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库制度

2024-05-04

查库制度(共8篇)

篇1:查库制度

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查库”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规范和加强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现金库、重要空白凭证、柜员尾箱(含自助设备钞箱,下同)管理,防范案件风险,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库尾箱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279号)和省市联社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对本行辖内所有中心金库、网点金库、柜员尾箱的现场检查。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机构网点要坚持频率合理、核查彻底的查库制度。现场查库必须坚持倒库、逐一清点,做到全面核对无误,对现金调拨单要全程跟踪核实,严禁白条、发票、股金证、应收账款抵库,做到账账、账款、账实相符,库款、凭证、章戳齐全,保管有序、无安全隐患。

第四条 各级机构网点要坚持频率合理、核查彻底的查库制度。分理处负责人、未实行综合柜员制网点的记账员应每周对辖内进行一次验箱查库;支行行长、委派会计应每月对辖内进行一次验箱查库;总行每季应对辖内进行突击查库一次;总行内控管理部、财务会计部不定期对总行总金库查库;总行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查库。第六条 查库时,查库人要亲自动手核点库存,不得监而不查,敷衍马虎。

第七条 每次查库结束,查库人均应将查库情况和问题在相关登记簿和查库工作底稿上详细记载,由查库人和管库员共同签章。

对查库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立即查明原因,分别性质,严肃处理,并及时报告总行,情节和额度特别重大的按照规定向上级行报告。对库房安全设施不健全和违反规章制度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并按期验收。

第三章 查库权限

第八条 支行和分理处内部查库,由支行和分理处相关人员负责完成,管库员必须始终陪同在场;总行稽核审计和财务出纳管理人员查库,查库人应出示查库介绍信和查库人身份证,由被查行主管行长(或指定的负责人,下同)负责接待,并在查库介绍信上签字;总行组织进行的查库由总行组织人员进行,应出示查库介绍信和查库人身份证,由被查行主管行长(或指定的负责人,下同)负责接待,并在查库介绍信上签字;上级行社组织进行的查库由总行指定专人负责陪同,应出示查库介绍信和查库人身份证,由被查行主管行长在查库介绍信上签字;人民银行稽核查库,由总行指定专人负责陪同,被查行应按接待上级行社之规定,办理查库手续,接受查库;当地公安部门对金库及守卫的安全保卫检查,必须出示公安部门的安全检查介绍信和本人身份证,被查行要向检查单位核实,并由总行主管行长及保卫人员陪同检查,但禁止进入内库检查,对公安部门的夜间金库安全检查,各级机构一律不予接待。

第九条 查库人查库时,被查支行行长或委派会计、出纳和管库员应始终陪同在场,自觉接受检查,回答提出的问题。被查行对管辖行的查库,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第十条 对管辖行无查库介绍信和查库人身份证的查库,基层行应予以拒绝;对总行稽核审计部和财务会计部以外的其他部室的查库,如不是总行统一组织进行,基层行应予以拒绝;对其他单位的查库,一律由总行予以接待,如未经总行同意的其他单位查库,基层行一律不予接待。

第十一条 管辖行保卫部门的安全保卫检查,一般不得进入库内检查。确需入库检查库内安全设施的,则要按照出纳管理部门查库手续办理,并由被查行主管行长、保卫负责人、管库员始终陪同在场。检查时,只检查库内安全设施,不得清点现金、证券等库存实物。

第十二条 当地公安部门对金库及守卫的安全保卫检查,必须出示公安部门的安全检查介绍信和本人身份证,被查行要向检查单位核实,并由主管行长及保卫人员陪同检查,但禁止进入库内检查。对公安部门的夜间金库安全检查,各行一律不予接待。

第四章 查库检查内容

第十三条 查库时,应认真检查下列内容:

一、库存现金是否建立帐簿,是否坚持每天记载;

二、清点库存现金、证券、重要空白凭证等帐实是否相符,有无白条抵库或挪用库款情况,检查章戳等是否按照规定保管;自助设备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清机加钞,检查当日钞箱账实是否相符;

三、人民币票样、证券票样是否入柜保管,是否做到帐实相符;

四、整捆库存现金、证券是否按规定分类整齐摆放,拆捆、拆把的零散现金、证券是否入柜保管,有无发生鼠咬、虫蛀、霉烂等事故,库房是否整洁,有无存放私人物品或其他物品现象;

五、现金、证券出入库是否按规定办理出入库手续,出入库票是否有出纳负责人签章,是否专夹保管并按月装订;

六、寄库保管的尾箱以及残损券箱是否加双锁加封;

七、库房防火、防盗、防水、防潮以及联防治安等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八、金库正副钥匙、密码的使用以及保管是否符合规定;

九、调阅监控录像,检查日常双人管库、双人守库的执行情况;

十、查库是否进行记载,记载的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

第五章 考核

第十四条 查库工作要求纳入本行辖内机构支行行长、委派会计总行相关部室岗位职责,并根据每个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岗位的相应条款进行岗位考核。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制度由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篇2:查库制度

