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促成长

2024-04-30

四心促成长(精选11篇)

篇1:四心促成长

幼小衔接促成长

——虢镇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举行教学交流活动

近日,虢镇小学与区中心幼儿园进行了教学交流活动。

围绕“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针对“去小学化”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与问题,虢镇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在开学伊始就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近日,针对老师们在拼音、识字教学中的困惑,虢镇小学发挥自身优势,选派骨干教师为全体大班老师进行了《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示范教学。课堂上,虢小杨静老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围绕声母韵母的发声技巧、带调拼读、音节直呼等重难点,为听课老师进行了教学示范,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

与此同时,“大班小朋友看虢小”等活动随之也将陆续展开。(虢镇小学 教务处)

篇2:四心促成长

——读《反思要善于“照镜子”》 有感

教学之后的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后,及时反思我们的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那么的重要。

本文在强调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后,紧结着介绍了什么是反思?对于反思的概念,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的作者认为“反思是一种内省,即通过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连同理想中的“我”的对话,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当然我们不难看出,这并非对反思一词的界定,而是一种理解,但这丝毫不影响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重点从反思的方法来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反思:那就是要善于“照镜

子”,善于从学生、同事、书籍中寻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真正地关注学生所学,警惕虚假繁荣的课堂。我们在关注学生是不是掌握时,应该关注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教学实际,有时在提出一些问题后,马上就有十来个学生举手发言,而且他们的发言是那样得准确,我迅速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非常轻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认为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但当测试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顺利,仍有部分同学并未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警惕虚假繁荣的课堂,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多多与同事交流,提高教学能力。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照照同事这面‘镜子’”。确实每当听取同事的课时,我们总是能观察入微,充分调动我们的批判能力,提取一些自己的建议。那么我们也可以据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检查一下自己在教学中有什么出现类似问题,同事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的;当我们在批判同事的教学时,我们能否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去“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破”而且还要“立”,还要切实去思考如果是自己来教学这一课或这一环节,自己会如何设计呢?怎么才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呢?同事确实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镜子”啊!

篇3:勤教善思促成长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日常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信其道。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此阶段总的原则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具备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唯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如在学习了《汉字》专题后,可发动学生走上街头查找错别字,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即“生活-课堂-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

五、合理利用语文资源,广泛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者余秋雨曾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语文资源,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周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学会质疑。如教学《幽径悲剧》,在阅读中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文章写的是‘幽径’的悲剧,还是发生在‘幽径’上的悲剧?”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文章写的其实是幽径上一棵古藤萝的悲剧。然后再引导学生继续质疑:“造成藤萝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明白文章的主旨了。阅读中经常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并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发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又达到了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篇4:“立镜”促成长

一、缘何立“镜”?

由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居里报告首次提出的“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一词,如今已风靡全国。其内涵,虽然因地域、传统、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校本管理”这一相同的口号之下,追求“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将激活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的目标,已成为校本管理共同的诉求。

于是,研究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态,寻找合适的管理策略,成了每一个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那么,我们的教师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是我们确定管理策略前需要省思的。

(一)教师的职业现状——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足

教师工作是一份稳定的职业。稳定的岗位与人际环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收入,给予教师一生有保障的安全感。在现行制度下,一名教师只要不触碰“高压线”(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严令禁止的行为),教师的饭碗是砸不掉的。于是,安逸的环境,滋生着惰性,封闭的环境,催生出僵化。一方面,教师按自己认为合格负责的标准工作着,另一方面,面对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的外在要求,又往往显得比较固执和脆弱。他们往往在“家长不懂教育”“过于苛求”“我很辛苦,我已尽力”等心理的暗示下求得了平衡,鲜有寻找问题求改进的积极心态。当真正出现矛盾冲突时,又往往被满腹委屈的情绪所包围,坚持自己的良好初衷而难以平和的心态正视问题并换位思考。正如《现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报告》一文所提及的: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可见,现有的外在要求多是徒增压力,压力并未催生出自觉发展的动力。

