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

2024-05-08

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精选8篇)

篇1: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

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试图研究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以及所经历的过程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思想嬗变

简·奥斯汀作品中对女性智力的肯定

19世纪的英国妇女地位非常卑微,在经济、政治,甚至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都被限制。与男性相比,妇女被认为天生智力低劣,而且当时绝大多数妇女似乎也承认这种观念,她们对自己的卑微地位毫无自觉意识。简·奥斯汀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女性争取到她们应有的空间。她的作品充分肯定了女性的智力,认为妇女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她一反传统文学中正面主人公都为男性的模式,将不少女性提升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她笔下的这些女主角们不再是以“花瓶”的面貌出现,而是理性、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她们代表了既敏感又富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女性独立的个体,都经历了从不完美到完美这样一个过程。奥斯汀在作品中着意于表现女性作为与男性完全平等的“人”的性格魅力,并且她把长期处于边缘的失势地位的女性作为全知视角下的限制性叙述角度,唤醒了女性沉睡已久的主体意识,由此,奥斯汀使英国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提前半个世纪被表现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她那个时代,妇女是不允许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埃德蒙·伯特伦去的伊顿公学以及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学校都是不会朝妇女敞开大门的。像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男爵的妻子伯特伦太太,《理智与情感》中的米德尔顿女士,《爱玛》中的埃尔顿太太这样的上层社会的个别女性才有机会接受一些非家政性的教育,如绘画、唱歌、乐器演奏以及语言学等,但她们掌握这些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取悦自己的丈夫。结婚以后,她们的这些技能将会逐渐被荒废。但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尼特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她认为弹琴完全是无所谓的事情。小说《苏珊女士》的女主人公更是有着愤世嫉俗的观点,认为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儿弗雷德丽卡所接受的教育不过是在今后找丈夫过程中为自己增加些魅力,甚至认为女子所掌握的这些技能纯粹多余。简·奥斯汀通过笔下的这些妇女形象说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造成了女人这样的境遇,因此她创作的女性形象不仅对女性文学,而且对整个英国文学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简·奥斯汀的作品始终是在爱情的领域——当时女性唯一能表现出女性意识觉醒的空间。她笔下的女性都是平等爱情的呼唤者,这在妇女处于被轻视和贬抑的社会无疑代表了女性自觉意识的最强音。不过她们在爱情领域里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们只是安静地等待男性的求婚,缺少主动出击的勇气和魄力,而且全无谋职以求经济独立的想法与愿望,仅仅停留在空谈感情的水平上。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对女性独立人格的确立

如果说是简·奥斯汀的作品把女性推向文坛的中心,那么继之而起的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则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成为世界女性文学的转折点,因为她们的作品宣告了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勃朗特姐妹率先提出了女性独立人格的问题,并指出独立的人格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的。她们的作品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女性自尊自爱的美好人格。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代表当首推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小说《简·爱》里的女主人公。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奋斗的孤女的故事。在小说中,简·爱是一个新型女性,她改变了英国传统女性中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她出生贫穷,貌不惊

人,但坚决反对压迫屈辱的行为,始终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并最终以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美满爱情结局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理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这个人物,夏洛蒂更多地否定了当时社会男性与女性角色的差别,正如作品中简·爱对罗切斯特所说,“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意识显然是英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一大进步,它使得女性意识从对女性特点的强调转到了对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强调;从对女性修养、尊严等的强调,转到了对女性真挚、坦诚和独立人格的强调;从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外在价值的强调,转到了对女性内在情感价值的强调。夏洛蒂试图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我虽不是一个你们所喜爱的女性,但我并不因此而自卑。我身材矮小,相貌不扬,但我独立,自尊。勃朗特姐妹认为女性最可悲之处正在于没有一个独立的生活目标。因此,从对女性智力的肯定和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强调到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强调,是简·奥斯汀到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无论是简·奥斯汀还是勃朗特姐妹都只是在家庭或是在经济领域内关照女性的觉醒,而没有拓展到深入而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即政治层面。要真正为女性找到有力的支点,必须在社会意识下反映女性意识的自觉性,盖斯凯尔夫人首先做到了这一点。

盖斯凯尔夫人作品中逐渐走向社会的女性

在男权社会中除了家庭生活以外,女性几乎全部的社会领域都被男性控制和垄断。女性无论在道德和人格上多么自立,都始终无法彻底改变她们的从属地位。其主要原因就是她们与社会政治处于隔绝状态,只有主动参与广泛的社交与政治生活,女性才有可能取得根本的自主地位。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描写了一群逐渐走向社会领域的女性,她在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探索的基础上,把女性意识纳入了社会的轨道,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女性意识社会化的突破。

