互参考学习。

三、作品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对自己、他人作品的评议及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感受。

2、相互评出优秀作品。

3.教师针对学生作品创作情况做出小结。

四、课堂小结:

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还想学些什么? 【板书】

连环画

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具有连续性 连环画组成部分:封面、画页、封底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难点是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篇6:一年级英语小连环教学总结

本次我们小连环选择的是Unit10 On the farm 这一主题。我们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特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英语农场动物单词,学生会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语,能进行简单的个人信息交流。能大胆开口,乐于用学到的英语与人交往。会用What’s this? It’s a ….来描述自己所见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不认识的单词并用音图尝试拼读;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在学生两两交流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相互配合完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说话训练。

通过本次小连环我们得出以下总结语反思: 1.在教学模式上,注重体验和实践。本节课上,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以迪士尼卡通人物Old MacDonald作为故事主角,带领孩子们参观农场,学习农场小动物。在教授单词cow, pig, chick, duck时让学生先听动物声音猜测,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把学英语与用英语表达、做事情联系起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在语言教学上,注重语感和语音语调基础。在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本课重点词汇的发音,虽然学生在已经学习过有关小动物的单词:pig、cow、chick、duck,但从上课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旧知有遗忘倾向,出现发音不够准确或句子表达不够灵活等现象,因此在课上,对于重点词汇我采用了教师带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学生个别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操练,巩固单词发音、加强单词辨认。在句型教学上,我注重旧知的迁移。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hat’s this/that? It’s…我通过以旧带新,在课件动态展示下,通过It is…it is…的句型自然过渡到新句型:What’s this/that? It’s…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并能举一反三,用新句型进行表达。

篇7:小学美术连环画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连环画》教学点滴心得

近日在三年二班执教《连环画》一课。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连环画使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他们相依相伴。连环画中有趣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执教过这一课,都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讲解示范后,小组自行创作连环画故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时有限,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作业效果都不理想。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课前我收集了几组连环画,分别是《苹果的爱》《亡羊补牢》《小羊过桥》《小猫钓鱼》。课堂上我把创作这一环节降低难度,改成临摹我提供的连环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学效果、作业效果都特别好。最让我欣喜的是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知道了什么是连环画,学会了绘制连环画;有的根据我提供的连环画内容说通过《苹果的爱》懂得了要爱妈妈,《亡羊补牢》让我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小羊过桥》告诉我们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小猫钓鱼》说的是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还有的说通过制作连环画懂得了相互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总结的这样全面是我课前没有料到的。本次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认真解读教材、深入分析学生的学识水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

篇8:连环教学案例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 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六幅图对应六段文字, 每幅图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图文并茂, 充满童趣。

一、借助“连环画”, 串故事情节

连环画课文一般内容较多, 故事性强,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他们的识字量不多, 阅读能力又亟须进一步的提高。那么, 如何根据连环画课文的特点, 帮助学生在欣赏连环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内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借助“连环画”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说一说, 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 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通读课文, 一边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长文短教, 这样的教学就像小朋友看图讲故事一样轻松愉悦。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不是孤立的, 而是连环式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还可以避免小朋友因刻意记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而把“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变化过程颠倒过来”的错误, 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反复整体阅读, 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二、聚焦“连环画”, 品人物特点

本文中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变成青蛙后的外形特点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小蝌蚪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时, 身体悄悄地变化着的。这一现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对于城里的小朋友来说感觉特别的神奇,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关于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连环画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连环画”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感受它们前后变化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 首先, 请学生“逐一细看‘连环画’, 说说小蝌蚪的变化”, 学生边看画面边从课文的语言中发现了小蝌蚪的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后来发现长成青蛙时它们的样子是“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前后画面和文字的对比,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极大, 而且特点鲜明。其次, 教师让学生“连续性地阅读‘连环画’, 找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填一填小蝌蚪的变化”, 画面与文字双轨进行的阅读强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感官, 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 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慢慢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长的过程。

另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连环画”, 通过情景表演和对话朗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 看看图上的蝌蚪, 谁能用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短语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谁能边想象边做动作来表现小蝌蚪可爱的模样?也可以看图分角色朗读, 在小蝌蚪跟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的对话中, 感受与表达小蝌蚪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情态。

