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查纠活动的自查报告

2024-05-03

学查纠活动的自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学查纠活动的自查报告

学、查、纠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管理效益,更好地解决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按照山亭区及北庄镇教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学、查、纠”活动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于“提升质量,规范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整改目标,着重抓好“三学”、“三查”、“一纠”活动。

二、目标任务:

1、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2、规范教学行为,提高管理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三、工作思路及措施:

本次教学管理“学、查、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实现“严、细、实、恒”的管理目标。具体措施与思路如下:

一、加强学校中层干部的队伍建设,为落实学查纠准备条件。

学校一直以教学为中心,逐步形成了“教师倾力于教学,总体服务于教学”工作理念,形成了校长规划领导教学,教研组长各学科教学、教研的管理格局,各级管理职能明确,分工具体,运转高效。学校对各位教师提出了“六个过硬”的要求:(1)教学业务过硬,精通一科以上教学业务。(2)创新能力过硬,有个性化的工作思路。(3)教育理论水平过硬,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系统性地总结经验。(4)班级管理业务过硬。(5)工作作风过硬讲课、听课、评课样样争先.(6)人格魅力过硬,在教师中享有较高威信。实行“期未考核”制度,干的好不好,大家说了算。“六个过硬”和“期未考核”制度,把教师精力都吸引到工作中来,形成了比奉献、比正气、比业绩、比创新的崭新面貌.

二、多措并举落实“三学”,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职业意识,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化和研究型教师,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着重进行了“三学”活动。即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学习各项教育教学规范,学习《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学习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和本学校优秀教师的有效做法,深入分析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寻找差距、不足和漏洞,创造性地加以借鉴、改进和提高。具体措施与思路:

1、制定详细的校本培训计划,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展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利用听取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扩大知识视野、增长教育见识,努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有的放矢解决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和具体课堂操作不规范的实际问题。

2、经常组织开展一些优质课竞赛活动、说课比赛活动;引导教师建立自己的业务成长档案,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学习意识。

3、学校经常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让教师分别就课程改革、学科教学、读书学习等方面,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作报告,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加强课改实验的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及教学新模式,领悟其内涵,明确其导向,在把握新课标精神实质的层面上下功夫。

5、制定学校名师培养计划。被培养教师在业务学习上要做好“六勤”、“五个一”工作,培养和造就专业化和研究型教师。“六勤”: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五个一”: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每次教研活动提出一个教学上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每学期上交一次成型的经验总结。

三、铁面无私落实“三查”,切实找出工作差距。

为了使各项教学常规得到进一步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高效,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我们开展了“三查”活动,即查漏洞、查差距、查落实。通过认真查找,认真分析,认真梳理,找出需要整改的问题如下:

1、课程结构偏于“出成绩”,发展学生能力的课程偏少。

2、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有些条款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教学的管理不能只注重结果,如上课、作业打分等期末算总帐等现象。

4、主管教学的干部不能协调、科学地利用时间,深入一线听课的次数偏少。

5、课堂教学研究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操作模式还没有成熟地建立起来。

四、严谨细致落实“一纠”,促进质量全面提升。

针对我们查找的问题,我们就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与思路:

1、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执行课程计划,减少语、数的课时量,增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等门类的课时量。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齐课程,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健康、综合实践等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2、改变管理行走方式,实施精细化和人文化管理。

(1)在开展教育活动、教研活动中建立“合理规划——制定方案——跟进指导——调查反馈——总结评比”的“五点一线”模式,使每项活动都有板有眼,保证了活动效果。

(2)扎扎实实开展好管理细节年活动。教导处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和各自的分工,对教师的授课计划、备课、课堂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各项教学常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为了突出工作重点,教导处还把各周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对教学常规实行“一周一重点”检查制度,并将检查结果随时公布。力争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逐步走向规范、高效。(3)分管教学领导要加强听课。听课时要继续坚持听、测、析、导相结合。平时,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努力做教学工作的内行人和“门内汉”,着力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3、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为老师搭建阳光竞争平台。

