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2024-05-08

数学评课记录范文(精选14篇)

篇1: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观评课记录

在这次上课中,我得到了不少同行老师的帮助,收获颇丰。尤其是课堂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课件播放前的导入,教师既要有语言的准确描述,又要能自然地切入到下一个环节,这一点,难度较大,是优秀教师功力的展现,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灵活处理课堂教材的实际操控能力。

试课中,在许老师的提议下,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在名家作品点评环节上,我没有做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让学生结合画面进行联想分析,通过老师们的观课指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并及时的进行了改进。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在指导学生们自由作画阶段时,我仍留在讲台上想问题,没有及时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关注。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水平是不一样的,老师应该第一时间,走到学生身边。给与指导与关注。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地一句鼓励下,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因此,教师巡回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在作品点评时,有观课的老师提出,让学生进行互评,比老师一一点评,印象更深刻。我觉得提议很好,今后一定要实践一下。在范画演示阶段,画纸挂的太矮,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样可能不太理想,特别是对于后面的学生,老师的头或身子会把范画遮住,学生们不能集中注意力看老师现场作画,也不能很好的看到老师作画的细节。观评课后,我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把画纸适当挂高一些,作画时,身子稍斜或侧身演示,让学生看清作画的内容。

在试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在构图、用笔用墨、提款铃印时,知识欠缺,不够规范。在后来的演示中,我又进行了讲解。注意到了学生作画中的不足。亡羊补牢,给作品尽力少留遗憾。

在引导学生看投影屏幕时,我语言功底稍显不足。环节关联上,总是不自然不协调。尽管不断地改进自己,但是还是自身觉得欠缺了不少。这些问题,我希望以后会慢慢克服掉。我平时还喜欢在讲台上来回地走动。这一点是不好的教学习惯。以后一定改掉。我应该站在讲台中央,尽可能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中来。当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时,我想,我会精简站位的转移次数。因为移动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精力分散,造成只见老师不见知识的失败现象。

从我的这次试课教学中,观课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受益匪浅并深表谢意,我更明白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美术老师,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依然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

篇2: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内容 比例的应用

班级 六年级

学科数学

执教人 杜松

参与人 数学组

时间 2014年4月15日第八周星期二上午第二节

摘要

肖华认为杜松老师今天讲了《比的应用》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三是能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是数学。除此之外,思路不够清晰。

徐金认为本堂课的亮点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联系实际,思考实际问题,并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准备不充分,导致上课时出现“短路”。

肖波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态自然大方。

张忠伦认为杜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篇3: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课后授课教师、听课教师与市教科所专家一起进行了评课。笔者将评课意见综合整理,同时进行了反思。

一、评课意见

1.两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共同优点

( 1) 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渗透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探究思路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均达成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 2) 都能够对教材进行适度地挖掘 ,依照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层层递进式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 3) 授课思路清晰 ,重难点突出 ,课的环节设计各有特色 ,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 4) 都精心设计了课堂练习 ,体现了学中练的教学意识。

( 5) 都利用了多媒体课件 ,通过辅助教学 ,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较熟练。

2.对两位教师有如下的具体评课意见

( 1) 27中王老师的优点 :教态亲切自然 ,语言精练 ; 提前引导学生进行小麦种子的萌发实验,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直接体验生命的过程,渗透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建立科学探究的思路。充分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中进行了检查纠错;在达尔文实验中循循善诱,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缺点:在整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少,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讨论,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课堂练习占用时间稍长。

( 2) 51中刘老师的优点 :充分体现了年轻教师的优势 ,授课富有激情,课堂较为活跃;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努力地设法使学生融入,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应变能力很强,语言幽默;对某些细节的处理深入浅出;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思考和活动时间。缺点:板书条理不清晰,个别语言不够准确,学生活动前紧后松。

二、评课反思

1.教学理念决定教学层次

新课程倡导“提高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本节课是体现这种理念的最佳载体。 面对这样一节课,如果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那就是低层次知识传授。而两位教师显然都侧重于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方法的介绍、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追溯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执行,属于更高层次的教学。

