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2024-05-07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精选9篇)

篇1: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社会的发展,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理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新路子。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

经过了这次网络学习。更加深刻理解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一、深化改革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它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二、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三、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全县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三系统”(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五个一网”(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我县政法公安机关坚持围绕实战推进信息化建设,依靠警队力量搞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贴近实战、服务基层民警的创新成果。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我县政法公安机关着力推行“大情报”平台建设和“网上作战”,打破各警种之间、上下级之间、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社会管理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共享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党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管理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强大的政党组织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要加强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力量建设。一是着力抓好党的班子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力。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好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建设整顿活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是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有文化,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发展为党员,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三是注重提升能力素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采取党员分类定位管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实施“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治国理政上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发展。社会管理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其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掌握其目标体系、方针原则、方法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丰富社会管理内涵,改善社会管理环境,改进管理模式方法是我们每个领导干部的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的总体形势下敏锐发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适时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正是切中了矛盾要害,扭住了问题关键。我们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创新社会管理,自觉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篇2: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按照《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在全市开展公务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训的通知》,我单位立即组织进行学习培训,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深化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厘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新路子。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二、夯实基层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

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

三、依靠信息

当前,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取得了一系列贴近实战、服务基层民警的创新成果。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

四、加强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

解决推进中涉及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公安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篇3: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1.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监督不力和弱化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因素。研究并改革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对农村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待遇及业绩考评等给予最妥善安排, 解除农村会计人员思想和环境上的忧患, 使其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 较好地保证农村会计人员职权的履行,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它不仅危及到会计信息固有作用的发挥, 而且威胁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 防止会计人员贪污腐败和经济犯罪,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会计人员作为款项收支的经办者和经济业务记录者, 其操作过程总是受一定意识制约的, 在农村会计人员意识和行动完全隶属于单位领导人的情况下, 就不可避免地会按照单位领导人的意图办事。研究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就是研究如何从机制上、体制上防止腐败, 让腐败分子没有机会或减少其腐败的机会, 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 加强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农村会计人员往往受到外界的行政干预, 导致会计工作中出现种种违规行为, 严重影响了会计管理作用的发挥。改革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使其能够相对独立地履行职责、真正有效地参与管理。

二、黑龙江省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 从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文化水平不适应工作需要

目前, 我国整个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加之长期以来疏于管理, 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过正规会计专业培训, 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 由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文化水平所限, 已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农村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难以把握

实行村账乡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 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代理, 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而委派会计着重强调了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委派到村的会计人员需要哪些权利, 权限规定多大为宜,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再者, 会计人员与所服务的单位各种联系不再紧密, 会计人员的参谋、决策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3. 农村会计人员的管理主体不够合理

大多数乡镇农村会计接受乡镇经管站的管理, 乡镇经管站为会计管理主体。乡镇经管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 业务上受上级农业部门的领导, 会计工作专业性、乡镇经管站会计专业性、会计职业化特点不突出, 难以有效地管理会计工作。再者, 与《会计法》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不相吻合。也不利于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继续教育以及进一步推动农村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三、构建黑龙江省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模式

1.“零户统管”模式

“零户统管”是以公共财政理论和效益财政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和统一财政为目的, 在保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会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 单位不设银行账户和会计, 财政统一管理农村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 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零户统管”模式运作方法要点, 可概括为“一取消、二直达、三集中、四设立、五建制”。

2.“村账站管”模式

“村账站管”模式是在保持村级集体财产所有权、资金独立核算权、资金管理权以及债权、债务归属不变等前提下, 由乡 (镇) 一级政府代管村级账务。在试点时可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村级财务代理记账 (集中核算) 和村级会计乡 (镇) 委派两种具体形式。可以制约单位领导人和村干部滥用职权或借行政权力乱收费、私设小金库、挥霍浪费, 增强农村财务的透明度, 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理顺了农村财务管理关系, 强化了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会计人员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后, 既解决了管账不管人的问题, 又解决了农村会计由村委会控制随意撤换不稳定的局面。

