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2024-04-21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通用6篇)

篇1: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一、辨析题

1、《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答:观点正确。仲永在很小的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其遗传因素导致的。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其最终泯然众人。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二、简单题

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答: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2、简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活动法、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3、简述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答: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确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确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答:1)构建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构建主义认为,只是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

5、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答: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1)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2)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3)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4)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简述直观性原则的贯彻需求。

答: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答: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 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 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

5岁 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 5)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答: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协调同伴关系 6)与家长合作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9、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牡蛎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1、影响人格反战的因素有哪些。

答: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12、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答:!)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1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噢诶洋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盒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4、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5、简述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六条途径来开展: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总之,在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途径的作用,有机整合生命教育资源,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个教育支点在内的综合教育体系。

16、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7、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8、简述中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9、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4)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20、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21、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彼此孤立的;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中学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6)实践性。随着时间的退役,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22、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答: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收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23、简述心理辅导的内容。答: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24、简述如何进行后进生教育。

答: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提供

范例,增强是非观念;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2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课程反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只是、学生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只是、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6、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冬季中占据相当地位;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的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材料分析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联系材料分析学生品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答:基本规律:1)教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注意的问题:1)教师在学

生品德培养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掌握时机,一是学生需要的时候,二是师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的时候。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在张同学有助人为乐行为时设计主题班会对张同学的行为给予肯定,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2)对学生要有正确评价和价值引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知道、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材料中李老师对张同学的发言中的价值观应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2、1)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答: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无法融入班集体,有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同学们的尊重。2)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

答: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要是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小明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影响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所以出现了成绩下滑。3)请分析小明应该如何摆脱困境。

答:小明应该转正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上,并增强信心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尊重。他可以把学习优异作为自己自信的资本,还可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

篇2: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一个差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但班主任发现他却疏远了自己。后来才知道是自己把

他当做帮教转化典型加以宣传。你是班主任怎么办?

一个学生成绩很优秀,但非常骄傲。在集体活动中不愿和其他同学合作。你怎么办?一个学生很想做班干部,但学生不选他。你是班主任将如何处理?

某老师检查学生的笔记,一学生跑过了说:“这是私人物品。”老师明知他没有做

笔记,但只说:“私人物品,请收好。”你如何看待这个老师的做法?

某老师决定让最淘气的一名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后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这么看这个教师的做法?

家长与教师发生争吵。你是教师,你这么办?

有学生上课讲话干扰你的上课。你这么处理?

李老师与爱人吵架。第二天上课还很生气。你这么看?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你认为呢?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为什么?

你如何看待老师的“偏心”?

对学生上网,有两个意见。一是坚决反对,一是加以引导。你的意见是?某学生文具被偷。他说是某某偷的。你如何处理?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好坏都是你老师的责任。”你这么看?

学生迟到。老师说:“你怎么才来?干什么去了?再迟到就找你家长!”你对这个

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教师职业对衣着有什么要求?

教学中你如何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一学生突然跑到讲台大声说道:“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听讲!”面

对突发事件,你如何处理?

你觉得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有位教师说:“学生不尊重教师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罚站是轻的,一定要严厉的处理。”你怎么看?

男生欺负女同学,女同学哭了。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处理?

一学生不愿与另学生同坐,希望换位置。你如何处理?

你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班主任向家长告状,说孩子不听话,孩子不服。班主任说:“你还敢狡辩?”你认

为这个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式如何?

班上有几名学生,同样的内容讲了好几遍还不懂,你怎么办?

小林每次考试不及格。可最近一次及格了。有学生怀疑他作弊。你是老师你怎么办?有位孩子举手很积极。但抽他发言时他又答不上来。面对这样的学生,你会如何处

理?

学生:“我的成绩这么差,还会有希望吗?”老师:“怎么会没有希望?你的绘画

不是很出色吗?你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你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行为?

张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在抄作业,非常生气,一把抢过作业本撕掉。然后劈头盖脸一

顿训。你觉得这位老师做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教师节到了,有学生给班主任老师送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一女生向老师交了一封求爱信。是同班一男生写给她的。你如何处理?

