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2024-04-09

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精选12篇)

篇1: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小学生免试入学制度

1、严禁入学时进行考试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保证年满6周岁的儿童按时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不招收未到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入学,特殊情况的须报区市县、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有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的招生对象,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按规定办理暂缓入学手续,并报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严禁小学在招收适龄儿童入学时进行面试和考试,学校只登记适龄儿童的学区、年龄等自然情况。

2、保障农民子女正常入学

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正常入学。

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享受与本地户籍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已经在本市购房的流动人口子女,依据其居住证和房屋产权证,安排到所在学区就学;对于租房的流动人口子女,依据其居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后负责安排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

3、不得将竞赛证书作为入学条件

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的规定。各学校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积极为新入学的儿童创造适应小学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为从根本上遏制幼儿园小学化,任何小学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笔试、面试等测试形式选拔学生入学,不得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课本知识的程度分班,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不得随意删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任何初中(含民办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择优选拔性考试招生,不得委托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为其举行选拔考试,不得以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考试成绩和推荐的名单为依据招收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社会各类考试成绩和证书或者捐助作为入学的条件。各小学也不得为任何初中的招生提供动员、组织学生等服务,不得向学生及其家长作招生考试宣传。

4、学区划分要保持稳定

学区划分应保持稳定,确需调整的要充分照顾学生入学方便,并尽早发布调整方案。各小学、初中要按照划定的学区招生,不得擅自跨学区招生。未经市教育局批准,任何初中不得以开办特长班(含双外语班)等名义跨学区招收学生。跨行政区招生,必须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向市教育局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按计划招生。除小学一年级新生外,学校不得擅自接受无学籍档案的学生。

5、学校不得设重点班

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以及《河南省义务教育条例》中关于“不得设置重点班、快慢(好差)班、实验班、特长班”的规定。任何小学、初中不得举办招收音乐、美术、体育的特长班,不得按学生学习成绩编排快慢班和重点班,也不得以分层次教学的名义变相分快慢班和重点班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END

篇2: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为了贯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我校严格规范招生工作制度,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一、在新学年开学之前,我们在校园内外、各村屯主要街道张贴“免试就近入学”宣传标语,向家长发放宣传单等,让全社会了解有关“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使他们知道“就近入学”并不是“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而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合理规化和确定本地区义务阶段公办学生招生入学范围和招生人数。“免试”就是义务阶段学校招生时,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入学前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活动。同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等和本镇子女享有同等政策。

二、通过广泛的宣传,摸底调查,本学期共有144名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在其监护人的陪同下,持有儿童预防接种证,全部来到我校报名入学。现一年级有三个班级,中心校一年一班49人、一年二班48人。一年级三班47人。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附服务范围内:新农村,新村村,狮子岭村,什湖村,会子湾村,新农居委会

新农中心小学

二0一三年十月

“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总结

篇3:成都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

今年小升初仍将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 实行小升初微机排位。小升初微机排位时, 招生部门将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学校、家长代表参加, 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去年年底, 成都市教育局曾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 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 只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都不能举办任何形式的与入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和测试, 并且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奥数”等学科竞赛成绩与“小升初”挂钩。

篇4: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舆论关注,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难觅出处的口号让无数家长倾尽全力挤破择校的“独木小舟”,争渡,争渡,是否又将“挤落水中无数”?

笔者发现,针对“就近入学”的招生范围、特长招生、学区化办学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政策都做了较明确的回应和具体细致的要求。兴奋之余,人们不禁担忧:教育部明令的时间表、路线图能否有效遏制“择校热”?能否实现进一步的教育公平?诚然,改革成效尚需时间检验,但此番重磅出击无不向众人传递出一种信号:教育公平的关键在“机会公平”。

联系前不久一则红极一时的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该帖收集了某市一些小学“幼升小”入学试题。不少网友跟帖称,题目“很难”、“很雷人”,甚至难倒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和教授。同时据北京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调查发现,京城现有一批高学历妈妈为了孩子前途辞掉工作,整天带孩子上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班、训练班,专门琢磨如何提高孩子“幼升小”的通过率。对他们而言,突围“幼升小”只是为挣到通往“教育高地”的门票罢了。

而伴随择校问题的愈演愈烈,“好学校挤破了头,一般校招不满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亦是愈演愈烈。