(二)教师的职业特征——独立自主中逐渐趋于麻木

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都是独自面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行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的现实,让教师磨炼出担当的勇气和决策的魄力。但同时,这份独自面对、独立解决,亦是滋生盲目的温床。因为,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在工作项目上往往是一种重复劳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在这些相同项目的每日操作中,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惯习。凭着这些经验和惯习,变成“熟练工”的教师“本能地”实施着教育教学工作。当然,这份“本能”,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工作的即时性,使得教师往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容不得多想;一方面,亦是因为教育教学事务的相似性,使得教师在完成看似相同的工作中,逐渐变得麻木,对于身边的教育工作和细节,没必要多想;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工作的琐碎与繁杂,也使得教师在完成各项事务的繁忙工作中没有空多想。于是,在日积月累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恰恰成了不自知的东西”。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多了一份习惯使然,而少了一份反观追问的敏感。

(三)教师的职业性格——需要民主、平等的管理文化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它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的结果。性格的形成除了受主观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环境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气质、不同成长史的人群往往因长期浸染于相似的环境、从事着相同的工作而逐渐具有了某些相同的职业性格。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亲其师,信其道”的工作需要,往往让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尊严感和道德感。他们享受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他们追求公正和民主的待遇,他们习惯于要求学生,却很反感于被要求……于是,我们看到,在学校管理中,强硬的工作方式带来的往往是教师的消极应付心态,刚性的要求在规范了基本的底线和可量化的标准之时,并不会带来成长的自觉。学校管理,必然要拥有人性的温度。

二、如何立“镜”?

如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下这些朴素的问题:

外在管理如何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是不是将“人”推到前台让其成为主角才有可能?

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的需要?是不是当他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能够更好的时候?

教师在什么时候会生成发展自我的自觉要求?是不是在他为尊严而作为、在作为中感受到被认同的愉悦并享受到成长的幸福的时候?

……

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问题的提出及求解的过程,也是催动我们实施管理的原因。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我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了以下这些“立镜”促成长的尝试:

1.以“他人之眼”为镜,照出差异促反思。

“他人之眼”,即来自外界的客观评价。教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使其较少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直面学生和家长时现实存在的心理优势,也往往让教师难以听到真实的评价和建议。于是,教师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自我认可度往往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此,学校的教学管理,就需要帮助教师打开这些倾听之“门”,让教师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在差异中发现不足。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教学管理中设置了一个固定的板块——评教评学。评的主体,是与教师工作有联系的“他人”——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内的工作伙伴等等。

每学期,我们采取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当然,要让这些来自“他人”的声音摒除不同情感因素的干扰,做到客观公正,是“立镜”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大样本、回避制以及指向具体行为的问题设计等,都是需要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调研内容,或借助网络进行选择性问题的调研,或通过纸笔进行意见和建议的征集。

在完成数据收集的基础工作后,如何用好这些数据,是“立镜”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让老师收到针对他自身的真实回馈,并让其了解整体的情况以作参照。同时,在数据及意见的呈现方式上,还需考虑到教师的自尊心,做到以个别化回馈为主。以表扬公开化、批评提醒私密化的方式,避免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归因。

2.以自身体验为镜,照出感悟促改进。

人的不自知来源于惯性中的麻木。因此,让教师跳出自己的习惯轨道,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反观自身,有利于激发教师反思的敏感和求变的动力。

如何让教师生出这反观自身的“第三只眼”呢?

