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2024-05-05

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共11篇)

篇1: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职业暴露处理报告流程

一、发现职业暴露后立即:

①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

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 冲洗伤口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

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报告:

1.登陆院内网下载并填写《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职业暴露损伤时间登记表》,打印两份,一份交预防保健科,一份交感控科。

2.如已明确暴露源情况,则给暴露源化验甲乙丙戊肝、梅素、HIV,由主治医生向暴露源

解释清楚,并取得其同意,并由本人或家属签字,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㈠若暴露源为阴性:告知暴露者无特殊处置。

㈡若暴露源为阳性;

① 预防保健科立即告知暴露者预防性用药及随访时间,同时给暴露者开化验单,查暴露源

阳性的项目,以留本底;

② 立即通知主治医生,询问暴露源既往有无此病史,若为复诊应在病程中记录,若为初诊

按时限报告。

篇2: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目的:为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锐器刺伤等引起感染,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制定本程序。

一、管理组织

1、职业锐器伤的评估

接到医务人员职业锐器伤(暴露)的报告后,由感染管理科立即组织调查与评估,及时做出是否暴露、暴露级别及预防性用药的决定,HIV/AIDS职业暴露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夜间及节假日期间,根据情况由组长或副组长批准先用药后评估。

2、职业暴露预防教育

有关预防制度、措施下发各科室,各科室要经常性组织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指导。

3、指导监督伤口处理,指导监测用药情况。

二、发生职业锐器伤(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措施

1、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2、皮肤有破损的,进行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戴双层手套。

3、在血液、体液有可能溅到面部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血液、体液有可能大面积飞溅或身体可能被污染时(如手术), 加穿防渗隔离衣或围裙。

4、操作时,特别注意防止被锐器刺伤。

注: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应从伤口旁端轻轻挤压,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的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和咨询。

(三)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分级

一级暴露:发生以下情形,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小且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发生以下情形,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大且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发生以下情形,确定为三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大且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级:

轻度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重度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四)预防性用药

基本用药程序是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齐多夫定(zidovudine)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联用,常规剂量(前者每日600mg、后者每日300mg)治疗,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indinavir,商品名佳息患)或奈非那韦(nelfinavir),前者800mg每日3次,后者750mg每日2~3次。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五)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对乙肝易感者和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可给职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人工被动免疫。首次应该在暴露48小时内完成,用量0.6ml/Kg,暴露后一个月,如未发生感染,也应重复一次。注射申请表上必须有科主任或护士长及证明人签字。

三、消毒隔离措施

1、病人最好住单间,相同病原体感染者可以同住一室。

2、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后焚烧。

3、被血污染的布类可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

篇3: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处理

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手术室作为一个开放的治疗场所, 面对各种不同疾病的病人实施不同创伤性的诊疗操作, 使手术室护士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1], 从而增加感染的机率。因此我院手术室从2003年开始, 出台了一系列预防职业暴露, 减少手术人员感染机率的措施, 加强手术室护士对其的认知,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职业暴露的危害。现将我院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报道如下。

1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感染的主要来源为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器官等。

1.1 直接感染

手术室护士在进行外科手术, 注射穿刺, 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不慎被锐器, 如刀片、针头等损伤, 使致病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而感染。

1.2 表皮损伤

各种原因 (以针刺伤最常见) [2]造成表皮损伤后, 损伤的皮肤与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接触而感染。

1.3 皮肤和粘膜的暴露

手术过程中, 血液、体液溅到裸露的皮肤, 眼睛, 口腔粘膜, 造成直接的皮肤粘膜暴露。

1.4 污染源

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手术所用的敷料, 器械, 手术台, 手术间仪器设备等都可能被污染, 术后处置不当, 有可能成为污染源。

2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

2.1 增强职业防护教育

2.1.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手术室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职业防护培训, 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掌握受伤后的紧急处理及报告预案, 加强自身防护。

2.1.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手术室护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做手术, 手术衣、器械台被水溅湿, 喷溅后须更换衣服、干燥的敷料, 或者穿防水隔离衣。

2.1.3 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手术室护士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措施, 树立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体液都应视为具有严重潜在危险的概念。

2.1.4 加强预防针刺伤的意识和方法

手术室护士进行操作时,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注意防止被针头, 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禁止用手复帽。

