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管理存在问题

2024-05-24

寺院管理存在问题(精选3篇)

篇1:寺院管理存在问题

寺庙管理人员寺规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规,结合我寺实际,经全体本寺理事会充分酝酿,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爱国守法,严守僧规佛法。

二、寺庙建设维修和生活费用应提倡节俭原则寺庙的生产自养、布施、功德箱等一切收入都应纳入财会账目,归寺庙集体所有。

三、寺院要严格执行国家治安、消防条例。防止发生火灾和意外事故。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玩忽职守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团结、互相支持。立足本寺,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把本寺的事情办好。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香客、游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礼貌待人,做到一个“请”、“您好”、“再见”不离口。绝不允许和游人吵口、打架,影响本寺声誉。

四、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卫生素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寺院清洁卫生,切实落实好卫生检查制度。

五、服从理事会的工作安排,工作积极主动。

六、对那些入寺目的不纯,违犯寺规,酗酒赌博,威仪不整、不服管教,私自外出、恶语伤人、打架斗殴、破坏团结,盗窃财物等情节严重的管理人员,由理事会批准清除出寺。对于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维护团结、学业有成者,由理事会给予表彰奖励。

石鼓山岩泉寺理事会 香客注意事项

1、不要穿着短裙、短裤、露背、露脐的衣服、剪奇怪发型、染奇怪头发、化浓妆进寺烧香;宽领、短衣、低腰裤也最好不要穿,以免在礼佛时露出不雅之态。

2、不要在寺庙内抽烟、嬉笑、拍照摄影、说对佛菩萨不敬的言语。

3、进寺院门,游客进寺院门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门先迈左脚,不要跨中间门槛,更不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佛和菩萨的不敬。

4、跪拜礼佛的规范动作:游人,香客先要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旁边,然后在佛像前两边的蒲团上跪拜(中间蒲团是留给出家师傅们跪拜的),先右手抚住蒲团中心,左手前伸,右手并齐,然后双手掌心反向上观想托着佛足,头叩下的位置在两臂之间,蒲团正中心的位置,抬头时翻掌向下,回收两手,左手先起右手伏蒲团,起身,再合十再拜。

5、香客上香以心诚为主,烧香时见香不着不能用嘴吹,不着时占点烛油再点。上香前要平举香与眉心齐高,可以冲四方礼拜,也可以只对佛的方向礼拜。香要尽量插端正,不能随便一扔。

6、寺院里可能随缘吃素斋,入斋者应自觉在佛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

7、举止有礼

在寺院中见到僧尼,要合十施礼,经堂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

8、注意寺庙的环境卫生,在指定地点燃放花炮,注意安全。

石鼓山岩泉寺理事会

篇2:寺院管理存在问题

佛教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要确保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寺院经济的开展中就必须有健全的收支管理制度, 以保证有限资金和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从历史来看, 佛教寺院早期一般实行“三纲制”, 即设立寺主、上座、维那具体负责僧团与寺院的管理, 也包括寺院的财物管理。唐宋以降, 佛教丛林制度形成, 建立了以住持为核心、东西两序为弼辅的管理制度。寺院财产的管理也变为主要由东序知事负责。寺院丛林制度发展至近代, 虽然寺院所需要处理的各种事务越来越复杂, 但寺院的财产管理基本还是沿用了唐宋以来的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寺院农林业、工商业以及寺院服务等经济的日益发展, 加之香火、捐赠等收入, 寺院的收入也日益多样化, 所以, 之前与丛林制度相对应的司库制度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寺院经济的运作和管理了。因此,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当前寺院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当前寺院的主要收入来源, 笔者把寺院经济的收入管理分为寺院自养经济收入管理和捐赠收入管理两个方面。