在《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盖斯凯尔夫人把女性意识的自觉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女性意识摆脱了以往狭小而闭塞的情感体验,为女性意识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作品中的玛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与爱玛有几分相似,不过爱玛的成熟是为自己造了一面镜子,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自我剖析来实现,而玛丽的迷途知返则是把社会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对象,她把自己的爱恋者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予以考察,这种爱情本身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权衡,这是妇女参与社会思考的开始。

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不仅把女性带入了社会,而且还表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能力和素质。她笔下女性的成长和觉醒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她们的思想成熟代表着传统社会观念向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转变。通过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盖斯凯尔夫人意欲说明女性意识和社会意识应同步发展,这是她对女性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充分肯定。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融入了同时代女性写作的主流,述说着女性琐碎的婚姻故事与心灵体验。她的作品蕴涵着独特的女性意识:作者除了把女性细微的心灵空间和边缘地位归咎于男权社会的无情压制外,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女性群体本身,即对女性自身弱点与不足进行剖析和展示。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展示了女性的价值,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尽管作品主题很一般,但它所蕴涵的深刻道德感和现实意义却对当时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前期小说主题多涉及情感、宗教与人性的冲突,不断突出“心中的神灵”善之美德对人的影响,但在她后期作品中,女性的命运成了她创作的主题。她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了女性的处境、体验和对生活的看法,揭示了女性与男性各自的弱点以及由于环境的限制,不能实现各自的远大抱负。如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艾略特对女主人公的内在精神与心灵进行了探索与挖掘,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精神的残酷统治和对女性理想的扼杀,祭奠

了幻灭后灵魂的升腾与凝重。艾略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身份和体验在小说里指出,女人可以用知识来拓宽心灵,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但“为了保障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安全,这些主张自然不宜当真实行”。小说中女性的这种边缘状态既是男权社会压制的结果,又是女性自身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所导致的。

在艾略特的作品中女性人物总是极为优秀,她们虽是男性主宰的社会制度的受害者,不得不屈从于世俗习惯并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但她们能“在自己有限的活动领域里获得心灵上的成功”。她们虽不能在公众的、社会的领域发挥出她们的作用,但她们能以间接的方式对周围的男性施加影响,并借助男性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间接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因此,女性对男性人生的影响是艾略特作品中的一个常见主题。

在作品中,艾略特用自己的成就证实了女性能摆脱诸多限制并获得史诗般的成就,但要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获得成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大多数女性没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不得不屈从于传统的世俗力量。在此,作者表明了她鲜为人知的女权主义观点,即女性要取得真正的平等并实现自身的价值,不仅要打破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摧毁一切世俗障碍,还要摆脱自己给自己套上的链条,以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并改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权意识

与前面几位女性作家相比,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一生都在通过写作和演讲、语言和行动来建立和完成自己的伟大事业。她不仅要反对男性文化的压迫,解除男权思想的束缚,求得与男性和解式的“平权”,而且还不时想通过与男性对抗来解决现实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在作品中,她首次提出了女性写作是有别于男性的“性别写作”,公开向以男性写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领域挑战。由此,弗吉尼亚·伍尔夫掀起了一场女权主义思想的革命。

作为系统地把女权主义思想引入文学批判的第一人,她的《一间自己的房子》和《三个基尼金币》成为后世女权论者的典范著作。《一间自己的房子》是她妇女意识与女权思想的重要论著,在其中她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唱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成为女性主义作品的经典。从此,“自己的屋子”为女性写作打开了新天地,这是妇女写作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三个基尼金币》是伍尔夫向男性政治宣战的宣言书。她以缜密的逻辑思维、睿智的思想维度和辛辣讽刺夸张的笔法,通过捐赠三枚旧金币给名誉司库这样一个事实,以书信体的形式对男性热衷战争的法西斯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对妇女与政治、文化、职业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提供文件的方式批驳了男性特权、男性偏见、男性虚荣与男性主宰,指出战争的别名就是政治,将战争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伍尔夫对于战争的控诉也就势表现出对于男权政治的控诉。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如此深刻和犀利,树立了女性反抗男性社会的一面旗帜。

在控诉女性的自我被社会排挤得几乎消失,在痛心于女性的自我被女性几乎全部抛弃的同时,伍尔夫一直试图探索一条重塑女性自我、恢复女性社会地位和树立女性坚强自信的道路。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是摆在伍尔夫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女性要真正成为“自己”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获取必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最终摆脱历史和现实强加给她的不利地位。