这些年,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引导家长不为择校疲于奔命,但人人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的愿望无可厚非。试想,一个孩子“就近”的小学很不堪,而另一个孩子却能“就近”到名牌小学,那么“就近”的原则自然会被扭曲,沦落为以平等的名义强迫人们接受不平等的现实。因此,“就近入学”原则,究其根本仅仅为孩子们和家长提供了一种政策保障,在形式上试图规避已经泛滥的择校热,保证了某一局部区域的相对公平,其实最大的不公,恐怕还在于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在资源配置尤其是管理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均衡,这将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的系统工程,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

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治标尚需治本,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就要打造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根本之策还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让家长和学生在身边就能找到好学校。

篇5: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北京市教委新发布的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小学免试就近入学,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北京市教委发布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根据意见,今年北京市将继续于5月1日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5月8日至31日完成小学和初中入学信息采集工作。

小学入学免试就近入学

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凡年满6周岁(2011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

新增“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积极稳妥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强化部门联动审核,区教委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审核入学资格。特别是对实际居住的审核,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均不得作为入学资格条件。”

初中入学就近登记和多校划片相结合

继续坚持就近登记和多校划片相结合为主的入学方式。按照教育部“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逐步降低特长生比例”的规定,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今年全市取消推优入学;要求各区招收特长生比例降到本区初中招生总人数的4%以内;降低公办寄宿制招生比例,今后城区逐年减少寄宿招生方式,原则上不得跨区招生,全市统一公办寄宿招生时间,严格执行寄宿招生录取名单公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释放更多优质学位用于派位入学。

非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坚持“五证”要求

继续坚持“五证”要求。今年9月30日前本市在居住证制度过渡期内,居住证、居住登记卡和暂住证三证并存,因居住登记卡申领条件等同暂住证,2017年把“五证”中原“在京暂住证”改为“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或暂住证)”。

5月8日起采集入学信息

根据意见,5月1日,开通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入学政策宣传门户。

5月8日起,开始采集入学信息。5月31日,完成集中采集入学信息工作。

5月13日至5月23日,完成初中特长生招生工作。

6月10日前,民办学校在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中完成跨区招生工作。

7月5日,统一使用市级小升初派位系统进行集中派位。集中同一时间,由各区分别操作,生成派位结果。

7月10日起,各小学和初中发放新生入学通知书。

以下是意见全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

根据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总体部署,为依法保障本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经市政府批准,现就2017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继续坚持巩固成果、完善制度、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深化义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完善义务教育入学规则。继续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积极稳妥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统筹,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作为政府行为予以保障。

(二)坚持区级为主,组织实施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

篇6: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江西省义务教育条例》、《江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严禁非政策性择校行为的工作意见》,严格执行《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6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洪教义教字〔2016〕12号)有关要求,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行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我区2016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2016年全区义务教育入学工作遵循平稳、务实、规范、高效的基本方针。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根据本区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及分布状况、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学区范围,确保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严禁非政策性跨学区范围就读、严格控制班额、严禁学校自行组织或与民办培训机构合作组织以选拨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变相考试、严禁学校以各种竞赛成绩作为依据招收学生、严禁学校签约招收学生。学生进校后严格执行均衡编班,严禁分设任何名义的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

二、工作原则

1.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凡年满6周岁(即2010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的儿童,应当免试就近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任何学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录取新生。

2.免费入学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教育收费政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收取任何形式与入学挂钩的费用(包括各种名目的捐资助学款),地方设立的教育基金会等也不得收取任何形式与入学挂钩的捐资款。

3.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划片决策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社会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招生入学工作公示制度、告知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招生入学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学生和社会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实行阳光招生。

三、工作措施

1.合理划定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学区范围。根据本区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依据街道、路段等为全区每一所小学合理划定招生学区范围,科学制定招生计划。2016年,在调查摸底和科学论证基础上,我区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范围作适当调整,力争各校学区范围内生源得到科学合理安排。

2.有序确定入学对象。凡年满六周岁即2010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具有本区户籍的儿童(除丧失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者外)和符合规定条件的随迁适龄子女,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区教育部门划定的学区范围或确定的学校办理登记报名入学手续;孤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按照国家、省、市教育部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入学手续。

3.坚持“两个一致”优先原则。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区范围内生源认定坚持“两个一致”优先原则,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一致并单独立户;适龄儿童少年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址和家庭实际住址一致。搭户、空挂户不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学区范围、学位分配和生源排序的依据,其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部门依据其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位。

