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2024-04-30

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

——2010年“科普进村”工作总结

根据中共铜仁地委办公室铜仁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集中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铜党办发[2010]67号)、中共铜仁地委组织部《关于印发铜仁地区“科技普及进村”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地组通[2010]34号)和《关于开展科普进村工作的通知》(铜地科协发[2010]17号)要求,地区科协自6月9日至11月12日,在全区参加或独立开展“科技普及进村”宣传活动,现予以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3月9日地委宣传部召开《全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集中活动工作方案》征求意见会议,地区科协建议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进村”定位为“科技普及进村”的意见被采纳。3月12日,地区科协初拟定《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2010年“科技普及进村”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科普进村”方案),经过近2个月试点宣传工作,于6月2日正式下发《关于开展科普进村工作的通知》(铜地科协发[2010]17号)。

“科普进村”方案明确了活动指导思想、目的、内容和工作要求。根据“科普进村”活动方案,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深入全区7个县(特区)农村或(镇中村)、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二、主要工作成效

“科普进村”活动从4月27日起至11月13日止,已开展活动30场次,受益人数达4.576万人次。一是参加由地区统一组织的活动2场次:分别是7月7日在江口县民和乡的民和村展出“科学防灾避险、保障生命安全健康”、“恐龙世界、星座科普、海洋生物”3D科普展板以及“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村生态建设”展板180余块。发放环保购物袋200个、科技资料2000份(套)。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7月15日地区组织集中在江口县闵孝镇的提溪司村开展“六进村”集中活动,地区科协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展出科普知识展板200块,发放环保购物袋300个,发送科技资料2000余份。2000余人次群众受益。二是参加县组织的“六进村”活动2次。分别是9月20日,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武陵山腹地梵净山脚——中国滚龙之乡)参加由县委县政府组织“六进村”宣传活动。发送各类科技图书1800册、科技资料5000份、海报700份、围裙600条、环保购物袋1000个、指甲笔、啤酒开瓶器笔1000支。赠送该镇学校“我的低碳生活”实验箱1件,受众人数6800人次。11月11日在玉屏县亚鱼乡开展活动,展出科普知识展板100块,发送科技资料2000份,受益群众1000人次。

三是由地区科协独立开展的“科普进村”活动9次。科普服务工作队从6月28日在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开展,先后于6月30日在石阡县龙塘镇龙塘村,7月1日在思南县塘头镇塘乔社区,7月2日在德江县复兴乡的七星社区、7月3日在印江县永义乡的永义村、7月4日在江口县闵孝镇哨上社区、10月24日在松桃县孟溪镇的冷水村、11月11日在玉屏县亚鱼乡开展活动。除开展科普展览,发放资料、物质、图书外,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问诊答疑等科技咨询服务。如6月9日,在接到江口县科协打来的求助电话后,地区科协马上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程到江口县太平乡太平村解决西瓜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问题,受到瓜农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媒体的及时宣传。

三、工作体会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地区科协作为“六进村”活动成员单位之一后,自3月9日地区召开《方案》的征求意见后,科协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主席冉启金及时召开党组、主席办公会议,传达学习地委宣传部的会议精神,并作出指示,安排由科普部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负责“科普进村”专项工作。3月12日拟定了《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2010年“科技普及进村”活动实施方案。提前谋划布局此项活动,早于铜党办发[2010]67号和地组通[2010]34号通知。做到了科学决策,统筹安排。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开展活动中,除布置大量的适合农村学习的科普知识展板外,还配套发放如环保购物袋、生活健康围裙、中小学生两用笔(啤酒开瓶器笔和指甲刀笔)等物资,活动现场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参与,营造科技普及进村氛围。

(三)发挥联动机制,突出科普特色。“科技普及进村”活动每到一处,都与当地县、乡、镇科协和科普惠农项目单位及农村科普带头人共同参与,形成纵向联合,横向协作的互动机制。突出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展具的科普宣传特色亮点。如使用现代 科技制作的3D立体科普展板(海洋生物、星座科普、恐龙世界)深受农村群众及中小学生的青睐。

(四)地方党委重视支持,群众热情高。“科技普及进村”活动每到一处都得到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地方媒体的大力支持。如在江口县闵孝镇的提溪司村、松桃县寨英镇、玉屏县亚鱼乡和思南县塘头镇塘乔社区活动都在地方电视台和报纸宣传活动情况。

四、存在不足

科普进村活动是地委行署开展《全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平台。从整个活动进程来看,成绩固然存在,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适合农村的技、物太少。工作开展没有连贯性,经费支撑缺乏持久性。今后需要增加配套物资的发放。如科技图书、环保购物袋、生活围裙和学校未成年人使用的学习小物件。让农民群众和农村未成年人在参加活动的吸收科技营养的同时,带回一些参加活动的纪念物品,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农民素质,达到为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营造良好环境

附:科普进村图片和科普进村记录表

铜仁地区科协 2010年12月30日

篇2: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即以“话惠民〃感党恩”为主题,开展政策宣讲进村、电影放映进村、小戏小品进村、法律服务进村、科技普及进村、卫生计生服务进村“六进村”思想建设活动。半年以来,鱼塘乡党委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具体要求,结合全乡工作实际,强化措施,认真扎实的开展了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半年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惠民政策宣讲进村