首先,要拒绝臣服,要克服自我贬抑和妄自菲薄的心理。如果说获取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恢复女性社会地位的必要前提,那么克服女性对自己的自我贬抑、妄自菲薄的态度就是真正树立女性自信的前提,而这两者都是重塑女性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建立女性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力量,一种独特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数千年来最严厉的规矩换来的,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最后,要走出封闭的、狭小的个人世界。假如女性能勇敢地走出私人的领地,走向广阔的公共社会生活,那么女性的“独立”就指日可待,女性真正“成为自己”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伍尔夫表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女性的观点体系。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足而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这一质朴的思想对后世的女权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篇2: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里则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与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类似,他们两人共同撰写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一书企图抛弃奥古斯丁风格的诗词风格,改以较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来自民间传统的题材取代之。两位诗人的作品也与因为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所关系。威廉·布莱克则成为了在英国最强调浪漫感觉的诗人和画家,他还主张:“我必须要另外建构一套风格,否则便会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莱克的作品也受到许多中世纪书籍的影响。威廉·特纳(J.M.W.Turner)、约翰·康斯特勃都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画家,而拜伦、雪莱、玛丽·雪莱、济慈等人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以及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后期转型为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的阶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叶芝还将他的这个时代称为是“最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爱德华·杨

Edward Young.(1683–1765)Poet, Playwright.Active 1719-1765 in England, Britain, Europe.爱德华·杨,英国诗人,剧作家兼文艺评论家。主要作品如下:

BusirisYoung, Edward 1721

The Universal PassionYoung, Edward 1742-1745

篇3:浅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英国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 (意思是“传奇”或“小说”) 一词, “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 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 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1】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 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主观与主体性, 侧重表现理想世界,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 最规范, 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 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 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 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 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 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 都推崇主观情感, 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 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 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 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 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 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 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 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 返回中世纪, 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 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 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 犹如小河流水, 潺潺不断, 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 骚塞, 与之相对立的, 就是以拜伦, 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 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 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 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 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 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 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 运用夸张, 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 充满异常的情节, 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 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 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 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因其所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表现。从所处的环境来看, 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在国内它的政府用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 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 终于导致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 直到济慈, 浪漫作家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 形之于诗, 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从其自身的表现来分析, 英国浪漫文学作品数量大, 而且两代重要作家代表都有多篇不朽之作, 在题材和诗艺上都突破前人, 突破国界, 成为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学和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htm?fr=ala0_1_1

[2]《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王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

[3]《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刘宁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篇4: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

关键词:荒岛文学;女权批评主;女性缺失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49-03

在60年代,女权运动的第二高潮时期,在文化领域的知识发现与男性女权主义者的作品,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主流,性别歧视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不同的、全新的方式针对清算和暴露的性别歧视在男性文本中女性文学创作的困境的研究,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其研究对象包括女性形象,读书的能力和女性的创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新解读。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英国荒岛文学的分析。蝇王,珊瑚岛和鲁滨逊,他们是荒岛文学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巴兰坦的特点提出了根本性好;而笛福和戈尔丁的都知道,他们是邪恶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使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作者的依赖上帝。珊瑚岛是一个浪漫意味着双方的儿童教学和娱乐了大英帝国的精神表达清楚。蝇王又是一个寓言,呈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它爆炸的纯真和把我们带回到邪恶误放巴兰坦“其他”和过于简单化的笛福的问题。

一、荒岛文学源起

在荒岛文学中,故事往往发生在开化的原始海岛。岛上气候炎热、环境恶劣、丛林密布、野兽出没。在如此远离人群又险象横生的蛮荒之地,男性的坚强意志和顽强人格毫无疑问地很容易表现出来,美丽而又“脆弱”的女性自然就被拒绝在外。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人总是被认为代表着整个人类,而女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是男性作者想象的投射。而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评论家们越来越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缺场现象已经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在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又大多数都以附庸的形式出现或者是缺席,这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的女性缺席。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如实地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揭露了男性的支配权。

英国荒岛文学的形成,与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殖民发展史以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密切相关。因此,荒岛自然而然地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从16世纪末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17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从19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称这类作品为荒岛文学。荒岛文学并非宣传藉荒岛来寻求逃避社会的处所,荒岛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或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荒岛文学进行全新的解读,以重新审视历来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传统.

