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校徽

2024-05-24

聊城大学校徽(共10篇)

篇1:聊城大学校徽

205月,教育部发函[]17号,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实行一校多院制,组建一批二级学院。

,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聊城大学。

,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

共招六个专业,物理、化学、数学、中文、政治、英语,共287人,为首次招收本科,学制四年。

交流合作

截至10月,聊城大学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1995年经原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19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学校已与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亚、非、欧、北美、大洋洲等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多次被山东省外事办公室、教育厅、公安厅评为 “ 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 ,并获得 A1 类资格。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近几年来每年招收的留学生都在百人左右,并开展了与国外友好学校的大学生交换培养项目,交换培养的大学生不断增多。美国北乔治亚学院暨州立大学所在的城市将每年9月20日定为“聊城大学日”。

国外方面

日本骏河台大学

菲律宾拉西姆大学

美国北乔治亚学院暨州立大学

美国华伦·威尔逊学院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Campus,简称UCR)

韩国清州大学(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韩国湖西大学

韩国东新大学

韩国韩南大学

韩国建国大学(生物工程本科层次等)

韩国京畿大学

韩国韩京大学

韩国明知大学

韩国湖原大学

韩国极东大学

韩国东新大学

韩国大佛大学

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软件技术)

澳大利亚科文大学

澳大利亚怀卡托理工学院

英国温彻斯特大学

俄罗斯车里雅宾斯科国立大学

俄罗斯奥廖尔国立技术大学

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

瑞典斯德哥尔摩教育学院

美国西彻斯特大学

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

美国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

美国德克萨斯A&M国际大学

西班牙纳瓦拉公立大学

国内方面

台湾大学(交换生每年2人)

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生研修项目,对聊城大学学生开放所有专业)

南京大学(全面合作协议)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聊城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海洋大学(手拉手院校)

临沂大学(合作代培养研究生)

枣庄学院(合作代培养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合作代培养研究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河南科技大学

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3.天津师范大学校徽

4.齐齐哈尔大学校徽

5.东北师范大学校徽

6.成都理工大学校徽

7.福建师范大学校徽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9.安徽大学校徽

10.湛江海洋大学校徽

篇2:聊城大学校徽

截至3月,济南大学共占地2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460万册,中、外文现刊4200余种,电子期刊23000余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35916人。

历史沿革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时期

1942年建校,山东省战工会决定成立山东省建国学校,黎玉兼校长(1942年7月)。

1949年10月9日,“南京国立高级窑业学校”迁至博山(今淄博市博山区),建立华东财办工矿部博山窑业学校,山东窑厂总工程师卢开津博士兼任校长。

1950年8月,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学制三年。同年,学校改名“华东工业部山东窑业学校”。

1952年9月6日,工业干部学校、窑业技术学校正式合并,改建“山东省博山工业技术学校”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建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保留部分中专专业,受国家建材总局和山东省双重领导,以国家建材总局为主。

1980年11月,经建筑材料工业部与山东省政府协商,同意该院在济南建设新校址,学校本科部开始陆续由博山迁至济南,部分中专专业仍在博山,淄博校区改为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分院(后来合并到山东理工大学)。

济南联合大学时期

1978年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建校。

篇3:大学校徽的设计理念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徽,设计理念

一、引言

高校校徽是集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文化积淀与一体的图像, 设计者通过完整而巧妙的构思和完美的设计, 将简单的图形、色彩和文字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就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图像。高校校徽是形、意的有机结合, 不仅代表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思想, 更体现了高校的求知精神以及人文精神文化的积淀。

二、各大名校校徽设计理念分析

1、哈佛大学校徽设计理念

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 至今依然历经三百六十多年。需知美国自身历史不过二百多年, 所以, 人们说“先有哈佛, 后有美利坚合众国”, 这句话直接体现了哈佛大学在美国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哈佛历史上共培养过六位美国总统以及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然还有许多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人才。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与其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密不可分。哈佛的教学模式从其校徽以及校训即可读出。“与柏拉图为友,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作为在哈佛大学传承多年的校训, 体现了哈佛人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哈佛的校徽 (图一) 早已为世界所熟知:校徽内部的三本书代表了哈佛人追去真知的态度, 而三本书上的字母合在一起恰好是拉丁文“真理”的含义;三本书所处的背景是一座盾牌, 盾形校徽潜在的含义是西方的绅士精神以及骑士精神, 最外围是写有哈佛校名的圆形橄榄树之, 橄榄树枝顾名思义代表的是和平的意思, 设计者所想表达的是追求知识需要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