有人说:“没有好的学生就没有好的教师。”你怎么看?为什么?

篇3:体育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技巧

规定问题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测评系统中随机抽取,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情况。测评系统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只有相应的标准供考官参考。作为考生,在回答规定问题时,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特别要考虑到问题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只有对一个话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才能在回答问题上“出彩”,其个人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比如,在针对话题:“校领导让你去火车站接中午来校参加讲座的专家, 而火车到点后,你依然没有接到专家,你应该怎么处理”。不同考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三种结果:一是依然在火车站出口等待专家;二是提前和专家联系,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校领导;三是提前向校领导要专家的联络方式,提前到火车站和专家联系,在确认专家不能及时到站耽误学校的讲座后, 向校领导汇报,建议学校领导对讲座进行重新预案。从以上三个层次的回答中,第一种回答不够灵活;第二种回答具有灵活性, 但不够全面;第三个回答最为全面,能通盘考虑事件对学校讲座活动的影响,为校领导及时改变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回答规定问题时,既需要考生具备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考生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更需要考生能针对话题所指的问题方向,以专业的知识和准确的判断,把握住话题的关键,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阐述,让考官对考生通晓事物之间的关系给与认可。

二、试讲环节,熟悉教学流程,展示教学技能

试讲是面试环节主要采取无生上课的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作为面试官对考生的评价标准不是以优质课等类型的视角对考生进行评价,主要是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出发,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体育教师的技能、是否具有体育教师的潜质、是否适宜从事体育教学。相对来说,试讲环节偏重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做到“会做(动作)”、“能做(动作)”, 对教学技能达到“会说”、“会教”即可。考生在试讲前,需要对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两大环节认真做好准备。

1.示范动作准确,凸显个人的运动技能

在试讲环节中,并没有要求考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进行展示,所以考生要把握住教学示范和辅导示范环节展示个人良好的运动能力。

在试讲过程中,考生进行教学示范主要集中在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教师对动作的示范和讲解。这就要求在准备环节, 教师在进行准备练习时具有较好的肢体动作,比如:侧平举手臂高度到位,动作规范;在弓步压腿时步型准确,身体姿势规范……在基本内容的动作示范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都较为简单,比如:武术的仆步、站立式起跑、上步前滚翻、背越式跳高,考生只要能展示出来正确的动作即可。如果考生对这些基本动作都完成不到位,那在今后的教学中完成动作则更为困难,毕竟,运动技能多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衰退的。特别作为体育与健康,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科,考生把自己的运动能力充分展示出来,为考官对考生是否能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做出明确的判断。

在面试过程中,偶尔会发现有考生刻意回避教学示范,只是用语言对动作方法进行介绍和讲解,但在答辩环节,考官往往要求考生对所教内容的动作进行示范。 针对试讲中对考生相关技能的要求,考生在参加面试之前,有必要对自己的运动技能进行全面的“普查”,查找运动技能上的不足或缺失,并积极进行练习,争取在运动技能方面不存在“短板”和“软肋”。

2.学法指导意识明显,具有一定的教学技能

试讲中对考生的教学技能考察,更多的依照考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是否到位进行评价。所以,考生在试讲中,要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师生活动,才会在教学活动中有具体的学法指导。而一旦学法指导意识的缺失,则会在试讲中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如,一考生在队列队形“一路纵队变两路纵队”的教学中,教师只介绍具体的动作方法,在练习中只是采取简单的集体练习,没有对学法指导进行具体的设计。显然,这样的无生上课模式,既考察不了考生的教学技能,也说明考生在学法指导上存在认识不到位、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也看不出考生基本的教学技能。