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学校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各科教师量化考核标准》、《教职工考核办法》、《教学实绩评价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使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科学、规范、高效。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为让课堂成为焕发师生生命色彩的“生命场”,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教学中倡导五种观念:平等的师生观、发展的人才观、全面的质量观、教学相长观。并且变传统教学中“横向评价”为“纵向发展评价”,倡导“课堂生动双主体、多元评价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各科教学逐步走上了轻负、高效之路,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5、规范各科课题实验,先根据个人的实验方案,及课题实验开展情况,依据教师、学生实际,确立课题组成员。然后制定个人实施计划,定期开展研究,争取早出成绩,早出成果。

总之,我们学校在镇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下,一定会扎扎实实开展好“三学”、“三查”、“一纠”活动,认真落实工作方案,不断提高管理和教学效益。

篇2:学查纠活动的自查报告

一.必要:有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观察一些“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 有些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 有些问题学生稍加思考就能明白, 但教者依然让学生按部就班: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一个活动设计: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作者的观点,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展示。这篇哲理性的散文观点很明确, 学生认真阅读后能够很快就找到答案, 没有必要再组织小组讨论, 全班展示, 应该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理解作者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及用作者的观点来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上。

活动应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笔者听一位老师上《野菊花》, 在学生理解了菊花的美和性格之后, 教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拓展延伸, 结合野菊花的性格说说具有野菊花个性的人。 (活动方式: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组内代表展示。)

课堂实录如下:师:花和人一样, 都是有自己的性情和语言的。像野菊花一样用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尽情释放生命精彩的人很多, 他们勇敢进取, 不任人摆布, 不禁锢自己, 不固守现状。同学们能结合野菊花的性格用一两句话说说具有野菊花这样性格的人吗?

生1:我想到了我最喜欢的女词人李清照。我觉得:易安是一朵风中的黄花, 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 在雁字归时, 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 考撰《漱玉词》, 发现自我, 释放生命的能量, 不固守现状, 愁苦之中辛勤并美丽着, 她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 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生2:曹操, 东汉末年的枭雄, 面对浩瀚沧海, 写出三国时代最壮丽的诗篇, 于沧桑中品味出悲壮。“东临碣石……”是他心中的江山。“日月……”是他对大自然的赞歌。只有孟德的才华方能于令人黯然失色的沧海中品出狂野与豪放。孟德就是一株渴望奋斗与成功的野菊, 世上众多的赞歌都是为他谱写。

这个活动, 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 在学生领会野菊花的美和性格之后, 让学生由花及人, 到生活中寻找具有野菊花个性的人, 找出榜样, 进一步体会敢于追求、勇于进取、活出自我的人生境界, 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

所以, 我们设计活动必须追问是否必要, 是否有助于学生突破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 深刻把握文章的精髓, 并拓展思维, 形成能力。

二.生成:活动设计的价值取向

“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有效生成是现代语文课堂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个性化的体现, 是课堂充满生机、扎实有效的标志, 也理应成为活动设计的价值取向。

有效的生成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上的。教师设计活动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等基础条件, 把握学生已知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

一位老师上《窗》这一课, 分析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 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说说小说结局安排有什么特点, 这样安排对人物塑造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一片茫然, 不知从何答起。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初二学生所能思考的程度, 他们还不具备这种鉴赏小说的专业知识。我们不妨重新设计一个活动:小说写到“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就戛然而止了, 窗内的故事结束了吗?现在就让我们放飞想象, 请大家畅想:远窗病人只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后, 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 畅所欲言, 进一步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 感受小说结尾戛然而止, 给人无尽想象的艺术魅力。

有效的生成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比如, 文言文跟我们今天的生活语言相差甚远, 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学好它。所以, 我们在设计活动单时就要将一些有效的学法渗透进活动之中。如: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典》, 勤查字典;结合注释、结合已学字词、结合上下文翻译;利用网络;圈画重点词语;总结积累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大声诵读;联系文本内容、联系生活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等等。这些学法融进活动设计中, 让学生学习有法可循, 课堂生成更为丰富。