大学校徽的设计理念离不开大学本身, 哈佛作为世界一流大学, 其校徽设计必然立足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校徽不仅需要直观表现出该校的历史进程, 更需要表现出该校的立校之本、建校之源, 而哈佛大学的校徽就完美展现了这两点。

大学教育仅仅教授学生学会已有知识是不够的, 更需要启发学生们创新, 鼓励学生向全新的知识层次挑战。哈佛固然博学者众多, 学生在与这些学者学习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吸收他们给予的知识, 还要在此基础上敢于怀疑,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理, 我们在与柏拉图为友的同时更需要与真理为友。固然, 追求真理的道路充满坎坷, 不仅需要异于常人的毅力, 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正因为如此, 那些真正以真理为友的人才更值得我们尊敬。

2、北京大学校徽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著名的大学, 成立于1898年, 至今发展了一百一十多年, 原名叫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最辉煌的时候当属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 他将学术自由思想带到北大, 使得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在此期间, 当时一批在国内拥有非凡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著名文豪鲁迅也在北大兼职过讲师的职务。正因为北大拥有这样的学术氛围, 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新文化运动”, 它掀起了我国文化潮流思想的一轮大的改革。之后, 北大被称作“中国政治晴雨表”, 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和哈佛一样, 优秀的大学必然拥有优秀的教育思想, 这点北大的校训和校徽也给出了答案。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没有思想自由, 就没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他认为教育应该积极容纳各类学术思想, 让学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取得长足的发展。而北大的校徽 (图2) 更是见证了北大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代表的精神内涵。北大校徽整体呈现圆形外观, 这与西方校徽多呈现盾形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以圆滑处世, 圆暗含了中国;内部小圆内的图案是由鲁迅设计, 内容是篆体的“北大”二字, 该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北大二字呈现出了三人的构象, 表达出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整体看又犹如一人背负二人之重, 表现出的是“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意象。小圆外是表名北大校名以及建校日期的汉字。毫无疑问, 以艺术的眼光来欣赏此校徽, 定会得出校徽简洁大方, 线条流畅规整, 内涵深刻的结论。对文字进行简单设计使其达到图像的作用, 鲁迅使其展现出了深刻的内涵。

3、山东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设计理念

山东大学的校徽 (图3) 由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校名的中英文对照, 内部是由山体、水纹变形组合出的校徽图案, 该图案象征了山东农业大学依山傍水的优异地理环境;山水之间的有机整合神似一艘昂首挺进的帆船, 旨在表现山东农大师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山体的层次感所想表达出的是山东农业大学多层次拓展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1906则直观显示了山东农业大学悠久的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校徽整体呈现绿色基调, 旨在展现山东农业大学及在校师生的活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 (图4) 也是由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校名的中英文对照, 内部的核心图案为积极向上的飞行器 (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 , 展现了北航立校的根本所在;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等意象共同表现出了了北航的精神内涵, 即不断向太空探索的目标;1952, 简单的数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北航的建校日, 它代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整个校徽呈现了科技蓝基调, 顾名思义, 旨在突出北航坚持探索蓝天, 坚决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能量的决心, 同时也是北航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校徽设计的常用意象以及含义

在设计者进行校徽设计时, 对学校历史及当下的现状把握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常用意象的表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事物类

书籍——象征知识;

太阳——象征朝气;

建筑——象征学校特征;

禾苗——象征茁壮成长、生命。

2、色彩类

红色——表现喜庆、热情、奔放;

橙色——表现华贵、活泼、任性;

黄色——表现成熟、收获、兴奋;

绿色——表现生命、生机、希望;

蓝色——表现幻想、活泼、沉稳;

紫色——表现高贵、威严、神秘、幽雅。

四、结语

校徽作为一种符号不仅代表着每所高校的特色, 更见证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如今的大学校徽设计有三个特点:体现开放式胸襟和国际化视野、体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其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李金桥.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1, 16 (5) :100-103.

