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配套教案

2024-05-02

3白杨配套教案(精选6篇)

篇1:3白杨配套教案

白 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思路、教路、文路的和谐统一,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体会文中寓意:作者借白杨的正直高大、坚强不屈的特性来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阅读新疆的有关历史资料,了解新疆的巨变。(2)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资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3)回顾阅读已学课文:《翠鸟》《鲸》《桂花雨》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读题引疑

1.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种树——教师板书,学生读题。

2.引疑:根据课题,你认为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白杨树呢?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设计意图: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疏理文脉

1.学生自由读课文,布置自读要求。(1)将字词读正确,将课文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件出示,检查字词。(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2)学生自读词语,思考有哪些字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的。(3)教师重点点拨。

疆: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陷:右边部分笔顺易错,学生一起书空。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4.以“白杨树”为线索,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写列车在茫茫戈壁行驶,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4~12段)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13~15段)写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16段)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三、联系环境,初识白杨

1.导入:自由放声读第1~3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白杨树?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回答。2.交流板书:高大挺秀。用拆字解词法理解词义。3.引导探究: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样的感觉?

(1)课件出示:(茫茫的大戈壁)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描述戈壁的荒凉情景,感受环境之恶劣。

(2)教师激情描述: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课件继续出示: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中的一行白杨。此时,你又有什么感受?(白杨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3)你想怎样夸夸这白杨树。

4.带着赞美、热爱之情读好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和图片资源的辅助作用,再加上教师充满情感的描述渲染,让学生在感受戈壁滩荒凉的同时,让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身影定格在他们的心中。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留疑: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茫茫大戈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白杨,那么,爸爸究竟要借白杨来表达怎样的内心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置留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忆白杨的特点

1.播放课件,呈现戈壁上的景象。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结合图片说一说,戈壁滩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导入:望着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父子三人展开了议论,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回顾课文相关段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白杨的品格

1.默读第4~12自然段,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思考:从中,你又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简要批注。

2.交流出示,研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 ②比较: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就这么直。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这样,为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做铺垫。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适应能力强。从“哪儿„„哪儿„„”“很快”可以体会出来。)②据词想象,白杨树会在哪些环境下生长?

课件出示:()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③小结: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儿需要白杨,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从“不管„„不管„„总是„„”可以体会出来。)②引读:遇到()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的雨雪,它还是„„ 遇到()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的洪水,它依旧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总是„„

3.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树虽然身处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长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读到这儿,你对白杨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背诵这段话,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注意)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感受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思前想后,领会爸爸的心愿

1.引读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导学生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2.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这段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只知道”,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

3.出示填空。

①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②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③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4.探究: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要接孩子们去新疆上学?当时的新疆条件怎样?教师播放新疆建设兵团建设边疆的画面,学生结合画面联系课前查到的资料和同桌讨论、交流。

5.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三个句子,现在你还认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白杨树和爸爸这样的新疆建设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借白杨对孩子们说什么?

(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西部地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白杨一样的品格,要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炼,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6.领悟写法:看来,爸爸并不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是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像这样借一种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抒情”。

7.引读第15、16自然段,课件出示:“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引导体会“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边疆建设者的后代。(2)体会表达方法: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该环节的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一写作技巧。

四、知识回顾,整合归纳写法

1.比较异同:课前,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鲸》《桂花雨》《落花生》等课文,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交流归纳:几篇课文都以事物名称命题,但描写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翠鸟》属状物类,《鲸》属科普说明类,《桂花雨》属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属借物喻人类。

3.回读文中含有“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唤醒学生已存储的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借物喻人类文体的特点。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语言 1.仿写练笔。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树一样的人,请你介绍一下他们。

(2)写一段话,夸夸这些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朗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学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抓联系,挖内涵,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白杨树的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教学中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上接白杨树的“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展开合理推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合理利用媒体手段,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让“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鲜明起来,课始,教师出示茫茫的戈壁让学生感受环境之恶劣,再出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感受其顽强不屈的可贵品格。在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又通过媒体展示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不足之处: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教学流程也非常顺畅,但教师“导”的过程似乎太强势了些,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够。

篇2:3白杨配套教案

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19 白杨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三、重点段切入,感悟特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后标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可以用符号简单标记)

2、学生交流划出的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

句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 “哪儿„„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强。(适应性强)

b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河边、高山、草原„„)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描写这些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一个什么词?(高大挺秀)

师:在这样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长得这么直,这么粗壮,足以说明它的适应性强,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句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 “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板书:坚强不屈)

b 师: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你能这样说吗?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袭来,白杨(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指导朗读:多么坚强的白杨 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生读,评价)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 师激情: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e 你能用知二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白杨树吗?

