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城区

2024-05-23

聊城市城区(精选十篇)

聊城市城区 篇1

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规模的转变使得原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越来越体现出与现实情况的不适应。突出矛盾表现为以下几点:

1)城市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自然环境资源被破坏,上风上水被产业空间占据,给城市安全带来隐患。

2)城市整体特色缺乏,各区建设面貌平淡单一。城市山水资源优势突出,但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掘。景观要素未得到有效组织,城市建设面貌与城市的实力不符。

3)城市结构不清晰,缺乏明确的建设指导。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四处出击,缺乏重点,存在空间失序的隐患。特别是产业空间的布局影响了城市空间拓展的弹性。

这些发展中的矛盾迫切需要解答。城市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有必要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加以整合。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本文以新余市城市总体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1 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1 研究目的

在新余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开展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1)为适应新余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必要从城市发展战略考虑,拓展和整合城市空间,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架构,保证城市建设的有序和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新余向大城市目标迈进相适应的总体空间结构。

2)充分发掘地区山水要素资源,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有机融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建设优美鲜明的城市形象。

主要围绕新余城市结构和城市形象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城市各种要素资源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确立合理的总体空间结构框架,充分发掘和组织城市特色要素,塑造形象优美、结构合理的城市空间,以达到美学和功能上的双重目标。

1.2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见图1。

2 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目标与理念

2.1 规划目标

1)有序之城。

梳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肌理,建立具有弹性、可持续性的城市结构,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形成生动有序的空间形态。

2)山水之城。

梳理景观要素,构建景观体系,城市建设突出山水特征,提高山体水系的可见程度和可达性。塑造完善的绿地系统,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为市民的活动提供优良的空间环境。

2.2 规划理念

1)治山。

继承并发扬目前“高山为屏、低丘为园”的自然山水要素特征,对不同山体地形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和处理方式。加强仰天岗沿山地区的治理,重点控制道路所对景的地区的开发,加强沿山建筑群体的高度控制,以塑造优美的沿山城市轮廓。对低丘尽可能的保护和利用,形成山地公园,突出新余城市特色。

2)理水。

对河流、湖泊等不同水体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治理手段,加强袁河、孔目江两岸环境的建设和整治,增加滨水地区的可达性和亲水性设计。保护原有河流水系,结合水系形成绿廊,成为联系北部山体与南部袁河的生态绿化廊道。结合原有湖泊形成城市公园,围绕公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城市片区或社区中心。

3)营城。

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片区特色,塑造可识别之城。

3 景观要素提炼

在对自然山水要素和城市建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体现新余风貌特色的景观要素,加以整合,将主城区的景观要素整合纳入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研究范畴之内,形成具有新余山水特色的景观要素体系。

1)“外山内丘、两江多湖”的山水要素。

山水要素作为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城市形态的完善和形象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余主城区山水要素归纳为“外山内丘、两江多湖”。

2)“特色片区、多样节点”的城市风貌。

特色片区———提炼原有城南、城北、仙来以及开发区等各片区的风貌特色,突出各个片区的特有景观特质。

多样节点———分为自然景观节点和人工景观节点两类,城市节点主要包括主要城市广场、城市出入口、市级公园、跨江大桥及标志性建筑、构筑物等。

城市节点是城市中的重要点状要素,是城市形象与城市功能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参与了整个城市结构的形成,因此塑造好城市中的重要节点至关重要。

3)景观结构体系。

以山、水、城为城市景观构成要素,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容共生的“两江四岸,五轴六区”的景观结构。

两江四岸:以孔目江、袁河为依托,构成南北和东西轴向的蓝色滨水开敞轴。

五轴:沿新欣大道的入城景观轴、沿抱石大道联系仙来与老城的景观轴、沿仙来大道的城市景观轴、沿仰天岗大道的城市景观轴、仙来中心与市级文化中心之间的景观轴线。

六区:仰天岗沿山休闲景观区、滨江核心功能景观区、城南老城商贸风貌区,以及其他四个片区中心现代景观风貌区。

4 城市设计策略

通过对新余自然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的分析,体现城市特色的景观要素可以归纳为“山、水、城”。针对各个景观要素,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4.1 策略一:“显山”

1)控制仰天岗地区的开发强度,引导临山地区功能和形态。严格控制仰天岗地区的土地开发,特别是大规模的住宅开发项目,避免城市建设活动对沿山景观造成破坏。适当增加公共功能,避免公共利益私有化。

2)保护好原有井字形道路与山体的视线联系。控制城市与仰天岗之间重要的视线廊道,避免沿山建筑的连绵开发,沿山建筑群的体量和高度宜不遮挡对于仰天岗的视线感知。

4.2 策略二:“亲水”

1)加强孔目江和袁河两岸景观治理。随着袁河抬水工程的实施,袁河的景观价值得以体现。孔目江和袁河在城区两水交汇,是核心景观资源,重点加强两河沿岸的环境景观整治,沿水打造滨江公园,保证公共性。滨江岸线设计强调亲水性。

2)提高滨水地区的可达性。突出城市其他地区与孔目江、袁河滨水地区的通道联系,改善至滨江地区的步行环境。根据城市形态特征,建立多条与袁河、孔目江的视廊连续,强化对滨水特征的感知。

3)滨水地区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复合化和多样化。为提高滨水地区的活力,滨水地区土地使用应该多样化,强调多种功能的复合。鼓励滨水地区融入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避免景观价值高的滨水地区被单一的住宅房地产开发所占据。

4)城市开发中重视对原有水体的保留和保护。整治提升城区原有的五湖公园,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新开发地区应重视对原有自然环境尤其是水体的利用,可借鉴城区五湖公园的城市建设经验,结合原有水体塑造城市公园,保证公园的特色。

4.3 策略三:“造园”

1)重视地形特征,利用低丘地形塑造城市公园。停止对开发区北部丘陵地形的破坏,重视原有地形的利用,结合微丘塑造城市公园。

2)保护利用原有水体,塑造社区公园。整治提升城区原有的五湖公园,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新开发地区应重视对原有自然环境尤其是水体的利用,可借鉴城区五湖公园的城市建设经验,结合原有水体塑造城市公园,保证公园的特色。

3)片区中心设置与大型公园绿地相结合。片区中心的设置与大型公园相结合,突出公园绿地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和开发带动效应,形成“核敞相依”的布局模式,突出片区中心的特色和可识别性。

4.4 策略四:“营城”

1)控制整体空间形态,塑造良好的城市轮廓。

营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天际线,突出山水格局,强化城市与周边山水的空间呼应。加强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和引导,塑造城市中心建成环境轮廓,形成鲜明的中心区形象。保护好周围自然轮廓特征,通过大型开敞空间和景观廊道增加对于自然轮廓的感知。确定三处重要的天际线景观,进行重点建设和管理,展现新余城市风貌特色。重要观景点的选择考虑以下因素:

a.人流量的多少———决定了视点所在的场所是多数人可以容易到达的。

b.易于感知城市。

c.城市出入口———是认知城市的重要门户。

2)城市建设体现新余产业特色。

提升光伏产业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鼓励太阳能示范性项目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将赛维大道建设成以太阳能利用为特色的景观大道,突出新余光伏产业特色,打造光伏城。

3)注重特色营造,增加片区可识别性。

明确城市各个区域的景观特色,提出各区风貌控制。

4)重视桥梁造型,提升城市形象。

“两水中流”的城市格局决定了桥梁在整个城市交通以及景观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城市内部交通联系的特点以及城市景观的要求,选择不同形式和材料的桥梁造型。对桥头地区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的环境整治。

净化:对周边空间环境进行整治,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绿化:注重桥头地区的绿地设计,增加桥头绿地的可达性。

美化:对桥体进行粉刷装饰。

亮化:对桥体以及桥头地区的夜景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

5)重视不同主题的街道设计。

商业街道———整治胜利路商业街街道环境,提升档次。新建商业街道应保证较宽的人行道,具有灵活的人行道功能分区和足够的停车、指示、休息等街道设施。

居住街道———增加人行道绿化,减弱交通对居住的干扰,街道两侧鼓励商业店铺的经营。

产业街道———开发区道路根据产业类型与特点灵活选择道路断面形式与宽度,街道设计突出现代化特征和简洁风格。鼓励太阳能在道路基础设施上的利用。

滨河景观路———滨河道路应具有良好的绿化,景观设计具有较好的亲水性,灵活利用滨河道路与城市建设的高差进行景观设计。

摘要:以新余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案例,通过对城市结构和城市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山、水、园、城”四个角度等进行论证,提出编制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结合与应用,以期指导今后同类城市设计工作。

关键词: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2007.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规划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余市规划设计院.新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Z].2008.

