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2024-05-01

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共6篇)

篇1: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1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首段作用 :

(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

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XX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你的 要像 一样。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方法指导:

如:

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

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例

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

三、开头作用

1、引出论点/论题

2、吸引读者、造成悬念

四、论证思路

通过引用(举例„„)引出论题(方向)→ 摆出事实,列举例子加以论证论点 → 强化中心论点

●类型

1、文段作用: 承上启下;照应;强化论点 ●类型

2、顺序能否调换 :(判断)照应开头;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等 ●类型

3、例子特点 : 权威性;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 有说服力 ●类型

4、文段论证优点 : 证明了此段分论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类型

5、本文中心论点 : 开头;标题

五、论点的提出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用心

爱心

专心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篇2: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一、(2015·眉山)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题。

土豪卷土重来

①一个已经走进历史的词汇最近强势归来,该词是土豪,特指无脑消费的人。土豪已无昔日冷峻的阶级斗争色彩,多了很多戏谑和讽刺,可以理解为很土的富豪。

②土豪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先富者炫富、迷恋奢华、讲求面子的悲劣示范效应之外,家庭、学校教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

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土豪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④江苏南通一位男子迎娶青岛新娘,用五百万现金拼成羊肉卷状作为聘礼;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新郎乘坐价值两千万的直升飞机迎娶新娘„„土豪在个人消费方面一掷千金,奢华任性,令人咂舌。而某些官员在公务消费中也是挥金如土。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座驾要用进口车。讲排场,搞攀比,浪费公共资源,滋生贪污腐败,败坏礼会风气。另如在政绩观方面的消费,官员们为了政绩,在地方城市建设中的“大手笔”多如牛毛,五千万元建一座天桥,上百万元建一座星级公厕,几万元换一个路灯。这难道不是铺张浪费的“土豪”消费现象吗?

⑤逐渐滋生的“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英国的高端品牌店内,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他们大多年轻富有,花钱如流水。据调查,一名普通的中国游客,平均在英国消费一千六百英镑(合约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几乎是其他国家游客平均消费水平的三倍,被称为“猎杀中东土豪行动”。此类现象若不禁止,其危害同样令人担忧。

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土豪们不管是贵贱贫富,如此肤浅粗鄙的行为,越来越被社会鄙视和摒弃,毕竟这个时代除了财富,还有更重要的平等、正义和尊严。愿卷土重来的土豪们,早日幡然醒悟。

1.通读全文,土豪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

(1)个人消费方面__(2)公务消费方面__(3)政绩观消费方面__(4)未豪先土的消费方面

2.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通过举中国游客与他国游客在英国消费的例子来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令人担忧”的观点。

3.请联系实际,评价“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

示例:“未豪先土”的消费现象应该得到人们的鄙视和摒弃,作为消费者的中学生,要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不能有超前消费的行为,养成一种理性的消费习惯(联系实际)。

二、(2015·丹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

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横线上。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举例论证(举了莫泊桑在福楼拜教育下,专注于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横线上。

王羲之一生专注于书法,在书法上造诣极深,被后人誉为“书圣”。(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专注于历史研究,完成了“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即可)4.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举李国修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一: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集中注意力专心做那件事。例如:我学了五年围棋,但棋艺一直不理想,原因就是我同时又参加了书法、乒乓球特长班,分散了注意力。__示例二:要想把一件事做好,没有兴趣是不行的。例如:我学了六年钢琴,结果六级也没过,因为学钢琴是妈妈的主意,我毫无兴趣,上课时根本不用心。【围绕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做好一件事需要毅力与恒心;做好一件事要有兴趣;做好一件事需要有一颗淡泊之心;做好一件事需要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提出感受,结合自身生活实际。】

三、(2015·襄阳)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

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的观点。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而且”表递进,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意对即可)5.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篇3: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考点阐释·考情分析】

纵观2014年17套试卷,文言文阅读语料,基本锁定在二十五史,共出现6次,约占三分之一,《宋史》更为突出。

从体裁看,以传记为主,共出现12次,约占70%,大部分出自二十五史。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不再仅仅局限在二十五史,选材视线已逐步进入作家 文集。除了传 记之外,“记”“志”“书”和“序”等体裁亦偶有涉及。

从朝代看,除唐宋外,明清明显增多,尤其是明代,出现高达5次。

但不管怎样,语料只是一个考点载体,重要的是掌握被考查的知识点本身。

从试卷涉及的考点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在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应用、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筛选、文章内容的分析与归纳、文言语句的翻译和句读等六个方面作定格与变化的面向徘徊,偶尔在文章具体的点向设置中运动。

而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应用的考查,重点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其中,难点在一词多义中的熟词生义,词类活用后意义的描述,特别是古今异义中的古义的掌握,命题专家的着力点就在大部分考生在这些问题上出现的失误。

虚词的理解与应用,考点虽少,但错误率较高,主要问题出在词性与用法的共同判断,挂一漏万,特别是介词、副词与连词的区别。问题的源头在于文本与教材之间的迁移,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懂课文本身及考纲规定的虚词考点,以不变应万变。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筛选,实际上是变相考查文言翻译。考生常常因为对句子的理解发生偏差,导致筛选错误,而更多的是因缺乏回归语境的意识,导致对事件发生的主体误解,因张冠李戴而误选。因此,进入语境,注意事件的发出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归纳,主要问题出在对文章理解不透,而文章理解不透又缘于缺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无法准确理解原文,自然无法准确作出判断。

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大多因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的干扰而体悟不透。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17套试卷中,安徽卷最有特色,信息量最大,命题者将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与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设为对比阅读,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求异与求同思维。特别是第6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 文教,奖掖后进。他 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朋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开悟】“待门下学子亲若朋辈”是错误的,原文为“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

【以渔取鱼·反三举一】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1.以形训义

汉字中的形声 字占80% 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对句判断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3.语法推断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4.语境揣摩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 供了一把 准确推断 实词词义 的钥匙。

5.成语印证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 的帮助。例如:势五岳掩赤城(出类萃,超出);胜操并御,芳不得兮(日西山,接近)。括号内成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借助这些词义,就能推断出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二、文言虚词用意推断

1.文意分析

虚词的判别必须依据文本的内容,根据虚词所在句子的内容,结合其所有用法,推断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比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依据句意,我们可以看出“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和“公子亲数存之”之间是转折关系,依据“而”的用法,判断出其在此句中的用法为“连词,表转折”。

2.结构推断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与之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三是依据句子的标志来推断。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代入替换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 虚词的基 本用法和 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其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3通“呵”,译为“喝问”;4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将这些用法和义项一一代入原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例子比照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另外,成语也是很好的比照范例。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古今不同句式的辨析

1.以今析古,掌握规律

以倒装句式为例,其特点是句子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这是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一般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前,如果在它们之后就属于定语后置。同样,介宾短语多放在谓语前做状语,这是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它放在谓语动词后就成了补语,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前,句式才通顺。例如“事急矣,请奉命 ”中加点部分译为“向孙将军求救”;“使负栋之柱,”中加点部分译为“比南亩的农夫还多”。

2.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具体方法是每种特殊句式选取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例如,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须记住三个句子,“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

3.句间对应,把握结构

根据分句间对应词语所表现的意义联系来推断句子结构关系。如“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必欲变法”是假设的条件,“请今日为始”则是在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四、翻译句子的方法

1.添加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词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 “上官”,“才”前省略了 “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 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8.调序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翻译时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

古人在文中善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11.凝缩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五、句读的基本方法

断句、加标点,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 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1.根据词性、语序断句

(1)发语词。文言文中的常用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等,其作用主要是领起句子,断句时要在这些词前断开。

(2)时间词。文言文中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有“是时”“后”“昔者”“日者”“既已”“既而”“向者(乡者)”“俄而 (俄顷)”“方今”“有顷 (顷之、顷间)”“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可以根据这些词语进行断句。

(3)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用于句首有几个特点:1这些词领起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一般都领起一个分句;2复音虚词之前,大多不用主语,主语大部分承前省略;3也有不在这些词前断开的,特别是在短句中。

(4)谦辞。常见的谦辞 有“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妄”“贱妾”“婢子”等。

(5)“故”“然”领句。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然而”常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

