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3海的颜色

2024-04-21

教学设计3海的颜色(共8篇)

篇1:教学设计3海的颜色

第10课《海的颜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海的颜色》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四处海洋不同颜色的描写,说明了海的颜色其实也富有变化,并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以“海的颜色”为题,并以此为线布局谋篇,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湛蓝”、“肃然起敬”、“汗毛倒竖”、“心醉”等词语。

2.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2.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

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蒙,一块去感受一下海的颜色吧!一起读读课题。

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1——2自然段的内容),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生:为什么作者估计多数人认为海是蓝色呢? 师:谁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听爸爸给我讲过,好像是因为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师:你真棒,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来看大屏幕。

(屏幕滚动出示:因为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波长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的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师:所以作者说:“估计多数人会回答:蓝的。” 师:还有少数人会怎样回答呢? 生:还有少数人不一定会回答是蓝色。师:是啊,作者就对海是蓝色提出了置疑。(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师:谁来问一问?(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生: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这么多疑问。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海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二、以“导”促学

师:现在,翻开课本65页,自己读一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观察到的海的颜色吧!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 生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渤海、大连、北戴河和烟台的海。

师: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渤海湾一带的地图),大连、北戴河、烟台的海都属于什么海?

生2:渤海。

师:那课文到底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呢?

生3: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的颜色。师:原来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摩纳哥这四处不同地方的海的颜色。请大家再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并在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现在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试着填一填课本68页的这张表格。

(大屏幕出示课本68页的表格,待到交流时,边交流边填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边交流边填表。)

师:谁先来说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注意:起来交流的同学要求

先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读一读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生1:渤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第4自然段。)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真是变幻莫测。

师:多么神奇的渤海呀!它的颜色居然还会变呢!对于渤海的颜色谁还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吗?

生2:阴雨天海天相接,仿佛天与海连为一体,那是多么壮观哪!师:此时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海天一色。

生3:风浪特别大时,上面是白色浪花,下面是黄褐色的海。色彩那么分明,多么惹人喜爱。

师:多么亲切、自然的颜色啊!

师: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为什么浅海处是黄褐色呢?课文是怎么写的?(教师引读:因为„„因为„„因为„„因为„„)

师:作者怎么知道这么多原因的? 生:作者去过、见过。师:你怎么知道作者去过?

生:因为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作者就说了“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这说明作者到过渤海。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真会读书!生2:作者是推测出来的。因为这有一个词“可能”。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推测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学生齐读含四个“因为”的句子。)

师:现在请四位同学读一读写渤海这四种情况下颜色变化的句子。(指名四位同学分别读渤海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颜色的句子。)师:此时此刻你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 生:不会。

师:难怪作者会说“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师:为什么渤海的颜色会令作者觉得温暖,亲切,随和呢? 生1:因为“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觉得亲切。生2:因为浅海处是黄褐色,黄褐色让人觉得温暖。„„

师:是啊,渤海不仅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还有那里沿岸的水比较浅,适合爱海的人玩耍、嬉戏,所以让人觉得随和,愿意接近。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师:“渤海那么温暖,亲切,随和,就像亲人抚摸着我们,就像朋友等待着我们,让人愿意接近”。女生一起读一读。

(女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我们接着交流,还有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生1:西沙群岛的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笫6自然段。)西沙群岛的海是深深的湛蓝色,海面上的军舰令我向往。

生2:阳光洒在西沙群岛的海上,金灿灿的,真美!师:“湛蓝”是怎样的蓝?“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生1:“湛蓝”是深蓝色。

生2:“肃然起敬”是流露出十分恭敬、钦佩的神情。师:为什么这湛蓝色的西沙群岛会令人肃然起敬呢? 生1:那里有我国的边防战士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生2:海面上有海军战士驾驶军舰巡逻。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你们还知道吗:西沙群岛是我国龙卷风最常发生的海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群岛上没有定居的居民。有报道说:“在西沙群岛生活,连狗都会发疯。”但就是在这里,长年驻守着我国的海军和边防武警官兵。食物淡水紧缺、各种物资匮乏,战士们常说在西沙活着就是光荣,生存就是工作。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忠诚地履行着保卫国家主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天职。你们能想象一下西沙群岛的战士们的生活吗?