1. 寺院自养经济的收入管理

这方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寺院从事农林业生产、工商业经营和宗教服务等收入的管理。当前, 大部分佛教寺院都建立了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 并且对寺院经济中的每一项收入管理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 寺院经济中所有经营所得的现金和支票收入都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入账, 由寺院设立的财务处统一管理, 并且要建立银行存款、现金等账户, 做到逐笔登记, 日清月结, 严格管理账户。另外, 所有实物如旅游纪念品等经营所得收入须先由寺院库房清点核对, 然后确认入账价值并填写缴款凭证, 最后交财务处核收入账, 进行统一管理。有的寺院如上海真如寺在完善寺院财务管理制度同时, 对各项收入管理还做了具体规定:其一, 门票收入管理。门票要编号印制, 售出要按编号顺序, 售出款项每天当日交出纳, 由出纳出具收据, 月终结算, 售出总金额减去成本, 得利润作为收入中之一。其二, 法物流通收入管理。购进法物要有发票, 销售法物每天终了或次日款项要交出纳, 出纳出具收据, 月终盘点, 法物数量再由会计结算销出金额减去成本, 求得利润也作为收入中之一。第三, 宗教礼仪服务收入管理。收入金额全部交出纳, 由出纳出具收据, 月终会计结算总收入。

2. 社会各阶层的捐赠收入管理

有学者曾指出, “巨额捐赠几乎成为各个寺庙动产收入的主要构成。而于一般平民百姓的零碎捐助, 就更是永远无法理清的一团乱麻了。”[1]特别是随着工商业的发达, 寺院来自工商阶层人士的大量捐赠更是多如牛毛, 无以统计。因此,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将这部分收入管理好, 自觉接受信众和其他组织机构的监督, 就显得非常重要。《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并给捐赠者出具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据或本场所统一印制编号的收据, 加盖本场所印章。接受的捐赠应当及时入账, 捐赠的是实物的, 应当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核价入账。”举例言之, 如上海真如寺在捐赠收入管理中, 统一把以各种名义、各种形式的捐赠, 均列为“香金收入”科目, 并可另立明细账。具体管理如下:香金收入 (包括现金、存折、外币) 均由出纳签收入账, 且所有香金收入, 均须出具收据在“事由”栏内注明来源;节日和平时开放香金柜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开启、清点, 开列清单一式三份。清点人清点后分别由负责人、出纳和清点人各执一份, 如有必要, 并可在香金柜上使用两把锁, 由两人分别掌管;香金柜中现金当日连同清单交出纳, 由出纳出具收据交开启清点人员;香金柜中外币, 应在清单上列明与现金同时交予出纳, 由出纳在现金收据上注明外币种类和数量, 并另行立账记录, 各类外币兑换按国家规定处理;香金柜中的贵重物品 (黄金及其他饰品) , 清点后开列清单及时会同保管人员装入编有顺序的信封, 注明内装物品的名称形状数量, 加封后由开启及保管人员共同签章, 连同清单交保管人员, 在返回开启人员的清单上签章, 保管人员应立账记录, 贵重物品的保存期不得超过一年。信众非投入香金柜乐助费, 一律出具收据, 乐助款直接交予出纳的由出纳开具收据, 其他人收取乐助的由收取人出具收据, 然后将乐助款连同收据中的记账凭证联交出纳入账, 出纳应在收据的存根联上签章表示款项收讫[2]。