党政办发放《铜仁市惠农政策宣传读本》和《铜仁地区农民教育读本》学习资料到各村共计2000余册,组织各村进行了认真学习;党建办组织各村书写“话惠民〃感党恩”宣讲标语共计36条;由乡党委负责组建惠民政策宣讲队,每个村选定1名宣讲员,利用多种形式定期和不定期进组入户开展宣讲工作,宣讲组要到示范村组织宣讲,确保示范村农户参学率不低于80%。二是培训农民宣讲员。宣传次数达到72次。

二、文艺电影服务进村

我乡认真开展了电影进村活动,由文广站牵头,继续在全乡12个村轮流播放电影,半年以来共计放电影24场,观看人数达2.8万余人(次),影片主要以革命战争题材片、爱国主义教育片、法律法规片、科普知识教育片等为主,内容贴进群众,贴进生活,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一些法律常识;同时,在每放一场电影之前,乡宣讲小分队要作10分钟以上的“话惠民〃感党恩”政策宣传,让每 位来看电影的老百姓更加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

三、科学技术服务进村

在乡党委的精心组织下,党政办发放组织编印《农村实用手册》已发放200册,学习资料到各村共计1330余册,开展科普宣讲72场,普工作为重点,通过专栏、黑板报等形式,定期宣传农业生产技术;组织科技工作者进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全乡各个行政村要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和科普宣传栏;做好科技服务员和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全乡要摸清各村种、养殖户底数和概况统计上报,重点对有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的农户进行对口帮扶,并邀请通过科技服务帮扶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户,请他们“现身说法”,达到“带领一户、发动一片”的效应。

四、法律法规服务进村

我乡认真开展了法律进村服务,利用赶场天,在牛场坡、鱼塘、老羊坪、黑岩4个乡级集市点设立法律援助岗,为群众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半年以来,共开展了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72次,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次),发放各种法律宣传手册共计800余份,化解大小矛盾纠纷58起,成功37起。开展法律知识培训1次,五、先进典型创建进村

结合我乡实际,按照文明村寨评选标准创建一批文明村寨,文明村寨带动平安村寨、和谐村寨、活力村寨、生态村寨、卫生村寨等建设,今年全乡新增2个以上文明村寨。二是创建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寨,全乡新增1个新农村示范点。三是创建一批“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织,全 乡(新增一个“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务、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示范点2个以上。

六、计生卫生服务进村

鱼塘乡认真组织开展卫生计生宣传服务进村相关活动,强卫生计生政策法规普及宣传,增强法律意识。广泛利用广播、宣传标语、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婚姻法》等重点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联合开展活动12场,出动车辆3辆,发放宣传资料2630份,计生“三项制度”落实情况享受人群2.8万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160次。

开展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政策法规意识、宗旨道德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加快推进全乡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工程作出积极的努力。半年以来,我乡的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现在还不够,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打算是:一是要深刻认识开展“六进村”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农村思想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六进村”活动的扎实开展。三是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思想建设活动的组织领导。

篇3: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复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集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农村地域广阔。据统计,2014年重庆市共有2 246.31万农村人口,共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有4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15个非重点区县有扶贫开发任务。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日益频发,有效治理该种职务犯罪,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重庆市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基本情况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基本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对刑法第93条规定的“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做了立法解释,解释如下: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4)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5)代征、代缴税款;(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二)当前重庆市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村社干部职务犯罪148人,约占同期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总人数1 475人的1/10。2015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共查办696人,其中涉农领域所占比例最大,共查处新农村建设、惠农资金管理等涉农领域202人,占总查办人数的近三成。

(三)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征

1. 罪名相对集中,作案手段简单且较为相似。

据统计,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查办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148人中,涉嫌贪污犯罪119人,占比达80.4%;涉嫌贿赂犯罪22人,占14.9%;挪用公款7人,占比4.7%。

贪污、挪用案件行为人多采用弄虚作假手段骗取资金,以虚报账目、虚增数量、收入不入账的方式为作案手段极为突出。例如,2012—2014年,被告人陈某某等人在受重庆市菖菖镇人民政府委托,协助镇人民政府复垦办在菖菖镇菖菖村实施复垦工作期间,利用协助实施复垦工作的职务之便,采取虚报已经拆迁安置的屋基面积的手段,骗取国家复垦补助资金人民币427 234.85元。

对于受贿案件而言,多为利用在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等方面的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务。例如,垫江县某村村主任利用自己在计划生育和户籍职务上的便利,共接受6次受贿,受贿数额达30 400元。

2. 涉案面广,重点涉案领域突出。

从重庆市近年来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来看,主要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套取补贴资金、征地拆迁等方面。例如,自2011—2013年,在重庆合川、北碚等区县相继开展的农村改厕项目当中,村干部在组织改厕项目过程中偷工减料,并通过虚报厕所数量、更改会计账目等手段以获取更多改厕资金,并将改厕资金侵吞。类似此种贪污、职务侵占案件不胜枚举。

