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

2024-04-23

碳金融(通用6篇)

篇1:碳金融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王增武,袁增霆.推进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J].中国经济报告,2010(1).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39.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10,(10).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84.李建国,严玉平,魏林根,周军.农业CDM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开发障碍[J].江西农业学报,2008, 20(9).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农业CDM发展现状、障碍与对策措施[J].中国沼气,2009(6).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罗晓娜,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0,24(9).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第 9 页,共 9 页

篇2:碳金融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高度的关注和参与,碳金融应运而生。

本文界定了碳金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中国碳金融交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碳交易;碳排放

0 引言

全球气候问题愈来愈严峻,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高度的关注和参与。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研究报告,1995~的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以来最暖的。

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洪水、风暴和海水的侵蚀等等。

究其变暖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为了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形成的挑战,人们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

当前,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用来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金融交易平台、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1]。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碳交易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900亿美元,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交易市场。

表1统计了至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量和市场价值的情况。

各国碳金融交易也纷纷开始并逐年增加。

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在~年内,相对于其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排8%。

根据减排方案,欧盟各国政府从20开始向重工业企业颁发许可证,并限制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高额度。

年1月,成立了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准许市场EU ETS。

英国起启动了为期5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

它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奖励、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实施减排行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削减计划于1月正式启动,它对所有的在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了必须完成的份额。

1 碳金融的界定

目前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国外学术界对对“碳金融”的界定是没有统一的。

世界银行定义碳金融是指以购买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

Stewart Hudson从三个方面对碳金融进行了总结:第一,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市场;第二,与清洁能源相关的投融资;第三,公司的碳风险和收益评估,挖掘企业在低碳发展趋势中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以及由此对贸易和投资产生的影响[2]。

陈柳钦界定更为具体,他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3]。

高建平认为,碳金融指的是跟限制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王瑶则认为,碳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的低成本途径,是低碳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4]。

袁鹰指出,碳金融就是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5]

结合各方观点,我们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认为碳金融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张的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减缓碳排放、转移碳交易风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碳交易有关的金融制度安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个方面:一方面是“碳交易”机制,主要包括基于碳交易配额的交易和基于涉及“碳交易”项目的交易;二是风投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参与的“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以及各类碳环保和信用衍生品,主要是碳期货、期权交易。

碳金融的核心是交易机制,所有的其他交易活动都是围绕交易机制展开的。

2005年《京都议定书》中订立的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就是我们目前碳金融交易机制主要的组成部分即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配额市场的交易原理是限额和交易制度,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

IET就属于这类市场机制。

项目市场的交易原理为基准线交易。

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篇3:试述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情况

1. 初步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

从碳交易层面来看, 近几年中我国碳交易的CER签发量以及注册成功的相关合作项目数量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且在国际碳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我国于2008-2010年分别在上海、北京、昆明、湖北、天津、山西、重庆、大连等地区成立了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排放权交易所等一系列相关机构, 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我国碳金融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初步确立了碳金融规章制度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运用政府职能指导信贷资源逐步向节能环保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环保总局以及人民银行等一系列机构联合发布了有关运用环保政策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建议, 旨在通过此举强化信贷监管工作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配合与协调, 不仅如此,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在同年发布了指导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相关意见, “绿色信贷”制度初步建立, 在紧接其后的发展中我国逐步制定并推行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至此我国针对低碳金融的政策架构初步形成。

3. 市场参与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拓展

现阶段, 我国碳金融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和政府设立公募基金为参与主体, 而私人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也逐渐呈增加趋势。早在2007年, 中国工商银行首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建设“绿色信贷”的意见, 并且率先开创了信贷环保的一票否决制度;紧接着招商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参与UN-EP金融活动并制定出全面、系统的“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在此方面兴业银行则是通过与IFC合作推行能效贷款, 积极探索低碳项目融资的新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兴业银行是我国第一家宣布在融资项目中遵循赤道原则的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相继与国际金融机构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 对于CDM以及碳金融机制的了解不全面, 专业人才与专业机构相对贫乏

