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杜甫

2024-05-12

春夜喜雨杜甫(共14篇)

篇1:春夜喜雨杜甫

春天的雨悄然无息的来了。它像一位时间的掌握者,在人们的期盼中,在花草的期盼中淅淅沥沥的下着。它伴着温柔的风姐姐,默默地潜入昏暗的夜晚,似乎是怕惊醒熟睡的人们。它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滋润着花儿、小草、树木,使它们快乐的成长。

小雨像酥油一样静静的下着,黑夜笼罩着田野中的小径,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江面上有几只江船在悠悠地摇晃着,只有它们在船头点上几只红蜡烛,照亮了那漆黑的夜晚。似乎在迎接春雨的到来。

美丽的花儿在风雨里摇摆着它那动人的身姿,像一个羞涩的姑娘,轻轻地低下了头,脸涨得粉红粉红的。明天早上,所有鲜艳、迷人的花都会开满城都的各个角落,引来勤劳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让春天早点儿来到人间,来回报春雨给它们带来的甘甜乳汁。

啊,这可真是一场及时的春雨呀,它带来了美丽的春天!

篇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一个“好”字,照应了标题的“喜”字,把作者喜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为什么如此喜雨,因为这是春旱当头的雨,是干渴的禾苗“嗷嗷待哺”的雨,是贵如油的雨。而春雨仿佛有灵性,知道应时而落,滋润万物。此时作者正在成都市郊的花溪与农夫一样地耕种着,怎能不惊喜这及时雨的到来呢,当然会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高呼“好雨!”诗句自然流畅,随口而出,我们仿佛觉得像一位农夫在雨中高喊:“好雨啊,太及时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开宗直接写好雨,那么这颔联就是从侧面进一步写好雨,这侧面就是作者的感受。“风在雨前头。”虽然作者用了一个“潜”字仿佛春雨是夜里悄悄而来,但作者是事先感受到的,因为有风来袭,于是作者无法入睡,激动地等待,直到春雨簌簌落落地下起来。雨来了,那如酥的春雨用它那温存的手抚摸着万物,万物都在无声地享受着,感激着。此联虽没着一字写“喜”,但处处在写“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有雨的夜晚,云厚天黑,白天推窗就能见到的小路也难见踪影,但江边渔船上的灯火在亮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是那样的显眼,那样的耀眼。“黑”与“明”相互映衬,更增加了强烈的美感。这美感不仅是见得到的,也是想得到的,因为春雨带来了耕耘的希望,怎能不让作者“喜”出望外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说前三联作者是在实写的话,那么这尾联就是在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情景。作者一向是以“推己及人”而被称道。此时的诗人由乡间想到了城市,想到了繁花似锦的锦官城。一夜春雨过后,那将是百花盛开,重重叠叠,姹紫嫣红,别样灿烂。这一切都是春雨的杰作,作者岂能对此雨不“喜”呢?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喜雨的诗情把此诗用现代语言吟唱出来:

多么美好的春雨呀!在急需她的春日到来了。她伴着和煦的春风走来,她在夜深人静中悄然走来。云厚天黑的夜晚,平日的小路都看不到了,但江边渔船的灯火还在闪耀着,多么迷人的雨夜啊!春雨滋润万物。明天早晨,请到城里去看吧,那重重叠叠,姹紫嫣红的百花,将让锦官城更加漂亮!

篇3:《春夜喜雨》导学设计

关键词:古诗教学 春夜喜雨 导学设计

导学理念:本课导学是按照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要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品味阅读时进行真情体验和阅读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怀。结合课本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这场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2.歌曲《小雨》3.课件(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揣摩出诗意。)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要求统一,大概意思一样即可)6.小老师讲诗意。(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三.体会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诗)让我们一起看看,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自由反复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根据后两句意思,发挥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表达喜雨之情。)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4.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濛濛细雨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联系上一环节,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教师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读写雨的诗句儿,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2.课外搜集杜甫的其它诗,再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

篇4: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春夜喜雨》诗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写的。关于杜甫其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我们学习过杜甫诸如《春望》、《登岳阳楼》、《望岳》等二十首左右的诗歌,假如保证平均两首诗讲一次作者介绍的话,那么就有十次作者介绍。但是,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对他的生平再做一次补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中晚唐诗人,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等。

此诗的诗意并不难懂,也非隐晦生涩,全诗包括题目在内也就四十四个字,却把诗人所表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主要结合诗歌解读学得一些理论进行解读这首诗歌。