4.严格学校招生容量管理。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严格实行容量限额管理。学校容量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设定并向社会公开,招生报名期间,学校必须在显著位置公示学校招收学生的容量,并按照教育部门公布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区范围内生源认定次序排序办法确定生源排序,对生源排序在学校容量限额数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分配学校义务教育学位;对生源排序在学校容量限额数以外的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部门依据其实际居住地就近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位。

四、工作安排

(一)小学招生

1.招生程序及报名时间安排:

(1)招生告知:依据市教育局统一安排,全区2016年8月5日公布各校小学招生学区范围。各校于8月10日前在本校学区范围内公布经区教育部门审批同意的学区范围,告知入学须知。

(2)报名时间及程序:

适龄儿童家长于8月10日—20日登录hgt.nceea.cn进入红谷滩新区2016年入学信息管理系统(推荐使用遨游浏览器),在进行网上注册报名前,请先阅读“学生家长操作说明”并根据操作说明完成注册报名。按要求提交户籍、房产等入学信息,其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由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确认。学生信息一经采集,一律不得修改。

在公安户籍、房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单位协助下,严格比对、审定学生提交的房产、户籍等信息。各相关部门、单位不得违规提供虚假的户籍、房产等相关证明材料。

全区各学校现场审核时间为8月20日至22日。适龄儿童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携带其子女或被监护人,持户口簿、合法常住固定场所证件、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缴纳社会凭证、务工合同、儿童预防接种证、儿童预防接种查验证明、儿童生出医学证明等有关材料,到划定的学区范围学校审核,交审有关材料。

2.新生信息采集审核:

(1)完善新生学籍。9月20日前,各校建立完善新生学籍(包括完成新生学籍管理系统档案)和含儿童预防接种证、儿童预防接种查验证明在内的学生个人健康档案。要求各校对有心脏病等特殊疾病或病史的学生要进行登记建档,并告知任课教师。各校要为每位入学的随迁适龄子女建立入学档案(合法常住固定场所证件、工商执照、社保缴纳、儿童预防接种证等材料),做到一人一档。

(2)8月31日各校公布编班名单。

(3)9月1日办理注册、入学手续。

(二)区属初中学校招生按市考试院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初中一年级招生录取工作。

五、学区生源认定

全区各小学学校按照划分的学区范围接受具有本区户籍的适龄儿童和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如果学区范围内需要服务的学生数量未超过学校接纳能力,则全部接收;如果学区范围内需要服务的学生数量超过学校接纳能力,则按序进行接收学生。

(一)本区户籍学区范围生源认定

1.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在学校学区范围内,且户主为其父或者其母,家庭实际居住地(房屋产权所有人为其父或母)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

2.适龄儿童户口在学校学区范围内,且户主为其本人,家庭实际居住地(房屋产权所有人也是学生本人)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

3.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红谷滩新区户口)不在学校学区范围内,家庭实际居住地(房屋产权所有人为其父或母)在学校学区范围内。

4.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在学校学区范围内,户主为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实际居住地(房屋产权所有人为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且该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城区无房产。

5.由于历史原因形成无产权但能提供相关有效证明材料(凭土地证、当地街办管理处证明等有效材料)的自建房在学校学区范围内。

6.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含集体户口)在学校学区范围内,实际居住地为租借房(凭有效房屋租赁合同、居住证等材料),随父母或其监护人租房居住三年以上,租借房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且该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城区无房产。

7.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红谷滩新区户口)不在学校学区范围内,户主为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适龄儿童及其父母随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长期居住,实际居住地(房屋产权所有人为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且该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城区无房产。

8.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红谷滩新区户口)不在学校学区范围内,但实际居住地为租借房(凭有效房屋租赁合同、居住证等材料),随父母或其监护人租房居住三年以上,租借房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且该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城区无房产。

9.适龄儿童及其父母户口为红谷滩新区户口,实际居住地为租借房(凭有效房屋租赁合同、居住证等材料),随父母或其监护人租房居住不满三年,租借房同时属于学校学区范围内,且该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城区无房产。

以上所述的房产权证必须为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不含购房合同),且权证性质为住宅,办理时间截止入学当年的3月31日。商住楼、商铺等非住宅、非直系亲属间共有的房产均不能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学区范围、学位分配和生源排序的依据,其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实际居住地就近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位。

