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

2024-04-25

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精选8篇)

篇1: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

学年度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三位数学教师能团结协作,共同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新课标精神要求,基本能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邀请各年级教研组成员指导教研活动,帮助我们进行新授课的探索和复习课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几位教师平时能经常探讨教学工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因材施教。

二、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此期间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1、分层备课;2、分层上课;3、分层作业。

(二)坚持启发式,反对满堂灌。

1、少讲多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对题目的难点进行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2、少给多引。要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机械地吸收,相反,在学生思路不明时,教师不可自己说出答案,多用诱导,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问题的深处,达到教学目的。

3、扶放结合。让学生自己解题,多动手,多动脑,在必要时给予“扶”,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适时适应地灵活使用电教媒体

1、使用电教媒体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2、把教师基本功引进学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具体形象的图解紧密结合,使学生丰富表象,轻松的解题。

3、对例题的图形,用投影仪出示,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2: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

常普

一、基本情况:

(一)学生素质:

全班从始至终有学生41人。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全班同学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做法及收获:

1、重视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从而有的放矢,把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我是新接任此班,我主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通过多方面接触、交谈,发现这个班比较特殊:

一是不专心学习,好玩的同学多; 二是不遵守纪律、打架闹事的人多; 三是基础知识相当差。做作业时,有些很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有的学生连加减都做不出,做不对,乘法口诀有的学生背不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像这样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学习以后的知识就更难了。根据这些情况,我用了3周的时间进行补习,通过补缺,有部分同学较好地掌握了所缺的知识,但仍有部分同学没有进步,这部分同学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掌握也较差。

2、坚持改革、努力创新,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于创新。根据认知、巩固、适用的原理,我在教材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了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3、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如教学面积单位“公顷”时,因这些单位的面积比较大,光课堂上讲,学生不一定理解,要去实践这个面积,可能要用半节或一节课,为了不浪费时间,我把数学教学与体育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慢跑一百米的距离,认识公顷是边长为一百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寓教于乐,两全其美,使学生易学易记,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三、存在问题:

1、由于部分学生原来基础过于差,尽管做了很多工作,想了很多办法,但学习成绩仍没有大的改善。

篇3: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

细看教材,如果仅按以上内容教学定有所缺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欣赏、操作等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教学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对 “数学基本概念”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美的鉴赏”及 “数学精神追求” 等数学学科本质的关注。

教材课题中 “奇妙” 是鲜明的文眼,以下分别从 “发现奇妙” “感悟奇妙”“创造奇妙”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如何凸显数学学科本质。

一、在求同存异间发现奇妙

一张纸,如果形状相同、剪法相同,但折法不同,剪纸的纹案会有不同的呈现; 如果形状不同,折法和剪法相同,剪纸纹案也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这是为什么呢?

实录1 ( 导入环节)

师: 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 一把剪刀和一张折好的纸。

师: 老师来变个小魔术 ( 随即剪纸并展开) 。

生: ( 惊叹美丽、神奇) 。

反思: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看 “魔术”,在老师简单的动作下欣赏剪纸图案。孩子感悟着奇妙并引发好奇: 怎样做剪纸? 剪纸里有什么奥秘? 孩子们从对表象的强烈好奇,逐步趋向了对理性的热烈追求。

实录2 ( 欣赏、分类环节)

( 学生欣赏剪纸作品: 描绘花草的, 临摹生肖的等。)

师: 这些剪纸,虽然表现的内容不一样,但很多图案都有共同点,你们试着给它们分分类,说说理由是什么?

生: 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轴对称图形,一类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 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第一类剪纸中都能找到对称轴。

师: 老师也赞成大家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尝试制作和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剪纸。

反思: 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剪纸”的概念来自劳动创造,原始而纯朴。虽然后期衍生出丰富的制作技法,但轴对称知识是剪纸的基础,应用轴对称知识更是该项活动的精髓。

二、在成与不成间感悟奇妙

剪纸里也有成功和失败,一样的付出却有不一样的得失,成与不成,有什么诀窍和规律呢?