三.实效:落实自主学习是前提

“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追求生动活泼、真实高效的境界, 课堂上,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课堂气氛活跃, 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笔者在实践中, 发现也有不少课堂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 比如学生讨论必须要站起来,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尚未有所得, 就忙着交流、讨论, 忙着思考展示的形式, 表演的成分较浓。精彩的回答往往来自众多的教辅材料。这样虚假的繁华课堂, 让学生的心态浮躁, 学会作假, 学会演戏, 注重形式, 忽视实质,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 里面空无一物”,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显然, 教者对“活动”理解有误。“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自主学习是活动的起点, 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何来合作探究?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心中有了疑问, 处于“愤”“悱”状态之下, 合作探究才有其价值和必要。所以课堂的热闹不是声音的热闹, 气氛的闹哄哄, 而是指学生的思维活跃, 释疑解惑之心雀跃, 展示自我的欲望强烈。

因此, 设计活动必须落实自主学习环节, 这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

四.创新:陌生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活动单导学”的活动设计要富有新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一类型的诗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容易模式化。比如诗歌教学, 《观沧海》设计四个活动:

活动一、初读, 整体感知

1.活动内容: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2.活动方法:自读→组内合作扫除字词障碍→组内互读→尝试展示→全班朗展示

活动二、二读, 理解诗意

1.活动内容:理解诗意。2.活动方法: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画出难解字句→组内互助解决→组间互助→教师助学

活动三、三读, 把握主旨

活动内容:1.诗人在大海边看到哪些景?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2.你读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结合诗句朗读体会。

活动四、四读, 体验感情

1.活动内容:个性朗读, 体验感情。2.活动方法:小组演读。各组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读出个性, 体验感情。 (小组快速明确朗读方式→组长分工→各自准备→组内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全班展示。)

这个活动设计只要略加改动, 可以成为很多诗歌教学的模式。模式方便了教学, 但时间长了模式也会僵化思维, 丧失学生的兴趣。况且诗文体裁各异, 风格不一, 各有精妙之处, 而探胜寻幽之路不同, 风光亦迥然而异。教者应该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教学任务的不同、学情的不同, 勇于创新, 突破模式, 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活动, 让学生在陌生化的新奇体验中走进语文学习的百花园, 尽览语文无限风光。

五.开放:在“大语文”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而“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设计的语文活动也应该具有开放性, 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由学校向社会延伸, 让学生在“大语文”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有一位老师教学《岳阳楼记》, 设计了这个活动:安排学生参观范公苑, 欣赏苑中范公的诗词碑刻, 了解范仲淹在如皋大地所做的贡献, 了解范氏后裔在如皋的发展。这个活动将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孩子找到千百年前的人物在我们身边的遗风流韵, 更加深刻地理解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由此可见, 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利用书本、班级、生活、网络等各种资源, 结合学生的学情, 有效整合。这些开放性的语文活动, 超越了原有书本和课堂的限制, 把语文知识与活动设计结合起来,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活动的形式也要多样化, 辩论赛、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等,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消化自己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扩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篇3:学查纠活动的自查报告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撰写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此心存畏惧,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学写”呢?我们不妨从“写”来展开思考。

一、关于“写”的思考

(一)“写”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是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为了形成文字和深化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反映研究目标、过程、结果及收获的书面报告。从格式上看,它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姓名、研究时间及分工、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收获和体会等部分。从特点上看,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创造性。

(二)怎么“写”?

成果报告是一篇带有研究性质、概括反映活动全过程、表达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需要学生在“写”的时候不断地回顾、讨论和提升。标题要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目的着重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发现及课题的由来;研究过程是指课题探究的步骤、分项及具体措施;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是整篇报告中的重点。还可以用文字、数据、统计图、照片等表现对问题的思考及研究的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

(三)何时“写”?

