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房子的散文

2024-04-25

跳房子的散文(共11篇)

篇1:跳房子的散文

跳房子的散文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现在的电子玩具,所玩的游戏都是一些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小游戏。跳房子,就是小时候我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

跳房子,也叫跳格子,就是跳一个一个的方格子。跳房子,需要的道具是一块巴掌大的平板小石块或废瓦片,平板小石块和废瓦片在村子里随手可得。游戏场地没有什么讲究,只要宽敞、平整即可。村边的闲置地、场院地、宽绰的天井都是玩跳房子的好场所。

小时候玩跳房子游戏,不受人员多少限制。两三人、四五人都可以玩,有时一个人闲着没事,也可以自己跳着玩,自娱自乐。玩跳房子游戏,先用粉笔或画石在地上画一个边长三米左右的正方形,再分成四个小格,在任意一个小格的外沿,再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格,此小格即为第一格,然后顺时针排列,依次为第二、三、四、五格,场地布置完毕后,参加游戏者每人准备一块平板小石块或废瓦片作为“瓦”。准备妥当了,就开始游戏。

跳房子,看似是一种很简单的游戏,却具有很严的逻辑性,参加游戏者先要通过抽签,确定先后顺序,按顺序依次进行跳房子。“抽签”,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小游戏,有几个人参加跳房子游戏,就准备几根草签,草签掐的长短不一,一人坐庄双手攥住草签,露出一半让参加游戏者一人抽一根,剩下的一根是庄家的。抽完草签,按草签的长短确定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跳房子。

跳房子游戏正式开始,跳房者先把“瓦”抛在第一格里,单脚跳动,踢“瓦”向前,一格一格跳过,跳到第五格后再原路返回。行进中如果“瓦”压在了界线上,称之“压杠”;脚踏界线,称之“踩杠”;双脚着地,称之“脚落地”。三种情况都算犯规,犯了规就出局,让下一位跳,一轮过后接着跳。按规则跳完一个来回,就算跳完一格,再抛“瓦”于第二格,由第二格踢“瓦”向前。跳完所有的格子,取得了资格,就可以背对着房子,将“瓦”由头顶向后抛出,名为“背瓦”,“瓦”落在哪一格,哪一格即为胜者的“房子”,胜者在这一格的角上画上记号,名为“盖房子”,此后胜者再跳至自己的“房子”时,可以落脚休息,而别人必须踢“瓦”越过这个“房子”,如果“瓦”落在别人的房子里,或压了别人“房子”的.界线都算犯规。“背瓦”时出界或压杠,也算犯规,已经跳完的格子就无效了。最后,游戏者以盖“房子”的多少排出名次。

跳房子游戏有一定的运动量,是活动筋骨的一种好方法。记得上小学时,跳房子游戏曾一度成为课间休息时间的主要游戏,不分男生女生,下了课操场上一伙一伙的全在玩跳房子游戏。有时,老师也甘愿当“孩子头”,躬身和我们一起玩跳房子游戏。和老师一起玩跳房子游戏,我们一般是沾不到便宜的,因为老师的个子大,画方格子的时候,老师常常按自己的标准来画,这样个头小点的玩起来就非常吃力。对于老师在玩跳房子游戏时的这种“霸气”,我们一点也不责怪,而是玩的更加起劲。因为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

回味小时候的跳房子游戏,有时还会生发很多感触,联想自己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从茅草房到砖瓦房,直至住上新楼房,期间不也是一步一步艰辛地跳过来的吗?

篇2:跳房子的散文

快到中午,助学社的人终于来了,和预定的时间差不多;因为下大雨,到了渡口又得等渡船过渡。大概了解一下,爱心人士竟来自不同的各地,有本地的,有来自广东、重庆、武汉的,还有宝岛台湾的,都聚到荷城来做生意。

学生已吃完午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二十多位特困学生集中起来,讲了一阵子,介绍过助学社的爱心人士,然后一起拍几张合影,分发些文具与作业本,还有好些捐赠的衣服。完了,助学社的人就到校门外边集市的米粉店吃米粉,接着兵分几路,去特困学生的家里“核实”情况,以确定资助的“方案”。

我拿着校长给的相机,跟随其中的一组出发了。我们这组要去核实三位特困女生的情况,一共两辆车,五位爱心人士,加上学生和我;先到小菲林家,接着去小韦家,最后去小黄家。

车辆在雨水冲刷里前行,不时有点小打滑,而且不大看得清楚远一点的路况,司机大佬只好开启车灯。行了不到半个钟头,到了一个泥泞的岔路口,车上不去了,就停下来,转为步行;一人或者两人撑起一把伞,拿着东西,由学生带路,往村子里面走。大家踩着“水泥路”,飘湿了衣衫,走了十几分钟,终于到了小菲林家。半路上,我老在心里嘀咕:老天啊,雨下小一点吧,人家来一趟也不容易。可远来的客人并不在意,皮鞋、运动鞋、休闲鞋大方地在“水泥路”里漂行,没觉得有什么为难;好吧,如此更显得心愈真诚、情愈真切。

小菲林家没有人在家,事先也联系不上她阿婆,家里没有电话。我让小菲林撑伞去找人回来,我和另外两位同学招呼客人。摆好了几张小凳,热水壶和杯子却找不着;况且也不用了,雨越下越大,谁还有心思喝水呢?大家也不想坐凳,屋里太拥挤,就有人走出门去、在屋檐下撑起伞,静静看雨,默默等待,等待一位下着瓢泼大雨仍在地里劳作的老人……

后来,雨愈下愈大,屋檐下不能躲雨了,大家就躲进了厨房或卧室。闲暇之余,我拍了几张小菲林“卧室”(兼做存放粮物的仓库)的照片,屋里有她们吃的小土豆和即将见底的油桶;杂物柜上还有她以前的作业本、课本,整洁干净,我教她们班语文快一年了,小菲林从来没缺过一回作业,字迹都很工整。

终于等到小菲林和她阿婆回来了,爱心人士送上礼品,向老人了解家里的情况;拍几张照片,匆匆别过,又在大雨中踩起脚步,奔向小韦家了。

到了小韦家,一行人大多湿完身子,有了点冷意,但看到小韦家的情况,大家心里更觉得寒冷了。那是三间(一间当厨房、两间住人)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瓦房,历经风雨吹打后,仿佛一个瘦得皮包骨的伶仃的老人。我们走进屋里,屋子很小,什物杂乱,屋顶又在滴答漏水,屋里只剩一半干燥的地方了,连坐的地方也难找。小韦站在门口边,不知怎么好,很是为难。我问家人呢,她说爸爸在田里干活,妈妈在里屋休息,妈妈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讲着话她就想哭了。在我的印象里,小韦平日在教室听课,常脸带微笑,似乎听得津津有味;我怎么能想到,周末放学回家、她住的竟是这样的房子?看到、听闻这些情况,一位老总不由自主地摇头,喃喃自语: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哪里还能住人?

