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0

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6篇)

篇1: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方草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南方草地资源优势

①水热条件好,单位面积生产力高;牧草生长期长,经改造可形成常绿草地带,可全年放牧,饲草供应较平衡;

②基本上无雪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风险小,易于改造; ③适于发展农牧结合型持续农业。

④南方草山草坡蕴藏着巨大生产潜力,如能集中力量开发,将成为第三个草食畜牧业基地,投资回报率高。

(2)存在问题

由于南方草地畜牧业起步晚,加之多年来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尚存在一 些问题。

①南方草地分布较零散,畜牧业发展方向尚未完全解决;

②地形起伏,交通不便,草地利用率低,且发展不平衡;

③自然牧草质量较差,人工栽培牧草受限制;

④草地分布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差,政府投资力度不够,政策方面尚不完善。

(3)相关对策

① 国家将南方草地列为加大开发力度的一项后备农业自然资源,并组织编制南方草地资源总体开发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每个区域草地开发的具体规划结构及畜产品生产指标与技术体系,同时考虑畜产品加工基地及销售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② 建议中央像支持北方牧区草地畜牧业那样, 设立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基金, 财政上开一个户头, 对南方草地资源的开发予以支持, 各省区在使用这项经费时, 应给予配套, 并应建立相对应的专项基金。

③ 加大南方各省区草原执法力度, 认真而系统地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制定贯彻草原法!的条例, 使草地管理真正走上以法管理的轨道。为此, 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草地畜牧业的领导及草地管理机构的建设、草地监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真正做到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机构, 县有中心, 乡有站, 村有兽医。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开发建设需要的被动局面。

④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必将改变目前业已形成的区域畜产品组成的结构和规模, 也行将改变我国整体的畜产品结构和供求关系, 以及我国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规模及水平。为此, 在制定南方草地畜牧业开发规划的同时, 要全面考虑我国畜产品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及与我国有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国际畜产品供求市场的发展态势, 全面考虑南方草食性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的建设计划与规划。

篇2: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必须改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作 者:吴利群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205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源保护

篇3: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岢岚县草地资源现状

1. 自然概况

岢岚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北部, 东经111°15′~111°49′, 北纬38°31′~38°58′。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 属高寒土石山区。全县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 最高点海拔2830米, 最低点海拔1060米, 地势东高西低, 境内山丘起伏, 沟壑纵横, 年平均气温6.2℃, 无霜期不足120天, 降水量少, 年平均493.2毫米,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种植业生产条件恶劣, 全县辖12个乡镇, 202个行政村, 全县农业人口6.4万人, 粮食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燕麦、红芸豆、胡麻等品种。岢岚县矿产资源贫乏, 但人均耕地、天然牧坡占有量大, 全县总面积297万亩, 其中天然草坡、宜林、宜草面积138万亩, 占总面积的46.7%。

2. 植被状况

按植被分布规律, 自然植被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诸多因素的作用, 有规律的分布在各个阶段上, 岢岚县境内主要有草甸草原群落、针叶落叶乔木群落、乔灌群落、草灌群落。常见植物372种, 分属54科, 158属, 主要植物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侧柏、杜松、杨、柳、桦、槐、辽东栎、沙棘、黄刺玫、虎榛子、绣线菊、柠条、苔草、蒿草、大蓟、小蓟、臭椿、莎草、苜蓿、草木栖、胡枝子、针茅、石竹、百里香、沙蓬、阴陈蒿、铁杆蒿、披硷草等。

3. 草地资源分布

全县牧草地面积110792.8亩, 可供放牧的还有灌木林、荒草地、田坎及成林地等, 共计1386365亩。可牧草地总的评价是面积大, 分布集中。300亩以上牧坡就有94快, 产草量低而不匀。全县牧地草场类型有:山地灌丛、山地草原、山地草甸三大类。山地灌丛类草地1109388亩, 占牧草地面积的80%, 是全县主要类型牧地。分布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神堂坪、宋家沟、大涧、岚漪、温泉、阳坪等乡镇, 建群植物以醋柳、虎榛子、蒿草、百里香为主;山地草原类草地193396亩, 占牧草地面积的14%, 集中分布在三井、神堂坪、高家会、李家沟等乡镇, 植被低矮、稀疏, 主要建群植物为蒿草、百里香、披硷草、针茅等;山地草甸类草地83581亩, 占牧草地面积的6%, 草质优良, 主要分布在王家岔乡境内, 以苔草为主, 其次有蒿草、地榆、兰花棘豆等。

二、岢岚县草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1. 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差

全县可牧草地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46.7%, 而畜牧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52%。造成畜牧产品少、产值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包括:一是技术落后, 投资困难, 开发少;二是重农轻牧, 没有把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甚至以农挤牧, 以林挤牧, 忽视牧业的发展和品种改良;三是没有科学地经营草地, 多年没有对草地进行认真研究, 即使偶尔关注, 也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更谈不上具体的投入和合理利用, 只顾对草地盲目利用, 而不顾草地管理和建设, 投入甚微, 任意放牧、掠夺式经营草地, 导致草地退化, 载畜量下降;四是畜产品流通环节呈半封闭状态, 没有大的龙头企业牵头, 形不成品牌产品, 导致畜牧业发展忽起忽落, 优势资源浪费。

2. 草地经营不合理, 导致草地退化

草地的使用、管理、建设权责不明, 重利用轻建设, 自由放牧过度, 使草地的使用频率增大, 在一些便于放牧的草地放牧过度, 优良草地被破坏;对草地的掠夺式利用, 致使草地牧草难有繁衍机会, 优良牧草不断消失, 在退化严重的草地上, 适口性差或羊群不食的杂草、灌木代替了优势植被。

3. 林牧争地, 造林与放牧矛盾日益突出

岢岚县农、林、牧用地交错分布较多, 由于草地在整个农业经济组成中及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重视, 不少地方大片草地被毁草种树。草地植树后, 封山育林, 不让放牧, 把羊群挤到其它草地放牧, 造成超载放牧。林牧矛盾日益尖锐, 如何合理安排, 是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新课题。