为确保信用社资金安全及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我社实行社主任及主管会计查库每月不少于2次,查库应全面、仔细。查库内容包括:

(一)清点柜员库存现金等实物是否账实相符,有无白条抵库和挪用库款情况,是否发生虫蛀、鼠咬及霉烂事故。

(二)库房、保险柜的锁和钥匙的使用、管理情况,锁是否发生损坏,有无擅自更换情况。

(三)各项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四)检查柜面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有跳号使用及短缺现象。

每次检查完毕,应将查库情况详细登记查库登记簿,并由检查人员和库管员共同签章,以备查考。如发现问题,要立即查明原因,严肃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信用社

篇3:复习要有阶段性的清仓查库意识

高考备考, 每一阶段都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复习效率, 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程度进行清查, 也就是查漏补缺, 进行清仓查库, 看看有没有阶段性的进步和遗漏。

一般说来, 每一阶段除了有计划地不断进行备考复习之外, 还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检测。通过检测, 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 查出自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所出现的问题, 进行补漏。

一、查板块知识

第一阶段主要对语言文字运用 (字音, 字形, 词语的近义词、多义词, 实词与虚词, 成语、熟语及新词语, 句子的单句、复句与关联词, 修改病句, 选词与炼句, 修辞) ;教材必修1~5的阅读;作文等进行梳理复习, 看看自己在哪些小块知识上有缺漏。如在错误频率很高的字形一块, 从致误原因上去把握:

1. 形近致误:

修茸 (葺) 、膏盲 (肓) 、肆 (肄) 业、赢 (羸) 弱、鬼鬼崇崇 (祟祟) 、如火如茶 (荼) ……

2. 音近致误:

反应 (映) 意见、礼上 (尚) 往来、手 (首) 屈一指、再接再励 (厉) 、纷至踏 (沓) 来、一愁 (筹) 莫展……

3. 义近致误:略 (掠) 夺、弱不经 (禁) 风、遗 (贻) 笑大方、串 (穿) 插、哀 (唉) 声叹气……

4. 偏旁同化致误:按 (安) 排、编缉 (辑) 、脉膊 (搏) 、脉胳 (络) 、沤 (呕) 心沥血、满脸绉 (皱) 纹……

在逐个板块的清仓查库中, 就能逐一查出问题, 便于第二轮板块专题突破时进行修正与提升。那么如何查漏补缺呢?

二、通过周练、月考来检测知识的缺漏点

如果在周练、月考中连续3次或者3次中有2次在同一题型出错, 那就说明这块知识有缺漏。将错题进行梳理, 看一看是知识技能没有掌握还是由于粗心大意出错, 能够尽快修正的就尽快改正, 不能一下改正的就要在今后的复习中有意识地去改正。如作文的审题立意是能尽快提升的, 在审题时多读读材料, 多想一想, 一般都能审准题, 结构安排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 而语言表达及书写能力就只能一步步做起, 不可能在一个阶段就能提升很多。

最重要的是将这些疏漏的内容, 或者容易做错的地方, 专门用一个错题本集中收集整理。记载进自己的错题集, 可以先自己作出准确的订正, 请老师批改后, 再一次梳理, 写明错误的原因, 拟订改进甚至杜绝的措施以及日期限制。

高考是选拔性的检测, 试题内容往往包括方方面面, 而这些知识又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学好的, 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应该把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过手, 并在清仓查库中掌握一定的补漏技巧和方法, 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如错误频率最高的“诗歌排序”就需要诗词押韵与平仄、对仗等知识。

江中看月作 (唐·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 人到江心月正中。

()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 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 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第一步, 找出“韵脚”。第二步, 按照“1357不管, 2468分明”原则将八句诗组成四“联”。第三步, 依据“联”的仄起平收规则 (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 , 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第四步, 律诗只有两联对仗, 因此, 对仗的两联即为“颔联”或“颈联”。第五步, 看诗有几个韵脚, 有五个韵脚, 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第六步, 依据诗歌内容, 排出顺序, 并检验格律, 得出答案B。

三、确定阶段性复习的重难点

如第一阶段主要确定为语言运用 (字形辨析题, 词语运用题, 病句辨析题) ;文言文阅读 (翻译题, 断句题) ;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题) ;现代文阅读 (快速解读, 把握主旨, 如何有效组织语言, 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作文 (审题, 文体结构, 选材和语言) 。

而第二阶段则主要在梳理第一阶段基础上确定提分点, 如病句辨析题中 (1)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 注意主语是否残缺。 (2) 带关联词的, 看关联词是否搭配, 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正确, 如果连接的是相同的主语, 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 如果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主语, 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 (3)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 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4)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 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5)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 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 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7) 带有大约、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句子是否符合逻辑。 (8) 中心词前面有较长的定语, 应看定语的排列顺序是否按领属性-数量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的顺序排列。

