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初中自行车管理制度

2024-04-13

宿山初中自行车管理制度(共3篇)

篇1:宿山初中自行车管理制度

宿山初中自行车管理制度

第一条、学生进出校门必须下车推行;

第二条、本校学生未满12周岁不准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不

准骑电动车,任何学生不准驾驶摩托车;

第三条、学生所骑自行车、电动车必须按班级摆放整齐,锁好车锁,不得乱停乱放;

第四条、自行车、电动车必须具有有效可用的牌照、车锁、车铃、车闸、脚架,校内免费停放车辆,造成丢失,由车主负责;

第五条、自行车、电动车由各班车管员上、下午各排一次,要求上

午7:50前和中午13:00前排好;

第六条、自行车、电动车排放时要求车尾成一线,且不超过地面黄

线(超出黄线的自行车由学校统一用铁链锁在自行车棚内),车头方向一致;

第七条、非本校人员带自行车进出校门必须登记;

第八条、上课期间因事取车,必须持请假条(班主任或有关领导批

准),交门卫登记后才能出校;

第九条、学生停放或推走自行车、电动车时,应注意避免碰倒其他

车辆,若有故意损坏他人车辆、放气等行为的,作严重违反校纪处理;

第十条、值勤老师、门卫保安人员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防患

于未然;

第十一条、本制度自2012年2月7日起开始实施。

篇2:宿山初中自行车管理制度

宿山祠

作者:张籍朝代:唐体裁:七古 秋草宫人斜里墓,宫人谁送葬来时。

篇3:宿山初中自行车管理制度

然而,由于电动自行车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道路资源,同时运行速度快、制动性能较差,恶化了本身已较为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与交通安全问题。很多城市开始重视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逐步出台相关的交通管理政策,甚至对电动自行车实施禁限政策。显然,作为一项城市交通政策,将会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与交通公平,直接作用于其交通方式与出行路线的选择,并对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1],分析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对交通公平的影响已经成为各项政策实施成功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城市交通政策与交通公平内涵的基础上,阐述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依据不同居民群体的可达性与机动性探讨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困境,并对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 城市交通政策分析

城市交通政策的范畴包括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各种微观交通管制与组织措施的指导方针等[2]。在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政策体现为对各个交通方式的定位;而在微观层面,则直接体现为具体的管制措施,如电动自行车的禁限政策。显然,由于城市交通政策影响面广,必须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效应,依据城市发展阶段、人口规模与土地利用状况、交通系统特征等因素进行制定。

在实际的城市交通管理中,已经有大量的城市交通政策被引入并实施,如货车入城禁限、错峰上下班、私家车单双号禁行、公交优先、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禁限政策等。但是由于不同城市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行特征乃至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缺乏合理的政策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理论支持,使得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政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交通公平缺乏考虑,造成了部分出行者的出行境况更加艰难,也使得这些城市交通政策是不可持续的。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挤的实际,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禁限、弹性工作制等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深入分析对不同群体交通公平的影响。首先,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出行特征、城市布局与地理特性等因素,建立各项交通政策对交通公平影响的评价指标[3]。同时,构建各项交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提倡城市交通政策的公众参与,并依据评价结论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 交通公平内涵分析

由于交通公平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相互影响,一个准确且普遍适用的定义仍然难以给出,特别是交通公平本身具有不同类别,其度量方法还难以统一。虽然如此,由于交通公平问题涉及到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的各个方面,并对社会稳定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4]。研究者一般认同从横向交通公平与纵向交通公平两个角度探讨与分析交通公平的内涵特征,即通过对居民群体、交通方式、行政区域等进行划分,以刻画交通公平的实际分布情况[5]。一般来说,横向交通公平关注的是具有相同能力的个人或群体应该获得相同的交通资源,并支付同等的费用;纵向交通公平关注的是因支付能力、社会阶层、生理缺陷等因素造成的弱势交通群体,为其提供可支付的交通方式与基本可达性。