实录 ( 第一次尝试剪纸)

师: 请大家看下面这些作品,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 老师把学生剪纸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投影仪上集中展示,如图1、图2、图3)

师: 为了便于交流,我们把像图1的剪纸就称为剪成功了,而像图2、图3的就称为没剪成功。怎么会出现有的成了,有的没成呢,这里是不是又有奥秘在里面呢? 请大家小组讨论。

生: 老师,我们剪的时候把折痕剪掉了。

生: 先对折,其实就有了对称轴, 剪纸时不能把对称轴剪掉。

生: 对折两次,其实就有了两组折痕,每组折痕不能都剪掉。

……

反思: 教学前教师深知做成功该项剪纸的关键在哪里,如果仅从关注结果来看,我完全可以在操作前直接告诉学生。但是,我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成功的作品有多少,而更在于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的对比、思考与感悟。这里的 “成” 与 “不成”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在折画剪展间创造奇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剪纸实践中发现数学的理性之美。

课堂实录 ( 全课回顾总结)

师: 剪纸里藏着很多的学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谈谈它奇妙在哪里吗?

学生交流感悟。

师: 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一些折法, 你们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交流设想。

师: 其实,生活中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创作的例子有很多,如学了简单的平 面图形后,制作了 “七巧板”; 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制作了 “美丽的花边”等。

学生联系生活交流。

篇4: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术素养设计能力培养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技术时代,人们无处不感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基因工程、农业新技术以及一些新兴的生活科技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领域,并不断冲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试想,当现在的中小学生再过十几、二十年,他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技术世界?一个人若要能“应对世界”,就要拥有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关注全民技术素养的提升。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以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在2000年隆重推出的《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之内容》(以下简称《技术素养标准》)为标志,首次确立了技术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技术素养标准》提出“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熟悉技术的人”的愿景,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实现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目标,K—12年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技术的性质、技术与社会、设计、应付技术世界所需的能力和设计的世界等五个领域的内容[1]。“设计”是该《技术素养标准》的重要领域组成部分。我国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V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要让学生“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與制作”。2005年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2012年7月版的浙江省3—9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材也已将技术素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在教材部分主题中以整个活动呈现。教材中将“制定设计方案”主要分为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构思方案、试验调整、修正方案等环节。

设计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学生对所制作项目有了一种实际需求后,将心中朦胧的印象进行清晰表述,是对项目制作的过程、要求、方法进行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就目前的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学只停留在“劳动”上,就完成而完成,并没有侧重于“技术”。就如马开剑先生所说的“侧重劳动教育而非技术教育……总体上来说是‘重劳轻技’,甚至是‘有劳无技’”[2]。基于这样的现状与认识,笔者选择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初始年级——三年级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的探究。

一、创设情境,启迪设计需求

以皮亚杰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引发探究兴趣。

如在三年级上册主题二《漂亮的相框》活动一《设计简易相框》的教学中,笔者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课前收集了班上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前的一组照片,把照片洗出来分到组里互相“认一认”。学生照片中有变化不大的,也有变化挺大的,孩子们兴致很高,甚至相互开玩笑。所有照片都找到主人后,笔者提议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设计一个相框,用来搞一次小型的照片展,学生积极相应,很有兴趣。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主题五《好玩的纸飞机》活动一《设计纸飞机》的教学中,笔者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让学生观看了2013开学第一课的一段视频——《纸飞机游戏》。视频中嘉宾带来的纸飞机飞出去能飞回来,特别是那架神奇的“冲浪飞机”用一块板推着就不会降落……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神奇”的纸飞机时,整个教室都沸腾了。这个时候,不是老师安不安排让学生来设计纸飞机的环节,而是不想让学生设计都做不到了,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目标明确,教师安排设计环节也水到渠成。

二、收集素材,开阔设计视野

牛顿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儿童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我们从他们幼儿时的画中就可以感受到,但真正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他们还是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基础的。因为三年级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有限,老师要及时跟进教给学生设计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让学生初步理解设计,并帮助学生(或与学生一道)收集设计素材,提供“巨人的肩膀”,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开阔设计视野。

笔者在三年级下册主题二《纸杯小创意》教学时曾向学生这样举例到:某次科技节比赛前,有位同学想发明一种可以手摇发电的小发电机,为喜爱外出登山的“驴友”爸爸以备手机没电之需。想法真的很好,可等这位同学把设计意图和老师交流后发现,这个很好的创意早已经成为商品在淘宝网上销售了。这位同学收拾信心,和老师一起在手摇发电机的基础上改进出将手摇发电机直接植入手机的设计……学生们听完后也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定下设计目标后需要大量收集信息和素材,为的就是开阔设计视野,不走回头路。

