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

2024-05-09

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共12篇)

篇1: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1.3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二课时:同底数幂的除法与空气污染指数PM2.5

知识点及课标要求: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通过对纳米、微米等的理解,对PM2.5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课标要求:P27第3、4点 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PM2.5的认识理解空气污染指数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前置作业)

x4x2

1、填空:(1)

a(2)

233232bc(3)32

3322232yy2y16xy4xy2、计算:(1)(2)

33

23、探索练习:

262242(1)64

个10个10m10101010mn1010=n=101010=10101010(2)

个10

m-3-3-3=-3nmn个-3个-3-3-3-3=-3-3-3=-3-3-3个-3(4)

4、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猜一猜:ama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5、观看中央电视台19:30天气预报,关注PM2.5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研讨

(一)新课导入

(二)小组展示:

各小组展示前置作业的1、2、3,第4点: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评价。

(三)小组合作:

讨论:

1、同底数幂除法计算的解题步骤,依据是什么?

2、利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各小组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3、PM2.5对于监控城市污染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了解PM2.5的实际运用。

(四)教师点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注意与同底数幂乘法的差别;

2、PM2.5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介绍;

3、对纳米,微米等知识的介绍。

(五)达标检测:

1、填空:(1)

2、计算: a5a(2)

x5x25

122x0.25x43m3yn1(3)4(1)abab(2)y2

3、用小数或分数表示下列各数:

355522118(2)3(3)4(4)6(5)4.2103(6)0.253(1)

三、拓展与延伸:

nmna8,a64,求m的值。

1、已知

mnmn3m2na3,a5,求(1)a的值;(2)a的值。

2、若 03教学反思:(对教学得与失的思考及教学改进之处)

篇2: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

-----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数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德育教育。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是什么问题啊?

师:同学们,《孙子算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是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许多问题浅显有趣。其中“鸡兔同笼”流传尤为广泛,它还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日本等国呢!

师: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同学们你们会解吗?

……【同学们一阵思考讨论后】

生2:老师,我会解。(用小学算术方法求解)

生3:老师我有另外的解法。(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激烈】

生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这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设鸡有x只,xy35x23兔有y只,则根据题意有,用代入消元法解这个方程组。

2x4y94y12师:同学们的解法都很好,特别是生4的解法,他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都应用进来了,使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你们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

【学生们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

师:原来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二分之一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

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生6:老师,什么是化归法啊?

师: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方程组是怎么来解的啊?

生7:用代入消元法啊。就是先把方程组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它代到另一个方程,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用代入消元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它的数学思想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已很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而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很容易解决。其实代入消元法的思想就是孙子的化归法啊。只不过我们发现用今天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表示,更清楚明了罢了。

生8:原来我们今天的解法的思想我们祖先早就会运用了啊。真了不起!师:是啊,我们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世界奇迹。《孙子算法》中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数学问题,它的发现比西方要早很多,那个问题的推广及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在近代抽象代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先人,努力学习,争取创造更多的“中国定理”哦!(同学们鼓掌,出现了本节课的又一个小高潮)

【同学们热情高涨】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还有一题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兴趣再来解一下啊?!生(争前恐后地举手):想!

篇3:数学教师的德育渗透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 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长沙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 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教学圆周率时, 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数字的人, 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材中, 还有许多象“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 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 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 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 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 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既让学生学到了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首先, 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做大扫除时, 我与学生一道做公共区卫生, 重活我领头做, 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 学生看到了, 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 我自己首先严肃认真, 学生自然也就守纪律了。记得有一次, 预备铃声响了, 我象往常一样, 拿着书往教室走去, 走到教室门口, 原来喧闹的教室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过一场“战争”, 教室门边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 也没问是谁扔的, 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来, 一个、两个、三个, 大家一起动手, 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 同学们都很认真, 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 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 承认了错误, 表示了改错的决心。 (原来, 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 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 并赌气地扔了一地) 。

另外,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好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有教师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 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 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4: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初探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不可或缺的。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探讨:

一、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二、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1、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生活。通过数学学习尤其在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推理验证中,激励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阐明或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沟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他们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3、在研究数学概念的基本关系中,在对数学某些公式、定律的探求中,使学生认识到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的逻辑体系。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4、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渗透“变与不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5、在每一个新知识、新问题的产生过程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的教育