篇4: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制度;制度伦理;制度创新

一、制度与制度伦理

要理解制度伦理,首先就要了解制度的含义。对制度,定义不一。道格拉斯·C·诺斯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罗尔斯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以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类型行为能允许,另一些则为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马克思的见解比较深刻,他认为制度是“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因为制度对个体行为起着普遍性的约束作用,个体行为普遍受其制约基于对制度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执政制度就是执政党为了实现一定价值目标而设计的,需要执政主体遵守的规范规则。”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制度就是人为制定的在一定社会中起普遍约束作用的控制个体行为以确保他们权利、义务等内容的规范体系。

对制度伦理的理解也众说纷纭,较为为大家认可的说法认为制度伦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是指政治、行政、企业、学校等机构所规定的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及道德价值理想,也就是制度本身的合乎伦理性、合乎道德性。作为社会基本结构中的政治制度,其内容更具有伦理价值与道德精神的追求。制度伦理化是制度文化在当代所追求的目标,是制度价值的体现。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特定社会下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准则提升规定为制度,以强调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伦理的法律化。

依照传统伦理学的观念,制度是不应被包含在伦理之中的。伦理与制度都是一种规范体系,但伦理规范是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其功能的,因而具有非强制约性,而制度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出来用以约束和调整人们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的准则、规则,具有强制性;伦理所整合的对象远较制度整合更为广泛,触犯法律的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道德所谴责的对象不一定就是法律所惩罚的对象;制度惩罚一般都是物质形态的,而道德惩罚则主要表现为良心责备和舆论谴责。因此,不可把二者等同起来。制度伦理概念的存在完全是由制度与伦理在基本职能上的一致性这一点决定的。

从对制度及制度伦理的诸多含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就是某种准则、规则体系,而制度伦理本质上也是一种规范体系。只是制度上的准则和规则是明确规定了的,而制度伦理规范则是以风俗、习惯、良心、舆论的形式存在的。既然都是一种规范体系,那么它们在基本功能上就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

二、制度伦理功能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伦理的功能

将制度伦理分为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的观点,决定了制度伦理的功能同时也包括两个维度——制度伦理化层面的功能与伦理制度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

1、制度伦理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1)制度伦理的评价功能。制度伦理的评价功能表现为制度伦理为制度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伦理的价值尺度。要谋求制度的公正与合理,就必须具有制度合理性的伦理评价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主体性意识的加强,人的主体因素和“应该如何”的价值意识也越来越多地对社会关系发生作用和影响,正像黑格尔所说的,伦理“这个实体是在自我中解体了的存在,所以它不是死的本质,而是现实的和活的本质。”正是这种价值尺度,可以使人们对制度本身做出道德与否、好坏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从而促使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2)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制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解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是人类对自我的内在管理。制度伦理对社会关系体系具有调节功能,其目的在于创造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是通过调整制度伦理关系,使各项制度及其运行处于和谐发展的秩序中。(3)制度伦理的整合功能。制度伦理的整合功能体现在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道德化建设中。行政道德化是指行政管理中,其法律制度、权力体制、组织结构、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等具有道德的合理性。这种道德的合理性能够协调行政组织、机构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改善行政管理的服务供给,使整个行政体系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

2、伦理制度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1)制度伦理的规范功能。制度伦理的规范功能来源于制度化规范与非制度化的伦理规范的有机结合。制度化规范的强制性与规范性源于道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一种内在的管理与规范,其力量在于得到人们内心的普遍认可。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化的伦理规范必然具有对特定主体和对象的规范与制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对制度主体的规范功能和对制度本身的规范功能。(2)制度伦理的道德义务履行落实功能。道德责任是公民和市场主体必备的素质。如何改变社会上存在的不承担道德责任,不履行道德义务的现象,制度伦理建设是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把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通过制度和制度体系体现了出来将提倡和反对、引导与约束相结合,进而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最终对诚信的优良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制度伦理的行政制度伦理先行功能。制度伦理内在要求必须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一是因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集体的政务类和业务类公务员的内心信念如何、道德价值观念的取向如何,对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对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正确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伦理道德建设也必须实现制度与伦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对于一般公民是道德范畴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就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应当是制度范畴的要求。

(二)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

从对制度伦理功能的论述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制度伦理的评价、调节及整合功能都从微观层面给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及具体实现途径,而制度伦理的规范、道德义务落实及道德建设功能则是制度创新实体化结果。首先,制度伦理的评价调节及整合功能在一个微观层面,为制度创新做出前期准备工作;其次,制度伦理的规范、道德义务落实及道德建设功能将制度创新从可能变成了现实。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的联系具体有两点。