我们想到,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催生这“第三只眼”。于是,我们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百节录像课”活动。全校近百位教师每人至少拍摄一节录像课,以此作为研究课堂的素材。从录像前的备课、试教,到录像中的监拍纠错,力求精致完美,不留遗憾。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录像课的回头看活动。首先让老师自看录像并允许提出进一步剪辑的要求,然后让老师们在备课组内互看录像,找出亮点和不足,最后,每个备课组向学科组的全体老师呈现本组教师精彩的录像课片段并进行赏析。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这“三看”的过程,就是“第三只眼”看自己,发现不足求改进的过程,就是明晰实践与理念之间有多远的过程,就是探寻理想彼岸的过程。

我们还想到,角色换位也可以帮助我们催生这“第三只眼”。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家庭作业布置情况的调研活动。我们收集了全校学生某一天家庭作业的所有项目,然后将全校老师分成六组,每组老师分工合作,将一个年级中各个班级布置的作业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如巩固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等),并模拟学生完成一份全套作业,记录下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教师们在模拟学生抄抄写写、读读算算的过程中,油然发出“机械性练习太多了”“这个阅读作业设计不错”等不同的感叹。这样的换位体验,自然让教师产生反省求变的思考与实践。

3.以同伴足迹为镜,照出差距促迈步。

“不跟女王比贵,不跟盖茨比富。”这句玩笑话揭示出人作为社会性群居动物,按其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兴趣等拥有着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同类”。并且,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圈子”内的同伴作比较,来考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幸福等等。

任何一所学校中,这样的“圈子”也或明或隐地存在着。教师往往按其工作资历、所教学科以及教学能力等,确定着自己的“同类”及参照对象。作为教学管理者,让这些“圈子”明朗化,让同伴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交流更加充分,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促使教师在比照中“自奋蹄”。

为此,我校近年来关注各种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比如按教学资历和能力划分的骨干教师团队和青年教师团队,按研究兴趣划分的课堂教学研究团队和科研团队,按政治身份确立的党员团队等。在对团队的管理中,学校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为它们确立相适合的任务和交流方式。

例如,我们针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有所弱化的现状,着眼粉笔字,进行每周一次的粉笔字展示及导师现场点评活动。我们针对青年教师理论功底尚可,但实践性智慧匮乏的现状,将青年教师按学科分成5个团队,将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教育教学期刊列出目录,让每个青年教师自选一到两本进行阅读,并每月进行一次教育教学期刊研读的交流活动。

又如,我们考虑到骨干教师教学上比较稳定、成熟,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这部分教师针对自己的兴趣专长,加强自主研究。为此,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自定研究月计划,研究项目可多可少,但必须包括阅读学习与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骨干教师的研究计划和成果建立档案制,每月交流各位骨干教师的研究进程与成果。如此,促使骨干教师在交流中借鉴,在研究中发展。

三、观“镜”之思

回首近年来教学管理之路上的点点足迹,对于校本管理与教师成长,我们深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同行们一起去探寻。

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话题是个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还比较混杂。人们提教师专业发展,有的是针对教师群体,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混同于教师的专业化;有的是针对教师个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而我们南师大附小所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育思想、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始终在路上的发展的状态。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一名教师在专业上是否在发展、在成长?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他们的瓶颈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目前还不够清晰、不够丰富。需要我们对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作出更为多元的考量,需要我们对教师发展一般路径的规律作出更为具体的研究。

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深深认同。那么,作为管理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管理作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如何有效激发与维持教师参与和反思的内在需求?如上文所述,我校所立的这些“镜子”,是一种用外部措施催生内在行动力量的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是一种自上而下(学校管理层面至教师层面)的管理,虽然在其中,我们关注到了评价的公正,关注到了对教师自尊心的保护与激扬,关注到了同伴合作文化的建立……但显然,它与我们理想的内控式管理与自我发展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现阶段的这些措施,还没有催生出我们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与有规划的行动。他们的反思与行动,更多地还是在这些“镜子”中现时现景下的随性而为。

如此,我们需要思考,外部管理如何与教师的价值实现相融合?现阶段,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即其人生价值。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多是从这一角度思考它的必要性,而对于教师维持其需要、尊严、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生命完善的意义,则较少考虑。正因为此,教师对于“发展”一词,更多的是感受着外部的压力,接受着自己作为社会人应尽的职责,甚至于,在忙碌中,自己都渐渐失去了倾听心灵深处精神生命成长渴求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教师未能形成发展自觉的原因。那么,我们的管理如何帮助教师形成自身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意识?这是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思之,思之,再思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篇5:经验交流,促成长