在试讲过程中,考生需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教法的指导,关注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保护与帮助的措施、分组练习的巡视辅导、练习方式的变化、教学评价等具体措施。比如,一考生在进行水平二的 “上步前滚翻”的教学时,考生在让学生复习三到五次前滚翻后,教师示范上步前滚翻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回答上步前滚翻和前滚翻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上步前滚翻与前滚翻的相同点是在滚动过程中,身体着垫的部位和动作结束是一样的;不同点是预备姿势不同,滚动过程中双腿姿势有所区别。在练习环节,教师分别在垫子的近端划出一条线,提醒学生注意撑垫的点;在两个垫子中间放一呼啦圈,提醒学生注意滚动中的团身动作;练习时,学生轮流进行保护与帮助……显然,这样的学法指导能看出考生具有良好的教法指导意识,其教学技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所以,考生在进行试讲时,一定要提高对试讲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学理论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不断丰富教学组织能力和提高教法指导能力,力争在试讲过程中把个人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展示出来,显示出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三、答辩问题,结合体育教学找答案

答辩一般是主考官针对考生在试讲过程中不足而随机设计的话题,抛出问题的随意性较大,主要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体育教学理论的知识储备。考生在答辩环节,要根据主考官的提问,积极收集相关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如果说考生在试讲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纰漏,而在答辩环节进行积极弥补,通过面试的可能性则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考生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则就会影响面试结果了。

一考生在武术“仆步”教学的试讲中, 考生虽然脖子挂着哨子,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发挥哨子的作用;教学基本部分仅围绕仆步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非常单一。在答辩环节,笔者针对“哨子”和“趣味性”问题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哨子在这节课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二是如何提高武术教学中的趣味性?考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反应速度较快,就哨子问题回答,她则用“提醒(学生注意力)作用、指挥(练习)作用、警示(个别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作用”;针对趣味性的问题,考生“从武术明星导入,到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以及采取游戏教学,最后采取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很多的缺失,最后很不好意思地说“谢谢老师的提醒”。

篇4: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差异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资源配置  民族  学科

2011年,我国开始试行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并先后在10个省市区试点。改革试点对原有教师资格制度做了五个方面的政策调整[1]。这些改革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师资素质、落实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无疑大有裨益,这也推动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日趋完善。但是,我们在兴奋的同时,应该有一些冷思考:统一的背后是否忽略了一些多元差异的分析,如资源配置,民族和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师资需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一、差异视角下国考制度对我国师资的影响

1.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加剧了城乡师资不均衡

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影响着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在教师质量得到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基础教育中城乡师资质量的差异依然延续。由于历史和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高校在客观上存在着发展层次之分:985、211、一般重点、省属重点、地方一般二本和专科院校,各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学校层次和专业级别不同,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层次相对应的育人质量。众所周知,我国的重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城市,在录取分数线上也普遍高于一般院校。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育人质量相当不均衡,存在鲜明的层次差异性,培养出的新师资质量也就有层次差异。正是由于生源质量差异和培养机构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差异,即使实施了全国的统一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但同证不同质仍然存在。所以,来自于不同院校的新师资的实际含金量仍不一样。这可以通过当前一些用人机构招聘教师时非“211”不招的现象窥见一斑。诚然,这种资源配置差异带来的育人质量差异是难以消除的,也完全没必要消除,它反映了不同生态位高校发展层次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但这些同证不同质的新师资的就业去向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次,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整体降低将影响我国的师资数量,加剧师资紧缺地区的师资荒。实施国考后,通过率显著降低,仅有27.5%。[2]这与以前70%以上的通过率形成较大反差,这也表明我国的教师供应将会在量和质上发生较大变化。但我国与教师资格证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我国尽管教师数量整体较充足,但分布非常不均衡,城市师资较丰富,农村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如果一个地区连教师数量都不能满足,何来提高质量?!

针对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的现实,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起在部属六所师范院校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要求其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至少2年。该政策一推出,这些免费的师范专业确实录取到了优质生源,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师资质量提高的希望。但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却发现,“63%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希望前往城市任教,36%的人希望前往城镇地区任教,而希望前往农村地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很少”[3]。在当前的免费师范生双向就业选择中,出现了城乡岗位冷热不均现象,城区学校门庭若市,而乡村学校则门庭冷清。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通过国考以期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愿景是否能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能因为教师质量的提高而有所实现?