凡提供假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假户口本等虚假证件的,一经发现,该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部门按照就松不就紧的原则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位。

(二)本区其他学区范围生源认定

父母在我市(区)具有经市(区)政府确认的招商引资项目,其子女随父母一方在我区居住的,通过有关部门报区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按相关政策安排。

符合城区地铁建设拆迁户、新区拆迁户子女就学安排,被征收居民迁出原地后,其子女入学须持家庭拆迁证明材料原件进行审验,可选择继续在原户籍、家庭住址所在地就近入学,或在安置房所在地就近入学,也可在被征收人租赁房屋附近相对就近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符合《南昌市拥军拥属条例》、《中共南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南昌市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一卡通” 实施办法的通知》(〔2012〕2号)等规定的本区域内的现役军人子女、引进高级人才子女入学须持有关证明材料原件到相应学区学校进行审验。

(三)外地户籍随迁子女生源认定

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随迁子女指在红谷滩新区经商,并领有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有固定住所(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居住证、有效住房租赁合同等有效证明)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子女;或是在红谷滩新区务工,并签有合法用工合同和按规定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有固定住所(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居住证、有效住房租赁合同等有效证明)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子女。

工商执照、社保缴纳、居住证、租房证明的办理时间都必须在一年以上,并且租房合同需在房管部门正式备案方可有效,推算截止时间均为2016年8月15日。办理居住证三年以上人员(含三年)的随迁子女与城区市民子女享受接受义务教育同等待遇。租(借)房未满一年的,由教育部门依据其学区学校学位限额情况和实际居住地,就近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位。

根据《南昌市教育局落实(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实施细则》(洪教基字〔2014〕2号)文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随迁子女进行登记审核,符合条件的,按其居住证登记的家庭实际住址相对就近统筹安排入学。各学校对区教育部门安排的随迁子女应视为正常生源,不得歧视,不得拒收,与本校学生一视同仁。对不能提供有效材料的随迁子女劝其回户籍所在地就读。

(四)其他生源就学(含转学)安排

1.转学需根据学校情况,若学校班额超过规定的人数(班额原则上控制在小学45人以内、初中50人以内),学校不予接收新的转入学生。

2.非红谷滩新区户籍、不符合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原则上动员其回户籍所在地就读。如确因特殊原因,如:父母双殁,需在红谷滩新区投亲靠友由其他法定监护人监护者;父母支边、援外,系流动性工作或父母患严重疾病无法抚养,需寄居在我区直系亲属家庭者;父母系外地派驻我区机构(单位)的工作人员,需随父母生活在一起者,可按现居住地址到教育部门确定的学校办理就读手续。

对有上述情况的学生,各招生学校一律不得拒收,切实保障每一位符合招生政策的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入学。

六、工作要求

1.加强招生工作领导。区教育中心成立由邓斌主任为组长,谌莉军副主任为副组长,教育科、督导科、监察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科,负责日常工作。各学校也要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选调责任心强、政策业务熟悉、协调能力强、耐心细致的同志参与招生工作。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招生期间,各校主要领导必须在校在岗,所用手机号码须报区教育中心,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今年中小学招生工作稳定顺利进行。各学校必须坚决服从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招生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执行。

2.履行控辍保学职责。生米镇、沙井街办、各管理处、乡企城管委会要切实履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职责,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地区长远、稳定、健康发展出发,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及属地学校贯彻执行《红谷滩新区2016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正确引导居民按照招生地段划分就读,对于部分居民不合理的就读要求,要做好解释、引导、维稳工作,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督促和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3.加大招生工作宣传。各学校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解读招生政策,倡导科学教育理念,积聚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正能量,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明白就近入学有利于适龄儿童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免试就近入学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坚决制止和杜绝不顾家长利益、不顾社会影响、影响社会稳定的现象和事情发生。

4.规范招生入学行为。各学校应按照划定的学区范围接收学生,并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规模、新生名单等信息,主动公开招生结果,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控制学校的招生规模和班级学额,小学每班学额不得超过45人,初中班级学额不得超过50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小班化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的活动空间和学习机会,进一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实效。严格执行均衡编班要求,不得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为理由办变相的重点班、特色班。若招生地段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适龄子女过多,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等特殊情况,需增加招生计划的,须报请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