禹冰蓉

一、总复习前的准备 —— 加强两纲研究,认真钻研近几年高考题

《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牵引线,为我们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重心,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的组织复习。其次,要认真钻研近几年的新课标卷,仔细琢磨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与要求,明确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

通过统计考点分布表,摸索高考规律。

1、教材出现的新内容成为高考的热点:例如:程序框图、三视图、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回归分析、变量的相关性与独立性检验(2015)、几何概型、线性规划。作为课改后的新内容,这些知识是年年必考的。

2、函数的考察仍然是重点,从 2013 年来的统计来看,函数知识占卷面的 40%。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奇偶性、周期性基本性质,贯穿函数问题始终。基本初等函数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函数与导数问题仍然是高考的核心。其中函数的导数为 21 题压轴题,第一问多考察求切线方程、或者最值。第二位多考察二次求导,分离变量求最值问题。

3、圆锥曲线解答题作为高考压轴题出现,考椭圆与直线,圆与直线(15 年)位置关系较多。抛物线、双曲线多在选择题中出现。

4、解答题 17 题为三角函数或者数列,二者交替出现。数列多考察根据递推关系式求通项公式问题,以及错位相减、裂项求和法等。

5、统计案例往往与古典概型相结合,文科涉及频率分布直方图;也有可能是线性回归和独立性检验。理科多侧重考察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问题。

6、对于立体几何,是学生容易得分的题目,第一问多考察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的证明,第二问文科考察求多面体的体积、理科与空间向量相结合,多考察二面角、线面所成角的问题。

7、三选一题目中,对于文科生,咱们同学首选的是平面几何,其次是不等式,极坐标和参数方程在理科班讲了,文科班没讲。

8、通过研究发现,在历年高考题中,2012 年最难。2013、2014、2015 相对容易。在全市召开的备考分析会上,也有以 2013 年为高考出题标杆的说法。

二、一轮复习—— 要帮助学生重点梳理知识和方法,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利于提取的认知结构。

1、对重点知识与重点方法要理解准、透。

概念复习要到位:灵活用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提防误用或错用;全面准确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条件,熟练掌握表示有关概念的字符、记号。

关于这一点多做法是,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熟读课本,做课本上的习题,然后自己总结梳理概念、公式、知识点。并用双色笔记录在本子上。课堂上,老师重点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运用

概念解决问题。

2、要注意通则通法的运用。

学生认为数学难,其实就难在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运用方面。因此教师在点播时,首先要强调围绕该知识点,出题人会从哪几个方面考察该知识?题型是什么?其次还要特别强调数学思想方法问题,要让学生总结并反思在解题过程中是怎样运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划归、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整体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要让学生做自我诊断,会什么?你是怎样处理问题的?怎样把新题转化成为你熟悉的知识方法?

具体做法是:课前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自主尝试总结题型,课堂中,由浅入深的对例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和训练。课后,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摘选关于该知识点考察的最多的三种题型,完善笔记。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题型串联起来,课余时间能够随时翻看,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三、强调学生书写规范,避免无谓失分

在平时考试阅卷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为一些学生的书写不规范而失分感到可惜,高考阅卷也不例外。因此,答题规范训练是特别要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具体做法是:1、课堂演板、作业、考试中重复强调做题规范。2、让学生自主对照解答题的给分点,建立模仿和纠正。3、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限时答题规范训练。

四、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主要是课堂上练习的分层与学生课外辅导的分层。

具体做法是 1、在平时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难度主要面向中等偏上的学生。

2、作业方面包括:A 组的基础知识题和 B 组的能力提升题,A 组题主要是对知识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和简单应用,每个学生必做;B 组题主要选择一些中等难度的历年的全国高考题,供中上成绩的学生练习。