2.1.5 重视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后要认真洗手, 手术结束脱手套后要认真用流水冲洗双手, 皂液洗手, 强调刷手不等于洗手的概念。

2.2 作好个人防护, 避免暴露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 发生皮肤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应戴手套, 穿反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戴口罩、防护眼镜。

2.3 最大限度的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发生职业暴露时, 应及时上报获得咨询、帮助, 进行相应的处理,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最大限度阻断血源性疾病传播。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手术间门口应在醒目处悬挂“禁止参观”标志, 尽量避免人员进出, 减少传播机率。

2.4 熟练掌握手术的操作步骤, 减少被针刺伤的机率

手术室护士应该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整个手术过程心中有数, 游刃有余的配合医生的工作, 避免被刀片、针刺伤。

2.5 疫苗接种

对手术室护士每年进行体检, 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乙肝标志物阴性者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并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一挤: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二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三消毒:用消毒液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四报告:及时向医院感染科报告暴露情况, 使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及时得到暴露危险的评估, 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综上, 我院手术室认真贯彻执行以上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使职业暴露的发生由5年前的23%下降到现在的9.4%, 并且没有一名护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 有效地降低和减少了护理工作的风险, 为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宗燕.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4:182.

篇4: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篇5: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体检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体检中心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2.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4.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6.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应急预案: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抽取暴露人员血标本送检及详细登记、上报。6.预防性用药,随时和咨询。

五、处理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 → 肥皂清水液冲洗、挤压、消毒 → 报告医院感染科 → 采样、评估、登记 → 预防性用药 → 报告给疾控中心 → 随访、登记、监测

篇6: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被针扎或接触到疑似感染者血液,是一件非常恐慌的事,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工作中乙肝、丙肝、梅毒、HIV职业暴露后的应付方式。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4、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

一、乙肝职业暴露

(一)挤压与消毒

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二)抽血检查

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 个月和6 个月内复查。

(三)特殊处理

1、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二、丙肝职业暴露

(一)挤压与消毒

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二)抽血检查及处理

1、如明确暴露源(患者)为HCV感染者(抗-HCV阳性、HCV-RNA阳性),建议暴露后医务人员立即进行抗-HCV检测,留取抗-HCV本底资料。

2、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标准抗病毒治疗。

3、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阴性,者于暴露后12周再次检测抗-HCV,抗-HCV阳性者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HCV RNA阴性者于暴露后24周监测抗-HCV和ALT,并进行跟踪管理。

三、梅毒职业暴露

(一)挤压与消毒

暴露的黏膜应用大量的水冲洗,包括眼结膜。如果有刺伤的伤口,暴露发生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进行挤压,挤压应从近心端往远心端;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暴露的伤口或非完整的皮肤,然后用消毒剂(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

(二)抽血检查及处理

1、若暴露源(患者)RPR(或 VDRL)呈现阳性,应加做 TPHA 确认,若仍为阳性,被扎针者应尽早接受青霉素药物治疗,愈早治疗,感染梅毒的机率愈低。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2、若患者 TPHA 为阴性,被扎针者仍须定期追踪。

四、HIV职业暴露

首先说明,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须深入了解的问题!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分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三)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四)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院感科和检验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实施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①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②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③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m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②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

五、结束语

以往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很多医务人员普遍性防护原则意识偏低,防护知识欠缺,暴露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欠缺。

篇7: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的监管工作人员,在相关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艾滋病病毒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职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是发病率很低,这取决于暴露的性质、接触病毒的数量、是否及时使用抗HIV病毒药物等因素有关。艾滋病病毒暴露后的预防处理:

(一)暴露后局部处理:

1、用肥皂和水清洁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暴露后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1、一旦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立即上报医院医务科,以便能及时与杭州市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药物储备点和区疾控中心取得联系,获得预防药物和处理。

2、预防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1-2小时之内。动物实验显示,预防用药的时间推迟24-36小时之后将无预防作用。

医务科

篇8: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1 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所谓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AIDS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者黏膜, 或者被含有HIV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及其他可能带血的分泌物等。

1.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遵守规章制度

医院成立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委员会, 健全职业暴露上报制度, 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实到实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的规定, 加强护理人员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防护工作。