(6)方位词。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当它们用于领起句子时,可作为断句的标志。

(7)语气词。文言文中句尾常见的语气词有“与(欤)”“邪(耶)”“乎”“哉”“也”“矣”“焉”“耳”等,这些词之后要断开。

(8)叹词。文言文常见的叹词有“嗟夫”“呜呼”“呜呼哀哉”“嘻”等,断句时,要在这些词前后断开。

(9)呼语。呼语是句子的独立成分,断句时要在其前后断开。

(10)序数词。文言文中序数词有时清晰地标示句子的层次,据此可以断开句子。

2.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子和固定格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抓住这些惯用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3.根据修辞技巧断句

(1)比喻。比喻词往往是比喻句的重要标志。断句时,先断出比喻词,然后找出与之相关的前后句子。

(2)对比。对比论述多出现在古代论说文中,根据对比句的起止可以断句。

(3)顶真。顶真也叫“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一句首尾蝉联的修辞手法。

(4)重复。文言文中重复的修辞方法有词语重复、短语和句子重复以及句式重复几种情况,这是断句的标志之一。断句时,先找到重复的部分,然后找到前后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断出完整的句子。

(5)排比。排比句有几个特点:句子结构相同;每句字数大体相等;常使用一些相同的虚字或重复的词 语。依照这些特点可以进 行断句。

(6)对偶。古文中对偶句使用很多,而且用法灵活,往往重复使用几个虚实,内容相对,甚至词语相对。断句时,可以先把对偶句标出来,再去寻求其他句子的起止。

4.根据对话用语的词语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带有对话标志,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抓住这些对话标志语,可以帮助断句。

5.根据章法特点断句

文言文有一定的章法特点:1开合有序,即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2杂中有整,即诸多的叙事中含有总述性的句子;3纹丝不乱;4错落有致。根据这些章法上的特点,可以理清文章脉络,帮助断句。

6.根据文体特点断句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和归纳的结构特点以及句式严谨的形式特点。叙事性文章内容上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语言灵活,句式变化大。骈体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断句时先在韵脚处断开,然后依对仗、字数等特点逐句断开。韵文有严格的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断句前要熟悉各种韵文的格律,以便顺利断开句子。

7.根据音韵断句

根据音韵,可在韵脚处断句,给标点古籍带来很多方便。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 分任之。”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六、筛选文中信息的基本技巧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阅读浏览的关键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把握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其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

3.把握全文内容,根据语境明辨材料

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的部分,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4.根据材料特点,采用对应、排除、比较法

(1)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两相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2)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

(3)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命题者有时为了照顾选项的和谐统一,并不把符合题干要求的全部内容都归在正确选项,也就是说,正确选项的答案并非包罗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

七、准确把握作者观点与态度的解题方略

1.锁定议论评价性的句子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这些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段材料或整段文章的结尾,考生可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来判断解题。

2.从材料中抽象概括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而曲折,从材料中不能直接找到相关的句子,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文章时,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3.两相对比,排除干扰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1夸大事实,导致谬误;2偷换概念,混淆是非;3正误夹杂,真真假假。考生只要认真研讨语料,把握文章内容,然后两相对比,就不难排除干扰,得出正确答案。

4.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观点与态度

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做到知人论世,既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又了解作 家的思想,则更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谓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孝子,乃为王忠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诺。”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其年遇白公之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天下之勇士也,今将兵,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子也,劫其父以兵。”使人谓申鸣曰:“子与我,则与子分楚国。不与我,则杀乃父。”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则父之子,今则君之臣,已不得为孝子矣,安得不为忠臣乎?”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焉。王归赏之,申鸣曰:“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两全,名不两立,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遂自刎而死。《诗》曰:“进退惟谷。”

(选自《韩诗外传·申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年白公之乱遇:对付。

B其父以兵劫:劫持。

C.子我与:支持。

D.亦何以天下之士哉

示:站在……面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治国养父母2君子学致其道

B.1不与我,则杀父2公教戒汝

C.1安得不为忠臣2时时,不再来

D.1此而生2君子哉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鸣是一位武士,靠种蔬菜花木奉养父母,孝行誉满楚国。

B.申鸣是天下闻名的勇士,他击鼓进 军,杀了白公,可见他是个忠臣。

C.申鸣在孝与忠的二难选择中,最终选择了自杀,可见他的忠不是发自内心。

D.申鸣身上反映出春秋时代“忠”与“孝”两大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刻影响。

4.“进退惟谷”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明肃之 盛,身危志殖。瑶 华失位,又随以斥。治功亟 闻,尹帝之都。闭 奸兴良,稚子歌呼。赫赫之家,万首俯趋。独 绳其私,以走江湖。士争留公,蹈祸不栗。有 危其辞,谒与俱出。风俗之 衰,骇正怡邪。蹇蹇我初,人以疑嗟。力行 不回,慕者兴起。 儒先酋酋,以节相侈。

公之在贬,愈勇为忠。稽 前引古,谊不营躬。外更三 州,施有余泽。如 酾河江,以灌寻尺。宿赃自 解,不以刑加。猾 盗涵仁,终老无邪。讲艺 弦歌,慕来千里。 沟川障泽,田桑有喜。

戎孽猘狂,敢我疆。铸印 刻符,公屏一方。取将于 伍,后常名显。收 士至佐,维邦之彦。声之所 加,虏不敢濒。以 其馀威,走敌完邻。既其无为,饮酒笑歌。 百城晏眠,吏士委蛇。

上嘉曰材,以副枢密。稽 首辞让,至于六七。遂参宰 相,厘我典常。扶 贤赞杰,乱冗除荒。官更于 朝,士变于乡。百 治具修,偷堕勉强。彼阏不 遂,归侍帝侧。卒 屏于外,身屯道塞。谓宜耇 老,尚有以为。神 乎孰忍,使至于斯。盖公 之才,犹不尽试。 肆其经纶,功孰与计?

自公之贵,厩库逾空。夷 其色辞,傲讦以容。化于妇 妾,不靡珠玉。翼 翼公子,敝绨恶粟。闵死怜 穷,惟是之奢。孤 女以嫁,男成厥家。

硕人今亡,邦国之忧。矧 鄙不肖,辱公知尤。承凶万里,不往而留,涕哭驰辞,以赞醪羞。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临川文钞·祭范颍州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危志殖:立。

B.百城眠晏:晚。

C.彼不遂阏:遮蔽。

D.孰于深堙:填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仲淹“名节无亏”的一项是()

1明肃之盛,身危志殖

2治功亟闻,尹帝之都

3独绳其私,以走江湖

4上嘉曰材,以副枢密

5盖公之才,犹不尽试

6孤女以嫁,男成厥家

A.123 B.234

C.345 D.45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是一代宗师,其立志救俗,士人乐以节义与之相交。

B.范仲淹不营谋私利,恪尽职守,虽遭贬斥,却愈勇为忠。

C.范仲淹因由皇帝身边之人之阻挠,才不尽试,导致其晚年无所作为。

D.范仲淹越是显贵,越处之泰然,困内济外,实属难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也始至,疮痍满道。药之养之,内外完好。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孰堙于深?孰锲乎厚?其传甚详,以法永久。

译文: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卿刘侯,监兵于兖之明年,作新基,移旧亭于园池之廉,名之曰“待月”。

一日,燕宾友之酒三行,客有长揖主人,请问待月之旨。答曰:“先是署有西园,园有旧亭,昔人尸之,荒榛与并;栖鸡于垣,闲马于楹,或寝以羊,或宿以兵。有风至止,林簌少清;有月来思,池光不盈。”一日植足于园,纵观而叹曰:“景物否闭久矣!将祈泰于予乎?”由是呼卒夫,具畚掬,辇粪秽,鉏蒿茅。一之日培竹与松,育美材也;二之日浚池及泉,养清德也;三之日因池土以封其基;四之日即亭材而广其构。不役于民,不扰于公,以溃于厥成。鲁山岩岩,惠我苍翠;鲁水汤汤,遗予潺湲。夫亭以池迁,尽能事也;月以水鉴,取善类也。予今是亭,西南去天,空旷千尺,不植草木,为月之地。若秋之夕,夏之夜,素魄初上,纳于清池,婵娟沦涟,相与为一,如金在镕,如圭在磨。忽忆湘江之流,若洞庭之波。登新亭,对斯景,发吾人浩歌,则待月之名,不曰当欤?”