4. 缺乏对草地管理的资金投入

虽然有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 但并未列入到整个县域国民经济计划中, 多年来没有开发建设基金, 无法进行天然草地的保护与建设, 所以造成近坡超载过度, 植被资源遭到破坏;而远坡不能充分利用, 以致枯枝落叶很厚, 任其自生自灭, 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

三、岢岚县草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对策

1. 合理利用草地

草地投资投劳少, 周期短, 具有立竿见影的收益。当前应当以保护草地, 合理利用草地为主, 一要严禁毁草开荒, 固定农耕地, 抛弃轮歇制;二是封山育草, 保护草地生长环境;三要合理放牧, 实行草地分区轮牧和分季节轮牧;四要实行以草定畜, 减轻草地负荷, 给牧草繁衍的机会;五是退牧还草的围栏草地要定期封育或进行改良, 还要强化围栏铁丝的保护, 必须与村、社、户签订合同管理;六是防病治虫, 灭鼠除害虫, 减灾抗灾, 加强草原防火。

2. 建立人工草地, 均衡牧草关系

建立人工草地是解决冬春牧草不足、牲畜冬瘦春死的有效措施, 在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让养殖户种植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 加强人工草地的经营与利用, 是加速现代牧业发展的可行途径, 也是牧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是人工草地本身具有的周期短、营养丰富、高产优势特点所决定的。同时还应挖掘潜能, 开辟饲草地, 开发灌木林地为放牧草地, 利用空地种植优质高产的饲草,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利用与开发, 做到物尽其用,

3. 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保护草地资源

在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的同时, 加强对草原管理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草地资源的行为。加大《草原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做到家喻户晓, 提高全民的草原保护意识, 确保草地资源有序合理的利用。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制度, 加快草原建设步伐。要走建设与保护并举的道路。

4. 大力开展草原建设新技术推广, 确保可持续利用

篇4: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健康养殖;牧草;产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183-03

牛羊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征,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养成的食用商品无污染、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并使养殖环境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人与自然和谐[1]。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以贵州高原为中心,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面积55万km2[2],约占国土面积的5.7%,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8个省(区、市)[3]。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已经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试验主要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健康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该地区发展牛羊养殖提供科学指导。

1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健康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牛羊生存环境恶劣

牛羊生存环境包括畜舍小环境与生存大环境两大方面,牲畜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牲畜的健康生长和畜牧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产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牲畜的生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畜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畜床上,畜床在应用上问题多、难处理,易导致牲畜出现健康问题,为牲畜养殖带来了诸多问题,在牛羊养殖方面问题更为严重。有关资料证明,水泥畜床造成的危害占畜舍总失能量的15%~20%,相当于舍温下降8~10 ℃,还会显著增加家畜的发病率[4-5],养在水泥畜床上的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高达30%~55%[6]。可见,畜舍环境对所养殖牛羊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7]。牲畜生存大环境方面以镉污染为例,牛组织中的镉元素含量与饲养环境中的土壤、饲料和饮用水源中的镉含量和污染程度密切相关,随牛羊生存环境的镉含量和污染水平的提高,组织中的镉含量显著增加,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代表的高镉地质背景使得这一问题愈加严重。

1.2 牛羊生产效率低、质量差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羊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南方喀斯特地区面临着严重短缺的问题。据报道,在牛的出栏率方面,世界平均水平为20.11%,我国为1911%;在牛的胴体质量方面,世界平均水平204 kg,我国为200 kg。以贵州省为例,牛的出栏率只占9.07%,牛的胴体质量为98 kg,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羊的出栏率和胴体质量虽然高于牛所占全国的比例,但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8]。1头存栏肉牛年产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 1/3,甚至还低于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同时,规模养羊数量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差3471%,贵州省规模养奶牛数量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差4369%[9]。此外,饲养过程中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及加工贮运中的二次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给牛羊肉的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10]。我国高档牛羊肉的比例不足5%,而贵州高档牛羊肉生产能力低是我国肉牛、肉羊业的突出弱点[11]。

1.3 牛羊疾病广泛传播

牛羊健康问题的关注点主要是牛羊疾病问题,它不仅会造成大批牲畜死亡和畜产品的损失,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对外贸易,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会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养殖业中,畜群饲养高度集中,调运移动频繁,更易受到细菌传染病的侵袭[12]。我国牛羊群中存在的疾病主要有羊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破伤风、梭菌病、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气肿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口蹄疫、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羊胰阔盘吸虫病等[13-14]。部分疾病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如牛羊胰阔盘吸虫病我国仅在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区、市)的局部地区分布,在南方8个喀斯特省(区、市)中就占6个,可见疾病问题对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牛羊影响相当严重,同时牛羊疾病的传播不仅受个体抵抗能力的影响,还受中国南方独特气候的影响。表1显示了受气候影响而引起的牛羊疾病。

1.4 牧草资源匮乏

随着食草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地载畜量的增加,草原产草量因过度放牧而逐年下降,导致草畜矛盾日益尖锐,给畜牧业今后的发展和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严重的影响。依据牛羊对草地资源的需求分析得出,南方草地资源存在2个主要问题即草地资源面积短缺、营养品质低等。目前,我国天然草地面积 4.08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可利用草地面积为 3.3 亿hm2,占草地面积的81%。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鄂西及湘西等地草地面积仅有0.68亿hm2[16]。此外,喀斯特地区生态的脆弱性影响了草地的生长量。据调查,南方草地存在营养品质低、营养价值不均衡等问题。例如,贵州省大部分牧草茎秆粗硬,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却较低。另外,优质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所占的比例甚少,其中豆科牧草仅占群落质量的0.10%~1.47%,营养品质较低。作为贵州省天然草地主体的草丛和灌草丛草地不仅干物质产量低,而且营养品质较差,限制了其利用价值[17]。

1.5 营养供给不足

从上面分析中可知,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牧草资源匮乏,有效成分远远不能满足牛羊的生长需求,充足的营养供给是动物发挥其遗传潜力的先决条件。南方地区牛羊以放牧为主,营养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牧草,在长达6个月的枯草期,营养缺乏和寒冷应激严重限制了牛羊生产水平的发挥。此外,冬春季节是产羔的高峰期。产羔和泌乳进一步加重了饲料供给的不平衡[18]。近几年,我国的精饲料缺口量达 5 000万t 左右,缺少精饲料、蛋白质饲料、绿色饲料,总量不足对冬春季节的补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9]。