1、制度伦理乃是制度创新的主观条件之一。人们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对某一制度作出“不好”(“不应该”、“不正当”)的道德评价,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是诱发制度创新的群众基础。为此首先要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3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其次,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制度公平或正义的伦理道德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再次,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因此,“道德伦理行为准则,是构成制度约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个人在与环境斗争时发展的现实(意识形态)结构派生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是,与我国哲学界一些人大书特书“淡化意识形态”相反,新制度学派却极为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把它看作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2、制度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制度立法。制度伦理功能最终极的标志就是伦理立法。伦理立法是以立法、制度的方式确立对机构组织以及工作人员的伦理要求,并以此机构组织行为。有观点认为,伦理和立法是互不相容的,把伦理和立法连接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其实伦理与法律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是二者又具有同质性,都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在内容上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伦理是立法的依据,立法则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也趋于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博登海默曾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可见伦理立法与制度立法一脉相承。

三、结束语

制度伦理是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是权利与义务、秩序与效率、公平与速度的结构性调整时期的制度创新,基于善的道德、基于道德的制度伦理在制度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界的制度创新,制度伦理的研究应当充当理论先行者,为制度创新做出应尽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6).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室.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论政治与政治制度(上)[M].群众出版社,1983.

4、王爱党,谢峻峰.论执政的制度伦理[J].求索,2007(8).

5、何颖.论制度伦理的功能与局限[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6、晏辉.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J].齐鲁学刊,2003(4).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9.

8、张健,景金生.制度伦理研究是道德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9、(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商务印书馆,1992.

10、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1997(3).

11、(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

*本文得到贵州省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课题组支持。

篇5: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

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

质量检查方法

一、检查内容

库存粮食质量检查,重点检查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与储存品质宜存率。其中,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质量合格评价标准为是否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中等以上质量要求;国家临时存储粮的质量合格评价标准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中央储备大豆和2008年跨省移库中央储备玉米的质量单独评价。

二、检查方式

库存粮食质量检查重点安排在省级复查和国务院部门联合抽查两个阶段进行,企业自查和市级普查阶段原则上不安排统一扦样,但应对粮食质量情况进行感观检查,发现质量异常的单独扦样检验。复查和抽查的扦样工作委托所在省份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组织开展,被检查企业应派人协助扦样。样品检验工作委托指定的监测中心承担。样品袋由国家粮食局统一印制和发放。

(一)省级复查期间粮食质量检查工作安排。质量复查的抽样代表数量为被复查企业所储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

方储备粮库存量的25%左右。复查样品实行跨省(区、市)交叉检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国务院部门联合抽查期间粮食质量检查工作安排。质量抽查的抽样代表数量为被抽查企业所储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库存量的25%左右。抽查样品实行集中统一检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三、前期准备

1.各省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根据预计的扦样数量和库点分布,确定承担扦样任务的检验机构和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预先制定样品集并和转送工作方案,明确专人和车辆,确保样品及时送达指定的检验机构。

2.承担扦样任务的机构应预先准备深层扦样器、分样器、记录夹、样品袋、封条等工具和用具,复制《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质量检查扦样登记表》(见附表3-1,以下简称《扦样登记表》),并做好扦样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3.承担检验任务的机构应预先做好样品接收、保存、检验场地、仪器设备、药剂和样品统一编号等准备工作,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考核,指定专人负责样品原始信息(登记表)和检验数据的录入、汇总分析。样品信息和检验数据录入人员应熟练掌握《粮食质量检查专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各监测中心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省(区、市)粮食质量管理

— 53 的相关文件和粮食安全储存水分的有关规定,报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和备案,提供给指定的检验机构作为检验判定依据,并报送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5.国家粮食局组织承担检验任务的各监测中心对主要检验项目进行比对考核。

四、扦样与送样

(一)扦样原则

扦样按照《中央储备粮油质量抽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试行)》(国粮发„2003‟158号)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本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有关工作要求,补充规定如下:

1.散装粮食扦样

大型房式仓和圆仓均以不超过2000吨为一个检验单位,每增加2000吨应增加一个检验单位。在每一检验单位对应的扦样区,应从各扦样点扦取等量(约0.5公斤,两个区的共用点加倍)样品,混合均匀后分样,形成检验样品。

小型仓房、货位(含席茓囤)可在同品种、同等级、同批次、同生产年份、同储存条件情况下,以代表数量不超过2000吨为原则,按权重比例从各仓房扦取适量样品合并,充分混合均匀后分样,形成检验样品。不能合并扦样的,应分别扦样。

散装粮仓扦样布点原则详见附录3-1。2.包装粮食扦样

在同品种、同等级、同批次、同生产年份、同储存条件情况下,以不超过2000吨为一个检验单位,分区扦样。扦样点的布置应以确保人身安全和尽量避免破坏既有储粮形态为前提,在粮包质量分布很不均匀的情况下,可以翻包打井,扦取中层样品;如翻包打井确有困难,可在粮垛边缘和上层设点扦样。各点扦取的等量样品合并,充分混合均匀后分样,形成检验样品。