主人之词既毕,客有举觞而言曰:“春卿,吾闻士闲燕,相与言,则及仁与义。又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远者大者。内则思建明堂,兴辟雍,与三代之故事;外则思复河湟,平蓟壤,绩唐汉之 旧服。用之则为事业,为功名,垂光册书;不用之则有孚在道,以畜其实。与夫宴安之流,游西园,寝北堂,同心而异志焉。”

主人曰:“晋人善祷,或讥轮奂;周人落成,祇美寝兴。吾子博我以王道,勤我以功名。君之言,古人不如。”顾谓牧曰:“先生业文,为我书今日宾主之辞,与亭成之岁月。”牧固不让云。

(宋·刘牧《待月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潺湲遗:赠送。

B之则为事业用:任用。

C.有在道孚:符合。

D.吾子我以王道博:获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待月”旨意的一组是()

1有月来思,池光不盈

2一之日培竹与松,育美材也

3二之日浚池及泉,养清德也

4鲁山岩岩,惠我苍翠

5鲁水汤汤,遗予潺湲

6月以水鉴,取善类也

A.123 B.456

C.135 D.23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远大者”,语出《汝语·子张》,与原文相同,意思是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散在人间,贤能的人能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 只抓些末节。

B.“有孚在道”意即志在济物,心有公诚,著信于正道,以积聚实力。

C.在刘春卿看来,大家的言辞胜过古人,使他获得了仁义治天下的王道。

D.作者通过客人与主人的谈话,交代了待月亭落成的时间及旨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周公之宇,仲尼之乡,圣贤遗迹,尽图于壁,若有神物 阴来相之,咸疑化工 私以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今揭亭待清月,宜乎礼贤材、广宾友、求仁义之说,与文武之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呜呼!同甫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方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同甫之志,平盖万夫。横渠少日,慷慨是须。拟将十万,登封狼胥。 彼臧马辈,殆其庸奴。

天于同甫,既丰厥廪。智 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 遇,岂愧衡尹?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 豪,跌宕四出。要 其所厌,千人一律。不然少贬,动顾规检。至今海内,能诵三书。世 无杨意,孰主相如?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 皆欲杀,我独怜才。脱廷尉 系,先多士鸣。耿 耿未阻,厥身浸宏。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亦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

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吴入蜀之休绩?太原决胜,即异时落魄之齐贤。今同甫发策大廷,天子亲寘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

闽浙相望,音问未绝。子 胡一病,遽与我诀。呜呼同甫,而止是耶?千里寓词,知悲之无益,而涕而不已。呜呼同甫,尚或临监之否!

(选自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是须:期待。

B.脱廷尉系:拘囚。

C.所不能自为者天之年靳:奚落。

D.尚或临之否监:察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同甫文才的一组是()

1同甫之才,落笔千言

2俊丽雄伟,珠明玉坚

3人方窘步,我则沛然

4横渠少日,慷慨是须

5彼臧马辈,殆其庸奴

6世无杨意,孰主相如

A.135 B.246

C.123 D.45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同甫志向远大,连臧宫、马援这样的名将都等闲视之。

B.陈同甫最厌恶南宋朝廷上下空谈性理,于事无补。

C.全文始终贯注着对挚友 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哀叹、痛惜之情,更随处弥漫着“世无杨意,孰主相如”的不平之气。

D.文中笔墨所向之处,文随情变,句式随意,议论风生,风格沉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能之,同甫非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同甫之约处,孰不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濯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虞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父汲,黄冈尉。娶杨氏,国子祭酒文仲妇。

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欧苏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 诸经,通其大义矣。……

左丞董士选自江西除南行台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初,始至京师。以大臣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丁内艰,服除,再为助教,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仁宗在东宫,传旨谕集,勿竟其事,集以刘生失礼状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刘生,仁宗更以集为贤。……

朝廷方以科举取士,说者谓治平可力致,集独以谓当治其源。迁集贤修撰,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尝对左右叹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 未显擢尔。”会 晏驾,不及用。……

文宗在潜邸,已知集名,既即位,命集仍兼经筵。尝以先世坟墓在吴、越者,岁久湮没,乞一郡自便。帝 曰:“尔材何不 堪,顾今未可 去尔。”除奎章阁侍读学士。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仿唐、宋《会要》,修《经世大典》,命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既上进,以目疾丐解职,不允,乃举治书侍御史马祖常自代,不报。

御史中丞赵世安乘间为集请曰:“虞伯生久居京师,甚贫,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医。”帝怒曰:“一虞伯生,汝辈不容耶!”帝方向用文学,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故重听其去。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或随事规谏,出不语人。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家人见其然,不敢问其故也。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选自《元史·虞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长沙比:等到。

B.集家塾延:邀请。

C.虽以训为职迪:道理。

D.内艰丁:遭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大臣荐2天得之高

B.1书成2此非徒温雅,别见孝悌之性

C.1重听其去2彼竭我盈,克之

D.1随事规谏2异二者之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虽以教诲启迪他人为业,但自己更加注重自我充实。

B.虞集认为国学是礼义产生之地,应加强治理,用以教育大众。

C.虞集认为学校是读书人接受教育以使之具有道德、成为人才的地方。

D.虞集对皇命的劝谏有时不被皇帝接受,这是他请求辞职的根本原因。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 门下卒业,他馆生多 相率诣集请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然集遇其人,未尝少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手教言者是也。人才如其面,岂不然?岂不然?此正人才 所以绝胜。彼 其时,何时欤?

高者成峰陵,碓者成川流,娴者成阡陌,幽者成蹊径,驶者成泷湍,险者成峒谷,平者成原陆,纯者成人民,驳者成鳞角,怪者成精魅,和者成参苓,华者成梅芝,戾者成棘刺,朴者成稻桑,毒者成砒附,重者成钟彝,英者成珠玉,润者成云霞,闲者成丘垤,拙者成嵔嶵,皆天地国家之所养也,日月之所煦也,山川之所咻也。

将日月之光,久于照而少休欤?将山川之气,久于施而少浮欤?遂乃缚草 为形,实之腐肉,教之拜起,以充满于朝市。风且起,一旦荒忽飞扬,化而为沙泥。子列子有言:君子化猿化鹤,小人化虫化沙。等化乎?然而猿鹤似贤矣。噫戏!噫戏!

(选自龚自珍《与人笺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正人才所以

绝胜:优秀众多。

B.又养之于国

国人:泛指社会上的人。

C.久于照而欤?

少休:很少停止。

D.一旦飞扬

荒忽:隐约不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此正人才绝胜

2偷本非礼不拜

B.1士大夫暇日养子弟之性情

2高帝使哙相国击燕

C.1遂缚草为刑

2不改过自新,益骄恣

D.1然而猿鹤似贤

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千差万别的人才。

B.盛世各类人才自然成长,各尽其用。

C.衰世英才 遭受摧残,腐朽庸才 祸害国家。

D.作者讽刺清王朝的用人路线,但看不出自己对人才解放的思想。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上优闲,海宇平康,山川清淑,家世久长,人心皆定,士大夫以暇日养子弟之性情,既养之于家,国人又养之于国,天胎地息,以深以安,于是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幔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睪如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成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树一帜。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垒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清·袁枚《游武夷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山者之最也洵:远离。

B.万怪腾踔:跳。

C.无散笔,故紧遒:聚集。

D.笔记之援:拿。

2.下列有关武夷山的比喻,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獉

B.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

C.又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成形。

D.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欲上楼。

3.在作者看来,武夷山最为别树一帜的特点是什么?(限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付,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余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 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 止。是岁尽五 月而止。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 循,民尤以为 得其依归。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在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唐宋八大家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于官者廪:仓库。

B.沟防构筑可居使治之者几所僦:雇用。

C.民不幸旱疫罹:遭受。

D.之实在于身者岂弟:同“恺悌”,慈祥和蔼。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赵公赈灾经验的一组是()

1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2使各书以付,而谨其备

3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4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5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

6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A.135 B.246

C.123 D.45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具有实用价值,不仅可补旧史之略,而且总结了赈灾的经验,但对“有志于民者”并未提供实例。

B.“不习而有 为,与夫素得 之者,则有间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动机。

C.文章前面叙饥叙疫,条列井井,笔力直可作史,之后忽发议论,一气数折,波澜不穷,又是论家高手。

D.作者早先做过越州通判,当时也曾主持过救灾工作,熟悉当地的地理和民情,故文无虚语,意在其法传之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非便 文者,公一以自 任,不以累其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经营绥辑 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也。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亲友强之赴举,一上即止。裴相公休观察湖南,厚礼延致之郡中,尝勉之曰:”大中八年,以草泽臣来京,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篇,休适入相,复论荐,上悦之,敕授弘文馆校书郎。李频使君,呼为从兄。归湘中,题诗二妃庙,是暮宿山舍,梦见二女子来曰:“儿娥皇、女英也,承君佳句徽佩,将游于汗漫,愿相从也。”俄而影灭。群玉自是郁郁,岁余而卒。段成式为诗哭曰:“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 台?”今有诗三 卷、后集五卷,行世。