由于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交易起步较晚, 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且缺乏规范、系统的CDM与碳金融机制, 因此绝大部分国内企业不能够及时探寻到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商机, 绝大对数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价值的评估不全面、不准确, 并且不能够全面的掌握碳金融交易规则、项目开发、操作模式等一系列具体细节。现阶段除了小部分商业银行对于碳金融投入少量关注以外, 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很少在碳金融方面有所涉及, 其中, 即使是参与了碳金融交易的商业银行也很难深入到其核心, 对于CDM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 从而致使其在碳金融领域的发展没有可靠的业务能力支撑, 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严重缺乏, 形成了银行在参与到碳金融中的巨大阻碍。

2. 我国碳金融市场缺乏科学、健全的监管制度, 在世界碳交易中身处劣势

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仍然处于落后地位, 这不单单体现在碳交易平台、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不健全, 同时还体现在国内碳金融交易市场缺乏碳期货、碳掉期交易、谈证券等各类科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及创新型金融产品, 不具备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 现阶段国内碳金融交易仅停留在少量参与CDM交易阶段, 而在碳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配额交易市场却鲜有涉足。最关键的一点是, 当下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较为落后, 导致我国在世界碳市场以及其价值链中身处低端地位, 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 从而丧失碳金融交易中的定价权。

三、全面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1. 全方位拓展碳交易保险业务

在实际的碳交易过程中往往存在极大的风险, 而实行碳交易保险则能够有效规避风险, 保障碳交易稳定、顺利的进行。自2009年起, 国内各保险机构已经相继开展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各类试点工作, 对于发生污染事故率较高的企业、不同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理企业、污水处理厂、运输及储存危险化学品等六大领域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仅如此, 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发碳交易保险类型、拓展碳交易保险范围等形式, 有效为相关企业规避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项目中的环境风险。同时, 还可以运用为开发CDM项目的企业以及碳交易合同的买方提供全面、稳定、安全的保险, 科学合理的转移项目违约风险, 充分适应碳金融交易的快速发展。

2. 充分利用政府职能扶持碳金融发展

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有效将碳金融归纳到整体低碳经济规划体系中, 科学制定扶植政策并通过合理手段安排国家环保投入相关资金。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国家财政设立相应的基金, 从而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提供稳定的补贴支持, 并集中力量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为相关金融机构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其次要从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等方面入手, 构建一系列与节能减排等项目息息相关的信贷规模引导政策, 扩充碳金融贷款利率的变化幅度, 放宽相关针对碳金融贷款资本金的要求, 从而为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转变为碳金融业务提供良好条件;第三还需要考虑外汇管理的作用, 深入了研究并构建出碳金融的绿色通道, 着重关注如何将跨区域型碳资源的自由流通转变为可实现的资本项目先行目标;最后需要从税收角度入手, 针对相关金融机构实行碳金融业务收入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3. 积极开展碳金融的融资租凭业务

简单来讲, 融资租凭实际上就是一种集结了租凭、信贷和贸易为一体的服务, 以有效分离租凭主体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为特点的创新型融资手段。在实际开发建设CDM项目过程中通常需要运用大量的先进设备, 通过融资租凭手段能够充分发挥金融租凭机构的作用, 为项目企业购置相应设备, 使企业能够在出售碳减排指标过程中获得收入从而用于支付租金, 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保障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4. 有效发行一系列碳基金产品

就目前情况来看, 碳基金在世界碳市场的资金来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此方面深圳发展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也相继推行了一系列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相关的基金理财产品, 为广大客户开放了购买相关绿色环保类型金融产品的机会, 并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使绿色环保金融产品灼手可热。发行碳基金产品不仅是在可行的前提条件下有效支持低碳产业, 还能为环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的资金保障。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碳交易市场, 并且成功拓展了国内碳交易以及其他种类排污交易, 有效提升了低碳项目的贷款, 然而在我国低碳金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及约束。因此, 要有效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的发展, 不仅要从商业银行入手, 集中力量鼓励和支持其通过联合境外投资实体、金融机构或者参股国际碳基金等形式进行碳市场交易, 全面拓展碳金融市场的各项业务。同时还需要积极构建系统、规范的碳交易市场, 全面落实和强化碳交易的监督管理工作, 实现碳交易市场管理的法制化, 充分发挥媒体、消费者群体、非政府组织、公会、公众舆论、智囊团的作用, 从而使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锵頔.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1 (11) .