3.正在实施熏蒸和轮换出库、入库的仓房可不安排扦样。但对正在实施熏蒸的粮食要查验熏蒸记录。

(二)样品要求

省级复查和国家抽查样品均为一式三份,其中一份由被检查企业留存,一份送本省(区、市)监测中心留存备检,一份送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每份样品数量:小麦、玉米不少于2千克,稻谷不少于1千克。

扦取的样品应在被检查企业进行现场分样,经扦样人和被检查企业代表签字认可后加贴封口条并按本省(区、市)的统一要求进行编号。样品袋中应放入该样品的唯一编号条。

扦样人员应现场填写《扦样登记表》,详细记录样品的代表数量、储粮性质、产地及生产年份、标称的入库质量等级、粮温等原始信息,表中无填写内容的空格以斜杠填充,所填信息须由扦样人和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扦样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留被检查企业,一份交本省(区、市)监测中心。

(三)样品传递与汇总

— 55 各省(区、市)扦取的样品应集并到本省(区、市)的省级监测中心,由监测中心对照《样品登记表》逐一清点核对样品,填写本省(区、市)的《粮食质量检查样品登统表》(见附表4—11,以下简称《样品登统表》),尽快将样品送达指定的检验机构,并按照《粮食质量检查专用软件》规定的内容录入样品基本信息。各省份的《样品登统表》应随检验样品送指定的检验机构,同时报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样品运送和传递过程中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样品包装完好,防止雨淋,避免高温和光照,尽量缩短在途时间,确保样品在传送和保管期间不发生质量异常变化。备检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

(四)样品的送达与接收

各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国务院部门联合抽查组应安排专人专车将检验样品送至指定的检验机构。承检机构接收样品时,应认真检查样品包装和封口条有无破损,样品在运送和传递过程中是否受到雨淋、污染和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确认样品编号与《样品登统表》是否相符,并填写样品签收单。样品接收后应及时检验。

五、检验与判定

(一)粮食质量检验与判定 1.抽查检验的主要项目

稻谷:色泽气味、出糙率、杂质、水分、黄粒米。

小麦:色泽气味、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总量、水分。玉米:色泽气味、容重、生霉粒、不完善粒、杂质、水分。大豆:色泽气味、纯粮率(或破损粒)、杂质、水分。相关检验项目按照《稻谷》(GB1350)、《小麦》(GB1351)、《玉米》(GB1353)、《大豆》(GB1352)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2.检验结果判定

抽查检验的主要项目有一项不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或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的,判为不合格。做不合格判定时,应按照相应的检验方法扣除检验允许偏差,即杂质的允许偏差不大于0.3个百分点,稻谷黄粒米的允许偏差不大于0.3个百分点,小麦不完善粒的允许偏差不大于0.5个百分点,玉米不完善粒的允许偏差不大于1.0个百分点。

水分按当地安全储存水分判定。常规储存条件下水分超过安全储存水分的,判定为不合格。当地安全储存水分未明确规定的,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水分判定。待烘干新粮不作水分评价,但应对样品代表数量进行单独统计。

(二)粮食储存品质检验与判定

稻谷、小麦和玉米按照《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69~20571-2006)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和判定。判定结果为宜存、轻度不宜存或重度不宜存。大豆按照《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国粮发[2000]143号)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和判定。

— 57

(三)其他要求

1.承检机构自接到样品起,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验工作。2.承检机构对临界值和超标样品,要认真进行复核,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复查和抽查样品一般不再复检。

3.对委托检验样品和检验数据承担保密责任。

六、检验结果的汇总和报送

承检机构负责对检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不同性质的粮食编制《粮食质量检验结果汇总表》(附表4-12)和《粮食储存品质检验结果汇总表》(附表4-13)。2008年跨省移库中央储备玉米质量检验结果按附表4-14格式填报。检验数据的录入和汇总整理,统一使用国家粮食局编制的《粮食质量检查专用软件》。

省级复查阶段,检验汇总结果分别用电子和纸质文档报送检省份的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该省监测中心,并抄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抽查阶段,检验汇总结果直接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附表:3-1 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质量检查扦样登记表 附录:3-1 散装粮仓扦样布点原则

篇6:粮食局全力做好清仓查库工作

粮食局全力做好库存清查工作

从4月6日开始,粮食局组织人员对全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全面清查,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清查工作;二是根据我市实际制订出科学的《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检查的内容、方式、进度和工作要求;三是强化检查纪律,加强工作监督,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篇7:查库制度

市区营销中心各部:

为全面提升公司物资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公司‚低成本高效供应链‛发展思路,根据省公司《关于转发鲁向东副总裁在中国移动2010年采购工作研讨会上讲话的通知》(江苏移动物“2010”49号)文件精神,及2010年11月5日省公司召开‚全省‘清仓查库’专项工作布置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公司决定全面开展全区清仓查库专项工作。现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清查范围

