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

2024-04-14

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共5篇)

篇1: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

国家文物局今天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发布关于长城保护、文物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的有关情况。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介绍称,今年是长城保护条例实施10周年,经过的长城保护工程的实施,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整体保护管理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问题也依然存在,包括自然损毁的加剧,人为破坏行为依然难禁绝等。面对2万多公里长,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庞大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陆琼表示,在十三五期间,针对长城保护,国家文物局将主抓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全面落实长城保护的管理责任,指导各省市区逐级签署长城保护协议,明确责任人,逐步实现每个长城身份证号码都有明确的保护责任人。

第二、构建社会保护体系,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文物局将继续采取多种途径,发布长城保护管理信息,鼓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参与长城保护,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长城保护修缮领域。同时,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规范和引导。

第三、国家文物局将建设一批长城保护示范区,以最小干预原则进行长城保护和修缮,不进行大规模复建。

陆琼同时透露,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力推进各省级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长城保护的省段的规划。

此外,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今年6月11号国家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届时将在主场承德的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举办一系列活动。

今天的5月18号,也就是下周是国际博物馆日,也将在主会场内蒙古围绕“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主题举办活动,当天将会发布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最新数据等。

篇2: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2011-03-2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1年2月12日)

刘延东

同志们:

新春伊始,我们隆重纪念《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今天,全面回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不平凡进程。三十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导师、专家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道路。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历届学位委员会的老领导、老同志、老专家,向长期以来为我国学位制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两次起草《学位条例》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通过。“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各级各类人才短缺、断层严重,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学位制度”。他深刻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从制度上解决不行,要建立学位制度,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改革先行者的英明决策和支持下,经过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按照立足国情、体现高标准、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积极性的原则,制定《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颁布《学位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立足国情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反映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和根本要求,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标志着新中国教育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极大地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开启了中国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辉煌征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加快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三十年来,《学位条例》为学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培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作出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建立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多系统培养的格局,中央政府主导、省级统筹、调动单位积极性的三级管理体制不断健全,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我国博士、硕士、学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700余所,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共招收各级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90多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国家还采取政策倾斜和对口支援等多种举措,有力地扶持了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我国累计培养了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和1830万学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占到70%以上。硕士学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位层级,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除了学术型学位外,还加大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力度,初步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批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迈出较大步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学位类型从单一学术型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转变,学位管理从中央高度集中向扩大省级统筹与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转变。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建成了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学位制度的建立,带动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国家重点推动了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重大建设项目,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良品牌。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学位制度的建立,使我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教育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广泛。我国成为《亚太地区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的地区公约》缔约国,与包括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位和学历文凭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名大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和攻读各级学位,我国112所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正在联合培养9300多名博士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和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引起了普遍关注。

在《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对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是我国学位制度的根本方向。我国建立和完善学位制度,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位授予标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立足国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始终坚持科教结合,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突出培养基地与重点学科建设,切实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能力。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生机勃勃的动力之源。《学位条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实践成果,创新求实始终是学位制度发展的鲜明主题。我们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保护改革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部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导师、学生参与改革设计与实施,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分享改革成果。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坚持质量第一观念,积极提升质量水平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多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数量发展。我们强调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把导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一流导师团队;重视学科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完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不断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培养类型,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加强法制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位条例》和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学位制度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进程。我们依法开展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依法保障学术民主,充分发挥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我们依法加强管理,维护了导师、学生和学位授予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以说,学位工作的每一次改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

三十年历程启示我们,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应有的胸怀。我国学位制度没有照搬国外学位制度,而是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同时注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把充分挖掘国内资源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声誉。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仍处在成长阶段,在发扬传统、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争创世界一流,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的品质与追求。