3.“村资乡管”模式

“村资乡管”模式是指将各村资金集中收归乡 (镇) 农经站统一管理, 各村在农经站单独开立资金账户, 村级一切经济收支均需由农经站审核把关后方可入账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村资乡管”模式是最初的农村会计代理模式, 由于该模式下将各村资金统一起来, 由乡 (镇) 经管站统一进行管理, 村级经济收支需经过农经站审核后才能入账,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级组织开支随意性强、乱花乱支、缺乏监督等现象的发生, 起到了杜绝浪费, 整顿秩序、遏制混乱的作用, 为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4.“村账乡管”模式

所谓“村账乡管”是指由乡镇成立集中记账专门机构 (村账乡管办公室、农村财务办公室) 集中管理核算村级财务,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再设会计、出纳, 只设一名报账员 (可以由原村会计或出纳担任, 且一般是村委会成员) , 实行定期报账制, 村级日常支出实行备用金制度, 所有账务由村账乡管办公室 (或农村财务办公室) 统一核算、管理和保管。各行政村只负责每月将单据报送村账乡管办公室 (或农村财务办公室) , 账目由村账乡管办公室 (或农村财务办公室) 代管代记。形象地说就是“会计在乡 (镇) 里, 出纳在村里”。这种模式又称作“村账镇管”模式。当然, 也有的农村地区采用该种模式时是由政府所属的乡经管站 (或乡财政所) 设立的相关会计机构管理村组的账目。从本质上看, 被代理的单位即各村仍是独立的会计主体, 在一定的存款额内各村可以自主地安排办理各项收支业务, 村主要负责人依然直接审批核定所有支出凭证。代理记账的部门则凭其高素质的专业能力, 为村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代理会计记账服务, 这既能保证各村正常事务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又能积极发挥财政监督管理职能, 有效控制非计划、非生产性和专项开支, 避免挪用和违规使用资金现象的发生, 保证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5. 委派制模式

这一形式的委派是由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委派会计主管人员, 其对象主要是财会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 委派部门大多为财政部门, 也有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委派, 管理体制是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委派、分职任免”的办法, 对委派农村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奖励、福利等实行统一管理, 但工资福利等的负担形式各地有所不同, 大多是按照“谁用人、谁负担”的原则由委派单位向用人单位收取服务费。

四、对黑龙江省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任何人都不能“一朝学成、终身受用”。而且, 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出许多现实的新的会计问题, 需要理论界加以研究, 政府部门加以规范, 以及实务部门加以实践, 才能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为此, 必须对农村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1. 逐步建立多元管理主体的农村人员管理体制

将村账乡管、农村会计集中核算办公室等农村会计核算管理组织, 作为隶属乡镇政府的事业单位, 由乡镇政府负责党政人事关系、工作业绩考核、工资福利待遇审定等, 具体工作由乡镇经管站负责实施。会计从业资格发放审核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审批和监督执行, 由所在地县级财政部门负责。会计工作质量接受审计机构的审计或会计中介机构的鉴定。

2. 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体系

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是开展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准绳。因此, 必须建立和健全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法律和规章制度。作为基层管理部门, 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实情并与国家总体方向一致的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要把规范、培训、考核、使用诸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 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并逐步做到制度化、规章化。

3.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会计人员改革的配套机制

为了确保农村会计人员的稳定性, 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要逐步建立健全改革的配套机制。一是要注重保障会计人员的政治、经济生活福利待遇, 确保工资、奖金的来源以及各项待遇持久性的到位;二是要健全业务考核、奖惩、升迁、轮岗等管理机制;三是要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 大力支持和营造从业会计人员依法行政, 依法理财的良好工作氛围。

4. 利用网络广开渠道, 探索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

关于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 继续教育的方式应该不拘一格, 一方面, 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另一方面, 培训形式也可多式多样, 如运用传统的面授、函授、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利用音像教材进行远程教学, 出去参观学习、实习等形式也可以尝试, 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 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为广大农村会计人员提供快捷、便利和高效的学习条件。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各级院校、有线电视、学术团体的积极性和优势, 逐步建立农村会计人员培训基地, 开展社会办学和远程教育。同时, 应组织农村会计人员走出省门、国门进行省际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组织一部分单位的会计主管领导和高级财会人员到发达地区现场培训, 使他们身临其境去体会感受先进的发展理念。

总之, 加强黑龙江省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才能更有效地贯彻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更好地加强农村会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松.浅谈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J].财务与会计, 2004, (3) .