本次清查物资范围从物资存储点、类别、来源及管理方式等四个维度清查。

物资存储点包括市、县各级单位的各类在用仓库和办公楼、机房、营业厅等地,临时设立使用的各类物资分屯点以及施工单位、代维公司、合作单位设立的暂存点;物资类别包括工程、维护、营销活动所需的相关物资;物资来源包括公司常规采购、各级单位自购物资和供应商铺货物资;物资管理方式包括已纳省公司LIS系统管理、公司营销礼品管理系统及未纳入仓储台帐管理的所有零散物资。

三、工作进度及时间安排

本次‚清仓查库‛专项工作分为自查、处置和整改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自查阶段(2010年11月起至12月上旬)

各单位统计数据截止11月30日为物资统计数据上报时点,并于12月10日前,以业务联系单形式报市公司综合部,报告包括清仓查库工作开展情况、相关数据统计表格和数据分析结果。正常物资使用计划、闲置和呆滞物资初步处置方案等。市公司综合部将根据各单位自查情况及统计数据,形成全区自查报告,于12月15日前上报省公司。

(二)处置阶段(2010年12月15日至2011年3月25日)自查工作结束后,各单位根据自查阶段的清查结果,结合物资使用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库存物资消化和处置方案,完成闲置、呆滞物资处置工作。

(三)整改总结阶段(2011年3月25日至2011年8月30日)

各单位根据清仓查库专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规范物资基础管理,优化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形成清仓查库专项工作整改总结报告,于2011年8月25日前以业务联系单形式报市公司综合部。

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这里的内容可以考虑写一些店铺的物资整理,还有仓库清查什么的。尤其是有仓库的店铺,如健康路店。存有公司营销物资。

要整理清点。具体怎么处理。你看看有没有什么相关规定。下面我找的一个仓库管理的一点东西,你看看有没有用。其实市区营销中心主要就是办公楼和店铺以及仓库的一些卫生啊,营销物资的一些整理,其他也没有什么。你看看咯 时间有限,只能弄那么多了。宝贝你再看看吧

仓库环境和安全管理要求

1、保持仓容整齐、干净,各货物堆面表层及货架要经常清扫,杜绝灰尘堆积;

2、应保持仓库内空气流通、通风情况良好,最好具有必要的通风口或换气扇等;

3、仓库内可考虑配置温、湿度计,设立温(湿)度记录表,由仓管员定期检查并记录,宜保持温湿度记录在规定的范围内,避免货品受潮或霉变;

4、仓库内须严禁烟火;易燃品、易爆品或违禁品严禁携入仓库,仓库内以及周边10米内严禁吸烟;在仓库门口应悬挂“严禁烟火”标志;

5、仓库内要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并摆放在明显、易取用的位置;如有故障或失效,应及时申请修缮,所有仓库人员必须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消防常识,同时应建立仓库人员必要的消防实操训练,以提高应对能力;

6、仓库主管或轮流指定人员须在每天下班离开前巡视仓库,查看电源、水源、门窗等是否关闭,确保仓库的安全;同时在雨雪天气应及时监督检查仓库各门窗的秘实性和各墙角房顶是否存在渗漏问题,一旦发现,即刻上报上级主管;

7、任何人须严格遵守仓库的相关规定和履行必要的进出手续,不得擅自或带领不相关人员私自进入仓库或在仓库内无故逗留。工作时间如确须进入的,须征得仓库管理人员同意,并在仓库人员陪同下进入;

8、在非工作时间,任何人不得单独进入仓库内,必须经仓库主管同意并双人会同方可进入;

篇8:制度·文学制度·文学评奖

关键词:制度;文学制度;文学评奖

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117—04

目前对文学制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笔者看来,此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学制度本身人手,一些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形成、发展等诸方面的特征。二是对文学制度包括的诸多面向如出版、杂志、发行、社团等做出较为具体的研究。应该说,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杂志、社团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文学评奖无疑是此类研究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从资料看来,对文学评奖的研究大抵还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并且相当情绪化的层面上。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既与文学评奖自身的属性紧密相关,同时,更受到某种主观因素的制约。正因为文学评奖具有某种使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成为“圣物”(布迪厄语)的可能。因而,在对文学评奖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就会受到某种主观价值立场的干扰。而这无疑是导致对文学评奖的研究停留在表面化和情绪化层面上的最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文学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应该说,“文学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评判关系。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的文学评奖来说,“制度”与“文学”以及“评奖”与“文学”等诸方面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并形成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只有基于这一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才能排除某种居于主观的、情绪化的态度的干扰,实现对文学评奖的客观的和历史的分析。

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以现代性的制度纬度为视点,对现代性做出了具有某种深远影响的研究。在这部著名的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论著中,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是“促进现代性制度加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也就是说,现代性制度是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一个产物。而文学制度毫无疑问是现代性诸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中的一个方面。彼得·比格尔在《先锋派理论》中就明确指出,艺术作为一个体制,也既是“艺术”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子系统,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出现的经济、政治制度逐渐与文化制度的分离过程中而得到确立的。应该说,中国文学制度的现代化探索从晚清就已经开始。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本身就标志了现代学科建制的开始。因而可以说,自现代以来(这里的现代强调的是与现代化进程相对应的时间概念)文学必然是存在或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中的。

