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2024-05-03

初三历史教学的高效性(精选六篇)

初三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篇1

一、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复习课上, 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旧知识上出新意, 吸引学生眼球, 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复习课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效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听、看、说、想, 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 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 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 教师可展示有关三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进行串讲, 也可以组织看图说话,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献材料, 既可以加深理解, 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又节省了时间, 增加了课堂容量, 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当然, 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 它仅仅是上课的形式和手段, 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它替代不了教师的地位。在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实际条件、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 为教学锦上添花, 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 联系实际生活, 激活历史课堂

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的功能之一, 初三历史复习课融入时事热点, 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历史课堂就能活起来。如2013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外访选择俄国, 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 进行中俄关系专题复习。2012年9月11日, 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 中日关系又再次恶化, 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 进行中日关系专题复习。联系现实, 关注时事热点, 就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历史复习课, 就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 我们切忌“有教无学”和“有学无教”, 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学生疲倦, 效率低下。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讲解考点———学生当堂训练”, 似乎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 但学生仍感到枯燥无味, 了无兴趣。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 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二、减负增效, 指导历史复习方法

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关键在于学习能力的“较量”。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会了复习历史的方法, 就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 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一) 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苏州中考内容多, 共六本书, 包括世界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因此合理安排时间,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必不可少。尤其是中考前100天,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二) 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碰到:新授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很牢固, 但要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就会一头雾水, 前后混淆。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后不会归纳、整理知识, 把每课的知识点孤立起来。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方法。

实践证明, 学案导学是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 它可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 梳理知识。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专题复习时, 我们可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17、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 在学案上适当留空, 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预习工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课后的复习工作更不能少。学生要及时复习, 时常回忆, 归纳重点, 消除疑点, 复习完一个单元、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内容后, 应善于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列出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体系,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生还要经常整理笔记, 做好当天学习小结, 按周、月、学期总结知识, 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

(三) 指导记忆方法

苏州中考历史学科虽然只有50分, 但所考内容浩如烟海, 纷繁复杂, 让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虽然现在的中考注重能力的考查, 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并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成为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指导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能力也就成为初三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环节。记忆方法有关键词记忆法, 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记“割、赔、开、关”四字;谐音记忆法, 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记“前 (钱) 进 (禁) 宾 (兵) 馆”;表格记忆法, 如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三次科技革命均可列表归纳, 一目了然, 方便记忆;比较记忆法, 如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等。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如理解记忆法, 公式记忆法, 图示记忆法等, 久而久之, 学生自己也会创造一些记忆方法。采用这种方式记忆, 学生感觉记忆很轻松又很有趣, 知识要点不容易遗漏, 记忆深刻且持续时间长。

(四) 指导解题方法, 避免题海战术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教给学生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拓展的方式,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另外, 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选适合本校学生的试题, 切忌试题的怪、难、偏、多,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每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总结。

初三历史高效复习的途径分析 篇2

关键词:初三历史;高效复习;复习途径

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轨迹有着丰富的色彩,因此历史所包含的知识点也是较为广泛丰富的,而历史作为中考中必考的科目,初三的复习也就成了历史老师着重关注的对象,新的教学理念提倡的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所以理念同样适用于初三的复习教学。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历史复习,在此我们开始深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

学生通常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极高的热情,因此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并且学习的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因此需将学过的知识讲出新意,使学生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将以前的知识讲出新意呢?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历史它记载了人类生活的进程,及人类发展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让学生对知识更加深刻。当然仅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室不够的,我们的教学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将原有的历史事件与实际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加强对历史的理解,强化记忆。灵活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模式固定、死板,再新的内容也会让学生觉得乏而无味,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对教材进行研究了解

要想使学生对复习感兴趣,老师应加深对教材的了解。如果老师对教材的知识做不到融会贯通又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呢,只有老师讲教材的知识熟练把握,能够做到前后联系,熟练地将知识贯穿起来,使知识由点连成线,思路清晰明朗,讲解的内容新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识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进行复习前,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根据梳理好的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教学更加合理化。例如,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可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概念等。明确复习的路线,避免学生在复习时不知如何复习。