二、寺院经济中的支出管理

古时丛林寺院, 三衣一钵, 粗茶淡饭, 百衲衣只求蔽体, 生活简单, 物质生活降至最低线。因此, 当时一个司库制度就能确保丛林寺院经济的正常运转。然而, 当今寺院在经济支出方面表现为越来越多样化, 不管是小庙的“量入为出”还是大寺院大丛林的“量出为入”方式, 寺院经济发展中对财务支出的管理日益重要。特别是当前许多寺院已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除了僧人的衣、食、住、行日常性支出和寺院工作人员工资开支外, 寺院建设、殿宇维修、文物保护、文教事业和慈善事业等支出是寺院经济支出中的主要部分。因这部分支出数额巨大, 对于不少寺院来说还不是那么轻松的。“根据1992年台湾地区宗教团体的普查报告, 台湾地区共计有2 238所佛教寺院、33 298名僧侣神职人员, 以及有登记的信徒人数为106 191名, 合计平均每万人拥有1.08所佛教寺院;寺院的支出规模仍以50万元以下居多 (66.4%) , 不过, 也有6.12%寺院的年度支出规模高达500万元以上;……而这也直接说明了每一所佛教寺院背后实则背负着育养常住僧侣庞大、沉重的经济生计压力。”[3]所以, 在寺院经济发展中必须严格按照寺院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支出管理, 节约开支, 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寺院经济支出管理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上根据支出的不同情况实行民主管理, 接受僧众监督。需要听取信教公民意见的, 应当征求信教公民意见。

1. 寺院经济支出的宏观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 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和僧众的生活来源已经不是出自国家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是依靠经营农林工商以及从事宗教服务来实现生产自养。然而, 与中国在经济、社会地区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一致, 寺院经济也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寺院经济自然要比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的多, 城市寺院相对乡村寺院, 各项经济收入也较多。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 寺院经济实力较弱的寺院在资金需求与供给不足上的矛盾非常突出, 而寺院经济实力较强的寺院往往又因为大力发展文教事业等出现财务赤字的现象, 所以, 建立相对集中的资金管理体制, 对寺院的财务支出进行统一管理, 在保证日常开支的情况下, 集中所有资金确保大型宗教活动或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也即“集中力量办大事”, 解决寺院经济中的资金供求矛盾。再者, 对于寺院的经常性支出, 如水电费、办公费、僧人外出学习培训费等开支实行定额管理。由于这部分支出比较固定, 因此, 严格控制该项支出, 可以节约寺院经济的总支出数额, 把结余的部分运用到其他项目上。此外, 对于僧众的生活费以及教职人员、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支出实行定员管理。也即按照事先定制的标准准确统计该项支出的总额, 并根据支出标准的变化 (如物价升高) 适时调整支出数额。

2. 寺院经济支出的微观管理

从微观上来看, 寺院经济的支出管理应细化为更为具体的管理流程。如寺院因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日常办公所需现金或实物等费用支出须由经办人填写付款凭单连同原始凭证交主管负责人签章, 也可在发票背面由经办人、验收人、财务主管负责人同时签章, 方能领取。需要用支票方式支出的, 必须填写支票领用单并经财务主管负责人签字后才能领用。再者, 预定工资、奖金、福利等费用, 人数和金额如有变动, 需由主管负责人或其受权人书面通知财务。此外, 白发票不能报销。如在执行中确有困难, 须经办人员写明原因, 经主管负责人审批方可报销, 但也应该在金额较小、次数较少的范围内从严掌握。最后, 寺院添置财产价值在100元以下的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批, 100元以上的由主管负责人审批, 超过500元的必须申报主管部门审批。

总之, 当前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结合自身特点, 建立健全寺院财务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 并且各项开支要严格执行寺院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国家有关财经的法律法规, 科学合理安排寺院的资金, 从而最终使寺院经济以及佛教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上海真如寺释妙灵.真如寺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6.

篇3:构建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藏传佛教的发展概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随后由印度逐渐传播到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宗教。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嬗变为中国佛教,形成许多派别。传入青藏高原的中国佛教被称之为“喇嘛教”。随着喇嘛教在青藏高原地区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具有了族际性、地域性特点的中国佛教,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式的藏传佛教。

二、现代寺院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般来说,寺院管理即根据佛教的基本精神,运用佛教的基本组织机构——寺院的各种资源,围绕弘扬佛法这一根本目标,所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

