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

2024-04-28

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通用6篇)

篇1: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

市文广局贯彻落实全市推进现代服务业及

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精神自查报告

去年,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规格,召开推进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标志着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职能部门,市文广局坚持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按照王萍书记在会上强调 “主导产业抓集聚、重点产业抓规模、新兴产业抓培育”的思路,着力整合全市文化产业资源,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工,启动实施‚136‛文化产业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吉安发展的新亮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情况及主要成效

1、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局领导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建设一起放在同一高度同等重视,统筹谋划,一并实施,产业工作被局里列入优先考虑、重点实施的工作,出现了局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大力抓,各科室各单位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局主要领导在各种会议和场合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要对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创新思路,主动出击,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产业招商和发展任务。局主要领导还亲自与深圳华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企业)老总进行接洽,并深入深圳华影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多次赴中央、省里对口部门进行对接拜访,争资金,跑项目,取得一定成绩,其中市群艺馆争取到了300万元,市博物馆争取到了1500万元项目补助资金;市图书馆和市广播电视台争资立项工作也在顺利进行中。此外,在我局领导的艰苦谈判和积极争取下,北京保利剧院已原则同意托管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市委、市政府也已同意支付1000万托管费将艺术中心交由北京保利剧院托管。

2、精心策划,狠抓项目。今年是项目申报年。我局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思路,策划、储备、申报、启动了一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一是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项目。组织了2012年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申报工作,全市共有11个项目申报;组织开展了全省2012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工作,我市共申报了29个项目,其中在建项目14个,储备项目15个。组织推荐江西华文光电有限公司申报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并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我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零的突破;精心策划包装了吉安城南文化创意与展示基地、江西华文光电有限公司等项目申报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其中吉安城南文化创意与展示基地拟申报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补助资金3000万元。二是高位推动在建项目。对在建项目我局要求各项目工作组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实施进度。目前,市文广传媒中心已全面进行基础工程施工,市群艺馆、市采茶歌舞剧院开始进驻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办公。市博物馆项目陈列布展成功进行了招标,市民俗博物馆正式举行了开园仪式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陈列展示完善。三是积极推动有关项目进入省级发展规划。其中万安影视旅游城项目进入全省广播电视产业‚十二五‛规划;新干县青铜文化公园、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青铜文化遗址公园、新干县莒州岛生态文化旅游带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

3、主动出击,狠抓招商。一是积极引进华影时代电影城项目。我局与市委宣传部一道,积极与深圳市华影投资有限公司洽谈、对接,并于3月22日与深圳市华影投资有限公司举行华影时代电影城10亿元项目签约仪式。拟在两年内在吉安市各县(市、区)和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14座现代高端多厅式华影时代电影城,总投资金额约人民币10亿元,每个影城投资建设不低于5个厅,约800个座位。二是参与组织了’2012吉安文化产业(井冈山)招商推介会。此次推介会成果丰硕,成功签约项目27个,合同引资总额达72.7亿元,成为本届杜鹃花节上的一大亮点。27个签约项目包括吉安市印刷产业基地、井冈山诺亚信息产业园、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书法创意园等项目18个,合同引资65.2亿元;创新包装项目、文化产品制造项目等成果项目9个,合同引资7.5亿元。三是与吉安市烽火宏声电子有限公司的对接和帮扶工作。根据市委办《关于组织帮扶工作组深入工业企业开展帮扶工作的通知》(吉办字[2012]97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帮扶井开区企业的紧急通知》(吉办字[2012]103号)精神,我局工作组到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帮扶,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帮扶工作组现场向企业交谈了企业招聘用工有关条件和事项,并通过进行媒体宣传对企业招工难进行帮扶。