这样的教法,回答了一个问题:当学生遗忘了知识点之后,我们的教学,还能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 恐怕这个时候留给学生的才是我们真正传授给学生的东西! 在这节课中,应该就是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以及探究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方面,两位教师各显神通。

27中的王老师提前买种 ,教学生萌发小麦种子并进行观察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王老师的这一做法很好地诠释了杜威的建构主义理论———“做中学”。51中的刘老师利用动画进行模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再现了植物向光生长的过程。在富有激情的讲解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组织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两位教师均达成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模式”的引领作用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是基于两校的两种教学模式下展开的。2中的是“6531”模式,51中的是“121”模式。两校教学模式同被市教育局选中为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在笔者看来,27中的模式更加侧重于理念和环节,留给教师个人更广阔的操作空间和发挥余地。而51中的模式明确了课型及要求,对具体的操作更加严格和细化。两者最根本的目的都是打造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为了学生的发展。

曾有一段时间,我们也质疑过课改过程中是否有必要设置一个这样或那样的模式,经过评课中的讨论,参与教师和有关专家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在课改的初始阶段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习惯的改变是困难的,我们都知道,擦去白纸上原有的印痕再作画比在白纸上直接作画更困难! 许多教师还一时难以摒弃原有的固化了的旧方法、旧习惯,所以,制订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模式,去改变和重新塑造教师的行为,是十分有必要的!

两位教师在各自的授课中均对本校的模式有所体现。例如,5中的刘老师对第一个10分钟环节的利用和把握,就是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相关问题达到相关知识的自我完成。27中的王老师提前布置了预习,有对知识点的预习,也有对探究实验的预习,连同授课环节一起,充分体现了“6531”模式所要求的5个环节。

3.教学教学行为的改变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在观念上贴近了新课程, 但是在行为上还难以执行和体现。如何打开教师的自我束缚,在课程的设计上更加贴近新课程呢? 在评课时,听课教师一致认为,两位授课教师恰恰是这样,在教学设计上有着新课程的理念,但在授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讲课”成分,讲得多了一点,学生的活动 还不够多 ,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没有充分进行下去。

其实,这也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学生活动多,课时不够;学生活动过程中对许多问题的探究深度达不到,难以完成知识教学;探究活动往往拖沓了教学环节等等。新课程的教学任务重、内容多,是令广大教师难以放开学生的一个因素。但是,打开教师的束缚、充分让学生探究,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今后在这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在教学模式的规范和引领下,付诸行动,大胆进行探索和改革。

4.亮点和遗憾并存

教学是一门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作为王老师的同科教师,笔者亲历了教师的备课环节,教师本身有着新课程的理念,备课思路清晰,但是在实施课的环节上仍然缩手缩脚,没有大胆全部让学生来完成。王老师虽然提前布置了萌发小麦种子的实验,但在课堂中却没有充分地利用下去, 而刘老师虽然整节课充满了激情,有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但在后半节课中,也没有更加深入地让学生探究下去。瑕不掩瑜,留有遗憾,才更有变革的动力。

篇4:高中数学评课初探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评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82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而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方法就是评课,只有对教师的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评课作为一种检测教师教学质量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与重视。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评课,成为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数学评课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选好评课教师

所谓评课,就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作出评价,为了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更加科学的评价,在评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评课教师显得十分重要。在评课过程中,应该配备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些情况下,由于在评课教师选择方面存在问题、评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不丰富,或者没能有效的掌握评课方法等,导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教师的教学优点也不能及时被发现,这必然会影响评课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评课目标,首先应该有效配备评课教师。

二、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评课过程中,评课教师首先应该从教学目标上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能否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而更加有目的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会感觉十分疲惫,但是却能够有效的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获取,从而降低整体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提醒评课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引起重视,并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评课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引起重视。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能否处理好教材十分关键。有些学科教师只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即可,例如历史学科,只要学生能夠扎实、灵活的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就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题目,而数学学科则非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要能够有效掌握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教材上的题目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讲解之余,能够结合一些课外的典型题目,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教学的情况,这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及时对知识点的讲解作出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