5.严格招生工作程序。各学校应严格按规定安排有关工作日程,及时公布学校招生地段范围,做好新生和家长的报名接待工作,务必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交审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对家庭常住实际住址等信息模糊的学生,各学校必须派员上门进行认真核查,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任何学校一律不得提前组织招生。

6.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各学校要将新生信息输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新生纸质学籍档案,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 制度。加大学籍微机管理力度,各校要按照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将一年级新生个人基本信息输入系统,完成学籍注册。建立“保学控辍”责任制,将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巩固率列入学校工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保学控辍”责任状,把动员入学和控制辍学任务落实到各个层面,责任到人;建立和完善扶贫助学机制。做好贫困生的建档工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坚决消除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辍学现象,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完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检查、确认制度,进一步完善适龄残疾儿童登记和随班就读入学机制,使适龄残疾儿童与同龄正常人一样都能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认真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篇7: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一、合理划定招生范围。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

二、有序确定入学对象。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未在户籍所在片区小学就读的学生,如申请升入户籍所在片区初中,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受理、审核,统筹安排就学。

三、转学:学生不得随意转学,确因家长工作调动,家庭住所搬迁或其他原因必须转学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转学手续方可转学。

①转学学生或家长凭家长工作调令复印件及其他转学原因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经班主任及教导主任同意,报校长批准后,办理好转学联系单。转学联系单先由转出学校和转出学校所在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意见后,再到转入学校和转入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接收意见,最后持办理好的转学联系单,到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证书。

篇8: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军令状已下,19个大城市纷纷接招,掀起改革风潮。如何通过新政彰显义务教育的平等性、普惠性、公益性,如何应对处理老问题期间产生的新问题,如何实现教育政策的最优作用,牵动了适龄学童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心。

本是义务教育法法定义务的就近入学,在国人的升学逻辑中屡屡遭遇误读和误用,此次新政从疑难最甚的19个大城市下手,以“免试”和“就近”重申了教育的本质,显示了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国人择校而居的传统可以上溯至“孟母三迁”,孟母式“顾虑”的当代版本折射出许多家长心头共同的犹疑:就近入学不等于就近上好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难觅出处的口号,更是驱赶着无数家长倾尽全力挤破择校的“独木船”,“争渡,争渡,挤落水中无数”。

尽管择校的基因古而有之,但孟母却不曾想象2 000多年后的“择校之难,难于上青天”。推优、共建、特长、点招、占坑、子弟、寄宿、直升、随班就读、密选、自选、双拥、定向、条子和私立……林林总总、眼花缭乱的择校之路如同根根细线,将家长绑上小升初的战车,这些线与权力、金钱纠缠在一起,成了择校的灰色地带。

为了能上一所“身边的好学校”,择校不仅“摧”了家长的腰,也让无数孩子在密密麻麻的补习班课程表前累得直不起腰。

此次新政重申“免试”“就近”两个关键词,考试、坑班、特长的时代似乎正渐行渐远,跨片区择校的大门也在缓缓关闭。

但老百姓仍有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择校乱局长久存在,之前一轮轮政策的努力一直停留在“放狠话”阶段,导致就近入学水到渠难成。

这次,免试就近入学不仅撂下了“狠话”,也刻下了改革的精确刻度:到2015年,19个重点大城市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教育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叫停19个大城市的招生乱象,向推进教育公平迈出关键性的一大步。90%的初中就近入学率向全社会传达了教育部力克择校顽疾,使教育还原本质的决心和魄力,10%的改革小尾巴意味着就近入学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

在教育部的“最后通牒”压力下,各地开出了自己的时间表,进行大刀阔斧的教改:济南市以“无缝隙覆盖”的原则划分学区,对全市49个新建、插建小区安排了相应学区;沈阳市延续此前社区生源摸底的工作方式,在招生阶段对片区生源摸底,确保按照划片就近入学;北京市出台“史上最严禁令”,堵上了以钱、分、权择校的通道,比例严格压缩的特长入学方式成为除派位之外的唯一合法录取方式……

尽管前路坎坷,但民众已经尝到了甜头。2014年8月15日,石家庄的牛先生特意请了假,送孩子到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报到。没有考试,不用找关系,不用交学费,一切非常顺利。户口,成为孩子顺利升学的“门票”。

2014年,1.6亿名学生信息录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一人一号,网上报名入学,学籍流向公开透明。有学籍系统的保驾护航,就近入学在分配终端上保证教育公平不留一处暗角,全面接受社会检阅。

新政的公平还在于提出对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以彰显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多地启动了随迁子女登记制度,今年天津的小学招生中有两成为随迁子女,三亚对1 289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进行电脑随机派位。

在三亚开出租车多年的李长征在电脑派位结果出来后舒了一口气。他说:“之前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一直很发愁,这样随机派位更公平些,我心里也踏实了。”这是一个普通家长对义务教育普惠性的由衷感叹。

篇9:就近入学申请报告

尊敬的于都二中校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们多年来为于都教育的悉心奉献,同时感谢领导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申请报告!