生1:我看到一个战士在海边站岗放哨,四周荒无人烟,只有一条狗与他作伴。

生2:我看到战士们缺吃少穿,生活用品又运不过去,战士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生3:我看到过年了,战士们思念亲人,但又不能与亲人团聚,只有用书信来缓解相思之苦。

„„

师:这一切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指名读。)师:男生一起读。

师: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读一读,简单谈谈体会,并依交流顺序完成表格的填写。)师: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大屏幕出示句子: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生:作者看到的景色让他感到害怕。师:哪是作者看到的?哪是他的心理感受?

生:“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是作者看到的;“让人汗毛倒竖”是作者的感受。

师:女生读前半截作者看到的,男生读后半截作者的感受。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师: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三、以“学”促学

师:感受了这四处海的颜色,再请大家回过头读读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齐读1——3自然段),你想说点什么?

生:海不一定是蓝色,就算是蓝色也不尽相同。

师:所以说“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板书:富于变化)

师: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而应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此时,老师想问一下:你还知道哪些颜色的海? 生1:我知道我国的黄海,是泥沙染成的。

生2:亚非的红海就是水中死亡的水藻呈红褐色造成的。

生3: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呈白色,就是因为那里常年积雪的原因等 „„

师:你们知道吗?海水的颜色除了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决定外,还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因素有关。但是,不管海是什么颜色的,用手捧起海水来,却都是无色透明的,似乎这个海那个海与湖泊与江河并无区别,都是水嘛。不过,就是水,也可以美得让人陶醉!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大屏幕出示句子: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吧。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大屏幕出示: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师:你能仿照这两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写写你身边的人或物吗? 生1:(看着他骑着自行车那潇洒自如的样子),叫人(真羡慕)。生2:(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布满星星的夜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生3:(看到妈妈脸上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人(总算是放心了)。„„

四、以“学”促读

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感受了大海的颜色,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如果大家有兴趣,请课外阅读白克的《漫谈海的颜色》。

篇2:教学设计3海的颜色

1.学会7个生字。理解“湛蓝”、“肃然起敬”、“汗毛倒竖”、“心醉”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释题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海吗?说说你见过的海是怎样的?你们在感受海的变化时,是否留意过海的颜色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蒙,一块去感受海的颜色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海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检查预习情况,闯三关:

第一关:字词关。

第二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顺学引导,直奔重点。

第三关:理解关。

(1)师:课文写到了哪些地方海的颜色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课后表格。

(2)学生读文,填写表格。

四、紧扣关键,上贯下连。

(一)走近渤海。

1、师:首先让我们走近渤海,去欣赏它的色彩吧。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5自然段,说一说渤海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颜色?

2、学生交流。

3、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啊!那作者是如何将海的颜色描写清楚的呢?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致地观察,具体的`描写。

4、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句子“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指导朗读。

5、师小结。

(二)走近西沙群岛。

1、师导入:西沙群岛是我国的南大门,让我们走近西沙群岛,感受那儿的海洋美景。说说西沙群岛的海是什么颜色?(湛蓝色)

2、西沙群岛的海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重点指导理解“肃然起敬”

3、引导学生读出敬畏之情。

五、巩固小结,回归整体。

1、师:这两处海的描写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后两处的海。

3、师:今天你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篇3:浅谈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

区域用海中的“平面设计”一词是一个借用的概念。设计就是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或营造活动[1]。《辞海》将其解释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预先制订方案、图样等”。根据《说文解字》中“设”和“计”二字的字义, “设计”有“人为设定, 先行计算, 预估达成”的含意。

借用到区域用海中, 平面设计一词已经与它本来的含义相去甚远。在区域用海中, 平面设计是指针对围填海方式、外部轮廓形态、内部水系和岸线形态等进行的设计。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于该区域用海项目与该地区环境的影响和融合, 自然岸线的利用与保护, 景观效果, 项目建设施工难度、成本等的综合考虑。