二、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各地都在借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有利东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结合我市实际,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观念保守。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服从服务于经济的观念仍然存在。长期以来,我们一贯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工作要求,一些地方搞的文化旅游节只是让文化点缀其中,文化始终处于配角,没有摆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从单纯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转变到文化与经济‚互为犄角、共同唱戏‛的战略思想上来。二是文化建设从属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观念没有改变。文化因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改革发展中始终面临‚姓社‛与‚姓资‛、雅与俗的是非,面临是否弘扬主旋律、是否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坚持宁左务右、宁慢务快,对文化发展中出现新现象新事务采取观望甚至打压的态度,而没有认识到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对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三是部分文化从业人员还存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问题。有的文化从业人员仍然受传统的体制和观念束缚,对市场经济规律还不熟悉,对如何放开搞活文化产业一片模糊,对新出现事务和现象尚不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政府投入和土地供应不足。重庆市长黄奇帆说,‚文化产出的主要是‘精气神’。投入100元,其产出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很可能远不止300元、500元,甚至难以用钱来衡量。因此,政府的投入是有意义的。‛我省自2005年以来,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非常大,但在财政蛋糕的比例还不算大,而且省级以下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大多不足。很多中央、省里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县级政府根本无法落实到位。此外,来我市进行投资的外商对土地的供应量都非常大,而且由于文化产业本身特有属性,外商对土地供应往往要求在人气旺盛的商业繁华地段。受国家宏观调控的限制,地方政府土地供应指标又非常有限,外商因地方政府无法满足土地供应需求而放弃对我市的投资。

(三)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地方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很多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比如,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政策以及‚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始终无法落实到位。再比如,对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还缺乏财政、金融、土地等具体的配套政策,文化企业创业难、融资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产业底子薄的地方,应该先供血输血,再让其发展壮大,自我造血。

(四)规划滞后。我市文化产业还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尚未出台一个经过专家论证的文化产业总体规划。规划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各地因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而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和盲目性,在发掘、利用红、绿、古资源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

(五)人才奇缺。文化专业尤其是优秀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策划和经纪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普遍奇缺,严重阻碍了文化的改革发展。文化人才待遇不高,也极大地影响了优秀专业人才和产业人才的挽留和引进。

三、需要市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尽快帮助解决相关政策的落实。比如,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政策以及‚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市委办《关于落实吉安[2011]15号文件主要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的通知》(吉办字[2012]13号)已分别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市地税局已报请市政府办制定下发了《关于转发市地税局支持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的通知》,可以说是非常具体实在,现在需要请市政府牵头,协调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人保局、市人民银行、市国土局、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就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贯彻意见,以利于具体的实施和操作。

(二)尽快帮助解决土地供应问题。孙刚副省长在2012年全省文化局长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关键的不是资金,是土地。没有土地,文化产业基地就是空中楼阁;有了土地,就有了发展空间,就会有项目。再好的项目,没有土地都是空谈。当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应请市政府协调市国土局、市规划建设局等部门,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办法和意见。

(三)尽快出台吉安市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要先行,否则发展就会面临极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2010年我局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办的要求草拟了《吉安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送审稿),但以现在形势发展要求来看,必须立足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并邀请省内各相关院校专家参与,尽快研究制定吉安市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利于科学规划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在更高层上次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市第三次党代表精神和全省全市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市场载体建设,精心培育创意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实现‚六个‛加快。

(一)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一是狠抓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各类文博会、交易会和重大经贸活动、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文化产业招商。进一步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扶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三是完善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推进长效机制。加强跟踪服务和定期调度,确保抓一个、成一个。四是加快完成在建重大文化项目。全力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扫尾工程建设,加快完成市博物馆、吉安市民俗博物馆、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二期工程。