3. 犯罪集团化,多为集体共同犯罪。

涉案人员为获得利益,多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相互勾结、共同作案。以村支书、村长、村会计串通作案尤为突出。被告人郑某为村支书,在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伙同村会计通过伪造承包合同的方式共同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44 592元、单独骗取易地搬迁补助款16 000元,共计60 592元。从纵向来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在协助上级人民政府行政工作时,与从事相关工作的公职人员上下串通,互相为对方谋取利益。

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

(一)农村财务资金管理混乱

农村财务资金管理混乱,出现账目不明,收支不入账,收入账前后审核不严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农村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且账目设置不规范。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财经纪律观念,财会业务水平低,账务管理混乱。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之手,他们兼具资金的接收者、管理者、分配者三种身份于一体,权力集中在少数村干部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这就为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等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权力来自村民,村民有权利实行民主监督。对于村民民主监督而言,内部监督并没有起到过多作用。一方面,村内监督不能。我国农村空心化程度严重,年轻劳动力多为进城打工,留守村中多为低文化的老幼妇孺,无暇顾忌村中账务。其次,在习惯逆来顺受的小农思想支配下,农民不懂或不敢监督,畏惧村干部,害怕其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对口上级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监督工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对村级行政管理常处于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更有案例表明村干部同上级政府领导串通一气,同流合污,通过村干部“上交”好处费等形式,对农村基层人员职务犯罪包庇纵容。

(三)传统官本位思想仍旧存在

虽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法律不断健全,但“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社会,农村大多具有阶级性和封闭性特点。这使得农民长期缺失民主观念,农民对其“父母官”言听计从,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淡漠,认为自身与参政距离较远意识较严重。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而言,依旧存在特权思想、族长家长制等封建意识,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不计法律后果。

(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工作为农村建设增添了新动力,但存在村官不进村的现象。农村基层工作组织人员队伍依旧以当地村民为主,有些村主任、村支书、村会计是亲属关系,更有一人身兼数职。如奉节县某镇某村黄某兼任村主任及村会计,与他人合谋贪污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另外,从农村选举层面来讲,一些地方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致使一些素质低的人员被选举到村基层组织岗位上,埋下了发生职务犯罪问题的隐患。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消息闭塞,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不能深刻理解其自身身份及具体罪名的构成,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已经触犯法律。

三、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

农村基层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大量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多管齐下的措施和手段,从根本上对其加以预防和遏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及刑法对策四个方面来防范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一)经济建设方面的对策

1. 降低基层职务犯罪回报率。

从承担的风险以及预期的获利来看,挪用公款无疑是高回报、低风险的典型。然而当农村经济发展起来,村民和村干部不再为几万元发愁的时候,再为了几万元的收益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将变得不那么诱人。村干部的腰包鼓了,自然也减少了其以触犯法律为代价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2. 以经济发展促使政治进步。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问题更多的也是农村的问题。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造成的后果就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城市人满为患,农村老弱留守。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农村只有找到自身的经济发展出路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回流。只有资源和人才在农村汇集时,农村才能走向经济进步,而正是经济的发展,才能滋养人们对公平、民主政治的渴望。

(二)政治建设方面的对策

1. 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混乱是滋生腐败问题的温床,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真正做到村务公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村委人员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设置村务公开栏,向村民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重大项目建设等内容。杜绝收入不入账等问题发生。定期培训财务人员,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确保账务做到明晰。

2. 构建有效可行的监督机制。

建立以村民为基础的内部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村务公开,重大村务活动应当有村民代表参与。建立起有村民推选产生村民监督小组,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廉洁性进行监督。提高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健全乡镇政府部门外部监督,明确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监督职责。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对话,对重大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定期审计村务账务,走访乡村深入实践。乡镇政府也应对自我进行反腐败教育,对监督事项、监督行为、监督作坊进行明确规范,防止乡镇政府以监督为名干涉村民自治。

3.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干部的任用和管理。

首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村委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应加强对村委人员的任用和管理,开展村官选拔制度,提高担任村干部的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各级部门要引导村两委会的选举工作,真正做到民主选举,预防黑幕选拔。再次,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待遇,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考量其政绩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采取奖金等方式奖励。最后,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到实处,使优秀人才真正参与到基层建设,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队伍。

(三)法治建设方面的对策

1. 培育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民主观念。

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民主思想。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做到深入化实质化普法。增强民主意识,让其真正参与到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摒弃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是“土皇帝”“大族长”的错误认识。运用多种方式形式进行法律宣传,增强法制观念的培养和防范意识的构架。当遇到侵犯自身权利的事情时,能够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利,做到敢发声,能发声,正确发声。

2.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自律和守法意识。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首先,着重要解决封建特权、贪图享乐及宗族家长制等腐朽落后思想,为其建立起为群众谋福利、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其次,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普法宣传,尤其是刑法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告知其犯罪红线。再次,开展警示教育,廉政教育警示,通过对身边职务犯罪人员以身说法,使其汲取教训,提高广大基层组织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3. 构建“村村通”下的“阳光政府”。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大信息时代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公民与政府对话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网络的村镇化普及也变得可能和迫切。“村村通”的实现将使各种便民利民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递到每家每户,对于国家补助项目资金情况、村内账目的收支情况等等信息实现实时了解监督,也让乡村级的“阳光政府”成为可能,让基层职务犯罪无所遁形。