2.民族差异影响民族地区师资结构

我国是多元民族国家,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倾斜政策。其中,就大学招生而言,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高校招生制度中有相关的民族政策,如加分等。正是这一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问题,并且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国考,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现实问题: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生源有利吗?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认证而导致教师比例太低,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吗?

许多研究表明,当教师和学生具有相似的民族(种族)背景时,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教职工数所占比例极小,仅在成人高中、职业初中、普通小学和成人小学(包括扫盲班)这三类学校中所占比例超过10%,均低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相应学生总数比例。其中,高等教育的组成尤其不协调: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约32%,而少数民族中从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比例约12%。如果按照试点省份的国考通过率(27.5%)来计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获得资格证的比例将会变得更少。原因有二:第一,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考生考上大学者比例偏低,研究生层次其占学生总数5.78%,普通本专科占学生总数的7.44%,皆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我国总人口比例8.49%。[4]先天的生源素质加上后天的地方一般二本院校的师资等条件所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3.学科差异会影响特殊学科师资数量

当前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类教师数量充足,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艺术类、体育类和书法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村学校。以四川为例,“体育专职教师缺上万人,美术和音乐教师一共也缺上万人”[5]。在国考后,这些特别紧缺的师资数量将会更紧缺,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看待这类学科差异与资格获得的关系。

首先,在省考制度下,这类生源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同非艺术体育相比,其通过率仍较低。在这些不足的师资专业类别中,音体美和书法专业皆属艺术招生范畴。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我国的艺体等专业的招生政策是单独录取,即艺术科考试和文化考试分开进行。这些专业考生的文化考试分数往往比同等高校层次的录取分要低许多,甚至相差一、两百分。以四川为例,该省2013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艺体类文考成绩本科控制分数线如下:美术类总分355分,音乐类总分240-290分,体育类总分330分。而同年的一批次文科录取线是567分,理科是562分;三批次本科录取线文科是477分,理科是460分;“专一”的文科443分、理科413分。这个录取线的分数差距是较大的,能充分反映出艺体专业生源与普通专业录取生源在文化素质上的差异。

其次,国考后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国考制度并没有针对这一特殊专业群体的生源单独进行文化科的笔试,或是降分通过。因此,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下这一群体肯定是弱势群体,可以想象这部分考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会影响其资格证的通过率,合格艺体类新师资的供给就会明显减少。这进一步加剧艺术类师资的缺编现象,不利于国家提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不利于素质教育落实;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学校中这类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使本已很薄弱的农村艺体教育变得更薄弱,不利于农村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正视差异,完善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认证制度

1.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和各省自定标准相结合的教师资格证管理模式

这反映了我国国情即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现实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的主旨是为了提高整个教师质量,它是针对我国当前各省各自为阵、标准较低,考试要求过于简单,不能选拔出优异新师资等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异较大,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较落后。就教师的需求而言,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做到非211院校毕业生不要,但在许多落后的地区则可能是一师难求。因此,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重视这种地区差异。如,美国要求所有公办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但其标准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州的情况制定本州的教师任用标准,因此各州的教师资格标准差异较大。由于师资数量不足以及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迫使一些州不得不降低教师资格申请的标准。[6]在法国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需参加由省级组织统考,中学教师则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

因此,结合国内实情和国外经验,笔者认为各个省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省的教师资格证获得标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主要是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师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需要。各省的教师资格证仅限于在入职时使用。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则要求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晋升职称或职务时和跨省当教师时,即把国家教师资格证作为一种激励。但如果新师资获得了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则全国通用,无需参加本省的教师资格考试。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一般师范院校的本地生源的通过率,能解决一些贫困落后地方所急需的师资数量问题,同时也能激励这些师资在就业后必须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国家资格考试目标和内容要体现我国的多元文化需要