同志们!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革,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大国纷纷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作为战略选择,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把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全面部署,抢占发展制高点。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把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根本靠创新,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依赖大批高端人才,参与全球治理也越来越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对其他层次的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去年,我们国家有三件大事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二是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三是颁布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谋划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纲要对高等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步伐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更高要求。中央的部署为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各级学位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学科类型结构还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衔接不够紧密,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把握不深,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考核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培育和学风建设亟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更好地担负起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支撑自主创新的历史重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结构类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丰富和完善学位制度。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有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化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级各类学位标准,优化培养定位、学制要求、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生物、信息、经济、教育、法律、社会工作等领域,加大专业学位设置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实践环节,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社会工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要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区域布局,特别要通过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改善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修订《学位条例》、制定《学位法》的进程,创造更加多样化、更加自主发展、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二,坚持质量第一,深入推进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提高质量是今后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要推进导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录取、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并明确相应责任,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为导师的交流与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定和分配方法,实行更加公平、更加灵活、更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素质的选拔办法。创新教育理念,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养成,更加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避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形成有利于个性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完善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制度,坚决撤销不合格的学科授权点,形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提升自主创新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培养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改变重产出和硬件建设、忽略对人才培养支持的状况。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发挥重大专项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让更多的研究生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得到锻炼成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部署,自觉与区域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目标对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培育大学文化和优良学风。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丰厚土壤。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研究生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潜心地研究。大力弘扬脚踏实地、求真求实的学风,引导研究生尊重科学、刻苦求学、严谨治学。大力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对学术不诚信实行“零容忍”。大力开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丰富社会阅历,培育人文情怀,塑造高尚情操,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意识。大力推行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第五,推动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对外交流的新途径,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坚持自主培养与联合培养相互促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公派留学生和教师出国学习的力度,也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中国攻读学位。

第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占GDP总量4%目标的实现,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继续加大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提高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加大政府支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扶持人文、基础学科发展,支持农、林、水、地、矿、油、核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完善研究生奖助学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活基本津贴水平,设立资助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各级政府和培养单位都要更加关心研究生教育,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

同志们!

篇3: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

“多年来,我省以《电信条例》为依据,对工作人员实行培训上岗的原则,要求其严格履行电信监管行为及职责。为了促进电信发展和行业监管之间的平衡,在做好日常行政审审批的同时,我省实现了在电信资费、互联互通、网络安全、资源共享、应急通信、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监管的并驾齐驱。”

——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荣胜

201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下简称《电信条例》)颁布满10年的日子,而这10年也正是我省乃至全国电信业观念变化、体制调整、内容变革发展面临挑战的10年。

自2000年9月25日以来,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电信监管和电信运营活动的综合性法律文件,《电信条例》为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用户依法维权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

奠定基石

基于《电信条例》,我国电信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市场化经营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电信条例》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各类电信企业的发展。根据《电信条例》,各个基础企业采取了拆分、重组,由6家演变为3家;数据集成、信息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等增值电信运营企业由2000年的全国300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2万多家,其中辽宁省就有1000多家。在多个市场经营主体竞争以及部省两级电信监管体制和机制监督的格局下,用户可以更加充分选择,市场经济发展也更加广阔。

另一方面,《电信条例》实施的1 0年,也是监管部门履行电信监管职责的10年。在《电信条例》的基础上,2002年,辽宁省在全国电信业出台了第一个地方行政法规——《辽宁省电信管理条例》,向地方电信监管发出了依法行政的指示,同年还出版、印刷了《辽宁通信管理》杂志,使之成为了展示辽宁电信事业和电信监管事业发展的窗口。

十年事件回顾

2000年初,辽宁、广东等省的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全国移动市场竞争激烈,并出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

2003年,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制定了以禁止电信市场价格战为内容的条例,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各地在《电信条例》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制止价格战的管理条例,将处罚底线由10万元上升到了100万元,并与码号分配、精神文明、“评优帮差”活动等挂钩,通过技术手段监管网间互联互通,建设市场管理。