后来,我们让小韦扶她妈妈出来,问过好,道明来意,送了些东西,拍照;大家都安慰、鼓励小韦和她妈妈,并表态,回去会想办法帮忙解决一些问题。讲到动情处,一位大哥依稀隐起两行热泪,扭头望向了别处。相逢一席话,别离又在即。当我们怀着低沉的心情走出小韦家,在泥路上回望,小韦的妈妈站在瓦屋的门口、手扶着门,眯做一条缝的眼睛,想目送远方到来的好心人吗?

我们走到第三位同学小黄家时,老天终于稍稍放晴了,小黄家的情况相对稍好一些,让人舒怀了一点点;我们不是非求资助不可,能自强岂不也很幸运?

行程完成,我们返回学校,其他核实情况的组也归来了,打过招呼后,助学社的成员就集合、返回城区。

此后,我把我同去的那一组的情况和拍下的一些照片发给了助学社的管理层。第二天,助学社那边就打来电话,“表扬”了我一番,道我做事细心耐心,并希望我能到其他的特困学生家里拍点照片、补全一些材料。于是,我就和一两位同事在课余开展了一轮漫长的“家访”,逐一完善特困学生的材料。在这过程中,我常觉得感动,好多学生家里的困难确实有点出乎意料;然而,当她们回到学校,却忘记了背后的辛酸,她们喜欢读书,上课用功,下课有说有笑,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气排球,偶尔分吃一包瓜子都很快乐,那么有礼、懂事、节俭,团结上进,看似孩子,已长大成人……

最后,又经过助学社成员的两三回核实,学校总共有十八位特困学生获得了助学社的资助,每人每个学期资助500元,直至初中毕业。

对于小韦同学家的情况,我在核实材料里这样总结:

小韦,女,15岁,思怀初中七年级

(三)班一特困学生,家住思怀新平村平村屯279号。父亲年近70岁,手有残疾,并患有胃炎;母亲双目失明,耳朵听力也很差;下有一12岁小弟,读小学五年级。家里种田0。8亩,地少许,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上学的伙食费是靠借邻里与外家亲戚略为资助,且常得拖欠。家中3间瓦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都已成危危欲倒的“危房”,家境极困,常日以粗粮青菜为食,家里仅养了几只鸡,逢年过节才偶尔见肉……

后来,助学社的头头骆总得知这一情况,积极联系助学社的各位爱心人士,最终谋划商定,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变一“大魔法”:为小韦家变出一个新房子来。

第一次核实情况过后七八天,助学社的人又来了,这回由助学社的头头骆总带队(上次因为公事抽不出空),一行爱心人士到了小韦家,与前来看热闹的隔离邻舍,把小韦家前边的那一块小地坪围成了一个小集市,爱心人士把带来的礼品集近来,堆成一座小丘;小韦一家四口高兴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骆总站出来,向大家简介小韦同学的情况,并做资助的初步构想:最紧要的就是弄个房子,一是助学社发动爱心人士大力资助,二是向乡政府反映、申请危房改造,三是小韦家发动亲戚朋友想想办法……听着听着,大家自发地鼓掌起来了。安慰了,鼓励了,说好了,承诺了,就不打搅了。撤吧!时候已近正午,头头骆总慷慨地道:今天天气好,有喜事,我请大家吃东西,每人吃了一碗烤鸭粉。

短短的小半天“相聚”,骆总给人的感觉:他就一匹老道干练的鱼鹰,一旦出击、不叼到鱼不罢休。感谢他的“出击”!同时,为他今天现场资助1000元的义举,为他那一颗火热滚烫的慧心,为他历经的许多背后的故事,为他从前与往后的更多传奇,深深折服!

两三个星期后,我再到小韦家了解情况,新房子的地基已打好,谈问了一阵、掌握了详情,要回去了;小韦的父亲交给我一袋发糕和粽子,直道感谢大家,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感谢学校和老师,感谢政府……

之后,暑假来了,我也离开了那里,但陆续得到一些消息:助学社的爱心人士给小韦家送去了第一批捐赠了善款10000元,还有4吨水泥;不久,向乡政府打报告申请的危房改造款也拨了下来;房子在建着,造了柱子,开始砌墙……

2010年的秋天,我再次跟随助学社的头头骆总和另外几位爱心人士回了一趟思怀;用“回”字,感觉有点像回娘家。他们是给小韦家送去建房子的第二批善款15000元,还有5吨水泥;小韦家的房子要封顶了。不久,她和家人就能搬进一个温暖的新家,这也将完成许许多多好心人的一个共同的心愿。

我跟去,是想去见证见证;顺便看看我曾经的那些学生。从夏初的一个雨天,我“陪同”助学社爱心人士,第一次看到这新房子建造之前的旧房子(或者说那不该叫房子的房子),然后见证旧屋的拆除,见到新房打地基、砌墙,到这会快要封顶了,我都在见证。也许,对好多人来讲,起个房子并不算什么;但对小韦家而言,这是一个梦,从夏天到秋天、这梦却成真了。这房子汇聚好多好心人的善意,这房子从夏日筑到入秋,成为了一个秋天的童话,真实地存在于这一个收获的季节!

篇3:跳房子的散文

在我园的民间游戏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跳房子游戏”作为传统的户外游戏类型,它的精粹在于跳跃,保持身体平衡和弹跳能力。我们在将此游戏引入幼儿园里时,通过“跳房子”图案、材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变通,使之成为现在孩子欢迎的游戏。同时在游戏中渗透教育内容,在游戏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用参与性的环境吸引孩子参与到“跳房子”游戏中来

在传统的“跳房子”游戏中,都是孩子自己用石块或粉笔等在地上画上一些规则的方格子进行游戏的。现在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幼儿园、社区、家庭的环境都没有适合我们孩子随意涂画的场地了,这就需要我们成人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游戏开展的环境。我园是农村乡镇幼儿园,户外场地比较开阔,在开展民间游戏之前我们的场地除了幼儿活动的硬质场地、塑胶场地外,都是用作绿化的草地等,在开展民间游戏后我们特定为孩子开发了一块平坦的泥地,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户外游戏时自己用小砖块等自己画出“跳房子”的图案开展游戏。同时增宽了绿化带连接处的水泥路,在水泥路上的四周教师用油漆画好“微型”的跳房子图案,这样小年龄的孩子可以用模仿老师的范画进行临摹,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自己创作。

同时我们在幼儿园的通道、走廊、户外活动场地上都设计了不同的“跳房子”图案。其中有传统的“六格房”“梅花房”“十格房”等,同时我们也打破传统,运用不同的图形的不规则排列来代替原先的方格。