[2]杨瑞琦.中国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2011.

[3]王伟炫.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2) .

[4]杜华青.基于“义利关系”的碳金融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2011.

[5]王伟炫.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J].天津经济, 2010 (12) .

篇4:碳金融的深浅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碳金融是建立在碳排放权基础上的一系列交易,包括技术应用、融资信贷、咨询和衍生品开发等类似于有价证券市场的一系列金融活动。2005年,欧盟为应对《京都议定书》而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交易规模现已超过1000亿美金。“无论哥本哈根会谈的结果如何,未来我国是否接受碳减排约束,美国政府即将通过的2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草案就蕴含着巨额利润,我们抓住其中的80%就足够了,这其中蕴藏的1000-1500亿元对外采购额将为我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力量。”曾刚谈到。

无法估量的市场前景,

无法改变的劣势地位

欧盟每年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二氧化碳排放权,若企业没有使用完其配额则可“出售”套利。若企业排放量超出配额,就必须通过碳交易所从具有配额余额的企业手中购买。于是碳排放权就能通过电子账户在全球的企业或国家之间自由转移。除此之外,欧盟推出与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及期权,使碳排放权与大豆、石油一样自由流通。

曾刚指出,中国碳排放市场之所以潜力如此巨大,原因在于我国碳减排交易的成本优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CDM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减排交易。跨国交易对东道国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度要求很高,政策性风险成为跨国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正是我国的绝对优势,使得碳减排成本远低于别国,从而占有市场霸主地位且前景看好。”他接着说,“中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尽管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同样,没有减排技术优势我们仍可依靠成本优势成为碳金融大国,将二氧化碳这种商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

但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树桐告诉笔者:“天津已有20多家自愿减排的企业联合起来,尝试建立自愿减排市场体制,这是一种进步。我们公司在循环经济领域卓有成效,但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涉足碳金融市场,短期内还将保持观望态度。”

对此,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武旭表示,由于全球碳金融发展已较成熟,我国企业在全球交易中处于劣势,由境外买方掌握碳资产定价权并主导交易,大大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曾刚则进一步解释说:“在国内市场上售价6欧元的碳商品,在欧洲市场最高可达28欧元,中间商赚取了22欧元的差价,被国内很多人所诟病。但目前节能减排还并非全球范围的强制义务,欧盟对减排承诺的严格履行才造就了如火如荼的欧洲碳金融市场,才使碳排放权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因而这个‘买方市场和国际买家决定价位的现实,只有当全球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制定统一标准时才会有所改变。”

“一锤子买卖”

使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受限

金融机构在这个领域能做什么和获得什么,成为了我国金融界当前新兴的热门话题。

兴业银行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力勇表示,兴业银行从四年前就在国内首创了针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业务,为企业提高能源使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提供“绿色信贷”。他说:“去年开始实施‘三年放贷100亿的目标,截至今年10月底,我们可持续金融中心已完成近150个项目,累计放贷金额基本突破100亿。”

“既然是碳金融,金融机构的参与就无处不在。例如,受减排约束的企业由于实际排放量和持有量差异而产生的履约成本差异,需要银行开发出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避险。银行还可对没有减排义务的企业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既获得收益又加强了市场流动性。银行还可为碳交易提供结算清账服务,像摩根士丹利那样为企业开个‘碳账户,或者像渣打银行那样在一级市场筹资以获得CDM项目收益。”曾刚表示。而国内银行更多地是像兴业银行一样,为企业CDM项目提供风险担保、信贷和信用增级。武旭认为:“绿色信贷非常有进步意义,使银行加快适应未来变化规则的同时,也能积累经验,开辟未来发展方向。但国内银行还仅局限于整个市场的一个环节,所做还非常有限。”

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中心综合规划处负责人黄诗华称,金融服务于市场,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取决于现有市场结构。“CDM之下的我国碳市场是直接通往国际的单向市场,这‘一锤子买卖就决定了金融机构只能在一次性交易服务过程中发挥有限作用,例如寻找买家、价格谈判等,更多的是等待宏观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国际交易体系的贯通为金融功能发挥作用带来更大的空间,最终使碳排放权能像证券市场的股票一样进行交易。”

绿色信贷,

怎样解中小企业的难题?

