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2023-01-02

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题型主要以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为主。

考查的内容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主要考查教材教法内容。在教材教法考查的内容部分,侧重对课标、设计的理解,教学实践能力的理解。

接下来就教材教法部分的考查进行一定的重点知识整理。

一、语文课程理念及课标

(一)语文课程的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解析:这一部分的知识重点考查对其关键字词意义的理解。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在做题的过程中关注“全面”“语文素养”这两个词。“全面”在出题的时候容易设误为“单个”“个别”这些知识,“语文素养”要特别理解其意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②“均衡而有个性”,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于学习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学习规律,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像小学生一样步步紧定,而是在让学生平衡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③“开放、有序”看似矛盾,其实最能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开放”侧重讲课堂授课方式、课堂资源的开放,形成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有序”也是对课堂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结合一道例题来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C.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解析:看题干“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所以结合考点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将重点放在“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理解上,C项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恰当。

(二)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解析:这一部分的知识重点考查对于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需要大家关注每一部分内容的具体信息。

1.积累·整合

加强语文积累,注重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通过阅读和思考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结合一道例题来看:

《普标(实验)》提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D.发现·创新

解析:普通高中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关于“发现·创新”中指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中学语文教材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一)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语文教材的系统)

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作业系统

助读系统

解析:这一部分的知识重点考查对于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重点考查“知识系统和助读系统”。

知识系统

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

助读系统

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

某教材选编了柳宗元《渔翁》一诗,编者在其“学习提示”中提到“不少评家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可以删去。读后说说你的看法。”这段文字属于哪个教材系统?( )

A.助读系统

解析:属于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关于优路:优路教育品牌主要从事教师行业职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业务,包括:教师类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认证培训。

关于资料获取:点击【教师资格证考试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jszg/注册优路教育学习账号,免费获取:①全套真题答案及解析 ②网络面授课程 ③免费视频公开课 ④冲刺考点预测 ⑤免费冲刺提分系列课程。点击文档链接,可查看更多信息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

的指向

“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

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

全面的素质发展,

使人的整体品质、

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

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

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㈢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①首先,

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

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②其次,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

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

教师行为的转变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①首先,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②其次,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能体罚、

大声训斥学生,

不能羞辱嘲笑学生,

不能当众批评学生

③最后,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教师职业道德:

㈠教师职业道德表现

1

爱岗敬业,

献身教育工作

2、

为人师表,

做学生的楷模

3、

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音

4、

严谨治学,

做学生的导师

5、

团结合作,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

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灵魂。

1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

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

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没有感情就做不好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志存高远,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区别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榜样,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

团结协作,

尊重同事,

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

用于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

995

3

1

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

995

9

1

日起施行,

共分三部分(总则-对我国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定、

分则-对我国教育活动各个领域的分别规定、

附则-就未尽表达事项的补充规定和说明),十章,84

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

986

4

1

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86

7

月1

日施行,20RR年

6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20RR

9

1

日施行,

共三部分八章,63

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

993

年1

0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

993

1

0

月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1

5

号公布,

1

994

1

1

日起施行,

共三部分,

九章,

43

条。

总则对立法目的、适用对象等作出了总体规定,

分则是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队伍建设等的规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

991

6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RR

1

2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R

五次会议修订,

20RR

6

1

日起施行。

7

章:

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

999

6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1

999

1

1

1

日实施,

20RR

1

0

月底十一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RR年1

1日起施行。共八章57

条。

6、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三部分,

六章,

40条。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R-2020

年)

20RR

8

月29日,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计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制定工作。20RR年

7

29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R-2020

年)

正式发布。

共四大部分,

22

70

条。

分别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

体制改革、

保障措施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其中包括以下要点:

a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b

减负措施: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改进教学方式、

增加课堂教学效果、

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c

推进分层教学、

走班制、

学分制、

导师制等管理制度改革;

d

人才培养体制: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e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务

的和

学思

科 想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 第2节

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

2

9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

。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

;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

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

。 过程》一书。 教育

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

)

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3节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

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教育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育能偶选择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

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

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

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

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

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

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内发论(孟子)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

其作

(一)遗传提供物

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

1、国家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 课程目标 (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预期教

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101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

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

第二节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108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教

。 生

业学习

养 生 ;

3、 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 课程标

5、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

6、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

;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

(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

;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 中学课程 课

课程概念。 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

二、课程类型139: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综

当代

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

型主要有: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

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

2、 准)和(教材)的方

规范和质量要求。 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理念157: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

;

中学教学(上) 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

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

)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

)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

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及运用

1、 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

2、 根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

3、 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

4、 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

经验,

5、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6、 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7、 使其掌握课程内容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25、 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6、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式:复式教学。 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

)

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的本质,

8、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 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

10、 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

11、

教师在

教学中密切

12、

合实际,

13、 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

14、 指

15、 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16、 达到有知能用。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