二、荒岛文学中女性形象诠释

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40年,它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2.根植现实、不断丰富。其次是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它有以下几个阶段:1.从主张平等、消除差异的自由女性到提倡独特、优越的激进女性主义(70—80年代初)。2.强调多色彩与不同处境:黑人女性主义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3.从身份差异到差异政治: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9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也分为几个阶段:1.父权制:从“女性形象批评”到“父女中心批评”。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性别政治是对父权制的沉重一擊。第二,“厌女症”女勾画她们自己的文学史。2.社会性别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建树。这对我们更深得去了解女权主义有很大的帮助。

在不列颠岛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形式是不存在或附庸,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女性缺席。妇女解放运动之前,所有的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卑微,生活和文化等,女性基本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即使从上层阶级地位的女人;他们仍然被视为美化和男人的财产。因此,女性自然失去了被困在荒岛上被暴风雨或海难造成的经验。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份,行为,和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态度,以及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当下的社会精神和世界观的思考。《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主体部分并无女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了当时是个男权主义当道的时期,鲁宾逊一个人在荒岛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自己能够熟练的操作男女分工的各项工作,甚至最后出现了一个男性奴隶来陪伴他,说明他根本不需要女性,当时的社会根本不需要女性的出现。《珊瑚岛》中的女性是以土著人的身份出现的,表明此时社会对女性虽有一定的需要,但是女性仍然处于受奴役的地位。女人的出现并无其本身意义,她只不过是一个用来衬托维多利亚时期男性自大自满的一个道具。而在20世纪小说《蝇王》中的女性却又一次缺席。当时女性地位虽已有了极大提高,但男女两性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正是女性的缺失导致了《蝇王》中的不和谐、残忍的荒岛社会。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这三部荒岛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缺失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首先,这是对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传统特征的继承和深化。其次,这是英国荒岛文学的发展过程,从18世纪女性的完全缺失到19世纪女性处于奴役地位再到20世纪女性再次完全缺失,这不仅仅反映了在这三个世纪中女性的地位,同时还暗示着女性的地位在英国荒岛文学中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英国荒岛文学的发展来自于英国政府,社会的发展,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反映了通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男女两性中的不平衡现象,而这种不平衡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

(一)鲁滨逊漂流记中女性形象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世界上最流行的冒险小说。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成功的斗争,鲁滨逊独自面对大自然的无情的军队在岛上的现实的考虑。在那里,鲁滨逊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他性格的最好的品质是显示全部:他的工作他非凡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无穷的精力和毅力。他苦苦挣扎与自然使她屈从他的意志。所有这些让鲁滨逊看起来大胆潇洒地在女性形象是缺席的岛上。鲁滨逊漂流记的特点是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的英国资产阶级的代表。鲁滨逊的每一次航行与一些商业企业。他拥有一个种植园黑人奴隶的剥削。在启蒙时代,自由平等的观念的影响下,英国妇女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基督教鼓吹“妇女都属于人”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女人是根据时代特点的男人的附件,学者发现,我们从来没有在小说中看到一个积极的妇女形象。只有一个隐性的人物——“山羊”(雌性山羊)最好的。小说中的山羊屠宰意味着女性自己仍然无法逃脱的人的控制。另一方面,他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而且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可以发现,从分工的暗示。鲁滨逊不仅知道陶瓷,露营生活,那人的技能的木工和家畜,但他也在食品,是女人的工作相当熟练的生产。本文介绍了很多关于鲁滨逊的,如日常琐碎的事情,他做的衣服从杀害动物的皮,收集野生葡萄和葡萄干擦干,驯化野生山羊,烟肉,盐。变得聪明有经验的劳动,他自信使岛上的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建立了天堂中没有妇女的参与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

(二)珊瑚岛中女性形象分析

珊瑚岛是在一个大但无人居住的波利尼西亚岛珊瑚礁海难的唯一幸存者。起初他们的岛上的生活是田园诗;食品,水果的形状,鱼类和野生的猪,是丰富的,并利用自己仅有的财产,一个破碎的望远镜,一个铁桨和一把小斧子,他们让一个庇护所甚至建立一条小船。他们与其他人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几个月之后当他们观察到两个大型独木舟在海滩上的土地。在岛上,他看到了岛上的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冲浪的流行的运动,以及杀婴儿的行为,强奸,和吃人。不断上升的紧张导致居民海盗攻击,留下的只有拉尔夫活着和血腥比尔致命伤。然而,他们设法在帆船逃跑。比尔死后,他的邪恶的生活制造死亡床悔改,拉尔夫经营驶回珊瑚岛是他的老友重逢。三个男孩航行到芒果的岛,那里的传教士把基督教人口的一部分。孩子们发现自己在一个之间的转化和非转化岛民的冲突中,并在试图干预是囚犯。他们的另一个传教士的到来后,一个月后释放,和剩下的岛民的转换。这部小说是舒适的,活泼的,它充满了孩子的天真和智慧,有趣的冒险。它也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小说。在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工业,殖民扩张和殖民剥削的顶峰。社会矛盾也趋于缓和。但是,旧的传统偏见,性别歧视仍然在政治,经济生活存在,教育和社会地位。妇女仍然被视为二等公民。但在小说中,女性没有明显的抑制;巴兰坦让女性出现在被绑架的方式。尽管是野蛮部落管辖,三英雄勇敢地救出了本地的女孩,那个被抢走的野人。虽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沙漠岛,但当地的女孩仍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并遵守她生活的社会和道德约束的条约。从外观开始时我们可以看到,她注定要成为一个受害者的方式,它显然也揭示了绝对优势地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由此,女性土著囚犯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三维图像,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但路人只。因此,尽管在女性角色出现在珊瑚岛,但她作为实施箔的勇气,智慧,和能力的男子,她没有自己的意义。