在收集素材上,笔者在课前一般实施两种方案。一种是教师自己收集有代表性的素材,把素材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必要时教师提供收集的思路和方向。比如在收集相框素材时,笔者就提供给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利用网络收集素材的基础)一些有丰富素材的教育类网站,让学生自己或者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收集。两种方案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安排。

三、交流碰撞,创新设计思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当学生个人的设计思路出来后,教师要安排小组或全班学生间交流的环节。只有交流了,才会有疑问,才会有新发现,才能更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在三年级下册主题五《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二《活动小屋设计方案的展示》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交流时就有了不少碰撞: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设计的屋顶呈双“M”型,很美观。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则认为这样的屋顶美观但不安全,下雪天怎么办?雪滑不下来呀?原设计同学马上说:“没关系,我把房子造到海南三亚去,那里不会下雪”;在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有代表展示了他们组的一份很奇特设计图纸,是一幢球形的屋子。笔者问他,这个设计和我们大家的都不一样,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他说这房子是打算建在月球的,但不知道那里的气候条件,就现设计成球形的了……大家都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尽管笔者心里明白,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球形屋子模型是很难制作成型的。但这样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其他孩子,在修正图纸的时候,有几个学生有了新的思路。

在开展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能力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设计图纸在交流后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原稿的修改上,而应该再出一張成品设计图用于制作参照。修正图纸,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修改的设计能否具有操作意义,能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都说德国设计中的简约与严谨是世界工业设计的楷模,那学会修正图纸,并依据设计图进行制作就是严谨的元素之一,就是学生技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这种严谨的设计素养。

四、积极评价,提升设计素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恰当的表扬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设计作品几乎都是不完美的,但这是起始阶段,要正面鼓励,积极评价,并作为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及时、积极、有效的评价在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还能促进设计方案的改进。

如在《漂亮的相框》活动三《设计与制作相框支架》的教学中,学生在展示时有几个相框的支架太软,支撑不住倒了。在大家的笑声中,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有谁发现支撑不住的原因了么?”很快,支架纸张太薄的原因找出来了。“那有什么改进方法呢?”又很快,一大堆修改方案出来了:换一个用厚纸的支架;把原来的支架才下来,折一折再装回去;把支架位置换一下……“不要动支架,在支架与相框间加一根过桥,一根不行再加一根。”当这个学生说出自己的建议后,笔者不禁大声赞扬:“天哪,你太有创意了!”是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省时、省工且高效的改进方案么?!所以,教师及时跟进的正面鼓励,积极评价,能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一个人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从小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良好的技术素养有利于他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终身学习,有利于适应社会、应对世界。在目前我省技术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候,劳动与技术学科就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任,劳技教师也需继续进行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黄军英等译,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2]马开剑,《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5,(4).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劳动技术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管光海,美国K-12阶段技术教育:背景、现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第9期,第16页.

篇5:三年级数学科总结

三年级数学科总结

黄江镇中心小学 黄锐安

本学期我担任三(4)班的数学 一学期以来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推行“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指示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在教学中做好各项教学环节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教育原则 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在课堂中适时渗透德育和环保、安全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我是这样做的:

一、备课

学期初

我们三年级三位老师分工合作 定每个单元的主备人 然后进行集中讨论 提出自己的意见 定好导学案

每位老师上完每节课 写好课后反思 取长补短

最后由陈秀媚主任整理

二、预习

我们科组经过集体备课定好“导学案”将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整理成资料 提前印出来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参考 通过预习课 解决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步骤以下: 1.出示预习目标 明确预习方法;(读一遍)

2.预习课的主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3.疑难反馈:筛选有价值问题 班内共同解决;

4.成果记录:利用预习笔记(双色笔记)达到课堂达标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

(一)首先

把全班按8-10人分成六个大组 大组内分二个小组 定好组长和小组长 然后

用1-2周对组长进行培训

老师给他们定好每个环节的目标和要求 由组长组织学习交流

通常采用“兵教兵、优生帮差生”

(二)小组评价 1.定好评价机制 制定评价方法

经过班主任和科任共同研究讨论 从以下方面评价:(1)小老师(2)守纪大王(3)进步组员(4)点评能手(5)作业(6)行为规范

2.评比标准

以5-10分对学生评分 每天评选一位优秀组员

每周评选一个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

四、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 学生从不敢发言变成争着发言 怕展示变成想展示

不会讲变成讲得有条理;学生还没学会了评价和总结 从而使自己进步和小组共同进步

经过一个学期课堂改革学生成绩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人数 优生人数 优生率 合格率平均分 上学期 52 45 86.5 100 91.7 下学期 52 47 90.3 100 92.8

五、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导学案没有得到完善

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时间没有把握好

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点评没有到位

六、今后努力的做法: 1.科组成员互相听课

2.科组深入学习怎样写好导学案

3.课后进行反思 恰时汇报

4.制定好学生评价制度

篇6:三年级上数学学科总结

第一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29页”练一练1-4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立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主题。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每间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课本第28页“购物”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300×2=20×5=23×3=4×200=

23×3=4×15=24×2=12×4=

2、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过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不进位)的乘法。(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28页“购物”情境“图)

213元42元12元

一个书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2、理解图意。(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问题: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钱?