在加强城市管理治理城区 篇2

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 刘俊禄

(2006年7月2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加强县城城市管理,治理城区四乱动员会议,其目的就是要动员各级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咬定目标、狠下决心,集中对城区“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搞修建、乱倒垃圾”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尽快使我县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有一个明显变化。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整治城区“四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从2003年以来,累计投资10多亿元,先后建成县委政府综合办公楼、南川河清淤蓄水、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宾馆、209线城区段改造、南川河潭沟大桥、环城路亮化美化等40余项城建和市政工程,这些工程项目的建成投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县的城市品位,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我们坚持建管结合、建管 并重、突出管理的方针,把城市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用人机制,充实调整市政处领导班子,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强化管理队伍,使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积极拓展管理思路,2005年,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每年的4月10是确定为我县的“爱城日”,并动员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和城市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城市管理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改观。但是,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人口集聚增长,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大,现有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城区摊点乱摆乱设、车辆乱停乱放、建筑乱修乱建、垃圾乱扔乱倒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交通秩序混乱。城区主要街道各类车辆无视交通规则,违章行驶、横冲直撞;无视管理,随意停放,招手即停,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和学生上下学时间,主要路段堵塞更为严重,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隐患,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市容市貌不整。马路市场、流动摊贩、店外经营现象普遍存在,汽车、摩托车经销、修理以及装璜门店等占道经营、霸道经营时有发生,广告乱张乱贴,牌匾乱悬乱挂,城市毁容行为屡见不鲜。三是环境卫生不洁。垃圾乱堆乱倒,污水、废水随意排放,纸屑、烟头随处都是,下雨满街 2 流,刮风满天飞,给广大群众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四是城建规划执行不力。一些单位、个人无视城市总体规划,超红线、压红线建设,想建什么建什么,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给城区的总体发展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无不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反映比较集中,也比较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刚刚结束的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广大代表议论最多,提议案、建议、意见最集中,反映最强烈的也是“四乱”问题,可以说城市“四乱”危害极大,广大群众意见很大。城市“四乱”已经到了非抓不行,非治不可的地步。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深刻认识我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深刻认识整治“四乱”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文明、亮丽新中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是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搞好城区环境整治,加强城市管理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城区“四乱”整治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城区“四乱”综合整治工作。

刚才宣读的《方案》中,已经明确了我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城区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大家要按此 3 认真贯彻落实。我想,要把这件事真正办好,必须施以猛药,重拳出击,具体做到“五个要”:

一要明确重点。目前,城区脏乱差现象不胜枚举,这次整治我们要突出重点,击中要害,紧紧锁定“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搞修建、乱倒垃圾”这四个乱。以上“四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我们必须认准问题,寻求良策,狠下决心,从这“四乱”入手,向“四乱”开刀。要通过整治“四乱”,消除和遏制城区脏乱差现象和不文明行为,真正起到治一乱禁百乱的作用。

二要狠下决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脏乱差已经成为目前我县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症,靠轻描淡写的号召和蜻蜓点水式的管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们必须要下狠心、出真招、动实的、来硬的,对照“四乱”现象,一个一个地解决,一个一个地攻克。各单位、各部门要坚定信心,要有拿不下来、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真正在全县形成整治“四乱”的强大震摄力。

三要强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管理的依据。要治乱,首先要执行规划。从2002年以来,我们已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了新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二郎坪旧工业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城市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部分建设单位和一些个体建筑户不执行规划,视规划为儿戏、视规划为聋子的耳朵、视规划为吓鸟的稻草人,想在哪 4 儿建就在那儿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严重亵渎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此次整治工作中,凡不符合规划和没有纳入规划的违规违章建筑,一定要采取强制措施,决不能顾情惜面,更不能循私枉法,要干净彻底地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整治。今后,要严格实行规划一支笔审批、沿街建筑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乱开口子和一切不符合规划的做法。7月17日,市人大来我县进行《建筑法》和《规划法》的执法检查,很客观、很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我县在贯彻“两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并结合此次整治活动切实加以解决。同时我们要尽快成立规划委员会,对城市规划实施统一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使各项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四要施重典。顽症需下猛药,更要施以重典。此次“四乱”整治不能按常规的说服教育,一定要敢于出手,敢于碰硬,对违抗者和违法者要加倍处罚,从严惩处。对任何一乱都不能放过,露头就打,打得要狠,打得要准,使其不能再乱,不敢再乱。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制手段来强化管理,以重处重罚逐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据我所知,新加坡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管理城市的过程中,就是以严管、重罚而著称,并且收效甚佳。特别是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法律明确规定,乱扔垃圾第一次罚款5万美金,第二次就判刑,如果市民看到乱扔垃圾就报警。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不施以重典,不足以见成效。

五要建立长效机制。目前我们这种运动式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只能是管一管,好一点,不管就不好,按下葫芦起了瓢,反弹现象会很严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城市管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使城市管理逐步实现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方式转变;由临时突击性管理向日常规范化管理转变;由治标管理向治本管理转变,逐步将城市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我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好产权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包打天下,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管了许多管不好的事情,结果包袱越来越重,我们要尽快推行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搞活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机制和管理运营机制,走经营城市的路子。要学习离石区、柳林县和岚县的先进经验,对城市广告、公交车经营线路、道路清洁权等进行拍卖,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部门的管理压力,有效推动市政公用行业的自主、规范和市场化运作。二是要解决体制问题。十个大檐帽管不了一个戴草帽的,龙多不治水,人多不管事。我们过去那种执法队伍过多,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环节繁多,体制不顺,机构设置滞后的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2004年,我们组建了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效果很好。从全国各地看,这种管理模式也比较成功,这种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管 6 理多头执法、重复处罚、职能交叉等问题,从管理体制上,为长效管理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组织保障。目前我县的城市综合执法工作尚不规范,下一步,我们要逐步理顺,尽快完善,争取省政府批复,实现城市综合执法有章可遵,依法管理。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城区“四乱”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使“四乱”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城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品位高雅、功能完善、舒适有序的人居环境,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重视不重视,关键看态度,抓好抓不好,关键在领导。此次整治城区“四乱”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由我担任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兵锁,县长助理吴蝉有同志任副组长,公安、交警、城建、市政、交通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治理城区“四乱”的领导组,负责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各成员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建工作队伍,明确专人专抓专管。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照标准进一步细化任务,分解职责,确保“四乱”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各单位、各部门要坚持治理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广辟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 7 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专题栏目,大造舆论,广造声势,积极宣传城区整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公开曝光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发展的反面典型。教育部门要以学校为阵地,开设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班级、学校强化学生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要通过宣传唤起广大居民的公德意识,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建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三是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城区“四乱”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工作紧密相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单位和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投身“四乱”治理,参与“四乱”治理,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做到管住我的手不乱扔垃圾;管理我的嘴不随地吐痰;管住我的脚不践踏草坪。要积极倡导社会公德,争做文明市民,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而不做城市管理的旁观者,更不做城市创建的破坏者;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实惠和城市管理的成果。

四是要严格责任追究。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同志去年来我县做报告时讲了这样两句话,“没有责任心,就不会负责任,谁不负责任,就让谁担责任”。此次整治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治理城区“四乱”的重要职责,确保“四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领导组将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工作考核制度,要把此次整治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关履行岗位目标及各级文明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建立督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部门、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各自的职责分工,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顾全大局,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职、拖沓懈怠、推诿扯皮、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同志们,整治城区“四乱”事关广大群众生活生存质量,事关我县改革开放的形象,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管理好,为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新中阳而努力奋斗!