1、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富有挑战,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某些关键步子和过程,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

3、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等。

4、关注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尊重的习惯;自觉自我评价的习惯;效率做事的习惯等。

五、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阅读和介绍数学史,欣赏数学在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给世界留下的一个个美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篇5: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掌握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相似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对国旗高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要珍惜和平的时光,热爱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

2、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我们知道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首先请同学量出太阳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旗杆的高度。(100页图24.1.1)

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我们国旗旗杆的高度吗?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例1.书.P.98试一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得△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1B1C1,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B1B

ACE

二、合作交流、尝试练习

A1C1D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m图(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

(1)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A

BODEAAECCCFBBFDD

(a)(b)

分析:图(a)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运用了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

解:(1)∵△AOB∽△COD,∴CDABOBAB 即1.7OD36.4 ∴AB=3(m).(2)∵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BE(3)∵△CEF∽△CAB ∴ABEFABCDDFAB 即1.801.6 ∴AB=3(m).FG0.2BD 即AB.609 ∴AB=3(m).方法技巧: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学校科技楼的高度。请写出测量的过程,并简要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分析:测量大楼的高度的方法很多,现采用一种方法,利用人的身高和标杆,依据相似三角形三角对应成比例和平行线的性质,可测出大楼的高度。A

四、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DBEKCFH

《三角形相似复习》德育渗透教案

篇6:小学数学五年级德育渗透教案

缪贤忠

一、探讨例题,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了不起。老师家这几天装修房子,要刷新墙体。刷新墙体的工人工资是平方米来计算的,请你们帮我算一算。(课件出示例4)

例4: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先让学生思考,再动手计算。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大家为我解决了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组合图形,我们计算面积时,根据“图形位移,面积不变”的道理,用辅助线把它进行割、补、拼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出该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方便多了,这些方法中有的简单,有的繁琐,如果没有要求多种方法的,我们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对于例题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新课开始的拼组基础,每个学生对求它的面积会有一定的思考,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四人小组一起来分一分、算一算,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最优化。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刚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孩子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个助人为乐的学生,好吗?

现在你能帮工人叔叔算算这 个指示路牌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

1、开放式练习,把枯燥无味的面积计算,溶入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前边的练习后进生可能出现错误,有失败感。自己选择习题,可能选到自己会做的,从而能体会一些成功。对于优生,可能不满足前边练习的深度,自主选择较深的题目,能拓展新知。】

五、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非常出色!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或添补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要注意根据已知条件分或补,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以板书来表现,学生通过试做汇报、交流观察。体现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体现了算法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空间;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

1、同学们,我们学校少先大队准备给每个班做一面“中队旗”,不知道该用多少布,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已经知道“中队旗”也是一个组合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用布的面积。我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新颖、更快捷!

篇7:渗透德育教育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篇8: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活动形式多样, 广大同学已深刻地认识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因此, 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祖国, 刻苦学习, 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与此同时, 要进行道德教育, 就必须使学校教育从单向的灌输到双向互动,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甚至在立场上的一个转变。今天的德育教育就是要在实际交往中和各个学科的课堂中进行渗透。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学数学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宣传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

随着数学的发展, 时代的前进, 人们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 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的需求、发展对数学有推动作用。通过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数学有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譬如有:南北朝的祖冲之, 最先提出了圆周率, 西周的商高提出的勾股定理, 他比毕达奇拉斯早600年。杨辉三角比德国帕斯卡早40年。

2、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统一的, 结合数学在各项科学建设中的应用, 渗透德育教育, 讲椭圆定义与标准方程时, 可以根据我国发射的“神五”和“神六”来编写例题和习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信心。

3、介绍当今我国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渗透当今我国在数学界取得的一些成就, 如复数的讲解, 可以介绍数学家张广厚、杨乐在复函数中取得‘了