②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3、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4的方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这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12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号书写

×4要适当,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

上写8;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十位上写4。

(1)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钱?(看书自学)

三、巩固、应用。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第1-4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每31页”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1、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进位乘法的算理。(哪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具准备】

1、课本第30页“去游乐场”的情境挂图。

2、每个学生准备小棒4捆(每捆10根)2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3+7=2×9+5=2×3+4=

6×8+3=4×7+5=6×5+8=

2、用竖式计算:(板演)

23×342×2123×3

二、探索新知

1、去游乐场。

(1)理解图意

(2)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①操作感知

学生列出:16×4这个算式后,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个人,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先进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提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订算。

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

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每捆10根)方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这两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2)直观演示

(3)竖式计算: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16号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4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在积

的个位上写4,4乘16十位上的1

64

加上进上来的2,得6(即60)。

3、练习

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第1、2题。

三、巩固、应用。

四、布置作业。

五、小结。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重点】

1、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2、理解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本第32页乘火车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名回答)

4×8+5=6×9+7=5×4+9=6×4+6=9×7+8=4×4+9=

2、竖式计算(板演)

16×315×6143×3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2)选择问题。

1、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①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②全班交流。

学生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生:70×5=350生:72

2×5=10×5

350+10=360360

(2)比较归纳,选择喜欢的算法。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5个盘子、115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名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113314224346

×3×5×3×2

二、探索新知

1、0×5=?

(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几个?要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向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

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法怎么算?

板书:2+2+2+2+2=102×5=10

2×5表赤,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出1个苹果,问:现在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法怎样列式?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问现在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0个或1个也没有)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法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零相加是什么?)应等于几?(等于0)

(3)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

学生回答后,完成课本第34页,算一算3道小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口算结果。

提问: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以几和几乘以0都是0,0乘0也得0,所以0乘任何数都江堰市得0。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试一试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补充题,计算。

240×3150×4320×4105×8

603×2330×5807×9505×4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连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过程,探索连乘式题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

1、理解图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大约花了多少钱?“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展示估算方法多样化,全班交流。

以下几种方法:

生: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够花了。

生: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生: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矿泉水大约140元。

生: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1)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学生独阐思考)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法方法多样化。

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生:24×3=72元72×2=144元

生:24×2=48元48×3=144元

生:24×3×2生:3×(2×24)生:3×(24×2)

=72×2=3×48=3×48

=144(元)=144(元)=144(元)

三、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讲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四、小结。

篇7:三年级数学学科教学总结改

在辛苦的忙碌中,不知不觉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结束了。在此,对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加以总结。

一、精心备课,用心组织课堂教学

在每一节课前我都会参考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参考的教学目标,根据北师大教材的特点,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创造地设计适当的教案。确定合适的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拟定比较灵活的教学思路。我能够比较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在课堂中适时运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我会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提问,提醒,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我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一节课学生都能有更多的收获。因为是给两个班上课,所以第一节课后,我会及时反思这一节课的不足,在下一节课马上改进,甚至是利用课间休息10分钟修改课件,力求在下节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后辅导,认真批改作业。

课后,发现有学生课堂内容掌握不好的及时给予帮助,张同学在学习竖式除法时,我发现她没有真正学会,下课后我留下她,辅导后,进行及时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只要学生有需要,我都会尽量抽出课余时间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指导。我能认真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找出学生错误的地方找时间进行指导,让学生自行更正。对于作

业中较多错误的采取面批,使学生及时掌握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对于做得较好的或进步较大的,我能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给学生奖励粘贴;在作业本上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进步很大,继续努力!你写的字很有进步!”等等。

三、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对于估算内容,解决问题多样化策略,算法多样化策略都会进行侧重,使学生的数感,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四、有待改进

篇8:让学生恋上数学的“三法宝”