除了在地面上提供“跳房子”的图案,在墙面上我们还设计了小脚丫“跳房子”的游戏棋,这样可以满足孩子在没有场地的情况下,用双手和头脑来进行一次思维的“跳房子”游戏,也可以让孩子熟悉各类“跳房子”游戏的图案以及不同图案游戏的不同的“跳房子”游戏的规则。

二、用可操作的材料启发孩子自主创编“跳房子”游戏

民间游戏之所以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使幼儿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跳房子”游戏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中越来越远离我们。环境被我们改变后,如何发挥民间游戏使孩子自发乐于游戏呢?这就需要我们成人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来启发孩子的自主、自发的创编游戏。所谓自主改编法就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由、主动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改编。它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通过这个重新改编的过程,不但可以赋予民间游戏新的含义,而且更能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教师带领孩子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跳房子”游戏中去,让孩子们掌握好了基本的游戏规则和技能后,我们在体育区和益智区提供了各类长短棒,例如,在体育区里我们提供了三种规格的纸棒,让孩子随意地拼搭出各类“跳房子”图案。当然纸棒很容易损坏,我们教师除了随时进行一些材料的补充外,还自己用我们当地做羊毛衫的废旧片子做成了软棍,这些柔软的长条使用时不仅安全还很耐用便于保存。同时在传统游戏中用来踢的材料、布沙袋或小石块,我们也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各类适合游戏本身的替代物,在拼搭的“跳房子”游戏中,孩子们更喜欢用柔软的小抱枕来进行夹踢;在贴纸的“跳房子”游戏中,孩子们更喜欢自己串好小木珠踢着玩。

三、教师在不同层次的游戏中扮演“脚手架”的角色

在“跳房子”游戏中幼儿自发自主的创造活动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同时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发展,教师必须更加专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孩子提供适应的材料、环境,在活动中观察孩子,聚焦孩子的行为,适时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拉孩子一把,让其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与成长。

以传统的跳六格游戏为例,四个孩子排定游戏顺序,游戏开始,先由第一人将布袋抛进第一格,用单脚跳跳进第一格,接着用单脚将布沙袋踢进第二格,然后用双脚跳进第二格,再将布沙袋双脚夹进第三格,接着用单脚跳进第三格,这样单脚、双脚地交替踢布沙袋,直到布沙袋踢出第六格,双脚跳出第六格,算一次成功,可得10 分,然后再从第一格重新做起。若在某格失误,可在下一轮时,从失误格做起。几轮以后,以得分最多者为第一名,以此类推。这样的游戏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太难了。因此在实际游戏开展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变化不同的难度,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孩子我们采用的都是双脚跳的方法,能连续跳进每个格子里就能在最后一个格子里拿一个小玩偶,一组小朋友轮流玩,最后看谁拿到的玩偶多。这样可以结合数数与比较一起来学习,教师需要在最后检验孩子们的成果,如果孩子们兴趣高玩的时间长,得到的玩偶自然就多,这样老师就要指导孩子进行一一对比来比较玩偶的多少,进行从多到少的排序,给孩子不同的奖励。对于中班以后的孩子,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孩子不同的发展状况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用双脚夹包跳、单脚跳、单脚连续跳、双脚踢包、单脚踢等等,这些动作的分别使用或者采用不同的组合,教师可以观察孩子的不同水平,组织孩子设计出统一的动作识别卡片,让孩子自主选择,进行游戏。同时游戏的算分改为完成一轮得一分,一次游戏结束后算总分,到了大班下学期还可以在不同难度的动作上附上不同的得分,然后请孩子计算完成一次“跳房子”游戏时可以得到多少分数。

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需要协助孩子做好组织、保护的工作。同时也要明确地认识到“跳房子”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肌肉控制力,因为只有孩子掌握好踢的力度,才能跳中既定的“房子”;“跳房子”游戏有助于孩子了解各种数理逻辑关系,因为跳房子游戏是有一定顺序的,但是中间又有变化,并且这些顺序与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跳房子”游戏可以有效地锻炼平衡能力与运动能力;同时“跳房子”游戏还是一项竞技游戏,有输有赢,可以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积极而乐观地面对失败。

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既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几年来我园在开发民间游戏中努力遵循注重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注重游戏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注重游戏安全性等原则,积极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开发游戏并运用于实践中,这些开发不但给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是它的理念在游戏中能真正体现出来,能让更多的小朋友有一种同等参与与发展的机会,让他们用心去玩、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发挥着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篇4:跳房子的奇妙乐趣

项目面积110.06m2

设计单位ONdesignpartners

俗话说:对立物互相吸引。如果在同一屋檐下同一个空间的两端各设置一栋房子,会是什么样的场景?现正为一对音乐家和冲浪运动员夫妇设计住宅的日本设计团队ONdesignpartners正面临着这种挑战。住宅位于面朝太平洋的日本群岛的中心——藤泽市。由于建筑工地是一片位于一个已存在的居住区内的空地,因此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它就如同一张空白画布一般等待着他们在上面尽情描绘。

由于业主夫妇分别为音乐家和冲浪运动员,ONdesignpartners受他们委托为其设计一个能满足双方不同需求的家。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将房屋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而被分离在两端的部分自然形成了中间的空白地带,因此住宅取名为“有空地的房子”。

在对两端的“房屋”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客户各自的爱好和生活方式。由于住宅位于一个房屋排列十分紧凑的住宅区,建筑四面几乎看不到任何开放式区域,因而整个房屋的设计布局只能依据仅存的狭窄入口而定。同时,从建筑外面看,建筑结构很少存在开口,因而建筑设计师们通过抬高的窗户设计和天窗巧妙地引入自然光。

有限的空间并没有成为建筑设计师们设计过程中的阻碍;相反,他们通过营造大面积直通屋顶的开放式空间使得室内空间实现了视觉上的最大化。同时,也因此形成了适于进行各种活动的公共区域。位于两端的“房屋”切面就如同一个个朝屋顶堆叠的盒子,迎合了客户各自的需求。

篇5:关于老房子的散文:梦中的老房子

夏夜,小雨濛蒙,给静谧的夜增添了诗意。我熄灯准备沉醉在这美妙的夏夜。然而窗外“滴答滴答”邻居家空调排水滴敲打在雨棚上打破了寂静的夜,扰我难眠,只好手捧书本至零晨困意袭来……

漆黑的夜幕静又神秘,梦境中的我慌乱的用手机在抢拍着入侵老宅子偷盗者的脸,看着他把粮食一袋袋转移出去,我怒了,还看不清什么样的面孔就和他开始撕打……在恐惧的尖叫中我突然惊醒,原来噩梦一场。