成就, 讲组合时, 可以介绍组合数学是当代发展较迅速的一个数学分支, 包头第九中学陆家羲, 一个人攻克了支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 解决了数学史上已有一百多年未解决的两大数学难题, 使我国的组合数学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而可以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增光。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数学课中, 数学中的语言领域都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介绍数学史, 结论是数学也是由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之观点。如数学中还包含有矛盾的观点, 运动的观点, 转化和发展的观点, 通过数学中的阐述, 让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使他们相信科学,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 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1、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渗透数学的对称美 (黄金分割) , 数字的统一美, 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的奇异美,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美的心灵、美的情操。由于美是人生的希望, 人们都热爱美, 创造美, 追求美, 而数学之美总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的行为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多种不同层次的结构, 无论哪种行为都受心灵支配, 只要他有正确的美的观点, 那么他也就有美的心灵, 美的品质, 从而也有美的行为。

2、数学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的教学时间较多, 例题和作业相刑·于其他学科也较多, 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在数学课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良好的品质。

篇9:小学数学课堂德育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具体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很少甚至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事实上,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挖掘教材,向学生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让德育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的那些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等教育。例如:如:《万以内减法》的主题图——美丽的云南,向学生介绍云南的丽江、大理和昆明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6和7的认识》中的主题图,展现了同学们认真打扫卫生的情景,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表扬图中的爱劳动的小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向学生介绍上海世博会,出示一些有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再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应用题的表述中,诸如植树造林、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数据资料,教师也可利用来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方面的品德教育。另外,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可供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如教算盘的认识时,可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情况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其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学数学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对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节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对村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得到一些基本数据。如:某村一共有多少户,安装电话的有多少户等等。在新课导入时,我播放一组小记者采访村民生活水平的录像。小记者在采访中说:安装电话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90%;购买摩托车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65%;拥有彩电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5%。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起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教育

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体现。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过程设计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觀点。如:在比较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实践,体会各自的特性。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从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它们既是相反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但正方体又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感受到事实求是的观点。

此外,还要注重养成教育。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篇10:北方的民族汇聚德育渗透教案

北方的民族汇聚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过程与方法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渗透点)教材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探究中认识体会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北朝民歌《敕勒歌》,集体朗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问:这首民歌描绘了什么风光?体现了什么民族的生活场景?(游牧民族)

师:这首民歌是由鲜卑族人民创作的,它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豪迈奔放的生活场景。那么,鲜卑族人民创作的民歌为什么会进入中原人民的生活而且广为流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汇聚。

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2.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3.以上少数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黄河流域一带,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山西等地。)

4.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什么影响?

(出示课件)《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解决以上四个问题。

教师: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5.提问: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学生回答: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做十六国时期。

教师补充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线索:

教师小结并过渡:边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使得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创作《敕勒歌》的鲜卑族就曾经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展示《北魏的兵马俑》说说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回答:

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后来逐渐南迁,386年,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示课件)

(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师:北魏统一了北方后,面临着哪些问题呢?假设你是孝文帝,你该如何是好? 学生讨论、交流。

师:孝文帝是怎样学习汉族先进的管理经验、文化、科技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示课件)(1)迁都洛阳 教师提问: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②迁都意义重大,但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很多阻力,他采取了什么巧妙的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教师讲述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2)推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迁都以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改革内容: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元,自己叫元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材料阅读” 提问: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在今天的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③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融入汉族之中)④那你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讨论,视情况而定)(向先进民族学习,是对的,但是不是应该把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完全抹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壮大了自己的国家,同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渗透点)

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学习,你能体会到改革中的孝文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行动上是大义灭亲的;改革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也说明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渗透点)课堂小结 的确,孝文帝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治经济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迁都洛阳,大力提倡汉化政策,大大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进程,为我国南北的重新统一打下了基础。

篇11: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王娟)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理解和掌握用浓度的变化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及实际意义。

(2)了解反应速率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和思考与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从实验中验证化学原理从物质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并能应用化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调控反应速率。

3.情感态度德育目标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它充分体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原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2.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仪器

教材实验

25、实验26中的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情景引出课题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课题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能运用课题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世间的物质千千万万物质的变化奥秘无穷。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两个根本问题即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但还有两个实际问题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程度。

2.提问 在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有哪些是“快”的反应离子反应、燃烧反应、炸药爆炸哪些是“慢”的反应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溶洞形成化学反应快慢进行的定量描述———“反应速率”。