一、“开门”———开启学生的嘴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嘴说出他们的想法, 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我在我课堂上特别注重课堂的引入环节及课堂的提问方式。例如, 在讲解“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一天, 学校的一栋宿舍楼二楼的楼道里出现了一只老鼠, 在发现老鼠的第一时间内, 学生将各个宿舍的门及楼梯口都堵住了, 使得老鼠只能在楼道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活动, 开始准备抓老鼠, 如果你在现场, 你将采用怎样的方法去抓老鼠呢?学生看到这个例子都觉得很有意思,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 有的学生说地两边堵住抓只猫放进去。”还有的学生说:“用一个木板从楼道的一头向另一头推。”还有的说:“用两个木板从两边向中间推。”等等, 这时我提出能否用数学中的一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有预习的学生就想到了二分法。教师给出具体的方法, 通过将老鼠所在空间不断地一分为二, 不断地缩小老鼠所在空间, 最后将老鼠控制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 从而实现抓住老鼠的目的。在这里让学生直观地体会二分法思想及二分法不是无限度地二分下去。当老鼠所在的空间很小或当木板直接将老鼠砸住就不再继续放置木板。在初步体会到二分法的思想后, 进一步让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利用二分的方法解决?学生互相讨论, 给出可以用二分法检测电路等实例, 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前面的例子说出自己对二分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 还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嘴说,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紧跟课堂, 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二、“试水”———激活学生的脑与手

学好数学必须要学会思考, 动脑想, 动手做, 缺一不可。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懒得动脑, 对着问题只等着教师讲, 或者是有些学生喜欢对着问题只是看, 不动手做, 对问题的思考停留在问题的表层, 无法顺利地解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在课堂上会借助一些趣味问题去激发学生动脑及动手的欲望。例如, 在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时, 我借助了课后的“探究与发现”一个寓直线斜率于生活的生动实例———《魔术师的地毯》。在课堂上我当起了魔术师, 这里有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分成四块, 将其重新组合, 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这个洞从哪来呢?难道我拥有了可以将三角形的面积随意改变的神奇力量吗?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合作, 共同探究, 寻找谜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发现在将三角形分割及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误差。即“拼接后A、B、C三点不共线。”通过放大图形就可以发现。此时我则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放, 继续向学生抛问题, 如何用数学的方式验证这一结论?学生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将几何问题代数化, 通过计算直线的斜率, 验证结论。学生经历了从动脑思考魔术的实质, 到动手做模型到精密计算的过程, 从而破解魔术。在破解魔术的同时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既是教学的参与者, 也是组织者和推动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地应用知识, 在应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效性及重要性, 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动脑, 动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目标。

三、“点灯”———点燃学生的信心与希望

教育不是灌满, 而是点燃!温家宝曾说过:“信心比黄金还贵!”点燃学生的信心与希望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有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数学很难, 对学好它没有信心。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小王, 在刚刚接手班级几天后的考试中他的数学考了30几分, 看到他考的这个分数我有些意外, 因为他不像是什么都不会的学生。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去找了他, 问他原因。他告诉我说, 他晚入学两个多月, 那两个多月的知识不怎么会, 又觉得数学比较难, 就没信心学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我对他说:“我们这就要开始讲新的一章了, 不要管原来的知识会不会, 从讲新内容开始上课试着去听课, 试着融入课堂。”在对他提出要求的同时, 我积极地去发现他的优点, 关注他课上及课下的变化情况, 做到适当放大他的优点, 及时提醒他的不足, 让他每天都有被我关注的感觉。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 在接下来的调研考试中, 他的数学考了90多分, 这个成绩虽然还不算好, 但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个飞跃。当我看到这个成绩时, 我就想到这对他又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契机, 于是我找了一张精美的卡片, 在上面写下了对他的肯定与鼓励, 恰好当天他很兴奋地来找我说:“老师, 你看我进步了……”这时我趁机拿出小卡片说:“这是我对你的奖励, 继续加油。”那之后他学习数学的劲儿头更足了, 现在他已经可以考到120多分了。王金战曾说过:“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即让学生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用我的“三法宝”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光, 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梦想, 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挖掘学生巨大的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是学生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数学课堂是多彩的, 只要用心挖掘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的乐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要:教学创新是课堂的生命。如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 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最大的收获,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堂成就他们的梦想。本文通过具体的三方面的内容说明了课堂上的具体做法。

上一篇:智战大怪物作文下一篇:变脸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