(三)蝇王中女性形象分析

苍蝇的主是讲述一群英国男生困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发人深省的故事。蝇王讲述的一组英国男生被困和变得孤立的岛屿上的命运的故事,是关于人性的悲剧寓言。蝇王不是作为一个睡前故事看来,但故事的启示不为孩子,是父母教育的现实目标。戈尔丁的关注,是目前一种人性的视觉和自然的世界通过一组儿童的经验,扔到一个荒凉的岛。在一个寓言的水平,中心主题是对文明生活的规则冲突的冲动,和平与和谐,对权力意志。不同的科目包括群体思维和个性之间的张力,理性和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如何发挥出,和不同的人如何感受到这些影响,形成蝇王主要潜台词。

在苍蝇耶和华是充满男性气息浓厚,“存在”的人对“无”的妇女的背景。女孩似乎已经完全被抛到了战争,他们完全灭绝了。与小说中的母性特征只有一个是播种,让她成为他者的唯一标志,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隐喻和“缺席”的女性的象征。让我们在她的命运看起来就会像。“在某处的羊群稍分开,最大的一个–老母猪躺在那里,现在深深地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幸福。”杰克后发出命令,它将为老母猪,沉浸在天伦之乐逃避大屠杀是很困难的。和屠宰场成为地球上的鲜花在盛开的天堂,蝴蝶的舞蹈。作为狩猎的过程中神的祭祀品,母亲的母猪血液(象征女性)的表达与交流,它的功能也让人觉得女性的悲剧。所以血液成为女性的最重要的隐喻。但是,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结束她的血液的影响;还可以不洗的男性焦虑。男人把女人的象征性的社会秩序的边缘;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我否定部分在同一时间,因为两性关系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但在差异性和异性的死亡,他们开始互相残杀同性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在沙漠中,女性缺席是流行的混乱,野蛮和谋杀,这也显示了另一方面的女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小说的结尾,烈火说,不合理的社会,杰克试图建立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它还声明了一个社会没有女人的存在是不完整的。精神分析的方法是检查在蝇王妇女没有说明缺席女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状况,摆脱文化约束、回归自然的行为的男孩。此外,妇女没有加重的男孩救了小说结尾的疑问。男孩子们都保存在一个没有女人的世界。他们可以存活时间,但迟早会崩溃,人类世界的妇女缺乏,只有男孩和男人不能生孩子。在这个意义上,在这部小说中女性的缺失反映非常需要女人的存在。

三、结语

这篇文章运用了文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女性缺席的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评析,认为作品中女性的缺席不仅体现着笛福和戈尔丁不同的女性观,而且体现了孤岛文学特征,深化了主题意义,使人物形象得到了更为生动的塑造,并构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叙述艺术从经济个人主义和18世纪的自满骄傲的男性沙文主义,在19世纪的两性失衡到20世纪,在三个世纪的女性观反映分别在三部经典。妇女构成家庭基本的社会因素。无家的女人,社会,文化,文明中不存在。因此,和諧社会应该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建立。

参考文献:

〔1〕陈光明.天真的神话:《鲁滨逊漂流记》《珊瑚岛》和《蝇王》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9.

〔2〕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3〕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段汉武.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6.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7〕丁锐,高东军.探析荒岛文学中女性的缺失[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9(11):55.

篇5: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

美学的人文学思考--以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为个案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典型的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流派.自然科学方法论对20世纪西方美学和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但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学科中应用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当代解释学的方法给予美学研究以有益的启示.