篇4:从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起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篇5:山西大同大学校徽

山西大同大学(Shanxidatong University),是一所山西省属应用型多科性大学,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实行两校区办学,御东校区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风景秀丽的文瀛湖畔,新平旺校区位于大同市矿区平泉路。据2014年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占地面积2121亩,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15万册。

截至2015年底,山西大同大学下设16个学院,1所附属医院。有58个本科专业(含三个方向)。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5万多人。

校史发展

学校前身

雁北师范学院

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1976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复校并更名为雁北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雁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雁北师范学院。

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65年大同卫生学校升格为大同医学专科学校。

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50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创建。

1958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升格为大同矿业学院 。

1959年,大同矿业学院改建大同煤矿专科学校。

1961年,大同煤矿专科学校改建大同煤矿学校

1975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84年,大同煤矿学校更名为大同煤炭工业学校。

1999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04年,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大同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

1984年,云中大学(专科)创建。

1990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云中大学(专科)。

1993年,云中大学(专科)更名为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大同教育学院

1984年,大同教育学院创建。

合并建校

2002年7月22日,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山西大同大学。

2006年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山西大同大学。

7月1日,山西大同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庆典大会。

山西省委、省人大、省级政府、省教育厅及大同市委的有关领导莅临大会祝贺 。

篇6: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鞍山科技大学一般指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简称“辽科大”,始建于1948年(戊子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1958年成立本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同时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坐落于钢铁工业名城鞍山市,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以工学为主, 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门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还是教育部和辽宁政府共同管理的高等院校,是辽宁省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

根据8月学校网站,占地180余万平方米。本科、研究生在校人数21427人。

历史沿革

1948年鞍山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改建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

1952年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更名鞍山工业技术学校;

1953年鞍山工业技术学校更名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53年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部分)分建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1953年鞍钢业余工业大学创建,鞍钢业余工业大学更名鞍钢夜大学;

1958年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鞍山钢铁学院;

1962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

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现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鞍山钢铁学院;

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并入(合署)鞍山钢铁学院;

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

2002年辽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鞍山钢铁学院升级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6年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校园文化

校训

“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辽宁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博学明德,是古代先贤的治学明训;经世致用,是近代学者的务实作风。两者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校徽

设计名称:厚积薄发

设计者:张晓复(校工会)

创意理念:方案力求新、简、动、劲、健、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设计说明:校标整体为圆形,它充实、平稳、大方,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外环部分采用深绿色,上方为“辽宁科技大学”专用字体,下方是校名全称的英文黑体写法,象征绿色校园。圆内的“1948”用阿拉伯数字黑体写法,标志学校的创建历史。

主体图形:图形的构成:初看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细看则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 D”,这里的“D”是“K”的最后一笔,又是独立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D”。

图形的寓意:图中的主体部分表示“钢花怒放,激情飞扬”,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桃李芬芳;也好比苍劲的“雄鹰”扶摇直上,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新的崛起,腾飞于世界;又好比老师批阅时的“对号(√)”,象征着“科大”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好比英文字母“V”,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成功和希望。图中的剩余部分,即“D”表示书籍,知识的基石,表示“钢包”源源不断地浇铸着栋梁之材,它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对学校前身“钢院”的传承,体现了工科院校的特征。

色彩的运用:主体图形采用红色,“1948”用黑色;在白色底的衬托下,响亮、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动感,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气息、科大人的精神风貌和阳刚之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厚积薄发。

校风

勤奋 向上 求实 创新

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一方面鞭策学子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严谨治学,敬业育人。

向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它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追求真理。求实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辽宁科技大学冶铁文化墙

辽宁科技大学冶铁文化墙

创新:勇于突破,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师生创造性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以上八字相辅相成,既提出了对学生、老师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起到增强凝聚力的效果;既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又展示了学校的良好作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秉承这一优良校风,耕耘不辍,奋斗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今后,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校风,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18]

校歌

于景伦等 词

徐占海 曲

千山叠翠,辽河抒怀。

啊,辽宁科大,熔铸了我们心中的爱。

钢铁铸就创业史,科技推动新时代。

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科教兴国展风采。

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满怀,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激情满怀。