夫澄浦,古骚人之国,屈平仕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赋为《离骚》。骚,愁也。委身鱼腹,魂招不来。芳草萎萧,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群玉继禀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望涔阳之亡极,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选自《唐才子传·李群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吟咏自适:满足。

B.厚礼致之郡中延:邀请。

C.杜兰之绪馨挹:酌取。

D.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立制:风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名高身不知

2知文不知武

B.1子行矣

2今欲举大事,将非人不可

C.1草泽臣来京

2楚人伐宋救郑

D.1又何怀故都

2美哉,山河之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友们强迫李群玉赴长安应举,他只去考了一次就再也不去了,是因为他生性旷达放逸,不喜欢奔走官场。

B.“王、谢子弟”,六朝时王姓、谢姓世代为大家贵族,故常并称。两家弟子风流倜傥,有名士风度,不少人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如书法家王羲之、山水诗人谢眺等。

C.“人不知而不恤”,语出《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看取浅深愁”意为试看忧愁与之相比谁浅谁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士被褐怀玉,浮云富贵,名高而身不知,神宝宁久弃荒途?子其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矣哉,国无人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奚独一时而然也”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陆羽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 学,愧一事不 尽其妙。性恢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 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山 寺,唯纱巾藤 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茶毕,命奴子与 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 之乡,辕门当节 钺之重。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一事不尽其妙愧:感到惭愧。

B.少年优人中匿:隐藏。

C.与人,虽阻虎狼不避也期:约会。

D.茶家以瓷陶羽形鬻:买。

2.下列成语中“推”字的意义与文中“解衣推食”中“推”字相同的一项是()

A.推己及人B.推襟送抱

C.推心置腹D.推燥居湿

3.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陆羽“洁其行而秽其迹”的一组是()

A.1及长,耻从削发

2闻人善,若在己

B.1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

2性恢谐,少年匿优人中

C.1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2羽嗜茶,造妙理

D.1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2君子究孔、释之名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名字源于 《易经》爻辞之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B.陆羽品行俱善,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只要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

C.陆羽与皎然是忘言之交,当时人们把陆羽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他并未避世。

D.陆羽不仅精通茶道,还推究儒佛二理,穷尽诗歌的丽则。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译文

一、1.A(遇:正逢)

2.A(A项,12连词,以便。B项,1称对方的父亲;2父亲的自称。C项,1语气词,表反问语气;2语气词,表感叹。D项,1像;2指示代词,这个人)

3.C(后半句属无中生有,与原文不符)

4.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附译文:

楚国有一位武士叫申鸣,靠种蔬菜花木奉养父母,孝行传遍楚国。楚王召他做官,申鸣谢绝了。他的父亲说:“国王想任用你,为什么辞谢了呢?”申鸣说:“为什么不当孝子,反而去做国王的忠臣呢?”他父亲说:“如果你得到国家俸禄,在朝廷中有一席地位,你满意,我也不愁了。我希望你去赴任。”申鸣说:“是!”于是去朝廷听命。楚王任命他为左司马。这一年正逢白公作乱,杀害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就带兵包围他们。白公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闻名的勇士,现在他挂帅,怎么办?”石乞说:“我听说申鸣是个孝子,我们可派兵劫持他父亲。”白公派人对申鸣说:“你如果协助我,我就和你分享楚国,你如果不协助我,就杀你父亲。”申鸣流着泪回答说:“起先我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国君的大臣,既然当不成孝子了,怎么能不做忠臣呢?”拿起鼓槌击鼓进军,终于杀了白公。他父亲也因此丧生。回朝之后国王赏赐他,申鸣说:“拿着国君的俸禄,却逃避国君的患难,不是忠臣。执行国君的法律,却害了自己的父 亲,又不是孝子。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忠孝之名不能并列,可悲啊!像这样活着,又有什么脸面站在天下人面前呢!”于是自杀。《诗经》所说“进退惟谷”正是指这类情况。

二、1.B(晏:平静)

2.A(12 3 述其名节,4 述其才品,5 赞其才品,6叹其美德)

3.C(后半句属添加内容,文中涉及“人 们都说范仲淹在晚年会有所作为”)

4.(1)当 初 您 刚 到 边 境 时,疮 痍 满 目。后来,边境在您的整顿治理之下变得内外完好。

(2)什么东西能埋得深?什么东西能刻得厚?可以详尽记载你的所作所为,以便让后世永远效法。

附译文:

唉!范公您是一代宗师,从始至终,名节无亏。明肃太后垂帘听政时,您身处危境仍直言进谏。郭皇后被废时,你又因直言进谏遭到贬斥。您在任开封府尹时政绩、德声屡屡播于天下,杜绝奸恶,扶植善良,连儿童都称颂您。对于万众趋附的显贵,您也敢绳之以法,结果再次遭到贬斥。大臣们都要求将您留下,不怕因此祸及己身,甚至有人请求和您一起出贬。现在风俗败坏,使正人君子害怕,邪恶小人高兴。您不顾别人的怀疑、嗟叹,立志救俗,并力行不回。敬慕您的人因此出现,众多的士人以节义与您相交。

你遭贬斥之后,更加勇敢忠诚。您并不为自己营谋,而是根据古人之道恪尽职守。连换三个州,您都治理得很好,留下厚泽。这好比是用疏导江河的才能来治理几尺长的小沟渠。不用施刑,那些惯犯主动自首;狡猾的大盗有感于您的恩德,终生不再做坏事。讲求宣传礼乐教化,千里之外的人都慕名而来。山川水利得到治理,农业获得了丰收。

西夏犯边,您为大将,镇守一方。您从行伍中、士人中选拔的将领,后来都名扬天下,成为一时杰出的人才。威名之下,敌虏不敢犯边;并依靠您的余威吓走了敌人,保存了邻国。当初您刚到边境时,疮痍满目;后来,边境在您的整顿治理之下变得内外完好。既然边境无事,您便饮酒高歌。边境百城的百姓得以安眠,将士们也都很安闲自在。

皇上称赞您有才,让您任枢密副使,但您多次请求辞免。于是拜您为参知政事,整顿法度。你扶持、帮助贤才,废除混乱、烦冗的种种弊病。朝廷的官员更换了,士人在乡下也有 了变化。众多的政事得到整顿,苟且懒惰的人也振作了起来。但因皇帝身边的人阻挠,使您再次被贬斥出京。人们都说您在晚年还会有所作为。神怎么能忍心将您陷于这样的境地?您的才能还没全部施展出来,如果让您放开手脚治理国家,那么您将取得的功绩,有谁比得了呢?

自从您显贵以来,家中的财 用更加困 乏,但你对这些 处之自然。 家中的妇 女受到感化,都不戴首饰;您恭敬谨慎的儿 子也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 饭。但您对 死者和穷 人的同情、赈济却 如此奢侈,使孤女能 够出嫁,孤儿得以成家。什么东西能埋得 深?什么东西 能刻得厚?可以详尽 记载您的 所作所为,以便让后世永远效法。

贤德之人去世是国家的重大损失,何况我曾受您知遇之恩。万里之外接到您 去世的噩耗,不能亲往祭吊,我只能哭着送去这篇祭文,以助祭奠之用。

三、1.C(孚:诚信)

2.D(1写西园的衰败,236正是“待月”之旨意,45写鲁山与鲁水)

3.A(两句意思略有不同,文中未涉及选项中最后一句)

4.(1)又将周公的庙宇、孔子的故乡、圣贤的故事,全画在亭子的墙壁上,好像有神灵暗中相助,都猜测是天工私下给予帮助。

(2)您今天为亭子揭幕,等候清月东升,符合礼贤材、广兵友、求取仁义之说 和文治武 功之用。

附译文:

刘春卿先生到兖州任监军的第二年,在官署筑起新基址,把旧亭子移建在花园水池边上,取名为待月亭。

一天,主人宴请客人的酒已过三巡,客人中有人拱手长揖问主人将新亭取名“待月”的旨意何在。主人回答说:“原来这里是官署中的一个西花园,园里有座旧亭子,过去的主人 不加管理,园内一片荒芜和灌木丛,围墙边垒 起了鸡窝,厅堂成了马棚,有时圈羊,有时驻兵。风一吹,林木一片喧嚣;月亮升起来,池水里的月光也不圆满。有一天,我驻足于花园,放眼远望,感慨地叹息说,‘园内的景物闭塞已经很久了,或许在向我祈求平安罢?’由此,我就叫来差役,准备盛土和抬土的工具,用车子运走粪土垃圾,铲除了杂草。第一天,栽培竹和松,是培育良材的意思;第二天,疏浚了泉眼和水池,是涵养高洁品德的意思;第三天,用池中的淤泥堆积为亭子的土基;第四天就着旧亭子的木材,扩大了亭子的面积。不动用民工,不干扰公务,终于把它建成。高高的鲁山,赠我以苍翠的山色;浩浩荡荡的鲁水,赐我以潺湲的水光。又将周公的庙宇、孔子的故乡、圣贤的故事,全画在亭子的墙壁上,好像有神灵暗中相助,都猜测是天工私下给以帮助。将亭子迁移到池边,这是尽我所能之事;月光映入水中,是我求取有德之 士的心意。我今日建造的这个亭子在水池的西南方,距天空千尺,一片空旷,不种植草木,是赏月之地。假若秋季的晚上、夏天的深夜,圆月初升,映入清池,月光明媚,水波起伏,交融在一起,如同正在溶化的金液,正在磨砺的圭板,使人忽然想起湘江的流水、洞庭湖的清波。登临新亭,面对此景,引得我们 放声高歌,那么取名 ‘待月亭’,不是很恰当吗?”

主人的话说完了,客人中有的举杯说:“春卿,我听说读书人闲燕之时,凑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都是仁和义的问题。又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散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记住了它的远大之处。您今天为亭子揭幕,等候清月东升,正符合礼贤材、广宾友、求取仁义之说和文治武功之用。内部则修建明堂,兴办学校,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旧例;外部则想着收复河湟之地,平定蓟州之域,继续和恢复唐汉旧有的属地。朝廷用你,你就成就一番事业,求取功名,光耀史册;不用你,你能志在济物,心存公诚,著信于正道,以积聚实力。与那些贪图安逸快乐之辈游西园、寝北堂,心相同而志向不同呀!”

主人说:“晋人善于 祈祷,有人用‘轮 焉奂焉’来讽刺他;周代人宫室落成,只称赞它便于起居。各位先生使我获得了王道,尽力去争求功名。你们的言辞,胜过古人。”回转头又对我说:“先生的事业就是作文章的,请您为我写出今天客人和主人的谈话以及待月亭落成的年月。”我固然不会推辞。

四、1.C(靳:吝惜)

2.C(12 3 颂其文才,4 说其等 待 机会,5指其志向远大,6叹其无人引荐)

3.D(“风格沉郁”不妥,应为“风格雄健”)

4.(1)可 惜 别 人 能 做 到 的,却 是 同 甫 的短处。

(2)当同甫穷居不得志时,谁不埋怨当政者是手里握有美玉却不把它展现出来。

(3)从今往后,想和你一起在鹅湖的树荫下休憩,舀瓢泉之水同饮,长歌相和,畅谈时事,还可能吗?

附译文:

唉!同甫的文才,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文笔潇洒俊丽,雄壮宏伟,像珍珠一般明润,像玉石一般坚实。别人才思枯竭、无从下笔时,同甫却才思横溢、文如泉涌。即使是庄子、李白,岂敢领先同甫一步!同甫的大志,可谓超越凡人。像张载年轻时那样,等待实现慷慨之志的机会。计划率领十万兵马,像霍去病那样建立显赫武功。连臧 宫、马援这样 的名将都 等闲视之。

上天已经赋予同甫很多优秀的才能。他的智谋才略恣意萌生,议论国事如烈风凛然,严肃而令人敬畏。假使同甫能早日得到重用,他难道会愧对衡尹吗?可是同甫年过五十,还是一介布衣。有时他恃才放旷,处处豪放不拘。概括说来,他最厌恶的,就是人人空谈性理。如果稍稍有所约束收敛,言行循规守矩,他就不会不得志了。可惜别人能做到的,却是同甫的短处。到如今,天下仍然传诵着他的三封奏章,世上却再也没有杨意,谁还能在皇帝面前引荐同甫呢?中年他又经历艰难困苦,如履薄冰陡崖。别人都说他该杀,只有我爱惜他这个人才。摆脱官府的拘禁后,他在众多士人中领先出名。他的忠诚没有被压抑下去,他的声名更加宏大。世上还不理解同甫的人,到这时更会相信同甫是天底下崇高的人了。

唉!人才难得,自古就是这样。但是所难之处还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不被重用。假使乖崖公张咏没有遇上明主,怎么能有征吴入蜀的美绩?因遇上宋太宗而在太原运 筹帷幄的,就是先前落魄潦倒的张齐贤。当同甫穷居不得志时,谁不埋怨当政者手里握有美玉却不把它展现出来?现在同甫在朝堂上献策,天子亲自擢他为第一,这的确是不用担忧同甫不被任用;而以同甫的才能与志向,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件做不到,然而不能自己掌握的是上下吝惜的年寿!

我在福建,你在浙江,我们两相眺望,音讯与书信不断。为何你病了一场,就突然和我永别。唉!同甫啊!我们的交情竟然到此结束了吗?从今往后,想和你一起在鹅湖的树荫下休憩,舀瓢泉之水同饮,长歌相和,畅谈时事,还可能吗?我在千里之外撰写祭文,寄托哀思,明知悲伤徒劳无补,但眼泪无法抑制。唉!同甫啊!或许你会降临看看吧。

五、1.C(迪:开导)

2.C(C项,1 2连词,所以。A项,1介词,因为,2连词,因而;B项,1副词,才,2连词,而且;D项,1连词,或者,2副词,也许)

3.D(眼睛有病是根本原因)

4.(1)虞集被任命为国子助教,便以师道为己任,各位学生回家之后,常常是带着策论到他的门下请教以完成学业,其他学馆的学生也多来向虞集登门请教。

(2)这些想法失灵后,他们便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他讥笑皇帝,幸亏皇帝察知事出有因,因此他们的诬陷才没能得逞,可是虞集遇到那些人,未尝有一点变化。

附译文:

虞集,字伯生,是宋朝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虞集的父亲是虞汲,曾任黄冈县尉。虞汲娶杨氏,杨氏是国子祭酒杨文仲的女儿。

虞集三岁时便知道读书,乙亥年(至元十二年,1275年)时,虞汲带着家眷奔向两广一带,战乱中没有什么书籍可携带,杨氏便口授《论语》、《孟子》、《左传》以及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给虞集,他听了以后总能背诵下来。等到到了长沙,向外面的教师请教,才开始得到刻 本的图书,此时虞集已经读完了各种经书,了解了那些书的大意了。……

左丞董士选从江西调任南行台中丞,邀请虞集在自己家中教私塾。大德初年,虞集才初次来到京城。由于大臣的推荐,虞集被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他虽然以教诲启迪他人为职业,而自己也更加自我充实,不敢有丝毫闲暇和安逸。虞集被任命为国子助教,便以师道为己任,各位学生回家之后,常常是带着策论到他的门下请教以完成学业,其他学馆的学生也多来向虞集登门请教。他母亲去世了,虞集守孝完毕之后,再次担任助教,又被任命为博士。他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位姓刘的学生,因醉酒在祭祀过程中失礼,虞集将这件事告诉诸位学监,请求开除刘生的学籍。大臣中有为刘生说情的,虞集坚持不同意宽恕,说:“国学,是礼义所产生的地方,这里不能治理,用什么来教育大众!”仁宗在东宫,传旨意告诉虞集,不要深究此事。虞集把刘生失礼的表现上奏,交由詹事院处理,詹事院终于开除了刘生。仁宗更认 为虞集是 贤人。……

朝廷刚刚以科举取士,有人说可以用武力得到安定和太平,只有虞集认为应当治理事务的根源。虞集升任为集贤院修撰,因集众商议学校之事,虞集上奏说:“师道确立则善人就会多起来,学校是读书人接受教育以使之具有道德、成为人才的地方。……”皇祐六年(1319),虞集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经对左右的人慨叹道:“儒家的学者都得到了任用,只有虞伯生没有明显地被提拔重用。”恰逢仁宗去世,没有来得及任用虞集。……

文宗在未做太子时,已经知道了虞集的声名,即皇帝位后,任命虞集仍然兼任经筵。虞集曾经因先辈的坟墓在江苏、浙江一带,年代久了已被埋没,请求在那个地区的某一郡做地方官以便自己解决这件事情。皇帝说:“凭你的才能,有什么不能胜任的,但现在你还不可以离开朝廷。”任命他为奎章阁侍读学士。