2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健康养殖的对策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针对上述问题,在综合治理措施上必须规范配套设施、疾病防范,充分利用牧草资源、科学补饲、科学管理,从而促进牛羊健康,使整个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 规范配套设施

健康养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规范的养殖设施是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主要标志。一个较为完整的配套设施有畜舍、青贮窖、草棚、消毒池、饲料库和饲料加工间、贮粪场、病牛舍和兽医室等,拥有较为完整的配套设施是我国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的基础。部分地区为了提升农牧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水、电、路、草、棚”的重点工程建设,在冷季实现暖棚化饲养即定居、围栏、暖棚、饲草、饮水等五配套[20]。配套设施还要根据个人能力而定,其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要点如下:(1)牛羊舍。对于规模较小的家庭牧场和农区专业养殖小区可以采用单排式牛羊舍,同时还必须关注内部畜床、饲槽、玻璃窗户及通风换气的设置。双排式牛羊舍有对头式和对尾式2种,但要注意的是双排式牛羊舍粪尿排量大,在圈外必须设置临时储粪池,须用卵石混凝土处理。(2)青贮窖。不宜过大,以免开窖后青贮料暴露面积过大而造成二次好氧发酵,影响青贮质量,窖宽与窖深一般大体相近,窖顶宽于窖底,便于挤压。(3)草棚。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草的质量直接关系牛羊健康问题,由于牧草的干燥性,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必须与生活住宅区和圈舍有一定的防火安全间隔,同时建造在干燥高耸地带防止雨水的堆积。(4)消毒池。在生产区运送草料及牲畜进出大门必须设置消毒池,一般与大门的宽度相等。(5)饲料库和饲料加工间。饲料库应建在接近大门便于饲料运入地带。饲料加工间应设在牛羊舍和水塔附近,靠近饲料库。(6)贮粪场、病牛舍和兽医室。设置在养殖区的下风向,以免疾病的传染[1]。

2.2 疾病防范

南方喀斯特地区气候相对炎热,为细菌、病毒的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牛羊疾病问题是大家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于疾病防范首先要切断病原的孳生,对牲畜棚舍、设备、用具、周围环境等进行仔细的清扫、定期消毒,以减少细菌的传播。其次借助人为外力改善和调节牛羊体内菌群平衡,大力开展新型重组疫苗、基因工程药物,通过人工培育法繁殖出对牲畜有益或无害的生物有机体去对抗和排斥有害的生物有机体,合理科学地选择使用联苗或是单苗,严格遵循正确的接种方式以及免疫剂量,达到牛羊自身平衡来防止疾病发生[21]。再次对传染病、寄生虫病防范工作中的养殖者加强科普知识,让饲养员了解当地疾病的危害、发生原因、发病症状、防治方法,并适当添加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以提高牲畜抵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22]。

2.3 充分利用牧草资源

南方草地资源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利用,出现满负荷、超负荷的现象,草地资源不断退化,导致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为了防止草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利用问题,高玉龙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殖配套技术”把喀斯特地区的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力争青贮氨化率达到70%以上,并进行草食畜养殖,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8]。间作模式从“糧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探索出实践草畜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9]。坚持适当放牧,适当强度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提高草地产草量即提高草地植被结构和优良牧草的比例[23]。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出台草原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农牧民增收的支持政策[24]。

2.4 科学补饲

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采用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牧草的质量水平基本稳定,而饲料却对牛羊的营养状况起促进作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补饲是大家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建立节粮型畜牧业结构保持中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予海等认为,犊牛和羔羊补饲可分别使用犊牛精料补充料和羔羊精料补充料[25]。怀孕母羊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快,这个时期要加强补饲来补充母羊妊娠期对营养的需求。通过比较可知,羔羊初生质量比未补饲的高0.5 kg左右,此外还会增加母羊奶产量,使喂养的小羊羔生长速度变快、发病变少。对于产毛期的绵羊要增加营养中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A等成分较多的饲料,这样可以防止羊毛质量和产量下降[26]。

2.5 科学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畜牧产业在产量方面高于其他国家,但科学的管理制度缺乏制约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据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牧民所运用的养殖管理方式仍然属于经验式管理,对于牲畜养殖方法主要依靠自身经验,缺乏科学依据,没有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南方牛羊的养殖应当充分考虑喀斯特地区土地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将牛羊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将牛羊粪便转化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再把农田秸秆作为饲料喂牲畜,实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形成一套完整生态农业体系[27]。为保证基地建设达标,应采用“五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即统一供应良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牧场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积极做好疫病防控和环境卫生整治,全场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态化饲养,生产档案、防疫台账齐全,环保排污达标,场内绿化成荫,环境优美。

3 结论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地形多分布为高原山地,地势复杂,土地坡度较大。受该地貌条件制约,畜牧业在该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不仅对农牧产品“量”的需求飞速增长,同时更加注重“质”的优劣。实现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的健康养殖,不仅能提高区域内牧民收入,更能满足人们在畜牧产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利于区域畜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畜牧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从当前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的健康养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确保牛羊健康养殖,首先,不能仅从疾病方面考虑,而要关注众多相关因素;其次,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找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再次,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这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最后,实践证明,要保证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牛羊的健康养殖,必须科学地结合区域内的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规划,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学森,任玉平. 家庭牧场及健康养殖规范设施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熊康宁. 中国南方喀斯特与世界自然遗产[C]//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2013.

[3]戚咸理,许原强,黄秀珠,等. 家畜環境卫生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黄昌澍. 家畜气候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戚咸理. 牛舍地面对奶牛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J]. 国外畜牧学:草食家畜,1987(3):34-35.

[6]戚咸理,陈铁桥,刘 毅. 畜床环境对家畜健康及生产力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43-444.

[7]龚远林. 发展黔北牛羊产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 贵州农业科学,1998,26(4):55-57.

[8]高玉龙. 贵州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9]张 扬,李红波,杜 玮,等. 新疆牛羊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9):365-367.

[10]周旭英,罗其友,屈宝香.我国肉类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的对策措施[J]. 中国畜牧杂志,2006,42(8):21-24.