首先,是对诗歌章句的解读。我们知道,诗歌是抒情主体内心情感语符化、意象化、韵律化的一种最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与一般文体有同更有异,属于是情文、象文、韵文、美文的范畴。并且诗歌的语言文本是诗歌物质存在的唯一形式,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讲到: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主要强调了诗歌在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其中章句读解主要包括对训诂字词、破译典故、解读变异、把握跳跃和品味词采的分析。

题目是“春夜喜雨”中的“春夜”点明了时间是在春天的夜晚,并且还下着雨,作者或许从雨夜的美梦中惊醒,内心顿生惊喜之感,而致诗兴大发,着笔一挥而就,娓娓道来,写下了这首杜诗中难得的开心一处。

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独具人情味。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无意讨好,唯求奉献,滋润万物。诗人观雨的情节,真真是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的特征也被诗人听出来了。由此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亦喜亦忧,亦喜于雨下个不停,忧于雨如昙花一样,推门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诗人大发奇想,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的潜移默化和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质是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之品格。因此,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诗中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蕴意无穷的字眼,这正好迎合了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的原则。如首联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中,“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却用“好”赞美雨,已经使人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紧接着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对于“春雨贵如油”的农家人来讲,此乃众人皆盼之雨啊!再如“潜”字拟人化,把春雨那种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诗人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其次,在诗情方面,因为诗歌不是政治教本、抽象理论,而是一种文学体类、艺术形式。它虽然与理智、功利、道义、伦理甚至宗教情感有相通、相关之处,但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因为这些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情感中一种特殊的类别——审美情感。

关于诗歌的情感主题,我认为应该从诗人自身和诗歌文本两方面综合分析,例如本首诗《春夜喜雨》的诗情解读。章前已经对杜甫作了简单的介绍,试想在中国古时的传统观念中,一个读书人倘若不能考取功名、建功立业,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因为无缘功名而被世人所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怀着满腔的壮志未酬、抑郁愤懑之心,却无法施展后的毁灭,这样的悲剧。杜甫也不例外,他生不逢时,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的限制,使他一生过得并不顺畅通达,晚年甚至居无定所、漂泊琉璃,最后于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用四字的六个词概括即为:“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短暂为官,西南漂泊,江舟长逝。”再联系他写这首诗的背景,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写的。

在此之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夜喜雨》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知时而来的高兴与喜悦,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篇5: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带拼音全文

★ 喜春来周记

★ 兴喜和遗憾作文

★ 春喜友人至山舍,春喜友人至山舍周贺,春喜友人至山舍的意思,春喜友人至山舍

★ 《春中喜王九相寻》全诗翻译及赏析

★ 春作文

★ 啊!春作文

★ 春节作文200字:春节喜剪纸

★ 向喜羊羊学习作文

篇6:杜甫《春夜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

10.(2分)律诗(五言律诗)

篇7:春夜喜雨杜甫

杜甫在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期间,遇上了安史之乱,他历经艰险,国亡家破,只身逃出长安。由于他巅沛流离,深入生活,投入实际斗争,才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顶峰。四十九岁以后,他展转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起一座草堂,定居了多年。在这里,他曾躬耕南亩,种树培药,和农民往来密切,学到不少农业知识,和农村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和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带有较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而他在成都居住的第三年写下的《春夜喜雨》一诗则集中表达出他的农民情怀。

我国古代的农业是靠天农业,具体讲就是雨养农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雨水是不是下的适时,是一年中农业丰欠的关键。在士大夫眼里雨是和风花雪月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歌颂自然风光或抒发悲喜哀怨情感的素材,却很少和稼禾丰欠联想在一起,更不懂农时节气适时与否的重要道理。因此,大多数封建文人的诗词里都缺乏农民的情怀。而杜甫由于已和农民共同交往了多年,又亲自耕耘,懂得了雨水的重要,能喜农民之所喜,盼农民之所盼,所以他才能细微地刻画春雨的夜景,表达他和农民一样对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及时而降的春雨的赞美。犹如说“这雨真好啊,它懂得季节,刚开春农作物正需要的时候,它就下来了。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正是农民的心声。由于作者亲耕垅亩,知道作物正需要雨水滋润,自然对这场春雨的好处有切身体会和农民有着一致的思想情怀。这种情怀在其他诗篇中也有体现,只要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即使是大雨,自己的茅屋漏了,他照样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久雨成灾时,他却遏制不住内心的忧虑甚至愤怒:“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正因如此,诗人起句就满怀喜悦之情,独具匠心地把春雨写成有情之物,好象它是了解人们的心愿而下的,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把雨写活,使其更有生气,而且显得新颖,极富感染力,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种作用就不是直述和一般比喻所能表达的了。

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抓住了春雨的典型特征和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入夜春雨的随风飘落和滋润万物。毛毛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飘入夜空,无声无息的滋润着万物。不难想象这时的杜甫正坐在草堂里谛听着、品味着,似乎这毛毛细雨也正在滋润着自己的心田。淅淅沥沥的春雨点点入地,是农民最喜爱的降雨形式。它既有效地润溉着稼禾,又不至象急雨那样打碎嫩叶,板结土地,流失肥料,冲毁田埂,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怎能不叫“喜雨”呢。杜甫正是这样想农民所想,爱农民所爱,心里在不住地念叨着“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景啊!”