四、理解心愿,深层体验

1、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带着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3、师:《白杨》这篇课文是赞扬西部建设者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借白杨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大家还是一读为快吧!(可提示一下读书的方式)

4、课堂总结,推荐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课后习题

白杨

课时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qīnɡ xī

()

()

()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

严肃──()

坚强──()

动摇──()

满足──()

粗壮──()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

四、课内阅读。

爸爸

着孩子,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次沉思。他在沉思()。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几棵小树”暗指

。这种写法叫:。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B.小白杨树不怕环境恶劣,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是戈壁滩的卫士。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qīnɡ xī

(戈壁)(清晰)

(抚摸)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介绍)

(边疆)

(陷入)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模糊)

严肃──(随便)

坚强──(软弱)

动摇──(坚定)

满足──(贪婪)

粗壮──(细小)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拟人)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设问)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比喻)

四、课内阅读。

爸爸

搂 着孩子,望 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看见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四

次沉思。他在沉思(B)。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 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指 边疆建设者的后代。这种写法叫:

借物喻人。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为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A)。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篇3:三高青脚黄鸡3号配套系

该品种由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

“三高青脚黄鸡3号”配套系父母代种鸡为矮小型, 具有耗料少、适应性强、产蛋率高、种蛋合格率高、种蛋受精率高和孵化率高等特点;成年母鸡为黄羽或黄麻羽, 青胫;公鸡为金黄羽, 快羽, 青胫。商品代肉鸡公鸡羽色黄红, 梳羽、蓑羽色较浅且有光泽, 主翼羽枣红色, 镰羽和尾羽均为黑色;母鸡为黄羽或黄麻羽;公母鸡胫细长, 青胫。

经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扬州) 测定:该配套系父母代66周龄饲养日母鸡产蛋数和入舍鸡产蛋数分别为188.6个和187.8个, 种蛋平均合格率97.1%, 受精率98.7%;66周龄只耗料总量为31.42千克, 产蛋期只耗料总量为25.45千克;商品代肉鸡公鸡16周龄平均体重为1 862.8克, 母鸡平均体重为1 421.6克, 公母鸡平均饲料转化比为3.34∶1.00, 0~16周龄成活率为95.4%。

篇4:粤禽皇3号鸡配套系

特征特性:粤禽皇3号鸡配套系保持了我国地方鸡种大部分优良品质。父母代鸡产蛋多,饲养成本低;商品代肉鸡能进行初生雏快慢羽自别雌雄,公母自别准确率达99%以上;成活率高,饲料转化率高,适合国内外对特优质肉鸡的市场需求。

生长性能:根据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的测定结果,商品代肉鸡公鸡15周龄平均体重为1847.50克,饲料转化率为3.99∶1,成活率为99.33%。母鸡15周龄平均体重为1723.50克,饲料转化率为4.32∶1,成活率为97.33%。

养殖要点:

育雏期管理:雏鸡应采用地面小群圈养或离地网上平养,自由采食、饮水,保持室内通风透气,勤换垫料,逐渐缩短照明时间至自然光照。圈养应采用椭圆形保温围栏,每个围栏面积以2平方米为宜。适当控制饲养密度。

中鸡期管理:采用公、母鸡分群饲养,白天放牧,让群鸡自由活动;充足供给饮水,饲料要精、粗结合,在鸡日粮中,根据鸡群需要拌入维生素类添加剂,定期喂给由健胃、抗菌的中草药煮成的药水,两周喂一次。日粮以全价饲料为主,保证足够的活动场地,停喂残留期超过上市时间的药物。

适宜区域:适合我国西藏除外的各地饲养,尤其适合提供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消费市场。

(广东 朱良)

篇5:3白杨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篇6:3白杨配套教案

林西莉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人”字及人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起源与特点。2.归纳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图文并茂的解释方式。3.增强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和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与“人”字及人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起源与特点;归纳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图文并茂的解释方式。难点: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和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片甲骨惊世界,中华汉字美名扬。汉字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是世界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汉字王国,去探索奥秘吧!