三、拟订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

无论有多大的兴趣、对课本有多么的了解,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也是枉费,因此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历史知识繁多宽泛,有一个好的复习计划必定能够事半功倍。老师应根据班级大多数的学生,合理的制订整体系统的复习计划。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复习进行完整,适合个人的复习计划,使其能够有良好的自己复习的条件。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应结合考试的范围对初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划分,侧重于重难点,认真讲解分析重难点,简单的叙述简单的知识点,以最通俗的方式使学生深刻印象。复习并不是一次就成的,应结合考试的范围对初中所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后,再将考试重难点作为侧重点进行重点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调高复习的效果。

四、构建知识网,强化印象

考试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便成为了历史复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融会贯通。繁多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当作重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主干,理清复习的主要思路,明确找出复习的重点,有效率地复习。基础知识好比一个个分散的点,仅仅知道点的存在无应用,也同样达不到复习的效果,而将这些点串联成线,建立完整的知识网,将知识融会贯通,熟练的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复习才能见成效。为使在建立知识网时能够较为轻松,要求历史老师能够提前将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炼出来。脉络清晰易懂的知识网会够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五、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不能一味地依靠老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老师带领着全班进行的系统复习,并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复习,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例如学生个体间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记忆的快慢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系统的复习能帮助学生将所有的知识都复习一遍,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及通过老师的指导制订个人的复习计划,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有侧重、有比较的强化复习。这样会使课外的复习有着同样高效的复习效果,使复习既全面又有针对性,加强学生的复习效果。

六、减轻压力,提高效率

初三的学生学业繁重,压力也比较大,然而过大的压力易使学生感到疲惫,从而产生厌学、低迷等消极情绪,因此让学生减轻压力,轻松的复习才能使复习的效果最佳,怎样减轻压力呢?上文提到过制订适合自己个人的合理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有明确的目标,不会在复习时感到茫然没有头绪。在学生自己复习时也应对自己复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避免重复复习,做无用功,也有利于建立知识网。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很累且效果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记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比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为学生找到适合记忆方法会有效提高记忆能力,强化复习效果。题海战术是常见的复习手段,但过多的练习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老师应将解题的技巧、思考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做题后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减少学生的压力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总而言之,初三的历史复习有很多的方法,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所適合的方法也就会不一样,根据自己班级的自身情况制订出合适的科学的复习方法是有效复习的保证,当然也应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要选择对他们有效果的复习方法,也应使他们感到复习的轻松,减轻压力和学习负担,负担过重,使学生感到疲惫,如何让他们有精力去应对高考,而压力过大也会使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不利于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制订合理的计划,科学有效的复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初三的历史复习吧。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3]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初三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篇3

一、精心制订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 制订与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内容包括复习的进度、教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 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确考点及要求。 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大纲》,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 提纲挈领地复习, 此阶段约占整个复习阶段的大半时间,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及要求, 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复习进度慢一点, 步子稳一点, 要求细一点, 落实具体一点。 在复习过程中, 补充针对性练习, 达到章节过关的目的。 在复习方法上, 以记为主, 精讲促读, 认真选题, 以练促读,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这是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的基础阶段。

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 根据《课标》和《考试大纲》要求, 进行专题 (主题) 复习, 选择若干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训练, 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 形成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 复习全面, 重点要突出, 难点要突破, 纵向横向相结合, 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把握, 这是全面提高学生历史能力的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 根据模拟测试情况, 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 进行分析、讲解、训练, 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在复习中, 及时总结, 发现不足, 加以巩固, 训练提升, 使教材的内容、大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 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形成获得成绩的要素, 这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提升阶段。