最近频频梦到老宅, 让我费解。想起老房子,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院,几间卧房,前后两厅,一个小院。可是那里我并没有住过多少日子。小时候我随父迁至工作单位居住就近入学。只是逢年过节假期回去看望奶奶小住几日。

说不清多久没有回过自家的老屋了,听母亲说因为无人居住,许多小鸟叽叽喳喳栖住小院,屋里落满了灰尘,大厅凌乱的堆放着叔叔家不常用的杂物。原本干净,高大的老房子随着岁月的洗礼,俨然已经面目全非。想起上次入住小院大概是十二年前我出嫁的日子,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嫁女儿必须从老宅出门,那时小院内欢声笑语,温馨满满。而今闲房一座,常年落锁,让我不免有些难过。

篇6:母亲的房子抒情散文

我现在居住的小城,这里有外婆的家。外婆家居住的是连脊的公房,红墙灰瓦,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门前是狭长的街道。

母亲是外婆的第二个孩子,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生活了十七年。母亲说起这所房子,总免不了唏嘘感叹。

依稀记得,外婆家的院落铺的是青砖,有一种古朴的感觉。全家八口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们时吵时闹,院子里总是热闹连天。母亲说起小时候的事,总是和外公联系在一起。母亲和大姨吵架,外公就罚两个人赤脚站在院子里,不许吃饭,不许睡觉,直到两个人认错,并且保证下次不再犯。母亲倔强,只能多站一会儿。

小舅舅比我大十二岁,骨子里就瞧不起我们乡下人,我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哭起来,小舅舅就在一旁说:“哭吧,乡巴佬小丫头!”外婆就拿着笤帚满院子追打小舅舅,外婆并不是真打,只是做做样子。

外公喜欢杯中之物,家里孩子又多,日子很艰难。外公除了上班,下班回来还去城外的河边抓蟾蜍,蟾蜍可以换钱贴补家用,也换点酒钱。大姨体弱,几个舅舅年纪又小,母亲十几岁就和外公一起去抓蟾蜍。

那个年代,家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常常会饿肚子,饿得实在难受了,就在家里寻找能吃的东西果腹。外婆平日是不会留下任何粮食在外面,也不可能有干粮之类的东西。正好外婆买回一捆大葱又匆匆出去了,母亲招手叫过大舅,两人一商量,就把大葱抱进屋,在火上烤一下,大葱才不会太辛辣,吃到肚子里不会太难受。

一九六五年,十七岁的母亲作为知青来到父亲生活的村庄。因为家里有下乡知青,小城可以给母亲的兄弟姐妹安排一个工作,体弱多病的大姨受了母亲的恩惠,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二十岁,母亲嫁给了父亲,没有房子,只好借住在知青的房子里。那是临街的一栋房子,出门就是村里的主街道,没有院落,也没有围墙。村边的一条小河,雨季里经常泛滥,河水漫过街道,漫过门槛,流进屋子里,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亲母亲弯腰弓背向外掏水。

这栋房子是村里的共有财产,村里多次催促搬家。父亲兄弟四个,家里穷,父亲结婚时没有房子,只好自己盖。那时,国家有一个扶助政策,没有返城的知青可以拨给三百元的建房款,区区三百元只是杯水车薪,其余的只能在村里借贷,好在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在村里有信誉。垫房宅的黄土从村外拉回来,石料从几十里外的山上选。

乡下民风淳朴,尤其是盖房子这等大事,前来帮忙的人很多,在乡下,这种行为叫帮工,是义务劳动,东家管饭就可以。帮工的有男有女,男的建房子,女人帮厨,母亲里外忙活,还得照顾我们三姐妹,付出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

房子终于盖起来了,三间大瓦房,宽敞明亮,只是院墙矮一些,院门是用槐树条子编织的,我们称它为排子。院子的东西两侧是高粱秸扎起的篱笆,篱笆围成一个小院落,还有一个小菜园,时令蔬菜供全家人享用。靠近西侧篱笆墙还有一个猪圈,两头肥猪是母亲的小银行,自然也少不了鸡屁股银行了。

新盖的房子与邻居一般无二,母亲也同村里其他女人一样守着房子,守着一屋子烟火,年复一年,辛勤劳作,养儿育女。母亲曾说她会在这所房子里直到老去,二十几年后,母亲不得不搬离这所房子。

村庄临近一家煤矿,地下开采严重,村庄成了塌陷区,必须整个村庄拆迁。国家发放了补偿款,建房的资金不必太发愁。父母又一次为建房奔波劳累了。关于建筑格局,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村里许多人家盖起水泥浇筑的房子,墙面镶满瓷砖,看上去坚固美观,却少了木梁泥瓦的朴实与暖意。父亲说道:“哪个女儿想回来,我盖最气派的房子给她!”母亲坚决反对,“我是回不去了,让我的几个女儿都留在城里!”我知道,小城是母亲的一个梦。父亲拗不过母亲,就简单盖了五间瓦房,在村子里,这所房子显得很土气。父亲一直纠结自己没有儿子,不然也盖和邻居一样气派的房子。

新房子,新院落,父母依旧会种上些时令蔬菜。几年前父亲丢下母亲走了,诺大一个宅院只剩下母亲一个人,院子里依然种植着各种蔬菜,我知道那是种给我吃的。在蔬菜最鲜嫩的季节,我很少有时间回到母亲的身边。想起这些,心里就充满了愧疚。母亲明显老了,丢三落四的,却常常和我叨念过往的点点滴滴,我知道,那是母亲无法割舍的骨肉情怀。

篇7:房子为主题的散文

郑州的气候真的令我这个半南方的人不太适应。

秋天本是一个让人怀旧心伤的季节,我却无法怀念。季节的交替真的是快,时光一天一天的流,一年一年的过。这个北方城市,夏天热的`让人只想躲进空调屋,树荫下都没有想法;而离冬天还有一段日子,呼啸的北风已经开始对这个城市洗礼。

早晚的温差是最大的。早上还要穿个外套,骑车去上班的路上,腿被风吹的都没有知觉。抱着一身的寒冷跑进办公室,那温暖的像是一个家,虽然里面没有家人。中午的日光再没不过,却比不过冬日的阳光,紫外线还是稍稍有点强烈,但已经有想穿短袖的想法了。而至于傍晚,北风却无时无刻紧跟着,如果哪天走运碰到了大风甚至是沙尘,那酸爽才叫一个“爽”!

晚上躺在床上看书,会时不时的被低温裹身打一个颤。以前在学校,宿舍还有暖气,当然那毕竟是住了6个人,人气已经充满了那个空间。而现在,回到这个不足以三十平米的“家”(破屋),一个人的呼吸远远充斥不了这个平方。我甚至闻不到了人味,感受不到世界,想象不到未来。

我希望,下次可以找到一个更小的房子。里面一张床,一张书桌,于我足矣!