17、

教师以准确无误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

18、 时

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

19、 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0、

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巩固性原则:指

21、 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

22、 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

23、 当需要

时能很快再现出来,

24、

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

6、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

27、

点进行教学,

28、 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

29、 特点,30、

要照顾个别差异,

31、

从实际出发,

32、

有的放矢的进行教

学,

33、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学教学(下) 中学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 读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

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 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

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 课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 德育 德

1、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

2、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

3、 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4、

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

5、 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

6、 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

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 德育目标和内容 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道德叙事法交往实践法道德讨论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

7、 班主任角色 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

)

第三节班级管理 一 、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 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德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 知行统一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爱和

7、 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

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

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8、 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法 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

定位

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

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

三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 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问

答 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

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 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

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 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十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

第四篇: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

一、依法治教的含义(主体、范围、依据)基本要求(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律意识、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必要性(发扬民主加强领导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培养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权利和义务一致、教育法制统一)存在主要问题【立法中(纵向层次问题,下位法律滞后,地方性法规缺乏特色、横向层次教育立法的缺口依然很大);执法中(教育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严肃性不够、救济制度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推进措施(提高意识,转变观念、有法可依、推动促进深化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工作)

法律与政策【区别(制定主体不同、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作用不同)联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法律史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有共同的本质。要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依法办事) 二

教育法的概念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教育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特征 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强制性 多变性 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终身性原则社会作用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保障按教育规律办事。 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 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教育法律规范特征(规范性 概括性)结构(法定条件 行为准则 法律后果) 主要渊源宪法 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教育法律。教育法律又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是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教育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 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教育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从其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种。

1、执行、补充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规.2、自主性的地方教育法规,教育规章1部门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为:规定、办法、规程、大纲、标准等。

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称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或简称政府教育规章。政府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是:规定、办法、实施意见等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基于人们的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构成要素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公务员、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客体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没有客体,教育法了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就无法实现和体现出来,教育法律关系也就不能产生。如《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权,学校据此安排教学活动、配置教师的行政行为,就是教育法律关系客体。1.物。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可以作为财产权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财富,包括各种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等。(不动产、动产) 2.行为。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行为(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教学行为。 3.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取得或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权益。这些权益受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不得非法侵占。包括各种教材、著作在内的智力成果,各种具有独创性的教案、教法、教具等。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三

教育行政机关的涵义 依宪法、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教育方面的行政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资格1、是依法建立的行政组织2、依法拥有教育行政职权3、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教育行政职能4、独立地承担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5、享有行政优益权6、用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复议或诉讼活动;主体地位的体现

1、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单方意志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确定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

2、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1)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同级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平行、协助关系。(横行关系)(2)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之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职权1教育行政职权的来源(固有职权授予职权)2教育行政职权的内容(教育行政创制权 决定权 命令权 执法权 处罚权 监督权 奖励权 物质帮助权 教育行政复议权) 学校概述 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学校作为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1、设置目的不同:公益 营利2、经费来源不同:财政拨款 股东投资3、调节手段不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办学自主权; 市场调节下的经营自主权学校的法律地位1学校是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学校具有民法上的法人地位。3学校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

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 教师的法律含义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3.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教师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学术自由权或科学研究权。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参与教育管理权。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7、申诉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条件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规定的学历或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社会进步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的对象变为享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主体。 学生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不同;学生与学校及老师的法律地位具有不对等性。 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与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获得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

5、享有人身权。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四

教育法律责任的涵义 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特点

1、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

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

3、由违法的 教育法律主体来承担

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种类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构成要件1有损害事实2.损害行为违反了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形式制裁补救 强制

教育法律主体 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包括: 1.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2.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

工作人员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4.学生5.其他公民和法人。 有关教师违反《教师法》的执法 行为分析(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法律责任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教师本人2.体罚学生的构成要件(1)体罚都具有教师的主观故意。工作疏忽或教学水平不高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不适用这条规定。(2)必须具有“经教育不改”的情节。如未经教育或教育后改正的,不适用这条规定。(3)体罚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1.教师“品行不良”主要的表现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侮辱学生”是故意损害学生的人格。2.具有上列两种行为之一,且情节比较严重“影响恶劣的”,才适用这条规定。教师中一般的职业道德缺欠,无意中对学生造成某种精神伤害,不适用这条规定。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奸污、猥亵女学生的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行为分析侮辱教师,是指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方式归纳为三种,一是行为侮辱,二是言词侮辱三是图文侮辱。殴打教师,是以暴力方法侮辱教师,或故意非法伤害教师人身健康。法律责任主体:实施上述行为的公民个人。处理:1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人员侮辱、殴打教师的,应由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2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殴打教师,造成轻微伤害的;公然侮辱教师,侵犯教师人身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照该法的规定,给与治安管理处罚。3对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人民法院追究民事责任。4对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 行为分析:申诉、控告、检举是教师的一项公民权利。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打击报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其他行使一定职权的人员,故意滥用自己的职权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实施报复陷害,致使他人的合法权益蒙受损害的违法行为。责任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执法机关及处理(1)对打击报复教师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2)对国家工作人员打击报复教师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报复陷害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运动伤害 课余伤害 课内伤害 校外活动事故 原因 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教学设施陈旧、老化,为及时修复或拆除 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 体罚或变相体罚 安全保护措施不力 学生特殊体质或疾病 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五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校依法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途径1诉讼渠道又称司法渠道。凡是符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的案件,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获得司法救济。2行政渠道主要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方式。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了受教育者和教师的申诉制度。 3其他渠道 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征:1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3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范围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的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进行。 学生申诉制度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特征:(1)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定制度(2)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权利救济制度;范围(1)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的有权申诉。(2)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3)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起申诉。(4)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5)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6)学生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程序