正是这场春雨引起的喜悦心情,激发了他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雕细琢的创作激情。于是他笔走龙蛇,既是“随风”、“潜入”;又是细雨濛濛,“润物”、“无声”。“潜”、“润”二字真是千锤百炼,精彩至极,生动地表现出这有情的春雨,在夜阑人静之时随风飘来,润泽万物的情和状。既有春雨特有的动态描绘,又刻画出春雨润物的鲜明形象,真乃传神之笔。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承接颌联从听觉方面描写春雨,进一步又从视觉方面对春雨作深入勾画。细雨濛濛,乌云笼罩四野,一片漆黑之中,田野小径看不见了,只有远处江中的一点渔火在闪耀,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生动的春郊夜雨图。唯其大块漆黑,才更显一点渔火之明;也唯一点渔火之明,才更衬托田野之黑。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不但增强了诗的意境之美,而且也显得天愈黑,夜愈静,风愈轻,雨愈细,濛濛淋淋,浸浸润润,庄稼在夜雨的爱抚下正在悄无声的嫩嫩的成长。杜甫看着这夜雨景色,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喜悦,他似乎透过独明的渔火,看到了田野的庄稼正在舒枝展叶绽蕾开花。

于是他自然地写出了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在漆黑的雨夜已想象到这场春雨后的可喜景象了。在春雨的浸溉下,庄稼、花木都洗去了灰尘,花蕾展开了,浸湿了,显得更红更艳。诗人在这里用“借一斑以窥全豹”的借代手法,着力写一夜春雨滋润万物之功效。从一花怒放到百花盛开,由近及远,由花园到田间,由城内到原野,都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尾联极富启发性,诗人从听雨、看雨到展开想象的羽翼带领读者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让你也和他一起品味着企盼着这场春雨带来的好兆头。于是尾联无形中收到了“咀嚼不尽”、“余音袅袅”之妙,使你和诗人一起分享着愉悦的喜雨情怀。

篇8:《春夜喜雨》看杜甫诗歌的小清新

【关键词】杜甫;诗歌;语言;风格

肩负了一千多年“诗圣”名号的杜甫,创作了大量为历代称颂的诗歌,当谈及其诗歌风格时,“沉雄”二字的分量自不必说。但其前期创作的诗歌,大多选择了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春夜喜雨》中,作者不遗余力地抒发了自己对春雨的赞美,其语言呈现出一种明丽欢欣的小清新风格。

语言的运用是讲求逻辑的,这种逻辑是思维体验中最自然的状态。文学作品的最大受众应是一些不具备文学理论知识的人,而他们更不应被强迫去理解作者的思维,而是应当在读到某处时,自发地因作品而悲而喜,由心生发出赞同感,这便是文学作品应当呈现出来的逻辑。我相信许多读过《春夜喜雨》的人都有一种欢欣畅快的感觉,这便达到了作者与观众关于审美的要求。从题目看,一个“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文中虽未提及“喜”字,但当通人情的春雨随时节而至,当人们还在熟睡时,它却在以博大的胸怀滋润万物。当一夜的疾风骤雨结束后,推开窗户,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路边各色的花朵娇艳欲滴时,难得你没有被这懂事守信的春雨打动吗,没有由衷地感谢这春雨吗?这是酝酿在整首诗中的情绪,也是触动读者的触发点。

整首诗的.主要意象就是春雨,贯穿于全诗的雨既是主角,又是配角。说是主角,是因为从题目开始,作者的叙述便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诗中的雨前乌云、雨后花朵都是为了春雨服务的。说是配角,是因为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我们见到了满城的乌云,见到了江船上的灯火,见到了花团锦簇,见到了熟睡时万物被滋润。但我们似乎从来都没见到过春雨,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春雨的大小、强弱,但却时时刻刻感受到了春雨的存在。作者正是想通过已写的景象和文章氛围让读者去想象未写之景,玩味作者未直接抒发的感情,从而在更深的层面去反射出作者的审美方式和内心世界。而在尾联中,“花”这一意象的出现则为我们展现了清晨时分,城中被雨浇洗过的花朵生机勃勃,这样一幅清新恬淡、充满希望的场景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城”的意象又让原本清新的意境增添了几分大气、阔远。