好像我的愿望有点太小了,甚至不算是愿望,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每个人都在这个城市努力打拼,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可以为自己购置一套房,平方当然是越大越好,哪有那么多像我这样的残疾人。

公司的同事,新购入一套小型的三室一厅,首付30多万,需要还。她还要在这里拼搏至少20年,努力的让自己成为“郑州人”!另外一个同事现在依旧在还房贷,压力蛮大。

同事上次还劝我说,不要在郑州买房子。举全家甚至是两家之力凑一个首付,然后自以为的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成为了一个城市人。然后当几十年的奴隶。再后来,结婚,生子。账目都不敢用脑算。好像这样活着,一生只是为了一套房,再有一辆车。等未来,儿子长大了,把以前的一点积蓄交给儿子,让儿子付个首付,再做几十年的奴隶。就一直如此循环码?

和朋友聊天,我说我不准备再哪里买房。自己家里有房,买辆车就够了。所以,我被贴上了一个“找不到媳妇”和“没有追求”的标签。

不过于过分的评价这个社会。是社会畸形还是我个人畸形呢?

不买房不代表我不努力挣钱,不买房不代表我没有追求,不买房不代表我就肯定会是一个失败之人,不买房就代表我只能被其它看似很成功的人鄙视吗?

屋子不求多,不求大,够住足矣!人生短短几十年,为何要如此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去遵循这个社会看似是“成功者”的规矩呢?这个“成功”是何人定义的?不做城市的奴隶,不代表我就是屈服了这个社会,屈服了这个现实,屈服了这个压力。

屋子那么大,里面没有一点暖意,没有更多的人味。要它何用?

古人云:屋者,行之住所。

篇8:会飞的房子

会飞的房子,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人们出去旅游的机会多了,但出去旅游时我们不仅需要买火车票或飞机票,还要支付相当大的一笔住宿费,并且在旅游旺季时旅馆还特别难找。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会飞的房子,这些费用和麻烦就都可以省略了,因为我们可以驾驶着舒适的房子飞到我们的目的地,既方便又省钱。

听到这里,你们可能要问了:这种房子怎么飞呀?不要着急,听我慢慢地继续往下说。这种房子有一对神奇的翅膀,当它伫立在某地时,它的翅膀是折叠起来的,所以平时大家是看不见的。在房子内部的最右端有一个小小的驾驶舱。驾驶舱内有一个方向盘和分别标有H、W、F、L的四个按钮。不用说 , 大家一定也知道方向盘是房子在飞行时用来控制方向的,H即英文单词房子house的首字母,按动它,房子的高度会下调,同时房身拉长,这样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W即英文单词wing的首字母,按动它,一对五彩缤纷的翅膀就会出现在你面前。F即英文单词fly的首字母,按动它,房子就会稳稳地飞到空中。L即英文单词land的首字母,按动它,房子就会缓缓地着陆。明白了这些按钮的用途,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驾驶着它飞向我们的目的地。

同学们,你们想拥有这样的房子吗?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请等着我来给大家发明建造吧!

(指导教师:薛永格)

开篇设置 悬念,引人入胜。

小作者很了解当下的社会,旅游的突出问题就是停车和住宿问题,这个解决方案提得很及时!

谁能想象出房子会有翅膀?

功能真不少。

提醒人们:一定要好好学英语!

“稳稳”、“缓缓”一对词用得好。

篇9:房子的梦想与梦想的房子

千余年以前的某个秋天,狂风大作,在成都西郊的一间草堂里,穷困潦倒的诗人杜甫所居住的茅屋被秋风掀破了屋顶,当夜雨脚如麻,未曾断绝。离乱中的诗人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若能实现这个理想,他甚至觉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你看!对于房子的梦想,从那么久远的时代就开始了。

而到了民国时期,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在1932年11月1日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遍发通启约400余份,征集“中国梦”,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的梦想十分具体,也有些许“上不得台面”,他认为:“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时至今日,中国正在完成着一场城市化的壮举。同样,房地产也是一场运动,其中夹杂着每个普通人的梦想、欣喜、幸福、无奈、愤怒种种荷尔蒙。房子,牵动着太多人的神经。

居住对于人类是永恒的话题。它的目的是人如何自由和尊严地生活。有人说,一个人住在哪里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回家的心情和待在里面的心态。从遮风、避雨、乘凉、取暖的基本功能,到方便就业、就学、就医的社会功能,再到释放自我、愉悦身心的审美功能,房子从不同的层面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使人们对房子的梦想照进现实,如果你对房子没有梦想,那你这辈子也不会有梦想的房子。

在一片“涨”声中,“房价”成了每个购房者嘴里的口疮,咬不得,舔不得,却又特别敏感地生在嘴里,平添烦恼。

在这种尴尬境况下,当代中国人对房子的梦想,大抵始于先能“买得起”的层面。让我们来看看近5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700万。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都将留在大城市就业,在工作3至5年后都面临着成家、住房的需求,在这个刚性需求链中,他们是最低的一环:自住、对房屋品质追求不高、面积不求太大。

而近期刚刚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的问题。这三个一亿人,第一个一亿人是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二个一亿人是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第三个一亿人是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些人,也被看做是未来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潜力所在。

无论未来房价暴跌是否是一种“妄想”,至少反映了一个庞大群体对“居者有其屋”的期待和诉求。实现了这个“房子的梦想”,方能更进一步,去追求“梦想的房子”。

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面积6.7平方米,2012年底,这一数据变为32.9平方米。住房质量、住房成套率、配套设施与环境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关于“好房子”的理想,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经过了从关心基本面积到户型开间,到追逐风格样式几个阶段。

对于今日国人而言,“梦想的房子”最起码不能如杜甫的草堂一般不堪一击,尽管它脆弱的屋顶能够激发创作灵感。

“梦想的房子”倘若能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更加美妙,对于钢筋水泥中生活太久的人来说,能够亲近自然,堪称一种奢侈。

“梦想的房子”更应该具有所有开发商宣传单上所说的那些美好的品质:便利的交通和生活,完善的服务和配套,出则繁华,入则宁静,成为人们奔波之余可以休憩身心的家园。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诸如榭、轩、府、宫、郡、墅、宅等字眼,或许意味着奢侈,可望不可即。而在衡量一个好房子、好居所的时候,我们的参照系则应当是能否展开与自己的生活相吻合的自主空间,能否在增大住房面积的同时,提高生活的丰富性和自由度。满足了这些,便是梦想中的好房子。

篇10:我的房子我的家散文

6月,我搬进了新家,从此我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在亲朋好友们给我祝贺乔迁之喜的时候,我百感交集,内心涌出的更多的是酸楚,漫长的购房之路,哦,不,是悠悠治家之路,让我不得不回首,再回首……