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小课题成果报告必须在所有的研究活动完成后再开始总结和撰写。其实,根据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等特殊性,我们可以把撰写工作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写”在研究前,着重思考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时间和分工;“写”在研究中,及时记录研究的过程,分析采集的数据;“写”在研究后,全面回顾整个活动开展情况,反思得失,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分段式的撰写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四)由谁“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学生完整生活、注重学生亲身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只有让学生亲力亲为,才能帮助他们拥有更深的体验,才能促使他们发展更多的能力。因此,在成果报告的撰写上,即使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报告结构确定上加以引导,在修改、汇报中稍作点拨,始终用陪伴者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

二、关于“学”的探讨

思考了“写”,再来探讨“学”。从小课题研究的开题、实施、分析到最后的总结,学生是整个过程绝对的主角。面对研究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主观能动、自然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活动中去呢?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一)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唤醒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学,需要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储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对课题成果报告的认识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的储备,才能在动笔时有把握、有方向。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优秀的成果报告案例作为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也可以教给他们搜索的方法,协助有效信息的采集。

2.发现。即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成果报告的组织结构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已有的成果报告时不能漫无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其关注报告的组成部分、表述方法和侧重点,帮助他们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

3.尝试。经过前期充分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记录下来,初步形成小课题成果报告。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用追求完美,只要学生能按照报告基本的格式完成即可,同时给予肯定与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分组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撰写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协助者。

1.要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分享互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实施前,要在学生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分组,注重能力差异的搭配;实施中,要指导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探讨,可以建议按照成果报告的结构逐步进行;实施后,要及时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引导他们正确的分享方法,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分享的过程中。

2.要会交流。分享互学的优势便是互帮互助、互学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指导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吸取同伴的有效建议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分享可以先从小组内开始,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然后再把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特别好的样例在班级讨论时呈现,请大家帮助出出主意或者学习借鉴。其中,教师不但要关注交流过程中“说”的学生,更要关注 “听”的那部分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喜欢说不喜欢听的现象,而且从实际能力上说,要通过“听”提出修改建议确实也比较难,因此,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此进行专门指导,例如可以通过 “我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吗?” 之类的温馨提示,暗示学生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三)优化练“学”

优化练学,就是针对综合实践小课题成果报告撰写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克服障碍,较为熟练地掌握撰写方法。实践表明,学生对以下两部分困惑最大。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开展本次活动,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和理由。一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入手,清楚地表达出吸引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成果报告的第一部分,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落笔,教师在指导中要提醒学生两个标准,一是清晰,二是有趣。小学生的成果报告一般控制在一千字左右,研究目的占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为宜,虽然篇幅较短,但也要条理清楚、表达清晰,使人对活动的由来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了解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用儿童独有的角度看问题,用特有的方式进行研究,也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指导时要提醒学生就用自己本真的语言进行描述,不要学着大人说话的样子,泯灭了其中的童趣。

2.研究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小课题成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学生用文字、数据、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的全过程和收获。由于选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指导时绝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指导,例如研究结果必须实事求是,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有效,成果报告要层次分明、表达准确,数据的统计与呈现要正确清晰等,但对于个性需求就要个别指导,如研究分析,教师则要根据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帮助他们从活动中提炼感受,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并梳理成文。

(四)多元评“学”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但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着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态度、活动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我们一般设定为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调查对象评等。在成果报告的撰写阶段,多元评价是调动积极情绪、激发进取心的重要手段。

1.注重激励。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每一个时机,不但自己要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扬学生,还要指导学生以激励为准则开展相互间的评价。特别在分享阶段,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这时教会他们正确评价同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评价,还可以谈谈得到同学肯定后的感受,以此让全班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明确评价的作用。

2.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但要看成果报告的完成情况,更要看整个撰写的过程,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成文过程,例如怎么确定报告的结构、怎么选择数据呈现的方法、听取了建议后怎么修改等方面,并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更加清晰,促使其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注重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因而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个体转向群体,当整个小组表现优异时个体才能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间必须合作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攻克“成果报告撰写”这个难题的巨大推动力。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学”和“写”是相辅相成、同生共构的。通过“学”,学生开阔了眼界;经历“写”,学生掌握了技能。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有效地“学”,那么面对成果报告的“写”时,又有何惧呢?

