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原著摘抄

2022-08-02

第一篇:傲慢与偏见原著摘抄

傲慢与偏见名著摘抄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傲慢与偏见名段摘抄,欢迎阅读!

古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今有人类登月的壮举。月亮还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对象,古代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月亮,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为月亮的美丽感叹不已呀!月亮永远是那样皎洁,高高在上。

看,那小虫也爬出小屋,迎着晨光,伸伸手,弯弯腰,活动活动筋骨,然后悠哉悠哉地踱进花草丛中,又开始一天新的生活。阳光照耀下的田野。黑黝黝的似乎被油脂浸泡过的越冬的泥土,显得酥软而滋润,并散发出阵阵的泥土芳香。泥块上的草茎业已泛出一点点淡黄,宛若向世人昭示她生生不息之力。

抬头望去,高高悬挂在中天的,是海边特有的明亮硕大的中秋月。她圆润,安详,静静地放射着柔和的光芒,如同一位美丽恩慈的父亲。海波摇荡不息,载着清澈绮丽的月光,欣欣然向岸边涌来,发出低低的耳语般的潮音。无限静穆中,似乎听得见故乡人民每一个胸腔里心声,每一个脑海中的潮音……——斯妤《望月》

假山上的石头是奇形怪状的。远看,有的像尖刀,有的像利斧,还有的像瀑布……在假山脚下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只洁白的仙鹤,那神态,好像正在唱歌。用手触摸它一下,它便左右摆动,又好似要翩翩起舞。原来这两只仙鹤的脚,被固定安装在水泥柱上的两个弹簧上。两只仙鹤仿佛是两个卫兵,护着这座小假山。

同情是从心泉流出的溪流,滋润别人的心田;是暑夏的风,为人送来清凉;是锦上的花,为心灵增添美丽;是雪中的碳,为心灵传递温暖。拥有它,心灵不会蒙垢;拥有它,人心不会迷失。而当人人拥有它时,世界将会少去许多的罪恶与悲剧,平添更多的美丽!

花瓣微微下卷,层层叠叠,在艳阳的照耀下,花瓣犹如涂上一层明油,光泽而油亮,一株株月季昂首挺胸,好似打胜仗的将军。叶子是手掌形的,翠se欲滴,叶缘带着一排小齿轮。春天,是月季花竞相开放的季节,花儿鲜红似火,橙黄如金,洁白胜雪……显出勃勃生机。

不知不觉中就到黄昏,我已经在荷岸站几个小时。彩霞满天,也是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才能看见一个橙红的太阳一跳一跳地跳进大山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清楚地看见远山那优美的轮廓。这真是一幅难得一见的美景啊!

正如下棋,“成固欣然,败亦可喜”,只要是认真对待,自然能品尝到下棋的乐趣,又何必把输赢看得那么重?备战高考也是如此,如果把考大学看得太重,就不可能真正热爱学习,就很难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必然使自己整天生活在紧张不安甚至痛苦之中。

夜已深,寒风溜过门缝,窜进我的裤管儿,寒冷顿时袭遍全身。拎其暖水瓶,在盆中注入热水,一股白气在脸上盘旋,将早已冻的通红的脚伸入水中,一股暖流迅速传遍全身,一丝惬意油然而生,双脚与水缠绵,我忘情的享受这份舒适。

友情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友情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友情是春日的雨,夏日的风,是秋日的果,是冬日的阳。没有人能丈量友谊脚下的路有多长,没有人能够测试友情心中的海有多深,唯有时间,时间的目光可以一刻不停地注视着友情的身后和前方,明晰着友情的足迹,追逐着友情的人,记录着友情的故事。

最好稍等一会儿再把这鲯鳅开肠剖肚,这样可以让鲜血留在鱼肉里,他想。我可以迟一会儿再干,眼下且把桨扎起来,在水里拖着,增加阻力。眼下还是让鱼安静些的好,在日落时分别去过分惊动它。对所有的鱼来说,太阳落下去的时分都是难熬的。