海城市城区环境噪声区划综合报告 篇3

【关键词】城区;噪声区划;报告

1.城区概况

海城市是鞍山市辖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南邻营口市,北与鞍山市、辽陽市接壤,东界岫岩县、西与大洼、台安县隔水相依。地理座标为东经122°18′—123°08′,北纬40°29′—41°11′。全境总面积约275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58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1985年海城撤县建市,现全市有27个镇,4个管理区、1个经济开发区。海城地貌特征系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为长白山脉支脉千山山脉的延伸部分,海拔多在100米左右。海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9.3℃,年均降水量约780mm,全年无霜期约180天,平均日照时数2980小时。海城市交通发达,长大铁路与沈大高速公路和黑大公路纵贯南北,海沟铁路、海岫地方铁路横跨东西,省、市、县、镇四级公路网密布全境。

2.噪声区划综述

2.1噪声区划的意义

噪声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已为成海城“四害”之一,也是公众最敏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为了防治噪声污染,使人们有一个良好、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提高声环境质量,并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特编写此报告。

2.2噪声区划的原则

2.2.1要以城市规划为指导和用地主导功能确定。

2.2.2要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

2.2.3要有利于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改造。

2.3噪声区划的依据

2.3.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各类标准适用区域。

2.3.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94)。

2.3.3《海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3.4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特点和城市环境噪声管理的要求。

2.3.5城市的行政区划及城市自然地貌。

2.3.6噪声区划的范围为《城市总体规范汇编》中划定的29.9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其中主要以17.31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为主要划围。

3.噪声区域类别划分

海城市地区环境噪声标准昼、夜时间的划定:根据海城地理位置及人们生活习惯,将环境噪声标准昼间的时间划定为06:00—22:00。夜间的时间划定为22:00—06:00。

区划采用定量确定和超前划分的方法进行。所谓定量确定是指按划定区域主导功能的三项城市用地做为主要指标。超前划定是指对城市的拟建区,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提前划分。此次划分范围是海洲、兴海两管理辖区,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响堂管理区所辖的大集小区。城区划分范围是东起验军、响堂界,向南至海城河堤,海岫公路,西至沈大高速公路,北至西钱家,往东经热电厂北界至三里桥。根据海城市区特点,不划“O”类标准适用区。共划分“1—3”类标准适用区19片,其中一类标准适用区10片,2类标准适用区6片,3类标准适用区3片,4类区为城市内19条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第一排楼房内区域。

各类标准区占地情况表

3.1海州管理区

该区位于海城市区中部,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城市直机关、工商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大多座落于此。按其所辖居委会小区划分为北关居委会小区、合力新东双栗居委会小区、东关居委会小区、红光居委会小区、艺新居委会小区。

3.2兴海管理区

该区位于海城西部,区划分为站前居委会小区、铁西区居委会小区。

3.3响堂管理区

该区位于海城东南部,主要以河南大集居委会小区为主,东起海州界,南至海岫公路,向西至哈大路公路,往北至滨河路。

3.4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区东起安村东,南至海城河堤,向西至沈大高速公路,北至西钱家村。按城市规划,该区划为两部分,兴海路以南片为生活区,兴海路以北为工业区。根据“区划”规范,兴海路南区划为1类标准适用区,兴海路北区划为3类标准适用区。

4.城区环境噪声现状及区划结果分析

为了掌握各类区域噪声污染状况,海城市环境监测站于2010年上半年在规划区内进行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普查监测,以300×300m2单位将建成区划分为多个等大的正方格,网格完全覆盖海城城区,有效网格共159个。对每个有效网格进行昼、夜两次监测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全市噪声现状及平均等效昼间为57.8dB(A),夜间50.5 dB(A),各区域噪声现状及达标情况详见《各类区域噪声现状及达标情况表》

各类区域噪声现状及达标情况表

噪声区划数据结果表明城区交通噪声污染最为严重,同时也影响了相邻区域噪声环境质量。19条主要干线有9条超标,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网格达标率均在70%以上。工业噪声由于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表现良好,但生活噪声还没有及时开展,导致个别污点源超标。随着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和完善,将使城区声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从海城市发展建设速度预测,目前的噪声区划结果可保持5年不变。

5.噪声区划结论

无锡中心城区城市设计案例解析 篇4

1.1 传统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最为著名,并对其后的城市空间研究影响巨大。但以上理论多依靠一些关键变量如土地、房租等作出分析,并不能完整反映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的聚合和分离特征,不能完整反映社群生活及人类行为的变化,缺少对城市空间内在复杂性的深入认识,而这又是城市空间社会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1.2 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探讨了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源优化配置和竞争规律,指出区位均衡过程是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新马克思主义结构学派指出该空间分析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不能充分解释城市空间发展的现实。《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应将空间规划、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结合为一体。这种指导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研究,尤其是要关注公共空间与人类行为的互动关系,这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研究向社会学的不断深入。

1.3 人性的回归——空间社会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和重要走向总结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空间区位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了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直到20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标志着“人”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的城市空间的社会学定性得以确立。

2 无锡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的控制框架

2.1 设计的目标

1)创造有明确层次关系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多样化的清晰可辨的空间序列,努力实现公共空间的连续性;2)探求设计区域空间环境的自然和历史“原型”,增强历史底蕴和可读性,努力实现公共空间优化与历史环境的保护相结合;3)高度关注空间设计的细部,成为实际建设中各项工作的关注要点,做到设计以人为本。

2.2 基本方法和控制框架

整体城市设计关注城市,突出总体,重在框架,主要对轴带、区域、节点、地标等要素进行设计控制,形成城市尺度的空间意象和概念;公共空间环境优化服务居民,关注元素,重在路径,主要对魅力元素、活力节点、休闲路径和特征区域进行设计控制,让城市居民和外来探访者能亲切地感受城市物质和人文环境,本次设计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优化。

3 公共空间环境优化的空间社会学实践

3.1 充分利用各类设计要素

设计高度关注魅力元素(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古树名木)、活力节点(重要商圈、文体中心、社区中心、轨道站点、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广场)、休闲路径(地下街、商业街、步行街、里弄、林荫道、水上游线)和特征区域(历史街区与地段、工业遗产、社区、城市核心区)的有机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元素组织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活动的体验环境,赋空间予社会学意义。

3.2 公共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3.2.1 魅力元素挖掘利用——散点设计

挖掘利用,甚至原型恢复或新建城市魅力元素,以建立城市、社区不同空间尺度的魅力体系,进而整体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如社区的中心建筑、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亭台楼阁、桥梁(中心城区现有190多座)、码头等,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元素。

3.2.2 活力节点调整设置——聚点设计

在整合原有城市、社区两类中心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新的城市中心和社区中心,以维持整个中心城区的繁荣、和谐与活力。规划中按照居住社区划分,原则上每个社区都应该建设或完善一个中心(有些可结合原有商业街道)、一个公园(1 hm2以上,有些可以是带状的),步行500 m的范围内设置一个街头游园(不宜小于3 000 m2)。

3.2.3 休闲路径设计策划——线性设计

1)围绕水系展开的线性空间优化设计,开放沿河岸线,让遍布全城的水网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2)促进街坊小型化,确保交通可达性的关键是强化支路网的建设和街坊道路的梳理;3)组织重要的步行、自行车和林荫道路径系统,使之最大程度地串联各魅力元素和活力节点。

3.2.4 特征区域整体优化——面域设计

进一步延续原有特征区域的文化内涵,确立各历史街区和地段、工业遗存集中区保护的总体思路,逐步付诸实施;通过社区层面地块建设的总体质量的控制(建筑、环境),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3.3 公共空间环境优化的公众行动——“五大行动”

3.3.1 亲水行动

“让城市重回水乡”,充分展示无锡城市特色,是全体市民期盼的美好愿景。为达此目标,应将环城河、外城河、古运河、新运河等100多条河道的沿河岸线资源向广大市民开放。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进行适宜的护岸修筑、合理的绿化配置、增加一些休憩健身设施。在环城河河岸及环境设施建设中还可融入一些历史元素如水闸、城垛、码头等。