(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扶持红色文化旅游和庐陵古色文化旅游品牌,进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二是在中心城区举办庐陵文化旅游节,每年定期开展吉安人游吉安,并逐步吸引外来游客。三是实施白鹭洲书院整体改造项目,打造庐陵书院文化主题公园,在园内规划建设艺术品一条街,把所有的美术品、工艺品、书画装裱等企业、个体户集中入驻。四是抓好吉州窑遗址保护开发项目,打造千年窑火主题公园,建设陶瓷交易、文化旅游区。五是提升庐陵文化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打造庐陵文化休闲主题公园,建设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博复制品、古玩一条街。六是沿后河金腰带建设一条庐陵民俗文化古街区,引进一批文化工艺品设计制作企业入驻,沿岸塑造一批文化雕塑,发掘吉安民间故事、名人典故,设计塑造体现吉安城市精神的文化雕塑。

(三)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施产业聚集战略,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引进一批印刷复制、工艺品生产、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等企业入驻,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吉安市文化产业园,占地2000亩,投资500亿,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二是在吉州区城北建设庐陵文化产业示范区,占地500亩,投资200亿,建设动漫产业园区、民间工艺品产业区、民俗文化展示区、古玩及艺术品交易区、庐陵文化旅游休闲区等。三是依托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展示馆)、市文广传媒中心等文化设施,打造以创意与展示为主的城南文化产业基地。

(四)加快培育吉安特色文化产业群。一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县一品‛、‚一乡一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办法,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焦。二是扶持发展农村手工艺品、民间演出和乡村文化旅游,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积极推动吉安特色文化产品进入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

(五)加快壮大影视内容产业。一是在吉安市规划建设国家级革命历史影视剧拍摄、制作、发布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新媒体新业务,扶持江西吉安网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台网联动、优势互补、融合创新的新格局。帮助、扶持吉安地方影视公司发展,做好题材规划、报批及审查,推动影视剧联合制作,推动其靠大联强。三是利用吉安市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拍摄制作一批唱响全国的影视剧作。四是发展电影数字化新业务,积极发展电影节目的卫星、网络方式传输。五是加强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都建有1座4厅以上数字影院。

(六)加快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一是扶持天腾科技(吉安)创意文化产业园和广东奥飞动漫产业园区建设,围绕青少年动漫、古色动漫和动漫衍生品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创作反映我市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间故事等方面的动漫作品,打造数个动漫原创品牌。二是同时加强与出版、旅游、娱乐、教育等的交流合作,发展体现庐陵文化的服装、玩具、食品等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篇2: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根据县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政协副主席巨凌带队,组织部分界别委员于3月下旬,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四个乡镇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县城三馆建设及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店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开发链。

(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

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一个,有藏书35005册,馆藏文物167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

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4309.59万元建成1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11个农家书屋,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2535件,配发图书128321册,音像制品14425张。2011年荣获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部门组织指导全县各级文化单位和群众文艺团体,通过专题文艺演出、专场晚会、电影放映、书画摄影展和文化三下乡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耀了文化氛围。并依托三馆先后举办刺绣、剪纸培训班120期,受训人员1.25万人次;举办了“图书四进”、“有奖征文”等系

列读书活动;筹办各类文物展览20余次,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中国南梁首届文化艺术节”、县城职工文艺调研等大型文艺活动。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全县现办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生产大户1080户,从业人员达8640多人,有刺绣、剪纸艺人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省级民间艺术家2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8名。目前已开发有香包、刺绣、剪纸、结艺、根雕等5大类5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86万件, 产值达1600万元。采取“以师带徒、以徒养师”的办法带动技工3600多人,年生产文化产品15万件,产值300多万元。按照“抓品牌、抓精品”的思路,打出了“巧儿刺绣”、“千岁香包”、“红色剪纸”等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剪纸作品《吉祥福娃》、《百师迎奥运》荣获“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百幅农耕图》、《陇东婚俗长卷》荣获“中国庆阳首届农耕文化节”金奖。