随后,各省相继开通了电话申诉受理热线,制定并实施《电信服务标准》,要求全国省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电信服务质量情况,这就使电信资费管理由后台走向了前台。而各级电信监管机构以注重移动业务监管为重点,最终将价格战平息,为电信市场开辟了平稳、健康、有效发展的新秩序。

在电信资费监管方面,为维护用户合法权益,监管部门以《电信条例》为依据,先后于2000年3月、12月,2004年以及2009年12月,进行了4次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由电信用户电话经营双改单、”管上限放下限”的方向,逐渐转向了政府指导价、以市场定价为主的方向进行电信资费监管。最终降低了国内长途电话资费,对国内长途、移动漫游、固定电话本地营业区间电话资金费实行了上限管制,并对固定本地电话基本月租费和本地网营业区内通话资费实行了限额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也使电信消费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社会公共消费惠及老百姓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互联互通监管方面,依照《电信条例》,相关监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规定,严厉打击了各种电信违规行为。近年来,工信部又下达了若干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办法,最终将网间互联互、制止重复建设相互结合。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仅辽宁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减少重复建设、共建共享项目上共节约投资6.95亿元,节约建设铁塔2167座、基站2742个、杆路2893公里。

此外,为了保障电信网安全运行,全国电信监管工作者根据《电信条例》,我省每年开展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等主题活动,以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2008年,监管部门提出以治理互联网淫秽色情内容为重点,随后,在各项整治活动中全国有上万家网站被关闭。以辽宁省为例,在依法年检网站中共撤销增值电信企业275家,网站备案11.3万户,撤销网站备案1.2万户,查处违法网站104个,注销黑名单网站98个。依靠《电信条例》的指导,各地电信监管部门还通过各类电信服务主题活动,集中解决电信服务热点问题,电信秩序日趋平稳,总体向好。

“十二五”期间逐步完善

可以说,《电信条例》颁布的10年,也是我国电信业高速发展的10年。

从2000年到2009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数从2.2亿户达到10.6亿户,全国网民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目前,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分别列居世界第一,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9年底,辽宁省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529.1万户,位居全国第6位;移动电话用户2882.1万户,位居全国第9位;互联网宽带用户502.9万户,也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全省农村电话网络覆盖率也超过了99.9%。

篇4: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伟大日子。根据中央的安排,我国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及隆重的阅兵仪式。在此期间,中央及各大媒体均围绕这个重大主题做好各类宣传报道工作,为纪念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中华儿女》杂志作为中央新闻单位和国家级大型人物期刊,在毋庸质疑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如何书写包括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漫长抗日战争中所付出巨大牺牲与特殊贡献,作为做好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报道的重大使命,让这一横跨70年历史长河的宣传报道更具历史感、广泛性、思想性,出新出彩。

组稿会上,来自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抗战将领的亲属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原副政委、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表示,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当时的情况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抗战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抗日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觉得是把中国人民两百年来一盘散沙的状态扭转了,使人们团结了起来。”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解放军后勤学院一级教授、少将邵维正说,抗战胜利70周年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二是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三是对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儿女’的概念非常宽,既有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又有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契机上,大家都能够凝聚在一起。”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讲道:“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胜利使全民凝聚起来,希望将这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成为中华儿女一次教育、提升的过程。我在外出采访时得到很多线索很有报道价值,在北京也有很多抗战留下的地名,与抗战历史相联系。这些都是抗战记忆。追溯它们,是要让一代代牢记历史。”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苟天林认为,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文明的胜利、中华文化的胜利。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国防大学教授黄宏少将在发言中谈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宣传的同时,也要重视宣传共产党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朱德之孙刘建少将讲起今年5月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看到我国三军仪仗队走过,场面十分壮观。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要让我们的年青一代了解历史。他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就要坚持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最先提出坚持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而且平息两党间争论。”

国家机关青联常委、农业部青联主席、《中国农村》总编辑冀名峰结合自己采写一位普通抗战老战士的经历,希望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中侧重挖掘普通人的抗战史,他们的成长和人生给我们现在的青年以启迪。“过去我们写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那么我这次写一个不知名的人,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在于带领中国的普通战士抵御外敌,能够让普通人提高觉悟,成为有追求的人。”