我叫黄海长,原是于都县宽田乡人,自2002年在于都二中对面购房后迁居于都县城,同时2006年我小孩户口随之迁到贡江镇长征东路2号(原于都二中集体宿舍)。我小孩名叫黄文文,男,出生于1998年6月,小学期间就读在天润实验学校,上半年小学六年级毕业,下半年由六年级升初一年级,按县里要求被划分在第五中学招生范围。但由于现在住家距离五中较远,每天往返学校来回途中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小孩年龄偏小,又不便于家长监管,将给他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困难。良好的教育决定着人的一生,好学校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一直对二中的教育充满憧憬与希望。所以,恳请学校领导予以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如果在贵校初一年级仍有学位的情况下,本着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同意让黄文文在贵校就读,这样有利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上。谢谢!此致

敬礼

申请人:黄海长

篇10:就近入学实施方案

(一)入学原则

1、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应当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免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适龄儿童,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当地镇政府审核并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延缓入学。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小学新生入学工作的有关意见、本校服务区域及新生入学登记的条件、登记时间及咨询电话等信息向社会广泛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二)总体要求

1、学校不得对小学新生入学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查或变相考试、测查,确保依法免试入学。

2、严格控制班额。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小学班级学额原则上不超过45人。

3、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好残疾学生入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4、要严格执行小学新生入学的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好本校服务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学校不得擅自扩大入学名额。

5、认真做好有关入学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妥善处理好适龄儿童入学工作中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不得相互推诿。

(三)服务区域:学校小学招生服务区域划片进行,经中心校同意,接受外来就读学生。

1、家庭实际居住与户籍所在地不相符的适龄儿童,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小学入学。

2、进城务工返乡子女若随班学习,按规定办理入学和转学手续。

3、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区域划分

篇11:小学就近入学申请书

申请人:XXX,男或女,暂住XXXXXXXXX,子或女现年XX岁,因本人工作原因,小孩子已进入适龄儿童上学最佳时期,秉着就近入学便于其身体健康、好好学习的宗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申请人小孩符合进入该校学习条件,故特申请前来,祁望校领导批准。

谢谢!

申请人:

年月日

20XX-6-19

就近入学申请书二: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

您们好!

我儿子李一凡,05 年4 月18 日出生,已满6 岁,现读广园第一幼儿园大班,为履行公民义务教育,秉承就近入学的原则,现谨向贵校提出入学申请。

我住广园新村景泰直街,属自购房,我一直为居住在这个舒适的地方感到自豪。因为,

这里不仅交通便利,市场、车站、医院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更有着广东省一级小学——广园小学。

早在没来广园居住之前,一些同事都强力推荐我来广园新村买房。他们除了向我描述其它的一些优越条件之外,重点提到的就是广园小学。大家都说,广园小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校风优良,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明星小学”。我们这些做作父母的,哪一个不是整天在围着孩子转呢!之所以选择广园居住,广园小学是最大的引力。

不久的9 月份,我儿子就要读小学了,现在,我诚挚地向广园小学提出入学申请,冀望我的孩子李一凡能如愿地走进广园小学,能在诸多高德厚识的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努力学习,为未来的成长、成才、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恳请学校领导、老师准予接纳,谢谢您们!

