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影评

2023-05-01

第一篇: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影评

《远去的音符》观后感

观《远去的音符》有感

《远去的音符》是由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的同学倾情演出。这部音乐剧从歌曲、音乐、舞蹈、剧情等全部由音乐与影视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一同创作完成。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原创剧。是天津市高校首部音乐剧。

该音乐剧经过长时间的排练以及演员的刻苦努力,整场演出流畅完整,配合默契,音乐动听,舞蹈动人完美,是一场动人心弦非常适合大学生,年轻人观看的演出。《远去的音符》它的音乐与剧情十分精彩。音乐青春,充满活力给人欢快的好心情。而剧情更吸引人,作品情节源自学生真实生活,生动活泼又极富青春气息。该剧通过回忆的形式演绎了六位主人公追求梦想的故事。通过梦想与现实间的选择这条线索,表达了音乐剧的主题。坐在观众席上,我感觉到了那份火热的、逼人的青春。这部充满青春气息又有些感人,让人思考的音乐剧——《远去的音符》非常适合我们观看。这是我们大学生自己的音乐剧,是我们青春的写照。

《远去的音符》“似在悠扬地诉说一个遥远的梦想,纪念那些一直流淌珍贵的过往,记忆浑厚里的沉静忧伤,记忆那化作绚丽五彩的青春和感恩母校的深深情思”。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时代感觉,在诗与歌完美融洽的场景之下的实践演绎。

作为音乐剧的主体,音乐这部分,我不得不去称赞。这些全部由我们老师同学原创的音乐与歌曲,动听充满活力与感染力,

充分表达着主题。我想音乐这部分是成功的最大部分。这部剧的音乐与歌曲充分体现了这些老师与同学的音乐实力与专业素养。

舞台上除了主要演员的表演吸引人外,更让我感动的,印象深刻的是舞蹈和合唱团。几乎每个场景都有舞蹈演员卖力精彩的演出。她们的表演动人,扣人心弦,紧扣剧情,与音乐融为一体,表演十分精彩。随着场景的不同,演绎不同故事的舞蹈。还有就是除演员外的合唱团。他们整场演出都在舞台下面,并且没有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只有演出结束,谢幕时他们才登上了舞台。尽管如此,整场音乐剧他们十分认真。我的位置坐在离和声团很近的地方,我观察到他们十分真正负责,非常卖力地配合着音乐与主唱。我想这也是音乐剧这么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非常感谢所有演员与工作人员的精彩演出与付出,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难忘的音乐剧。

非常感谢音乐与影视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为了《音乐视野》的同学能观看演出而给予的帮助。也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在音乐剧之后把音乐剧演员请到课堂,与我们近距离接触,为我们更完整的介绍这部音乐剧。并且通过演员们课堂上现场的演唱与表演,让我们体会了更多该音乐剧的魅力与吸引人之处。并且每个演员的唱功毋庸置疑。可见《远去的音符》融入了领导、老师与同学辛勤刻苦的汗水与心血。

祝愿《远去的音符》这部音乐剧以及所有演员们有更大的舞台,去演绎青春的伟大和音乐剧的无限魅力。同时也希望《远去

的音符》能更受外界的关注,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去观看与欣赏该

姓名:马霞

学号:

学院:计信学院 1230090128剧。

第二篇:《中国知青史》读后感:远去的知青 远去的岁月

南京东车辆段 周亚平

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领袖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随和践行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顽强的奋斗之歌: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有抛洒的汗水;大草原,戈壁滩,到处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木讷的农民,生活的艰难,有过彷徨,有过悲伤,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荷,我们坚强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第三篇:自由的牧歌

——读《我的阿勒泰》

题记:在大雪围拥的安静里,我一遍又一遍翻看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温暖——我正是这样慢慢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李娟