(四)刑法方面的对策

1. 完善立法细则。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都同等重视。然而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规制只限于具体的几项罪名,未制定出专门的反腐败法。虽然自《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后,修改了贪污受贿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但随着钱权交易、权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罪名上无法涵盖所有的职务犯罪类型。而且基层职务犯罪具有涉案面广、发现难、取证难等特点,建议正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应专门一章规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2. 发挥司法能动性。

自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删除了对贪污犯罪的具体量刑数额,改为“数额+情节”,并同时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司法审判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司法使得受贿罪与渎职罪被定罪的可能性、刑罚严厉性都大大提升。概言之,整个过程的预期刑罚成本升高,而受贿的犯罪收益降低,刑法对策就对犯罪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防腐败提供助力。

3. 行贿受贿两手抓。

自2013年至今,重庆地区共审理行贿案130余例,受贿案1 200余例,存在明显的“重受贿、轻行贿”的现象。然而行贿与受贿造成的社会影响同样恶劣,“行贿情罪”的假象为“权力寻租”创造更多可能,也诱发更多的钱权交易。《刑法修正案(九)》虽加大了对行贿罪的处罚力度,仍需执法人员严格执法,行贿受贿两手抓,遏制腐败毒瘤。

四、结语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备受关注。对于农业大国来讲,新农村建设更是尤为突出。“十三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无疑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故此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问题关注及相关预防显得十分重要。预防职务犯罪,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是我国实现改善民生大计、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摘要: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国家对农村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日益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富足。但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权力不断增大,这为涉农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重庆市作为大农村与大城市相结合的城市,近年来农村职务犯罪呈高发态势。以重庆地区为视角,从相关案例为切入点,探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并提供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层职务犯罪,具体成因,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戴佳.全国检察机关查办涉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28 894人[EB/OL].正义网,2015-07-22.

[2]江一阳.全市扶贫对象减少至165.3万人[N].重庆晚报,2014-10-10.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徐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研究[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37-41.

[5]于晓光,张鑫.论吉林省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当代法学,2010,(4):9-16.

[6]周利,贺辉.涉农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2):50-55.

[7]王琪国,等.和谐语境下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问题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1).

篇4: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这表明,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五”普法宣传教育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法治基础。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笔者就如何开展好进村入户普法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积极探索宣教新路,形成内部共教联动体系

以往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只注重部门独家操办,时显势单力薄。为改变和扭转这种单打一的局面,笔者认为,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应结合新都“三新”工程建设及城乡结合的新特点,坚持远目标、短计划组成全区法律宣教联动体系。走面向农村之路,把法律服务真正推向社会,落实于农村,并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一是在体系上打破以往单一格局,由区法、检、公、司等政法部门及区国土、建设、计生、农业、水务等等相关部门组成全区齐抓共管的“农村普法宣教工作,统一联动体”(以下简称“联动体”),明确“联动体”主导单位,并赋予其相应职权,明确“联动体”内部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建立和完善“联动体”会议、工作、考核等系列制度,激发和调动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以及镇(街办)相关部门的互动作用,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在组织形式上,以区宣传部门为龙头,以基层政法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骨干,抽调全区法律精英,组成“送法下乡”宣教队,为规范政务、村务、社务、校务、厂务等等、为社区矫正对象、纠纷当事人和法律援助对象等等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使普法宣教工作形成覆盖镇(街办)、村社区,渗透于农村千家万户的大格局。三是在方法上,一方面采取定单位、定人头分片包干,把普法宣传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并实施预备课试教,做到每位宣教队成员皆登台宣讲,亲自为师授课;二方面采取走出机关,进村入户做好农村社情调查研究,并注重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把准社会热点脉博,了解民意实情,充实与丰富法制教育内容,确保普法宣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贴近农民群众,扭转以往机关“衙役”的等靠作风,做到主动出击,积极协调,使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立足农村,抓“村官”依法治村意识的提高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是实现送法下乡、进村、入户的关键。一直以来,我区始终以农村为法制宣教工作的着力点,把普法工作触角伸延到农村的每个角落,坚持全方位为“三农”服务,对于进一步加强各镇(街办)“法制学校”建设,通过分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对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现村民自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我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打下坚固的法制基础。

送法下乡、进村、入户,是“法律三进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总结多年农村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基础上的创新,是确保农村普法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的基本要求。法律“进村”,就是进一步推动镇村干部学法用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村务,推动文明村镇(街道)建设。法律“入户”,就是推进“家庭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安定。法律“到人”,就是普遍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使村民基本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居)两委会干部既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中坚力量,也是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所以抓“村官”依法治村意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法宣骨干为龙头,落实宣教先行工程建设

法制宣传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宣传教育在骨干,只有抓重点,重点抓才能带动大局。为进一步推进普法教育工作进程,各镇(街道)要充分利用“法制学校”这块阵地。我区在各镇(街道)建立了“法制学校

