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原著选读试题

2024-04-22

马恩原著选读试题(通用6篇)

篇1:马恩原著选读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3.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4.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5.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明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论述了那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马克思是如何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五)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点的论述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

(六)毛泽东:《实践论》

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

3、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七)毛泽东:《矛盾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郑祥福等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也可使用其它教材)

四、样卷:题型举例

一、概念题

如:人的自由发展

二、简答题

如: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三、材料分析题

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四、论述题

如:马克思在《提纲》中如何将自己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卷(1)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简述《资本论》(法文版)独立的科学价值。

2.简述《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

3.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4.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原子的直线下降与偏斜运动之间具有根本差别”的哲学含义。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6.试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7.论述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遭遇到的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对马克思哲学的立场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原著研读题(本大题共30分)

8.仔细研读以下原著选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时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了人,毋宁说,不过是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哲学时说,“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概述斯密-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体系以及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本题10分)

(2)请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试分析黑格尔思辨哲学与国民经济学之间具有何种意义上的“共谋”性质。(本题20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卷(2)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

2、简述《资本论》(第一卷)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3、理论联系实际,简述如何正确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4、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原子的直线下降与偏斜运动之间具有根本差别”的哲学含义。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5、试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开拓了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7、论述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仔细研读以下《原著》材料,回答第8-9题。(本大题共30分)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1)“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2)“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了人,毋宁说,不过是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

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8.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对黑格尔的哲学批判,深刻地揭示了二者之间具有何种意义上的“共谋”性质。(本题15分)

材料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共产主义是最近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

材料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

(1)“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2)“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9.请联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状,试述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思想高度及其当代意义。(本题15分)

复旦大学2009年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博士试题

一、名词解释市民社会历史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资本论》三大手稿马赫主义

二、简答题(五选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是在哪一部著作以什么形式发表的?写出该提纲最后一条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命题,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从六个方面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指哪六个方面?恩格斯与列宁论述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3种即可)?哪些自然科学成就促使恩格斯思考自然辩证法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如何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论述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简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关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试据此阐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07年考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一、简答题(5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异化及其扬弃”的基本思想。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规律的要求及作用的论述。

5.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的论述。

二、论述题(3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

6.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如何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制度作用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8.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1890年9月21日—22日)中关于历史发展中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郑州大学2009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世界不是既成事务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立刻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感觉它。

3.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反杜林论》关于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思想。

2.《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理论贡献。

3.《矛盾论》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思想。

4.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人的自觉目的与社会客观规律及其辩证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2.《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后作业习题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2.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3.试述对“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理解。

4.马克思是怎样扬弃黑格尔哲学的?

5.试述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6.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7.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

8.试述《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9.马克思是如何分析人和环境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10.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市民社会”。

1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3.费尔巴哈既然把人看作感性对象,为什么又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14.旧唯物主义者“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为什么会陷入循环论的误区?

15.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体现在哪里?

16.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1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1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

20.实践本体论、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阐述分工思想的?

23.如何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

24.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历史评判,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何启迪?

26.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

27.试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两种生产理论。

2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家庭观的当代价值。

29.《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如何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0.《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一、简答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基本观点?

3.观念上层建筑与非观念上层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4.马克思是怎样对“生产一般“进行批判的?

5.《序言》是怎样论述“经济基础”的?

6.如何理解“事物或现象是对立面的综合和统一”?

二、辨析

1.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和消逝。

2.发展是增加或减少,是重复。

三、论述

1.《宣言》是怎样论述未来社会的?

2.《形态》是怎样论述“现实的个人”的?