皇帝有命令,收集整理本朝的典制和掌故,仿照唐朝、宋朝《会要》,编纂《经世大典》,命令虞集和中书省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回乡,虞集独自领导这件事,又过了一年,书编纂完成,共800函,将书呈献给皇帝。以眼睛有病为理由请求辞职,皇帝不批准,虞集于是推荐治书御史马祖常代替自己,皇帝没有答复他。

御史中丞赵世安乘 机为虞集 向皇帝请 求说:“虞伯生长期居住在京城,非常贫穷,眼睛又有病,有幸得到一个到外省做官的机会,便于他治病。”皇帝发怒说:“一个虞伯生,你们这些人都不能容吗!”皇帝正准备任用文章博学之士,因为虞集才高博学,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不合宜的,一时间记载典章制度等重要的大部头的书籍,都出自虞集之手,所以皇帝不愿意听说他离去。虞集每逢按照皇帝的命令有所著述,必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国家安定与荒乱的原因,来从容、委婉地劝告、批评皇 帝,希望他有 所觉悟。虞集接受皇帝询问关于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曲折婉转地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规劝讽谏皇帝,出朝廷后不将这些情况告诉别人。虞集对皇帝的劝谏有时不被皇帝接受,他回家后闷闷不乐,家里人见他这样,不敢问是什么缘故。当时世家贵族的子孙因才华名声而被提拔任用者很多,怕虞集一天比一天更加受到皇帝的赏识,常常想办法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这些想法失灵后,他们便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他讥笑皇帝,幸亏皇帝察知事出有因,因此他们的诬陷才没能得逞,可是虞集遇到那些人,未尝有一点变化。

六、1.C(少休:稍稍停止)

2.D(D项,1 2语气词,表已然,相当于“了”。A项,1……的原因,2用在下半句,表结果;B项,1介词,用,2介词,表示凭借……身份;C项,1连词,才,2副词,却)

3.D(后半句不妥,应为:也表现了作者自己主张人才解放的积极思想)

4.帝王优游安闲,天下太平康乐,山河清明澄澈,家阀世系长久相传,人心都得以安定。士大夫利用空闲的日子培养子弟的性情,这些年轻人既在家里得到培养,又得到国家社会的培养,受到天地环境的孕育熏陶,形成他们深厚而安稳的惰性,于是各人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成就为各种人才。

附译文:

来信所谈的是正确的。人的才能就像人的面孔,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正是人才所以优秀众多的原因。那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帝王优游安闲,天下太平康乐,山河清明澄澈,家阀世系长久相传,人心都得 以安定。士大夫利用空闲的日子培养子弟的性情,这些年轻人既在家里得到培养,又得到国家社会的培养,受到天地环境的孕育熏陶,形成他们深厚而安稳的惰性,于是各人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成就为各种人才。

高傲的成为崇山峻岭,勤奋的成为大河流水,文雅的成为田间阡陌,幽静的成为 深山小路,急躁的成为飞水急流,深险的成为 山洞峡谷,坦荡的成为大地平原,纯洁的成为 普通百姓,驳杂的成为游鱼走兽,怪异的成为 妖怪精灵,和善的成为人参茯苓,荣光的成为 梅花芝兰,乖戾的成为荆条棘刺,朴素的成为 禾稻桑树,刚烈的成为砒霜附子,庄重的成为 钟鼎祭器,精粹的成为珍珠宝玉,和润的成为 行云彩霞,简慢的成为沙丘土堆,笨拙的成为 崎岖山路,这些都是天地国家所养育,日月光辉 所照耀,山河气息所吹拂出来的。

大概日月的光辉,因为照射太久而要稍微停止片刻吧?大概山河的气息,因为吹拂太久而要暂时飘散游离吧?于是就有人把杂草捆扎成人的形状,里面填满了烂肉,教它们跪 拜起立,让它们充塞于朝廷、社会。然而急风将起,有朝一日就会把它们吹成一片混沌,随风飞扬,化成泥沙。列子说:君子化成猿猴和仙鹤,小人化成昆虫和泥沙。同样都是变化吧!然而化成猿鹤似乎好一些了。唉啊!唉啊!

七、1.A(洵:实在)

2.D(这句是说月亮像万怪,不能把万怪理解为主体)

3.武夷山曲折、奇峭、新颖、紧凑。

4.(1)我暗自发笑,人要是自逞其势,上天必要夭折他,只有山可以任凭它绵延耸立,凌逼莽莽的苍穹,但上天并不发怒,这是为什么呢?

(2)我自以为年老体衰,看情形是无法再到别的山了,能够到这武夷山,的确叹为观止。

附译文:

大凡人们在陆地上行走就容易疲劳,而乘船走水路就安逸多了。但是游山的人往往大多在陆地上行走而从水路乘船较少。唯独武夷山两山之间夹着一道溪水,乘一叶扁舟逆水牵拉而上,溪流湍急,增添了行 船的声响。游 客或坐,或卧,或游乐,随心所欲,而奇景尽收眼底,确实是游山之人最称心的了。

我在武夷宫住了一宿,从幔亭峰下来,登上了船,对导游的人说:“这山有九曲溪,每过一曲,你务必告诉我。”于是沿第一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比肩而立,高高耸立。沿着二曲到了铁城嶂,那山峦像长长的屏风列队遮拦,连飞鸟也难飞越。沿第三曲到了虹桥岩,岩洞中托起千百根木柱横拱,横七竖八,不腐朽,也不倾斜。沿着四、五曲到了文公书院。顺着六曲到了晒布崖,这山崖极为陡峭,就像用倚天长剑截断山石成为城墙似的,高耸壁立,那气势似乎要奔驰远去而不可遏止。我暗自发笑,人要是自逞其势,上天必要夭折他,只有山可以任凭它绵延耸立,凌逼莽莽的苍穹,但上天并不发怒,这是为什么呢?沿着第七曲到了天游峰,山愈发高耸,山路愈发险窄,竹林树木愈茂密。只见一座楼阁凌空而起,众山都罗列在它的下面,如同张开周代的诸侯朝见天子的图画,四面八方的群臣都跪拜在天子的脚下;又如同大禹铸造的九个巨鼎,也像水怪山精,一个个气宇不凡,惟妙惟肖。这天晚上,月亮皎洁,三更时起大风,就像万千精怪腾起跳跃,要爬上高楼。揭炼道师擅长诗文,与他谈诗,直到蜡烛灭了,才立即就眠。一夜魂魄十分不安,犹往来于烟云间。次早到了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听说第九曲没有奇特风光,便从伏虎岩返回。

嘻!我是学过古文 的人。若以文 章比喻山,武夷山不直率,所以曲折;不平铺直叙,所以奇峭;不重复,所以新颖;不松散,所以紧凑。不必引述那些灵仙缥缈的故事为武夷山称道,而它的超群隽秀的气概,自在南北名山之外别树一帜。我自以为年老体衰,看情形是无法再到别的山了,能够到这武夷山,的确叹为观止。但是见识肤浅的人却说我康健,劝我作游崆峒山、峨眉山的打算,不知道王公贵族也只不过在庭院中用小小的石头垒假山、开凿一亩大的池塘,他们尚且不能够游南北名山,而我只是个平民百姓,头发脱落,人已老迈,游遍东南山川,还不满足吗?于是提笔记述这武夷山之游,以这次游山为幸,也从此以后停止游览山水了。

八、1.A(廪:用如动词,发给仓粮)

2.C(1234都符合题意,56就其忠直准则与纯正行迹及其自身所秉具的平易品质而言)

3.A(应为“给‘有志于民者’提供了珍贵的实例”)

4.(1)事情有与法令条文相抵触的地方,赵公完全由个人承担,决不拿它牵累自己的下属。

(2)赵公在谋划部署、安和民众、事分先后、善始善终这诸多方面间的举措,真真曲折辗转,细微详尽,没有一项不周全的。

附译文:

熙宁八年(1075)夏季,吴越地区旱灾十分严重。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在州民尚未遭受饥荒折磨之前,就下达文书,询问下属各县:旱灾所蔓延到的地方,共有多少个乡;百姓有能力自己解决粮食的人家,共有多少户;应当由公家发给粮食救济的人,共有多少;沟渠堤防和营筑工程可以雇用民众让他们来修造的,共有多少处;库存钱币和官仓储米可以用来发放的,共有多少数目;富人能够通过募捐拿出粮米来的,共有多少家;和尚道士食用的余粮登记在账本上的,还实存多少石。所有这些,都责成各县分别写出书面材料来逐项上报,由此而使救灾的准备万无一失。