3.3.2 绿荫行动

高度关注林荫道系统,要在具体的改造建设中留住来之不易的城市绿荫,如运河沿线绿化带、老居民区和老厂区的林荫道。当务之急是展开上述“休闲路径”中提到的林荫道的营造,使居民出行始终都有绿荫掩盖,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3.3.3 活力行动

1)加强各类中心建设,完善中心职能;2)着力策划城市节庆活动,并能够为节庆提供城市舞台,如庆典游行的道路、广场,周末、节日庆典活动的街道,滨水集中活动的场地等。建议对中山路实施周末和各类假日期间的交通管制,以便组织各类庆典、室外展示和各项活动。此外,北部的天主教堂地区、南部的太湖广场也可以策划类似的庆典活动。古运河、环城河则可以组织夜游活动,一方面加强了老城的旅游职能,同时可以增强城市活力和知名度。

3.3.4 通畅行动

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进而实施交通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要增加次要道路供给,满足机动化的基本要求;要不断完善步行、自行车交通环境,最大可能地减少小汽车出行量。在规划方案中构筑了若干条交通导向开发的高强度功能轴带,通过积极的交通供给政策给予支持,目的就是应对下一轮开发建设热潮可能带来的拥堵。

3.3.5 崇文行动

1)发展地区建筑,特别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和符合无锡地方特点的地区建筑;2)建设高质量的园林景观,而不是根据构图需要建设所谓现代化的内容空洞、规模巨大的景观绿地;3)珍视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4)发掘一些历史典故、美好传说,并以特殊符号、环境构筑物、主题雕塑等形式表达出来,让居民对无锡的历史文化有解读的物质载体。

参考文献

[1]刘丹,郑志权.“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观在城市环境整治中的运用[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20(1):123-124.

[2]王佐.国外公共空间环境整治理论与方法研究[J].新建筑,2001(3):65-68.

[3]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林蔚.城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6,32(24):33-34.

聊城市城区 篇5

为了把“影像赣州·魅力城市”大型专题摄影的开篇做强做好,做出气势,做出样板,拟对中心城区8个版面内容作如下安排:

A1版(封面):

一张中心城区白天全景式图片,配一首诗;开篇的话,导读。

A2版(回望):

整版为改革开放之前赣州的老照片(南门口、小南门、骑楼街、中山路、大码头、老八境台等),配五六百字的文字(赣州的历史沿革、城区面积、主要街巷、历史事件等)。A3版(展望):

突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理念,展现未来赣州的美好前景。以清代赣州城廓图为参照对比图,展示未来大赣州整体蓝图、城市组团、城市公园、城市交通、人文环境建设等。配五六百字的文字(未来大赣州的整体发展目标、城市定位、人口、城市组团,人居环境等)。A4-A5通版(全景):

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近几年来赣州中心城区建设的成果,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功能的提升等。图片主要有:章江北岸全景式夜景图片、城区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市政中心大楼、广场公园、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等。配八百字左右的文字(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建设项目、新城区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亮化美化、市民住房的改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成果等)

A6版(人文):

文字五六百字,突出展现赣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赣州的文化特色及其形成过程、背景,如八景文化、风水文化、客家文化、地方戏等;以图片作为文化的载体进行演绎,图片为:八境台与客家南迁纪念坛、古城墙、古浮桥、古井、慈云塔、文庙、通天岩石窟、郁孤台、赣南采茶戏等。

A7版(通达):

赣州中心城市水陆空交通全景式展示。出入赣州的主要通道、新机场、火车站、城市梁、城市交通网等。

A8版(生态):

展现以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打造优秀的人居环境。图片主要为:红旗大道的绿化、滨江沿岸的休闲绿化带、单位庭院园林化建设、古树名木的保护、公园景点、城市卫生等。配文字五六百字(赣州生态城市的特色、绿地面积、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古树名木保护、环卫建设成就、生态环境指数等)

赣州晚报社

聊城市城区 篇6

【关 键 词】城市 社区 社区建设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劳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2]。“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随着鼎城区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城市社区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和各种矛盾的交汇点。因此,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维系鼎城社会稳定的关口。同时也是鼎城区被省综治办批准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的四个试点区县之一后,必须认真探索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鼎城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状况

目前,鼎城区共有城市管理模式的社区15个,全部分布在武陵镇。从调查情况看,经过不断建设与发展,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区基础有所加强。一是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普遍建立健全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每个社区都建有党支部(总支)、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协商议事委员会四大主体组织,整个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二是工作队伍不断优化。2009年换届选举后,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达到5—7名,年龄在40岁以下的达到35%以上,党员比例达到75%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29%以上。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工作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城区的15个社区除1个没有办公服务用房外,其余14个的办公服务用房面积都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同时,市、区两级财政加大了对社区的支持力度,每年拨付给社区的经费分别为4万元和3万元,加上社区自筹收入,已能基本满足社区低限运转。

(二)社区功能逐步拓展。一是行政管理功能日益强化。多数社区承担了25个党政部门交办的100多项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公共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基本建立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服务内容逐步拓展到了社区服务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平安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三是社区便民服务日益多样。社区尽其所能地开展了家政服务、便民医疗、社区保洁、文化娱乐等各类便民服务。

(三)社区地位逐步提升。一是成为了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排查纠纷、调处矛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二是社区已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延伸不可或缺的平台。目前,所有社区都建立了政务服务大厅,政府部门进驻设立工作点45个,各类代办点60个。三是成为了居民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在社区环境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了7个社区花园。在社区安全上,实行“一警一室”制度,建立了500多人的治安调解队伍和50人的城区专业治安巡逻队。在社区活动上,鼎城社区夕阳红老年艺术团、渡口社区太极拳队、临江社区舞龙队等文体组织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截至目前,鼎城区已拥有鼎城、临江2个省级示范社区,渡口、迎宾2个市级示范社区。

二、鼎城区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鼎城区城市社区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当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基础建设亟需加强。一是阵地建设落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普遍比较陈旧,功能也不齐全。如渡口社区,1994年建设的办公用房现在已成危房,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市、区两级下拨的经费是多数社区的主要经费来源。有限的经费难以保证社区正常支出,导致不少社区负责人经常为经费问题到处“化缘”。三是基础设施较差。鼎城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工作队伍比较薄弱。一是选人用人不够规范。存在“盲目进人”、“关系进人”的现象,影响了社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100名社区工作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65%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9%,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三是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加上工资待遇不高,专业培训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工作矛盾十分突出。一是行政工作繁杂与社区功能发挥的矛盾。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几乎所有行政机构都可以给社区下指令、交任务,导致无暇顾及本应承担的社区工作任务。二是改制企业移交与社区承担能力的矛盾。原集体企业纷纷改制或破产,大量“单位人”成批移交给社区管理,成为社区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运行体制不顺与社区職能行使的矛盾。表现为社区与党政部门、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的关系不协调。党政部门指派任务的随意性太大,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对社区工作不配合,全区80%以上的驻区单位没有与社区形成管理共同体,共驻共建难以落实。

(四)功能亟待完善。一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面向弱势群众的社区救助、社区安全、社区卫生等公益性设施发育不全。二是便民服务层次不高。目前,便民服务仅限于购物、家政、婚介等方面,且规模小、层次低,没有商业企业进驻社区,没有形成连锁规模经营,社区服务商业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志愿服务进展缓慢。在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居民互助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进展缓慢。

三、加强鼎城区城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立足鼎城区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我认为,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必须从高度重视、建强队伍、理顺关系、完善功能四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推进社区建设持续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格局。二是加强社区统筹规划。要将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社区市政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等。三是加大建设扶持力度。抓住鼎城城区旧城改造和西区开发的契机,改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将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建设和改造纳入城建计划,严格落实如市委市政府规定的“开发商新建小区,须无偿为社区居委会提供100平方米办公服务用房”等各项政策,加快升级社区基础设施。四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社区经费投入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