三、活化“连环画”, 赏语言微妙

本文是一篇美好的、充满童真的科学童话, 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性、情趣性、科学性呢?为此, 本课识字教学突显画面创设的语境来感受语言的秘妙,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文有两处对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特点的精彩描写, 如何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用词的秘妙:叠词、色彩词及动词的准确运用。例如教学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叠词时, 教师出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提问:仔细看看图, 再读一读句子, 说说介绍蝌蚪脑袋和尾巴的时候用了哪两个词。 (大大的, 长长的) 如果让你做一做, 大大的脑袋, 你会怎么做? (指名一生做动作) 长长的尾巴呢?你怎么边读边表现? (学生边读边做) 接着教师请学生比较读“大大的脑袋, 长长的尾巴”和“大的脑袋, 长的尾巴”有什么不同。最后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蝌蚪的神态、动作, 想象它的语言, 猜猜它的心情, 并关注叠词用法, 边练习朗读边表演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同样, 课文中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也相当巧妙。“蹲着”“披着”“鼓着”三个动词和“碧绿的”“雪白的”色彩词的结合将青蛙妈妈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 让学生做一做动作, 再用上色彩词说一说画面上青蛙妈妈的特点, 从而享受课文语言的美。

四、巧用“连环画”, 破教学难点

课文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 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 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在教学中, 一年级小朋友对“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就迎上去……”和“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连忙追上去……”两句中的“迎上去”“追上去”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对“迎上去”一词的理解甚至是含糊混淆的。怎么让学生理解“迎”与“追”的不同意思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连环画二与三的情景画面, 看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相遇时的位置特点 (一个画面是小蝌蚪面对面问鲤鱼妈妈, 还有一个画面是小蝌蚪游在乌龟的身子后面问) 非常重要。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课文里写谁‘游上去’呢?为什么对鲤鱼阿姨用‘迎上去’而对乌龟用‘追上去’呢?秘密就在图上呢, 我们一起去找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发现了秘密, 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巧用课文画面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直观地诠释难理解的词意, 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迎”一“追“之间, 感受小蝌蚪的身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成了一群小青蛙, 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篇9:浅谈幼儿连环画教学

【关键词】连环画 幼儿绘画 观察 创作 讲述

近几年来,我园把搞特色活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保教质量的突破口之一。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打破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依样画葫芦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大班开展了幼儿连环画创作的教育活动。我认为幼儿的绘画教育不应该是为了绘画而绘画,它实际上是促成幼儿心理因素有效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该同其他的教育活动如:语言、数学、音乐等教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主题活动的一部分,使幼儿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个性的整合发展。

我是如何对大班幼儿实施连环画创作教学的呢?

一、了解意义,学会创作

首先让孩子知道连环画是用一幅副连续的图画来讲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而每幅画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大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已进入绘画的写实阶段,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觉,把观察到的客观物象比较真实的描绘出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创造的方式把它画出来。

二、教幼儿绘画步骤,使幼儿学会创作构思,发展想象力

我是这样分步骤教会幼儿进行连环画创作的,从命题——观察——谈话——主题画——连环画创作——幼儿作品讲述。

(一)选教命题画

选教的命题内容要接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是幼儿亲身经历的或者亲眼看到的,如《放风筝》、《春游》、《快乐的幼儿园》、《去动物园》、《买菜》。

(二)引导幼儿观察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因为孩子都是什么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要培养幼儿绘画的观察力就是先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幼儿学会分析、比较,然后去构思,想画什么、先画啥、再画啥,这样孩子就会通过观察,创作出简单的轮廓。同时为了丰富孩子的绘画内容,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商场、动物园、户外玩,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人、物及大自然的四季景色的变化,随着幼儿观察力的提高,孩子们的绘画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在孩子们学会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生活经验。

(三)通过谈话激发兴趣,培养创作灵感,培养动手能力

在幼儿进行了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围绕命题组织幼儿谈话,提出的问题要有先后顺序,又要有启发性,注意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谈话中互相启发,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同事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还应用启发、引导鼓励等方法,使幼儿把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然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主题画的创作,根据大班幼儿的绘画特点,幼儿能将所看到的客观物象比较真实的、创造的描繪出来,由于是幼儿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的事物,所以画时很轻松,而且,这样的主题画没有一张是一样的,不管幼儿的绘画能力如何,他们都会高高兴兴的、积极地去画。