篇5: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整顿建设活动的工作总结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陆组发„2011‟7号)和《关于报送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总结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镇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组发„****‟*号),镇党委高度重视,组成活动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镇党政办、组织人事办、纪委办、联系站办所负责人为成员单位,深入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建设活动。

(二)深入基层,调查摸底

根据文件要求,镇党委召开专门会议就全镇10个村(居)委会的现状,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并作出具体的研究。根据文件要求,针对“基层组织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党务村务公开不及时,管理不比较混乱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较多的”等问题村,在各职能部门掌握的具-1-

体情况的前提下,在领导小组和各站办所的共同努力下认真

开展走访调查,逐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做到全面、透

彻的了解排查各村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整顿。

(三)明确目标,保证效果。镇党委利用建党90周年的有利时机,结合“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

干部”的专题学习生活会,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

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查找存在的差距,并根据对照检查

出来的差距和不足,从理想信念、践行宗旨、履职尽责、秉

公用权、遵守纪律等方面开展党性分析,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找准努力的方向。要求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在深入查找

问题、差距的同时,每人要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党性分析

材料。

二、取得成效

自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以

来,活动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狠抓落实。思想上重

视,行动上积极,以对各党(总)支部加强班子建设、思想

教育、作风教育等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对排查出的后进村的整顿,从

思想教育、作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

显的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委班子合力得到增强,发挥了干部工作积极性。

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村(社区)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

化,规范化、组织化的正常轨道。有效规范了党组织的活动,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二是部分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积

极排除了不稳定因素,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和支持村级工作的积极性。及时排查、发现和解决群众中的矛盾和纠纷,将

各类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村务管理上,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和制定了村委会工作

制度,村民大会议事决策制度等;在财务管理上,完善了财

务公开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等。

三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开展对党员

干部的思想、作风教育学习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和

创造能力,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四是理清了发展思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当地

经济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奠

定了良好的基石,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

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

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和坚持的活

动,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工作能力不

强,责任心不强;二是部分遗留问题由于时间资金以及种种

因素,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没有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带领

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欠缺,增收步伐缓慢;四是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上还没有完全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督察和落实力度。以上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和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村级组织,特别是村两委班子的沟通协调工作,通过两委班子交心谈心,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沟通思想、工作上的问题,以进一步达到思想上同步,工作上协调同行。

二是规范党务、村务公开,建立和完善党务、村务公开机制、制度,强化检查督促力度,对在工作中敷衍了事的,坚决给予追究进行问责处理。

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进一步强化信访维稳工作领导“包保责任制”,从源头抓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严厉打击缠访、闹访现象,促进全镇和谐稳定发展。

中共**镇委员会

篇6: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建设活动的总结

按照中共祥云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社区)整顿建设活动的通知(祥组〔2011〕50号)文件精神,云南驿镇党委及时成立后进村整顿建设工作领导组,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对全镇27个村(社区)党组织进行摸底排查,将果城、芹菜两个村确定为后进村,从2011年4月至“七一”前夕,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分步骤有序进行整顿。全面提升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整顿,成效显著,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作风建设开展情况

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组织基层干部围绕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开展了四项活动:开展一次调查研究,进行一次民情恳谈,举行一次向杨善洲同志专题学习讨论会,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基层干杯提高思想素质、转变工作作风的内在动力。组织召开以“治庸、治懒、治散”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39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站所负责人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结合学习交流情况和参加民主生活会情况,认真撰写了党性分析材料。

一、整顿转化村的基本情况

通过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梳理,综合评定,排查出相对后进的村果城村、芹菜村,组织开展了集中整顿转化工作。在这两个后进村中,果城村辖果城、北屯两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055人,党员98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该村属于村领导班子工作不力,工作开展不正常及工作不协调,缺乏凝聚力。芹菜村有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927人,党员40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该村属于典型山区村,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村级经济薄弱,较为贫困。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把开展思想作风教育和后进村整顿摆在重要位置

镇党委多次召开班子联席会议,统一安排部署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工作,要求大家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仅要树立先进,更要促进后进,实现整体推进,防止出现“木桶效应”。而且后进是相对的、动态的,整顿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整顿工作必须坚持“排查——整顿——再排查——再整顿”的思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二)强化措施,认真开展整顿工作

1、方案先行,工作有思路。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找准病因、对症下药,镇包村干部联合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户,走访干部、党员、群众,认真查找后进原因,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对查找出的原因,逐条逐项进行剖析,分清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找到整顿转化工作的突破口。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各村制定整顿工作方案,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并列出具体的整顿工作完成时间表。

2、落实责任,工作有保障。为保证重点管理村整顿工作扎实开展,我镇成立了后进村整顿工作领导组,每村有一名挂钩领导,2-3名工作人员,明确了责任。为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要求村领导干部对整顿工作负有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领导责任,村后进村工作组要严格要求、明确责任,确保整顿一个成熟一个。