作 者:章辉 ZHANG Hui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刊 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9(2) 分类号:B83-0 关键词:经验主义   自然科学方法论   解释学  

篇6:英国文学教学小结

《英国文学》课程是根据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两节,总共32个学时。本课程通过对英国各历史断代背景和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英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通过文本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以及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语言技能;通过大量阅读与讨论加强了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增强了他们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八大块,即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 ;启蒙时期文学(18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时期;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知识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两大部分。知识性内容包括各历史断代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文学基本常识。实践性内容包括经典作品(文本)的阅读与赏析,课堂上的讨论与发言,课外的调研与讨论,影视欣赏,网络信息查询等等。授课过程基本为历史知识介绍与文本阅读交叉进行的模式。

篇7:英国文学推荐作品

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Keats III.Main Works  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初读查普曼译菏马史诗有感

 Endymion, 安狄米恩

 Lyrics: To Autumn, 秋颂

 Unfinished: Hyperion, 许佩里恩

 Lamia, Isabella, The Eve of St.Agnes, and Other Poems.including:

 Ode on a Grecian Urn, 希腊古瓮颂

 Ode on Melancholy, 忧郁颂  Ode to a Nightingale, 夜莺颂

 Isabella, 伊莎贝拉

 The Eve of St.Agnes, 圣亚尼节前夜

Walter Scott  Minstrelsy of the Scottish Border  The Lay of the Last Minstrel  Marmion  Marmion

 Bride of Lammermoor,《拉马摩尔的新娘》  Ivanhoe,《艾凡赫》

 Rob Roy,《罗布·罗伊》

 The Heat of Midlothian,《中洛辛郡的心脏》  The Antiquary,《古董家》

 The Talisman--A Tale of the Crusaders,《护符》  Waverley,《威弗利》 Jane Austen: V.Major Works  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理智与情感》 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傲慢与偏见》  Mansfield Park, 1814,《曼斯菲尔德花园》  Emma, 1816,《爱玛》

 Northanger Abbey, 1818,《诺桑觉寺》  Persuasion, 1818,《劝导》 III.<狄更斯>Dickens’s Novels

i.Three periods  The Pickwick Papers,1836,《匹克威克外传》  Oliver Twist,1837,《雾都孤儿》

 The Old Curiosity Shop,《老古玩店》  American Notes,(1842),《旅美札记 》  A Christmas Carol,(1843),《圣诞欢歌》

 The Chimes, 《钟声》

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炉边蟋蟀》  Dombey and Son,(1846-1848),《董贝父子》  David Copperfield,(1849-1850),《大卫·科波菲尔》  Bleak House, ,  《荒凉山庄》

 Hard Times, 《艰难时世》  Little Dorrit,(《小杜利特尔》

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1859 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 / 孤星血泪 / 孤星奇缘》,  Our Mutual Friend《我们共同的朋友》, 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1870)萨科雷

III.Major Works  Vanity Fair, 《名利场》,1847

 Pendennis, 《潘登尼斯》,1850

 Henry Esmond,《亨利埃斯蒙德》, 1852  The Newcomes, 《纽科姆一家》, 1853-55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艾略特>George Eliot Major Works  Scenes of Clerical Life,(1856),《教区生活场景》  Adam Bede,(1859),《亚当·比德》

 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 Silas Marner,(1861),《织工马南》

 Middlemarch,(1871-72),《米德尔马契/米德镇的春天》 <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 Jane Eyre,《简·爱》

 The Professor,《教师》

 Shirley,《雪莉》  Vilette,《维莱特》

Emily Bronte 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 <丁尼生>Lord Tennyson

1,Ulysses(尤利西斯)

2,Break,Break,Break(碎了,碎了,碎了)

3,Cross the bar(过沙洲)

(哈代)Thomas Hardy

Their lives are ruled not only by nature but also by rigid Victorian social conventions.3.masterpieces  A Pair of Blue Eyes,《一双蓝眼睛》,1873 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远离尘嚣》, 1874 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记》,1878 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卡斯特桥市长》, 1886 The best 2 late novels: 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1891  Jude the Obscure,《无名的裘德》, 1895(王尔德)Oscar Wilde

Major works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 A House of Pomegranates(The Happy Prince) De Prafundis “惨痛的呼声”

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累丁狱之歌”

 Lady Windermere’s Fan,《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一个无足轻重的妇女》  An Ideal Husband, 《理想丈夫》

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诚实的重要性》

 Salome,《莎乐美》 V.David Herbert Lawrence 2.Major Works  The White Peacock(《白孔雀》

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  The Rainbow,《虹》  Women in Love,《恋爱中的女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Virginia Stephen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夫.Major Works  Mrs.Dalloway, 《达罗威夫人》

 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 Jacob’s Room,《雅各之室》 The Waves,《海浪》, Joyce(乔伊斯)