1.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提高护士预防HIV感染的安全意识

在工作中实施普遍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3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护士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护士面部时, 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护理人员的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护理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护理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禁止传递锐器。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 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当必须套回针帽时, 要采取单手操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1.4 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置

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 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或专门容器内, 及时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误伤或运送途中流失。

1.5 环境场所污染的处理

当患者的血液污染了地面、墙壁、仪器上时不要直接用抹布、拖把擦拭, 应先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在血渍上, 15~30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 擦后立即彻底洗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衣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水袋中, 然后再送去消毒、清洗。

1.6 HIV消毒方法

主要针对HIV感染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诊疗患者的外环境以及一些用过的敷料、纱布等物品。 (1) 敷料、纱布等废弃物可采用焚烧的方法。 (2) 耐高温的物品可采用煮沸, 高压蒸汽消毒。 (3) 不宜煮沸的物品, 可用2%戊二醛、75%酒精等浸泡10min后再洗净。 (4) 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等可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 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都可用于HIV的消毒。

2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2.1 冲洗污染处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 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黏膜。

2.2 刺激出血, 消毒并包扎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顺着离心方向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消毒液 (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 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2.3 心理抚慰

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给予心理关怀、疏导, 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应激事件, 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在身心健康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2], 最大限度降低护理人员的身心损害。

2.4 暴露后的评估与预防性用药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并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3]。

2.5 随访和咨询

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6个月、12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2.6 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4]:HIV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性用药, 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 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

3 可能为HIV暴露的人员应采取预防措施

(1) 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2) 避免口对口的接吻; (3) 避免共用剃须刀; (4) 不要捐血、精子, 捐器官和其他组织; (5) 避免母乳喂养或者怀孕。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以来, 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 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随着艾滋病流行趋势的日益严重, 临床就诊的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 护理人员的HIV职业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4], 广大护理人员面临着艾滋病的挑战及HIV职业性感染的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医务人员应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 加强自我防护, 避免和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 切实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HIV,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理

参考文献

[1]郭瑞章, 刘保池.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HIV的对策[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 1 (5) :344-346.

[2]李红霞, 王燕, 孙佳玲.感染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11) :57-58.

[3]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256-259.

篇9:职业暴露处理经过及整改

及分析整改

一、潘瑶职业暴露事件经过:

2017年1月22日下午约14时,护士**为乙肝小三阳患者***抽取术前血样后,在返回治疗室途中(此时采血针头还未处理,停留在治疗盘内),邀请护士***(主班)陪同一起去给患者***做头孢呋辛药敏试验,***误听为***是让自己去做药敏试验,过来就去接治疗盘,不慎被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立即启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反复挤压伤口旁端,让血液流出,流动水冲洗,然后安尔碘消毒局部,处理完毕报告护士长。

感控科接到报告核实后,于16:00向***主任汇报请示,免费为***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其结果五项均为阴性,经领导审批后,遵医嘱立即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2017年1月23日8:50去海拉尔区胜利社区卫生中心注射乙肝疫苗。

二、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1、当事人***对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

(1)2016年感控科协同护理部开展了《新入职、低年资护士培训》中讲解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2)感控科在2016年继续教育讲座中,讲解了职业安全:医务人员不保,如何保病人?

(3)科室正规培训《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一次,晨会反复强调多次职业安全管理知识。

(4)科室组织学习《安全注射措施》,措施中要求禁止手持利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利器随手传递。

2、护士***违反无菌操作技术,接治疗盘时手触及到了治疗盘内侧。才导致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自己。

3、护士***、***明知患者***是乙肝小三阳病人,采血结束应及时处理针头后,再进行其他治疗。

结论:

1、护士***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2、护士***、***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

三、整改措施:

1、近半年来,我中心发生三起职业暴露事件,必须引起全体职工的高度重视。分析原因都是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或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违反无菌操作规程所致。

2、全体医务人员必须重视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加强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预案和措施的培训、教育和学习。着重学习《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安全注射措施》和《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制度》,制度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好每项工作,措施和预案告诉你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特殊情况发生了怎么处置?