五、建立适合每个学生的高考分数目标,让学生在卷子上找分数。

在二轮复习阶段,每个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我给班学生分为 50 分、70 分、90 分三个层次。果断放弃超出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题目。选择填空保证对 10 个以上,数列、立体几何、统计案例、解析几何题的第一问、导数的第一问,三选一题的第一问都是学生通过努力和训练能做对的题目。

篇6:反思求进步 科研促成长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又到学期末了。回首这几个月来的工作学习,我真是感慨万千。

从永宁小学调到这里,由陌生到熟悉,由茫然到自如。我的一点点进步无不浸透着老师和领导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集体的朝气和凝聚力使我深受感动。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来。

这里浓厚的学习气氛感染着我。人人都在搞研究,人人都有科研课题,就连食堂的大师傅们都在交流学习,进行膳食方面的研究。而我,一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小老师,既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显赫的成绩,更别提搞什么研究了。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心理负担也很重。但是,通过几次培训,我明白了科研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神秘,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提,从《如何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到《如何让幼儿愉快进餐》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其实,科研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工作的全过程。在不断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1、我们实施教育的依据,也是我们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桥梁。

以前,学习教育理论是最令我头疼的事了,毫无目的性,盲目的进行上传下达,不理解,所以学起来也没兴趣。现在不同了,我们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是针对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而选择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到的理论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使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内化,并自觉转化成教育行为。

2、教研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进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自觉的发现了问题,并拿出来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最终解决了问题。就象一名勤奋的学生一样,在能动的创造中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成长。

篇7:知荣辱 学做人 促成长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知荣辱,学做人,促成长》

同学们,我们敬爱的胡锦涛爷爷指出,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的,荣辱观问题,是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无数的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英雄黄继光,党的好女儿刘胡兰,共产主义战士雷峰,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这些新时代的精神为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内容。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小年儿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名辩是非,分清美丑、区别善恶,对我们的成长只管重要。因此,我们要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结合起来,与自我构建和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

篇8:听课:教师互动促成长

听课, 是个老之又老的话题。也许正是因为对其习以为常, 听课这一教师间互动的、有效的教学活动, 才长期为人所忽视。而校园里习以为常的“任务式”被动听课, 则是听课的功能被弱化的重要原因。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做些自己的事, 或者几个人低声说话, 能做一个忠实的“记录员”的就已经是很认真的了。试想, 这样的听课有何效果?浪费了时间 (听课者与被听者时间的浪费) , 破坏了和谐 (上课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培养了惰性 (认为听课活动就是走走过场) 。长此以往, 教师之间合作互助的纽带就会渐渐松散, 作为教学活动中关键因素的教师群体, 就会成为一群消极的、松散的、只会单打独斗的个体, 积极、严谨、踏实的校园文化也就无法形成, 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也就无从谈起。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听课的意义。

一、从听课者的角度说, 同行的课堂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 教师个体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渠道很多, 纸质的、电子的、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 但无论哪种信息渠道都无法与课堂相比。

首先是课堂信息的全面性。小到一个知识点, 再到课堂活动的方法技巧, 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都可以通过课堂得以传递。一个人的知识再全面, 也不可能穷尽所有;一个人接触的信息面再广, 总难免有盲点。在课堂上, 了解别人的优势, 弥补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不足, 提升自己的理念;接触别人的理念, 融会自己的思想。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资历层次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课堂获得新知与感悟。其次是课堂的现场感。置身于课堂与观看教学视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场感, 在课堂上听课者也是课堂氛围的一部分, 对课堂气氛的感受, 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每一个细节的了解, 都是最直接、最细致的。特别是课堂上许多非预设的、最能体现教学智慧的、在“那一个”情境中才有的教学环节, 听课者只有走进课堂, 亲身经历才能准确把握, 而这些方面的“经验”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收获得更全面。此外, 许多听课的反思性收获, 往往是在听课的现场第一时间得到的, 因为当时的感触最真切、最深刻、最有价值。