此致

篇12: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以下简称小升初)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小升初制度,2014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为此,本刊就小升初及义务教育入学相关问题专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

一、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1.《意见》和《通知》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部署,请您谈谈下发这两个政策文件的有关考虑。

王定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破解择校难题。出台《意见》和《通知》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是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的具体行动,也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体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对如何贯彻实施,没有具体规定。小升初政策是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入学的关键,关系千家万户,备受瞩目,一直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规范办学行为,小升初基本保持了平稳有序。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调整需要时间,利益诉求多元,仍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意见》和《通知》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出台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进一步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规定,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加快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着重规范;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小升初划片入学模式、对口升学流程、入学办理方式、信息公开办法,落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职责,强化工作监管和社会监督;就是要全力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全面提高小升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程度。

2.了解了背景,请简要解读一下《意见》和《通知》主要内容和两个文件之间的关系。

王定华:《意见》是面向全国的。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明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二是有序确定入学对象。明确划片后,为每个初中确定入学对象(生源)的具体方式,允许各地根据实际采取对口直升和随机派位两种方式安排小升初升学。三是规范办理入学手续。要求县域内初中新生入学手续办理工作要在同一时段进行,学生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效证明办理入学手续。四是全面实行阳光招生。提出实行阳光招生的具体要求,强调最大限度公开每所初中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五是逐步减少特长招生。要求弱化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与招生入学挂钩,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六是做好随迁子女就学。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制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做好实施工作。坚持深化改革,分类推进,区分城市规模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问题。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根据《义务教育法》确定的管理体制,《意见》要求小升初组织实施的每个环节均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进行。

《通知》是聚焦19个大城市的。我们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意见》基础上做出了《通知》。要求其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这19个重点大城市是指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这些城市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通知》明确要求,2014年各重点大城市要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省份不再增设该方式。到2017年,19个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区

3.家长较为普遍的想法是让孩子能上当地最有名的小学和中学,想方设法不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为此不惜经济代价、不顾路途遥远。请问按照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王定华:科学、明晰、便利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是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制度设计。就近入学不仅能确保少年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也有利于保障少年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还避免了路途较远和因住校不利于亲情培养等问题。

我们也看到,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上所谓的小学、初中名校。其实,人生犹如长跑,起步快慢并不能影响一生发展。很多家长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裹挟,过早地让孩子接受升学竞争的压力。橡皮筋绷得太紧不持久,孩子们压力过大没后劲。

对于个体的成长之路而言,重要的不是起跑是否领先,而是能否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设计。首要的是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没有身体健康,其他方面的发展和人生理想就无从谈起。比如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现在有些父母不顾路途遥远而择校,使孩子睡眠不足,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提倡家长关心孩子要科学适度。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如何和别人友好地交往,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家长不让孩子输的东西。这也是少年儿童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的。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

4.《意见》提到要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相关工作,《通知》特别强调各重点大城市的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报名工作要在网上进行,请谈谈提出这一要求的意图。

王定华:建设全国联网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学籍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按照中央领导要求,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功夫基本建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实施科学高效管理。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中用好信息化平台很有意义。

首先,使用电子学籍系统便于摸清底数,最大限度科学合理划定范围。目前,按照“一人一号”原则,全国所有中小学生信息已经入库。不需要再另行登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轻松获得小学毕业生信息。综合考虑初中招生容量,初中和小学之间划片的对应关系就非常明确了。其次,这些信息还可以应用到随机派位工作中去,作为派位的基础数据库。同时,由于实行“一人一号”,教育行政部门能够轻松了解学生的就学和流动情况,可以控制和学生无序流动。北京市从去年起,就开始大规模实行网上招生录取,有效控制了学生跨区县择校行为。当然,信息化和学籍系统的应用还有很大前景,比如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就餐和乘坐交通工具管理服务等等,具体内容会不断增加,管理服务水平会不断提升。

四、免试就近入学的主要内容

5.我们知道,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已推行一段时期了,这期间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文件的出台对这些地区的工作会不会有影响?

王定华:免试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原则,具体如何操作,我们指导各地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地方总体效果不错,河北、山东、辽宁、浙江、山西等地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和有效的做法,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有进展。

应当说,《意见》和《通知》与各地的实践密切相关。两年来,我们着力研究这些典型地区的做法。2013年,结合“减负万里行”和治理择校专项检查重点研究了山东济南、济宁,北京东城、西城,天津,以及河北石家庄的做法,提炼形成了小升初制度设计的内涵和规则。《意见》成文后,又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因为如此,大家一致认为,《意见》和《通知》可行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其出台和实施将使《义务教育法》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更好地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健全招生入学制度是个建设性问题。这些地区既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探索和创新。《意见》和《通知》提出了学区化办学、分类指导解决随迁子女就学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寻找具体的路径、方法和措施。我们希望以上地区在这些方面有新的建树和作为,再出新成绩、新模式、新经验。

6.“就近入学”制度设计的具体遵循是什么?