兴业银行在国内先行的绿色信贷,已在实践中总结了节能服务商和融资租赁等七种融资模式。朱立勇称:“每种模式都结合了大量案例的共同特点,有其适用范围,实践中还需根据企业和项目特点进行微调,聘请专家对项目节能减排的能力做严格认定。融资期限最长可达五年,并可根据实际现金流灵活确定还款期限,旨在缓解中小企业的还款压力。”

申请融资的企业大多是轻资产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很突出。“在风险把控上,我们比其他金融机构更有心得。中小企业资产有限,已经将资源最大化利用了,若一味从固定资产上寻找担保资源就徒劳无益了,因而我们将目光转向了整个交易链。例如,一家中小节能设备供应商为一大型公司的节能项目提供设备,与交易对象的设备买卖形成了一笔应收账款,那就以应收账款来融资。”黄诗华说,“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资产抵押,而是设法寻找更多信用增级方式。在上述案例中,对企业承债能力的评估,除了看其自身资质,还看上游企业的信用等级,实际上付款承诺是从上游企业发出来实现信用增级。此外,我们很早就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了《损失分担协议》,以保险形式对贷款的可能风险进行分担。”

对于风险控制的成果,黄诗华表示并不能太乐观:“现在还只能以个案方式带动具有共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通用解决模式,我们的成果建立在长期的努力之上。企业短暂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它们有可能很快沉寂消失,而贷款仅是一款金融产品而已,有特定的功能和服务边界,人们对银行应该加大中小企业信贷的误导,其实超出了产品边界和服务能力。我们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只能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力,在力所能及之下平衡收益与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需要宏观上做出系统性安排,否则过去是难题、现在是难题,未来也还将是难题。”

等待哥本哈根会谈,

等待未来

曾刚坦言,国内现在还没有碳排放交易市场,还未涉及排放权和相关衍生品交易,国内金融机构甚至连提供CDM项目咨询都很困难,因为交易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联合国与欧洲市场的认可。“尽管国内CDM项目数量急剧增多,但缺乏配额交易机制,对于采取碳税还是碳交易方式还未统一定论,市场缺乏明确发展方向。人们在等待哥本哈根会谈的结果,这将直接影响市场发展空间,很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短期负面影响,因为我们长期依赖高能源消耗的经济模式。包括银行在内,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长短期利益的衡量。”

黄诗华则表示,气候危机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京都议定书》CDM机制只是游戏规则之一,也许会被另一规则所取代,但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有市场化机制的用武之地。其次,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减少碳排放的功用和原理都是通用的,无论政策怎样,市场化机制这“看不见的手”都会将其推向最经济可行、成本最低的地方,碳排放市场会一直存在下去。“若维持CDM机制,我们则希望成为中小碳减排项目的‘特许买家,提高中小碳减排项目的议价能力,缩小中国本土与国外市场的价差。若国内形成大规模交易体系后,我们还将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继绿色信贷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金融理念,一方面以金融产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希望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对商业银行而言也是可持续的。目前这个新兴领域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在探索中更希望得到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例如出台税收优惠、单列行业统计等具体措施,让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进来,加速市场的发展。”朱立勇表示。

篇5:我国碳交易金融化之路

我国碳交易金融化之路【1】

摘要: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而稀缺的有价经济资源在资本市场流通,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并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其属性逐渐由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过渡。

我国应利用碳排放许可证证券化的契机,建立完善的碳证券交易市场,由国家设立碳排放权交易所,通过类似于股票发行的发行方式,将排放权许可证发放到企业手中,以最小化经济增长冲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的步伐。