3、强化督查,工作有推动。镇党委采取重点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检查整顿方案落实情况,全面掌握各阶段、各环节工作,及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三、采取多种帮扶措施,促进整顿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组织工作队驻村帮扶。对后进村存在的问题,镇机关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干部,组成工作队实行驻村整顿帮扶,并明确规定后进转化不能按期达标的,工作队不得撤离,工作队员不得返回原单位,确保整顿一个改变一个,整顿一个合格一个。镇党委书记和分管的副书记多次到果城村,针对班子的状况,摆事实、讲道理,疏通班子成员之间的误解,从而化解了矛盾,使不团结的班子拧在了一起,工作干劲足了,工作推动提速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芹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要想一下子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难度很大。但是,通过此次整顿,村两委及群众都认真查找不足,认真分析原因,构建致富的思路。“要想富、先通路”,通过镇党委的积极争取,在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力争尽快开通前所至芹菜的客运线路,方便群众出行,为群众创业致富提供帮助。

二是鼓励先进村与后进村结对帮扶。云南驿镇党委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帮带作用,鼓励有影响的“先进村党支部”与后进村结成帮带对子,请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到后进村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具体指导,发挥“帮”和“带”的作用;同时,建议后进村党组织成员到先进村观摩学习,虚心请教,整顿工作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是依靠科技兴村帮扶。针对后进村经济不发达,村经济实力不强的实际,坚持走科技兴村、科技富民的路子,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整顿转化工作与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结合起来,努力使党组织一班人成为“讲科技的明白人、学科技的带头人、用科技的领路人”,不断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实际能力。

四、重点解决“三无”问题,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一是以班子建设为关键,着力解决领路无人的问题。在加大对后进村班子成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后进村班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尽快转化提高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目前,在列入集中整顿转化的后进村果城村中,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注重从知识青年、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奉献意识和发展本领。目前,在列入集中整顿转化的后进村中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人,新发展党员8人。

二是以发展经济为核心,重点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我们始终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充分发挥挂钩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作用,注入外力,推动后进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致富路子,注重由救助式帮扶向开发式帮扶转变,注意做到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并举,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找准发展路子,做到了集体脱贫、农民解困。

三是以建章立制为重点,逐步解决无章理事的问题。一方面,从化解矛盾、理顺民心入手,始终把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后进村整顿转化的突破口,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在哪里解决的原则,认真排查梳理,区别不同情况,切实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健全完善了以“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支部、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生活制度,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自治、民主理财、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勤廉双述、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两委”定期向村党员群众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从而进一步健全了工作机制,规范了村组干部的行为,强化了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约束,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对两个村重大事务和财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有效规范了后进村党组织的活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五、取得成效

经过整顿,我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整顿村的面貌明显改观,整顿工作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一是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转。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明显增强,镇党委首先完成了后进支部的村室建设,为村两委正常开展活动提供更好的场所。村两委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村党支部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有效实施了对其他村级组织的领导支部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是村风民俗形成新风尚。采取板报、标语、培训班和村民会议等形式,对群众进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着力提高自身素质,造就一批“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四有”新型农民。成立村级治保调解会等群众组织,及时排查、发现和解决群众中的矛盾和纠纷,将各类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是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整顿中,坚持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不回避矛盾,不草率决断,有效地促进了矛盾的解决。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五是锻炼了一批机关干部,推动了工作作风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机关干部通过入村开展后进村整顿工作,更加关注、熟悉农村工作,提升了工作能力。

篇7:铜仁地区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工作总结

关键词:边境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管理,问题,对策

崇左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达533 km,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占广西陆地边境线的52%。崇左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壮族人口占崇左市总人口的88.3%。

长期以来,崇左边民为巩固国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地经济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落后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和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特别是关心和支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基本情况

崇左市地形地貌以石山丘陵为主,地质基础约2/3为石灰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崇左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11~1 376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285~1 634 mm。2010年崇左市人口约为2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42万人,农村人口约为200万人。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崇左市各地普遍存在工程型、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截至2010年年底,崇左市农村人口为200.55万人,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2009年调查复核评估成果,崇左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62.08万人(含国有农林场,不含农村中小学校),占全市2010年农村人口的31%;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138.47万人,占全市2010年农村人口的69%。

2 项目建设进展现状

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后,当地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之一。水利部门也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并把它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实现四个转变,树立三类典型,规范建设管理”的工作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共分12批下达崇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 449处,计划总投资31 667.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21 640万元,地方自筹10 027.9万元,计划解决64.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0年11月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 449处,这些工程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工程总投资31 692.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央专项资金21 64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配套10 052.9万元,占计划100%。项目资金到位31 692.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中央专项资金到位21 64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配套资金到位10 052.9万元,占计划的100%。新增农村供水规模10.74万t/d,解决了64.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 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饮水不安全面广,人口多,建设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

根据2009年崇左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评估复核结果,截至2010年年底,崇左市尚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2.08万人,其中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7.06万人,原规划内核减人口10.96万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0.64万人,新增国有农林场饮水不安全人口3.42万人。另外,农村中小学校尚有8.56万师生属于饮水不安全范围,亟待解决。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力争到2013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崇左市2011—2013年每年必须完成解决20.7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任务,同时还要解决2.85万中小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些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属于水质不达标的有33.84万人,占37%,属于水量不达标的有57.66万人,占63%。规划新建的项目涉及范围广,自然条件差,工程造价高,属“硬骨头”工程,同时由于崇左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实施难度相当大。