(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县,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书画、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并充分华池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南梁”品牌,研发处“民俗布贴画”、“虎头枕”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构建起以红色南梁为依托的4处6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已公布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类25项;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业的个体户、企业42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年累计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9.37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73%。2011年以来,市县先后多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列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10万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初现成效,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县、文化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人认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演节目,没有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县、乡的文化工作形式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麻将馆遍地开花,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关心支持率有待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三馆建设滞后,未能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我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于2003年搬迁至双塔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同文化出版局、剧团一处办公,三馆面积均不到500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1500平方米以上相差甚远,加之三馆地处山顶交通极为不便,图书馆的年借阅数仅为人次,博物馆的参观者也大多为各级工作组,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二

是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无一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仅有的东山儿童游乐园也已衰败不堪。城区的6处活动广场,除东山文化广场较为宽阔,但因地理位臵特殊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其他5处活动广场经常人满为患,并缺少应有的活动器材和相关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脆弱。全县现有15个乡镇文化站中,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的只有

个,只占%。很多的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农家书屋只仅仅是存放了部分书籍、报刊光盘,活动开展少,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有以上的行政村至今无文化室,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处于停顿和瘫痪的状态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我县每年中央、省下发配套资金万元,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加之县财政紧张,相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文化系统要保证正常的工作运转,需经费万元,目前只有万元,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开展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县城的几个广场舞活动场所的音响设备都为个人购买,并每月还要向管理部门上交电费,县文化局目前无工作用车,文化执法纠察大队,缺少照相机、摄像机等必须的执法取证设备,文化执法困难重重。

(四文化队伍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大多以小门店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全县进行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城乡各类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少,知名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更少。以县剧团为例,县剧团成立于1968年,截止2011年9月,实有在职职工43人(正式工18人,临时工25人,其中演员25人,占56%;演奏员14人,占33%;助理级演员、演奏员4人,占11%,没有编剧、导演和作曲人才,致使一些新剧目的编排无法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县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生产企业只有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个体户40户,从业人

数1.034万人,产值3600多万元,去除税收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多以小作坊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实力不雄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滞后,经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省外的2家营销门店市上的扶持资金一直未到位,目前生存困难,也仅仅只能维持运营,无盈利可言。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摆到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对今后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华池,更应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选择,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

力的物质保障。一是要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臵、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拿钱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新路子,生产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有偿服务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三是建议在县城人口集中区域新建文化三馆。目前,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地处东山,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近乎瘫痪,建议在县城重新修建文化三馆,使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要增加文化人才培训经费、图书购臵经费、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经费,让从事文化工作 的专职人员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如开展广场舞集体展演、民间传统艺人专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丰富活耀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专业性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性文化人才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以乡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基础,把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修、考察,培养成文化产业带头人,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二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道情皮影、南梁说唱、陇东唢呐等传承人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立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选聘为宣传文化辅导员,建

立一支专、兼结合文化队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取长补短、取经去粗,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我县目前的文化产业企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金不雄厚、整体实力薄弱,应制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县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实现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企业,如“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成我县真正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篇3: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成绩,比较差距,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政策范畴的概念, 最早在2004到2005年各地的政府文件中出现,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内容进行了解释和指引, 此后, 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具体而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 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 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的文化是“中文化”概念, 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文物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政府提供的所有公共文化职能, 包括文化产业;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文化事业, 即公益性文化活动, 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体现文化的福利性和普惠化。目前, 我国的政策文件和学界使用的主要是狭义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六大要素, 即政策法规, 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机构和人才, 文化产品, 服务方式, 经费。

为了了解“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状况, 笔者走访了天津市文化局, 北辰区、红桥区、宁河县文化局以及个别社区文化活动室, 本文以此为基础, 总结了2006年到2008年天津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分析了其与国内同类城市和发展较快城市的比较差距, 试图为下一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主要成绩

截止2008年底, 天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较大改善, 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服务的均衡化向前迈进一步, 服务方式趋向于多样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主要成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巩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 是这些年天津公共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2008年, 天津市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费用是5.27亿元, 人均费用44.88元, 在全国排名第三,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2元, 比2007年增涨19.34%。政府财政支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得到巩固。