王定华: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户籍或常住地都应视为“就近”。具体规定是: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当地政府应该予以保证;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文件贯穿以下8个方面。一是把坚持免试作为前提。二是把划片入学作为基础。三是把对口直升作为主渠道。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提供适度的选择性。五是把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作为保障。六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全过程。七是把试行学区化办学作为重要配套举措。八是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政策实施的基础。总之,既立足规范又强调发展,既强化公平又提供选择,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力求构建权责清晰、标准明确、操作便利的制度。

五、如何有效落实免试就近入学

7.《意见》和《通知》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就这些困难,教育部是否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王定华:深化改革涉及利益调整,当然会面临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一是深化均衡发展。就是大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以保障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教育,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培养尖子的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不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多措并举,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实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试行学区化办学等举措,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为规范义务教育入学夯实工作基础。

二是规范健全相关制度。就是建立科学明晰的入学制度。按照两个文件要求,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机制。

三是治理不规范行为。就是要加大查处力度,对于在入学工作中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择校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充分发挥惩戒的警示作用。我们已经基本建成了全国联网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为我们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是支持社会监督。就是要透明公开公正,让全社会都知道,征得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六、就近入学会导致“学区房”升温吗?

8.《意见》和《通知》的贯彻实施,关键环节是如何划片。有人提出,貌似公平的就近入学却催生了教育“出身论”。划片入学的公平性,其实应建立在教育资源分配平均的隐性前提之上,没有这个前提,划片入学和户籍制度的操作模式几乎是同构的。不少家长担心《意见》和《通知》的出台将会引发新一轮的学区房涨价潮,甚至会把矛盾点提前到幼升小,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王定华:如果教育资源分配和个别小范围地段挂钩,那自然就是所说的同构,结果便会被归入“出身论”,折射到市场上就成为了“学区房”产生的原因。如果教育资源分配特别是优质资源分配和所有的地段挂钩,那就是真正的机会均等。新政就是后者。也就是说,根据制度设计,每个片区都应有优质学校,无论学生住在哪,都拥有基本平等的通过派位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同时,各地将会加强监督,让家长及各界代表参与等措施,保证整个入学过程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从长远看,我们追求的不是优质资源分配的机会均等问题,因为机会均等解决不了结果均等,还是要有孩子上普通学校。我们追求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上想上的学校,是结果的均等,是因材施教。所以,《意见》和《通知》强调,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要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试行学区化办学,推动学区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均衡配置,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均衡学校办学水平,使大家都愿意就近入学,不再为进不了优质学校而苦恼。

关于“幼升小”,《通知》指导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招生入学工作,自然包括“幼升小”。如果治理小升初问题传导到了“幼升小”环节,则“幼升小”也应该按照小升初确定的流程和方式改进工作,确保基本公平,实现让人们满意的宗旨。

七、为什么要保留“特长生”

9.《意见》和《通知》规定,小升初要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到2016年学校招收特长生的比例应降到5%以内。有家长认为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因为5%的特长生比例比原来是少了,但还是留了个“小尾巴”,与其这样,还不如取消特长生的环节。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定华:免试就近入学,本意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淡化基础教育竞争性色彩的导向性举措。我们鼓励孩子拥有特长、培养特长,为全面发展和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也希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反对为了升学上各种课外培训机构、“硬拔”孩子的特长,反对“以特长择校”的现象,搞得孩子身心疲惫,加重孩子负担。所以,特长招生比率要加以限制,到2016年要控制在5%以内,并且规定招收特长生的资格必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如果完全取消特长生,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限制那些真正有某方面特长孩子的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八、如何提高“小升初”录取过程的公信力

10.有媒体称,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有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地方更有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监督《意见》和《通知》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小升初”录取过程的公信力?

王定华:为避免产生这些担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一是造好制度的“笼子”。规范入学,阳光招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培育有利于制度实施的“土壤”。通过改造薄弱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试行学区化办学等举措,缩小学校办学差距,为规范小升初夯实工作基础。三是明确责任的“账本”。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工作方案,抓好贯彻落实。“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机制。四是严惩违规的“案子”。要加大查处力度,决不姑息迁就,充分发挥惩戒的警示作用。

我们深知,《意见》和《通知》的贯彻落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认真响应,需要广大校长的严格遵守,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和监督。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取得实效。

上一篇:金鹰奥特莱斯开业庆典策划下一篇:主席团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