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如何安排。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然而教师如何对这短暂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设计,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评课教师在对教师的教学程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看教学思路设计。在对教师的教学程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设计进行分析。教学思路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紧致而有效的开展,教师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输出,学生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输入。

2.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安排也是评价教学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人们认为教师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点,随着现代教学越来越科学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对课堂结构进行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在教学结构设置的过程中只有实现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效率,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评课的过程中,要将教学方法与手段环境纳入评价范围。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适应。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内容都相切合,只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就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尤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枯燥的教学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从教学基本功能上分析

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的基本功能:1.看板书。板书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涵盖教学重点等多种信息,因此,应该对教师的板书设计引起重视。2.看教态。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对学生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教态也是评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3.看教学语言。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掌握语言艺术会直接影响到知识点的传播。

篇5: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我组各位老师对《森林狂想曲》一课进行了评课,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老师评课:牟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如课程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请学生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并模仿接着介绍音效。随后引出森林导入课题。本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标要求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学生专注于音乐更快的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来。初次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再次聆听全曲。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不同的情绪划分段落。本环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老师评课: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本课教师采取分段学习。首先聆听A段旋律引出乐曲的主奏乐器——陶笛。再次听赏A段旋律请学生讲感受并用LA来模唱。最后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A段旋律。接着聆听B段旋律请学生谈感受根据教师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关注波音记号并随着音乐划旋律线。接着又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有波音的旋律和没有波音的旋律有什么区别最后跟音乐划旋律线表现风趣幽默的B段旋律。最后聆听C段旋律感受它与AB段有什么不同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因为音乐中长音的出现使得旋律开阔舒展。并引导学生采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旋律伴奏。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分段欣赏后总结各段特点进行连线练习。将三段旋律放在一起总结对比为下面给乐曲排列顺序和分组表演

篇6:数学听课记录评课意见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数袋子里的饼干,统计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别投进了几个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整理数据的意义。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组内有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始,沈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口袋里的饼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数目分别是多少”作引,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态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之后便随机消失,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块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需求自然生成。

在学生产生统计需求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记录,当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适时指出:可以小组合作。在强调了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记录,这次,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按次序画图形记录;把图形归类记录;打“√”记录;画“︱”的方法……“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沈老师有选择地出示几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使学生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篇7:初中数学课评课记录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付老师的艺术引导:针对例题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能用代入法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消元之外,你还能找到其他方法对其消元吗?”,从而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观察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二、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付老师在讲解消元法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完成加减消元法的讲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的引导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去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

篇8:高中数学4位老师公开课评课记录

记录人:戴元涛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 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

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胡静老师评课记录

记录人:戴元涛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本节课教师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难度符合该班学情。教学过程从特殊到一般,利用一元二次函数yx2图像引出偶函数概念,利用反比例函数y图像引出奇函数概念。

2、这节课上的很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展示了函数图像的性质,还采用了数学中的类比法、观察法等帮助学生去记相关概念。

3、这节课采用了从启发式到发现法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依据由图形进一步启发学生研究函数奇、偶性,让学生从图形中发现结论。

4、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础。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 函数的奇偶性这个数学概念如何提出、理解,引导学生如何探索、发现,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5、这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整堂课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细节处处理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态亲切自然,从容不迫,过渡语衔接自然,从下定义到画图像,从说性质到用性质,全堂课流畅、自然。从探究新知到新知梳理,再到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严谨。是一堂精彩的数学课。1x余友刚老师评课记录

记录人:戴元涛

本节课内容是《解三角形与向量试卷讲评课》,余友刚老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先到开课班级进行前测练习,再根据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目标设定和文本解读,然后编制后测练习,检测当堂达标率。1.设计合理。

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余友刚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教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余友刚老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自然导入新课。在整节课中也是围绕这个思想展开教学的。而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解三角形与向量的教学不能单纯的研究数学公式的式子,必须与图像紧密联系,使数与形结合起来。余友刚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导学生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余友刚老师非常关注“教什么”:新修订的课标解读、教材文本的解读——学生、自己;“怎样教”:着眼点——导学(从学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出发);着力点——课堂与作业;关注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差异化教学;基本点——科学性。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李晓燕老师评课记录