多美的小星星啊!夜深,周围的一切都静悄悄的,唯独那满天的星星还在深情地眨着眼睛。星星不仅晶莹美丽,而且还可以辨别方向。它不像阳光那么刺眼,也不像月光那样清澈,而是明亮的,给多少迷路的人带来安慰和期望啊!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记得随手关好水龙头,不要以为水笼头滴几滴水算不什么,一个水笼头每秒钟滴一滴水,一年就是白白流掉方水。我们要积极寻找生活中节水的“金点子”:比如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涮拖把冲厕所等等,加以循环利用。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许地山《春的林野》

冬天,.雪地上会留下一串串晶莹的脚印,这正是喜爱冬天的孩子们留下的。这些孩子就是冬天的小精灵,在雪地里快活地玩耍,不时摔上一跤,身上也不会留下疼痛。他们从早上玩到晚上,不知会给冬天带来多少欢笑。晚上,不时会飘来这些孩子欢快的笑声。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崎岖不平,沟崖在侧。摔倒,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腔作势!这是直爽,不是脆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加一份警惕。山花烂漫,风景宜人,假如陶醉,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自持!这是直率,不是自豪,由于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念。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失的一段。青春也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存之泉的清澈常新。

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乡,它们“叽喳,叽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来,春来!”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秋,来到一所农家小院。热情地同挂在树上的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打招呼,一颗颗黄灿灿饱满的玉米粒儿向人们展示秋天特有的姿色。屋檐下,秋吻得辣椒的脸火红火红的,像一挂挂等待人们点燃的鞭炮。秋,轻轻地扑上主人的脸,为他祝福,为他高兴。

弟弟不满地问:“你包的是什么呀!这哪像饺子”我在无奈之余,硬着头皮,自我解嘲地说:“这个叫‘将军饺’,那个叫‘瘦干巴’。你吃过吗别有风味,保管叫你大饱口福!”弟弟听,捧腹大笑。大家看着我的“杰作”,也都哄堂大笑起来。

远远的,我闻到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李平是个热情开朗的小姑娘。她中等个头,长得胖乎乎的,留着齐耳的短发,圆圆的脸,眼睛不大,却明亮有神,小巧秀气的鼻子下面嵌着一张红红的小嘴,从这张小嘴里常流淌出快乐的歌声。李平整天笑呵呵的,和她在一起,什么苦恼的事儿都会忘掉。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抱怨长路漫漫走得不潇洒浪漫,其实艰难困苦就是你成功的摇篮,让长风的翅膀携你过尽千帆,让心思的呼唤伴你尝过生命的难关。只要心中的风景不凋零,生命的叶子永远不会枯黄腐烂,永葆一颗接受磨砺的心,人生将会永远是春天。

记忆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使人的精神压抑迷惘,又可以使人的思想情绪振奋解放;记忆没有评价,它却既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彷徨,又可以让人的生命意义升华高昂;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的气量狭小幽暗,又可以使人的胸襟坦荡舒展;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境苍白忧伤,又可以让人的内在世界绚丽辉煌。

圆月高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上,她那圆圆的脸上露出甜甜笑容,静静也望着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薄薄的云绕在她身边,宛如仙女翩翩起舞,皎洁的月光给大地又披上银灰色的纱裙。照亮万物,照亮花瓣,显得花儿更加的娇美,这更加引起我对月亮公主的喜爱。

叶老师走,大家的心也随老师走,大家无时不刻都想念叶老师。新的语文老师只会让我们抄抄写写,每节课,还得用大量时间来批评我们,她讲课大多讲基础……我们不适应这位新老师,不适应她的一切。我们希望叶老师能再来教我们,至少教完我们初中,哪怕只能让我们和叶老师说声再见也好!

陈老师是再六年级的时候才接手我们班的。我们相处的时间不长,她却成我最敬佩的人。她,中等个子,披肩长发总是梳理的很服帖,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自信,坚定的目光。看到我们总是笑眯眯的。你可千万别以为她很和蔼。除亲切她还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呢!