二、检查预习1.注字音

发髻(jì)主宰(zǎi)辛亥(hài)驭手(yù)拓片(tà)虔诚(qián)颧骨(quán)雏形(chú)饥肠辘辘(lù)大腹便便(pián)肚脐(qí)2.释词语

拓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驭手:驾驭车骑的人。

大腹便便:形容肥胖的样子。饥肠辘辘:形容十分饥饿。

三、走进作者、作品

林西莉,瑞典人,生于1932年。现在是教授、作家和汉学家、摄影家。1971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两次获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掀起中国热、古琴热。主要著作有《汉字王国》《古琴》等。

“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的书”——《汉字王国》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把学术性与趣味性熔于一炉,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到中国进行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为她等不及考古报告的出版,决定亲自到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

“我见了很多考古学、建筑学、语言学、植物学等的专家,他们都对我非常好,给我看他们的研究成果,讲解我不明白的东西。”1989年,历时十五年完成的《汉字王国》在瑞典出版,它让林西莉第一次获得了奥古斯特文学奖。后被媒体评论:林西莉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四、整体把握

1.本文从《汉字王国》的“人与人类”这个章节节选出来的,他围绕着与人相关的字进行溯源和分析,我们可以把这16个字分成几类?

明确:三类:“人”的由来;“人”的合体字;人体不同部位的字。2.解读“人”字

作者的最初理解以及其变化。明确:“腿的形象”,由甲骨文和金文,了解是“人”的侧面的形象。2.作者解读汉字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图文并茂。它既有不同时代演变中的图片来佐证,又有小字的解说,还有生动的故事,使一个个的汉字灵动起来,富有了情感。小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只有将汉字还原成画、故事,学生才能掌握汉字规律,才能真正做到音形义的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识字效率。这只有追根溯源。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方面的素材。

五、合作探究

学习“从”字部分: 1.“从“字的由来。

明确:在“人”的基础上,组合成“一个跟着一个”。2.“从”字的方向统一。

明确:在秦朝统一了文字。由此引出作者对于文字演变了解之透彻,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认识之深。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由点及面。学习“身”字部分:

1.分析“可能仅仅是一个般的挺着大肚子、举着手的胖子吧”一句。明确:“挺着大肚子、举着手的胖子”说出了“身”字的字形特点,用“可能”“仅仅”加以限制,是因为对“身”的来历没有定论,只能猜测。

2.分析选用“喜佛”一例的好处。

明确:选取喜佛做例子再恰当不过。他在中国广受喜爱,且胖的特征鲜明,因而具有典型。尤其是“他变得这样胖要吃多少东西”的感叹,形象的表现出贫穷饥饿的人对“胖”的羡慕,为喜佛的流行找到了根源,为解释“身”字的大肚子寻找证据。

3.为什么要提到中国的两句问候语“吃饭了吗”“你发福了吧”? 明确:(1)这两句问候语都和“吃”有关,吃而变胖,从而为解释下文的“身”的字意义作铺垫。

(2)文字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在生产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从文字可以看出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4.“如果这种解释正确的话”中“这种解释”是什么?你认同吗?为什么说“如果”“大概”? 明确:(1)“这种解释”指的是把“身”这个概念描绘成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2)作者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是一家之见,从《说文解字》来看,“身躬也。象人之形”,因此,“身”不一定指孕妇的形象。

(3)用假设的方法将不同的“身”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推理思路,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六、课文总结

本文的中心是反映了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这本书是作者使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个个“故事”,是作者个人经验、经历和观点的一部分。作者没有使用“经院式”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上一篇:9京剧与美术教学设计下一篇:活宝同桌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