3、为感染性(传染病)住院患者诊疗(手术)时做好职业防护,必要时必须戴防护眼镜,避免职业暴露而造成的损害。

4、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生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做何种操作,一旦使用刀和注射器等利器,使用后不要将利器传递给护士,方便时独自在利器盒上做好针头分离,手术台上利器使用完毕后,直接放在器械托架上并告知护士躲闪,避免刺伤护士,而发生职业暴露。

5、医护人员针对本科室的特点必须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必要时进行操作考核,提高医护的操作技能。

培训要求:不要走过场,不要像读报纸那样轻描淡写读读而已,主讲人要领会主题内容后进行讲解、抓重点、常提问,使全体医务人员都掌握最基本的、日常所需的感染管理知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感控科

篇10: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签名:

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应注意什么?

1、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HIV职业暴露,但事实表明,工作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首先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外,需要替被暴露者保密。

2、暴露发生后如何进行局部处理?

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如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然后用清水、自来水

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3、风险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可以进行一定的估计。一般而言,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为0.33%(1/400~1/300),仅粘膜或皮肤暴露于感染的血液而无局部损伤的情况下,被HIV感染的危险性大约为1/1000或更低,而当深度损伤、损伤器械上见血、器械接触感染者的血管被传染的可能性增大。若做为HIV传染源的病人在2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时,接触者感染HIV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也和接触的血量及含HIV血中病毒载量有关,和接触者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有关。当然,如果暴露后急救处理措施得当,那么危险性则会更低。

4、合理用药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如果风险较大,建议进行阻断治疗。用药方案为双汰芝1粒Bid,连续使用30天。双汰芝为专门用于HIV治疗的抗病毒药,在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传染病专科医院可以获得。如果花钱买,一月的疗程需要1800元人民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获得。需要注意的是,阻断治疗在暴露之后越快越好,最好在24小时以内。超过3天完全没有用。如果没有双汰芝,可以有其它药物代替,建议咨询当地或高一级疾控中心。

5、定期监测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作HIV抗体本

篇11: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手术室工作的特点:紧张、繁忙、长期站立、高度集中、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等特殊性,还有一些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布局设施不够完善,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职业暴露的危险中,所以做好基层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危害因素: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以及由其污染的物品,如手术器械、敷料、布类等。意外针刺伤、刀刃刺伤,其他辅助锐器划伤;术后器械清洗过程中污水或残留在器械表面的血液溅入眼睛;急诊手术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危害:手术室中使用大量消毒剂,如固定病理标本的甲醛泄漏,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致畸、致癌;2%戊二醛用于熏箱熏蒸泄漏,可使人发生过敏、头晕、胸闷、恶心等反应;一次性物品消毒使用的含氯制剂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2.2 挥发性麻醉气体危害:我国普遍采用半紧闭式、禁闭式麻醉装置,但各种原因造成的麻醉气体泄漏,药液洒落及患者术后体内排出的吸入性麻醉药,都会造成手术间空气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都会产生影响,孕妇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环境中,会导致流产、畸形或非自愿性不孕率增加。

1.2.3 废气危害: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均会使人头痛,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1.2.4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肿瘤手术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在配制药物时,吸入还有药物的气溶胶或药液沾染在皮肤上,剂量虽小,但累计可出现骨髓毒性反应等。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 激光的危害:低剂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组织严重损伤、重者视网膜灼伤,出现穿孔、出血;激光会使受照部位的皮肤出现热致红斑,水泡等。

1.3.2 X线的危害:骨科手术大多会使用C臂作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线长期接触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后最常见的改变;X线对胎儿会引起畸形,智力低下和致癌等危害。

1.4 心理性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够,工作负荷过重,常导致忙乱中发生可避免的锐器伤,造成恐惧心理。由于长期的不良刺激和工作压力,使部分人员产生心理疲劳,又因工作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应急性强,工作节奏快、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特征,精神承受多方面的压力。