璞玉千琢,百炼成才。

啊,辽宁科大,鼓舞着我们奋发成才。

志存高远担重任,脚踏实地把路开。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云帆直挂济沧海。

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开来,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继往开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建筑科技大学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2.科技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3.校徽:华中科技大学

4.校徽:河南科技大学

5.校徽-北京科技大学

6.校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中国科技大学校徽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9.青岛科技大学校徽

篇7:兰州大学校徽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行列,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教育部与甘肃省级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和,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5月,学校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20486人,研究生10762人;有在职教职工4123人,专任教师202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68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86人。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1911月8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奏咨立案,呈请颁发关防,制定学堂章程,呈报清政府学部(相当于现教育部)备案。署臬司使彭英甲、提学司使陈曾佑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物品主要有法政馆关防,执役名册、图书、器具等。

1909年(宣统元年),奉部令改法政馆为法政学堂,划归甘肃提学使司主管。法政学堂由提学使王新桢迁设于兰州城内西大街(即前佛照楼旅馆,今兰州市工商联合会后面),委派堂长,添派职教员,招集讲习科一班,学员额定为一百名。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由提学使司主管,颁发“甘肃法政学堂关防”,性质为高等学堂。学堂地址移至城内西大街,编制定为监督、正副提调、庶务长、文书案卷兼关防管理各1人,学监4人,会计1人。

1909年7月,法政学堂完成再次迁址,迁于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09年9月17日,1909年8月出版的《甘肃教育官报》载道“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并公布升允扎《准学部咨凡法政实业学堂皆归提学使司管理文》。

1909年10月,原法政馆的官班学员14人毕业。

19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

民国时期

192月24日(民国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保皇势力出兵围剿,消耗了甘肃库存,提学使司王新桢札至法政等学堂,通报甘肃提学使司教育总会及议长议绅商议,决定本年度甘肃省只办存古学堂一所学堂,暂时停办优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法政等学堂与农矿学堂四所学堂。

1912年2月26日,邓宗、王之佐、幕寿祺、水梓等28人集会于甘肃法政学堂,提出三条决议:一、选代表4人会见长庚,要求宣布共和;二、停止攻陕;三、采用民国年号,西历纪年;长庚见大势已去,甘肃终于3月19日宣布共和。

193月,蔡大愚任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1913年4月,甘肃省选出第一届国会议员,参议员11人。众议员14人,法专教师王鑫润为参议员。

1913年6月,法政学堂结束后,蔡大愚筹划改组法政学堂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定于兰州西关萃英门旧举院内,利用科举时代之至公堂、观戏堂为教室。

1913年7月,讲习科与法政别科同时毕业,至此法政学堂结束,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

1913年10月17日,经教育司批准,法政专门学校将校址迁入省城西关原清朝贡院内原农业,矿物学堂的校舍,并接收了全部校产。后来又批准巡警学堂校舍归属法专,为兰州大学校址的第五次变迁。

1913年12月,教育部任蔡大愚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

1917的1月13日,司法部司法总长张耀曾发布司法部第一号布告,认可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

19,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

195月7日,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法政专门学校等学校学生在曹家巷左公祠集会,会后游行,沿街宣传,呼吁团结起来,取消二十一条,主要口号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

197月,法政专门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会章。

1923年5月9日,法政专门学校与兰州华英中学、省立一中、法专、农校、工校、女师七校、各小学学生四千余人召开大会,二万余市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大会,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旅顺、大连、青岛,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独立与完整。之后连日举行游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致电各方、强烈要求废除卖国条约,并推选代表见督军、省长,传达群众爱国要求。各校学生发动全省抵制日货,警告商界不得再运销日货,发起成立“甘肃全省学生联合会”组织。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级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是1928年成立的兰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来源。

1928年,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甘肃大学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2]

建国初期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新中国人民手中。其后,奉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改革开放

,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级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讲话。

篇8:甲骨文在中国大学校徽中的应用

世界上文字分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 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古文字阶段, 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就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 如甲骨文的“象”突出其长鼻子, “鹿”突出其双角。指事是用抽象符号或者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抽象符号表示难以直接描绘的事物或位置, 如“本”是在“木”的下部加上一横指示树根的位置。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意思, 如“休”用“人”倚“木”表示“休息”义。形声就是用表示意义类别的构件和表示声音的构件合起来表示一个词义, 如“湖”用“氵 (水) ”表示意义类别, 用“胡”表示读音。在这四种构字方法中, 前三种都没有表音成分参与, 字的形体直接跟词的意义相联系, 第四种虽然有表音成分参与, 但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表意构建。