(二)优化队伍,推进社区管理优质化。一是抓管理,规范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严把进口关,严格按居组法选举优秀的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原则上每个社区配备工作人员5—7名,不随意进人。按常发[2005]1号文件精神,建议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合同制,财政只按核定职数拨付工资,卸任后与社区依法解除合同。二是抓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建议在市、区两级党校设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班,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抓激励,增强队伍活力。要合理确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实行打卡发放,并建立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要妥善解决好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按常发[2005]1号和常政发[2007]5号文件精神,对长期在社区工作且成绩突出的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逐步解决副科级待遇。对机关干部下派到社区工作且表现特别突出的,要优先提拔。在每年公务员招考中,将优秀社区工作人员纳入招考范围。

(三)理顺关系,推进社区运作科学化。一是理顺党政部门与社区的关系。按照“政社分开、责权统一、财随事走”等原则,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和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建议凡是在社区设有专干的部门可对社区下达相应的工作任务,但对于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经费的专项工作或活动,应视情况给予社区相应的行政权和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理顺驻区单位与社区的关系。驻区单位要转变观念,树立“资源共享、驻区共建、服务社区”的意识,能够向社区提供帮助的,要尽力给予支持;能够向居民开放的文体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要逐步向居民开放。要建立驻区单位联系支持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并纳入城市文明创建考核范畴,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理顺物业公司与社区的关系。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管,促使物业公司配合社区开展工作。

(四)完善功能,推进社区服务水平提升。一是突出核心职能。重点突出基层政权建设、治安维稳、就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救济、城市管理六个方面的职能。对核心职能以外且社区无力承担的工作,要逐步取消。对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工作,要逐步剥离。二是拓宽服务领域。建议由民政局牵头,大力培育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慈善组织、文体组织和生活服务组织。由团区委牵头,大力培育社区志愿者组织,动员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救助、助残、老年服务等,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三是支持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导向的作用,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特别是要鼓励大型商业企业通过连锁规模经营为社区提供购物、餐饮、家政、中介等便民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互助型向产业型延伸发展,形成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的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昌义.成都社区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2]华夫.社区与社区建设[J].中国档案.2003.

晋城市城区土壤养分分析及应用 篇7

1 土样采集、制备和检测

1.1 土样采集

在全区3个镇 (办) 所有有耕地村 (社区) 的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上取样, 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耕作制度、产量水平选择不同的采样点取土, 采用GPS定位, 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 用S形取样法取10~15个点, 作为一个混合土样, 用四分法取1 kg土为样品, 装入土袋, 做好标签。取土工具为不锈钢土铲, 取土深度20 cm。

1.2 取样时间

小麦收获后, 大豆播种前。

1.3 土样制备

将取得的土样放在干净的室内, 风干1周后剔除杂质, 研磨过筛并装入玻璃瓶准备化验。

1.4 土壤检测

采用《土壤技术分析检测规范》常规方法, 对土壤p 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进行实用检测;土壤有效磷含量采用上述规范中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交换性钙检测;镁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有效硫采用氯化钙提取—硫酸钡比浊法检测;有效铜、锌、锰均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光度法检测;有效硼采用姜黄素比色法检测。

2 土壤养分丰缺状况

根据3年对全区有代表性的800份土壤的14项化验检测数据 (即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 有效硫、铜、锌、铁、硼、锰) 分析, 并对照国家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有效元素含量的评价指标和山西省耕地养分标准, 获得全区土壤养分状况。

全区土壤养分状况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分析结果可知, 晋城市城区土壤肥力水平为中等, 土壤p H值7.6为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9.8 g/kg, 偏高、较丰富, 属一级水平;阳离子代换量为23.12 cmol/kg, 偏高, 属一级水平;全氮含量1.3 g/kg, 中等, 属二级水平;速效钾含量168.97 mg/kg、缓效钾含量822.5 mg/kg和锌含量1.3 mg/kg, 中等, 属三级水平;碱解氮含量39.9 mg/kg, 属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10.7 mg/kg、有效硫43.53 mg/kg、铜含量0.8 mg/kg和硼含量0.63 mg/kg, 偏低, 属四级水平;铁4.82 mg/kg和锰含量3.79 mg/kg偏低, 属五级水平。因此, 根据以上土壤养分状况, 结合田间“3414”试验, 出台了当前全区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方案。

晋城市城区小麦配方施肥对应的施肥量见表2。

聊城市城区 篇8

关键词:滨水区,老城区,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街巷坊院,重组提升

1 引言

滨水地区是人类最初择居的场所, 孕育了人类文明。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往往成为城市中最持久、最有吸引力的老城区。它记录了传统居民的生活场景, 表现出传统城市的基本面貌和形态特征, 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美感。

2 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新都市主义理念兴起, 多数滨水城市已经或正在对滨水地区进行开发和再开发建设。西方国家的“滨水复兴”起源于美国, 随后被传播至欧洲、日本, 在巴尔的摩、波士顿、伦敦、巴塞罗那、东京等地, 城市滨水区这一“失落的城市空间”开始重新为城市注入活力, 构成新的城市景观, 成为滨水城市的形象特征[1]。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也开始对滨水地区进行再开发, 在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带来了重要转机。如上海外滩、苏州河、南京秦淮河、广州珠江、杭州西湖等滨水区建设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3 辰溪县滨水街区发展现状

3.1 历史资源丰富, 但保护和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辰溪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北部,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辰溪县老城区位于沅江北岸, 现仍然保留有湘乡会所、杨任故居、杨锡焘故居、张必禄故居、刘长泰商铺与福音堂、抗战期辰溪临时县委旧址、水府庙、多处明代古井等历史建筑及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尤其丰富[2]。这些历史资源记录了辰溪的发展历程, 反映了辰溪县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是记录辰溪历史的“活化石”。这些建筑大多沿主街布置, 部分建筑保存良好, 但因历史等多种因素, 部分建筑已破败不堪或挪为他用。总体来看, 老城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不容乐观。

3.2 现状道路格局多为自发形成, 街巷尺度宜人但不连贯

通过对辰溪老城区城市肌理分析发现老城区道路自发性形成因素较强, 尽端路太多, 道路宽度太窄, 道路格局不清晰, 空间不连贯。

3.3 现状建筑沿河而建, 但布局凌乱, 设施落后, 不连续

现状建筑多顺应地形且布局紧凑, 与沅江流向平行布局, 是典型的滨水环境导向的传统城市肌理形态。现状建筑多为居住建筑, 搭建凌乱、院落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部分建筑缺乏人性尺度, 空间连续感不强。

4 老城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老城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本底, 但其发展兴于水又困于水, 老城区如今的发展停滞不前, 昔日繁华热闹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析其缘由有以下4点。

4.1 有资源, 无利用

老城区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 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 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强烈的地带[3]。然而老城区功能单一, 利用率低, 未能变为环境良好、公共活动集中、土地不断升值的黄金宝地。

4.2 有居住, 无生活

老城区人口基数大、建筑质量低, 开发建设无序。道路系统不完善, 道路分级不明确, 存在多处断头路, 通达性较弱;同时街巷肌理不明确, 未形成完整连续的街巷空间。基本采用路边停车, 不能满足社会停车需求。沿江缺乏连续步行系统和宜人滨水步道。

4.3 有文化, 无体现

辰溪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老城区资源尤其丰富。除杨任故居、杨锡焘故居、张必禄故居、刘长泰商铺与福音堂等, 还有“掐龙船”等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更彰显地方特色。但是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 部分历史建筑和古迹已破败不堪或挪为他用。

综上所述, 如何对辰溪县老城区滨水街区复兴,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 滨水老城区的振兴

5.1 规划理念

采用有机更新的手法, 对现状道路、街巷空间、建筑进行梳理, 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人文遗存, 并对现状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保留或更新[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街、巷、坊、院4个层次进行重组、更新, 在尊重现有城市肌理基础上改造、提升, 以实现“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滨水地带的活力振兴”, 将老城区滨水地区打造成为辰溪宜居、宜游、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中心和展现辰溪魅力的城市名片。

5.2 设计构思

5.2.1 路网格局

在现状道路格局基础上, 采取有机更新手法, 保留部分传统街巷 (如余家巷) 并适当拓宽, 增加道路层次感和秩序感, 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5.2.2 街、巷、坊、院重组更新