篇2:马恩原著选读试题

一、名词解释(五选四)20分

知识三元分析、先天知识、表征主义、扶手椅哲学、真之符合论

二、简答题(四选三)30分

2.1请举例从语言形式上说明知识的不同种类

2.2请叙述知识确证理论之基础主义

2.3请叙述知识确证理论之可信赖主义

2.4请叙述怀疑主义的自我反驳论证

三、论述题(三选二)50分

3.1请以消除假证据理论为中心,说明该理论无法回避葛梯尔型反例,而且排除了部分可信的知识实例。并基于以上分析对该理论进行有根据的评论。

3.2请叙述知识的信念说,并论述知识与信念的关系。

3.3请叙述本课程的某一理论观点,并给出你的评论和依据。

篇3:马恩原著选读试题

一、语言工具论

在双语教学中, 面对英文原著, 两种语言转换带给学生的接受、理解和思考就存在问题。学生比较被动, 听的是英语, 却按照汉语思维思考、理解和表达, 在听说读思之间不时进行双语翻译和转换, 相当费劲, 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一直疑惑不解的是:学生从小学或初中就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学习英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英语尤其重视, 那么不管是接受还是运用双语, 学生为什么学得还是如此艰难?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调查, 发现问题根源不止一处。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 师生大多实践“语言工具论”, 认为英语无非就是一种工具, 通过语言对等法, 就可以将之转换成相应汉语, 也就可以理解其意义。殊不知, 语言只是一种“能指”, 不同语言背后的“所指”是不同的。简言之, 英语所指的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等和汉语有很大不同,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个“所指”, 仅仅关注语言本身这个外壳。这在低阶段的教学中无不妥之处, 但高阶段的双语教学中, 问题就凸显出来, 难以进行两种语言的思维转换。

英美文学课程明显不同于其他课程, 显然, 它的语言更抽象、凝练, 所指的涵义更丰富, 并且随着时代和作家的不同而动态发展。比如“nature”, 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思潮里, 意义截然不同。同样是诗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音步、抑扬格、押韵形式等和汉诗迥异, 仅仅用语言对等法, 不可能真正达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目的, 必须提前从汉语或英语阅读中了解大量相关文学甚至文化、历史知识做铺垫, 才能真正领略原著的魅力。

因此, 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双语教学首先在思想上要厘清过去的“顽疾”, 即抛弃简单的“语言工具论”。要挖掘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思想, 体会不同语言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更要有跨文化比较的意识, 明白差异, 才能更好地进行双语转换。

二、“双语”理解机械化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规定了两种语言在课堂上的运用比例, 如目的语运用至少要占教学用语的50%, 这个量的规定反而削弱了双语教学的内涵。因此, 在教学中, 为了这个50%, 就会出现以下情况:教师绞尽脑汁进行双语讲解、转换, 费时不说, 内容量和深度也不够, 与单纯用母语或目的语的教学比较, 大打折扣。

其实, 双语教学早期多采用加拿大的浸入式方法, 不管是完全浸入式还是部分浸入式, 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用目的语, 只是学生在后者中用部分母语。但随着双语教学的发展, 方法逐渐与时俱进。“双语课不是以课上仅仅使用外语或两种语言来衡量的, 即使只使用外语授课, 仍然可称之为‘双语课’, 因为学生通过该课程获得用两种语言储存和表述知识的能力”[3]139。笔者也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 没必要死守这个数量规定, 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语言调整。双语只是一种教学形式, 真正的衡量标准应该是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比如学习莎士比亚作品, 就宜多用母语解释文艺复兴文化背景、作品的内涵, 毕竟, 学生更习惯用母语思维思考。

三、文学性缺失

此处是基于英美文学作品原著选读课程而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不同于科技类时事类作品的学习, 它更注重文学性。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原著的学习, 领略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思想, 尤其是原汁原味的作品学习能弥补翻译中易缺失的部分, 从而零距离接触英美经典作品。教学中一旦纠结于双语, 具体学习、分析作品时, 就会更加关注文字本身, 如字词意思的转化、句子的翻译等, 反而是一种翻译式的学习, 忽略了引导、思考和体会等, 也就丧失了对作品文学性的领悟。

笔者认为, 要加强此门课程的文学性, 就需要结合其他文学课程, 进行综合学习。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的,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并且, 目前“大多数双语示范课程被当成一门孤立的课程来进行传授, 忽视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全方位建设及各门课程之间在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性”[4]173。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需要结合其他学科, 或涉及中西文学共通性或者中英作品比较领悟时, 双语教学就应该灵活。