[2]史明俊.现行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研究, 2005, (10) .

[3]刘正军, 金美芳.多元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会计人员管理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 2005, (6) .

篇4: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努力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学习力推动创新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使中心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取得更大的效益,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对如何建立一套系统性强、惠及面广、影响力大、实效性高的学习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近几年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在职人员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人,专科以上学历人员51人。近三年来,中心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加强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要求,通过科学制定方案、健全组织领导、优化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严格监督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平和效益。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 50次。此项活动呈现出规模性大、持续性强、辐射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自2005年以来,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围绕“内强职工素质,外树果品形象”宣传口号,以提高素质、强化服务为宗旨,以科技壮大延庆果品产业、科学帮扶果农增收致富为目标,将争创学习型机关主题系列活动作为中心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中心一把手任组长,各科站室责任人任小组成员的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形成实现学习工作化的同时,推动工作学习化的工作目标。把每周五下午定为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学习日”。

(二)健全制度,严格考核

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学习机制,规范学习原则,制定学习方案,明晰学习计划及内容,公示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对“学习日”进行规范和完善。学习要求、学习标准、学习规则逐个明晰。

(三)突出重点,注重全面

结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机关效能年、机关服务年、机关作风年、机关能力年系列主题活动,延庆县果品服务中心除安排业内知识培训外,同时有侧重点的从法律、礼仪、写作、时事、技能等多个方面开展主题性培训活动,将业务性课程与政治性课程相穿插,将实操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相穿插,将室内说教型课程与外出参观型课程相穿插,因势因时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日”活动。在安排培训课程时,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是要把干部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的难题列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是要与时俱进的增设非业务性课程,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我们一直在思考,是不是组织越多越丰富的学习培训活动,就是创建了学习型的机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一个技术支农部门,只有一个或几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不够的。所以,中心领导小组在组织内部更新观念,强化平等互动意识,为每一位干部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挖掘每个人的自我潜能,让职工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强化不断学习的意识。以此把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激发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去转化工作方法,更新工作理念,捕获工作灵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在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习热情、加强交流促进的互学互助过程中实现团队效能的最大化。

(四)立足本职,践行宗旨

术业有专攻。作为全县果树技术服务部门,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与时俱进的更新知识结构,带动全县果农增收致富,推动延庆县果品产业健康发展是中心工作的宗旨。因此,如何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如何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如何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研讨的核心问题。

学习是继承与发扬的统一。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果品服务中心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宗旨。以科技入户“五个一”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创新培训方法。通过采取现场示范操作与理论知识讲座相结合,增强果农学习成效;逐家逐户型培训与集中现场会培训相结合,强化重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适时培训课题与果农需求课题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传送技术;县、乡镇、村三级组织培训与协会组织培训相结合,避免重复,提高效能;常规性课题培训与专题性课题培训相结合,及时传输重要精神及技术措施;外界专家培训与内部人才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果树专业技术培训活动。

科技入户“五个一”示范工程的实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大课堂。形成了让技术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良好形势,逐步呈现出学习与工作相互促进的循环景象。使得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并不单纯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而是要把实践作为更新学教内容的第一课堂。科技入户工程的逐步深入就是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真实体现。

中心技术人员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及时将学习成果在入户示范指导中转化成科技成效,并将这种技能及时地输入到入户果农。通过观察入户果农在接受新技术、实施新技术、向周边传授新技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激发技术人员形成工作的新思路,得到新认识,制定新方法。科技通过学与习传输链条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田间地头、果农人家。不照本宣科、不循规蹈矩,在工作过程中善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灵活的思维模式指导着干部职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新理念。

(五)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在不断的求真与进取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现创新,要不断的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自形成“学习日”以来,每周五的大课堂从未间断过。2008年,中心领导小组更是将此项工作提到重要日程中,与各项折子工程等重点工作齐抓共管。坚定信念的同时,不断更新学习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延庆县果树科技入户工程服务质量,推动我县果树科技工作优化升级,2008年,果品服务中心创造性地成立了以苹果、葡萄、杏等主要树种为研究主题的果树专业课题研究小组,从新品种引进、优质丰产技术研究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