(一)自己创作连环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通过观察、谈话、主题画创作后就要让幼儿进行连环画的创作了,教师因如何指导呢?第一,先为图画编序号,用“.”来做记号,画在每幅画的右下角,“.”代表第一幅画,“..”代表第二幅画…… 。第二,把主题画分解为连环画,任何事情都有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幼儿观察到的物象也都有先后顺序,教师要帮助幼儿围绕主题,把主题分解成两幅的、三幅的连环画,第一幅画开始的时候是怎么样的,都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第二幅话事情是如何发展的,后来又怎么样了?一般第二幅比较重要,是事物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揭示了主题,在学会了两幅三幅的连环画的基础上,慢慢的向画更多幅的连环画过度,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画的更细致,要画出事情发展的比较复杂的过程,及画出开始怎样?中间怎样?然后怎样?最后又怎样?幼儿在创作连环画时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时还会拿着笔在那里比划,而不去下笔画。这时,教师应及时发现,鼓励并帮助幼儿度过难关,教师可以帮幼儿出主意、画一些简单的构图让幼儿参考,或者为幼儿提供一些参考书,帮助幼儿解决难题,使幼儿感到作画的快乐,逐步掌握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生活的方式,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做到创造性的指导。

连环画的创作时间较长,有时甚至几个小时,这样就要求老师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分几次完成。

(二)创作后的讲述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幼儿完成连环画创作时非常兴奋,有些孩子画完就拿着画儿到我面前滔滔不绝的讲起来,我想为了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满足幼儿的这种欲望,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作品讲述活动,在班上给全班小朋友讲,配上音乐讲,使幼儿讲述是更生动、形象,还可以请一部分到小班给小弟弟小妹妹讲,给爸爸妈妈讲,叔叔阿姨讲,我还把孩子门将的好的记录下来,写在每一幅画的后面,还把创作的过程拍下来放在成长记录袋里面。

总之,通过辅导幼儿连环画创作,发展了幼儿的思维、想象、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美术第五册《连环画》教学反思

连环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连环画中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丰富的色彩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难点是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边讲故事边展示道具连环画《乌鸦喝水》的书,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这个作品和我们以前画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这个作品具有连续性,是连环画。其实很多知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都接触了,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第二步我出示《乌龟赛跑》的题目,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故事的内容,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通过给学生带来的小礼物:被打乱的《龟兔赛跑》的五幅连环画图片,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自己先进行排序,然后在小组内再讨论排序结果的正确与否。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说说理由。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得出结论:连环画的图片是根据故事的情节绘制的,要有连续性。连环画的组成部分有:封面和图案、文字。之后我进行了连环画的故事编排和演示,给了学生直观的观察感受,知道如何去设计连环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并较好的用绘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形象的连续性,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

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在学生给《乌龟赛跑》的图片进行正确顺序排列这一环节时,因为选择的图片上没有文字,导致学生需要先对图片进行了解,再进行排序,耽误了很多时间。最后展示的时候,我请学生到台上来展示小组制作的连环画并讲述故事,由于练习时间过短学生的作品完成得不多,所以在学生评价这一环节就过于短暂了。以后在这一方面应该有所加强

篇11:连环教学案例

一、案例回顾

网点的现金柜接待了一位想要办理汇款的老人,当柜员询问是否认识对方的时候,老人含糊其辞,在追问下才坦白是接到自称“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来电,要其支付中奖手续费,在柜员的劝说下才幡然醒悟这是诈骗。

几日之后,大堂经理发现一客户在ATM机上用英文界面进行转账汇款,感到奇怪便上前询问,谁知又是那位曾差点上当的老人,据老人说他想追回前期被骗的钱财,于是对方电话指导他在机器上操作,幸亏大堂经理的及时阻止,才将又一起诈骗扼杀在摇篮中。

二、案例分析

由于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形式加大了宣传力度,大多市民都提高了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使得骗子也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的凭借热门活动的名号,用多种手段行使诈骗行为。然而网点不仅在营业场所、ATM取款机上等醒目地方张贴防范提示,并不定期在营业大厅前搭建宣传台,向群众宣传普及银行卡办理、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让群众了解正确使用电子货币的操作规程,提高识别和防范犯罪的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案例启示