《我的阿勒泰》的作者李娟,书是朋友送的,购自当当。

初初接触李娟的文字,第一感觉是细腻灵性,毫无匠气,一下子抓住我的心,一篇又一篇的文字,一气读完。

这是一本能让人着迷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人抵达安静的书。用“浑然天成”四个字来形容李娟的文字,一点都不为过。它像是旷野里响起的一首自由的牧歌,悠扬,昂然,深邃又嘹亮。在这本书里,她将阿勒泰山区的天空、大河、土地还有寂寞自适的人们,就那样轻轻的,轻轻的用她灵性的毫无矫饰的语言带到身边。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不需要一波三折的情节,没有现实的灯红酒绿,没有无病呻吟的惆怅,没有炒作,亦无喧嚣,有的只是北疆大地上自由吹过的风,乱云飞渡的长空„„一切自然的如同那条一直流淌的河流„„

那是一片异于都市,也异于很多乡村的生存之地。在暮色的荒野里,在雨中,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在沙依横布拉克的草地上用篷布和塑料布搭起栖身之所,开始了在阿勒泰的生活„„

在这里,要骑四五个小时的摩托车,在风沙肆虐中穿过人烟稀少的戈壁滩才能去一趟县城;当蝗灾来临的时候“跟沙尘暴似的,半边天都黑了”;在零下四十二度的寒冷里,“穿着厚厚的棉皮鞋,也跟光

脚走在冰上一样”„„环境如此,但她的文字仿若那眼滴水泉,不知从多远古的岁月流出,带着生命的痕迹滋润着丰美肥嫩的草原,扎根大地的大树,带着花纹的鹅卵石,晚归的牧人,在森林深处悄然盛开的大朵大朵的木耳,给路人带来希望,粗粝中藏着柔软的诗意。

她写的平实的小事,但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有意思和温暖人心。这些温暖来自于阿勒泰的美,是生活本身的美,那些被放大了的细碎生活更令人惊讶和沉迷:新年里带着三条狗到远方去散步,骑着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在空旷的山野里睡觉,围着帐篷驱赶牛……那个朋友婚礼上坐在她旁边的维族小伙,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那些过节在商店狂买布料的牧民,那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她去森林采木耳等等。这些朴实纯粹的事在她笔下,竟如此引人入胜。每一段景色每一种生活都亲切准确,这生活包含着什么,让人如此的眷恋和感动„„不抱怨、不消沉,淡然的接受,热情的生活,快乐而感恩,对周围的一切不漠视,拥有如孩童般纯粹清明的心境„„这应该是真正强大的人应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吧„„

被文字记录下的阿勒泰,同样被记录下来的还有一个个纯粹的灵魂。养鸡、卖杂货、种葵花、剪羊毛、采木耳、牧民们、年迈的外婆和懵懂的自己。这本散文集,写的是那样一些遥远地方的事情,戈壁、草原、雪山、帐篷、骏马、牧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条河流,通向家乡的一条道路,乃至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子,匪夷所思的边地医生,酒鬼、醉汉,家里老外婆可笑的习惯,荒野中的一次次沉睡,都别有一种光彩,更不用说弹冬不拉的哈萨克青年、淳朴自然的少女、地区

赛马会、乡村舞会这些本来就美好快乐的事情了。平淡却不平凡,清贫却不悲苦,迁徙却不流浪,遥远却不孤独„„活得简单、纯粹,这大概就是阿勒泰这片广袤的天地所孕育出来的纯真灵魂。

戈壁滩上的云、荒原上的风、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严冬、还有另人绝望的山野„„大概正是这样一片土地才能给予李娟恣意的灵性。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块“净土”,一个不愿被打扰的快乐,清新的世界。正如她在这本书序言中写道:“在大雪围拥的安静里,我一遍又一遍翻看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温暖——我正是这样慢慢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是啊,生命中原有一种纯粹的底色,不是梦寐以求的追寻,也不是脉络清晰的设计,而是一种生活至简,情感温良平和的释放„„此刻,静夜如此安谧,遥远的阿勒泰那些寂静固执的美好如在眼前„„

第四篇:《歌声已离我远去》读后感7篇

是上帝吗?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汤博雅

从古至今,人间都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人的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我们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完全是上帝的功劳。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反对。