Major Works  1.Dubliners, 《都柏林人》

篇8:英国文学 女性主义

在19世纪时, 英国女性的地位卑微, 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方面, 女性一些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通常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 女性的智商相对有限, 更为可悲的是某些女性自身也妄自菲薄。这类女性习惯逆来顺受, 权利意识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简·奥斯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巾帼”丝毫不会弱于“须眉”。而她在创作上所取得的建树, 有力的证明了女性可以和男性分庭抗礼, 甚至在某些敏感度的问题上要优于男性。这在她的作品中也有具体的阐述。她将女子作为叙述的主体, 她们具有独立、勇敢, 思维清晰、行事果断的性格品质, 这是简·奥斯汀心目中女子应当具备的品格, 也是新的时期女性应当具有的形象。这是女性超越自身的一部进化史, 奥斯汀希望将女性看作和男性具有同等地位、独立人格的人, 并同样具有创造的潜力。在她的作品中, 力图从女性的意识着手, 呼吁女性其能够正视自身的优点, 并努力提升自己。可以说, 奥斯汀提前了半个世纪就将这种意识介绍给了整个英国。由于她格外注重强调女性的意识, 因此可以说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她生活的年代, 不给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像剑桥、牛津等高等学府, 都不可能接受一般女子的求学申请。只有地位较高, 上层阶级的夫人、小姐、太太们才有机会和资格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而像美术、音乐, 语言文学等, 都是限制女性入学的。这些小姐、太太学习这类知识的目的也不是充实自己的头脑或者谋求更好发展, 而是取悦男子。在结婚之后, 自然会荒废掉这些学问。故事《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就信奉“读书无用论”。这种态度在《苏珊女士》中有了进一步发展, 她认为用这类东西培养自己的女儿是徒劳并毫无意义可言, 无非是增添取悦男人的魅力。这些人物形象的思想出发点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为背景的。所以, 简·奥斯汀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也暗示了社会意识的缺陷, 所以其作品不但对于女性, 也对整个英国社会有一定启发意义。

对于这种男女平等意识的呼唤, 作者是以爱情为抒发视角的。当时的男女关系主要体现为爱情和婚姻, 因此也是能表现女性意识的最充分方面。女性要追求男女平等, 就要呼吁爱情平等, 而对爱情的呼吁也同样会引起男性的关注, 会让其重新思考自身对于女性的关注。但是, 简奥斯汀故事中的女子还是较为被动的, 男性是爱情和婚姻的求证主体, 女子往往选择答应还是拒绝, 不会主动表达爱, 并且不涉及对独立经济地位的要求, 仅仅是哲学性地辩论爱情的意义。

简·奥斯汀作品的意义是宣告了女性在作品中的主体地位, 而后来的勃朗特姐妹作品则是真正确立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们指出女性所具有的独立人格的存在, 并指出人格的独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女性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才真正可以谈独立的问题。她们的作品强调了女性的自尊和美好。

这种类型的作品中, 首当推崇作品《简爱》这部作品为夏洛蒂勃朗特所作, 记叙了一个身世坎坷, 从小遭受屈辱的女孩自强不息, 努力成长, 勇敢追寻自己的爱情的故事。简爱出身平凡, 寄人篱下, 相貌平平。但是, 她并没有因此成为安于命运的平常女子, 而是努力与命运抗争, 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并最终赢得了这场爱。通过这个故事, 夏洛蒂向人们传达了男女之间灵魂与人格的平等关系。不论贫穷还是富有, 不论身体是强壮还是羸弱, 在对问题的评价态度上, 男人与女人是平等的。

这样的平等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它对女性的评价从专注于女性特征转移为专注女性和男性作为人的共性特征;而对于女性学识和修养的优秀品质的推崇转到了女性必须真诚, 独立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对女子知识内涵的强调转移为肯定其真情实感上来。

夏洛蒂的小说中有这样一种感情基调:就是作为女子, 不一定要满足公众或者男性对自己的美貌、才华、修养方面的期待, 但一定要具备自尊和自爱的意识, 要明确自己所选择的人生之路。她们认为作为女性最大的悲哀其实是生活理想和行动的缺失, 所以她们发展了简奥斯汀对角色能力的肯定, 而更强调思想意识的独立, 这是十分重要的发展。

不过, 对于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共同局限体现在她们所强调的女性独立都是初始阶段的, 都仅仅是对家庭生活女性生活状态的提醒, 而不涉及到政治等宽泛领域的内容。女性的独立需要真实的承载内容, 所以必须将其投入到广泛的社会中, 盖斯凯尔夫人则正是以此为思路, 创造了大量作品用于反映社会中女性的佼佼者。

在男权社会统治下, 男性在政治、经济等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发言权, 而女性尽管有了独立的愿望和思维, 如果没有经济独立, 也仅能从口头上独立。这种现象的主要表现就是社会与她们之间是相隔离的, 女性必须设法打破这种阻隔, 参与到男性生活当中, 与他们共同分享生活与生产, 才是自身独立的根本。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正是针对这样一群社会女性, 她发展了简奥斯汀与勃朗特姊妹的独立思想, 在社会环境中体现女性独立, 充分结合了现实环境, 提出女性的社会化状态。