关键词:碳排放权;货币属性;商品属性;碳排放许可证证券化

一、碳排放许可证的商品化及其价格确定

商品、金属货币、纸币、股票等经济形式都是由根源“价值”发展而来,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经济形式怎么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其本质“价值”,但在不断的衍生,变幻过程中,经济形式与价值的关系逐渐削弱。

一些经济形式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只是价值符号,但也被作为一种商品被买卖甚至热炒,如:外汇,债券等。

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为防止气候进一步变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各国的碳排放额度,而碳排放与国家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碳排放受限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碳排放权成了一种无形的资产,而碳排放许可证也衍生为一种价值符号,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之所以称其为“特殊商品”,是因为其本身并不包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而就不具备价值,它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但是因为它能带给所有者经济收益,具有使用价值和较强的稀缺性,因而衍生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它的价格由许可证可以为去所有者带来的经济收益所决定,同时也随着供求发生改变,但其价格的变动并不会使社会总价值发生改变。

正如《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提到的“这些所有权证书——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是股票——的价值的独立运动,加深了这种假象,好像除了它们可能有权所取的资本或权益之外,它们还构成现实资本。这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

此外,由于碳排放许可证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其价值随主体的差异而变化。

对于资源效率较高,技术较为先进,单位产出能耗少的国家或企业来说,相同面值的碳排放许可证的名义价值相同,但实际价值增加了,同理,对于技术较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出能耗较高的国家或企业,碳排放许可证的实际价值减少了。

这种内在的价值不统一也促使了碳排放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因为只有让同等面值的碳排放许可证发挥最大的实际价值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碳交易背后的分工问题

碳排放权的交易表面上来看是货币与碳排放许可证的交易,即价值符号与价值符号之间的转换,但是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分工。

首先,一些国家为了保护环境,限制高污染工业发展,或者通过投资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出能耗,减少碳排放量,这样一来其碳排放指标会有所剩余,于是可以转让给工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能耗大的国家,它所反映出的分工可以看作是第三产业或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同重工业发展的分工。

在此基础上,有些减排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一些发达国家可以投资减排技术研发项目,然后将成型的减排技术转让给减排成本低的国家,进行进一步分工即技术与资本的分工。

这样,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的配置,使得全球经济效率提高。

但同时,这种分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贫富差距。

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需要加速发展第二产业,所以对碳排放量的需求较大,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出能耗较大,又加剧了碳排放量的需求,因此超出本国所占有的碳排放指标的部分就需要向发达国家购买。

这样,发展中国家不仅冒着污染环境的风险而且要付出比原来更多的代价来发展经济。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将碳排放量限制在较小的指标内,剩余的部分可以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换取利益。

这无疑将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

三、我国的碳排放许可证证券化

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实际上是政府或相关组织实施的对具有不同特点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格的交易的统称,具体而言,是指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赋予碳排放行为一种合法权益,将其进行量化,并允许该权利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以此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国已经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家环境交易所,而且在场外已经发生碳排放权的交易。

年底,我国政府在德班气候会议上承诺兑现的碳减排目标,这一承诺为我国碳排放许可证证券化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机。

就我看来目前我国碳排放许可证的证券化可以采取的方法如下

1.由国家设立规范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让市场主体在统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同时设立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控制发行总量,发行价格,地区分配,另一方面监管碳排放许可证的发行及买卖。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加强国家对将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控制。

规范交易行为,避免地下交易,权钱交易,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

2.要求企业每年自己的年度排污量进行申报,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评,最终结合多种因素确定碳排放权发放。

申报制度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对总量做出了设定,有限的排污权利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稀缺资源,企业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申报排量,剩余的则可以转让。

3.通过类似于股票发行的发行方式,将证券发放到企业手中。

并根据不同地区减排成本,环境污染程度,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等等因素确定许可证价格。

参考文献:

[1]乔海曙,刘小丽.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理论探索,(3)(总第189期).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

[3]刘瑾,刘昕.我国排污权初始分配和交易的证券化设想.

[4]王明荣,王明喜.基于帕累托最优配置的碳排放许可证拍卖机制.中国工业经济,(5)(总290期).

[5]胡荣,徐岭.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3).