篇4:查纠“微腐败”不能一阵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严肃查处了一大批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四风”问题和腐败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赢得了党心民心。但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微腐败”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例如,有的挖空心思虚报冒领、侵占惠农专项资金、扶贫资金,侵吞国家和集体资产;有的吃拿卡要,接受乃至索取服务对象的贿赂,聚敛的赃款赃物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有的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头子,长期横行乡里,欺压群众,借机敛财渔利。针对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蝇贪”,严肃查处“微腐败”不能一阵风,必须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尤其是严肃查处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分子,做到不定指标,不留死角,不留缺口,不给腐败分子任何机会,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

查纠“微腐败”不能一阵风,必须严格执纪不放松。过去有那么一种现象,一个干部只要没有到违法犯罪的程度,都可以“包容”、“宽容”,到了违法犯罪的程度再一起算总账。这是对党和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认真纠正“微腐败”的时候,就必须在坚决清除腐败分子的基础上,坚持紧盯“微腐败”的新形势、新动向,瞪大眼睛,明察秋毫,发现问题,露头就打,从细微处入手,将“微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对那些办公用房超标、违规配车、公车私用、在救济补助上搞优亲厚友、借手中权力吃拿卡要、漠视群众疾苦、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违纪行为,必须记录在案,点名道姓通报曝光,通过组织调整、党纪处分等硬措施,不断强化干部群众执纪必严、越来越严的心理预期。横下一条心,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抓住一件件实事,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出习惯,抓出成效。制定更加具体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标准和配套措施,尽可能细化、实化、量化,不断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查纠“微腐败”不能一阵风,还需要对那些有搞“微腐败”苗头的同志猛击一掌,严肃批评教育,促其警醒改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在一些地方,这样的“潜规则”已经发展成为“显规则”,群众在找基层干部办事时已经习惯了送烟送酒、请客吃饭,这很容易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干部心生侥幸,踩上“微腐败”这条红线。在综合治理“微腐败”的时候,需要对那些有搞“微腐败”苗头的同志,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弘扬新风正气、涤荡歪风邪气,营造基层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严肃查处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让那些不把纪律当回事的人付出代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党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牢牢守住做人和用权的底线,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永远做合格共产党员。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二编室主任)

篇5: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 思维;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5-002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习的内容上将“综合与实践”作为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由此我们明确了数学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双基的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界定

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基教授在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小学数学研究》一书明确指出:“所谓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意旨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认识。”这一界定已经被海内外众多教学研究者们认可。也就是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1.数学活动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是姓“数学”的。它来源于日常生活却高于日常生活。就拿折纸来说吧,学生在美术课上可以折纸,那是为了创造美,欣赏美;生活中也需要折纸,那是因为生活的某种特定需要;数学上也常常需要折纸,但数学上的折纸有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从折纸中感受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全等等,这是具有数学本质的,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本质的活动。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公开课上丰富生动的情境导入:电影院里找座位,同学们手拿电影票,在教室里模拟表演找自己的座位,课堂气氛煞是“热烈”,这种活动不具有数学本质的活动,它仍旧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水平。数学本质的要求是坐标原点的选定与坐标轴的架设,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虽不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的描述,但一定不能脱离用坐标系的“模型”来表示数学对象,这个数学对象是用数字来描述,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具有数学本质的,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经验。

2.数学活动经验,专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经验,它是区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材料,可以完全在抽象的层面上进行。例如:自然数为学习分数提供经验,矩形为平行四边形提供经验。但是这类数学活动是纯粹的数学思维活动,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与具体事物相关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从格点图中的方格认识正方形,用一个单位的正方形去拼摆长方形,得出长方形面积;通过剪切——变换(旋转、平移)——拼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一个平行四边边剪成两个全等图形,获得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这种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获得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可以上升到较为抽象的层面。

3.数学活动经验,是人们的“数学现实”最贴近现实的部分。数学现实像一座金字塔,从与生活显示密切相关的底层开始,一步步抽象,直到上层的数学现实,可以在具体的生活现实找到原型,例如度量、平面、三视图等等都是具有生活原型、具有现实意义的,而“歌德巴赫猜想”之类的是数学皇冠,已经没有直接的生活原型了。

三、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如何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欧拉说过:数学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些都说明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1.直接获取经验