(一)严格问责,各尽其职。网点每位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本着对客户、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认真扎实地抓好防范工作,细心观察。对因没有尽到提示责任而使客户上当受骗的,给予批评教育的处罚,并在全网点开展检讨会议,认真总结。如案例所示,柜员和大堂经理在自身的岗位上注重细节,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风险预告,向工作细节上延伸,做到排查深入、彻底,最终才能行之有效的预防了此次诈骗。

篇12:连环教学案例

让学生接触传统连环画的创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技法、构图、空间想象、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高校的漫画教学中应该加入传统连环画内容,为学生的漫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要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连环画,将连环画课程训练更好地融入漫画教学中。

1 传统连环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传统连环画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很好地将图画、文字结合起来,二者互相烘托,带有连续故事性,其中也结合了绘画与文学特点,可以说这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连环画中可以体现出其独具的美术风格、文化特点以及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在表现手法方面,尤其是通过传统的白描手法进行绘画的,这种手法较好地体现出了视觉艺术特点,能够将人物的外在美最大程度上地表现出来,包括动态、身姿、面容。连环画有短篇幅和长篇幅之分,在篇幅中将文字以及图像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文字和图像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能互为补充,让人感觉到和谐,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美,要想创作好连环画,对于画家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强烈的表现欲望也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艺术形式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消遣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内容上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普及性也非常强,这使得其非常受群众的欢迎。连环画的影响是深远的,对艺术欣赏、传播知识文化、阅读形式以及审美效应都留下了永恒的影响。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变迁的,报刊传媒的出现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让其开始没落,在新时代传播中面临着断层,然而其在培养专业绘画艺术人才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高校绘画教学中,学生存在基本功差、创作质量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应该在传统艺术中吸取积极、有利的养分,在漫画教学中注重连环画课程的训练。

篇13:连环教学案例

传统连环画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是一种图文并茂、有连续故事性并结合绘画与文学特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展现出独特的美术风格和文化特点, 同时也展现出强烈的东方文化特色。连环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采用白描这种传统的绘画手法, 在保持视觉艺术特点的基础上, 尽情描绘出人物动态、身姿、面容的外在美。它的篇幅有的长有的短, 短的几幅, 长的几百上千幅, 其样式是一种以图像和文字相互补充的艺术形式。并且, “图”和“文”各有不同的功能, 彼此都不能相互取代且相互依存。诚如邵劲之先生所说:“连环画是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晶体,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与图的相对独立性, 融两者所长, 文图交辉, 共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美”。创作连环画需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丰富的生活阅历、强烈的表现欲望, 总之连环画家要具有全面的修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是当时较流行的娱乐消遣方式, 它不仅通俗易懂, 普及性强, 而且还有广泛的群众性, 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它在艺术欣赏、审美效应、传播知识文化以及阅读形式的方面不受时空限制, 它的功能和价值是永恒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 各种报刊传媒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传统连环画逐渐走入了低潮, 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面临着在新时代传播的断层, 但是连环画对培养专业绘画艺术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针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绘画基本功欠缺、创作质量低这一系列的问题, 该如何加强学生的绘画基本功, 如何从传统艺术中更好地吸收养分, 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传统连环画对高校人物画教学的影响

1. 加强人物画基本功的训练。

有关中国画人物画的技巧, 简单的说基本上由两个方面组合而成:一是人物的造型基础, 二是笔墨技法的训练。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方法基本上是以意象造型为基础, 不求人物解剖意义上的准确, 只求其神韵, 即传神写照之说, 现代人物画中的造型技巧, 是从西画而来, 讲究较科学的造型方法, 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再求其神似。造型能力是绘画表现的基本功, 绘画的造型能力训练一方面来自临摹、写生,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作去提高, 通常情况下, 临摹和写生是造型基础训练, 人物造型基础的好坏对将来的创作质量的高低起到很大的作用, 也是基本功的训练, 所以人物造型训练在大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的连环画采用以线描人物为主的表现方式, 其造型是以结构和动势为主。一本连环画一般为一百幅左右, 基本要创作出三百多个人物形象, 所有人物的刻画无论大小都由画家用毛笔勾勒而成, 每个人物的动态表情都刻画得精致入微, 这对于画家在人物造型上的训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画家很大一部分早年都从事过连环画的创作, 如黄胄、方增先、刘国辉、刘文西、吴山明、杜滋龄等, 这些都是当今画坛的顶梁柱, 他们无论是大幅人物创作还是人物小品画都驾轻就熟, 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早期连环画的创作。当代的国画人物教学太过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传统基本功的训练, 人物造型太过依赖于照片,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美术教学部门的重视, 现在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对连环画了解得太少, 也看不起连环画创作, 觉得连环画已经落伍, 不值一提, 也没有任何学习的价值,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觉得今天高校的中国人物画教学, 应该适当安排一些连环画的教学。当下连环画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但很多的连环画家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在人物画教学中开设临习和创作连环画的课程或近似插图的课程练习, 这有利于中国人物画的学习。临习连环画, 应选取一些较好的临本, 可以整幅临也可以局部临习, 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人物的线条和造型来临习, 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营养。教师制定好课内和课余的学习计划, 通过一段时间连环画的课程训练, 相信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造型和线条功夫。