面对不同的说法,我们究竟该做出怎么样的抉择呢?这始终是个谜,没有人会知道以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便是科学家说出来的,也只是猜测而已,对与不对,也只有以后的人做决断了。

有人说:“人类是由动物演变而来的。”也有人说:“人类是由上帝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真的不能绝对说谁对谁错,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天地是人类生长的源泉,也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源泉,没有天、地、鸟、兽、植物,我们是生存不下去的,所以,好好珍惜这一切吧。

上帝应该存在吧,或许,他现在就在看着我们好好学习,自由快乐幸福地生活呢。也许他也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为我们的祖国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而又伟大的心血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上帝、神明的守护下,在父母、老师、亲人的关心爱护下,我们必定会发展得更优秀。

让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吧!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马延清

《看不见的橘子》这本书,已经被我完整、认真地看完了。说实话,虽然最后一篇的内容有点少,但故事的精髓却很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小是一个十分开朗的小女孩,拥有我们普通女孩子的任性、顽皮的特点,同时还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从这则小故事中,我明白了友谊是伟大的,它时而坚固,时而脆弱——“我”和小小玩“子”的时候,就因“我”不小心踩了小小的一个“子”,就让我们之间爆发了一场小型的“战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搞好我们的友谊,每一个人都可以,只要你想。

我还知道了微笑的力量。微笑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像“我”和修女一样),可以让别人明白生活的快乐,还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开心果。所以,既然一天无论如何都得过,那为何不让快乐、甜蜜永驻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呢;为何不让悲痛、伤心远离我们的生活呢?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失去玩伴的那一瞬间的悲痛,也让我看到了童年欢笑的每一个笑容,还让我看到了文中“我”对歌声的迷恋和好奇心。

也许这就是成长,这就是生活。

《歌声已离我远去》读后感

张雯慧

《歌声已离我远去》这篇,语言中多了几分情调,也多了几分凄凉。

故事中的修女,虽然有些迷信,但却拥有一个好嗓子,并且心地善良;而“我”是一个经常为别人着想的女孩儿。故事中的很多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为别人着想,就像故事中的“我”为了不传染修女水痘,便选择几天不去听歌一样,如果不那么做,或许修女就不会再有绝美的容颜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尽可能为他人着想,做事之前也要想清楚这事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绝不要盲目地去做某事。

有一个成语叫“祸从口出”,意思是一句话,就可能造成自身的灾难,可见生活中说话也是很有意思的。在故事中,“我”明明知道修女迷信上帝,还是去反驳她,似乎这一举动让她受到了一些伤害。所以,说话之前一定要先经过大脑思考,三思而后行。

还有许多生活的道理,在我脑中一一浮现。它们像一汩汩清泉,流入心间,让人回味无穷。读书,重在感悟,读书,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刘乐乐

《歌声已离我远去》讲了我、小小、修女、陈建国之间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这么几个道理:

一,要珍惜童年时光。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可以大声唱,可以爬上树梢荡秋千,可以玩过家家,可以唱颠倒歌。但等我们大了,明了事情了,还会再干这种蠢事吗?所以,好好珍惜时间短暂的童年时光吧,这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二,不要以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就像文中的“我”对待修女信仰耶稣的事情,我认为世上没有耶稣,没有救世主,只有凡人;而修女和我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也因为这样的争论,修女不再理“我”了。是呀,如果你喜欢某个东西或某种事物,另外一个人对你所喜爱的嗤之以鼻,相信你也会恼羞成怒的。再说,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教育”不是提倡换位思考吗,如果你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会出现新的转机,眼前也会豁然开朗了。

三,莫要小心眼。小小是一个“黄发婆”,什么事情都计较,有什么心眼,就耍什么心眼,真气人。我们不要做小小那样的人,而应该大方,坦率,真诚,千万不要让别人产生厌恶感。