越州州县的官吏造册登记百姓中孤寡、年老、患病、体弱而没能力自己解决粮食的人,共两万一千九百多人,拿来禀报。按照旧例规定,官府每年开仓救济穷人,应当发放粮米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集富人所缴纳的以及和尚道士所食用的余粮,又获得谷米四万八千余石,用来补助救济的需用,让从十月初一这天起,每人按一天一升米来领受,幼儿小孩为半升。因担心州县民众领米时相互践踏,就叫领米的人分成男女隔日来领,每人一次领受两天的口粮定量。因担心饥民眼看会流离逃亡,就在城内、集市、郊外、田野设立发放粮米的场所共计五十七处,使人们各自按哪里近便就去哪里领受。并把离家而去的人一律不发放的规定,公布于众。考虑到现有官吏不够用,就调取官吏不供职又在越州境内寓居的那些人,依照俸禄标准发给他们粮食,并把救灾的有关事务交给他们办。对于没能力自己解决粮食的人,赵公安排了周备的措施。对于有能力自己解决粮食的人,赵公转而替他们告诫州内富人,不许囤积粮食不出售;又替他们拨出官仓储米,共获得五万二千余石,平抑粮价卖给较富裕的百姓。为此设立了卖粮场所共计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感哪里近便就去哪里买,同领受救济粮的情况一样。赵公又雇州民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用工三万八千个,核计每人做的工,付给工钱,又发给粮食,等于拿双份。百姓中有借本钱加利息钱的人,赵公告知富人只管借给他们,等到丰收年,由官府督责借钱人如数偿还。发现遗弃男 孩女婴的,人们有责任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季,瘟疫又普遍流行。赵公特设收容病人的场所,用来安置那些染疾在身却无家可归的人。还招募了两名和尚,把医药饮食委托给他们照料,使病患者不至于失 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所在地随时收拢掩埋掉。

朝廷法令有规定:由公家开仓赈济穷人,时满三个月就该停止。但这一年,越州时满五个月才作罢。事情有与法令条文相抵触的地方,赵公完全由个人承担,决不拿它牵累自己的下属。遇到需要向上级部门请示的事项,有的灵活处理会更有利,大多就径自施行。赵公在这一阶段,从早到晚,早晚劳尽心力,丝毫不懈怠。无论大事小事,都必定亲自过问和处理。向传染病患者提供的药品与食物,大部分是拿出自己的钱财来解决的。老百姓不幸遭受旱灾瘟疫的侵害,却能够避免辗转死亡的厄运,即使死亡,也落个不至于失去收敛与掩埋的结局,这都得自赵公的力量啊!

这期间,旱灾瘟疫蔓延吴越地区,老百姓闹饥荒又患传染病,死去的人将近一大半,灾情从来没有比这次更厉害的。天子面朝东方,忧虑操劳,州县推广施布皇上的恩德,人人竭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所进行的抚慰,州民更认为是得到了依托和归宿。赵公在谋划布置、安和民众、事分先后、善始善终这诸多方面间的举措,真真曲折辗转,细微详尽,没有一项不周全的。它虽然在越州实施,但那仁惠却足够用来昭示全天下;有关事项尽管在一时间推行,但好方法却足够用来传布后世。大致说来,灾害和反常不祥之气的蔓延,即便是大治时代也无法叫它不发作,但却能够对它预先防备。老百姓身受其害,然后才想尽办法来挽救,这与事先即考虑对策,就存在着很大距离了;不熟习却要有所作为,这与平素便深明利弊就存在着很大距离了。我从前在越州担任通判官,也曾大略施用过赵公所推行的救灾办法,所以乐意替他记载那详情细节。这哪里仅仅是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怀念,还准备让有心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吏,一旦在任内不幸遇到当年的天灾,只要推广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对策,那有关救灾的章程条例便无须等待片刻就能够一一制定了。如此看来,赵公的泽惠哪里会是微小而又浅近的呢?

赵公于元三二年(1079),以大学士加授驮子少保的身份辞官退休,在衢州定居。他在朝廷上所奉行的忠直准则与纯正行迹,以及他自身所秉具的和乐平易的品质,这里不再特别表彰。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九、1.D(制:作品,著述)

2.A(A项,12“却”,均表转折关系。B项1“大概”,句中语气词,表揣测;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C项,1“凭借……的身份”,介词2表目的,相当于“以便”。D项,1介词,相当于“于”;2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3.B(当为“山水诗人谢灵运”)

4.(1)处士身穿粗布衣,怀揣宝玉,视富贵如浮云,名望很高却自己不知,神宝岂能长久地丢弃在荒野?你大概该行动了。

(2)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呢?

5.为了说明李群玉发扬天赋、培养才能,翱翔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人们不了解他,他也不担忧;官禄轮不到他,他也不申诉。

附译文:

李群玉,字文山,是澧州人。他具有优秀的才能,却生性旷达放逸,不喜欢奔走官场,专门以吟咏诗歌来自我满足。他的诗笔刚劲秀丽,体制丰美多姿。李群玉喜欢吹笙,书法佳美,就像王、谢子弟,另有一种风流韵味。亲友们强迫李群玉赴长安应举,他只去考了一次就再也不考了。宰相裴休出任湖南观察使,备厚礼邀请李群玉到府中,曾勉励他说:“处士身穿粗布衣,怀揣宝玉,视富贵如浮云,名望很高却 自己不知,神宝岂能长久地丢弃在荒野?您大概该行动了。”大中八年,李群玉以布衣之臣的身份来到长安,到宫中呈上奏章,自献诗三百篇。裴休恰逢此时入朝为宰相,他又推荐李群玉,宣宗很高兴,下诏授李群玉为弘文馆校书郎。刺史李频,称李群玉为堂兄。李群玉回湘中,在二妃庙题诗,当晚他住在山中的客舍里,梦见两位女子来到他面前说:“我们是娥皇、女英,承蒙先生以妙诗佳句相赠,先生将作汗漫之游,我们愿一同跟随。”顷刻之间人影就消失了。李群玉从此闷闷不乐,一年多就去世了。段成式作诗说:“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台?”李群玉如今有诗 集三卷、后集 五卷,流行于世。

那澧水之滨,是古代骚人之国。屈平为官遭小人谗言低毁,不知向谁倾诉,心烦意乱,写成《离骚》一诗。骚,就是愁。“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呢?”他将身体托付给鱼腹,灵魂却不能招回,香草枯萎、萧艾参天,哪里仅仅是屈原时代才有的情况呢!李群玉发扬天赋,培养才能,翱翔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人们不了解他,他也不担忧;官禄轮不到他,他也不申诉。远望涔阳遥远无边,酌取杜若兰草的余香。他叩君王之门而袒露胸襟,沾一官之命而隐然告退。满眼风景,宁可使自己无愧于古人,所以他的诗格调清越,多有登山临水、怀人送别的作品,如他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诗句,已婉转地写尽寄居他乡遭遇不平的心情。壮心千里,却于胸中方寸之地不受环境侵扰,也是非常之难得了。

十、1.D(鬻:卖)

2.D (让。A 指 “推 想”;B 指 “以”;C 指“把”)

3.B(1洁其行,2秽其迹。A项,1志不在此,2品格高尚;C项,1洁其行,2精于茶道;D项,1品行高洁,2善儒佛二理)

4.C(后半句,求全责备,属妄加之辞)

5.(1)陆先生精于茶道,名满天下;此地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哟。

(2)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岂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附译文:

篇4:2014届中考语文备考经验

[关键词]基础能力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36

2014年的中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回顾语文备考工作当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其中有许多值得玩味及深思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样一所规模比较小的学校,考生人数少,最多的时候也就过百,备考团队力量薄弱,年级学科教师不超过两人,有时还兼任学校其他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备考效率,值得我们思考。

一、关于语文学科的一些想法

(一)统筹安排,分解知识任务

因为语文学科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要求记诵多的特点,我对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初步的规划,以下是我对学生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规划表:

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为依据的。首先,强调语基。语基当中的音形与音义是语文基础中的基础,是语文学习中一以贯之的东西,不能忽略。其次,注重阅读。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与结果,因此重视阅读。第三,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将语法与技巧之类的知识穿插在学习当中,比如说如果一开始就讲语法,那真的会毁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开始的阅读如果限制太多的条条框框,也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四,反复训练。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由浅入深往复训练,不断总结经验。