(二) 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初步形成

到2008年底, 完成了10项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文化设施工程 (天津图书馆整修、李叔同 (故居) 纪念馆、滨湖剧院、周邓纪念馆西花厅、小白楼音乐厅。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文庙大修相继开工) 。各区县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 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及影剧院, 现有18个文化馆、17个博物馆、32个图书馆。街道 (乡镇) 文化设施建设有很大发展, 243个街 (乡镇) 已经建成203个文化站, 两年内将建成100个6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的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在规划与建设中。总体而言, 市、区 (县) 、街 (镇) 、社区 (村) 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搭建起来。

(三) 文化产品不断丰富, 精品迭出, 品牌活动影响力扩大

1.2008年, 一批艺术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 京剧《护国将军》、《郑和下西洋》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新编历史戏一等奖。评剧《寄印传奇》在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第一名, 并获得多项大奖。儿童剧《第七片花瓣》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比赛中荣获三项大奖。

2.经常性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举办展览229次, 文艺活动879次, 举办培训班642次。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共放映电影19000场, 观众近400万人次。送戏下乡281场, 观众17万多人次。不定期的“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服务受到热烈欢迎。

3.“国字号”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天穆杯”首届全国小品展演初步确立了天津在全国小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平杯”第九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文化杯”第十七届全国梁斌小说评选活动, 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文学评奖中的知名度;第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共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近20万人。这些活动突出了天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吸引了全国的瞩目, 达到了展示天津、影响全国、波及海外的效果。

(四) 服务均衡化向前迈进一大步

2007年以来, 天津市以“重心下移、普惠基层”的工作思路, 树立起“共享文化成果, 共建和谐家园”的品牌文化活动, 面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社会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公益性主题文化活动, 惠及500多万群众。由全市著名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演员抽调组成的“海河情”艺术团, 连续十余年深入农村、厂矿、军营慰问演出, 惠及广大基层群众。数以万计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和文化骨干活跃在全市各个社区、村镇, 组织100多万居民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 创建区县文化活动品牌。这一活动推进了文化服务的基层化和均衡化。

(五) 服务方式便利化, 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1.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方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成共享工程18个区县支中心和泰达支中心、223个基层服务点, 开通共享工程天津数字频道, 覆盖全市700多个农村基层点, 大大延伸了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

2.运用多种服务方式, 进一步延伸图书馆服务。在全市建立社区和行业分馆125个, 流动汽车服务点36个, 通过向注册读者开放公益性的电子文献网上检索和阅览, 推出“一码通”通借通还项目, 开通家庭虚拟图书馆。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坛”、“天津历史文化行”等系列公益性讲座, 把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乡镇和行业。

3.实施免费开放服务, 在全市推出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 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

三年来,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质量显著改善。这三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 以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预测, 到2010年, 将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达到天津市“十一五”文化规划中设定的目标。

比较差距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比还有差距,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 与国内同类城市如北京、上海, 以及发展较快的深圳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不相匹配。

(一) 经济总量小, 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少

近年来, 虽然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由于历史原因,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政府财政投入和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根据2008年文化部的统计, 在文化事业人均投入方面, 北京市是87.4元, 上海市是71.02元, 天津市是44.88元, 和北京和上海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二) 缺乏标志性文化设施,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北京、上海、深圳基本完善了城市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 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而天津目前还缺乏有相当规模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 缺少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或举办国际性文化盛事的重要平台, 严重限制了参与国际文化盛会的竞选能力。

天津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总数少, 人均占地面积小, 基层设施, 特别是社区和农村的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预计到2010年, 上海将建成150个博物馆, 北京建成130个, 而目前天津只有17个。届时, 上海所有社区都建成文化活动中心, 1867个行政村全部建有百姓影院, 建成1800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 “一村一室”的实现比例达到96.4%, 北京“一村一室”也基本能全部实现, 而天津的“一村一室”实现比例仅能达到67%。深圳计划在2010年实现常住人口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 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藏书2册 (件) 。目前, 天津有32个公共图书馆, 按常住人口计算, 平均32.5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要达到深圳规划的目标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据2008年对电影院的统计, 上海有104个, 北京69个, 天津只有9个。这些数据都可以显示出天津与这些城市的明显差距。