1、提出申诉;

2、受理;

3、处理。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 特点: 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 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对复议申请必须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或裁决 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4 )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管辖

(一)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管辖

(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教育行政机关管辖

(三)特定管辖 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行政诉讼的涵义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 特点: 主管恒定 诉权专属 标的确指 被告举证 不得调解;范围 (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 )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5)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7)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地域管辖一般来说,教育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裁定管辖 程序

(一).起诉

(二)受理

(三)审理

(四)判决

(五)执行

教育行政赔偿特征:

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

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职务行为主体 职务违法行为 损害。对人身权的损害;对财产权的侵害。因果关系

第五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考场必备)

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

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代末) 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梳理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 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

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7岁);童年期(

6、7岁~

11、12岁);少年期(

11、12岁~l

4、1 5岁);青年期(

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l

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青年期指

14、15岁至l

7、18岁时期,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和动作的分化。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7.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

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我意识特点。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 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2)前运算阶段(2~7岁)

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 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

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

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强化理论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迁移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

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

免失败的动机。

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成败归因理论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

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的动机系统。 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

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

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

3.迁移的作用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习效果的提高。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的关键环节。 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努力

(1)早期的迁移理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

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地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说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转换说 (2)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提示

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

难点: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7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 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与模象直观)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组合律。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到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重点:知识学习的类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遗忘进程特点及遗忘原因、记忆规律的运用。

难点: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心智技能的形式。 知识点梳理 1.技能的概念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技能的作用

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

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

研究结果被 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念、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 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干扰说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重点难点提示

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性 语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技能的种类、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第八章 学习策略

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4.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2)内化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原则 (6)自我效能感原则 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 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 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1)问题

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

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3)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7.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妁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 度和品德Z-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

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1)主体性原则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3)特定性原则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基本概念、典型的几种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知识点榜理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Preview)、性、独创性。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提问(QLIe xStion)、阅读(Read)、反

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

(Review)六个步骤。

面。 2.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与批注。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以及创造性及其培养。 知识点梳理 1.问题解决的含义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训练法。

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2至5尧-k-(3)个性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性思维策略 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问题解决的含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重患难点提示

重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难点:依从与认同的异同。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的需要 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

训练。②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即害怕、焦虑、不安)时,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学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D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

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难点: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5.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 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

复习提要

理分类学诊断,也 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教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6。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7.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

知识点梳理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识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2)情感目标

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所 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价值体系个性化。 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3)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

地认识自己,认识环 境,依据自身条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

习惯化六个阶段目标。

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3.教学目标的表述 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 (1)行为目标 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加涅提出的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构成。

②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6)性偏差 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③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得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

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

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全身松弛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

难点: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8.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群体规范、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自编测验的类型一般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

有效自编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

(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①案卷分析 ②观察 ③情感评价

(4)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教学评价的分类、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课堂管理的基本概

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念、课堂群体的管理以及课堂纪律的实习作业。

管理。

6.教学媒体

知识点梳理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1.课堂管理的概念

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

③听觉辅助;

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

④视听辅助。

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7.课堂教学环境 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8.选择教学策略

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1)教师的领导风格 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2)班级规模 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3)班级的性质 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对教师的期望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堂教学。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①发现教学

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

发 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意的干扰。 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

情境;其次,促使学 生利用教室所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的 基础上引出结论。 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②情境教学

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③合作学习

5.群体动力的表现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略。

(1)群体凝聚力

(3)个别化教学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①程序教学

引力。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2)群体规范

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非正式规范。 莱西。

(3)课堂气氛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③掌握学习

①吸引与排斥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②合作与竞争 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6.课堂纪律的性质

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90%的评价项目)。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重点难点提示

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重点: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教学方7.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法的类型以及三种教学策略。

律。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复习提要

业成就的关系、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的比较研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义和作用,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知识点梳理

技术。 1.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1.教学评价的概念

的关系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能力。

案作出决策。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间的关系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与诊断性评价之分。

研究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森塔尔效应。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的反馈信息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

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②吸引学生注意力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③教材的呈现 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④课堂练习 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⑤家庭作业的检查 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3)课后评价的差异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它具有客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观性、计划性、可比性。但它与学校3.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1)教师成长的历程

可能使用不当。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2)教师自编测验

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

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

生等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②关注情境阶段

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具体包括: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等人l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上一篇:晋升职称述职报告参考下一篇:教师资格认定有什么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