而现代寺院管理,笔者认为,除传统寺院管理的目标和手段外,主要是对僧人进行现代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或新文化理念加强对传统寺院的运作,更加注重管理中人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所要探讨的现代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对寺院内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不包括政府根据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对寺院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规范,也不包括佛教协会根据佛教教义和传统以及整个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寺院所进行的指导和引导。

三、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西藏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历路简要回顾

自新中国成立后,对藏传佛教及其寺院,我国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与要求采取了不尽相同的管理办法。鉴于西藏的特殊性,从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以前,中央采取不加干涉、信教自由的方针,采取耐心等待的态度,“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反复协商,进行教育,争取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革”。在民主改革时期,实行了完全改造政策,基本是取缔和限制。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对寺院进行封杀、摧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实行了依法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藏传佛教寺院更加趋向于民主化、人本化的社会化管理,使得寺院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二)现代寺院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社会层面来看,寺院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从目前来看,寺院现代化管理使得藏传佛教寺院在管理、活动等方面呈现现代化、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等一系列特征,更加民主化、人本化的社会化管理已是西藏寺院发展的基本态势。尽管西藏现代寺院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趋向现代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从管理理念还是比较滞后。西藏寺院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还是停滞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上,没有从深层次上去认识现代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应不仅仅将管理当作一种手段,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服务。只有具备现代化的这种管理理念,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宗教活动的社会空间,弘扬藏传佛教,服务社会。

寺院坚持以人为本,但不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在现代西藏寺院中,能够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僧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但在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现代西藏寺院基本都设有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民管会),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管理寺院的内部事务。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民管会作为寺院的管理机构,应该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而这些管理者可以从僧才中选拔,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对现代寺院进行管理。

寺院世俗活动的增多,使其神圣性逐渐消失。众所周知,西藏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旅游业在西藏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要为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寺院所具有的独特性,使之成为旅游的重要场所,也是寺院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这就必然使寺院面临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关系。藏传佛教寺院之所以在藏区有如此庞大的信众,是由于藏传佛教寺院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被人们所认同。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寺院和僧人的宗教“神圣性”越高,其经济实力往往也越强,“神圣性经济”的实力越强,其“世俗性经济”往往也发展得越好,对寺院反馈也越多。寺院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程度与经济的富裕与贫困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四、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作为社会特殊组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化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在这种特殊环境和特殊时期,除政府在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上对藏传佛教寺院管理进行管理和监控外,更应该给予寺院自主权,加强寺院管理的自身建设。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人本主义理念、寺院管理自身建设、神圣与世俗几个方面来阐释如何逐步将寺院、僧尼纳入当地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范围。建立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具体对策

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来看,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作为非营利性的佛教组织,它们已能利用自己的经济、社会、精神关怀等资源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寺院现代化管理使得藏传佛教寺院在管理、活动等方面呈现现代化、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等一系列特征。这不仅使寺院和僧人的管理和生活更加规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宗教活动的社会空间。这既能弘扬藏传佛教、服务社会,还能表达和实践藏传佛教信仰,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第三部门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

人本主义理念。藏传佛教僧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他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和传播者,更是社会中的“人”。人本主义思想阐发了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人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所以,作为西藏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中最重要的僧人,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将他们纳入藏传佛教寺院现代化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美丽的西藏现代新寺院。

寺院管理自身建设。从寺院管理自身角度来看,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使寺院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管理,增强民管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根据民管会的工作需要,设置机构,逐步形成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寺院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传统制度和现代管理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和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胆参与市场经营,大力发展自养产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寺养寺”新路子。

神圣与世俗。对于大多数信徒,宗教的神圣性总会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藏族商人们自豪的说,他们做生意不只是为了赚钱,他们希望能够有足够的钱可以去放生、去布施供养、去朝圣,积累功德、播撒善种,自然会有善果。在西藏,藏传佛教的这种神圣性,不仅有利于藏传佛教寺院建设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有利于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何处理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村委会换届选举讲义下一篇:美丽的菊花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