汉字的上述特点也是标志设计的来源:一种是从字形上进行设计, 另外一种就是从字义上进行设计。甲骨文中文字的构造里已经含有象形、会意、形声的汉字构字方法, 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和社会生产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 对现代的设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从中可以寻找设计的灵感。以文字作为符号的形式来进行标志的创意, 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近年来标志设计的新导向。汉字作为信息媒介的一种视觉符号, 本身包含特定的造型理念, 人们凭借对文字独特意味的“形”来传递信息, 由此产生交流与沟通, 了解信息传达的真正内涵。

二、甲骨文的介绍

中国汉字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文字出现至今, 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卜辞”, 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 许多字的笔画繁复, 近似于图画。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字、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 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 其契之精而字之美, 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 大抵武丁之世, 字多雄浑, 帝乙之世, 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 字之结构, 回环照应, 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 实一代法书, 而书之契之者, 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而甲骨文的书写结构、字体特征, 用今天的眼观看, 它孕育着设计的美感, 耐人寻味。

三、甲骨文与大学校徽相结合

汉字除了作为中国文化的记录工具以外, 汉字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甲骨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这个词以外, 还以为其像斧头之形的构形告诉人们, 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 这些信息, 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 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这可以更好的表现大学校徽具有隐喻的功能, 意象形象和直观象征以及文化内涵。甲骨文中的字作为设计元素, 可以围绕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精神进行设计, 文字中的丰富含义与大学中的深厚文化和特色相互交错和紧密合作, 文字图形的标志又象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

大学校徽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彰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大学校徽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功能。大学校微的象征功能离不开意象的营造, 更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大学校徽中的意象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通过隐喻抽象思维的功能, 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 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 能够让人通过意象形象直观认知大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以汉字设计成的标志具有形简、意美、结构丰富的特点, 使人通过本身就能直接了解其象征意义。大学校徽的意义在于其作用和价值, 是大学形象的标志和大学灵魂的表征。甲骨文的内涵和形式与大学的校徽隐喻的育人思想相呼应。

下面是甲骨文在大学会徽的应用实例:

1. 人民大学会徽

人民大学校徽由三个篆字体的“人”组成, 与学校日常形象的核心理念保持了一致的视觉联系, 具有鲜明的人大特色。简洁而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味道, 体现了三层涵义:一是人民大学要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等思路引导他设计出以三个“人”为主要元素, 并在字体上取材篆书。

2. 山东艺术学院会徽

采用方形样式, 以古文字 (山艺) 为主要设计元素。“山”变化为笔架造型, “艺”变形为演奏之人, 来源于甲骨文中“山”和“艺”的文字形状, 并加以变形, 图中乐器取形于古文字 (乐) , 寓意艺术源于自然, 源于生活。

3. 北京交通大学校徽

北京交通大学新校标 (试用) 的设计借鉴了二十年代北京交通大学校标的特点,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 由圆、盾、小篆文字和英文标识等基本元素组成。整个标识古朴厚重、简练大气, 体现了北京交通大学根植于人文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标识中央的“交大”二字, 采用中国传统小篆文字, 既具有艺术的美感, 也突显出交大深厚的文化积淀。

4. 复旦大学校徽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 本意是“恢复传承震旦公学”之意。后又提议, 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之意, 意在自强不息, 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这个醒目的圆形标志——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 上方写着“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的校训, 下方则是“1905”字样, 意为学校建立的年份。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传播 (传统文化内在的活力)

对汉字的字形、字意着手进行设计, 在设计中, 必须充分体会设计主题上。大学的校徽设计之前应首先了解大学的文化背景和教学特色, 然后再对字体的意念和含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经过构思、归纳、勾画、整理, 形成一个新的图形与文字同构的图形, 产生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的标志。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有三点:一是民族凝聚力功能, 二是精神激励功能, 三是整合创新功能。这些思想观念的相互整合, 塑造了中国文化博大、精进、宽厚的精神风貌。尤其后两点与大学的育人思想十分融洽, 大学校徽体现了一个学府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浓厚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 多多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第34页