规划按“街、巷、坊、院”4个层次对现状城市空间进行重组、更新, 确定相应的尺度标准:“街”宽度为7~9m;“巷”宽度为3~5m;“坊”由巷划分的居住单元, 尺寸约为60m×80m;“院”由单体建筑围合而成的居住的单元, 尺寸约为30m×40m (见图1) 。

5.2.3 功能分区

依托沅江天然的滨水环境,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岸线, 采用单层直墙式堤岸设计, 堤顶设置吊脚式滨水步道和亲水平台, 既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 又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 增加了老城区的趣味性, 为整个老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规划民俗风情商业街、特色商贸区、传统居住区。 (1) 民俗风情商业街与沿江风光带平行布局, 以展现民俗特色风貌的建筑为主, 商业业态以休闲餐吧、咖啡屋为主, 营造充满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 (2) 特色商贸区为当地特色商品展示和贸易区, 是整个老城区经济气氛最活跃的片区, 建筑体量较大, 建筑风格上保留部分历史建筑元素或符号, 呈现出历史与现代的过渡。 (3) 传统居住区保留现有历史街巷肌理、格局, 局部地段交通进行改造, 新增建筑与历史建筑风格统一, 整体呈现出古朴、厚重的建筑风貌, 是整个老城区的慢生活区 (见图2) 。

5.2.4 建筑风格引导

保留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建筑和建筑质量较好的现状建筑, 依据坊、院的尺度格局进行重组更新, 整体改造后建筑相互协调、统一, 形成有秩序感、韵律感和围合感的建筑空间。

1) 体量与尺度

建筑体量宜与山水环境尺度相协调, 宜小不宜大。沿街建筑体量与尺度与街巷长度、宽度结合, 营造宜人氛围。老城区内任何建筑, 须与周边群体建筑协调, 形成高低错落、大小进退变化有序的空间。

2) 高度与层次

保证县城北面熊首山至沅江、大酉山的景观视线不被阻挡, 建筑高度要形成高低、进退的变化。建筑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 形成空透性和层次感。

3) 形象与风格

辰溪有汉、瑶、苗、土家等30个民族聚居, 建筑风格应体现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建筑形式主要有干栏式、宫室式、碉楼式、乡土小舍等。规划汲取宫室式建筑主从性空间构成之思想、建筑山墙叠峦之符号;汲取干栏式建筑临水依山之神韵;汲取乡土小舍灵活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因材而施之特点对现状建筑进行改造。

4) 材料和技术

充分运用本土材料, 就地取材, 对现有木、石、瓦、竹等地方材料予以应用, 增强建筑本土特色的表现。

5) 色彩规划

尊重修复原有色彩, 保持较高饱和度的传统建筑色彩, 突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以浅灰、蓝灰、土黄为主色调, 局部辅以浅棕、赭石、明黄等为辅色调。

6 总结

随着城市发展, 滨水地区因为不再适应新的要求且不复昔日繁华景象, 出现与城市发展进程的不和谐。对于这种不和谐的局面, 我们不能武断地“舍旧换新”, 而应深入挖掘滨水地区的价值内涵, 采用有机更新的手法复兴其活力, 并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以辰溪县老城区滨水街区改造实际案例为基础, 通过对现状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以水为纽带, 通过对其空间秩序的改造和延续、空间场所的营造、功能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景观风貌的控制, 以实现滨水地区的整体复兴, 同时希望可以对原有控规“一刀切”进行拆除重建的思路提出不同的建设保护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曦.历史滨水区更新中的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J].新建筑, 2005 (2) :72-75.

【2】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 1999 (2) :16-17.

【3】王建国, 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 2001 (7) :33-35.

聊城市城区 篇9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不是总体城市设计, 也不是局部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侧重各种关系的组合、联接和渗透, 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 其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研究性层次, 提出政策性的设计指引, 而不是具体的建设性方案;为下层次相关规划及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同时引导规划建设管理。

1 项目认识

1.1 资阳概况

资阳市中心城区位于四川盆地龙泉山以东的中部丘陵地区, 沱江从北向南穿城而过, 九曲河支流发源于老鹰水库。中心城区城市增长边界范围152平方公里, 东西宽15公里, 南北长16公里, 建设用地86平方公里。

1.2 总体设计编制目的

充分挖掘资阳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凸显城市特色, 切实解决资阳市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不强、城市特色不足、城市形象不佳等问题, 有效发挥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提升城市形象。

1.3 总体设计主要任务:

(1) 反馈总体规划。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 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 重新认识资阳的城市特征, 挖掘城市特色, 在总体层面上, 对城市形态、发展结构、用地布局等方面提出优化改善建议, 反馈城市总体规划。

(2) 引导控规编制。从中观层面上, 通过要素系统指引为主的方式, 针对地区特点和核心问题, 提出控制要求和管理措施, 指导下位城市设计编制, 进而引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 城市空间资源识别

2.1 城市的自然生长与历史演变

资阳市古代地理位置处于成渝古驿道的交通节点, 古唐宋时期便有1.5平方管理的古城池, 拥有自然的腹地资源, 形成了“五台毓秀、二水还珠”的自然景观特征。发展到中国解放时期, 国家进入三线工业建设时期, 国内的工业内迁, 内江地区成为一个工业承载地, 此时期资阳市已成为规模达5平方公里左右的工业型小城市, 形成“一个主城+三个工业组团”的组团式结构。自1979年改革开放发展到2009年, 资阳市进入开发区建设的大建设时代, 规模拓张到24平方公里, 拥有22万人口, 升级为四川省工业型的中等城市, 随着成渝高速公路的建设, 城区逐步靠向成渝沿线的西北方向扩展。2009年资阳市进入全面拓展的快速发展时期, 转型发展为综合型中等城市, 规模已扩张到56平方公里, 其中10平方公里为已批未建用地, 城市南部为新引进的工业预留了一片的工业用地, 城区也跨过沱江向东延伸。

2.2 城市核心资源识别

资阳特定的自然资源和城市建设, 形成了以“山、水、坝、城”为显著特点的城市空间风貌。

(1) 山, “连山为幕, 点丘为园”。连山指“岭脊+沟梁”的指状形式, 包括凤台-莲台, 天台, 书台, 白塔-马鞍;点丘指缓丘地貌的散点形式, 包括大坪山、狮子山、打锣山等。资阳城区被群山环抱, 城内低丘亲切近人, 是资阳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环境特色。

(2) 水, “盘江塑魂, 曲水聚活”。盘江指沱江, 塑造了雁城的整体架构和城市魂魄, 曲水指九曲河、黄泥河, 河流是城市的乐活之地。资阳城内水体多曲, 特别是沱江与九曲河流经城区形成了丰富的景观界面与景观资源。其中, “港湾之城”利于形成活力的城市空间, 如澳大利大的悉尼歌剧院。使空间聚合形成具有良好氛围和聚合度的城市活力空间, 同时景观互见, 形成地标的感知、景观的互望、视线的沟通。

(3) 坝, “景观骨架, 城之摇篮”。主平坝包括古代雁城和老城所在地, 两山以南 (凤台、莲台) , 两水以北 (沱江、九曲河) , 辅平坝含10个, 分别为童子坝、宋家坝、李家坝、晏家坝、董家坝、张家坝、沱东新城、罗家坝、侯家坝、白沙坝等。沱江沿岸江水冲积, 形成包括雁城在内大小11个江滩平坝, 平坝植被丰富、亲水性佳, 景观特色各异, 是资阳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坝所形成的“江湾半岛”历来都是滨江城市的形象重点展示场所, 如重庆的朝天门和江北嘴半岛, 上海的浦东半岛, 通过建筑群的组合, 城市天际线的原则性控制, 构成了具有可识别的空间特色区域。