第二篇:原著选读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概论课第一次实践

原著选读范围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反对本本主义》4.《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5.《新民主主义论》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共产党人>发刊词》8.《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9.《改造我们的学习》10.《整顿党的作风》

11.《实践论》12.《论联合政府》

13.《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17.《战争和战略问题》18.《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19.《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20.《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2.《纪念白求恩》

23.《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24.《为人民服务》

25.《论十大关系》26.《整顿党的作风》

27.《反对党八股》28.《论人民民主专政》

29.《论持久战》3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3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3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3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35.《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36.《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7.《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马列部概论教研室

2013年4月10日

第三篇:思想原著导读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心得

作者:联系电话:

单位: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邮编:

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导语: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七大报告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关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其历史地位、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科学内涵,特别是具体的实践要求

正文:

一、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当前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青年大学

生只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迷失自己的价值观。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2、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即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它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明辨了社会

4、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善恶美丑,确立了社会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素质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行为的选择和实施。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

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明确了内容,对大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大学生应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有实际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 因此,在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中,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辨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契机,发挥大学生的人才素质优势,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于举止投足之中,内涵于一点一滴的人生奋斗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作为决定性的主观因素,将通过大学生踏踏实实的努力,身体力行的付诸实施,在克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障碍和困难的过程中,绘就大学生的美好人生和当代中国的绚丽美景。

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只要坚持去做、用心去做,每个人都会不断有收获、有所提高。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素质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以上部分观点参考自思政教材)

第四篇:如何读英文原著

读书人,想必为英文所苦。

如何学英文,有很多英文大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不乏真知灼见,但总觉得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你果真如实照做,恐怕会丧生在英文的汪洋大海之中,难达彼岸。

何故?其心不坚,其力不遂,其时不达,其乐不知,其效不显。

如此形成一个恶循环,尝不到甜头,终于坏了大事。实际上,学英文的方法也真的是各执一端,有无数方法能到彼岸。但学英文不偏执到底,得不到乐趣,只是苦学,无自我激励,难得成效和勇猛精进之喜悦。

我有一法,是野路子,并非科班,是读原著法,为那些喜欢读书的人所设。既然爱读书,就适合用此法。如不爱读书,怎么说也无用。坐不住者,不如去看美剧,听各种影视英语,总之不适合此法。

我读原著的经历

三四年前,我年纪已大,某一日决定攻克英文。

必先利其器。我首先研究了一下电子词典和手机市场,最后选择了全键盘手机,安装Mdict软件,以取代电子词典。电子词典如卡西欧者,当然字典质量更佳。但手机词典有一个好处,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场所查词。地铁、新华书店、家中、学校、车站,无一不可。而且可以遮羞,试想,前方广告牌有一单词不识,匆忙拿出一卡西欧,多失派头。而拿一手机,可堂而皇之查阅,神不知,鬼不觉也,心中窃喜有加。

但一定要选择全键盘智能手机,个中原因,仔细想想你就会有答案。

当年我从广州天河城以3800多元购回手机后,立即研究如何安装各种英文字典。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当时的单词量估计退化到2500词的水平。可是我一咬牙,从卓越网花了89块钱买了一本《Three men in a boat》正版书,这书我现在看来,当然决无问题。当时却看得七窍生烟。于是果断放弃。

后来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看的一本科幻书《Calculating God》(《计算中的上帝》),我在杂志社把他们全部打印到A4纸上,花了10多天看完。虽云看完,其实是云里雾里,估计只懂得基本的情节。但这已足够让我继续学下去了。

因为这本书并非实体书,实际上不能算是我读的第一本,我读的第一本是从广州文津阁书店买的一本原版《蓝色海豚岛》,读了以上两本后,我又买了哈利波特之类的书狂看。初期看书,一定要求快,不管看懂了多少,迅速积累到十本绝对数量,以对自己形成正激励。

再后来,我在工作之余,读了约有一百多本原著,基本上解决了原著的阅读问题。此处就不详说了。甚至我在回家坐火车、坐飞机、上街和小蜜看电影之前,包里总带有一本原著。甚至当时我读的儒家的经典,我也总是找英文版的来读。一切和英文接触的机会,我都没有放过。如今,我读原著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丢也丢不得,甩也甩不掉,虽然用掉了很多时间,但是也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深入到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所得应比所费多。