设施建设思路略嫌保守。北京推进了文体设施与城建、园林, 甚至与休闲购物相融合的建筑, 集健身、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 促使文化娱乐向便民化方向发展。

(三) 文化产品数量相对少, 特色不鲜明, 影响力小

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 如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北京的春节庙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 这些城市还注重打造市内各区的文化品牌活动。天津市已经创建了一些“国字号”文化品牌活动, 但是特色不突出, 很难树立对外的文化形象。同时, 社区群众活动缺少组织, 活动项目单调不规范。

(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效率比较低

上海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可以整合全市文化资源, 通过宣教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 为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文化系统的资源配送, 按需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天津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快,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七个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共享工程示范区”, 但服务方式的单一化或基层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效率。

(五) 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圳对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实行政府采购、委托承办, 鼓励吸引民间团体积极参与。上海充分发挥社区与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 增加文化投入和资助的渠道, 同时还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绩效评估机制,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天津在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以及整合资源方面较为滞后, 民营性非营利性组织少, 而且活动不规范, 文化服务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 很难保证文化建设支出的需要。

(六) 缺乏对人才的有效整合

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般都有专职专业服务队伍, 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行;有兼职的专业参谋咨询和服务队伍, 提高决策水平、深化对外服务;有数量庞大的义务服务志愿者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较高。而天津市基层文化工作者严重缺乏, 多数文化站存在空壳化、工作人员老龄化、不专业、不专职的情况。文化站的编制少、人员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现实问题, 又成为优秀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的现实问题。因此, 基层文化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基层部门急需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制度化管理。

(七) 服务均衡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深圳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全员化, 强调服务的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 初步实现了“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惠及全市”的服务效果。天津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展区县, 在资金、人才、设施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短缺。只有通过整合文化资源, 加强这些区域的文化服务发展,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对于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北京成立了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图书馆。上海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 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天津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 但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惠及民众的范围有限, 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分析与建议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六个要素都还处于发展阶段, 整体服务水平还不高, 下一步要从现实问题出发,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

(一) 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 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资金保障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基本前提。建议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专项资金, 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在财政支出中占1%。当然, 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发掘社会和市场的潜能, 支持各类基金和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 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 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多渠道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 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二) 突出本土资源, 分板块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

就文化活动缺少特色和影响力小的现状, 笔者认为应该围绕各区县的特色文化元素分板块发展, 建成一批有天津特色的文化设施, 如运河漕运文化长廊、海河生态与休闲文化长廊、近代文化观光旅游街区、杨柳青民间艺术基地等, 体现天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同时, 以历史文化名镇、民间艺术之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托, 用特色文化元素壮大大型文化活动项目, 树立文化活动品牌。比如将妈祖文化旅游节打造成辐射华北、影响全国甚至东南亚华人区的大型文化节事活动, 树立天津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形象。从不同社区 (村) 板块的优势资源和群众的文艺基础出发, 统筹规划文化活动, 使文化活动特色化、常态化、便民化。

(三) 推进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均衡化

从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个要素的分布情况看, 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间形成较大差距, 因此,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扶持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就城乡而言, 加强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建设, 加大“重心下移、普惠共享”的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 在资金、人才、政策等层面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就区域而言, 大力扶持经济落后的区县;就人群而言, 特别要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 切实为老年人设置适合他们体力、精力和心理需求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针对大量外来务工群体开展长效性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同时, 也要顾及残疾人、低收入等特殊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 并使活动规范化、长效化, 切实保护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四) 完善公共文化中介组织和人才网络体系