(4) 城, “市民居所, 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历史遗存、工业遗存和民居遗存三部分。历史遗存的九宫十八庙虽基本消失殆尽, 但古城街巷格局与肌理却保持完好, 古城街巷骨架承载着当今的市井文化与生活, 历史得以延续与传承。工业遗存还有三个地区, 分别为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 资阳氮肥厂、磷肥厂和四川卷烟厂, 分别都留下了一五建设时期特有的红砖红瓦工业建筑群以及废弃的厂区内部火车轨道。老城的居民建筑整体高度相对平缓, 局部有高层点缀, 纵向的空间格局基础良好, 屋顶色彩规划协调后, 城市风貌会焕发独特的魅力。

资阳历史积淀使得老城成为市民居所及历史遗存的聚集地, 承载了市俗文化、市民生活及历史的记忆。

总的来说, 资阳市的山水景观格局极富特色, 山水城文一脉相承。

3 城市空间核心问题分析

(1) 城市蔓延式发展侵蚀丘陵山体现象严重。已经损毁消失的山体33座:宝台山、王家坪山、大山坡山、庙子山等;保存较好的山体101余座:莲台山、凤台山、书台山、狮子山、打锣山等;部分建设性破坏的山体32余座:白塔山、大坪山等。

(2) 江湾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对江湾价值的忽略与缺乏认识, 导致对滨江区和半岛区域缺乏有效的利用;特色认识不足与利用手段缺乏, 湾区无法成为城市真正的核心。

(3) 历史遗产低端利用导致城市魅力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足;历史文物保护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城市整体文化氛围不强。

(4) 城市特色空间场所匮乏, 市民休闲选择面太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现有城市特色空间品牌影响力较低;二是资阳已迈入消费型社会, 相关公共设施配套无法满足需求。

(5) 文化传承遗失, 八景遗两景, 五台存四台。五台存四台:天台、书台、凤台、莲台、宝台。平均海拔417米, 相对高度不足百米, 五台不算山, 但宋明时代就已列入八景。

八景遗三景:雁江古渡、宝刹晨钟、凤岭晴云、莲池夜月、书台春晓、天台夕照、沃野双峰、资溪九曲。如今雁江八景仅剩两景, 四景消失, 两景改变。

(6) 丘陵城市面临“高层”挑战, 山水城市不显山不露水。高层建筑遮山挡水严重, 缺乏统一规划;建筑体量设计缺乏引导, 城市立面尺度杂乱不协调。

(7) 建筑风貌平淡, 没有突出印象。多层住宅建筑构成了街道的主要立面, 以80年代现代风格为主, 没有体现地域特色;第五立面缺少管控和引导。

问题总结:

(1) 城市意象模糊。城市建设缺少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

(2) 城市服务薄弱。城市建设长期以工业配套为中心, 造成其公共服务已不能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需求, 社会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4 案例研究

4.1 案例城市——法国旺多姆市

(1) 城市概况。法国旺多姆市, 位于法国西部, 23.89平方公里, 具备特色中世纪文化以及优美的建筑与自然景观, 法国众多城镇中普通一员。它是传统历史文化小镇, 文脉保留并不断提升城市特色与服务品质。它具备极佳的区位条件, 强化城市风貌特色, 提升宜居宜业环境, 并且拥有完善商务和生产服务配套。

(2) 高铁带动城市迅速崛起, 由功能单一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发展为全球闻名的旅游城市和总部基地。

TGV高铁开通前, 旺多姆市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城市, 服务区域的旅游目的地, 发展与增速相对缓慢;TGV开通后, 区位条件得到改善, 到巴黎距离缩短为42分钟, 成为游客的关注焦点。凭借优质的城市形象以及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吸引了大量游客, 逐渐上升为全球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便捷的区位交通以及优质的城市品质建设吸引了大量商务人群在此办公, 围绕高铁站形成中心商务区。同时提升了生活环境、生产服务设施, 后期大量制造、机械、航空零部件为主的中小企业总部在此落地, 逐渐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

(3) 规划行政手段。旺多姆市提升城市吸引力的规划行政手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策法规层面, 通过本地立法, 一切城市建设必须以保留文化遗产和发扬特色文化为前提;二是依托高铁推行TOD模式, 在中小城市中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创造宜人小尺度城市空间。

4.2 对资阳中心城区的启示

(1) 相比高铁, 空港更有积极影响, 应围绕空港发展, 发挥高铁组合优势。区域协调方面, 积极对接天府新区空港新城产业发展, 纳入空港经济区统一规划, 天府国际机场就近落地, 势必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出现。产业对接方面, 围绕临空经济区积极发展临空类产业, 如航空物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2)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 发挥中心城市区域引领作用。一则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善城市级服务功能, 如医疗教育、公共服务、文化体育等。二则打造区域级专业化特色型服务职能, 如特色化旅游休闲、自由贸易、职教集聚、汽车会展、配件研发制造中心等。

(3) 塑造城市特色空间, 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城市吸引力。在特色空间营造方面, 配合城市功能植入, 营造展现本地特色的城市空间, 人居环境;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 让高品质城市建设、服务配套建设先行;在城市品牌增强方面, 探寻雁城传统特色风貌, 自然人文景观, 争取打造省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点, 搭上周边黄金旅游线路。

4.3 城市空间特色发展目标

城市总体空间特色发展的目标为:川渝山水文化名城, 和谐多元宜居绿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分别为:丰富的山水景观自然资源,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特色典型代表城市;传统与现代交融, 文化特征、人口组成多样的生态宜居都市。

5 特色系统控制

特色空间的空间结构为“环山伴水半城景”, 具体策略为“坝为主体, 环放联络, 绿楔深入, 一核四心”。

5.1 空间形态分区决定条件

(1) 交通枢纽:500米范围内的商业开发量显著增长。

(2) 城市用地公共性:分为4个公共性等级, 不同程度对建筑特征有不同需求。

(3) 山体展示面:凤台、莲台、书台、字库应严格保护现有的山体展示面。

(4) 视线通廊:主要山体制高点、大尺度开放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通道。

(5) 平地观景分析:距离自然景观界面300、1500、3000米的不同感知程度圈层。

5.2 划分控制区

通过对资阳形态分区决定条件叠加分析, 根据建设强度由高到低划为五类控制区。

公共空间从很多方面入手, 分别有自然绿地、水空间、广场公园、界面、公共活动密集地区、公共活动加强地区, 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通道。其中设立步行控制区, 创造慢性区域, 提高生活品质。

5.3以健康城市为目标, 设立三级步行控制分区

分区分时控制, 步行措施完善;场所环境营造, 提升生活品质。依据资阳的自然、经济、社会特征将步行管制区由内向外分为三个级别。通过步行空间环境建设与交通管制举措, 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氛围和场所感知, 激发社会交往以及市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关系, 促进健康城市目标的实现。通过步行区的活力经济, 通过步行化塑造资阳人的生活方式, 反过来促进城市中心 (老城和新城) 乃至整个城市的风貌的主动性、自觉性改善, 实现物质环境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双赢目标。

(1) 一级步行控制区。编制核心区专项交通控制规划, 以交通评估和预测为依据, 确定交通换乘枢纽点和换乘措施, 明确自行车专用道和公交专用道设置, 不鼓励路面停车, 多安排林荫道, 塑造宜人步行环境。主要方法有, 在主要交通出入口处设置交通换乘点;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和公交专用道;设置丰富户外休闲小场所和汽车减速措施。

(2) 二级步行控制区。新区建设加大建筑退让红线距离, 保证人行安全的前提下, 适当增强汽车交通的可达性为原则。主要方法有, 建立舒适的人行道环境, 鼓励自行车和步行;适当的交通减速措施, 丰富的人行天桥和地下隧道设施;适当允许交通混行, 实行路边停车收费管理。

(3) 三级步行控制区。优先满足汽车通行, 鼓励建设地下人行隧道和人行天桥, 局部地区实行步行控制区。主要方法有, 优先以汽车通行为主, 允许局部路段路边免费停车;局部游憩区实行步行控制措施 (见图21) 。

5.4 突出主要标志物——突出连通

主要包括标志性高层建筑群、山体制高点、大体量建筑和跨江大桥。

(1) 标志物包括重要的山体制高点、高层建筑群和大体量的建筑。山体制高点包括凤岭山、字库山、宝台山和三贤公园的山体制高点;标志性高层建筑群为南骏中心区、三贤公园中心区、城南综合服务中心区、沱东高铁中心区和雁江区政府综合服务区等;大体量建筑为城北体育馆、高铁站、文化艺术中心、雁江区政府和沱东体育中心;跨江大桥主要是沱五桥、沱二桥、沱三桥和三贤桥。

(2) 突出主要标志物, 严格控制标志物影响范围内的建设活动, 其建筑风貌、高度和肌理上应相对统一, 不应破坏标志物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的影响力;特别要保证城市标志物之间的视觉联系走廊的连通性, 走廊上建设活动不应遮挡、干扰或破坏标志物之间的视觉联系。

(3) 保护山体制高点的自然特征, 禁止改变制高点的地形地貌, 同时增强山体绿化, 突出标志物的自然特征;引导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建筑向高层建筑群地区集中, 同时协调标志性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体量、色彩和立面上取得一定的呼应关系;大体量建筑应突出其自身建筑的独特性和标志性, 建筑形式可以大胆新颖, 体现新的技术和审美趋向, 其周边建筑应保持统一, 避免喧宾夺主。

6 打造空间项目库

6.1 总体层面:协同编制推进模式

在法定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 以各

参考文献

[1]资阳市人民政府.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在编.