[11]蔡宝祥. 我国畜禽传染病防制研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动向[J]. 中国禽业导刊,1999(1):17-20.

[12]张克山,刘永杰,尚佑军,等. 近年羊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J]. 兽医导刊,2013(12):43,60.

[13]万玛吉. 海南牧区绵羊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中毒病的防治[J].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增刊):86-87.

[14]姚耑旦. 外界气候条件与牛羊疾病[J]. 中国兽医科技,1987(3):29-32.

[15]白 冰,文亦蒂. 南方草地可持续发展与思考[J]. 四川草原,2005(2):49-51.

[16]皇甫江云,卢欣石,赵熙贵,等. 贵州草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J]. 草业科学,2009,26(9):70-76.

[17]杨保平,阎奋民. 甘肃高山细毛羊营养问题及对策[J]. 甘肃畜牧兽医,2000,30(6):43-44.

[18]胡跃高,李志坚,赵环环,等. 绿色饲料的地位及其生产与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94-196.

[19]马寿福,三智卓玛. 浅谈祁连县畜牧业配套设施建设[J]. 青海草业,2009,18(1):26-28.

[20]赵永刚. 浅析猪、牛、羊疾病的科学防治方法[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81.

[21]王光雷. 牛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J]. 兽医导刊,2013(12):39-42.

[22]彭 祺,王 宁,张锦俊. 放牧与草地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J]. 宁夏农学院学报,2004,25(4):76-79,96.

[23]章力建,李 兵,张志如. 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我国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3):35-39.

[24]郭庭双,杨振海,康 威. 中国饲料发展战略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6(5):1-4.

[25]杨予海,孙佳妮. 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和饲料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 饲料工业,2006,27(23):61-63.

[26]陈大地,刘桂中,史芫芫,等. 国内外畜禽养殖管理现状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3.

篇5: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资源税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1.1资源税的概念

1.2我国资源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不要)1.3资源税费相关理论

2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

2.1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主要内容()2.2资源税制度的发展现状(1.2可合并)2.3资源税的主要特点 2.4资源税的作用

3.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3.1资源税课税范围窄 3.2资源税计税依据不合理 3.3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

3.4资源税减免政策较多,调节作用衰退 3.5税费关系不协调费重税轻矛盾突出 3.6征税对象没有分类

3.7 资源税的税权过于集中。税收调节效率低下 4.国外资源税发展状况及给我们的启示

5.资源税费制度的完善对策 5.1.扩大资源税的课征范围 5.2.改变资源说的征税依据 5.3.使资源税单位税额合理化

5.4.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5. 规范协调税费关系 5.6.对征收对象进行分类

5.7.调整资源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享比例 6.结论 7.参考文献

1.资源税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1.1资源税的概念

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纳税对象的税种,是国家凭借宪法赋予的对资源的所有权和行政权力,向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征收的一种税。广义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我国目前资源税中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资源税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一般资源税是国家对国有资源,如我国宪法规定的城市土地、矿藏等,根据国家的需要,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而征收的一种税,它反映的是绝对地租。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察赋的差异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它反映的是级差地租。

我国的资源税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开征的一个税种。税制改革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将盐税纳入其中,但尚未将所有自然资源列为纳税对象。在我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我国资源税实施“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征收原则。其中“普遍征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所有境内应税资源品都要征收资源税,二是所有应税资源品的开采或生产者都要缴纳资源税;“级差调节”的含义是指由资源察赋、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级差收入,通过实施差别税额来进行调节。从征收原则来看,我国资源税既包含绝对地租,又包含级差地租。1.2我国资源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无偿开采制度”;198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有偿开采制度”的开端;1984年10月,我国开始按照从利润计征的方式开征资源税;1986年,资源税改为从量征收;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矿产资源法》的修正,进一步确立了我国资源有偿取得、使用以及税费并存的制度;1998年,我国相继颁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2004年以来,我国陆续调整了部分资源的税额标准,取消了部分资源的优惠政策与减征政策,拉开了资源税改革的序幕。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阶段,各种产品的生产、销售、分配和收益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和实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各种矿产资源均是由国家组建的各个地质勘查单位进行寻找和评估,勘探结果归国家所有;国家投资开采矿源,矿山企业同样为国家所有,按计划指令完成对矿产品的采选,并上交国家,所取得的收益则上交财政,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多重身份于一体—既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生产者,也是其使用者和受益者。由于各种财产权利均属于国家,实行有偿开采制度是没有意义的,因而在这一时期,一直实行的是资源的“无偿开采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资源有偿开采制度也随之建立和演进。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开端。

我国于1984年10月开征资源税,按照当时的《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征收范围包括原油、煤炭、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但根据当时价格不能大动的情况,为了避免企业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资源税实际征税只限于少数煤炭、石油开采企

业。资源税开征时,是按照资源产品销售利润率确定税率征收的,即销售利润在12%以上的矿山企业要按规定缴纳资源税,销售利润在12%以下的矿山企业则不需缴纳资源税。资源税征收采用从价超率四档累进税率的方式,其初衷是调节级差收益,公平企业税负。

1986年施行的《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但当时鉴于资源产品销售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为稳定资源税收入,决定将资源税计税办法在原设计税负的基础上,改为按产量和销量核定税额从量征收。

1993年全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对1984年的第一代资源税制度做出了重大修改,形成了第二代资源税制度。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细化及扩大了资源税的范围,把盐税纳入其中,征收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同时正式把按超额利润征税改为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按照“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就资源察赋状况、开采条件、资源等级、地理位置等差异设置了不同税额,即同类产品资源条件不同,税额也不相同。1994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其《附录》中列出了我国当时己发现的全部173种矿产及其补偿费率,结束了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的历史,也从此形成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税费并存”制度。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逐步停止了各地矿业权的无偿授予,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1999年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财

综字[1999〕183号)。

从2004年起,我国陆续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铅锌、钨等部分品目的资源税税额标准,从而拉开了新一轮资源税改革的序幕。