由此可见, 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有一定的艺术属性, 但更多的是它具有自然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属性, 它所包含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其原本的含义。

2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国家海洋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 该文件提出了围填海造地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

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自然岸线是海陆长期作用形成的自然海岸形态, 具有环境上的稳定性、生态上的多样性和资源上的稀缺性等多重属性。自然岸线一旦遭到破坏, 很难恢复和再造, 因此, 进行围填海造地工程建设, 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自然岸线, 要避免采取裁弯取直等严重破坏自然岸线的围填海造地方式。

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海岸线是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依托, 是宝贵的空间资源。围填海形成土地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新形成土地的面积和新形成人工岸线的长度。人工岸线越长, 则新形成土地的价值越大。因此, 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要尽量增加人工岸线的曲折度, 延长人工岸线的长度, 提高新形成土地的价值。

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围填海造地工程必然会改变岸线的自然景观, 因此, 对围填海新形成土地的开发利用, 一定要十分注重景观的建设。一般情况下, 应在人工岸线向陆一侧留出一定宽度的景观区域, 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美化, 同时要注意营造人与海洋亲近的环境和条件。

这3个原则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岸线和景观效果, 除此之外, 还应当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尽量减小围填海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与当地环境更好地融合。

填海造地是一个“沧海变陆地”的工程, 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是颠覆性的, 这里既包括围填海部分的环境改变, 也包括围填海对周围环境的改变, 通常来说, 这种环境改造的影响是负面的多于正面的, 但是一个好的平面设计可以将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甚至产生的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因此, 围填海造地一定要将减小环境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基本原则, 在设计中时刻谨记与体现。

3目前区域用海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制度以来, 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日趋严格, 沿海各地对区域用海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报送国家海洋局的区域用海规划报告也越来越多, 且规模往往都比较大, 但这其中普遍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中, 区域用海的平面设计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该领域发展时间较晚, 没有成熟的专业理论, 且其需要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 对专业要求较高, 故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设计简单化

有些区域用海几乎毫无设计可言, 采用平推式填海, 沿海岸线填出一块陆地。这种区域用海仅仅是采用顺岸平推方式, 无论是岸线、外部轮廓还是内部形态, 几乎没有进行什么设计。一般来说, 采用这种方式填海取得的土地仅仅是把海洋面积转换成陆地面积, 不能获得具有更多潜在价值的沿岸土地, 其价值是单一的。这样的区域用海填海成本虽然较低, 但对环境的影响往往比较大, 无论是填海当时的影响还是以后的长期影响。

3.2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较差

能够较好地与周围环境融合是区域用海平面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融合于当地环境不仅仅是景观上的融合, 更包括生态上的融合。如果区域用海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即使感觉景观效果很好, 最后还是会导致恶劣后果, 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厦门的筼筜湖原来并不是一个湖, 大约在200年前, 这里是筼筜港, 面积大约有20 km2。100多年前, 人们开始填海造地, 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 这里依然是筼筜港, 虽然面积已经减少了一半多。20世纪70年代, 筼筜港区开始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 筼筜港开始围垦, 在港湾口部筑起1 700 m长的堤坝 (即西堤) , 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设计, 使港湾成为封闭水体——筼筜湖, 水面缩小至2.2 km2 (目前退缩仅剩约1.6 km2) , 失去了原来1天两次海水潮汐自净, 出现了严重的污染, 屡发赤潮, 一度鱼虾绝迹, 垃圾成堆[2]。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 厦门市开始对筼筜湖进行综合整治, 1988—1999年, 厦门市就先后投入约3.5亿元治湖资金, 才初见成效[3]。