当代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对限制和归约艺术生产的制度性力量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应该说,文学制度包括了调节和管理文学与社会、文学生产和接受等方面的一整套的文学机制,如国家和政党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学政策、出版制度、审查机制、文学奖励机制和报酬机制等等,这一层面大致相当于“制度”的物质性层面。斯蒂文·托托西就认为,文学制度这个术语,“要理解为一些被承认和已确立的机构,在决定文学生活和文学经典中起了一定作用,包括教育、大学师资、文学批评、学术圈、自由科学、核心刊物编辑、作家协会、重要文学奖”。而这些因素并非是外在于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这些所谓的外部因素本身就制约和规范着文学本身,并且必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内化为文学的内部结构。因而,实际上,文学制度中必然蕴涵着对文学观、价值观等诸方面的规范和限定。这一层面大致相当于“制度”的意识性层面。这样一来不妨说,“制度”的物质性层面和“制度”的意识性层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的。彼得·比格尔对文学制度的界定就主要体现了“制度”的意识性层面上的含义,“文学体制这个概念并不意指特定时期的文学实践的总体性,它不过是指显现出以下特征的实践活动:文学体制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中具有一些特殊的目标;它发展形成了一种审美的符号,起到反对其他文学实践的边界功能;它宣称某种无限的有效性”。因而可以说,特定的文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某一时期什么才被看作是文学,或者是“好”的文学。

毋庸置疑,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与文学的关系之上。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制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对Institution做了相当的阐释。Institution这个词包含了“制度”、“机制”和“机构”三个方面的意义,当Institution被解作“制度”时,它被用来描述“某个明显的、客观的与有系统的事物”,也就是“一种被制定、订立的事物”。这样一来,一方面“制度”本身包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与文学活动之间是存在相当的矛盾的,正如伊格尔顿所言,“我们自己的文学定义是与我们如今所谓的‘浪漫主义时代一道开始发展的”。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范畴已缩小到“创造性”或“想象性”的作品上。因而文学体现出的与个人紧密相关的“创造性”或“想象性”无疑是与制度所包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相抵牾的。这一点也成为布达佩斯学派对艺术制度理论进行批判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面向。另一方面,“制度”具有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又为文学活动留下了一定的话语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正是制度使文学的自由创作活动成为可能。应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的特定历史语境下,“制度”的这种作用,在“新时期”之初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是产生了相当的作用的。正是在此意义上,陶东风指出,“中国文艺的自主性的缺乏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社会还没有发生、更没有确立类似西方18世纪发生的制度性分化,文学艺术场域从来没有彻底摆脱政治权力场域的支配(这种摆脱不是个人力量可以胜任,而是要依赖制度的保证)”。因此,如何来保持这两种面向之间的张力平衡,就是实现文学制度与文学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关键。那么,如何来保持这两种面向之间的张力平衡呢?笔者认为,比格尔的理论无疑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相当的帮助。在《先锋派理论》中,比格尔指出,“将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体制地位(艺术作品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性)与在艺术作品中实现的内容(这在哈贝马斯那里也许无须被说成是剩余需要)之间作出区分是必要的”,也既是说,制度(体制)与艺术

作品中所实现的内容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就文学来说,当文学在分化的制度(体制)内写作时,并不是要否定具体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恰恰是对这种独立性的一种有效保护。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文学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时,要分清制度场域中的写作和制度化的写作。而就文学评奖来看,我们就要分清文学评奖制度下的写作和以文学评奖为目的的写作。

在文学制度的诸多层面中,文学评奖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么,文学评奖在文学活动和文学场域中处于何种位置?只有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此位置相匹配的配置和策略选取上的某种特点。因为,正如布迪厄所言,“只有总结出不同位置的特点,才能回到特别的因素和个人不同的属性上来,这些因素和属性多多少少预先决定了占据位置和完成其中存在的潜能”。

作为文学制度诸多层面之一的文学评奖来看,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但是,由于文学评奖在文学制度的诸多层面中具有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因而,文学评奖的出现必然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类的精神劳动以及它的创造性成果的尊重是越来越强。评奖,就是对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认可和尊重的一种必然产物。“诺贝尔奖颁发仪式是隆重的,也是很严肃的。诺贝尔基金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对知识的尊重,对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的尊重”。因而,评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其次,又与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阅读群体的出现是紧密相关的。哈贝马斯指出,宫廷贵族虽然供养了一大批文人和仆人,但是,这属于一种受人资助的生产,它需要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兴趣阅读,而更多的是一种处于标新立异的消费。这样一来,宫廷贵族并未能塑造出一个阅读的群体。阅读群体的出现,是以作家面向市场写作为前提的。伴随着阅读群体的出现,文学的接受(或者说文学的被消费)也才真正成为文学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一语境下,如何引导和建立一定的阅读兴趣也才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正如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所言,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本身并非天生所有的,而是一个社会历史建构的结果。文学评奖应该说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何作用以及作用的能力又受到具体的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实际上,与文学评奖的出现紧密相关的这两个基本因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评奖体现出的对人类创造性精神劳动以及创造性成果的尊重和鼓励,本身就为文学评奖预设了某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也既是说,获奖者(获奖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乎寻常的价值。就是那些质疑某一奖项的合理性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也是,获奖者(获奖作品)所实有的价值与奖项本身应体现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距离。这毫无疑问也是以对评奖的这一肯定性的价值预设为基本前提的。正是文学评奖包含着的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必然会对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建构产生相当的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文学评奖,如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等对整个文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了。