《歌声已离我远去》读后感

王雨洁

时间在流逝!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读完了《看不见的橘子》这本书了,也深刻了解了每篇的内容,并且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歌声已离我远去》里面的场景描写很优美,读它,有时会感到清爽,有时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好像一股暖流溢满心间。

读了这篇,说实话,我的感悟并不是太深。

“阿兴虽然比我高一级,但成绩平平,就连‘蒸蒸日上’都要问我,更不用说‘乳臭未干’了”。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没有文化,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干好。学习很重要,知识更重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有些时候,知识并不是对你没有帮助,知识你没有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吃了别人的东西,别人告诉了你方法,不但不说感谢,反而还会诬告别人。真的算是颠倒黑白,正邪不分了……

虽然这篇读得不是太透彻,但我至少懂得了:学习很重要,品格更重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歌声已离我远去》是《看不见的橘子》的最后一篇,写这篇读后感时我心潮澎湃,有种怀念的感觉,所以感悟很深。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我”家搬到了一个白色的教堂附近,我每天都躺在一棵大树底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时间久了,便听到了一种非常美妙的歌声,于是,循着歌声找去,讶然发现:原来唱歌的是一个修女。过了几天,阿兴率领一帮人把修女抓了起来,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修女是坏人。这几天,虽然没有修女的歌声,但修女的样子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让我感悟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修女唱歌的屋子,虽然大门紧闭,但那美妙的声音却穿过那看不见缝隙的大门,传入了“我”的耳朵里。同时,我也想到了我们的海峡两岸的同胞:虽然远隔千里,但心和心却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万事不分离。

暴力解决不了一切,一旦有些事情在某种物质上搭建了关系,不是普通人能够分开的。

读《歌声已离我远去》有感

沈彦希

瞧,多快!这已经是《看不见的橘子》中的最后一篇了。

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不能唱歌了,听不到歌声了,还是更深一点的?反正我是知道了:主人公再也听不到长发修女那美妙的歌声了。主要讲了“我”、小小、阿兴、陈建国和长发修女之间的故事。修女是迷信上帝、信仰耶稣的,她们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是耶稣给的,所以时常赞颂耶稣。而这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明白,为什么所谓的“正义”势力对耶稣这么反感呢?还有“阿门”——哈——真有趣!

读了这篇,我还知道:一定不能忘恩负义。当我看到阿兴、小小兴奋地抓修女时,我比主人公还要气愤!他们几个人怎么能如此忘恩负义呢?难道他们忘了,那个长发修女给了他们多少“好处”吗?阿兴每次去都吃好多又大又甜的葡萄,而小小每次去向修女学习护养头发时,不都是很高兴么。难道他们亲自去捉修女就是所谓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么。

哎,那些修女又没碍他们的事,可为什么他们会那样呢?

第五篇:远去的故事

远去的故事,不能远去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起,6个星期,30余万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被焚毁。这是74年前发生在中国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耻辱。74年后,当我们随着张艺谋导演的镜头回到那段过去的岁月,同样的历史,换一种角度,也会有不同的领悟。

《金陵十三钗》改编自著名的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1937年的南京,日军进攻,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座天主教堂里一个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十四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非常惨烈的战争场面,顽强的中国军人,用最原始的手段对抗着日军的装甲部队。战争场面之宏大,确实如宣传中所说,有好莱坞战争大片的成分,让人不禁对在那个全线溃退阶段还能血战到底的中国军人表示由衷的钦佩。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之后,开始进入影片的主要故事发生地,一座天主教堂,一个美国人,带着一群逃难的教会学生躲了进来,紧接着是十四个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也进入了教堂,就这样,故事围绕着如何能活下去这一个目的展开。学生们对妓女的厌恶,妓女对学生们的调戏,米勒对玉墨的喜爱和豆蔻对浦生的动情,伴随着日军的进入,女学生的坠楼惨死,豆蔻为了让浦生临终前能听一曲《秦淮景》而惨遭蹂躏致死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将两个本来对立的阵营融合在了一起,到影片的最后,为了保护十二个纯洁的女学生,原本一群被认为是最低贱的女人,却做出了很多高尚的人也无法做到的事情,就像春花说的,要改变世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死相,慷慨赴死,米勒在影片的最后,带着一车的学生,在夕阳中消失。