打小,我就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可是因为家里人多房少,我只有跟奶奶睡,跟爷爷挤,就连写个作业的地方都没有。从那时起,我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买一个(或盖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房子,最好是楼上楼下,最好是电器齐全,最好是四季恒温,最好是全部属于我的颜色,全部由我支配,全部都布满温馨……

后来高中了,在外面上学,住大教室,睡大通铺,西北风吼破窗户,东南风贯穿棉被,一砖宽的地方,半夜起来上个厕所,回来就没有了,室友一翻身左右的地方都被占掉了,于是我直愣愣地站到天亮。有时候碰到个盗窃的贼就能吓破胆,哭着唱着喊着到天亮。住宿成了我的心病,睡觉是我最痛苦的事情,我应付学业的大半精力都耗在了这件事情上。

再后来到了大学,六个人一个宿舍,我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床,可以自由支配自己那一块小天地,侧面挂着刘德华,顶上铺着张曼玉,就这么踏踏实实地睡在大学的宿舍,心里也异常地踏实。这也许是20岁之前最好的住地,睡眠也最为香甜的时候。

大学毕业了,跟随老公到了矿区。单位在职工单身楼的一楼分给我们一人一间单身宿舍。要结婚了,我想我们有个单身宿舍就不错了,尽管中间隔了一间,我都感觉特别的幸福,因为有了房子,我们就要有家了。这比我想象中要好多了,我曾经想过只要我和老公分配到一起,哪怕去边远的山区去住土窑我都愿意,只要能遮风挡雨,只要有老公在,我们就有家,有家,我就安全。我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没有更多的要求,因为我压根就提不出什么要求,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的愿望就这么简单,能力不知道还在哪里。但是出乎我的意料,老公把我们的宿舍兑换到了三楼的两个对门,我高兴的不得了,在那里诞生了我们的宝贝,过起了我们的小日子。

可是到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我才慢慢地感觉到单身宿舍根本就是个自由市场,根本就是公共场所,根本就不是个家,一切的一切都给我带来那么多的不方便和不安全,单身的兄弟们常常一看电视就是半夜,一拍麻将就是一宿。哪里有家啊?我惆怅,我纠结,我到处找一个家,一个谓之四壁包围,有顶有门的地方,因为工资低,因为穷,我买不起一千多块钱的地窝子,我想买那个七百块钱的羊圈,那七百元钱,也是我积攒了5年的全部积蓄。老公知道了,我们抱头痛哭,他说他一定让我住上楼房,一定让我过上家的日子。

说来也巧,他的同事由于调动工作要把他的楼房给我们转让,说好在原价的基础上翻一番,就是一万元卖给我,我吓坏了,按照当时的收入水平,我俩到退休也挣不来一万元,但是老公要坚持,说那楼房是矿上最新最好的家属楼,花这个钱值得的,我们借钱,然后用我们的一辈子去还。谁知道付款的时候,人家又涨了四千元,变成了一万四千元,我辛酸和委屈的泪水立刻夺眶而出,我想有个家,怎么就这么难呢?老公还是坚持,借遍了他的同事和他的领导,最后我们就买下了,花了七百多元钱铺了地砖,花了六百多元做了水箱和窗帘,花了四百多元增加了塑钢窗,当然,这所有的钱都是借的,当然,房子的产权不是我们的。我和老公带着四岁的儿子住进了楼房,暂时属于我们的家。

这一住就是十年,因为公司效益的不断好转,我们很快还清了人家的钱,还有了些许积蓄。这十年当中,矿上很多人都在平川买了房,要分上公司的房子太不容易,我们工龄短,工资低,更重要的是还要去求矿上领导走后门,所以我压根就没想过公司矿上能给我分房子。我想到了买平川开发商的房子,价格又低,又不用去求人,这样,在我弟弟和老公的哥哥的帮助下,我们在平川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闲置着,开始租给人住,以赚取的租金还买房的借款,同时,因为工资的增长,因为股市行情的红色走势,我一年就还完了五、六万元的借款。

手里有些闲钱,虽然很微薄,但我还是想实现我的梦想。因为我一直没有忘记我儿时的梦想和誓言。

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儿子在平川闲逛,走进春茂的售房部,我登记了一处复式楼,面积不大,但还能圆梦,交了首付,我和儿子高兴地回到了矿上。

后来按照合同,我们几乎交清了三十五万元的房款。眼见房子落成,我们进去一看,房子构造太令我失望,又黑暗又狭小,厨房白天做饭还得开灯,公摊面积又大,听说将来物业费(主要是电梯费)会相当高,沮丧和失望使我打了退堂鼓。没有办法,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就去买那个面积更大的房,大房子就不会有那些缺点,我也会付得起昂贵的物业费。

于是我找朋友托关系退掉了已经交进去的所有资金,加之国家政策上对房价的控制,我又卖掉了我租出去的房子,赚到了当时买价的两倍多。

紧接着,听说公司因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又建了新房,给矿上分了一百多套,我想,现在我也有资格分房子了吧,按照公司分房的一贯政策,干部、职称、无房户、独生子女都会给打分的,因为之前有过一次分房,我主动退出了,发扬了共产党员的风格,把机会让给了更需要住房的人。可是这次我又错了,领导们都有了足够的房子,拿公家的房,赚自己的钱,卖了一套又一套,该到我了,却又重新制定分房的政策:科级以上干部不许参与。政策都不给我擦边球,我永远得不到公司的房子。但是,除了我,别的干部照样分到了房子,我知道人家靠的是什么,因为,政策总是人定的,矿领导怎么会去解决一个无房户的困难,他们解决的,都是有钱人和关系户的困难。

为了儿子上学,老公从矿上调到了平川,我就把矿上住了十年的房子转手让给了一个退休老职工,我没有赚钱。我在老公和儿子学校的附近租了一套廉租房,阴暗,潮湿,窄小,不过我们一家在一起很温馨,吃着自己做的饭总归很香,老公满足地说,只要我们三个在一起,那就是家,一个完整的家。可是我知道,我还有梦,但我也知道,郁闷解决不了问题,我要寻找,继续寻找我的家。争取到儿子上高中,必须在儿子上学的附近建一个家,哪怕它不是我梦想中的.家。

我每天浏览着报纸上的售房信息,最终敲定了其中的一个广告,一百多平米的面积,楼层虽然高了点,但还不是最高,于是我和卖家电话沟通,又实地看了看房子,请以前搞土建的同事帮忙参谋了底盘,就这样决定买下了。这房子是本公司的房子,人家急需钱想转手,我需要落脚解决露宿的困境,我们成交了。我知道我花的钱远远超出了公司分配给职工的房价,可是像我这样的职工还得买自己公司的高价房,谁让咱老百姓有钱呢?这几年公司良好的效益足够买一套房子了,我这样想着,也就不觉得自己亏到了哪里,反而像捡了个大便宜似的高兴起来了。