与此相应,这些与文学评奖的出现紧密相关的因素又形成了文学评奖策略上相应的某种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文学评奖本身遭遇矛盾和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首先,既然文学评奖预设了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那么,在这一层面上不妨说,文学评奖具有某种使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成为“圣物”(布迪厄语)的可能性。而正如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中所言,“对游戏(幻象)及其规则的神圣价值的集体信仰同时是游戏进行的条件和产物;集体信仰是至尊至圣权力的根源,这种权力有助于至尊至圣艺术家通过签名(或签名章)的奇迹把某些产品变成圣物。也就是说,对“游戏”和“游戏”的“规则”的“集体信仰”是使某种游戏成为可能的前提,同时这也是“游戏”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形成某种循环机制。而正是这种循环机制使对某一作品或某个作家的神圣化成为可能。那么,就文学评奖来说,如何来建立这种循环机制,就是确保文学评奖所预设的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现实化的关键所在。这无疑就涉及评奖策略的诸多方面。而这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面向就是,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是由谁做出的。应该说,为了保证文学评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文学评奖必然是由文学场域中拥有相当话语权的组织或机构来完成。当然,不同的组织或机构拥有的话语权的性质是存在差异的,如所谓的“官方奖”或“政府奖”更多的是体现了权力场对文学场的作用,而所谓的“民间奖”或“同仁奖”更多的却体现出文学场自身的逻辑。这样一来,体现文学场中不同位置的占据者基本属性的不同类型的文学评奖,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差异,而这种矛盾和差异在相当的层面上也就消解文学评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并且,正如布迪厄所言,“在服从场的运行规则中获得的象征权利反对一切形式的非自主权利,某些艺术家或作家,更进一步说,所有文化资本的持有者——专家、干部、工程师、记者,能够明白他们被赋予非自主权利,这是他们向统治者(特别是在既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技术或象征服务的补偿”。也就是说,文学评奖中包含的由权威做出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与文学的自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在一个达到高度自主的文学和艺术场中,一心想在艺术界不同凡俗的人,必然执意要显示出他们相对外部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权力的独立性。在这一背景下,那些对权威、荣誉采取的漠然态度,就能得到理解,甚至尊敬,并由此获得回报。因而,文学与评奖之间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对立,也就是文学评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悖谬的术语。一方面文学评奖力图不断地建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同时,文学评奖必然又会遭到来自文学自身的对其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质疑和批评,而这种质疑和批评本身就是文学评奖的题中应有之意。从这一层面上说,文学评奖并不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某种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更多地应该是体现在对某种良好的文学环境的营造之上。

而就文学评奖来说,其权威性和合理性的实现程度又具体体现在文学评奖对文学生产的倡导能力以及对阅读趣味的建立能力的大小上。这也必然形成其策略选取上的某种特点。文学评奖和文学批评虽然同属于文学评价系统,所从事的都是文学价值的生产。但是,文学批评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主要局限于“文人的圈子”。而文学评奖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对文学生产的倡导和对阅读趣味的建立,必然包含相当的公共参与性。这种公共参与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评奖过程中多种社会因素的参与和介入,如读者的介入、新闻媒体的介入,等等。二是评奖必然会借助现代的某些媒介手段,如报纸、网络等来扩大评奖的辐射范围。因而,文学评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促进作品的社会化的。即文学评奖具有文学媒介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学评奖是连接作品与公众的一种有效媒介。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伴随着文学的市场化必然会出现的众多文学评奖了,以及在市场化条件下,诸多文学评奖对评奖本身具有的媒介意义的不断借重。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出现的众多文学评奖或者说文学评奖的泛滥,又必然会导致文学评奖本身具有的价值的削弱,正如布迪厄所言,文化产品的相对稀缺,也既是价值,必然因为消费者人数的增加、物以稀为贵和消费行为的相应弱化而遭到贬值。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5

[2]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马瑞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34

[3]彼得·比格尔,文学体制与现代化[J],周宪,译,国外社会科学,1998(4)

[4]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242

[5]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17

[6]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

[7]比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M],商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1—92

[8]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刚工作财务人员个人事迹下一篇:叮咛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