四、忽略学生实际情况

双语教学主要针对非外语专业, 如本文所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外语专业的学生, 外语不是其学习的主要语言和方式, 况且学生对外语的热爱程度和其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就连非常强调英语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令人担忧。先不说其过级率和口语听力水平有待提高, 单就畏惧英语的学生就大有人在, 其中大多因为畏难而已放弃英语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学, 确实困难重重。

在具体教学中,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顺利进行双语教学, 教师对兴趣不浓、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没办法兼顾。所以, 课堂上就只有极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跟上双语教学的步伐, 能坚持到最后。这样下来, 效果适得其反, 因为教学不应该只兼顾极少数优秀者。笔者在这一点上用了一些小策略, 尽量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在每次课前, 给每个学生5分钟, 让学生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演讲。要做好这个演讲, 学生得提前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查阅资料, 再组织语言、朗读, 直至能够演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结合学生层次不一的情况, 分别有所锻炼。但如此一来, 教学任务加重了不少, 因此该方法最适合于小班教学。

总之, 双语教学只是一个教学概念和方式, 应根据具体课程和师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文也只是探讨具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症候式分析, 对双语教学的探索还有待深入。

摘要:在全球化和汉语热的趋势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因其专业特点, 对外语的要求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专业课应多采用双语教学, 《英美文学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双语教学有其自身优势, 且文学课进行双语教学很有必要。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英美文学,症候式,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文献

[1][加]W·F·麦凯, [西]M·西格恩.严正, 刘秀峰.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45.

[2]李如龙.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05.

[3]黄崇岭.双语教学核心概念解析[J].外语学刊, 2008 (1) :139.

篇4:名著选读教学中的“原著意识”

苏教版高中课本中选取经典名著片段作为教学篇目的不在少数。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边城>节选》;必修三中《史记》、《庄子》和《墨子》中的一些篇目;必修四中《<雷雨>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节选》;必修五中《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笔者在实习期间正逢指导老师张老师讲授《巴黎圣母院》的节选篇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学习其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形成文字供大家评阅。

一、完整的教学流程

教材当中选取的一些中外名著都堪称经典,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在应试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学习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名著名篇的选取可以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还可以相互之间交换不同的阅读体验,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的集体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有更多的触发点,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

当然,作为教学内容的名著节选片段最基本的还是扮演着语文教学内容的角色,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该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或流程)。张老师在教授该篇目的时候就流程来说中规中矩,即复习旧课、开始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在这中规中矩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第一,解题过程中,张教师将题目分解成三部分:“一滴水”、“一滴眼泪”、“换”。由“一滴水”中的“水”给学生明确了“卡西莫多喝的水”和“爱斯梅拉达送的水”,帮助学生明确节选片段的主要人物: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再者“一滴眼泪”,学生都清楚是卡西莫多的眼泪,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卡西莫多流的泪是什么泪?这泪里面包含了什么?”,该问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去对文选内容做一个概括和进一步理解,至少是在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主要情节之后方可答出。并且,这“眼泪”中包含的“感激”、“自责”、“悔恨”、“开心”、“觉醒”是对卡西莫多情感的层层深化才能体味完全的。而对于学生无法生发到的点,教师选择带着学生回到文本当中去寻找具体的语句,再来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去感受卡西莫多眼泪中的内涵。该教师将节选片段从名著的角度转换成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这是值得称赞的和可取的。最后的“换”字,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充分地尊重了原文内容,不仅仅拘泥于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译本。教师在明确了“换”字用的不准确的情况之后,一方面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择“一滴眼泪”和“一滴水”之间的连接词,另一方面教师给出了原著当中作者的原标题“A drop of tear for a drop of water”,让学生们就这个“for”的用法和文选内容来考虑,此处的“for”翻译为“换”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应该用哪个词。笔者觉得张老师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名著节选的教学一方面要考虑节选片段和名著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节选片段的题目有时候是教科书编者自己添加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稍加考虑题目的选取和内容的匹配度,这样让学生讨论题目取名的优劣性才有意义。古语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只是填鸭、灌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不会变通。特别是在教授名著片段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原著意识,需要自己先行回归名著,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部分,同时让学生对整个作品也有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第二,在文本的具体解读当中,该教师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让学生自行填充。