3.3道路、绿地面积占地比例较大

由于道路、绿地等公共用海会减免海域使用金, 加上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道路越多、越宽, 交通越好, 绿地越多, 景观效果越好, 因此大部分的区域用海规划平面设计的道路和绿地占地比例都比较大, 甚至个别区域用海规划的道路绿地占地比例达到60%以上。但实际上, 通常海洋的生态价值要大于陆地, 海洋的交通成本要低于陆地道路, 加大道路、绿地比例的做法实际上是增加了建设成本。同时也是对海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海域环境的极大破坏。

4提高区域用海平面设计的建议

一个好的区域用海平面设计应当具有以下特点:提升海洋价值、增加岸线资源、减小环境影响、利于分期实施、利于防灾减灾、降低建设成本。如何才能够做出一个好的区域用海平面设计,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4.1做好充分准备

在动手设计之前,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填海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对填海用途进行研究, 慎重选择填海界址, 务求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海域资源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利于用海区域内项目的实施及今后运营。建议尽可能进行选址地点比选。

4.2利用地质和水文条件

进行设计之时, 要尽量利用原有的水文和地质条件, 要把开发利用海域空间资源和整治海域相结合, 减少负面效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并考虑如何在今后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

4.3充分利用海域的天然优势

尽量少占用自然岸线, 多增加人工岸线和亲水面积, 提升填海造地形成陆域的自然价值和景观价值, 与周边区域更好地进行融合。一般来说, 人工岛式和顺岸分离式的围填海方式因为水道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 以及在美化景观、小气候调节等方面的海洋功能, 因此对海洋环境影响相对较少。因此, 建议平面设计时多考虑采用人工岛式和顺岸分离式的围填海方式[4]。

4.4少建绿地和道路

鉴于海洋的生态价值一般比陆地要大, 在进行设计之时, 建议尽量少建绿地和道路, 充分发挥海洋在生态、景观以及交通上的价值。

摘要:区域用海是当前海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 它对沿海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其中也有不少问题, 平面设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平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海域的利用效果、景观效果以及对于其他一些后续的影响, 包括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影响以及填海土地的价值等。文章着重探讨了区域用海平面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用海,平面设计,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佚名.平面设计师的概念[EB/OL]. (2010-05-10) [2012-05-12]http://baike.baidu.com/view/69088.htm.

[2]叶清.回望筼筜渔火[N].厦门日报, 2007-03-02 (15) .

[3]易福进, 兰灿阳.厦门市政府提出三大新思路彻底整治筼筜湖[N].海峡导报, 2011-06-23 (4) .

篇4:海的颜色

海是什么颜色的?

提出这个问题,估计多数人回答:蓝的。

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么?

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不论在大连、秦皇岛(北戴河)还是烟台,我看到的海基本上是草綠色的。阴雨天,海是灰蒙蒙的,这时天与海的色彩最为接近,相互“认同”,难分难解。浅海处常见黄褐色,可能是因为那里的沙滩是金黄色的缘故,浅海处因为涨潮退潮,因为风浪,因为游泳的人的折腾,把沙翻上来,便黄了,而遇到大风浪,便成了红褐色。风浪特别大的时候,表面是白色的浪花——泡沫,往下是红褐色的海,好像是——用我的语言——麦乳精刚被沸水冲过。

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叫做“好说好说”。

一九八二年底到一九八三年初我去南海,去西沙群岛,那里的海完全不同,那是深深的湛蓝色,阳光下映出一片金紫的光辉。阳光一接触到这样的海面便化作飞舞的金星,辉煌耀眼。飞鱼在海面上飞行。军舰在海面上行驶。浪花庄严无声。海的颜色神秘、深邃、伟大而又寂静。人们说这种颜色是由于海非常深。确实令人觉得非常深,不可见底。这深深的蓝色令人肃然起敬。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原貌的海。

一九八七年我去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在那里的蒙德罗区,我有机会几次下海游水。海滩的沙子全是白色的(是珊瑚沙么?我国南海诸岛的沙子是白色珊瑚沙)。海水则是纯净的天蓝,晶莹的、明亮的、无瑕的、欲滴的;我要说是少年人的天蓝如玉,令人爱不释手,令人不忍前去劈水前游,令人欢海而醉、流连难舍。在这样的水里游泳的时候,可以隔着海水看到海底白沙的一切形状和纹路,似乎比不隔水(即通过空气)还看得清楚。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汗毛倒竖起了几根。