说干就干,老公也兴奋地了得,紧锣密鼓地张罗着装修,经过8个多月的辛苦奔忙,我们竟然把房子装修得足够温馨,足够温暖,虽然因为经济因素简单了点儿,但是没关系,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儿子中考结束后的第一天,我们就退掉了廉租房,搬进了新家。那一夜,我兴奋的和老公彻夜未眠。

篇11:老房子里的童年散文

已经无法再承受梦境的折磨,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童年的老房子……

其实距离并不远,离我所工作的这座城市,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直没能成行,只因每每想起,就是一阵锥心的痛;而这种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叠加,愈加深入骨髓。

老房子只是中原一座普通乡村中的几间普通砖瓦房,房子四壁从地基起是砖砌的,上面一半是土胚墙,有山墙,有横梁,屋顶是蓝色青瓦;两间砖瓦房后面是两间草房。所谓的厨房,是凑着瓦房和草房搭的一个棚子……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但就是能够攫住人的内心,让你在欢笑中疼痛,在疼痛中难受,在难受中向往,在向往中遗憾,在遗憾中升华,纠集成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绪!

父母亲都是有学问的人,听人说是“下放”到这里的。村子并不太闭塞,门前就是集镇(隔天逢集),在那个不算小的村子里,父母亲也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了。因为贫寒,使得他们的“博闻广识”更招人缘。记得很清楚:只要父亲在家,晚上便会有很多人到家里听他讲“外面的世界”,这时候屋子就显得特别狭小,父亲就会说:“走!到院子里去……”父亲海阔天空,乡人便吧嗒着旱烟袋,或蹲或站,或干脆坐在玉米秆,柴火垛上,津津有味地听着,不时发出“嘿嘿嘿”的笑声。而我此时最是自豪,看看一院子的听者,都那么入迷,感觉自己的父亲最了不起。在众目睽睽下(也许乡人根本没注意我,只是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已),进屋为父亲冲一杯柳尖茶(那可是我清明节时亲自爬树捋下来的),父亲顺手接过茶缸,呷一口继续他的高论……自小记性就好的我,也就把这些“见闻”当作资本,第二天讲给村里其他孩子听,看他们屁颠屁颠围着我转,那份小小的得意就满满地占据了我幼时的心。自然也会在父亲闲时添枝加叶地讲给他听,比父亲讲的还带劲,手舞足蹈,眉飞色舞,那个夸张啊!父亲常常眼睛盯着我,神情严肃地听一阵子,然后就憋不住开怀大笑:“我女儿不简单,将来没准能当个作家呢!”可惜父亲不在家的日子太多了,又去世得太早,他的很多知识我没能学到……

老房子是父亲设计的。最独特的地方应该是房子开了“过道门”,北墙和南墙正对着各开一扇门,这样夏天即便没有风扇,两道门敞开,穿堂风呼呼的,凉爽啊!于是就不用把席子摊在院子里,来躲避炎热了。只是到了冬天,北墙的那扇破门,就会钻进嗖嗖的寒风,屋里就像冰窖一样。母亲就拿了破布塞那缝隙,实在没招了,就把麦秸编成的垫子钉在墙上封门。然后就在屋子里生一堆火,在火堆下面埋上小红薯,把黄豆放在火堆里,给我们崩豆子吃,但听得“噗”一声响,姊妹几个就开始从火堆里扒找豆子,有些豆子会蹦出火堆,大家就欢呼猴跳地扑上去,母亲脾气不好,但这个时候,绝不会阻止我们的“疯癫”。一阵子闹腾,小手热了,小脸蛋红了,嘴巴吃得黑乎乎,也全然不顾: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快乐呢?夜晚,躺在屋子里,被子里一点都不暖和,外面的风吹过树梢,带着嘲弄的呼哨,拐着弯儿地扑打在窗户的塑料纸上。牙齿冻得直打架,母亲一边一个搂紧我和妹妹,最后还是挡不住寒,就起身,从床腿处取出一瓶“老白干”说:“这酒是给你爸留的……谁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呢!来!咱一人一口御御寒!”于是,“滋溜”一口,啊!好辣!突觉一股热流自喉咙滑向肚子,一边伸出舌头哈气,一边感受着那股热辣,于是晕乎乎,在母亲的故事声里进入了梦乡。

老房子的另一特点是在房顶有一块一尺长半尺宽的`亮瓦,这样屋子就显得亮堂多了。不知何时在亮瓦下面,有了一张做工精巧的蜘蛛网,“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哈哈!谜底不就是这蜘蛛吗?母亲看我觊觎这蜘蛛,就告诫我:“那蜘蛛可以治病,不准打它的主意!”可我偏偏好奇:想知道蜘蛛肚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邻居狗蛋儿说要是把它肚子割开,里面的丝线可以粘知了;对了,我要是把它捉住,在门口有蚊子的地方张一张网,晚上就没有蚊子咬了……好处既然这么多,逮住它!主意已定,立刻行动!叠桌子摞椅子,高度有了,我拿一广口瓶子,小心翼翼对准亮瓦处的还在梦中的蜘蛛迎上去,“砰”一声,瓶子撞响了亮瓦,同时大蜘蛛跌进广口瓶,我一高兴,脚底一空,跟头流水地栽下来,好在是小孩子,只蹭破点皮儿,无关紧要。兴高采烈招呼一群小伙伴,看我解剖蜘蛛,有点怕,但心里说:只当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小刀子割开蜘蛛肚子,一股浑浊的水儿冒出来,蜘蛛八条腿乱蹬,我手一哆嗦,蜘蛛就飞快地爬开,我大喝一声:“哪里跑!”一脚上去……哎!怎么踩这么准!懊悔不已!悻悻地回家,还好母亲没发现,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但没过多久,母亲给村人说的土方子里用到蜘蛛,回来一看,蜘蛛没了……最后这顿打还是没逃过。母亲拎着擀面杖围着老房子追了我好几圈,最后还是爬上屋前的楝树才少挨了几杖。

老房子后面是我家后院子,非常大,鸡笼盖在院子西墙边。大公鸡被阉了,领了一群小鸡雏,母亲吩咐我看管鸡,由于贪玩,就没留意,晚上清点,少了一只,遍寻无着,母亲给了一耳光;第二天,又丢一只,这次领到一阵无影脚;这下我生气了,死死盯着鸡群……一只大个儿老鼠鬼鬼祟祟靠近鸡崽儿,咬住就跑,我冲上去时还是迟了一步,老鼠进洞了……洞口就在老房子东边墙角处。我顺手操起砍柴刀,架在洞口之上,等老鼠出洞劈之方解心头之怨气。胳膊酸了,忍着;眼睛酸了,泪水都流出来了,还是不眨眼!我等!我等!我等等等!终于,老鼠探头了,“啊!”我大叫一声,手起刀落,老鼠被拦腰斩断!母亲回来后,看着血淋淋的大老鼠,惊得半天没吭声,她跟邻居讲起这事,不无感慨地说:“你听说过《李寄斩蛇》,还没听说过《玉儿斩鼠》吧!”——现在如果让我斩鼠,还不如要了我的命!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胆量!