记录人:戴元涛

这节课是复习课,主要是归纳了数列求和的一些方法。本节课倡导的是以学生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精准点拨顺利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李晓燕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经过本组全体教师评议概括如下几个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学案设计梯度合理面向全体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前通过复习提问导入课题自然明了。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

2、教态自然,语言精练。有一定的亲合力。

3、教学追求实效。本节课共讲了两种求和方法:一是公式法,二是分组求和法,李晓燕老师在课堂上用扑实的语言精准的点拨,适时启发,大胆放手,充分给予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能勇于质疑,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探讨求和方法直到结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相应的求和方法,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征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晓燕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成也比较重视,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概括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一些细节过程进行了强调。

5、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既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建议】

1.学案设计应该全面一些,包括教学重点,目标,学生学习方法。2.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应多观注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状态,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有效利用时间。

篇9: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时、半时和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的基础。

本堂课,陈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猜一猜、想一想、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中学习秒的认识,总的来看,陈老师这堂课具备以下亮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感受时间单位”秒”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从现实世界中提升总结来的。张金凤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夜里12点倒计时”的事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时间”秒”在生活中的用处。

通过借”嫦娥一号”、”刘翔夺金”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热门事件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近”秒”的概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时间单位”秒”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的意识。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1秒”和”几秒”的长短。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陈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念出发,组织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一秒”和”几秒”的长短。如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走动的情况,听新年的钟声、数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等,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解秒和几秒的长短,理解秒与分的联系。

3、精心组织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秒”的概念,探究秒与分的关系,如观察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关系、口算比赛、说一说一分钟能干什么?等。

篇10: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参加人员:吴文书、刘国海、王邦林、樊永文

第一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乘法

刘国海:本课时能按备课流程进行课时设计,备课思路清析,但三维目标不明确。

吴文书:学生在三年级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只要多练习,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的。

王邦林:多增加一些练习、多巩固。

樊永文:课程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也比较突出。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身实践,总结课时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笔算乘法的评课记录

参加人员:吴文书、刘国海、王邦林、樊永文

第二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吴文书:课程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也比较突出,但三维目标不明确。

刘国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

王邦林: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樊永文:本节课还设计了生活中的例子,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笔算乘法的评课记录

参加人员:吴文书、刘国海、王邦林、樊永文

第三课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王邦林: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国海: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加深理解速度的含义。

吴文书: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多设计一些练习来巩固。

樊永文: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笔算乘法的评课记录

参加人员:吴文书、刘国海、王邦林、樊永文

第四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刘国海: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吴文书: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者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者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王邦林: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樊永文: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笔算乘法的评课记录

参加人员:吴文书、刘国海、王邦林、樊永文

第五课时:乘法的估算

刘国海: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善于精算,估算意识比较淡薄。

吴文书: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首先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比笔算用途更为广泛。

王邦林:应强调“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这样更好些。

篇11:数学评课记录范文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开球规则从而引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规则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但是教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课始,教师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理性阶段的特点,采用开门见山,抛出问题“足球比赛中采用抛硬币开球的方法,你觉得公平吗?来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当教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教师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2.教师比较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教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老师同样采用同桌为单位,抛硬币,记录次数和抛的结果。然后将其中10组学生的数据进行汇总、比较,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又通过给出科学家做此实验的数据结果,更有利地来说明结论:随着抛的次数的增多,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教师十分注重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篇12: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范文]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09.9.5.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会议内容:

一、学习社会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二 全体教师观看视频《三角形》。

三、全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本节课超前意识、开放意识、主体意识如何体现的并进行交流。

四、对参加区年级组教研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对毕业班学月检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整改措施。