二、从被听者的角度说, 同行的听课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促进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 课堂上有人听课和没人听课还是有些不同的, 同样被听者在课前的准备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公开课, 教者会在课前进行各方面的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 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从预习的安排, 到课堂各个流程的精雕细刻;从教学辅助资料的印制, 到课件等多媒体材料, 都会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备课时, 还会考虑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 本人的教学特长该如何凸显, 课堂上的亮点怎样才能打动听课者, 等等。总之, 精心准备一堂好课, 是对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检阅”, 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 会在“检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成长, 而这种成长是发自教师内在的真正的专业成长, 这种成长给教师带来的教学自信, 不是评课时的一些“溢美之辞”所能相比的。而教师教学自信的良性循环, 是推动教师专业进步的最实在、最强劲的动力。可以说, 某个时段被听课频繁的教师, 一定是这个时段进步最快的教师, 而不少教师专业水平的停滞不前, 也与多年无人走进他的课堂大有关系。所以说, 这种听课的“演习”进行得越多,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快。从这个角度说, 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听课之后, 教师不宜一走了之, 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教师一起交流听课感受, 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 与大家一起探讨、切磋。这样的互相交流, 对于教者与听者是“双赢”的, 互惠互利的。对于上课教师而言, 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 改进不足, 而对听课教师来说, 交流会进一步深化听课感受, 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的火花, 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 使之成为一种经验。如果课前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着力点, 那么课后的交流更是不可忽视, 就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个问题, 借助课堂这一鲜活的材料, 交流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得与失, 让全体教师在同一层面上享有同样的收获, 这样的交流才是高效的、高境界的交流互动。如果大家都碍于情面, 评课时一味说一些虚假的好话, 那么整个活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长此以往, 虚伪的教学风气和人际交往氛围就会得以滋长。此外, 听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 整理分析, 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 使之系统化, 更具条理性, 在此基础上写出听课反思, 提炼出一些共性, 上升到理论层面。

篇9:多思维,促成长

一、环境建设,焕发活力之光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班主任要下大力气抓好班级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

1.班级,环境建设的主阵地

文化环境氛围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独特的班级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更要创设生命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环境富有生命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2.专用教室,环境建设的主力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专用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耘出春天的‘村庄’。”如果我们能努力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赋予专用教室环境一定的色彩和教育意识,使专用教室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那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班级物质文化就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

3.黑板报,环境建设的先锋队

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班级文化氛围,自然也少不了黑板报的作用。黑板报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为灵活、最为多变的设施之一,我们每个教室后面的黑板时不时也得让它说说话。每个学期都有一些特定的节假日,可以利用黑板报,传达浓浓的祝福。国庆节可以出一期喜迎国庆的黑板报,让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又激发了对祖国的自豪感。10月份,还可以出一期建队日的黑板报,让学生知道少先队的由来和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没有节假日,班级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出一期有实效性的专题板报,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人文熏陶,丰富深层积淀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持久、大量地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人文建设。每天早上起床,就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诗文的朗诵声。学生背着书包念着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读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全校的经典诵读时间了,广播里响起了甜美动听的声音,带领全校师生共浴经典。学校的校本课程中也编排了一套经典诗文,有名言、有注释,有配套的故事和插图,看得学生不亦乐乎!