2004年7月和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文件,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将陕西省部分地区煤炭企业资源税额调整至2.3元/吨(财税「2004」128号);自2004年7月1日起,将山西省煤炭资源税额调整至3.2元/吨,青海和内蒙古调整至2.3元/吨(财税[2004〕187号)2005年,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财税[2005〕 115号),规定从2005年7月1日开始,上调油田企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为原油14~30元/吨,天然气7~15元/千立方米,新标准规定了每吨30元、28元、24元、22元、18元、16元、14元七个原油资源税税额档次,每千立方米15元、14元、12元、9元、7元五个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档次。此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宣布,自2005年5月1日起,调高河南、安徽、宁夏、福建、山东、贵州和重庆等省市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这是继2004年年底调高山西、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第二次调高煤炭资源税。

2006年,湖北、湖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分别提高至3元、2.5元和3.2元(财税[2005」169号、170号、172号);冶金矿山铁矿石资源税由原来的减征60%改为减征40%,即按规定税额标准的60%征收。同时调整的资源税项目还包括:取消对有色金属矿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全额征收;锰矿石资源税使用税额由2元/吨调至6元/吨;铂矿石资源税适用标准调整为:一等税额标准8元/吨,二等税额标准7元/吨,三等税额标准6元/吨,四等税额标准5元/吨,五等税额标准4元/吨(财税[2005〕168号)。

2007年1月,财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焦煤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的通知》(财税「2007」15号),宣布自2007年2月l日起,将焦煤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由3.2元/吨上调至8元/吨。2007年8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对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三种矿产品资源税做出调整,其中铅锌矿石资源税平均上调410%,铜矿石平均上调330%(财税[2007〕100号)1.3资源税费相关理论 1.3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资源税费制度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收益及分配方面的研究,沿袭了政治经济学中关于收益分配的理论,集中在矿山地租、要素收入及财产收入上。收益分配的比例由要素的边际贡献决定。李嘉图在《论矿山租金》一文中指出,矿山和土地一样要给矿主支付租金,矿山的租金是以无需付租金的最贫瘩的矿山索取的资本回报为基础,决定其它较为多产的矿山的租金。这里的租金实际上是一种级差地租的概念。马克思发展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其地租理论体系包括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他指出,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矿产所有权的垄断是产生矿山绝对地租的原因,资源察赋及分布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源泉。绝对地租的概念与产权的收益(权)是基本等同的。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收入与分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权中的)所有权与收益权上。国外政府对其资源所有权的利益体现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对资源开采征收权利金,也有些国家采用征税的方式。国际上对于权利金是一种税还是一种费在认识上也存在不同。权利金作为一种税,相当于是一种不动产所得税,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在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因让渡矿业权而取得的收益并对之课征的税收,是对纳税人(矿业权人)支配拥有的非其所有的财产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的矿业权)所征收的税收。但权利金不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的,由于它是一个专门的领域,为降低征收成本,由矿政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因而有别于一般的“税”。权利金作为一种费,如美国认为权利金是美国财政最大的一笔非税收入,但其源于国家的财产所得,收缴后进入国家财政,又区别于一般的“费”。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自1984年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以来,资源税费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矿产资源财产权益,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种种弊端也不断显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的焦点集中于“税费并存”问题,即作为资源的基本租金,其存在形式是否合理,各种类型的资源税费是否应该保留或合二为一,或者资源税本身即应直接予以废止。1.认为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都应予以保留。

苗建伟等人认为,即使矿产资源通过拍卖其开发权来达到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但是对于原来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也不应被取缔。因为资源补偿费本质上是对国家进行的资源普查投入的补偿,必须予以回收以保证国家新的普查工作的资金来源;而资源税的存在形式应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标准,为应付公共支出而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应起到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2。

2.认为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二为一,作为资源的基本租金,以资源租金(权利金)的形式计征。

吴鉴认为,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对采矿权人征收的各种有明确的经济内涵的费用—矿山地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资源税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对采矿权人征收,又与资源条件藕断丝连,归并到矿产资源补偿费中才是正途3。王广成4、杨人卫5均认为,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二者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而这在税理上是重复的,所以应将二者合一,作为矿产资源的基本租金,以资源税或资源租金的形式从量计征。陶树人等也建议合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优质资源税”,使之真正成为补偿资源所有权人的优质资源级差收益,费用原则上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考虑到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地方利益,中央和地方可按一定比例分配“。张磊认为,应参照国外的权利金制度,将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统一合并为“资源税”,以理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从而减少征收成本,便于政府统一管理7。袁怀雨认为,矿产资源随着开采只会减少,直至消失,不可能要求其在经营(开采)中保值、增值,只能要求国家对矿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和矿业权必须在经济上得以体现—获取被消耗掉的矿产资源的资产收益。前者为矿产资源作为一种国有资产的价值,即矿产资源在被勘查之前就具有的原有价值,体现为矿业的超额利润(绝对矿租和第一形态级差矿租),由其所有者—国家以矿产资源权利金的形式加以征收(以此取代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后者为收取矿业权使用费与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价款。资产性矿产资源管理必须保障在矿业经营 活动中这两种国有资产的收益不致流失,否则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只是一句空话8。

3.认为资源税或资源补偿费征收不合理,应予以废止。

鲍荣华等人认为,1984年开征矿产资源税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矿山企业由于矿产资源自然及经济条件优越而引起的级差收益,即对矿山超额利润部分的征税,属于级差地租性质。而1994年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却将增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违背了矿产资源税开征的初衷,起不到调节矿山级差收益的作用,因此应取消此税种征收,或者仍保留此税种,而采取零税率征收9。关凤峻从土地的剩余征税出发,分析了地租和土地税的征收主体、征收对象、征收依据、征收目的。进而把土地与矿产作类比,说明了由于资产所有者不同,决定的地租(矿租)和土地税(矿产税)的征收主体、征收对象、征收依据、征收目的存在与否及其差异,指出资源税没有立税的理论依据,补偿费理论解释存在错误’“。从“财产权利第一,政治权利第二”的原则出发,国家只要拥有财产权利,就应首先充分利用这种权利;弃财产权利不用而动用政治权利,是对政治权利的滥用和浪费,也即是国家机关放弃了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原则的义务,张文驹也建议取消资源税”。郑爱华等人认为,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例外);当发现矿床后,消耗多少储量(资产)就

减少多少储量(资产),因而矿产资源的消耗是得不到补偿的,也不能增值,矿产资源资产(储量)的增加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追加得来的,与所消耗的矿产资源资产无关。应取消现行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