人物 卡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以泪报德

以德报怨

环境 冷漠、麻木不仁、愚昧无知

(社会环境——围观群众)

在具体的填充过程中,张老师依然是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的语句,特别对围观群众的形象把握上,让学生从语句当中概括得出。可见,阅读教学中万万不可脱离文本,而且在小说人物分析当中,文本内容的具体语句和情节的选择都是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主体思想的基本材料。

二、多样的教学形式

名著选读片段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也应该多样化。

以本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节选片段的细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明朗化,但是针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以及作者表达的主体思想的准确把握,笔者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方式一,带领学生进行扩充性阅读。节选的片段一定是经典当中更值得阅读的一段,但是仅仅阅读节选部分,笔者认为对于人物的把握、情节的感知还是有所欠缺。如果像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一样,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认真的投入到原著的阅读当中去,这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名著经典的时间,又能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进一步去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和抓住作者的主题内涵。而且学生在阅读时对有关文本的交流也能给彼此提供一些思考的生发点,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方式二,观看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好的东西要被别人记住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文字记录的、有影像资料的。学习该篇课文时,笔者的指导老师花了两节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影片中演员的台词、动作和神情,让学生对人物的感知由平面的文字转换成屏幕中动态的演员,使学生脑海当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更加丰富。

可见,适当的变化教学方式,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大概就是个意思了。

三、恰当的课后延伸

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给学生配备了《导学案》,每一篇都从教学目标到课后练习,再到资料链接都安排的有条有理,既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在本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导学案”中,学校设置了“课后练习”和“资料链接”两部分。“课后练习”中有关于本课的巩固练习,还有类似文本《<基督山伯爵>节选》的文本研读练习;在“资料链接”中,有“走进作家”——关于雨果的基本介绍、“《巴黎圣母院》简介”——关于整篇著作的情节概述、“美丑对照原则”——作者在文本叙述当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这些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最初预习时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文本之后提供了补充。

小说类文本,人物分析和情节把握是两个关键环节,所以教师不要仅仅告诉他们这个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而是要提供一些评述性的文章,让学生在赏析别人的评析之后,学会自己分析人物,特别是学会结合文本来分析。必修四配套的教参当中,就有一些学者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评析:管震湖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李万钧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可以当戏剧看的》、陈敬容的《<巴黎圣母院>评介》,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评析文印给学生,让学生在别人的评述中去把握整篇名著,也可以在评述中学习到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名著选读教学的“原著意识”,既是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也是提醒教师选读不仅仅是带着学生读节选部分,有时间还要投入到原著中去进行整体的阅读,将名著选读教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廖蔚芬.突破“导”字是关键——名著导读“五步教学法”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5]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4)[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篇5:《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甚至是有意无意地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的。

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的时候,我感觉我似乎是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中包含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其中,我对马克思的著作风格印象最深,他的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著作,它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对于这本书,我研读较深的是《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半个多世纪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浓缩了半个多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辉煌。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标志着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光芒四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就是与时俱进。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篇6:马恩原著选读试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环节“原著选读”参考书目和考核要求

一、阅读参考书目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

二、考核标准及要求

1.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以上所有的参考书目的内容。

2.任选其中1篇精读,并上交1篇读后感(在学生“实践教学系统”中完成),读后感不少于2000字,独立完成。

3.读后感中要有对所读原著基本观点的简单介绍,该介绍所占篇幅不应太大(约占全文的1/4)。

4.读后感的主体部分为阅读体会。要求用序号(一、二、三、四、五„„)列出反映阅读者体会的具体观点(独立成段),在每一个具体观点的下面一段,进行必要的说明。

5.老师根据每一篇读后感的字数、格式的规范程度、符合题意观点的多少、观点说明的贴切程度等,按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具体量化计分。

常熟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6.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该项成绩直接以零分记:

(1)上交的“原著选读”读后感被发现是严重抄袭的(如部分抄袭则作扣分处理);

(2)未按规定时间上交“原著选读”读后感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初中如何写好记叙文下一篇:淘宝天猫客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