首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统一教师入职资格标准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特征,体现“民族教育文化公平原则”,[7]应使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源能有机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以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这才是教育公平在教师教育中的真正落实。可以从三方面落实:第一,借鉴我国现有高考制度中的民族倾斜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优秀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在统一要求下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倾斜。第二,对于民族师范生较集中的地区在考试形式上可以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考试,或是双语形式的考试。第三,在国考内容上应体现出我国的多元民族特征。

其次,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不同的民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因此,现代教育呼唤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但这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薄弱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时代要求,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领域提出了相关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以城市教师作为培养标准,忽略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背景等的各种需求。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到实施与评价应该反映出这种多元发展的需要。这方面,美国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于1976年制定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中,就将“多样性”纳入其中,要求教师教育机构要将重视文化多元、反对种族主义等内容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中,明确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申请认证时要显示出相关证据,表明其培养方案中包括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8]。

3.应体现艺术体育类学科教师的特殊需求

当前的非统考实验省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艺术体育类这些学科并没做特殊要求,笔试课程及要求没做区分。在现有高考招生制度下艺术体育类师范生源在国考的通过率上应该相对较低。在试点省份的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课程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差异仅体现在层次要求的差异上,而对一些特殊专业,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类等艺体类专业的教师资格考试忽视了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广大农村学校有机会获得其本已非常缺乏的艺术类师资,笔者觉得应该把这类报考者的达标条件适当放宽,对于这些特殊专业予以适当照顾,如这类学生分数可以适当降低或单独出题统考。当然,随着国家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如果以后这类专业的文化课程考试录取分数与普通专业等同,则当与其他专业一视同仁。

————————

参考文献

[1][2]张东,张以瑾.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扩大试点.中国教育报,2013-09-04-第1版.

[3] 岳奎等,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冲突及其规避——基于一项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l.

[5] 曾乐等.艺体课程 为何校内冷清校外火.华西都市报,2012-08-17-第104版.

[6] 何逢春.试析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7] 陈.巴特尔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平的文化考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7).

[8] 王艳玲,苟顺明.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2(5).

[作者:林群(1973-),女,四川简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春艳(1976-),女,湖北孝感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篇5: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教师证考试主要是背诵,一定要经常翻阅书,其实再怎么出题、总结,总不会脱离了课本,多看、多背考试时自然就不会心慌了~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 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 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 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二、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三、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

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

度和教育的体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 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五、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

面 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七、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

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八、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九、试述因材施教原则。1.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一、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必背)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十二、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篇6: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1、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

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我很赞同,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2:请给我们谈谈你自己的一些情况

回答:简要的描述你的相关工作经历以及你的一些特征,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和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果你一下子不能够确定面试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你可以这样说:“有没有什么您特别感兴趣的范围?”3 你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回答:我认为自己的长处是能够热衷于某件事情,并且始终乐此不疲,能够专心致志直到完成。从某方面来讲,这也是我的短处,有时过分热衷于某件事,有时对一些事的看法可能会有失偏颇。其实我也了解自己的这一点,因此,今后会经常反思和检讨的。

点评:

这个问题也是较难回答的,它考察你的应变能力的成分多于问题答案的本身。

一个人的最大的缺点可能对你的家人和朋友来讲更清楚一些,自己可能有时会意识不到,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应该能够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点。聘方知道你的优缺点就可以知道你是否能够适合某个职位。你认为你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我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亲和力,所以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很适合我,我有信心做好这个工作。你有能力胜任应聘的职位吗?

回答:没问题!这虽然较难,但是我会想办法做好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相信能够战胜它。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

我读的是师范类的专业,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我最大的愿望。现在公司之类的工作不够稳定,教师稳定性比较高,尤其是好的学校很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幼儿教师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和过错

幼儿间发生纠纷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解决,而不是由教师一味的说理训教;毕竟要教会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注意他们不要发生过激的冲突就好。如果教师只盯住幼儿的过错,那无疑是加重疮疤的疼痛,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侵蚀,是一种伤害。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幼儿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从保姆到专家的角色,能照顾孩子的生活,站起来会讲(执教),坐下去会写(写论文等),琴、画、唱、跳、手工样样精通!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这就是幼儿教师的最理想的标准。幼儿教师,面对调皮的孩子应该怎么样教育?