一九八九年春季去法国,参加那一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顺便看了看摩纳哥这个小国的风光。那儿的海也是天蓝的,但似乎比西西里岛附近的策勒尼安海颜色深一些。

篇5:海的颜色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渤、戴、褐、泳、漆、嘛、溶”7个生字。

2、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4、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抓住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体会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

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说到海水的颜色,你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作者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海的颜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字词。

渤海、北戴河、黄褐色、游泳、漆黑、溶化

(2)组内批改,交流反馈,师指导书写。

B生组织批改,A生指导观察,C、D生练习发言。

①“漆”的“漆”和“膝盖”的“膝”区分开。

②“戴”字要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写;“漆”字的右下部不要写成“水”。

注意区分“融化”和“溶化”:融化是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

(3)生练字本上练习书写“漆”“戴”。

(4)齐读词语。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质疑部分?

3、交流反馈。

师:请同学们读第一部分:你读到了什么?(引出四个问题)

生:海是什么颜色的?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当你看到这一个个问号时,你想干什么呢?(引出这一个个问号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使我们迫不及待地往下希望一探究竟)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现在,咱们就来读一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观察到的海的颜色吧!

2、出示阅读要求。

3、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

4、边读边勾画写这些海的颜色的词句及作者的感受。

5、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指名代表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C、D生尝试读文,A生组织讨论,B生总结发言。

6、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把你们的学习成果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吧!

7、指名小组代表交流,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注意:起来交流的同学要求先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读一读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最后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预设回答

渤海

生:渤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第4自然段。)

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真是变幻莫测。

师:多么神奇的渤海呀!它的颜色居然还会变呢!对于渤海的颜色谁还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吗?

生:阴雨天海天相接,仿佛天与海连为一体,那是多么壮观哪!

师:此时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海天一色。

生:风浪特别大时,上面是白色浪花,下面是黄褐色的海。色彩那么分明,多么惹人喜爱。

师:多么亲切、自然的颜色啊!

师: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为什么浅海处是黄褐色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教师引读:大屏幕出示因为??因为??因为??因为??

师:作者怎么知道这么多原因的?

生:作者去过、见过。

师:你怎么知道作者去过?

生:因为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作者就说了“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这说明作者到过渤海。

师:此时此刻你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

生:不会。

师:难怪作者会说“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师:为什么渤海的颜色会令作者觉得温暖,亲切,随和呢?

(引出因为“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浅海处是黄褐色,黄褐色让人觉得温暖。)

师:是啊,渤海那么温暖,亲切,随和,就像亲人抚摸着我们,就像朋友等待着我们,让人愿意接近。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课堂小结

还有还有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后习题

1、形近字组词。(考察对生字的掌握)

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理解课文内容)

地点

海的颜色

“我”的感受

渤海湾

3、读句子,回答问题。

篇6:海的颜色作文

当我们购好了船票,人车均已登船后,开始了我有史以来首次的长距离的横渡。初次登上大船,我的心情可是无比的激动,期盼着大轮船能快快地驶离码头,出海航行,看看我心目中宽广的海洋。

船终于开了,我倚站在船栏边,看着轮船驶离码头的一刻,那浩瀚的大海总算呈现在我的面前。“哎,怎么海水有点土黄色的,不是湛蓝色的吗?”我在心里想,并注意起海水的颜色来。慢慢地,慢慢地,轮船离码头越来越远,我发现海水的颜色似乎有点青绿色了,就像树上刚冒出的新芽,不,颜色又比它深一点儿,对,像绿草地。随着城市楼宇消失在海岸线上时,那青绿色的海水颜色逐渐逐渐地加深,替换的是墨绿的一片。是什么原因呢?是海变深了?还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哗。不知何时,墨绿色也悄无声息地褪去,覆盖着海面的是一种智慧、深遂的蓝,轮船就在这上面急行,而海水却显得是那么的清新、干净,依然欢快地飞舞着。