篇13:评课记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理念符合课标精神: 教材搭配科学合理、重难点突出,整堂课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长,“健康第一”的思想在课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二、目标实施及达成情况 : 知识技能得以掌握,情感态度有了体现、① 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练,积极投入思考或尝试练习,兴致勃勃地自觉进行练习(学、练、创等);在小组学练、讨论时给予别人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等。② 在师生的时空共有,互动交流阶段,学生有浓厚的学练兴趣,对学练内容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长时间保持学练兴趣和自我控制与调节学练情绪;学练的愿望不断得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得到锻练。

三、教材处理 :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双边互动中得以最终落实,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应与应答,共创共生,批判反思,示异创新。

四、教法选择情况: 根据新理念,运用新教法,其中一些很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表现为: 学生在活动时其主体的积极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能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身体活动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

1、设疑置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问题意识突出,如课的开始,围绕合作学习,设疑置问让学生回答,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个人价值。课中学生带着问题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很大自主学习空间,准备活动内容自由选择也可创造练习形式,多人练习形式自主选择,自主练习。

3、本课的主题就是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4、鼓励引导学生明显,课中教师激励学生,营造浓厚学习气氛,对摔倒学生的鼓励能重树信心,对败不馁的品质得到很好的发扬。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使同学们在情感交流中得到人际关系的提高

6、组织学生互评,课中多次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和学的效果。

五、师生互动 : 教师以一个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师积极参加到学生游戏练习当中,师生之间零距离接触产生了很好的教与学互动。

六、不足与建议 : 本课合作为主题,对学生培养合作精神有一定的提高,但合作的深度不够。希望进一步挖掘。

篇14:观评课记录

?

观评课记录 1 ? ?

观评课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与学习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推剂,通过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我们将所学充分投入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我在本月认真观评并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同时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进行了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

? ?

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从课堂实录、课件与教学设计、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观评课的学习,发现两位一线优秀老师的课堂独具个人特色,以下是我对这两篇课文观评课的一些感受和两位优秀的一线老师对我的启发以及我在模拟授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总结与反思。

? ?

范老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的教学,整堂课别具匠心,独具个人特色,整堂课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 ?

范老师的导入由一个“送”字的篆书字体,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字,并介绍了字的本意,由送谈及送别,进而读诗题,过渡自然,并且运用古字可以激发学生对古风古韵的兴趣。在学习开始之前,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在诗歌朗读部分,范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范老师还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多对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配乐渲染诗歌离别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便于更好的体悟作者送友人的不舍之情。

? ?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设置了课堂情景演绎,帮助学生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感。总的来说,范老师的此堂课生动自然,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引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机智上范老师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这样可以帮助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

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该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

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合理制定了教学目标,力求在授课时把握好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创设了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借“征文比赛”引出习作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 ?

首先明确写作主题及要求,然后探究写作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表达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在事例比较中学会选择,其次通过一场才艺展示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描写方法,从而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要求书写具有一定速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反复修改,精心雕琢。

? ?

本节习作课的教学活动较好的是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同时给予学生现场发挥的空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知力,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较好的突出了习作的主题。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氛围浓厚,通过“你说我猜”的小游戏和“才艺展示会”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疲惫,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完成习作有很好的帮助。在学习写作方法之后应用它当堂完成一个小的短片,这样既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其中,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该教师的整堂

课来看,刚刚上课时教师比较紧张,进入状态慢,引导性语言不足。进行分小组讨论问题时任务下达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滞后性。缺乏适当的鼓励性,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后排学生多次举手却被忽视,最后精力分散。该教师的时间把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最后的习作点评中没有进行较好的展示,而且评价略显仓促,同时课堂纪律稍乱,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 ?

通过观评课和模拟授课实践教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要让课堂“活”起来,在我日后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教法和学法,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充分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动性相结合。同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学习一线优秀老师的经验,多和老师们交流,让自己成为一股源源不断地泉水滋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种下爱学习、爱语文、爱课堂的种子。

? ?

观评课记录 2 ?

受疫情影响,我们举行网上历史观摩课活动,这次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经过紧张的网上听课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 ?

一、每一位老师的课都”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 ?