3.2 前期工程设计供水标准低,饮水返困人口多,加大项目工作难度

2004年以前崇左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 361处,供水人口111.9万人,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绝大部分没有净化、消毒设备,加上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日益减少,工程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约33.4万人农村人口饮水返困,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难度。

3.3 行业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崇左市农村供水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滞后,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建设与规划脱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由于未能按行业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程建设管理,部分非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工程施工质量较差,这些工程往往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甚至出现农村人口饮水返困现象。

3.4 水利部门技术力量不足,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导致前期工作不到位,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工作滞后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工程勘测、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繁重,条件十分艰苦。而水利部门原有技术力量有限,加之近年来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或退休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大部分县(市、区)出现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技术力量不到位的问题,而且大部分技术骨干由于事业编制等问题,未能享受“阳光工资补贴”,给他们心里造成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情绪,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3.5 工程涉及供电、交通等相关部门时收费项目不合理,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及建后管理运行

有的人饮工程穿越公路或沿公路两侧安装供水管路,需要交通部门审批,而有些地方交通部门在审批时收费过高,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影响工程施工计划实施;供电部门在输电线路架接和电气设备安装方面行业收费过高,造成工程建设资金短缺,而且供电价格上涨过快,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致使某些工程负债运行,难以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6 工程涉及征地补偿费用过高,协商难以达成,影响工程实施

有些工程在进行泵房、水池、管理房等建设和管路安装时需征用土地,但由于费用补偿协商工作难于达成一致,延误了工程开工时间,影响了工程施工进程。

3.7 工程建设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近年来,水利工作任务特别繁重,特别是近2年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201 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利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水利技术人员、配套经费普遍存在不到位问题,县级水利部门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一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拖后、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进度慢及施工质量不保证等被动局面。

3.8 建后管理普遍缺乏技术人员,责任不清,导致工程不能长期发挥效益

截至2009年年底,崇左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 012处,其中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有54处,乡镇政府管理的有5处,县级水利部门承包给个人管理的有21处,其余2 932处产权交由村屯集体所有,管理经营权则承包给个人。由于工程机电设备以及管路设备运行维护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而村屯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致使有些工程净化、消毒设施配备后不能正常运行,供水水质得不到保障;有的工程机电设备因操作不够规范而容易损坏,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导致工程长期负债运行,甚至因不能长期发挥效益而停产。

4 建议及对策

4.1 坚持科学规划,实现“四个转变”

4.1.1 转变规划思路

转变小型、分散、低标准、低层次的规划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结合,近期解决与长远发展结合,尽可能统筹城乡,发展集中供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4.1.2 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仅满足水量,不重视水质的思想意识,坚持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并重原则,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止污染和人为破坏,按照“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的环境责任原则,加强源头治理。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强化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加强水质净化处理,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确保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对分散式供水工程,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水质检测和监测巡检制度,及时掌握水质、水量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1.3 转变管理模式

认真贯彻执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因地制宜确定管理模式,建立由县供水管理总站、乡镇人饮管理所、农民用水者协会、受益户组成的“四级供水管理网络”,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实行专业化管理,要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管理机构,明确合理的水价和收费办法,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确保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4.1.4 转变运行方式

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管护责任,管理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企业化经营,水利部门监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实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确保工程长期良性发展。

4.2 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原则确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筹措计划。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对社会投资的鼓励和引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受益农户在其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率,所有资金均设立专户,封闭运行,实行分级报账制度,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

4.3 坚持推行“三制”,规范行业建设管理

集中供水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分散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主要设备、材料政府采购制。重点把好项目前期工作、水源论证、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水质监测检验、建后管理、水价核定、项目验收等8个环节,严格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行分级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好用水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受益户的积极性。

4.4 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确保工程规划、设计质量

有关项目县要积极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工程规划设计必须由各县(市、区)水利局委托具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同时要求各项目县水利局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与效率,为项目申报工作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4.5 建议交通、供电、卫生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给予优惠

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交通、供电、卫生等部门的收费标准不统一,绝大部分收费过高,不仅增加了工程投资,而且加大了工程经营管理难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能给予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这项事关“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

4.6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后良性运行

政府要从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转变为规划协调者、宏观调控者和服务监督者,由具体服务的提供者变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监管者,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供水水价、水质、服务、质量等工作的监管,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4.7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稳定建设管理队伍,不断充实各县(市、区)技术力量

篇8:谈农村地区消防建设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一直相对较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5年版) [1]可知, 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是69 079万人, 农村人口是65 656万人, 分别是总人口的51.27%和48.73%;2012年全国城镇人口是71 182万人, 农村人口是64 222万人, 分别是总人口的52.75%和47.43%;2013年全国城镇人口是73 111万人, 农村人口是62 961万人, 分别是总人口的53.73%和46.27%;2014年全国城镇人口是74 916万人, 农村人口是61 866万人, 分别是总人口的54.77%和45.2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虽然近几年来农村人口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仍然接近50%。由于我国农村存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劣势, 相关部门忽视了对农村消防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导致农村地区火灾事故频发, 常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进步和社会的安定。