此外,卫立煌将军之孙,民革中央祖国和平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卫智,开国少将王兆相孙女、北京榆林企业神木商会秘书长王薇,扬州宝缘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欧年宝,江苏东方惠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金海等专家学者、开国将帅后代及各界人士也纷纷发言。

组稿会由报刊社副总编孙聚成主持,会场气氛隆重热烈。大家普遍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要忠实地反映历史,体现抗战全貌,就必须突破过去固有的历史观与意识形态束缚,放眼全民族在抗战中的同仇敌忾、血脉相连,展现出中华民族血肉长城的完整篇章。特别是许多国民党抗日将领的后代,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与尘封已久的史实。《中华儿女》杂志将根据他们提供的素材与稿件,不断呈现出令公众耳目一新的报道。

篇5:信访条例十周年征文

今年5月,是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十周年,全国都在积极宣传的热烈氛围中。作为一名从事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干部,屈指一算不知不觉中,竟然伴随她共同成长了十年。十年的信访工作实践中,为涉及国土资源管理事项的信访单位和个人,解决了无数合法合理诉求,也依据《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说服、教育了不少的非法、无理取闹的信访人。《信访条例》开辟了各族群众利益诉求的正规渠道,使得群众反映利益冲突更加合法、理性、有章可循。如今,群众采用信访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观愿望也愈加强烈。在多年的信访工作实践中,本人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现将自己陪伴《信访条例》十年来的心得和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我自豪,成为一名信访工作义务宣讲员

2005年的秋季,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土信访工作多年的我,有幸被邀请到市委党校的讲堂,为乡科班、中青班等受训学员授课。也恰逢修订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第一年。在我的授课内容中,除了讲述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还因基层土地信访纠纷案件多发,我利用这次讲课机会,向430多名村(队)干部和200多名后备干部宣传了《信访条例》相关内容。让大家初次对《信访条例》修订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依法行政,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方面加深了认识,提高了他们依法规范群众上访秩序和正确处置异常上访的能力。

在以后的数年间,每年都被市委党校邀请前去讲课,每期培训课在与学员答疑解惑互动环节,经常被问到土地信访纠纷问题,《信访条例》和国土行业有关信访规定就成了我最多的宣讲内容。每当有乡镇领导或村干部电话咨询或告知我,说他们依照《信访条例》又妥善处理了一起信访案件,我都由衷感到欣慰与自豪。

我深感《信访条例》在信访人、信访利益群体和各级政府信访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信访工作畅通的桥。她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诉求、规范信访秩序、强化主体责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群众越级上访、群访、闹房数量明显减少,一个“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正在加快形成。

二、《信访条例》,帮助信访人解决了难题

居住在塔城市发展队的黄家和王家,因两家合用墙和院墙外的一块空地发生纠纷,争执不下,两家要对簿公堂打官司,邻居劝他们先去有关部门通过信访渠道,看能否及时妥善解决。他们就这么一路吵闹着来到我局信访接待室。我们热情接待了他们,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笑脸相迎、递上一杯茶水、搬来椅子请大家坐下来慢慢讲,我们认真倾听他们各自的讲述,并详实做好记录。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诉说和倾听,原本怒火冲天的两家人逐渐平静了下来。

我们细心询问了各自的情况,并调出他们当年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时的档案资料,及时到现场进行了调查,按照《信访条例》工作规范要求,依据掌握的法律证明资料,对两家人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耐心疏导,诚心调解、用心宣传,本着公心对两家进行了有效调解,最终两家人握手言欢,合用墙被双方认可,墙外空地“依法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的法律条款也被他们心悦诚服

为建设“美丽塔城、和谐塔城”做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高一新生军训总结大会上发言稿下一篇:传媒制作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