孩子,总有那调皮的天性,大人不能用自己的规则管教孩子,否则教出的孩子,比较老成、世故,缺乏孩子的童真、无邪。现在都提倡爱的教育,我可以尝试一下用爱去感化身边每一个调皮的孩子,让孩子真正的认可我,喜爱我。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一种情感交流,在游戏中可以一步步的引导幼儿达到活动目标,懂得游戏的常规.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应多给每个幼儿一些身体上的接触,如抱一抱,摸一摸,楼一楼,让每个幼儿幼儿感到“老师喜欢我”,总的说来,在游戏中,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一些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等等的幼儿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幼儿游戏是否是在幼儿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应该在幼儿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幼儿游戏应该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导孩子优秀的做人品格,如勇敢、爱心等。怎样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幼儿教师

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用他们的思想来和他们相处!多夸夸他们!和他们亲近去和他们玩!加油哦!四个字,不骂小孩,最难的是这个,人都是会有心烦和脾气不好的时候,就看怎样控制这样的情绪了,不过我相信我能做到的。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不良情绪时应怎样应对

应该具有爱心,冲他微笑。

幼儿有一定我是主角的感觉,一切以我为主,所以幼儿的话,你先要跟他的父母聊聊,看看幼儿是什么性格,怎样才符合他的喜好,你只要对了他的胃口就行。幼儿也有一定攀比心理,你尽量不要在他面前表扬或批评其他幼儿,你要给予他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幼儿教师面对挑剔家长该怎么办

要努力保证我们教师的姿态,用你亲切的口吻去告诉他,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幼儿教师,面对家长的谴责应该怎样办?

要看是什么问题了,情况不同,应对的方式肯定不同了!做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家长的谴责,要放平心态,耐心听完家长的话,如果是误解,心平气和地做出解释,如果是自己工作失误,要态度诚恳地接受家长的批评,并且要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会加以改进。人无完人,通过遇到事情,处理事情,是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老师教学不是每个家长都满意的,关键看老师的态度,如果你确实是认真去做的,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会那么无聊老谴责老师。态度决定一切幼儿教师,要如何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要看是什么情况了。如果是孩子在校生活学习问题,你就要实事求是,但是表达过程中也要以积极地元素为重.毕竟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主,孩子有什么值得鼓励的行为,有什么必须控制的行为,都要让家长心知肚明。如果是孩子在学校的安全问题,你就要诚恳的,道清事情原委,争取让家长与老师之间不要留下心结。如果是其他的问题,就酌情考虑。

与家长的沟通做到一点:真诚,有效。幼儿教师,如何和小朋友沟通呢?如何让小朋友喜欢你呢?

我觉得应该学会微笑,但是是那种亲切的笑而不是职业化的微笑,要让小朋友觉得你有亲和力,能和她们玩到一起去。最好还要知道和理解和掌握他们喜欢的什么兴趣爱好?才能让他们佩服你!喜欢你!18 课堂上,如何让小朋友听话?

小孩子本来的天性就是很好动,你要是想让孩子能够上课的时候安心停课不吵不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你们自己的教案上要下功夫,感兴趣的话题,玩具,活动,游戏,音乐,都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上课是要给他们知识。但最重要的是要他们主动参与。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等,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前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目的性计划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专业技能包括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沟通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以及自身的技能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责任心.2.耐心.3.专心.4.道德心.心理素质是从经验中得来,不段的总结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强.。其实当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爱心!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一、思想品德素质: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尊重集体和家长。

二、基本文化素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有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发挥幼儿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

三、教育技能素质:观察和评估的能力(对待优秀生要发现其不足,对待后进生要发现闪光点),组织能力,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于幼儿交往的能力,开展家长活动于社区工作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个性心理素质:理智、刚毅、进取、灵敏、乐观、热情、勤勉、自尊、自主、广发的兴趣。

五、身体素质。

上一篇:张平 五年级《旋转》 教学反思下一篇:关于奋斗青春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