1 农村火灾现状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 建筑物耐火等级低, 村民动用明火多, 并且发生火灾后紧急处理方式不当, 消防队因交通不便不能及时到场灭火, 所以农村火灾往往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2 农村火灾原因

2.1 农村建筑布局不合理

在我国农村, 介于传统思想的原因, 每个村的房屋大都集中修建, 一家紧挨着一家, 但是房屋之间的通道设置得不合理, 车辆在里边行驶困难, 极少数的地方根本无法通过[3]。因此当发生较大火灾后, 需要依靠大型消防车进行灭火时, 消防人员无法靠近火场出水灭火, 唯有望火兴叹。

2.2 农村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 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建房所用材料的燃点还是普遍较低, 耐火性能差。据统计[4], 在农村地区, 大多村民的房屋还是以砖木结构为主,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或是少数民族等地, 此类现象更为普遍, 村民们直接就地取材, 用竹子、木板以及茅草来搭建墙体和顶棚。村民在建造房屋时, 往往忽视了加固地基的重要性, 导致发生火灾后, 房屋容易坍塌, 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3 电气方面存在隐患

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鼓励, 农村村民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 电视机、电冰箱、电热水器、烤火炉等用电设备都比较常见, 如今的用电荷载已远远超过了原有线路的承载能力。一些居民为了方便用电, 私自乱拉乱接电线, 有的电线因使用时间过久, 部分绝缘保护层脱落导致线路金属裸露在外, 并且许多电线不按规定使用穿线管, 直接铺设在木质结构的房屋内部, 非常容易形成短路引发火灾[5]。

2.4 缺乏消防水源

一些农村地区发生火灾后, 消防车到达现场后却找不到消防水源, 只有增派水罐车到较远的地方去运水灭火。当火灾发生在持续高温、久旱无雨的夏天时, 人畜的饮用水都无法解决, 更是难以保证消防水源, 因此一旦失火, 很难迅速、及时扑灭火源。

3 改善措施

3.1 提高农村建筑耐火等级

砖木结构在农村的建房材料中的使用率较为广泛, 为进一步保证农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议增强木质结构的耐火性能。可以用阻燃剂浸泡木材, 或在木材表面涂刷一层具有一定防火作用的防火涂料, 形成阻火膜。

3.2 增强农民自身的防火意识

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城市中, 接近70%的市民不懂得基本的消防常识, 40%的市民认为消防队是有偿救火[6]。城市中的居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都如此, 可想而知农村整体的消防意识。为此, 一方面政府应丰富消防知识的宣传, 建立消防安全组织, 定期定时进行消防演习, 明确专人负责消防工作, 逐步将防火工作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另一方面, 村民自身树立起安全用火的意识, 并将知识灌输给小孩子, 同时按要求使用电器, 及时更换老化电线, 以减少火灾隐患。

3.3 合理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 是设置在建筑物外面的消防给水管网上的供水设施, 主要供消防车从消防给水管网取水进行灭火, 是扑救火灾的重要消防设施之一。考虑到农村范围广, 单独铺设消防管网比较困难, 可以提前做好规划, 在后期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时候, 一同埋管。农村地区一般会修建高位生活水池保障生活用水, 此时可以利用高位生活水池兼作消防水池, 提供消防用水。或是根据地势条件, 因地制宜, 修建专门的消防水池, 例如重庆市的小南海镇[7]。

3.4 自建多功能消防水池

多功能消防水池由一个简易水池和水泵构成。在农村盖房打地基的时候, 挖一个消防水池, 体积大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村民自身意愿确定, 用砖砌筑水池池体, 然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并做好防渗措施, 用预制板作为水池的盖板, 并在盖板上面留一个检修口[8]。发生火灾时, 接通电源让水泵抽取消防水池中的水, 再配以简单的消防水枪就可以直接灭火。这种储备消防用水的水池, 遇到天干气候也可以用作抗旱池, 抽取储水浇灌庄稼。在我国水资源稀少的西北地区, 这种多功能消防水池有着广泛用途, 同时可以设置专门的雨水收集装置, 来收集雨、雪水补充池中的消防用水。

4 结语

1) 农村消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难以彻底整治, 提升民众的自身防火意识是关键, 因此农村消防安全重在预防。

2) 通过铺设消防管道, 设置消火栓提供灭火消防水源。

3) 推荐在村民家中修建多功能消防水池, 该措施经济性好,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摘要:结合农村地区消防建设的现状, 分析了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 从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农民防火意识、设置消火栓系统、自建消防水池等方面, 提出了改善农村消防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火灾,建筑物,消防水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5.

[2]公安部消防局.2013中国火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4.

[3]尼姝丽, 赵利铭, 王述洋.农村建筑火灾的研究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33) :11934-11935, 119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人民生活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3.

[5]张家忠, 周宝坤.古城镇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4 (3) :57-61.

[6]田成.浅谈国民消防安全素质教育的提高[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3 (2) :30-33.

[7]阮守军.重庆:少数民族农村大院首设消火栓[J].中国消防, 2012 (17) :45.

上一篇:三科教材培训下一篇: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