似乎是海的精灵在引导着我,我走向了轮船的船尾,天啊!冰蓝色!是冰蓝色的海!也许是船尾的螺旋浆使劲的挠,使海水与挠起的浪花融合在一起,达成了共鸣,才会出现这梦幻般的色彩。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海的精灵,她在向我招手,这梦幻般的冰蓝色,不就是海的精灵的化身吗?没错,这就是我喜爱的冰蓝色,干净,纯美。只有在这干净的海域,海的精灵才会飘然而至。

篇7:教学设计3海的颜色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属于光学的开端,设计这节课,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以及亲身体验和感悟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始终体现出学生为活动中心这一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很高,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的科学探究法在班级中的使用是以自然小组作为实验单元的,这样具备一定的同组异质、前后组间同质的特点,虽然,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时间差不多,但优秀学生带领辅助后进生的作用似乎不明显,只顾自己完成实验。在陈述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环节里,巡视一圈我发现许多后进生仍然存在不敢说、怕说错的情况,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感受谈论和表达的氛围,鼓励他们能够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锻炼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引导学生探索“七色光的发现”过程。但限于天气、教室位置以及实验器材的原因,未能成功完成这个实验,但让我欣慰的是仍有学生在此教学环节中提出了创新的问题,可见在之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我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得到了反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保持,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光源、光源分类、光的色散现象、白光的分解、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光具有能量,了解颜料的混合与光的混合的情况不同等等,本节知识相当多,为了使课堂紧凑,得到最好教学效果,使用“任务驱动法”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今后应不断延续这一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氛围。

篇8:苏科版3.1光的色彩 颜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和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和颜料的三原色、光具有能量。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颜色之迷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

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当我们走进一间暗室,通常会形容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那怎样才能看到手指呢?为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光的世界五彩缤纷,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色彩颜色

(二)进行新授

1、光源的定义及分类

哪些物体发光?电灯呢

蜡烛呢

电灯能自己发光吗 只有通电的电灯才能说是发光的只有点燃的蜡烛才能说是发光的

请同学展示生活中发光物体 我们把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按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来分,归归类呢

2、光的色散实验

太阳是最常见的天然光源,阳光的颜色是?它真的是单纯的白色吗? 到底是不是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提供你们器材:三棱镜、平面镜等,请你们来试试。墙壁上出现了什么?有哪些颜色?在物理学中我们说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刚才所做的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我们叫做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生活中有没有光的色散现象?

3、色光的混合

太阳光被分解为七种色光,那平时我们的彩色电视机也能为我们呈现 多彩的画面,请同学上来用放大镜对着电视机屏幕看看,真有这么多颜色吗

我们把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什么颜色?绿光和蓝光混合呢?红光和蓝光混合呢 若把三原色混合起来是什么颜色呢?

结论:自然界中红、绿 蓝三种色光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而其他颜色的光都可以有它们相互按比例混合得到,所以红、绿 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4、物体的颜色

请大家猜想白光分别透过红、绿、蓝三张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颜色的色光? 猜想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把书翻到最后一页,透过玻璃纸分别对着日光灯看,猜想对吗?解释为什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应用?

结论:有色的透明物体透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提出问题:没有光照射在图中的鹦鹉身上时,你能看到它身上的颜色吗? 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物体的颜色?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教师演示:让白光分别通过红色、绿色、蓝色的玻璃

仔细阅读课本p57的活动3.4,动手做一做,并完成课本上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再用蓝玻璃和红玻璃片压在鹦鹉的上面,观察鹦鹉的颜色,并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5、光具有能量:阅读课本p58-59:光能的利用

这里有一可转的小电扇,当一遇到强光就转起来,远离光线又慢慢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你能找到光具有能量的例子吗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优秀说课稿《我爱爸爸妈妈》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别刘端公,别刘端公陆畅,别刘端公的意思,别刘端公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