我国碳金融交易发展的影响因素【2】

摘要: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而我国由于基数大、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显现出了巨大的碳减排发展潜力。

本文通过对碳减排需求、碳减排供给、碳减排潜力等问题的考察,分析了我国碳金融交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碳金融交易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减排;影响因素

一、我国碳金融交易面临的市场态势

广义而言,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及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直接与间接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碳金融可以表现为四个层面:一是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贷款型碳金融:二是基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的资本型碳金融;三是基于碳排放权实物交易的交易型碳金融:四是基于碳排放权和其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投资的衍生型碳金融。

碳金融的兴起,得益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三种灵活机制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有效实施。

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国际履约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实施,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

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用比较低廉的成本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量,以抵消其部分减排义务。

同时,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合作可获得资金和技术,是一种国际合作的“双赢”机制。

全球碳交易总额达1264亿美元,是630亿美元的2倍,超过20交易总额的10倍,总体呈几何倍数增长。

据预测,20全球碳交易总额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越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8%,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约3.9吨,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2吨,不到OECD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1吨)的2/5。

我国已于11月正式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CDM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即碳基金、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买家向发展中国家收购CDM项目产生的CERs,并将其收购的CERs拿到国际市场(即二级市场)转让,以获取交易差价。

一级市场的产生与现行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减排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的规定是密切相关的。

在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中,我国金融机构还不能全面参与,CERs的定价机制也控制在欧美买家手中,境外买方凭借其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专业能力,主导着核准的排放量交易,而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也只能直接与国际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境外买方进行碳交易谈判。

欧美等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在我国碳金融交易发展中,国际碳金融交易价格与交易量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欧洲气象交易所(ECX)于203月14日推出了CERs的期货合约,CERs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短时间内的价格变动浮动超过300%,这同样也由于CERs二级市场交易开放时间不长,买卖双方均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致;另一方面在近期价格维持在11.5欧元左右的情况下,依然与8-10欧元的一级市场价格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相比我国8欧元左右的平均价格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就要求我国能尽快完善碳金融交易体系,从而保证我国CERs出口市场的合法权益。

二、影响我国碳金融交易的碳减排供需因素

1、碳减排需求。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附件Ⅰ缔约方在年一承诺期内的强制减排义务,涉及到的二氧化碳在内的一揽子六种温室气体,并规定了附件Ⅰ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2%的总体减排义务,并同时分配各自的减排义务,指标以1990年为基准,范围介于减少8%(欧盟)到增加10%(爱尔兰)之间。

为促进各国较为经济地完成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除规定上述减排义务之外还确立了三种碳减排灵活机制,其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其二是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其三是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这也就是指CDM机制,它的存在给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十分巨大的碳减排需求市场。

表1给出了各国家和地区1990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以及由EPPA模型估计得到的排放预测,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指标,得到各国家和地区要在20完成的减排任务。

表1可见,除前苏联外,其他附件Ⅰ缔约国在不进行碳排放交易的情况下,均无法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指标,其中,碳减排最多的国家为美国,预计2010年需要完成的减排量为571MtC,减排比例约占2010年规定排放量的31%;其次是欧盟,2010年需要完成的减排量为308MtC,约占其2010年规定排放量的29%;另外,减排比例最高的地区是其他OECD国家,减排量约占其2010年规定排放量的36%,减排量为171MtC。

可以预见,随着第一个承诺期限的临近,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义务所带来的全球性需求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碳减排需求市场,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推进我国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全面发展,规范国内碳减排交易行为,掌握CERs一级市场定价权,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达国家定价模式。

2、碳减排供给。

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大、科技发展落后等原因,因此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对于科技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较低,所以在碳减排供给市场上,发展中国家一直充当主力军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尚不承担减排义务,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技术和设备则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大,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全球碳市场上的CDM项目数量骤增。

中国的CDM项目数量大约占国际总量的35%。

而且,中国的项目平均规模大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项目规模,所以,如果把20前的项目都加起来,中国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4%,如果算到2020年,则中国占CER总量的57%。