[2]《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第116299336页

[3]《现代大学教育》期刊李金桥时章明著2008.1第91-94页

[4]《标志设计》李巍著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篇9:北京大学校徽的诞生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校徽图样交蔡元培后即得到了充分肯定,并未加任何修改就被决定采用了。

其时还处于蛰伏期的鲁迅是抱着对北京大学的热切期望为北大设计校徽的。该校徽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瓦当造型。“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像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纯由3个“人”字组成的图案,给人以北京大学“以人为本、肩负着开启民智重任”的整体印象。再看“北大”两个字又形似一副脊梁骨,象征北大人应成为中华民族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从3个人的上下叠加,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大科学家牛顿的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整个徽章用中国传统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均匀合理,排列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简洁明快,蕴涵丰富,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这样一枚北大校徽,我们还可视作“五四”前夜先他人而觉醒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张扬人的个性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与创造精神的充分体现。它以简洁有力、大气磅礴的形式诠释了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堪称现代标识史的一枚经典作品。

篇10:校徽-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始建于19,初名天津工商大学;1933年,改名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更名为津沽大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学并改之为国立;1952年,津沽大学的工学院、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另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续成河北大学之史脉;1958年,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其后被确定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河北省保定市。

截至205月,学校占地2500亩,有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校区,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亿元;共设有二级学院30所,94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300多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5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约2人。

历史沿革

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原建于天津,1970年迁至河北省保定市。校名先后为工商大学、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定名为河北大学。

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设北疆博物院一座,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这是天主教在华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填补了中国北方尚无天主教建立大学的空白,与南方的上海震旦学院遥相呼应。

1923年秋,招收第一届新生,分工商两科。学制本科四年,预科二年, 共录取本科学生四十八名, 预科学生五十一名。除部分课程由天主教神甫担任外, 并在津聘请兼课教师任教。

1933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号训令,正式批准立案,因所设系科未达“大学”三院九系之标准,故将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学院”;原预科改为附属高中。

1943年, 天津工商学院增设女院, 即文学院, 设文学系( 包括国语、外语两专业)、史地系、家政系, 全校共扩大为三院七系, 招生259人。

1944年,学校通过改建大学的计划。

1945年,成立三院七系,初具大学规模。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申报改建大学。

1948年10月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将工商学院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51)高一字1170号令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公立,将私立达仁商学院、天津土木工程学校分别合并入津沽大学商学院、工学院,并以津沽大学原有之文学院为基础,筹建师范学院。

1952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将津沽大学工学院3系与前北洋大学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将津沽大学财经学院3系并入南开大学;以津沽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又将天津市教师学院并入,在原校址改建为天津师范学院。

1958年,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同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决定将天津师范学院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

1959年,天津师范大学改由天津市领导,同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确定天津师范大学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夏,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教五字第258号通知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大学,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当时隶属河北省教育厅领导。

1966年至1976年, 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 河北大学遭到严重摧残、广大师生遭到残酷迫害, 四年停止招生。学校几经搬迁, 图书、仪器、设备损失达数百万元。

1969年10月,根据冀革(69)130号及津革(69)163号文件精神,河北大学隶属河北省管理。

1969年12月,河北大学陆续迁出天津。

1970年,河北大学迁址保定,仅在天津马场道74号设河北大学留守处。开始招生, 至1976年招生3574人。

1977年,恢复了统一招生。

1978年,周学鳌接任校长。全国科学大会上,聚氯乙烯轧延硬化密闭自动连续生产线和电致发光照明具两项获得全国科研项日奖.

5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河北大学成为省内唯一实施省部共建的高等院校。

5月,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的批复》(冀政函[]153)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成立河北大学医学部。

月,国家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省部共建河北大学协议,河北大学正式跨入国家“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11月,正式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这是河北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河北工业大学校徽

2.河北工业大学简历封面

3.河北体育学院校徽

4.

5.河北大学校徽

6.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校徽

7.河北医科大学校徽

8.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校徽

9.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校徽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与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职责下一篇:后进生辅导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