在其作品《南方与北方》以及《玛丽巴顿》中, 盖斯凯尔夫人把女性生存的背景设定为具有社会生产活动的, 也把女性从自我审视、爱情判断的状态中转移成具有更大范围, 更广阔领域的内容中来。其中, 主人公玛丽的成功是将社会作为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准, 用社会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恋慕对象, 使得这样的判断更全面, 更成熟, 更具有理性, 因此, 可以认为是女子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作者不但给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机会, 更突显了女性在政治、社会领域中所具备的能力。在她的作品中, 女子通过努力得到不断成长, 思维方式不断转变, 也是传统思想向创新思维的重要转变过程, 通过这种自我审视, 自我成长的过程, 女性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受到肯定, 女性的独立的可能性得到确定, 也说明一个问题, 女性的思维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

乔治·艾略特是其同时代女作家有最独具一格的一位。其他女作家都是根据女子的婚姻以及家庭生活抒发自身的感受。而她的作品的优势在于, 不但有着充分的独立意识的表现, 即对于女子的细微和地位现状给予了表现, 更揭示女性在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性, 以及所带来的难以避免的性格缺陷。乔治·艾略特是对于真实生活的完整反应, 突出女性地位, 强调生活的原始本真情态, 所以, 即使作品的主题选择上较为大众, 但其深刻而现实的意义却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 使大众对于女性的状态开始更深入思考。

三、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权意识

与其他几位作家相比,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态度上最为明确和激进, 写作与其他工作都是为了完成她的女权事业。所以, 她不但对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给予反抗, 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并需要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机会, 通过沟通来解决现实中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她提出一个特殊问题, 就是男性写作与女性写作是有差别的。女性的写作是一种“性别写作”, 这种写作公开把女性与男性写作形成对立状态, 这可以看作伍尔夫女权思想的重要部分。

《三个基尼金币》能够看作伍尔夫对男性主导的政治体系的强烈批判, 作品的思维清晰, 充满智慧, 并采用夸张的方法, 用书信作为抒发自身情绪的载体, 对以男性为主体的战争体系给予了批判和嘲笑, 而对女性的地位和状态进行充分讨论。对男子所具有的特权意识, 偏见以及狡猾的虚荣心, 对女性的不尊重, 指出战争正是由政治所挑起, 政治的当前合理性受到怀疑, 对于战争的控诉, 正是和对男权意识的控诉结合起来。这说明伍尔夫的女权思想对于女性意识的发扬已经推到了极致, 从这个角度讲, 伍尔夫是深刻而犀利的。可以将其当作反对男性主权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对于女性的地位缺失的痛心疾首的同时, 伍尔夫希望找到一条恢复女性自强的道路。她试图回答一个女人怎样找到自己, 成为自己。这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提升自我认同的意识与掌握必要的物质基础。

首先, 女性必须肯定自己的存在, 拒绝无条件的默许, 放弃自我摒弃, 自我放逐的意识。这种意识的肯定与物质的拥有是形成女性最终独立状态的两个必要条件。其次, 女性要通过思考和创造形成自己系统的价值理念, 它将成为一种内涵丰富, 创造性极强的力量, 能够冲破过去几千年的老旧观念所带来的限制。最后, 从个人心灵世界中走出去, 面向真实的社会人生。女性不应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私密的隐蔽的方面, 而是要接受和面向现实生活, 这样才能指望女性真正独立于世界, 而不是逃避世界。这是女性独立的前提。

伍尔夫本人的逻辑思维较强, 因此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女性思维体系。她强调女性的独立性, 希望形成能够自我满足, 又兼容并包的女性生存状态, 这样, 女性才能够形成独立社会与依赖社会的特殊局面, 与从前的女性的区别在于, 依赖的重点转向了相互沟通, 而不是生存依靠。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无论是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弗还是吉尼亚·伍尔夫, 她们的作品都是在反映了女性意识觉醒之路的变迁。她们都期冀着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出她们向往平等自由、批判男权主义的思想, 从而希望能通过她们的力量来促进整个英国社会女性的意识觉醒。

摘要:本文以六位女作家的创作经历为线索, 思考了女性独立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并利用这一关系研究英国女性思想意识变化的脉络, 探讨女性独立的自我意义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并认真分析这一变迁过程的各种细节。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独立思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朝.论简·奥斯汀的女性觉醒意识[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8 (10) .

[2]杨莉馨.从《傲慢与偏见》的结构谈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01) .

[3]翟永丽.在自由与束缚之间——解读乔治·艾略特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黑河学院学报, 2011 (05) .

上一篇:尔雅中华古诗词之美课后答案下一篇:项目管理负责人奖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