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各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各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教学设计周密细致,教师从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引导,都非常到位。像王金芝老师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在第三板块胡风汉韵话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这一环节运用微视频“民族交融的方式”通过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生动具体的画面,让枯燥的文字变成有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的微视频,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知道民族大交融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关系取代了原来的种族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既有胡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胡化。

? ?

二、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 ?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这一点,刘国峰老师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在讲《俄国和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中,通过让同学上台做采访的小活动,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师生配合默契,拉近师生距离。

? ?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 ?

教师亲切自然的语气,饱满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 ?

通过这几个月的听课,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大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吸取其中的精华,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争取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 ?

观评课记录 3 ?

天气正在逐步的升温,我们的实习即将步入尾声。本月我主要观看了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赵兰芳老师的《坐井观天》以及石莉华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节课,其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张老师的这节课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十分的和谐融洽。接下来我将围绕着课堂实录、课

件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来讲述一下我的感想。

? ?

一、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方面 ? ?

本节课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想像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作者喜欢站在渡口边的枫树底下,看喜鹊的窝,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学习、游戏。作者为懂得它们的语言交流而感到高兴,表现了其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在知识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多种识字方法,大多学生能够大胆思考,独立借助拼音识字,并且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初步具备预习生字词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童话故事巨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较强,喜欢读书,但想象力不够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专注时间比较短,需要教师不断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促使其更加投入的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并且也能够很好地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分析,也能把握教学的重点,这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

二、在课件设计方面 ?

?

教师通过在几张图片上插入声音,来给学生播放教师所提供的几种动物的叫声,请同学们根据叫声来猜出它是什么动物,将喜鹊的声音放在最后一个,之后又展示了喜鹊的图片,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非常多的与课文对应的图片,而学生正处于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注意方式仍然是以无意主义为主,这种插入许多图片的方式,十分适合学生的注意和思维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课堂的学习。同时,二年级也十分注重拼音与汉字书写,在课件中,教师也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出来。然而,在课堂中,教师一共提供了三个动物的叫声,但是展示在课件中却有四张图片,并且在教师提供的课件中我们无法播放音频,希望教师能够注意这一点。

? ?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 ?

教师将重难点放在了理解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喜欢的是什么。能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本节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能够注重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来进行导入,通过三个动物的声音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喜鹊的图片。随后

开始解决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错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来理解“撑船”这个词语,通过一年级时学习的一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给出了视力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去学习它。后面教师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去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虽然这个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十分普遍,但是,张老师通过她十分生动有趣的语言,让这个十分常见的游戏变得有趣了起来。随后教师在检查学生的生字时顺势运用了刚刚学过的“撑船”这个词,让学生通过读这些生字,把小船撑到河的对岸。在教学生写字时,对比“姨”和“弟”这两个字,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的去辨别。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随着课文的不断深入,拿出与课文相关的贴版画,将其不断地贴到黑板上,同时教师也自己动手画画,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进行了 1-4 自然段的教学。这四个自然段中出现了许多的“喜欢”,请同学们认真的去读课文,找出作者喜欢的都是什么。在同学喜欢枫树时,教师将枫树画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教师画的枫树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枫树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对画进行补充,学生也借此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后面教师也让学生对比了三句话,分别包含“很喜欢”,“喜欢极了”,“真是喜欢极了”三个词,让学会上体会到用词的不同所带来的感情的递进。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让学生体会到省略号的好处。后面教师又展示了红日从山冈后面升起来的日出图片,让学生体会感

情,并且按照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语气来说话。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设置的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至此完成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 ?

四、在效果分析和课后反思方面 ? ?

教师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本节课教师紧扣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学习,字词学习和指导书写到位。善于通过对比执导,写字引导学生巧妙地观察“姨”、“弟”两个字的特点,通过教师范写和学生描帖,临帖学习写字。重点句子和想象训练也都比较到位。本节课教师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师生交流互动较好,板书设计合理。但是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引导上仍有欠缺,这位教师的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原因,在这之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留意,对于问题的引导上要方式多样,层层递进,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当评价具体、多元。

? ?

总体来看,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讲的很不错,并且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稍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节十分优秀的课程。

上一篇:以感恩成就未来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