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草地晚餐》有感

2024-05-02

读《草地晚餐》有感(通用8篇)

篇1:读《草地晚餐》有感

读《草地晚餐》有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关于红军过草地一些方面的书籍,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一篇文章是《草地晚餐》。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赞扬朱总司令那种爱护战士胜过爱自己的精神。在1936年7月红军过草地的时候遇到了饥荒,而就在这时前方部队送给了这支红军一匹牦牛。红军们都想好好的打打“牙祭”,而朱总司令却说要做长久的打算,因此打算喝“牛骨头炖野菜汤”。吃饭时,一位警卫员悄悄地把前方部队给的一点点小米粥给朱总司令喝,可是朱总司令却把汤让给了病员,自己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这是多么感人的事迹啊!

在红军长征中有不少像朱总司令这样的革命战士。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朱总司令悄悄地背着战士们把那碗粥喝了,那么他的威信在千万红军战士们的.心目中降低了许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朱总司令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那么,他该如何服众呢?我想,对于这一点,朱总司令用自己的行为对战士作了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句话说得好;“路,那宽阔平坦的路是由一颗颗小小的石子垫成的。”我们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又何尝不是那数不清的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铺成的呢?而朱总司令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当我再一次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小学生要珍惜粮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对于红军战士来说,一块饼,一碗水,甚至说一粒米,对他们来说都是那样的www。unjs。com重要。而今天,当你走进一个学校食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食堂的饭桶里倒满了剩菜剩饭。那白花花的大米,鲜口的菜汤此时已经成了垃圾。如果朱总司令还活着的话,看到了这一切,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我们生活的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必须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珍惜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硕果。

在《草地晚餐》这篇文章中,尽管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但朱总司令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当我合上书本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依旧留下那个画面;一位领导人端着盛满野菜的饭碗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旁边有几位战士不时地朝这边窥视几下。

“让这个画面永远在我的心中放映吧!”我盯着手中的书深情地说道。

篇2:读《草地晚餐》有感

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一篇《草地夜行》的文章,令我深受感动。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老红军为了让小红军走出草地,自己英勇牺牲了的事。

我读到: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时,我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不由自主地对这位小战士产生了一种无比敬佩的感情。这是一位多么顽强的小战士啊!他面对着极大的困难,仍然坚定地向前走,真是坚强、勇敢的人。然而在我的学习中,也经常有这一类的事。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学奥数,我们来到春雨学校的办公室,放下书包,便跑出去玩,只有李硕洋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专心致致地做着周老师不置的奥数题。他左手摸着脑门,右手握着笔,旁边的桌子上堆起了一层刚演算过的草稿纸。我看见李硕洋的额头上似乎出现了几丝皱纹,我轻轻地来到他身边说:李硕洋,遇到难题了吧,让我来帮帮你。他摇摇头说:谢谢你,我一定会做出来的。过了一会儿,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这道难题做出来了。通过这一事例,让我知道了,只要去克服重重困难,就一定会成功。

篇3:读《草地晚餐》有感

[教学片断]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 弟弟跑在我前面, 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 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 我就使劲一吹, 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 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 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教学这个部分时, 教师先让同学们读课文, 然后让一个学生扮演弟弟 (谢廖沙) , 一个学生扮演哥哥来表演文中的情景。开始是谢廖沙在前面跑, 哥哥在后面追, 哥哥叫住弟弟后把蒲公英吹到他脸上。接着是谢廖沙假装打呵欠, 然后把蒲公英的绒毛朝哥哥脸上吹。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表演, 先是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然后是在小组内表演。因为表演的时间过长, 加之学生自制力不够强, 最后“打呵欠”变成了“打喷嚏”, 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 这个场面延续了一刻钟, 占据了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

[教学反思]其实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是让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在草地上生活的快乐情景, 进而感受蒲公英的有趣和草地的可爱。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 但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 同样能够体会出孩子们的乐趣和草地的可爱。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表演”真的能让学生感受到草地的可爱和蒲公英的有趣了吗?学生的体验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这样的阅读教学有实效吗?通过反思, 我认为要使阅读教学有实效性,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标准。而部分教师在不了解学段目标, 不掌握学生实际的情况下, 照搬照抄《教师用书》和《名师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出现教学目标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因此, 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之前要充分研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 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要教什么, 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 教学目标也才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2)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制定好后就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所谓科学就是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质, 围绕课标要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所谓合理就是要结合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实每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 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多元见解和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我们要大胆取舍, 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要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构和整合。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寻找课文的教学重点, 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3) 恰当选择教学形式

篇4: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5:读《草地夜行》有感作文

学习了《草地夜行》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就像一只“纸老虎”,被“纸老虎”所吓倒的是懦夫的行为,那他一定会一事无成;如果困难越大,你越不向它低头,越要去攻克它,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胜利者。

指导教师:唐安宁

上篇文章:沉默的爱

下篇文章:没有了 本篇文章:读《草地夜行》有感 热门推荐

篇6:读鲁迅《立论》有感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篇7:读《菜汤》有感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篇8:读《论语》有感

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直强调孝和礼,那么何为孝,何为礼?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孝,如何有礼?

在春秋时期,社会十分注重孝,问孝者也很多,而孔子对前来问孝者的回答也各不相同,面对子游的询问,孔子的回答是:“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句话中足以见得要从心底去尽孝才算孝。而面对子夏的询问时,孔子则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这句话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对于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否则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孝是诸礼之本,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而今,不乏一些虐待老人,空巢老人的现象。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泱泱大国,却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无法诠释,因此我们更应该向孔子说过的“事父母,能竭其力”那样,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尽孝,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才能将“孝”字完整的诠释。

无礼不成方圆,上到君臣之礼,大夫之礼,下到师生之礼父子之礼,在论语中都有提及。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又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在春秋时期,“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指礼节、仪式。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礼节,按照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不做无礼无道德的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社会才会和谐。

礼、忠、孝、信、义,都是蕴含着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上一篇:《吐槽大会》观后感下一篇:择业指导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