读原著的方法

我这里提供的方法是我日常学习时候所形成的标准化动作。可因人而异,供大家自己修改。

1.看原著的难度

这对于初读原著的人很重要。开始可以选择流行口水小说,如西德尼·谢尔顿等难度不大的通俗小说,或者比较现代版本的儿童童话(因为有些古老的英译童话有俚语和中古英语,虽然比较少),读了一些,可以挑战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有80多种呢。

但是我不建议读简写读本。简写读本也是流利简明的英语,但是中国人的特点会觉得没有成就感。这是反对读它们主要原因。而且这东西读多了有依赖性,不愿意挑战难的。

读原著10本以上,10本之内保持难度的均衡,10之后要有意识地加强难度,我建议每10本一个台阶,有意识地将读物难度往上抬一点,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难。

在阅读的实践中,我把原著分成九品中正制。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举例来讲,如果《哈利波特1》是下下到下中,那么《哈利波特六》、《七》就是下上至中下。《简爱》是中中,那么一般的流行口水小说大多在中下至中中的水平,甚至有下中至下上的。难度自己要学会去感觉。

随着一个人水平的提高,对名著难度的感观也会变化,这里忽略不计。一般来讲,

18、19世纪的经典英文原著,都不适合一开始阅读;会强烈打击自信心;流行口水小说看起来没有营养,却是熟悉基本词汇最快的途径。看得进去故事,书自然就容易看了。当然,到了后期还是要看经典原著。

初学者还是要分出梯度,不要一口想吃成个胖子,这是很多人需要克服的极大的缺点。

但即使是读最低等的原著有困难,也要咬紧牙关。

2.单词

单词随着阅读自然而然增长。准备一个电子词典或者手机词典。每页原著一定要限定自己只查1-2个单词,哪怕这一页有15个单词不认识,也一定要忍住不去查其他单词。如果真的重要的单词,在后面还是会不断出现的。

有的人说他止不住想查清每个单词,这样就影响了看书的效率,日子一久,就不行了。其实你忍不住想查清每个单词,是人的一种缺点,只看得清芝麻,看不见长效努力后会得到西瓜。

人的特点是趋近避远,目光短视,这个弱点一定要克服。最终的结果,都是一点点小事积累而成的。

看原著速度一定要快,争取在10天之内解决一本原著。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挑100~370页内的原著,减轻自己压力。单纯地为了把自己的“累积量”提高到10本而奋斗;10本之后,自己会摸索出一个自己的方法。读完10本是成功的第一个标志。之后目标是20本,50本,80本,100本。

每页查1~2个单词,看起来最好是把这单词记到笔记本上复习——我强烈不建议这样做!!速度在初期是一切之本,应该加快速度,自然而然地让单词碰见你,而不是你想着单词。忘掉单词!去享受故事。每页不得不查1~2个的时候,你去查!

哪个词应该查,哪个不应该查,你会在实践中知道的。

3.时间

我记得第一个半年,我读了大约25种左右的原著,第二年全年读了约53种,基本是每星期一本。一开始可以慢点,15天一本,慢慢地进化到10天一本,最后进化到7天一本。你还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挑战极限,看自己2天、1天能不能看完一本。在后期这都是可以做到的。量要大,速度要快,单纯地为了积累数量而努力,英语自然就被涵养成了。比如我每读完一本,我都要这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的标志:

A.数量:原著总第124本。

B.日期:共5天。

2011.6.5 130页。

2011.6.6 110页。

2011.6.7 117页。

2011.6.8 113页。

2011.6.9 120页。

C.难度:中中

D.感想:这本书含有大量的GRE单词,在学校图书馆读完,痛快痛快。。。。。。 有余力还可以读完马上写一篇这本书的读后感,加深印象,mark之。这之类记录是为了正面激励自己,让自己保持胜利的姿态。必要的时候,加加QQ群,和别人吹吹牛,建一个豆列,自我膨胀也是好办法。

吹牛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形成正迁移,正评价。在阅读中收获喜悦而不是痛苦。

所有的书建议落实到纸上,不管是原版名著、国内出版社引进的名著、还是自己打印出的名著(慎之,寻找好版本,因为错误会有些),当然如果你已经在

用kindle之类的电子阅读器读原著了,那也好。

第五篇:原著复习资料

(学习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灵魂?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世俗基础”所指的是:“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这就是“世俗基础”在现实中的表现。