三、规范制度,还原学生本色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要以规范的制度为支撑。班级目标的制定,可以通过全班同学的酝酿、讨论、交流、完善后实施。学生自主讨论,制定各项制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情感、需要、愿望、兴趣等得到发展,在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班集体,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和受益者。

四、活动引领,促进健康成长

班级精神建设是一种深层次的育人资源。开展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少先队活动的建设,适时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次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又一次锻炼能力的机会。通过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表达、协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活动的引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民主和谐,体现尊重之本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中对班级建设提出的核心要求。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用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民主的班级体制,是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要注意的。班集体中的任何事情我都喜欢跟学生商量着来。班级美化布置,所有的点子都是学生的,我只是边上的附议者。班规班训的制定,也无不一体现了尊重这一点。一次,班里的一位同学的图书不见了,而班规中又没有涉及到这点,我就让学生讨论该如何解决。没想到他们经过讨论还罗列出了一二三来,并付诸行动。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把图书找回来了。实行民主,大胆放手,学生会给你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篇10:学习促成长 交流共发展

秋高气爽,阳光灿烂,踏着秋天的节拍,10月12日,麻店镇小学骨干教师来到五牌小学进行跟岗学习。来自不同学校的9位跟岗研修教师分别深入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研组,走进真实的课堂,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活动,零距离地感受五牌小学的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温馨的关怀、充实的历程,让他们在收获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友情。

二年级的徐丽沙老师在认真备课

五年级的刘瑞霞老师在认真备课

赵健老师的趣味英语课堂

纪学丽老师的高效语文课堂

郑华老师生动的数学课堂

毛建勇主任与跟岗老师们交流学习心得

曹树霞校长与老师们交流办学思想

李娟主任与老师们交流管理经验

通过一天的跟岗研修教学,老师们表示,此次学习的时间虽短,但可以说是收获匪浅,感触颇多。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师们表示将把这次跟岗研修学习到的先进教育理念、成功的教学经验,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为各自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次友谊的聚会,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交流,相信在有效的交流互动中,必将达到共赢的目的,共同带领麻店教育走向新的辉煌。

篇11:家校共育 共促成长

共促成长

孩子是含苞待放花朵,老师是辛勤培育的园丁,父母则是孩子的沃土,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

孩子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围绕家庭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事情。我的孩子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才进入小学半年的时间但是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孩子各方面相较于幼儿园有很大的进步,作为家长感到很欣慰,同时更能感到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独立性较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小学教育更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共同担责,并不是其中一方的事情。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性格、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语的“三岁看老”就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与联系非常重要,不能因为工作忙就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全权交给老师而不联系。多与老师联系,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老师也可以掌握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育;也能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定期将孩子的点滴进步或者不好的习惯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老师和家长们能共同对孩子进行鼓励或纠正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能不断进步,善于发现优缺点很重要,而这些的关键就是主动沟通。

注重与孩子的交流。与孩子交流才能更好地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只有与孩子交流,家长才能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才能贴切实际的培养孩子诚实、自信、开朗的品格,才能把握施教的主动权、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比如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孩子写作业拖拉,我们就给孩子讲做事情要有效率,高效率的好处,孩子在第一次体会到能快速完成一件事情时的成就感,现在孩子做事情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何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就给她讲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尽快做好了,才有时间玩或学别的东西。我们要求孩子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帮助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观念;要求孩子定时换洗衣物、不乱扔脏物,保持清洁卫生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对他人生的发展是有益的。

鼓励和表扬是教育孩子的良方益草。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就肯定他,鼓励他,耐心引导他,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我的孩子十分喜爱画画,我很支持她,她也经常在自己空闲的时间自主作画,以成人的眼光也许都是涂鸦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她独一无二的画作。我们就要对她画作提出肯定和表扬,让她对自己的作品更有自信。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讲大道理,让他亲身体会一些人生哲理。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他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爱好,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尊敬老师,尊重教师意见。我在与老师的交往中,知道老师工作的责任和辛苦。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尊重老师就是尊重自己,每位家长都应尊重老师。我对孩子的老师和学校的老师都比较尊重,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过半个不字。因为只有家长尊重老师,自己的子女才会尊重老师。而学会尊重是孩子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不一定全面,做的还很不够,孩子也还有不足之处,教育孩子作为孩子的老师最有发言权。

上一篇:养凤仙花作文450字下一篇:鹅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