显然,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然涉及到纵向交通公平分析。一般而言,电动自行车驾驶者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仍属于相对弱势,一方面,相当部分的电动自行车出行承担了接送上学与放学、通勤、送货等日常出行,这部分居民及其家庭的通学与通勤出行完全依赖于电动自行车,对小汽车的购买与使用缺乏支付能力,如果放弃电动自行车必将丧失交通出行的机动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通勤、购物、通学等出行距离大大增加,而相应的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普遍难以得到相应提升,部分居民为保证基本生活需要,被迫购买电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如果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远期得以改善,这部分居民的出行方式是能够诱导转移的。因此,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从社会性弱势交通群体的角度进行交通公平分析,重点考察出行成本的支付能力、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服务水平、居民平均出行距离等影响因素。

3 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

在技术层面上,电动自行车一般是以蓄电池或锂电池等作为动力源,从而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电助动的特种自行车;虽然它具有普通自行车的外部特征(甚至与摩托车类似),但主要是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池、控制器、电机、转把闸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的个人交通工具。总体上,电动自行车具有方便灵活、利用成本低、环保节能的相对优势,非常适合短途出行与中低收入者的通勤需要。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与摩托车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表现为出行成本低、方便快捷、可达性较高、受交通拥挤影响小、交通安全性较差。同时,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适合电动自行的消费。与常规公交相比,电动自行车具有强大的门到门优势;而与自行车、小汽车对比,其方便灵活与机动性优势也相对明显[6]。电动自行车克服了自行车“非机动化”的劣势,其成本略高但仍可接受;与私家车相比,电动自行车则明显成本低、方便便捷,不会受到交通拥挤的影响,而其舒适性较差的弊端对我国城市居民来说仍可接受。

但是,必须注意到电动自行车的上述相对优势是以牺牲其他交通方式的效率或安全性而获得的。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强烈干扰其他交通方式,且会频繁变换车道,任意穿插、随意性大,让机动车驾驶员难以预测;在交叉口排队通过时会利用机动车间隙向前穿插,造成其他车辆的排队延误;在等候过程中容易违反交通规则,往往在停车线以外作短暂停留,并占用人行道[6];而且,电动自行车转向时的指示性较差,更会增加对其他车辆的干扰。电动自行车还有一个很重大的弊端,即交通安全性差、事故率高、事故危险性与伤害性大,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巨大的安全隐患。此外,虽然电动自行车能耗少、污染小,但其蓄电池废弃后,处理不当更会造成环境污染。

4 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困境

总体上,电动自行车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7]:①城市居民通勤距离的显著增加需要更加便捷的代步工具;②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技术,特别是电机及电池技术有重大进步;③政府考虑能源及空气污染问题,倾向于支持电动自行车而禁止摩托车;④较为灵活的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为厂家提供了技术与设计上的发展空间,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车型,如豪华款的摩托式电动自行车;⑤技术简单、巨大的供应商市场以及相对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使得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门槛较低,带来激烈的竞争以及价格下降。然而,由于电动自行车运行速度快、制动性能较差,对交通安全与交通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电动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行为规范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超速行速问题严重,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部分车速高达35km/h以上;其次,严重超载,电动自行车由于功率及制动设计限制,超载后往往会引发危险事故;此外,违反交通信号灯指示行驶,不按规定车道和导向行驶,占道停车等问题均频发。因此,很多城市开始针对电动自行车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如区域电动自行车禁限政策。区域禁限政策即区域路网内的电动自行车禁限,主要通过交通管制措施实施。虽然区域禁限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挤,提高路网的机动车通过能力与运行速度,但是实施该政策将影响到众多中低收入群体的出行便利,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交通公平造成显著影响[8],因此需对政策实施的交通公平影响进行评估。