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当是有现实意义,对学生预设的问题也应富有挑战性的,要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所谓数学活动经验也必须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表面展开》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圆柱、圆锥),同时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展开与折叠并进行探究,初步感受对“侧面积”的认识;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收集相关商品、服装等商标,从商标中寻找出百分数,结合基本生活经验,初步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必需。在《数字与编码》教学前,让学生到生活中收集无处不在的数字编码:如图书编码、汽车牌照编码、火车票编码等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字编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头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有了这样的课前预设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会轻松自如,能充分感受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源于生活的客观现实中。

2.间接获取经验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仅仅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于有些还很不容易理解。而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一系列数学体验。例如“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使它刚好能装下24个小正体玩具盒”这一问题时,应该摒弃电脑课件的展示,尽可能让学生实践探索。①小组合作,各组堆放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②观察长、宽、高,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将数据填入表格;③为什么这样设计,你发现了什么?对各种设计要给予肯定,各组交流设计的理由。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等体积的长方体,当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说明越节省原材料,更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种教育。上述案例是在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操作、探究。最终都是以建模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经验的。

3.扩大数学活动经验获取范围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数学活动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的思考。例如,學习《有趣的七巧板》后,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及设计拼图,并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拼图的含义,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魁力和数学美;学习《分数》后,可以进行对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就是一种函数关系的渗透,教师可出示数列,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下去,会接近哪个数?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文化的教育,“一日之棰,日取其半,成世不竭”,学生会在数学文化中感受趋向于0的“极限”思想。通过开展上述数学活动的适度延伸,更多的挖掘了学生的数学现实的源泉,扩大了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的范围。

4.反思总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初中数学教材主编董林伟曾说过:“数学课你要有三个问题问自己:一是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二是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三是我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了吗?”在第三个问题中,实质上是教师的反思行为,当然也是学生反思的行为,学生也要问问自己:我到了那里吗?我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个体获取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数学现实,从而建构模型,为可持续性学习服务。

翻开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还专门安排了《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算普及率》等40个专门的数学活动课内容,这些活动课无一不是强调学生要亲自实践,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种理念实现。

数学课堂需要实践,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生也主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以及先天具有和后天培养的思维能力出发。通过数学实践,让学生感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虽然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教材中也注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习题、探究活动等。但无论问题情境设计的多么完美、新颖生动,学生只是从黑板上、大屏幕中、教师完美的叙述里去模拟构建,亦或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对照、类比。学生的学习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习题到习题,从考试到考试。没有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的教学行为。正如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以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奠宙,孔凡哲等.小学数学研究,2009年

[3]杜威.经验与教育,1936年

篇6:对数学活动课的若干认识

一、数学活动课的特点

数学活动课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在形式、地点、内容等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上课的形式而言,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地板砖的铺嵌、知识竞赛等;可以以教师为主导,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上课的地点来说,可以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如调查市场、实地观测等.从活动课的内容方面看,范围非常广泛,不过这也正是数学活动课的真正魅力所在.也就是说“活动化”是数学活动课的精神所在,而“活动”则是数学活动课的灵魂.数学活动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和感召力.教师在精心设计方案的同时,要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数学活动课注重趣味性、创造性.趣味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的选择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到数学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数学活动课的优势

数学活动课有很多优势.数学活动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热衷于参与.数学活动课改变了以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面对自己同伴敢于把想法表达出来,有讨论的欲望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共同讨论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单独面对老师的提问,学习上没有压力,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受感染,从而产生兴趣,建立自信.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亲身体验和感受着生活中的诸多实例在数学中的建模过程,同时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引起充分的重视.

三、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数学活动课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现实生活的一些有用知识.数学活动课重视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强化培养个性化学生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的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的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意义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才会为之奋斗,为之拼搏.

四、数学活动课的研究实践

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实施数学活动课?我想,首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活动课方案,即教什么,怎样教,教成什么样;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即如何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而实行民主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有效方法,即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活动课教学通过多种“探索研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活动化”不等于活动本身,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活动内容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数学活动课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活动内容是开放的,可以不断更新,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以各种方式、方法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有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课中自己探索、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数学活动课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终级目的.

上一篇:正确面对困难的名言下一篇:尊敬话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