(二)实践活动,激活语文课堂

学习语文要注意夯实学生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即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向每一堂课要质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要有科学的规划,足够好的教学机智,足够稳定的课堂管理。但是语文的知识点又太繁杂,细碎,因此每一学段的学习中,最好有意识地将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贯穿到学习当中,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读书推荐会。(2)课本剧编演。(3)书法作品展。(4)“小老师”示范课。(5)辩论比赛。(6)角色竞演。(7)美文赛读。通过这些活动,个人认为能够较好地落实学生的“双基”,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重要的,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左手教学,右手教研”

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与一些教师认为教研会分化掉许多的精力的观念不同的是,我认为微型的教研活动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批改作文常常是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也因此,我在初二学期着手进行了《初中生作文评改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微型课题的研究,在今年年初已顺利结题,课题进行的一个较大的效果就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还深切地感受到了:1.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教学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正如作文评改能力的培养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作文教学的把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2.课题的研究还会促进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成长。语文教学是“事故”频发的个性教学,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如果以某一个角度为突破口,持之以恒地做一点小研究,我相信应该是能有所收获的。

二、关于语文备考的一些做法

在备考上,很多教师都会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及《中考考试说明》,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南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本人在此基础上,在备考中主要做了以下这几点工作:

(一)细分考点,教学进度把握好。像许多学校的备考策略一样,我也将语文的中考复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册复习;第二阶段:专题复习;第三阶段:模拟测试;第四阶段:查漏补缺。

每完成一项知识点的准备工作或教学任务,随时在旁批注,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常常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对实际的教学进行调整,包括复习的时间,知识点以及资料的使用。比如分册复习花的时间实际比计划就长,到后面专题复习时就缩小了一部分知识点的复习。还有四月份召开了中考解读会后,有说到标点可能不考,在计划中就摒弃这一内容。还有资料的运用上更是不能固守某一本资料。

(二)细求新意,分册复习重扎实

在分册复习这一环节上,我认为是比较费劲的一个环节,因为内容陈旧,教师与学生易倦怠;而内容庞杂,教师又常常无从下手。在这一环节上,我稍稍花了点心思:

1.分册复习重视语基。利用课前5—8分钟进行语音词义的听写默写。默写的方式尽量多样化:有教师出题,学生出题,上黑板听写,抽号听写,书面练习等等,通过多样化的听写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每册书注意提炼新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当然是我们的愿望,但对于学生而言,温故易厌也是常有的事。唯有推陈出新,以新融旧,才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面的专题复习埋下伏笔。比如七年级上册中有描写春夏秋冬的散文,联系课文就可以做一个关于景物描写的小专题,八年级上册有人物描写的叙事散文,当然就可以做一些叙事类散文的小专题复习。还有八年级的说明文复习,也可以进行说明文等的相关的小专题复习。我认为既是小专题复习,在充分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就不必讲得太细,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脑中有概念就可以了。

(三)细教方法,专题复习顾前后

专题复习是备考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备考中做好以下几点:

1. 注意教给学生每一个知识点最有效的答题方法与套路。

几年来随着中考题型的稳定,许多学校在阅读题方面提炼出了许多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包括词句的表达效果,词语含义的理解,题目的含义,等等,大大提高了阅读题的得分率。对于其他语基等题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答题方法、套路教给学生。另外,我觉得还要补充一些得分配分制的方法给学生,让学生尽量地少丢分,拿满分。

2. 根据每一轮复习的情况调整好复习的进度与内容。

许多教师都有周测、月测的习惯,或者每一轮的复习之后会对学生进行检测。我认为因生而异,因为检测可以告知我们前一轮的复习效果,以便调整后面的内容与时间。同时我认为不必时时都测,有些已不成问题的知识点测太多了就会成为题海战术,引起学生的逆反倒得不偿失。另外对成语及语病而言,个人认为这是学生的难点,循环复习则又可能会更加深记忆。

3.教师要做好两个角色的转换工作。

从学科备考的策略而言,备考者还需多方面思量自己角色,一个是出题者的角色,一个是应考者的角色。教师从出题者的角度出发,就会能更敏锐地收集更多的资料,关注热点与时评,并由此转化为对考点的把握;教师从应考者的角度出发,就会更多地精选试题、阅题、做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学生最需要的应考技巧与方法。

(四)细作比较,学生情况要有底

备考不是一个人的战场,是一个团队的作战,备考的教师要充分地准备,细致地分析,做好学生的三份分析表:1.各类层次的学生分析表;2.优势的科目与短腿的科目分析表;3.掌握得好与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分析表。在分析工作上,不仅是教师心中有数,学生自己也要有底。有些教师会省略掉前两种分析,但我认为那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因为教师必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备考心理,也进而才能把握学生备考语文的心理。一个即使语文很好的学生,如果他的理科成绩不理想,也势必会影响他备考语文的时间、精力与实际行动。反之,如果一个理科成绩很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却不甚理想,同样影响他的全面备考。

以上这些,是我三年来在语文中考备考上的一些粗浅的经验。当然,备考工作是一项比较庞杂的工作,尤其是针对语文学科这样的一个综合科目,随着每年中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备考方向也会有所改变,但总的来说,对学生语文基础的积累及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篇5: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课 时】第 12 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 古诗词鉴赏考点三:情景描述或画面描写 【考点突破】

意境是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方法指津】

1.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找全景物(意象); 2.把景物(意象)前面加修饰语;

3.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修饰语言,力争表达生动形象,连贯得体。【题型示例】

(一)春 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要求:画面+情感

【答案示例】:我渐渐年华已老,还为国忧心忡忡,不但已是满头白发,连这白头也越抓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连束发都困难了。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望 岳 春 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解析】本题是对诗词意境理解能力的考查。第⑴题,前半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之高大;第⑵题可紧扣“国破”“草木深”来思考。

⑴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⑵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试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 岸边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东一丛,西一簇尽相开放,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浅浅的嫩嫩的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考点精炼】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画面。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曹操《观沧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元·文天祥《过零丁洋》)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展现的画面。

5.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宋朝·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观场面。

古诗词鉴赏考点三:情景描述或画面描写

1.英雄骑着的卢马如风似电地飞驰战场,在马上英雄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箭射出后,弓弦在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动,发出清脆的响声。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发出了呜呜的响声;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威。

3.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四处飘散、无可挽回;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一般漂泊无根、孤苦无依。

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篇6: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感受生动的人物描写,并在过程中掌握生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感受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并初步掌握其方法 教学难点: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训练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面对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各具形色:有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多愁善感。生活中的事更是千奇百怪:有的令人刻骨铭心;有的令人匪夷莫测;有的令人欢呼雀跃。面对如此美丽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昭示人生的真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生动的人物描写。二 感受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

1看大屏幕中的一段人物描写,猜猜他们分别是谁?你凭什么判断出来的? 2通过两段人物描写的对比,看看生动的人物描写还要注意些什么? 三 总结生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1抓住人物特征 2词语的准确运用 3善用修辞 四“走进急症室”

1修改下列片段,注意运用以上的方法 五请你当导游

《西游记》的两个影片片段:“弼马温”和“三打白骨精后被逐”。结合情境,注意人物性格特征,运用上面的方法。六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动的人物描写。录像的内容是可以重复播放的,而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则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习惯,历练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瞬间的美。还要有极强的用语言文字描绘生活的能力。希望今天这节课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大家以启发。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生动的人物描写把我们的生活描绘的更生动,更丰富

多彩。

七布置作业

描写班里的一位同学,运用今天所学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

教学反思: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写人记事的文章,但到初中了,笔下的人物要么面目可憎要么死气沉沉,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作文写得不生动、不实在的原因之一是平铺直叙,克服这个毛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 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所以,这节作文课,就想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生动的描写的魅力,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在通过当堂训练,以达到掌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的目的。

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发散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联想和想像的局限性十分鲜明。加之心理、生理特点,以及长期以来对作文的畏惧和不感兴趣,容易产生畏难情趣,或者对自己的作文早已失去信心,即使知道了写人技法,也容易生搬硬套,将人物公式化、概括化。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进入我都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人物,如:猪八戒、济公、弥勒佛、黛玉、王熙凤,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觉得这些人物生动亲切,畏难和抵触情绪便一下子消失了。但转念一想,这些又确实是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技巧。哈哈一笑之后,便是深深的思索。将启发、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建立在如此的形象和氛围之上,这就是我所采取的教学对策,也是本课的突破口。

上一篇:范缜文言文阅读和答案下一篇:指纹会议签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