所谓“自我分裂”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就是“自我分裂”的思想根源。

所谓“神圣家族的秘密”,一旦揭开这个秘密而暴露在公众的实质是:神圣家族的观念是“要保持事物的现状”不被改变而成为永恒的神圣家族。

所谓“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就是要改变现存事物的现状,才能真正地使“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或在文章中解释如何------如何地解决,这种方法是思辩哲学即任何解释学的共性,用这种方法那是实现不了的。马克思揭示 1 出:这种方法是在理论上与在实践上那是脱节的、不一致的。

三、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1、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单个人同外在于他的社会(包括他人、群体、人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当中,他最先是把人放到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来进行分析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生产、生活的过程,赋予了不同个人以不同的社会本质。

2、人的实践性。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提纲》中,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

四、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在这条对旧唯物主义,用了个定性概念即“直观的”;并且用“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去确定其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也阐明了“直观的”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没有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人的“感性”那只是属于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社会”整体的活动中,只是短暂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感性”是在这种“社会的人类”整体参入中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不这样来理解“感性”认识,就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这种形式就是“直观”。

五、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区别问题。 “市民社会”是现存的社会;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现实的社会。

六、重要意义

(一)、《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二),《提纲》为系统的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唯批》等著作中,对《提纲》的思想有进一步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

(三),《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四),《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 2 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 注意写作背景和中心内容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丹麦)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为什么在马哲学产生四十年之后,阐述马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呢?这要从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状况说起。

恩格斯写这本书,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理论的本质,这是写作本文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反击资产阶级的时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疯狂进攻。 第

三、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

一 、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18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

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社会的产物,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反映。是进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非常软弱的。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既向往,又害怕。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体系”,在他的哲学中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两面性。

由于1848年革命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及其主要理论活动已经成为过去,德国古典哲学已宣告终结。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是不同的。

同样的哲学革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遭遇?这完全是当时法德两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和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的特性,另外,包含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革命和改变封建统治现状的要求。

(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

1、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 3 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

事实上,黑格尔话语中的“现实”和“现存”是有区别的。“现实”有一种能动性的意思,实际上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现存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不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扬弃、所否定。黑格尔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他的哲学体系中“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这就是他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当然,这也是他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的表现之一。

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其中只有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真正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

第二,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

第三,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

当然,无论黑格尔的革命倾向如何,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他博大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一切(包括自然、历史、思维)都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都是暂时的。处在不断地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而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

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3)揭示了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

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如此。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间的矛盾(第 8 — 10 段)

1、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

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但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是矛盾的。方法是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不能有终点;按体系的要求则要有终点。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

第一,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

第二、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

4 第

三、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愿做囿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愿对未来社会作过细的描述。

2、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

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 11 — 18 段)

1、说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哲学上就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

在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学派,从188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1841 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

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本章共有 24 个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段)

1、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

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 8 — 20 段)

1、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 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

2、指出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8 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 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第 21 — 24 段)

1、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

2、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子。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

三 、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问题。

(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 1 — 9 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

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 6 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

3、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 10 — 25 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 26 — 27 段)

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 1848 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

2、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马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本章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有 25 自然段,分二个问题。

(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 1 — 8 段)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 7 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马恩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是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第 9 — 25 段)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3、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传统的唯心史观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如哲学和宗教,它们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由此否认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把旧哲学从自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而且把它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旧哲学作为独立的研 8 究领域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代替各种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结束语 。在结束语中,恩格斯通过分析 1848 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集中地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

(一) 说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衰落的阶级原因。(第 1 段)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第 2 段)

四、重要意义 《费尔马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总结性的光辉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费尔马巴哈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明确提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费尔马巴哈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费尔马巴哈论》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以及同在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费尔马巴哈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说明:

(一)、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提示: 1。“合理内核”是什么?为什么?2。“两个凡是”到第三个凡是的推出过程。

(二)、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段)提示:1。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2。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和《实践论》的学习线索见下发的学习资料。

上一篇:安全警示教育片心得下一篇:安全工作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