2. 对构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

连环画的构图具有完整性的特征, 每一页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策划, 画面内容充实完整。一本连环画创作当确定好所要表现的内容后, 就要考虑如何把画面上需要的各种艺术形象合理地安排在一定的绘画空间里, 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背景。既要满足画面的客观需要, 又要满足绘画构图原则。连环画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丰富的画面给我们带来的美的视觉感受, 是构图的完整性所带来的美感。丰富的视觉内容所表达的内涵也是极为深刻的。构图是绘画创作实践的基本环节, 通过对连环画构图形式的临摹与创作训练可大大锻炼学生的构图能力和想象空间。在现有的教学体系里, 学生的写生、创作等课程虽然也练习构图, 但训练的数量和力度都不够, 如果每个学生能临摹几部连环画作品, 那么将大大提高其构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因为每本连环画的构图至少近百页, 每幅的构图都不一样, 内容也很多, 这些比平日单纯的写生要复杂得多。

3. 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训练。

传统连环画一般用写实性的白描来创作, 如《西厢记》的王叔晖采用传统的线描的表现方法, 为了画好白描还苦练过书法。新的一辈连环画家多受苏式写实性绘画影响, 所画出来的作品采用素描或者木刻等表现手法。连环画的创作随着各画种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除了普遍白描画法, 还有如水墨、工笔重彩、水彩、油画、剪纸、木刻、装饰画、电影、素描、刺绣等, 似乎可以把整个绘画门类囊括了。每种画法的画家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 表现喜欢的题材和主题, 不同手法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这一点上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拓展绘画艺术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技能、创作能力和思维方式。

4. 对人物画创作能力的提高。绘画艺术既是一种

视觉艺术又是一种造型艺术, 创作是提高训练。人物画的创作是平时写生和临摹训练的积累和升华。连环画与当代人物画的创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人物画的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借鉴连环画的创作方式, 一部连环画是由一百多幅完整的画面的构图组织成的, 是区别于单幅画的表现形式, 它是以多幅连环性的人物画面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而人物画创作只要求一幅最多几幅即可, 一幅好的连环画是可以作为一张人物画的创作草图。大凡成功的连环画作品都是在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上获得成功的, 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画面表达出来, 注重人物外在形象与心理活动的协调统一。人物画创作内容可以截取连环画中某个内容或是某个情节, 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 也是故事性最强烈的那个瞬间。这样的瞬间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则是表达故事内容的灵魂, 我们的人物画创作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瞬间来更好地展现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连环画的种类繁多, 类型纷繁复杂, 学生在临习连环画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对各种形象的外在特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更需要对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社会状况和风俗民情, 去体验和感悟生活。这对于在今后的人物画的创作中具有深刻的内涵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人物画创作除了笔墨技巧构图之外, 最重要的讲究意境, 连环画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髓, 将笔墨技巧、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这些特点都反映其中, 并善于用“写意”和“神似”这些与西方世界观不同的艺术观念融入其中, 使画面意境悠远, 耐人寻味, 这些正是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画创造所追求的美学思想。

三、小结

21世纪, 素质教育的提出, 使我们重新意识到美育所担任的重要角色。连环画作为大众美术教育曾经的传播者, 是否还能继续他的使命?经过分析可以看到, 连环画的接受群体并没有完全消亡, 它延续了几代人的情感。连环画依然可能争取到一定的发展空间。把连环画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等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使学生创作出更高水准的绘画作品, 为画坛培养更多的新秀,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魏华.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心慧.中国古籍插图精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阿英.中国连环图画史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4]林阳.中国连环画刊物的前途何在[J].连环画艺术, 1989.