关,把不断提高延庆县果品科技含量作为目标,加快我县果品产业迈向绿色、无公害、有机果品方向步伐,为果农增收致富提供第一手科技指南信息。

同时,结合延庆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机关能力年活动”要求,中心以提高四种能力为核心,推出“集中学、分散学”灵活运用时间、“引进来、送出去”多方培养人才、“干中学、学中干”积累技术和经验等八种学习形式,并将“如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奥运期间如何做好果品采摘工作”等课题纳入学习课程。

(六)扎实稳进,取得成效

“学习日”工作台帐、“学习日”记录本、“学习日”签名册、“学习日”图片集等一套系统、完备的继续教育工作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果品服务中心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开展情况。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中心的学习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充电式活动,而成为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效能的核心动力。

(七)科技成效显著

以科技入户为主线的延庆县果品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涉及全县15个乡镇,34个行政村,105户果农,入户面积2125亩,辐射面积3万余亩;以苹果、葡萄、杏等树种为主的五大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有机栽培技术逐步普及,在2006年我县前庙村荣获全国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最大的红地球葡萄有机产品认证基地;唯一性、特色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的赛事上崭露头角,国光苹果等品种曾三次在全国性赛事上荣获金奖,其中在2007年的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延庆县国光苹果成为全国唯一获此金奖的品种。红富士、乔纳金等4个品种荣获2008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葡萄、杏仁、李子等水果频频提名;截至目前,我县荣获“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四个;注册“八达岭”、“龙庆峡”等商标品牌四个。

创建学习型机关,从本质上讲,就是领导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就是说,在创建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工作思路、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因此,继续解放思想,掌握开放的、多向度的思维模式,提高思考、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引导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和衷共济,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

二、存在问题

(一)存在“因工弃学”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机关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机关干部职工压力大、任务重、工作忙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因工弃学”的现象也较为广泛。认真处理好工学矛盾,不能以忙为借口。以忙为借口,归根结底还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摆正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工作不是对立的,在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事务越多越需要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善于安排,重视自学,提高自身能力,使工作“忙”得其所,“忙”出效率,“忙”出成效。

(二)存在“学习是孩子的事”的认识误区

在部分干部职工中,存在着对学习的片面认识,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对于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经,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三)存在“学而无用”的思想观念

学习对每个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对肩负着各种各样工作任务的机关干部来说,做一个“学习型干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机关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党的知识等等各类有关知识,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机关工作。

(四)存在“学习是形式主义”的错误认知

在这次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当中,部分干部职工对此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仍把业务工作作为硬任务,把学习作为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对开展学习型机关的意义认识欠佳。应该明白,学习不是负担,是促进工作的动力,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的手段,是创新工作的源泉。抓学习和抓工作也要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强化学习型机关的思考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良好氛围

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此必须要解决好两个认识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们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与形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在我们的干部中有的工作经验丰富,理论修养却不高;有的不乏文化知识,但缺少管理知识。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来弥补我们各自的不足,获得完善和全面发展。二是要克服学习影响工作的思想。学习和工作不是对立的,在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事务越多越需要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随着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不断深入,机关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各项工作任务会更好的完成。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从思想认识上得到保证。

(二)树立新型的学习理念

努力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新理念,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型机关中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人人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强调边学习边工作。四是强调“团队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更重视以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学习。从以上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要求和当前机关现状来看,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学习是立身之本的理念,自觉的投身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

(三)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培训体系

在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过程中,要对机关的理论学习、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一个清晰而有感召力的共同目标。要根据机关工作人员的状况,针对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确定学习内容和要求。在学习要求上做到政治理论精学、急需知识先学、专业知识深学。要创新学习形式,具体说:一可采用自学方式。即坚持“自学为主,辅导为辅”和“独立学习、集中考试”的方法,年初布置自学内容,年终进行考试。二可采用多写多记的学习方法。鼓励机关干部多写调研文章和信息,多记学习笔记。同时要及时开展对调研文章的评比活动,促进机关干部写作水平的提高。三可多开学习交流会,多搞专题学习,使每个干部都得到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惩罚机制