3.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固体、纯液体无浓度。单位:mol /L·min或mol /L·s 意义:是平均反应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二、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

1内因:金属性、非金属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2外因:温度、浓度、气体压强、催化剂等

【渗透德育:

从哲学原理可知“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取决于事物的内部即内因。在已学过的碱金属Na、K、Rb、Cs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F2、Cl2、Br2、I2分别与H2化合的条件不同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不同,说明反应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同学们看到的、身边的古代的、现代的例子很多,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发和自醒呢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说明什么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外界条件对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壮大、繁荣富强是何等重要。

结合学生中的事实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努力程度有关。】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气体反应的压强、紫外线、电磁波等。

4.学生实验教材『实验25』『实验26』

①温度不同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催化剂不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思考与交流

见教材p45页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6.小结

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正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固体表面积z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必须增大反应速率有些反应需要减慢反应速率如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它可以使用负催化剂。

六、练习与作业

1.练习

① 在一个2 L的容器里盛入8.0 mol某气态反应物5 min后测得这种气态反应物 还剩余6.8 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② 的合成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若在的密闭容中加入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分钟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νx=

2.作业教材

篇12:德育渗透教案

王醒辰

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音乐实践活动。

(二)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和保卫祖国,憎恨、蔑视侵略者的感情背唱《游击队歌》。

(三)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四)聆听《四渡赤水出奇兵》,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

教学准备: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游击队之歌》 2.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氛围。

互动

(一):

听一听,教师利用课前的几分钟预备时间,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地道战》。上课一开始,教师再请唱《大刀进行曲》 互动

(二):

想一想,这些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什么事情。学生回答(略)。师:同学们回答很好。这些都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事情。

屏幕展示课题: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

那么同学们除了以上我们听的外,还能唱哪些反映抗日时期的歌曲。学生纷纷学唱(略)。

二、声情并茂,感悟新知识 互动

(三):

师:同学们听了不少反映抗战时期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游击队之歌》,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什么样的形象? 1.播放音乐《游击队之歌》。(课件展示)

这首歌曲形象的描绘了游击健儿英勇善战,灵活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极为深刻的表现了革命战士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了解历史和作者(课件展示播放背景音乐)

历史时期: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我们的同胞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他们被迫离开家园,扶老携幼,到处流浪,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英勇的中国人

民不甘心做亡国奴。他们用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等同敌人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描写这些事迹的歌曲很多。

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歌曲、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电影音乐《风云儿女》。

3.提问: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首歌中有一个象声词“嘁嚓”。他出现了几次?在模仿什么声音?这个“嘁嚓”的脚步声反映了游击军战士什么样的形象?脚步轻盈,静悄悄,不让敌人发现。机警、敏捷、灵活的音乐形象。互动

(四)1.听录音为歌曲伴奏:

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来模仿这个脚步声,为歌曲伴奏,一起来体验一下游击军战士那种机警灵活的形象。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我要求表现出游击战士从远出走来,又渐渐远去的脚步声。2.随录音轻声演唱:控制音量,自己听见即可。

随录音轻声演唱:声音稍大点,让前后左右的同学听见即可。3.随琴演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唱准确为止。互动

(五)处理歌曲

现在这首歌曲同学们唱的非常准确了,下面咱们一起考虑一下,用什么样的情绪、声音、力度才能把游击战士那种灵活机智、英勇善战、自信、乐观的英雄形象表现出来?

1、前半部分,歌词从个到群,从少到多,从平原到高山,这说明我们的队伍不断在发展壮大。那么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力度来演唱?(轻而有弹性,由弱到强)

2、“夺„„抢„„”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表现了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定有信心的演唱情绪,力度递进增强。

3、“我们老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击侵略,用号召性的、自信的、坚定的声音演唱。

4、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三、再度感受 更深体会

1、舞蹈片段《游击队之歌》(课件展示)

2、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3、小组讨论:《游击队之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判断它的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

4、讨论结果交流。

5、教师小结

欣赏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

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二、背景介绍

四渡赤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三、课文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相结合。)

四、结构分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上一篇:十条铁规刹不良学风下一篇:“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颁奖暨第七届乡村青年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