2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

2.1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是依据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执行的资源税。凡在我国境内开采规定的矿产品或盐的单位或个人,都应按规定缴纳资源税。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包括所有矿产资源,征收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纳税人在开采主矿产品的过程中伴随开采的其它应税矿产品,凡未单独规定使用税额的,应按主矿产品视同主矿产品税目征收资源税。资源税按产品资源条件不同,税额也不相同。计征依据按照从量定额办法征税,即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税率为幅度定额税率。具体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课税数量x单位税额。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不同税目的应税产品,应该分别核算,不能准确提供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的,从高适用税率。资源税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所得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资源税中海洋资源税归中央,其余归地方。此外,中外合作开采石油、天然气,目前按照规定征收矿区使用费,暂不征收资源税。现行的资源税主要体现了三个原则:一是统一税政,简化税制,将盐税并入资源税,作为其中一个税目,简化原盐税征税规定;二是以普遍征收,级差调节为原则,扩大了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规定生产应税资源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缴纳一定的资源税;三是资源税的负担与流转税负担结构的调整作了统筹考虑,一部分原材料产 品降低的增值税负担转移到了资源税。2.2资源税制度的发展现状 9 8 4年,我国开征了资源税. 当时只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并且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 2 %的利润部分征税. 1 9 9 4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了现行的资源税. 规定不再按超额利润征税,而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并且为每一个课税矿区规定了适用税率. 其征税对象为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并且把征税范围扩大为7个税目: 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 1 9 9 4年征收的资源税一直沿用了十几年没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家又快了资源税改革步伐,2 0 0 3年以来中国陆续调高了一些省、市的煤炭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授权部分省、市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如2 0 0 6年又开征了被称为“ 石油暴利税” 的石油特别收益金. 目前,资源税还处在进一步改革之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 自然 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经济飞速发展和资源日益紧张之间的矛盾加深,现行资源税已经越来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2.3资源税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一般来说,国家可以凭借自然资源所有权向资源开发经营者收取租金,也可以凭借行政权力征收税费。在我国,国家既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又是政治权力的行使者,因此在对资源开发利用时,国家通过征收资源税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凡在我国境内开采或生产应税资源产品的单位或个人,都要依法纳税。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单位,以及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的中外合作油(气)田企业暂不征收资源税,另按规定征收矿区使用费。

第二,只对特定资源征税。资源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矿产资源,还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但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并不是全部自然资源,也不是对所有具有商品属性的资源都征税,而主要是有选择地对部分矿产资源和原油进行征税。其中,原油仅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以油母页岩等炼制的原油和其他人造石油;天然气,暂不包括煤矿生产的天然气;煤炭,仅指原煤,不包括选煤、洗煤和其他煤炭制品;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均指原矿石:盐,指海盐原盐、湖盐原盐、井矿盐和卤水。

第三,普遍征收,级差调节。资源税根据各矿山的储量状况、开采条件、品位高低、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而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征税标准,一个矿区一个税率,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由有关部门根据其开采状况在幅度内予以确定,从而调节各个资源开发者和使用者的级差收入。

第四,实行从量定额的计税方式。资源税按吨、立方米、千立方米等单位从量定额计征。这种征收方法只与开采量或销售量有关,与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无关。便于计征和缴纳,便于设计差别税额,便于确定纳税人的纳税地点,维护资源税产地的利益。2.4资源税的作用

资源税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合理开采。国家开征资源税,根据资源开发条件的差异,确定不同税率,一方面可以抑制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大弃小、乱采滥伐的行为,使资源能够充分地得到开发利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和节约资源。

第二,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资源税的开征,体现了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原则,有利于国家财政资金的累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资源税作为绝对地租,参与资源价格的形成过程,改变了过去无偿开采和使用资源的状况;资源税作为级差地租,能够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级差收入。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收归国有,保障了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合理收益。

第三,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资源赋存状况以及开发、运输的难易程度存在和很大的不同。资源储量高、条件好、品味高、开采容易的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反之则较高。由于矿产企业多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难以通过自主定价转嫁生产成本,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矿产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在利润分配上失去了合理的基础。开征资源税,可以调节不同资源条件下企业间的收入,对资源条件好的企业课征较高的资源税以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对资源条件较差的企业则可通过税收优惠或补贴等方式对其进行补偿,从而使企业的利润能够大体反映其主观努力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排除了资源因素造成的分配上的不合理,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使企业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有利于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富集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区,例如西部地区。开征资源税,一方面能够提高资源所在地的收益,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改善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开征资源税能够增强资源所在地恢复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弥补因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损失,为开发和寻找新的资源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3.1资源税课税范围窄 从资源税开征的目的来看,其征税范围本应包括一切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但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由于各种原因,只规定了对原油、盐等7种矿产品开征资源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只对这几类资源征税的范围明显过窄。首先,无法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目前,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和滩涂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已十分普遍,不对这些资源征收资源税会导致资源破坏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不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同样是被开采的自然资源,一部分不征收资源税,而另一部分却征收,使纳税资源的价格比非税资源的价格高,这与税收调节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功能相悖。3.2资源税计税依据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了资源税的课税数量:(一)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二)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由此可见,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种计税依据使得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无需付出任何税收代价,直接鼓励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降低了资源的回采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由于资源税的计算以产量而不是储量为基数,企业开采而未销售或未自用的资源,不在纳税范围,许多企业难以抵挡利润的诱惑,往往采取掠夺式开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字显示,中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巧%,有些甚至低至10%。这意味着实际储存100万吨的煤矿,有的只开采了10万吨就被废弃,还有 90万吨被白白浪费。山西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虽然比过去有大幅度提高,但仍不理想,只有40%回采率。而按不可再生资源的规范,采掘要求其回采率应为80%一90%。

同时,资源税全部从量征收,实行的是递减税,征税多少与矿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没有关系,不利于改善矿业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能通过税收这个重要经济手段实现对矿产资源的调控,这一点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显得十分突出,由于需求和运力的原因,一些矿产品价格迅猛上涨,矿山企业的利润也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资源税从量征收,不仅使国家未能得到应有的资源收益,重要的是国家失去了对企业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利润调整手段,使得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产生了新的更大的不公平