1.5 生理性危害因素:手术时间长,长时间站立,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饮食不规律,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协助患者摆放体位,术毕搬运患者,搬动极重的骨科器械是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易引起腰肌劳损;手术配合过程中,护士全神贯注的关注于手术,上身前倾,颈部偏转,易引起颈椎病的发生。二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2.1.1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术前看病历,看两对半、HIV是否正常,有异常的做好防护;对于所有急诊手术患者,检查报告未知的对其血液、体液和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手术室护士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戴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护目镜,胶套和双层乳胶手套,有研究显示:当外层手套被刺破时,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作用依然存在,双层手套使工作人员沾染患者的血液危险降低87%。对乙肝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检查报告未知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操作。接触污染物品后,立即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1.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注射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甲型流感型疫苗,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感染。术前自我检查,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不参加手术的洗手配合工作,尤其特殊感染的手术;必须参加手术者需做好包扎,可用透明留置针敷贴贴好破损处,戴双层手套。

2.1.3 规范操作,实施健康教育,医院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活动,提高手术室护士对锐器伤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改变不良操作习惯,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主张单手套针操作,不要徒手掰断或摘取针头,术中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医师时,一时可以用弯盘传递;二是与手术医生协议指定放置锐器的中间区域,让手术医生、洗手护士均能方便的从中拿取锐器,从而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减少锐器损伤。夹取缝针直接用持针器,禁止徒手别回针盒,手术刀片安卸使用持针器,禁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及缝针的血迹,术中使用的缝合针和持针器时残留在针齿上的血液溅入眼内或面部皮肤。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器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清洗器械时佩戴好护目镜,防渗漏的防护围裙、袖套和手套,防止污水溅入眼内及预防手洗器械过程中造成的损伤。

2.1.4 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如血液体液等溅入眼内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点滴含抗生素的眼药水;若发生锐器损伤应迅速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然后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用碘伏进行消毒包扎并做进一步检查,向相关部门汇报。若患者HBV阳性,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在24h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若患者HIV阳性,或可疑HIV及时上报医院根据结果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应正确掌握各类化学消毒性能,使用范围,浓度、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由专人专室现配现用。工作人员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带好口罩,帽子,手套,甚至防护眼罩,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消毒灭菌容器,应密闭,减少空气中的挥发,皮肤黏膜沾染化学消毒剂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甲醛在固定标本时,应密闭好容器,防渗漏。开启熏箱夹取物品时,应带好乳胶手套,口罩内垫纱布或双层口罩,将当天手术需要物品一起取出,减少多次开关造成的戊二醛泄漏;夹取后应关严熏箱门,防止泄漏;建立专人专管,物品使用登记制度。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2.2 麻醉气体的预防:尽量选择精密的循环密闭式麻醉剂,将麻醉废气用管道接至室外,或用麻醉废气过滤器,防止废气在手术间蓄积;术前、术中检查机器的密闭性;加药时,防止麻醉药液洒落,护士在妊娠期间尽量减少接触吸入性麻醉药的机会,加强防护意识。2.2.3 废气的防护:在电刀使用过程中,用吸引器吸走电刀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先接触,防止二氧化碳泄漏,术毕及时关闭二氧化碳容器;关节置换时及时清理干净骨水泥的残留,并将配置液玻璃瓶放入密闭利器盒内,减少空气中暴露。

2.2.4 使用抗肿瘤药物的防护:配置化疗药物前后应洗手,戴一次性帽子、口罩、乳胶手套,穿隔离衣裤,配置时尽量将治疗车靠近手术间排风口,使污染的空气最快的向外弥散,防止药液分子弥散在空气中;使用后的空针应放于密闭容器内;皮肤接触药液后应尽快用大量清水冲洗;不慎溅到眼部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并及时咨询眼科医师以待进一步处理。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 激光的防护:激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操作时佩戴激光防护眼镜,激光机应上锁存放;操作人员应定期作眼底视网膜检查,由专职人员定期检查工作人员的保护装备,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2.3.2 X线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对手术中需要进行C臂透视的,工作人员应穿铅衣,戴铅皮手套,护目镜和铅围脖,固定骨科专用手术间做好铅屏蔽,照射时能回避的工作人员工作,最好不要固定在骨科手术间;对育龄和妊娠妇女应严格加强保护,尽量减少X线造成的危害。

2.4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争取努力改善手术是护士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减少因工作忙碌引起的损伤,提供必要的防护工具,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用具。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统计,使用安全的医疗设备可以减少62%--88%的锐器伤。培养护士最佳心理品质,鼓励护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所有事情都能换位思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舒缓压力的方法。

上一篇:绩效考核申诉表下一篇:立志成才小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