篇5: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必 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

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

三、加强领导,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和实效

篇6: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的社会形势中。在参加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培训后,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结合本次学习,下面我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治国理政上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发展

我们党一直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才开始重视社会管理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其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掌握其目标体系、方针原则、方法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丰富社会管理内涵,改善社会管理环境,改进管理模式方法,是检验领导干部统筹兼顾、把控大局、协调发展、狠抓落实的能力与作风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的总体形势下,敏锐发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适时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正是切中了矛盾要害,扭住了问题关键,我们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创新社会管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和国家长

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在基层工作中应高举民生大旗在为民解忧、创新社会管理上尽心尽责

乡镇是社会矛盾、社会焦点、社会敏感问题相对聚集的

地方,在乡镇工作肩负着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的责任。既要确保政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既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价值需求和现实物质追求。结合多年乡镇工作经验,在乡镇创新社会管理中,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加强社会管理,逐渐形成管理科学化、沟通信息化和服务社会化的高效管理体系。

二是服务百姓。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办好群众关注的事、急需的事、普遍得实惠的事;

三是平安大众。把老百姓最关心的、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解决好,为每家每户都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采取各项措施,使辖区的治安得到改善,为群众创造了一个健康、平安、和谐的安居环境,为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改善民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加大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更多精力用于解决各类社会矛盾;

篇7: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学习心 得 体 会

按照上级的安排,现将自己学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成长,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出,新的社会事务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心态不断形成,新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二是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极端的时候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二是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四是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社会事务,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

另外社会管理理念陈旧,认识不够准确。比如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呢?

1.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大有小,因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也有宽有窄。有人认为,社会是指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性组织,社会管理是指社会组织所进行的社会协调与管理。这种说法其实只说出了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抓社会管理的大事、议社会管理的大事,研究和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党委的领导下,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主要责任,发挥社会管理的领导作用。

2.切实处理好社会管理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进行社会管理时,往往是重管理、轻服务。但实际上,社会管理应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应该服务在先、管理在后。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住房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从心底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合。

3.切实加强学习和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要立足中国国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模式、新措施。

4.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七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

篇8: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一堂语文课上,我自信满满地按照实新课堂的教学步骤, 精心设计了问题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以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 “题”外话……

面对如此自我管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感觉到教学又将陷入一个误区,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小组交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 分享合作的愉悦。人人都学会在课堂上管理自己,并从中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形成真正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对此,在合作学习时,我们教会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倾听:在小组中仔细倾听每个组员的发言。每个组员按自己的号依次发言, 不在于说多少,首先是敢说。(2)真诚交流:每个成员都发言以后,大家都真心的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3)大胆质疑:对于小组成员里发表的意见,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小组成员共同解决疑惑。(4)达成共识:所以组员在经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做好大家达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虽不是绝对的答案,但至少这个答案是大家都比较赞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学生合作学习就不是流于形式的学习,而是开始的发表自己不同看法,也没看客了。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会管理自己、从而从他人身上学会教育自己!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习惯于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被别人讥笑,怕被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于是,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新课程应坚决摒弃这种教育的弊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教学方式的运用无疑将带来对传统的极大挑战。

我们也应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 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角色”感也只有在无数次的有效训练中成就。在这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中,学生们学会了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知道该怎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与持久的恒心。

三是这种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当然,如需要用这种学习方式,则应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具体实践时,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学生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如此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和习惯。另外,也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比如,学生会想反正老师也看不见。这样就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此种行为,却是在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篇9: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继续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问题学生;方法

当今社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情况之下,技工院校的学生来源相对较为复杂。当然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众所周知问题学生的教育成为技校班主任管理的一大难题。如何将这部分问题学生转为优秀学生,更是难中加难。

一、何为问题学生?