二、科学运用教法学法, 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复习效率。

1.谨讲。 教师为主导, “导”就是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 抓重点、突破难点。 主要是抓住“原因”、“开始”、“经过”、“结果”“性质”、“标志”、“影响意义”、“重要文献”等, 如世界近代史, 课本明确指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各出台的法案, 都属于重点。有意设疑, 多问几个“为什么”。 “讲”是明确思路, 加深理解, 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

2.多记。 要强调学生反复记忆, 充分运用书本的图、表、文字材料, 提高学生对史实的记忆能力。 讲究多种记忆技巧:画线法, 圈圈法, 图表法、相互提问法、做笔记等, 达到记忆准确, 并可灵活应用的目的。

3.勤练。 练但不可过多。 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测训练;二是口头提问;三是统一测试。 试题精选, 不盲目, 有针对性,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消化。 让学生在记的同时, 加强练, 达到记促练、练促记的双重效果。

4.精析。 每次练习、测试之后, 都应重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指出优点, 分析不足。 在分析的过程中, 主要是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会学生正确的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力求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综合能力, 确保复习效果。

1. 建立知识体系, 构建整体认知。 中考在即, 要求学生熟记每个知识点似乎不可能。 建立知识框架体系、识记提纲和要领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 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 例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时可设计知识框架体系: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军事、经济)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

2.复习全面系统, 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 内容多, 复习要做到全面系统, 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 中外联系, 注意整体把握, 注意纵横联系。 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从二者的影响分析, 从而得出“日本两次改革的共性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也可采用横向归纳比较, 如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比较美国内战和俄国废除农奴改革的异同等。

3.练习命题科学, 力求实际有效。 练习要质量, 不搞题海战术。 在选用或自出练习时要强调:依据以往中考的历史命题方向, 明确考纲, 明确复习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减轻学生的负担, 立足实际, 制定科学合理的试卷练习, 加强训练, 扎实基础;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过于直接,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改为:“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学生回答的内容与上述问题相同, 但增强了问题的启发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记忆自然牢固。

4. 关注时政热点, 与史实相联系。 例如:2011 年是建党90 周年, 就应与相关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涉及 “ 中共一大” 内容;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年中考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这样不仅有利于考试, 更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初三历史总复习期间, 我们应制订有效可行的复习计划, 课前多准备, 备教材, 备学生;课上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多分析, 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这样才能高效提高初三总复习质量。

摘要: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结构, 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初三历史总复习的质量, 是每位初三毕业班历史老师最愿望、最迫切的心愿。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教训、经验和成功、失败的案例, 从精心制订复习计划、科学运用教法学法和力求完善知识体系及提高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如何高效提高初三历史总复习质量。

初三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篇4

关键词:初三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再是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使教学充满了活力,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初三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培育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初三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学业繁重,因此,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活动、讲故事和加入一些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深和巩固。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教师所采用,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借助一些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中,学生可能对拿破仑不太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他的资料,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将拿破仑的简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播放给大家,使学生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威胁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从成功走向了失败的经历。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拿破仑的战争?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有的人说拿破仑是一个英雄,有的人说他是疯子,谈谈学生对拿破仑的评价。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学到知识。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发挥了自主讨论知识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理解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式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程主张的是创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部分教师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认识不到历史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历史老师在对初三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教学方法,不要过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要灵活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时间上的区分,教师要使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搭配文字和表格的对比,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重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复习占据了初三历史的很大一部分,面临中考,大量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记忆的时候会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答案,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出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对一些流行音乐和电影都特别追捧,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有效地插入一些歌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快乐,让学生在享受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三、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在指导初三学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能够很好地相结合,根据老师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解题的方法。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有效地找出问题的中心内容,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在历史课堂上正确地采用自主合作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初中历史由于容量大,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运用,因此更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吸取对方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灵活分析历史知识信息,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历史的趣味性和所蕴含的魅力所在,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初三历史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历史课程中不仅仅是为了中考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地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对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和练习,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善于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将它合理地运用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莲花.浅谈农村中学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弊端[J].成才之路,2009(10).