整个影片可谓高潮迭起,开场的战争场面首先给人以震撼,将战争的残酷和以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为首的军人的拼死抵抗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日军攻入教堂的时候,面对几近疯狂的日军,米勒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他不想卷入战争,对他来说,本来是一笔生意,完成后就拿钱走人,可是当那些女孩就要惨遭毒手的时候,心中的正义感和激情被点燃,那一刻,他不再是一名为死人化妆的化妆师;当他将红十字的标志在空中展开,对着日军怒吼,训斥他们的暴行,那一刻,他就是神,虽然随后就被日军戏剧性的打昏,可这并不能影响他内心有成为神的潜质。为了营救女学生,李教官将日军从教堂中引出,最后和日军同归于尽。这些场面在电影的前半段给人以深深的刺激,让人心潮澎湃。随着故事的发展,豆蔻为了给浦生弹一曲《秦淮景》跑回烟花巷拿琴弦而被日军发现,惨遭蹂躏致死,让人为这痴情女子的真情而感动,也让人感慨,谁说妓女无情,在这乱世中还能有如此真情,怎能不让人落泪。影片的尾声是以玉墨为首的秦淮姐妹,为了保住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而挺身赴死将影片再次引入了高潮,她们也曾有美好的童年,她们也向往美好的未来,可是命运却将她们带到了一个无法回头的现实,她们做的不光是拯救一批年轻的生命,她们更是拯救未来,一个她们寄托了很多希望和理想的未来,也许她们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可是在夕阳下,她们是最美的女人,就像影片的英文名字,“战争中的花朵”,她们确实是这场战争中最美的花朵。

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很多,褒贬不一,有人表示赞赏,说这是张艺谋导演近几年最好的一部影片,也是近年国产战争片中的精品;也有人表示失望,一部准备了

4、5年,投资6亿的影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确实,如果和好莱坞的战争片来比,确实还有一些差距,从故事的编排角度来说,也有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可是我想说,给中国导演一些支持吧,毕竟,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感人的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首先,国产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会讲述故事,这部影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她没有旧版《南京大屠杀》单纯的对凄惨场面的描写,也没有陆川导演《南京!南京!》中以日本人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让人看后一直觉得很压抑。张艺谋导演将整个故事放在一个战火中的教堂展开,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通过情节的细腻描写,让每个人都成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让我们重温那个离我们不算太遥远的年代。其次,影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刻画的深度尤其精彩,这也符合张艺谋导演一贯的风格,米勒从一个懦弱的财迷兼酒鬼,到内心的中的良知不断被发掘,他曾经也是一个父亲;玉墨那光彩迷人的外表下却有着凄苦的身世,她也曾是一个青春年少的学生;春花一个撒泼耍混的女人也能说出要改变世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思想这样大义凛然的话;小蚊子在上汽车前突然面对死亡表现出了恐惧等等这些,都使电影更能够引起观影者内心人性的共鸣。我觉得,有这些已经足够了,给中国电影一个成长的过程,抗日战争也打了八年啊!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不会是最后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一部。我想说,我们虽生于这个和平年代,那段历史离我们也在慢慢远去,当我们习惯了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和嬉笑怒骂的肥皂剧的时候,需要一些沉痛的东西,或者说一针强心针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这个国家曾经被倭奴蹂躏。也许再过一些年,我们的儿孙们会对那段历史更加陌生,也许有一天,抗日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历史中的一段故事,日本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化妆品、电子产品和AV女优,他们不会知道那段历史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我希望会有一些能够吸引他们注意的媒体,通过一种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那段曾经的过去,那段能够点燃他们心中怒火的历史,让他们能够记住,作为炎黄子孙,应保卫这片养育自己的热土,时刻谨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2011年12月28日

上一篇:云南美食介绍特色美食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同音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