在技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表现不佳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主要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劣性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了解问题学生形成的根源

对于问题学生来讲,班主任是学校里面全面负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频繁的教师。

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有的老师感到头痛伤心而力不从心。但是也有的却在教师的教育下,转化为好学生。可见,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教育出不同的学生类型,而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也实在是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去了解问题学生。

谁也不是天生恶骨,生来就不喜欢当好学生,很多问题学生的阻碍来自各个方面:比如说,等等。

1.自身因素:心智不成熟,性格孤僻怪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又霸道,人生观、价值观偏离,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怕苦畏难,对学习不感兴趣,无上进心。

2.外部因素:现今常见的父母离异,不被重视,父母溺爱,。

3.心理因素:由于家庭的困难和生活的拮据或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消极、不健康的心理。

三、拯救问题学生的方法

问题学生,究其本质,一般都是因特殊精神刺激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的行为不端,对他们来说只是“带病”的花朵,并非“凋谢”或严重的道德品质缺失。总体来说,如果方法得当,还是有药可救的。

1、热爱问题学生

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那么对待我们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俗话说:世界上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没有不成才的孩子。托尔斯泰说:“教师既要爱事业,更要爱学生。”而问题学生更尤其要爱。大多数问题学生其实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是因为缺少关爱,感觉被这个世界遗弃了,于是自暴自弃,愈演愈烈。这时候作为学生在学校中最亲近的人,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拿出你的关爱,用真心去感化问题学生。人们常说,平时教师如果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就会融洽,一旦老师批评学生,学生会认为这是爱护。但如果师生关系紧张,那么批评在学生看来就是整人。“问题学生”其实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爱,只有让爱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从“问题”中走出来。通过热爱问题学生,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促使他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

2、宽容问题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成年人来说,犯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么对于那些还未成年的学生来说,犯错误就更是情有可原的了。“宽容”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它是教师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通行证”。当然管理要宽容,但务必把好宽容的度。宽容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循循善诱。当他们做错事时,教师首先应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指导他们变缺点为优点。所以说,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获得意外的收获!

3、表扬问题学生

魏书生说过:“用学生身上的光,照亮学生的路是最节省的能源。”作为班主任,我们应适时适度地给问题学生以鼓励,他们并不是一切都坏的,平时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的表扬和赞赏。荣誉是人的自尊心的需要,恰当而又适当地给问题学生以表扬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激发荣誉感和进取心。比如有的学生虽然纪律观念淡薄,但能积极劳动,不怕苦,不怕脏……我们对差生凡有积极行为和进步表现的,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来激励问题学生的进步。适当的表扬会带给问题学生自尊心的满足,甚至一点点改变,走向好的方面。

4、深入心灵的谈话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对于屡次犯错的问题学生,应该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然后进行一次深入心灵的谈话,真真正正的去了解他。我相信如果班主任用低声细语的方式与学生谈话时,学生就会体会到教师的沉着与威严,在学生稳住情绪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冷静地进行有效教育。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更好的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感,从而引起学生对老师谈话的兴趣,真正领会教师教育内容的涵义,从而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的内容。《论语》中也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往往因为无知,所以狂妄;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自己经验足,了解学生,有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实际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学生经常会伪装自己,我们教师所看到的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有时候“问题学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有那么多问题。

5、给予信心

国外有句警示的话:“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其实每个人潜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自我评价的高低。而这个自我评价的水平高低,恰恰是他人长期暗示的结果。最容易给予这种暗示的人,就是学生眼里最具权威最值得信赖的人,往往就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他们心里,老师所否定的往往不是一件小事,而很可能是一种能力,一种希望,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份肯定的鼓励呢?为什么不多给他一份成功的希望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真正的给予是从培养自尊自信开始。

6、多方联合共同教育问题学生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老师还得做好充分的耐心准备,多与家长联系,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家长一起商量行之有效地办法,做到有的放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问题学生其实就是带病的小花,更需要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护理”和“治疗”,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关爱问题学生。

总之,我们要用爱心去感化问题学生的心灵,用表扬去加强他们的自尊心,用宽容和理解去温暖他们脆弱的情感,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变他们自以为是的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为了问题学生的转化,班主任工作还需做细做硬。

参考文献:

[1]焦雄伟.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几点思考.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年3期)

[2]【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袁玲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

上一篇:面试时怎样谈薪金更好下一篇:学生科科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