[2]马武定.论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 1990, (1) .

[3]马武定.“城市特色”问题再议[J].城市规划, 1991, (4) .

[4]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王曦.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形态[J].规划师, 2000, (6) .

[6]张继刚, 蔡辉.城市特色的剖析与维育[J].规划师, 2000, (6) .

[7][美]Lynch K.城市意象[M].方益萍, 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8][美]Lynch K.城市形态[M].方益萍, 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聊城市城区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分权战略”成为国家与地方共担风险、协调统筹的有效策略。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也使得中小城市作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实体被推到了国际和区域间竞争的最前沿。如何提高中小城市的竞争力就成为了城市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形象和风貌塑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中小城市近几年来发展和建设的趋势上看,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控制引导程序,已无法满足大部分中小城市在整体风貌定位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要求。很多城市出现整体风貌混乱、雷同,缺乏城市特色等问题。在现行规划体系下,如何通过制定一个连续的城市设计技术策略,在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层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城市的风貌与形象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与引导控制,是当今中小城市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以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意在探讨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步骤与内容框架及其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作用。

1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特点

总体城市设计,也称整体城市设计,是城市整体(全局)层面的城市设计。是将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总体规划原则为指导,从全局上把握和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整体框架,整合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功能片区、城市局部建设与城市整体景观体系的关系,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及具体的项目建设活动。

中小城市具有着城区规模有限,功能复合度低等特点,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在中小城市中的应用更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与风貌塑造,通过多领域、多途径、多方案的设计理念,对涉及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形象营造的各个方面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针对中小城市系统欠缺的问题,一方面从宏观控制系统入手,把握整体风貌与格局的方向,另一方面关注各个微观层面要素的控制,通过制定设计导则来保障实施,最终以分离渐进式的规划设计手段,推动中小城市风貌的改善。

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由于其城市本身规模、职能等因素的限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主题特色鲜明。

中小城市由于其本身职能较为单一,地域特点较为明显,相比于功能复合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易于建立特色鲜明的城市主题和地域文化突出的城市风貌。

2)空间结构清晰。

中小城市规模有限,较易形成支撑整个城市形象的空间骨架和明确清晰的城市轮廓线,同时更强调整体空间效果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度。

3)时效性显著。

由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尚处于城市开发、再建设的初期,相比于开发度较高的大城市而言,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更需要及时有效的控制引导措施,指导未来城市的大面积开发与建设。

2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整体框架

2.1 现状背景介绍

昌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滦河入海口北岸,秦皇岛市境内,是京津冀地区与辽东地区的交界处,有渤海之滨、燕山之翼的优越地理位置。昌黎县域近1 200 km2,县城区25 km2。昌黎秦汉时立城,唐称石城,至今始称昌黎,具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曹操、韩愈、李大钊等历史人物更是丰富了昌黎的人文底蕴。

近年来,由于昌黎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开发建设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日渐明显。然而昌黎县城区整体风貌形象却并未因此形成鲜明的特色,而更多地呈现出混乱,不协调以及传统风貌消失等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现有问题,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形象,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以城市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力图确立城市的主导性形态特征,适应昌黎未来建设发展的需要,切实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整体和谐、特色彰显的城市景观风貌。

2.2 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步骤

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本着“调查—分析—规划”的设计思想,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反馈的逻辑思路制定了六步走的设计步骤,值得相关规划借鉴:

第一步:全面综合的城市现状调研。整体规划建立在系统全面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现状问题和改善方向。

第二步:确定城市总体风貌格局和主题定位。在山、水、田、寺、城、酒、海等众多地域特色元素中,选择确立了昌黎县城区“俊山、秀水、美酒、灵城”的城市特色核心。在明确的主题定位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设计规划。

第三步:依据定位确定城市空间系统和特色风貌分区,并制定出针对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依据和总则。

第四步:制定城市设计导则,保障城市设计实施。依据建筑单体、建筑群体、街廓空间、附属设施四个建设控制体系,制定城市设计控制引导策略。

第五步:进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体现城市设计价值。根据上述控制引导策略,选择城市重要的区域或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形态设计。

第六步:将具体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反馈,进一步深化设计成果。

2.3 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体系与框架结构

《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结合实证分析,对城区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比对和考量,最终形成了四部分研究成果。

1)现状分析与评价。

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顺序,分析评价了昌黎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预测了未来趋势。

2)城市设计总体框架。

整体控制城市建设的关键结构性系统,明确城市发展的骨架、总体要求和协调策略,制定城市设计的宏观要求。

3)城市设计导则。

制定控制、引导、改善城市风貌的技术措施、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实现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

4)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根据前述不同层次城市设计的要求,对应落实到昌黎县城区内的重点区域,在验证各分系统设计合理性的同时,展示了昌黎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风貌。总体设计框架见图1。

3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应用与指导意义

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为适应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前瞻性的城市形体环境目标建构为基础,以适宜、稳妥、综合性的技术策略为保障,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奠定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格局的基础,切实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整体和谐、特色彰显的城市景观风貌,并在规划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切实的指导意义。

1)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通过对特色风貌主题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空间环境的总体控制引导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市空间骨架及特色分区划分,弥补了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控制的缺失。编制成果从城市整体空间形象与人对城市的认知角度出发,对开发强度、建设高度、街道尺度等方面,提出了指标支撑体系,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参考,使整个城市的总体风貌,在整个规划编制体系中得到系统性的引导与控制。

2)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对城市各区域的建筑形式、高度、色彩、材料、环境、设施、视觉遮挡等方面制定了细致可行的引导控制导则,将其与规划管理平台相衔接,进一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为规划审批部门在建筑形式,色彩,景观环境设计等对城市环境和形象有重大影响方面的审批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从细微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了城市风貌格局与整体形象。

4结语

我国的中小城市基数大,分布广,地域特点较为明显,因而如何在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创造城市形象与空间特点,避免“千城一面”的后果就值得城市建设有关部门予以考虑和研究,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承接总体规划布局,指导建设实践的规划设计环节,是城市空间塑造,形象特色确定的有效手段,可以为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未来中小城市全面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为中国特色中小城市发展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这样的机遇条件下,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丰富完善中小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理论,增强其适用性与针对性。

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并应用的六步走法工作步骤、四阶段工作成果以及四大系统的空间框架为中小城市空间塑造提供有力可行的设计手法和工作参照。

摘要:以昌黎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基本案例,通过对工作步骤,设计方法的总结归纳,从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与引导控制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探讨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塑造等方面的改善作用及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实践应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扈万泰,郭恩章.论总体城市设计[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6):99-104.

[2]郑正.论城市设计的阶段内容与编制[J].城市规划汇刊,1995(2):26-31.

[3]恽爽,张颖,徐刚.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及实施策略研究[J].规划师,2006(10):75-76.

[4]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前瞻[J].建筑师,2003(1):19-25.

[5]田宝江.总体城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下一篇:急倾斜综采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