另外,征税计量单位与生产实践计量单位不统一。如沙、石资源的课税数量按吨计算,而开采、使用数量是以立方米计算的,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折算比,造成征收管理中课税数量不准确,为相关人员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性。3.3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

由于资源在市场中的一般价格由劣等资源价格决定,并遵从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规律。现行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只反映了劣等资源和优等资源级差收益,资源税税额最高60元/吨(固体盐),最低0.3元/吨(煤炭),这种以劣质低价为基础设定的不同级差的单位税额,不因资源市场变化而调整,与市场机制要求相背离。从整体水平看,我国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偏低。税率是税制的主导,过低的资源税单位税额使资源税制在能发挥作用的有限空间难有用武之地

我国资源长期以来在政府控制下实行低价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它是最后进入市场的商品,而且进入市场的总量少、范围窄,其进入市场过程中提价的幅度远远低于其他商品。近年来,国家鼓励我国资源商品要尽量与国际接轨,这导致我国长期受政府调控下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而政府的资源税率是不变的,与资源价格波动没有相关联系。如近年来我国油价持续走高,但对原油的开采税率确实十几年之前的,在这种价格现状下征收的资源税率必然偏低。资源税单位税额设置偏低,而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我国资源结构的不同及地区差异,造成了资源的贫富矿之分和开采的难易之别。在资源管理混乱的状况下,往往会出现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弱化了税收对资源的保护作用。

以煤炭资源为例,我国的煤炭资源税自1984年以来,整整20年没有动过,平均税额仅为0.5元/吨。如此低的征税额度,加之我国在企业取得矿产资源开发权问题上采取的是审批制而非公开招投标制,使企业往往是无偿取得采矿权。在极高利润的趋使下,很多投资者纷纷投入到煤炭资源的开采中来,“吃肥丢瘦”式透支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据统计,自建国以来至2003年,中国累计产煤约35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量超过1000亿吨。在“吃菜心”式的开采过程中,中国至少扔掉了650亿吨的煤炭资源,按2003年的煤炭消费计算,这些煤够我们用近40年。

资源税税负过轻导致资源税收入增长不能同经济增长相适应,资源税保护国家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由于资源税幅度税额标准由中央制定,而其税收收入归属于地方财政。因此,在近年石油、煤炭价格高涨的背景下,中央资源性垄断企业取得了高额的利润,但地方政府的收益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对资源收益持有不满情绪。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资源税税负过轻甚至微乎其微,企业大多并不在乎这个负担,在无休止的掠夺开采中,企业收益颇丰但浪费现象惊人,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3.4资源税减免政策较多,调节作用衰退

从财政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造成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不规范。资源税优惠减免以政府直接放弃和让渡部分税收收入为代价,这必然使得地方政府收入中规范性的税收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在政府职能不断加强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各部门必然通过设置一些收费和创收项目来组织不规范的收入,以弥补预算资金的不足。而这些花样繁多的收费和创收也逐渐发展成为政府难以控制的乱收费。由此可见,过多的税收优惠也是导致收费泛滥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从市场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不利于公平竞争。在市场经济中,一些纳税人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上就是其他纳税人遭受的税收歧视。资源税优惠减免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开展公平竞争。从适用地区看,目前资源税优惠中存在的地域性减免政策,不利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课税对象看,现行资源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利用不同资源品而制定优惠政策,不利于经营不同品种的同行业纳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如现行适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即因资源品的不同特殊属性而降低了低丰度油田和衰竭期矿山的资源税,虽然体现了政府针对东北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倾斜,但造成的税负不公显而易见。从资源配置看,资源税是资源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些资源产品在开采和利用活动中享受了税收减免,那么这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就更具价格优势,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能够在同样价格条件下实现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最终使得资源配

置向那些在开发利用中享受减免优惠的行业、企业和资源品转移。

从国家资源基础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有悖于资源保护政策。出台资源税优惠政策,将对资源开采者产生暗示作用,鼓励其增加对于享受优惠政策的经营活动的投入,以通过满足市场对资源品的巨大需求来达到获取自身利益的目的。为了充分利用各地对矿产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优惠期内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部分企业就很可能采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大弃小的方式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尽最大可能增加资源税的实现数量。因为对大部分矿山来说,其开采期一般都在5年一10年之间,探明的大储量的矿山并不多,因此企业往往寻求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加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资源税优惠政策有进一步刺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之嫌,不利于资源保护。3.5税费关系不协调费重税轻矛盾突出

3.6征税对象没有分类

李亮会计10分现行资源税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

3.7 资源税的税权过于集中,税收调节效率低下 资源税属于公享税,其税收管理权集中在中央税种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税种的的开征权,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均高度集中在中央并且资源税的大部分收入也由中央取得,这中分配机制令许多地方不满意按常理说,矿产资源既然是国家的公共资源,代表国家的利益的中央政府占资源国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占资源税的大部分本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我国许多地方是依靠属地资源. 经济才得以发展起来的。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但造成环境状况急剧下降. 而且所造成的土地和水资源的严重流失和浪费。完全由当地民众承担. 地方民众和地方政府却不能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得到合理收益。同时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权限.,不能通过调整资源税政策的方式调节地方经济,不能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变化的需要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税履行开征、停征或减免权,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