文化中介机构少是限制天津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激励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中介机构, 使之真正起到传授、传播、传承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 深入推广文化服务。同时, 要充分整合天津市的文化人才。天津的文化艺术传统根底深厚,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建议出台灵活的用人政策, 解决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吸引一批懂业务、擅经营, 会管理的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京津文化圈的地缘优势, 吸引北京的专业人士, 共同推进天津的文艺创作水平和文化活动策划水平。继续发展区县到社区的四级文化指导员, 成立指导员协会, 发展多个业余文艺团队, 形成万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 建成人才网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平台。

(五)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 切实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力量提供政策优惠和法规保障。放宽文化企业集团市场准入标准。对重点文化活动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税收、征地、市政配套等优惠政策。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六) 推进服务方式信息化

数字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议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加强数字资源库的内容建设, 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 高效整合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 向每个社区、家庭输送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发展网络文化, 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

(七) 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

篇4: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

关键词:文化创意;“营改增”;影响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产业作为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行的主要产业,正朝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攀升。但由于国内的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相对于其它传统行业企业的起步发展较晚,各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建全,在“营改增”的税收改革进程中就需要此类行业中的企业主体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措施,积极做出应对。

一、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营改增”的基本情况概述

1.1政策目标

国家制定营业税改增值税这项政策的目标是公平税负。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全部流转额,即营业额;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新增流转额,即增值额[1]。增值税比营业税在税收征纳上明显不同,它能够规避重复征税的现象,从而执行公平税负。营业税改增值税制度的推行,改善了行业环境。“营改增”在具体的税收账目上对税赋数额进行了重新调整,改变了以往纳税人要进行二次征税的无奈境遇,同时也保证了国家产业总体纳税结构的稳定性。“营改增”的推行令公平税负问题从本质上得以解决,有利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营改增”对此类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1.2“营改增”的税率变化

根据“营改增”政策的指示,文化创意类企业在缴税时而缴纳增值税。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适当的一般纳税人要缴纳6%的税率,而被确认为中小微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需交纳3%的税率[2]。这对于文化创意类企业来说,与缴纳营业税相比,税负实际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很需要税收筹划的。总体来说,国家对整个产业还是以扶持为主,但对具体企业来说,则需具体分析。

1.3“营改增”的计税依据变化

“营改增”政策出台之后,国家税务总局肩负起行业税负的征收与管理的重任。“营改增”前,营业税的确认是以企业的全部收款金额为依据作为营业收入的账面金额,它的实质是一种价内税,“营改增”后,增值税则是按照不含税的收入作为企业的日常营业额入账统计计算,它实质为价外税。可见,两者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方式不相同,在同等业务量下,财务报表中的列报收入数据减少,但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因素,可对实际经营效益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二、“营改增”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

“营改增”不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机制造成干预,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2.1影响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的定价机制

文化创意服务及其产品的定价机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税收是其中的多项因素之一。由于“营改增”政策的推进,反而造成了部分服务价格的提高,其原因在于企业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4]。因为大多数企业苦于部分服务的成本无法抵扣而成本加重,将价格提高对于企业来讲是维系经营的无奈之举。

2.2影响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的主营业务较为模糊,一般具有涉及领域广、物料繁多等特点,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也较为宽泛。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渠道较为狭窄,从而造成抵扣的链条断裂的现象。再者,由于“营改增”仅在国内部分地区施行,有些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如果从外部采购的物料及其它资源则没有办法按照政策执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账目的冲减[5]。例如:对于报纸媒体的广告版面所推广的业务服务项目来讲,仅仅适用于差额征税,可以抵减少部分已支付的款项,这对于该项工作环节来讲,节约的财务成本极为有限。