由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数据整理。

我国已注册项目的CERs达1.9亿多吨二

氧化碳,占全球已注册项目CERs的48%,其次是印度、韩国、巴西和墨西哥,分别占CERs总量的20%、13%、10%和2%,可以看到,超过2/3的CERs都在中国和印度,除去韩国、巴西和墨西哥后,剩下所有国家CERs仅占7%。

篇6:碳金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论证作出的重大决策。XX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场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十分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谈几点认识。

第一,知行合一,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有全面、系统、深刻认识“30·60”内涵的思想自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压力较大。据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测算,我国碳排放峰值将超过XXX亿吨,而XX碳排放峰值为XX亿吨,XX约为XX亿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XX年时间,远低于欧XX家XX-XX年的时间。“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理性、智慧地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将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五大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全过程、各环节。

思想自觉要转化为更理性、果敢的行动自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及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金融部门将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完善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

第二,秉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以系统观念引领顶层设计。“30·60”目标存在“达峰快则中和早、峰值高则中和难”的紧密关系。碳达峰不等于冲高点,而是要尽快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达峰后碳排放很难陡然下降,可能需要经历一段峰值平台期。不同的达峰时间、峰值水平和平台期下,实现碳中和的整体成本差异较大。如果将二者割裂,不从一开始就着眼于碳中和的最终目标,将进一步压缩碳中和过渡期,增加转型压力和不必要的转型成本。因此,需全面、理性、科学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二者的内在联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全国统筹。要重点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框架,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出台分行业、分领域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呼吁,有能力、有条件的地区、机构和市场主体向负碳排放进军。

第三,统筹谋划,全力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

XX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探索形成了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这“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是金融部门有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着力点。

近期,XX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绿色债券标准,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时,XX银行计划分步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我们还将探索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用金融的力量推动营造实现“双碳”目标的良好氛围。

XX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碳中和债”累计发行XXX.X亿元。

为进一步动员资金支持绿色发展,XX银行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对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X%,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XX.X个百分点。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XX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在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今年,XX银行将与XX财政部共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加强协调G20各成员国,讨论制定《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共同推动信息披露、绿色标准等重点事项。同时,我们正在与XX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债券、贷款等分类标准的趋同。

XX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上具备巨大的潜力和优势。XX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前列,20XX年就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计划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较全国的碳达峰目标提前X年。同时,XX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绿色债券中超过XX%在XX发行,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超过XX%发生在XX。未来,XX可进一步发挥优势,在金融机构碳核算、金融机构及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绿色金融产品评估认证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这不仅有利于提升XX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引领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的国际潮流,推动XX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有利于提升金融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服务能力,特别是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绿色技术进步,助力XX科创中心建设。

第四,着眼全局,强化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金融支持。

绿色低碳转型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刚才提到的绿色金融支持,二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化定价,约束排放,激励减排,同时发挥金融的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功能,引导跨期投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及早设置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在总量约束下,由市场供求决定配额交易,形成清晰的价格信号,从而引导预期、稳定预期,促进低碳投资。

二是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碳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排放权的转移,包含配额分配、登记、交易、核查、评估等诸多环节,实际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市场效率。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和包括碳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亟需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金融市场已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按照金融市场逻辑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金融系统将积极配合、主动适应碳市场建设需要,有效平衡好绿色低碳投资中激励、跨期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

过去十多年,XX已经构建了一套“制度明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碳交易体系,碳基金、碳质押、碳配额远期等创新产品有序发展,探索了碳金融业务协同监管经验。全国性碳市场交易中心落户XX,将与XX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碳市场价格发现能力,提高XX在全球碳市场定价中的地位。

第五,冷静理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行稳致远。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XXX-XXX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X.XX-X.X万亿元。巨量资金需求背后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十分吸引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眼球。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之势大家看得都很清楚,但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性,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非理性繁荣引发经济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19世纪中期铁路投资热退潮、19XX年无线电、电力、汽车和石化泡沫破裂,还是20XX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都揭示了非理性投资潜在的社会经济成本。在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各方应保持冷静判断、理性决策、审慎而为,认真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真正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均衡,进退有序,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金融行业将铭心践行“国之大者”,与诸位同仁一道,携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顺利实现“30·60”目标贡献金融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白小)2016食品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文化交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