老房子旁边种了一棵桃树,是毛桃,结的桃子虽然不大,但很甜。我喜欢这棵桃树,主要是因为春天来时,满树粉红,像九天彩霞飘落在我家院子,东风吹,花纷飞。记得那时的我刚读了《黛玉葬花》,就也裹了条被单子当裙子,拿根竹竿一头系上一个小篮子,“袅袅婷婷”(其实是扭扭捏捏学着戏台子上小姐的样子)碎步移到树下,叽叽哝哝一通,就拾起花瓣来,手脚利索,一会儿就捡拾了很多,开始葬花了,葬在哪里呢?对!葬在枣树下,这样来年结出的枣就有股桃花味啦!到时候母亲就会夸我太聪明了!事实上,来年的枣只有我能吃出桃花味,哎!这帮傻瓜!我只能对他们叹息。

老房子后院还有棵枣树,年年都硕果累累。从青蛋蛋儿到红通通,这段时间都让我兴奋着,青了没关系,煮着吃肚子就不发胀;红了就晒干,过年包枣包馍吃,平时熬米粥时放几个,都是最好不过的了。可以说,这棵枣树是大功臣,让我们在吃的方面略微丰盛了些。

院子后面,是大片的槐树、椿树,四月来临,槐花香甜的滋味飘进了梦里,冬季椿树的叶柄收集起来,烤火时叭叭地响,多么悦耳!

还有我喂养的那只叫“虎子”的叭儿狗,成天围着我转悠,除了看家护院,悠闲时就蜷在老屋的房檐下,慵懒地眯着眼睛;我若是给它挠挠痒,它会一动不动,把眼睛全闭上,享受着我的亲昵和爱抚。

在老房子里消逝了的日日夜夜,好像复苏了的亲人,接二连三地扑到我面前……我刻意要躲避,它们就挤进我的梦里,拿一把时光的锤子来敲击我的胸膛,一下,两下,三下……只敲到我的全身都随之颤抖,抖到我不能呼吸——为什么年纪大了,回忆到的都是儿时的镜头!

那年冬天,一辆大卡车拉上了老房子里所有的东西,离开了那座村庄……我记得院子里那棵桃树已经光秃秃赤裸在那里,枣树枝子上有一个个突起的疙瘩,也已经是赤条条了,在风中摇颤着它们的干瘦和彷徨;我的“虎子”从开始装车就烦躁不安,紧紧跟着我,时而哼咛一声……我那时六七岁,围着老房子里里外外看个不止——我不想到什么城市,不想!

卡车启动!虎子突然意识到了:撒开四条腿,向着卡车扬起的尘土追来……“虎子——我要虎子——”我终于大哭起来,起身就往车下跳。母亲像缚小鸡一样抓牢我。虎子在跑,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我不知道,我只是大哭……等我醒来时,已经到了这座城市!

我的虎子,这只跟我形影不离两年的叭儿狗,这只调皮勇敢淘气的叭儿狗,在我走后被亲戚牵走了。据说在一次“狗斗”中,一狗勇挡四敌,耳朵被咬掉也不屈服,最后力竭而亡,被亲戚葬在一个叫张营的地方了……

啊!如今我的确是住在了城市,脚不沾泥,鼻子里嗅不到草叶的香味,闻不到老房子里的泥土气息,举目一望,到处是一幢幢“蜂巢”,一条条僵直的大街和小巷。某夜我突然惊醒,瞬间我不知身在何处?好久才明白,我是到了城市里了。从此我再也听不到雨滴沿屋檐落下的呖呖啦啦的声音了,我再也望不到风摇桃花纷纷飘坠的风景了,我甚至再也听不到蟋蟀或者蚯蚓的草间吟唱了,还有小蚂蚁雨前排起“长龙”队伍搬家的壮观画面了……夜!静得可怕!静,是需要衬托的,不然就是死寂!我这才明白,当我离开某些美好的东西时,我随之失掉了我无穷的生活情趣——那原本是大自然对我的厚赠啊!

老房子,墙上那斑驳的痕迹,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无言地慈祥着它的笑脸,等待着我的归期——可我竟然一去二十多年没再回来。而今我终于回来了,可是,可是,老房子在哪里呢?在老房子的原址上,分明矗立着一栋小楼——这地方已经低价卖给别人了!

我伫立着,内心疼疼地颤抖着:那个曾经装满笑声的小院子是多么可爱!儿时的我,喜欢种上一大片指甲花,喜欢把手指甲和脚趾甲包得红艳艳的;我喜欢院子的墙头上开满丝瓜金黄金黄的花儿,还有紫薇薇的牵牛花总是和丝瓜比赛着开花,葡萄藤尽管也结果,但从来都没在成熟的季节捧出熟了的葡萄,都被馋嘴的孩子们在青涩的时候就摘干净了,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来年葡萄的期盼。还有那翩飞的蝴蝶,常常挑逗着我的爱慕,见了就追,总也追不到;还有蜜蜂,嗡嗡着,那声音真是世界上最美的了……偶尔一声狗吠,啊!虎子?我惊疑地四处观望,却不是我的那个“心爱”!

那样的景物,我到哪里去寻?我为何要离开它搬到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匣子里?

理由当然有,在距离这座城市百里之外的那座村庄,夏天蚊虫就像小型轰炸机;一下雨,地上的泥巴跟你特别亲;挑水要到村西头……然而如今回想起来,这些又特具魅力,因为它们承载着我的喜怒哀乐,铭刻着我的生活经历,我怀念着老房子里的童年!

呵,我可爱的指甲花啊,你们就在我梦境里生长繁衍吧,在你繁茂的汁液里,有我对你的呵护;我那美丽的桃树啊,你也在我梦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吧,你的乳浆里保留着我的记忆;葡萄啊,就尽情结出一串串的玉珍琼珠,我会耐心等到成熟;在月白风清的夜晚,秋虫啊,浅吟低唱吧!只要偶尔有一回让我听到,我就会欣慰心醉的!

我知道,人不能只生活在过去。只要你前进,总会有东西被抛弃!舍不得告别过去,就无法开辟新天地。

上一篇:华应龙教学措施心得下一篇:疼老婆决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