[2]孙殿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技能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初三历史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5

1. 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课本是会考命题的根本, 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 学生只有熟悉课文, 打好基础, 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 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离开了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 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 最基本的概念, 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原则, 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不是上新课, 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 还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

2. 专题复习,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信息, 但一时难以消化和吸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地归类总结。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 我们就要重新组合教材, 以历史线索为纲, 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并及时把同一类型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专题, 从而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如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 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联系起来的做法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

3. 少讲精练, 培养能力

进入第三阶段的复习后我们就要精编练习, 每周进行演练、培养, 然后根据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 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真正达到基础知识的深入内化, 从而既巩固基础知识, 又训练思维能力。之前的复习我们一直把握着复习的方向、方式、进程和内容, 学生只能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复习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内化知识,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 是一个学生主动消化和真正内化知识的过程, 这比我们从头到尾地强灌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梳理内化的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4. 讲清要点, 落实到位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面面俱到既不可能又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 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 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 尤其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要说清讲透, 落实到位, 不留疑点。如以初二《中国近现代史》 (上册) 为例, 就本册而言, 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召开的会议和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从2002年全国中考改革以来的历年中考试卷来看, 这些主干知识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 决胜中考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5. 通过比较,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较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 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关系到前苏联的最终命运。在此, 我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 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前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 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是前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 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然后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必然导致“此路不通”的结果。这个问题, 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前苏联解体的关系等。

6. 加强能力培养训练

初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教学建议 篇6

[关键词]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 学生参与 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每年四月份,初三历史教学都会面临同样的话题——一轮复习。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在一轮复习课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是初中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近代化的探索(一)》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不同于新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从单元整体入手,再细化到每一课。比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一)》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先从对近代化的理解入手,开篇引入近代化的概念: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然后教师再通过数轴的形式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段,告知学生这分别是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整个单元体系的认识。

在具体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对照“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比如在复习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时,教师可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前后期一分为二罗列洋务运动时的相关举措,并把在自强和求富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企业一一对应,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课标内容的理解。

二、落实基础知识,适当提升学生能力

一轮复习最关键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复习。复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表格或填空的方式完成相关学案,做到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印象。

当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提高还是需要的。比如在落实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展开讨论,以落实课标要求。再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教师可把它和明治维新加以对比,中外史结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内化。

三、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判断一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更看重的是本学科的平均分,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基于哪一点考虑,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提高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参与度,这无疑对平均分或是课堂效率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编组,明确组员间的分工,有专门举手的,有专门记录的。组间的表现教师也可进行评比,鼓励成员通过展示多为本组争得荣誉。这样,在小组合作、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当堂巩固,及时内化

学生知识的内化离不开巩固的过程。笔者认为,复习时的当堂巩固尤为重要。巩固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及时的校正,有对知识点的背诵,有对图片、材料内容的识别,也有对相关试题的巩固训练。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所选的内容是极为关键的,历年的中考试题是最佳选择,运用课堂反馈校正卡也是很好的手段。教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巩固复习,将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控制复习量,进度适当

一轮复习不同于新授,师生没有时间做到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也不能为了赶进度“大跃进”式地赶超。一堂课以两节课文的复习内容为佳。比如在复习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最适宜的安排是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内容复习完。复习量适中,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教师也可做到点点清,不留知识盲点,避免“夹生饭”现象的产生。

六、新旧课标对比,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一轮复习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法和学法的钻研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课标,不仅要研究实验版课标,更要研究2011版课标,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所在。

比如实验版课标对百日维新的描述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而2011版课标则描述为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显然这相对于实验版课标而言,新课标降低了对百日维新内容掌握的要求,而更加突出对有关史实的了解,如百日维新失败的史实等等。由此可见,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教师不难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可以更好地了解时代的脉搏,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

上一篇:山西省粮食生产下一篇:模式原则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