4.国外资源税发展状况及给我们的启示 4.1国外资源税现状

鉴于各国或地区资源享赋的差异及其经济影响的不同,实际纳入特殊课税的资源范围也就存在差异:有的涉及范围较广,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自然资源产品征收的资源开采税,其自然资源就包括各种矿物、其他天然矿床、岩盐、海盐、各种木材(包括纸浆原材和松脂以及其他林业产品)。被特别课税的自然资源最常见的是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如安哥拉、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荷兰、挪威、月一麦、法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西班牙、泰国、英国等,都对石油和天然气征收特别税或适用特别规定。有些国家如加拿大、菲律宾以及上面已提及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等还特别对林业产品征税,法国则对森林砍伐征森林砍伐税,泰国单独对柏木征税。有些国家还对一些特殊资源征税,如安哥拉对钻石征税,泰国对燕窝、水产征税等。此外,对于石油的下游产品如汽油、柴油,不少国家都纳入消费税应税项目征收消费税。国外税费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国有化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国家这固然是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民族国家,普遍实行了矿产资源国有制。老资格的资本主义国家,则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使矿产资源同土地脱钩,在保持土地私有的同时实行矿产资源国有化,例如前联邦德国;二是限制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例如美国从1930年起停止向私人出卖国有土地(过去己经卖出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仍然有效)。这样各个国家就普遍强化了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财产权利制度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矿业活动是一项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其应服从一般的税收制度与规定。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税收制度一般主要包括:所得税(公司税)、权利金(产量税、产品税、采掘税等)、超额利润税(资源租金税、资源租金权利金等)、进口税、出口税、按土地面积征收的税费(租费)、申请/登记费、印花税、矿权转让税、销售税(营业税、增值税)、教育税、附加税、环境税等等。其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涉及的税费包括:权利金、超额利润税、红利、保证金、资源耗竭补贴等。不分资源条件优劣,征收“权利金”(royalty)以体现资源消耗补偿;区别资源条件优劣,征收“资源租金税”(rentaltax)以体现级差收益分配。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涉及的税费一般包括:权利金、资源租金税、矿业权租金、折耗准备金、红利等 4.3国外资源税的借鉴

通过对各国资源税制度的了解,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 第一,各国的资源税制度尽管不尽相同,但普遍通过立法确认了矿产资源归国家或全民所有,并通过征收权利金来体现资源所有人与开采人的关系,通过征收资源租金税来调节资源察赋差异产生的超额利润。总体来看,各国对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界定较为明确清晰。

第二,各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原油和矿产资源,也有很多国家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对诸如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征收资源税。从而不仅拓宽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可以对更加广泛的资源进行保护,引导资源类企业合理开采。

第三,各国对取得的资源税收入,明确规定了其专门用途,并设有相关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资源勘探、保护、管理及成本补偿。通过设立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资源税收入被挪作他用,为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5.资源税费制度的完善对策 5.1.扩大资源税的课征范围

从世界各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看.资源税税目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地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其中以矿藏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主。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应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按照“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的基本思路设计。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水、动植物、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基于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考虑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滩涂资源等。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

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所有权性质的生态物质资源税制。5.2.改变资源说的征税依据 首先,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销售量征税改为按生产数量征税,这可以使企业开采后没有出售而积压的资源也成为应税资源.使企业积压的资源产品也负担税收,引导企业节约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其次,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式。从价征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标准,按照一定的比例 计税,税收收入与价格变动直接相关。与征税对象的数量也有紧密联系,可以调节产品结构,最终调节产业结构。但是,从价计征方式必须要求资源的价格统一,信息比较透明、公开、容易取得,目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信息基本统一、公开.实行从价计征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可以首先对这些资源实行从价计征。对于其他不具备从价计征条件的资源可以继续实行从量计征 的方式,但是要调高单位税额,以提高税负水平。最后,积极探索回采率计征等方式,待条件成熟后付诸实施,创新资源税计征方法。完善资源税计税依据后。相关企业税负加重,为降低成本,资源消耗企业将被迫采用先进技术节能降耗,从而有利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5.3.使资源税单位税额合理化

在确定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时应充分考虑和认识到以下因素: 1.政府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让渡价格应以劣等资源为基础:

2.政府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将自然赋予的利益收归国有,根据优质资源高税、劣质资源低税的原则制订单位税额:

3.表达资源的稀缺度越大.政府对该种资源的限制程度就越强.资源税税率就越高:

4.反映资源开采形成的外部成本.即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给予环境造成的损害越大.资源税税率就应当越高: 5.4.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留《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优惠政策,明确可以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和优惠减免权的归宿.杜绝资源税中各种非法减免和越权减免的发生。同时,将税收优惠政策重点由鼓励资源开采转为鼓励资源节约.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循环再生的利用率.使资源税成为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此外,适当调整消费税、出13退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机制,以协调发挥资源保护效应。5.5. 规范协调税费关系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1.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2.行资源税按照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普遍从量征收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质含义类似:3.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 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人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李亮会计8分浅谈资源税的改革和完善.pdf

5.6.对征收对象进行分类

5.7.调整资源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享比例

中央应适当地让利于地方.中央分享小部分资源税收入,地方分享大部分收入。让利于地方.对中央财政并无大碍,对地方而言,情况则大不一样,地方多分享资源税,可以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问题 调高地方资源税分配比例.有利于资源省区真正发挥资源优势.从根本上促进自身的发展。我国许多资源都集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而许多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将资源税大部分留在地方,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让地方分享资源税改革成果。资源税的收入分成.可以借鉴2 0 0 6年国务院公布的《 关于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的分配方式。

篇6:南方草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目前国内外虽然对人力资源规划也有不少的研究,但大都忽视了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密切相关性。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企业战略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规划方案设计以及如何贯彻实施该理念,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制订和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要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建立多维交叉体系的规划工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环境。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1、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育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开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

(4)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国企业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2、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方向不明,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2)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企业战略在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

(3)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性。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企业战略出发,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便草草制订出该规划,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②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寥寥无几。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所谓的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作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竞争战略。相应地,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2、企业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企业尤其应该考虑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制订和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有:

(1)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首先要明晰企业战略,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要搞清企业未来的行业定位、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

产值目标等。这就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2)建立多维交叉体系的规划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上至企业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等协同工作,且分工负责完成的。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与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并支持下属实施方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分析和预测,协助决策者制订规划方案,并做好方案的评价,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一线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

(3)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效率之低是难以忍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

(4)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素质。人力资源部门从为业务部门提供增值服务,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围绕目标实现的高度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深入企业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工作是否具有预见性、有无管理技能及对管理的操作能力成为衡量人事经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是独特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

(5)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环境。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充分注意与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的融合,具有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面向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面向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实施研究

在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时应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实际的员工绩效与事先建立时的雇员的要求相比;(2)生产力水平与建立的目标相比;(3)实际人员流动率与期望的人员流动率相比;(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相比;(5)方案执行的结果与期望的产出相比;(6)方案执行的成本与预算相比;

(7)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参考文献:

[1] 李航.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感知与防范[D].同济大学, 2008

上一篇:《长安秋望 杜牧》《长安秋望 赵嘏》阅读及答案下一篇:孝顺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