篇14:连环新招反传统 拒绝模式活教学

一、痴情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题型设计反传统,考生措手不及

纵观绍兴市2009年以前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绍兴市在多年的中考命题过程中,积淀了一些比较固定的传统题型,如意义题、观点分析题、论述题、言行分析题等,而且这些题型往往以大分值试题的面貌出现。这种命题规律和特点,驱使一线教师逐步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模式。如,论述题的答题模式:“事实依据”(原因+问题+危害)和“理论依据”(作用、意义、关系、特点等);八年级的言行分析题答题模式:用“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道德缺失进行言为定性+侵犯何种权利(没有履行何种义务)+违背什么道德规范+危害”。这些固定的模式在前几年的中考中屡屡成功,以致复习教学“模式化”严重。因此,当今年中考突然回避“意义题、观点分析题、论述题”,以小巧灵活的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重组能力时,致使长期在模式化教学强化训练下的考生措手不及,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八年级的言行分析题”第23题第(2)题——“请你在▲处为‘妈妈设计一句台词,告诉小郎怎么做,并从法律角度简要评析‘妈妈的建议”,以开放性的手法跳出了近几年绍兴中考考查侵权行为命题和答题固定模式,难度系数在0.75左右,结果考生大量失分。这充分暴露出模式化教学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遏制了正迁移效应等种种弊端。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知识处理反传统,考生临场陷入迷茫

如“社会责任”这一块知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之一。绍兴市中考长期考查的是“公民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公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不料,2009年突然转向,从“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切入:第25题第(2)题——“‘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图片中爱国青年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图片略)使得考生临场陷入迷茫。然而,只要考生冷静思考就可发现,教材知识的本身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角度,解答没有大问题。是什么使学生迷茫?就是过度迷恋和片面强化往年中考的考点,遏制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资源、环境”“文化、科技、教育、民族精神”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2009年绍兴卷第24题第(2)题:“根据下列图表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市近年来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图表略)考生能根据材料答出教材外内容“加大教育投入”,却答不出教材内知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为可悲的是,第24题第(3)题——“‘兰亭高科”破解的是一个怎样的难题?他们的做法对解决类似问题有何启发?”考生在回答中大量运用了教材外的增补知识,却忘了使用教材内知识——“要发挥科技在‘开源与‘节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这一新兴产业,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为什么当命题回归教材知识正道的时候,考生却“剑走偏锋”?只因为往年绍兴市中考命题中曾出现过很多根据材料增加的教材外答案,这使得教师组织复习时大量增补超出教材范围的知识,并强化运用增补知识的操练,对学生运用教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三、竹篮打水一场空——热点切入反传统,准备细却徒劳无功

“紧扣社会热点,体现强烈的时代感”,这是绍兴市历年中考命题的亮点和基本原则。可惜的是,这一原则在部分一线教师的心里竟成了猜题押宝的依据。有不少教师认为,在开卷考试模式下,只要抓住热点,编写专题资料,就能轻松应考。由此出现“重资料、轻课堂”“重答案、轻思维”的应试教学怪象,就不足为奇了。2009年绍兴市中考试卷第21题第(3)小题在考查“台湾问题”时,取材避开了教师普遍关注的“三通”和“海峡两岸论坛”,而采用熊猫“团团”“圆圆”赠台这一背景材料,使得许多教师对专题资料的精心准备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按常理推测,2008年、2009年是两岸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关键时期,一线教师必然十分重视对 “台湾”问题的研究,为什么还会出现考生考后惊呼“找不到、抄不着”的现象呢?原因在于,往年绍兴中考命题的某些方向与各县市的模拟试卷的方向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2007年的长征胜利70周年等,这使得教师过于迷恋各县市模拟考试的方向,沉迷于以此为中心编写资料、发挥“越俎代庖”的作用的套路之中。不料,今年的中考命题恰恰避开了模拟试卷普遍关注的“西藏问题”“三次伟大革命”“建国60周年”“三通”等热点,致使教师大呼“上当!”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事先能克服猜题押宝的心态,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那么,第21题第(3)题并不会成为难题,使考生能根据材料轻松地归纳出相应的知识——“数亿海内外炎黄子孙积极参与”“‘团团‘圆圆蕴涵着两岸人民的美好愿望”;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团团‘圆圆这个有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的乳名”;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上一篇: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下一篇:三大地区自然环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