奠定好感情基调,设置好意象景物,作者在这样一种小清新的环境氛围中也带给了读者一种特别的阅读趣味与阅读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雨”被赋予了人的情态,仿佛它真的通晓自然规律,按时节如约而至,怎能不被人在开头就冠以“好雨”的褒奖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无声的雨只是静静地与风一起来到人间,如母亲一般给万物以滋养,却不动声色。“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作者不满意于将漆黑一股脑泼向这画面,于是借来一船灯火,在黑暗中兀自发亮。即便它有打破抗击黑夜的勇气,却也只是更加凸显了夜色之黑。这一切的终结在于黎明来临,像是一场闹剧收了场,大自然又恢复了平静温和,以娇艳明丽的花朵昭示于世人春雨的贡献。

作者在语言运用的色彩搭配上也运足了功夫,在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乌云密布,风急天高,大雨逼近。在广阔无人的野外,连云都变成了黑色,而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恰有一只江船,灯火为黑夜带来一丝光明。黑与明的对比,并非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而是愈发凸显了整个情景之黑。当这份密布了阴云的沉重幕布揭开之后,令人称奇的却是那“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破晓之后清晨的花朵都娇艳欲滴,与前一夜压城的黑云相比,恍如隔世。红与黑的反差在此刻也得以彰显。突兀的对比给读者心理上以十分强烈的刺激,情绪上也由沉重转向欣喜。一句“花重锦官城”铺开了一片姹紫嫣红,明丽鲜艳的色彩让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景图。这份清新是被黑云打压之后的清新,自然来得难得可贵,令人印象深刻,带给人心理上的感觉也是强烈的,继而引发忧伤或愉悦之情。

《春夜喜雨》的语言意韵通过情、景、趣、色的经纬线被编织为小清新风格的图画,这份富有美感的小清新不仅成就了《春夜喜雨》的生命力,也让我们对于杜甫的诗歌多了几分亲切。

【参考文献】

[1] 黄润之.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

[2] 加晓昕,冯广艺.杜甫诗歌色彩运用之美[J].平顶山学院学报,(03).

篇9:杜甫春夜喜雨古诗带拼音版及意思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的意思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篇10:《春夜喜雨》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春夜喜雨》鉴赏]

篇11:春夜喜雨改写作文

想必是春雨,让它们都生存下来。你看,春雨好像知道这个季节的生物们需要雨水,到了春天,就落下来。断断续续的嘀嘀哒哒的声音,好像一串一串长长的、永远也滴不完的音符,从雨水的口中,一个一个地蹦了出来,连绵不断,真像是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峦,又像是一条美丽蜿蜒的彩虹。一滴滴小雨珠跳到几片叶子上,总会发出哒哒的声音来,好像在对它们说:小叶子,请你们再长得快一些吧!

小雨滴们随着和风,不管累不累,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它们就像是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悄悄地从空中飘下来,默默地滋润着万物,奉献着自己。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密布;平静的江面上有一艘小船,亮着一盏灯。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欣赏被春雨滋润过的花儿;五彩缤纷的花儿开满了整个锦官城。

篇12:春夜喜雨改写作文

那雨真美!细细的,长长的,一丝一丝,一串一串,一缕一缕的,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着一样,在空中斜斜的交织出一张密密的大网。雨时变长,时变短;或急或缓,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下来。雨又密了,密密麻麻的雨丝在空中舞蹈,如同轻烟一般,风一吹,马上变换了形状,轻灵极了。

我在床上听着雨声、风声。这春雨和着微风吹入城内,无声无息地奉献着,默默地滋润着万物,使万物得以焕发出各自的生机,而自己却没有任何要求。虽然阴云遮住了月亮,可是上天和万物与我的心情肯定都一样,都是欢欣喜悦。

我想,明天的成都一定会更美,花儿们一定吸收够了足够的水分,百花齐放,朵朵争奇斗艳;那小草接受了春雨的洗礼,叶子一定青翠如碧水;大树汲取了足够的雨水,也一定长出了新枝,茂盛的叶子,将会为行人提供一处阴凉。

在冬的寒冷之后,大家终于迎来了温暖宜人的春天。而这时,恰好来临的一场甘雨,给予了大地充足的能量。人们都说春雨贵如油,果然;不仅滋润了万物,也让人们的心湿润起来了,让大家可以在新的一年中有足够的力量去创造,去绽放,去打开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篇13:《春夜喜雨》写作背景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篇14:春夜喜雨的内容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春雨伴着春风悄悄地在夜晚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植物。乡间小径与天空一片昏暗,唯有江边船上的一点渔火若隐若现,显得格外明亮。待到天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上一篇:文字节500字作文下一篇:清华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