评估电动自行车禁限政策对交通公平的影响,必须从电动自行车用户机动性与可达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开始提倡实行机动化交通模式,通过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求。由此,机动车拥有者的可达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而非机动车甚至步行交通的可达性却没有得到改善,甚至部分恶化。而为了满足通勤及其他出行需要,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通过使用电动自行车出行提高自身的机动性与可达性,而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也的确适合目前的城市交通发展阶段。电动自行车用户一般为中低收入群体,部分可纳入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分析。一旦实施电动自行车禁限,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只能转为依靠公交或自行车等出行。显然,自行车、步行等替代交通方式缺乏机动性,而由于城市交通拥挤的蔓延与公交服务水平较低,造成了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运营可靠性差,运行不正点与车内严重拥挤正困扰着依靠公交出行的低收入群体。因此,电动自行车禁限政策会显著加剧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交通不公平。

5 电动自行车发展对策

虽然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并在城市交通中分担了相当部分交通量,但受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冲击,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快速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政策是仍是一个难题。首先,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定位不明确,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大城市均致力于发展机动化交通,城市道路建设优先考虑快速交通,很少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以引导与规范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发展[6]。同时,交通管理部门过于强调电动自行车在交通安全、交通干扰等方面的弊端,为了方便交通管理倾向于制定禁限与管制措施,而未结合电动自行车的实际交通特性积极引导其良性发展。另外,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应立足于城市交通系统,从保障出行效率与交通公平的角度考虑政策地制定与实施。

①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交通供需状况,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与路网模式等因素,合理定位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地位与发展方向。在大城市可以考虑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实行区域差别化发展策略,在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区分别构建区域差别化网络和设施,引导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合理使用。

②为了从长远上引导电动自行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变,应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通过合理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以提高公交系统(包括站点与线路)的可达性水平,积极发展支线公交巴士,提高城市边缘地区与新建社区的可达性。同时,改善公共交通运营状况,保障车辆运营正点,引进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技术,提高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分担率。

③重点保障交通安全,减少电动自行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根据交通安全调查与事故分析,在重点区域与路段进行电动自行车的强制限速,布设电动自行车安全标识与标牌。同时,在购买电动自行车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提高用户的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可引入非机动车保险制度,实行电动自行车年检,加大对驾驶员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④关注城市不同居民群体的交通公平,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反馈机制与公众参与模式,并依据管理政策的预评价结果与公众反馈信息,为最终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基础信息。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吸引不同群体的公众参与,构建公众参与的具体模式与内容,并建立高效的交通管理政策协商机制[9]。在制定及实施相关交通政策时,需要有关的机构、人员的支持和参与,包括电动自行车用户与企业代表、公共交通公司、出租车驾驶员、机动车主、城市规划者与社区组织等。

6 结语

电动自行车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城市交通供给能力、路网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与地形条件有着密切联系。适宜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将能够引导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提高出行效率并保障交通公平。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必须承认电动自行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客观分析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其弊端,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出行特征,制定适应的管理政策。同时,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演化,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政策不能一成不变,依据交通分担率与交通安全实际,通过公众参与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摘要:在系统分析城市交通政策与交通公平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可达性与机动性,评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对交通公平的实际影响。依据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出行特性,探讨了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实施建议。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交通公平,城市交通政策,可达性,机动性

参考文献

[1]陈方,戢晓峰.城市交通政策对交通公平的影响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7-10.

[2]高中岗.从京、沪城市交通政策的差异看北京的交通拥堵[J].城市规划汇刊,2004,15,(4):35-39.

[3]陈方,戢晓峰.城市交通拥挤管理政策体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1):57-60.

[4]Litman T.Evaluating transportation equity:guidance forincorporation distributional impact[J].World TransportPolicy&Practice,2002,8,(2):50-65.

[5]陈方,戢晓峰.论城市交通的伦理维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1-5.

[6]邓兴栋,徐建闽.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定位和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26,(4):88-96.

[7]Weinert J,Ma C,Cherry C.The transition to electric bikesin China:history and key reasons for rapid growth[J].Transportation,2007,34,(3):301-318.

[8]陈方,戢晓峰.城市和谐交通:内涵、评价与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88-90.

上一篇:济钢鲍山学校小学英语课堂特色下一篇: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