文化创业服务行业所涉及的服务门类繁多,寻求业务合作对象的门槛较低,只要能够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营规则,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律政策,基本上很少了该行业所不愿服务的客户。也正是如此,某些从事报纸媒体广告服务、广告设计、各类服务策划与大型展会等服务内容的企业,主要的财务支出在于业务人员工资,聘用合适的专业技术工作者进行相关的服务操作就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而且,无需像传统企业那样设置固定的办公场所,并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在当“营改增”政策执行之后,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中所涉及的办公费、水电费等费用可以正常抵扣,但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的重头花销——人工成本却无法扣减,这就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负担。

三、我国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应对“营改增”政策的措施

就“营改增”对国内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本着有益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态度来讲,需要进一步理解“营改增”所带来的企业发展契机,努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1深入理解“营改增”政策的优势

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应该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在“营改增”政策的指引下,对以往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并针对自身的管理状况,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我国出台“营改增”政策对于第三产业的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这就要求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要进一步理解“营改增”制度的精髓,加强与地方财税部门的联系,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争取享受到与之配套的惠及政策。

3.2控制企业各项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是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点内容,特别是目前正处于行业地位逐渐攀升阶段的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其财务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相关企业则需注重财务人员的选任与培养工作,提高企业财务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在“营改增”的影响下,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调整符合要求的企业由小规模纳税人转变为一般纳税人的运营模式。另外,借此机会,规避企业开展业务时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例如: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尽可能选择财务审核符合国家要求的正规企业,且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便于企业进行周密的财务管理。

结束语: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但较之传统产业仍旧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需要国家惠及政策的推动,同时也需要行业政策的有力施行,才能巩固该类型企业未来发展的地位。“营改增”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改善了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及市场环境,调整了企业改革的节奏。我国文化创意服务类企业更应该借助“营改增”这项利好税收政策的东风,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推向更广阔的的发展平台之上。(作者单位:长江日报)

参考文献:

[1]李冀英.“营改增”对小型文化创意服务型企业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3,4(08):161-163.

[2]孙静,钟毓.“营改增”中促进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3,12(06):177-179.

[3]王如燕,徐程.增值税改革对文化创意服务业的影响及建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3,10(10):112-113.

[4]胡春.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研究——给予上海改革方案和投入产出表的分析[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2(34):101-102.

篇5: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篇6:文化产业及服务状况自查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活动的通知》(阳协函„2010‟35号)文件精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组织有关人员,采取座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矿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文化市场比较繁荣。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包括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列入区级文化体育旅游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117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企业9家,打字复印35家,出版物经销单位20家,文化娱乐场所3家,棋牌室22家,工艺美术1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7家。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进入市场经营活动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是文化经营单位发展迅速。山西肇文美术工艺品有限公司是阳泉煤雕骨干生产企业,属于私营股份制,2006年成立,产品全部为煤雕工艺品,分为天然煤精和精末煤两大类,现有厂房面积400㎡,大小手动电动工具47台套,目前年产量为3500多件。年销售额100多万元,拥有职工36人,其中安臵残疾人待业人员2人。近些年该公司以“煤的品质,玉的性格”为企业核心理念,细分产品和市场,一方面以稀有天然精煤原料为主,努力多出精品,做实收藏品市场,另一方面以阳泉无烟精煤粉为原料,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提高旅游文化纪念品市场占有率,针对这样的市场布局,确立了品牌发展战略,要力争在二至三年内把阳泉煤雕打造成我省拳头文化产品,把“三晋名片,阳泉煤雕”的企业形象推广到全国,使阳泉煤雕“东浮山”牌创建为山西省驰名商标,同时,还要努力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积极向国家申报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加强原产地保护和扶持。今年,阳泉煤雕光荣的进驻世博,得到了来自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和赞誉。

二、矿区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娱乐、出版物销售到印刷、打字复印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2.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文化管理部门,还涉及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划分过细,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3.文化人才紧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经济人才以及科技人才。一方面,各门类文化艺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矿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相当匮乏,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4.文化产业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矿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

三、对策和建议

1.积极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

2.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计划和预

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海豹六队观后感650字作文下一篇:大班彩虹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