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29

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今年常委会工作安排,5 月 6 日-13 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常委会全体驻会委员,在区城乡规划建设局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先后深入等还房点,就全区还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在还房建设工作中,围绕市上下达的目标,紧扣全区大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实施力度,突破自身“瓶颈”,扎实推进还房工程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区政府把还房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还房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副书记任指挥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分管城建副区长任副指挥长,具体负责还房的选址、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规划建设局有关人员构成。办公室分综合协调组、拆迁工作组、建设用地组、招投标预算组、工程项目组、财务组等 6 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还房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事务。

二是工作扎实,举措有力。为确保每个还房项目都是优良工程,放心工程,区政府一方面制定了《区居民拆迁还房建设标准》、《区居民安置还房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还房建设项目安全质量管理的通知》等条例,明确提出还房建设标准不能低于商品房。另一方面,加大还房建设督查力度,实行日查、周报、月结的工作制度,对还房工程进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据统计,督查组先后 10 余次深入施工

现场督查进度,了解情况,有效加快了还房建设。

三是推进有序,进展迅速。还房建设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区政府及财政、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精心筹措,认真组织实施,总体来看,我区还房建设推进迅速,成效明显,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据介绍,今年计划新开工 50 万平方米还房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鑫益路、惠泽、祥润 3 个小区安置还房共 8.5 万平方米,933 套。已启动等 7 个点约 81.61 万平方米的还房建设。即将启动欣月小区、实验区、茶盘路等三个点约 11.5 万平方米的还房建设。

二、主要不足

一是用地保障不足。我区规划近两年将启动 200 多万平方米还房建设,有部分还房点土地属于集体土地,导致无法办理建设相关手续,影响工程进度。二是资金未全部到位。由于设计费、项目水电费等没有及时拨付到位,导致设计单位不交设计成果,市水务公司和供电局不安装施工用水、用电,施工队伍无法进场施工。三是拆迁难度较大。还房地块因个别拆迁户在思想攻坚和补偿到位的情况下仍拒不签订搬迁协议,影响了土地出让的顺利进行,导致还房建设搁置。油房嘴、、三区等至今还有 1 户企业和 8 户农民没有拆除,使地勘无法进场。

三、工作建议

还房建设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快还房建设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一要妥善解决用地资金等难题,强化建设保障。土地和资金保障是还房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建议区政府要重点加强还房小区用地保

障,将有限的土地指标优先满足还房建设需求。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按照时序,及时足额拨付建设资金,确保还房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区法院等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法破解拆迁梗阻,为还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要按照规划设计标准施工,加快建设进度。建议区政府把“四城两园一山”还房建设作为最大、最迫切的民生工程来抓。在还房的规划设计上,要坚持向高品位、高档次的商品房小区看齐,将还房小区融入整个城市建设风格,避免随意更改施工规划,变性使用土地。要算好时间和任务账,加快还房建设进度,对照目标找差距、想办法、添措施。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时刻绷紧安全施工这根“弦”,采取有力措施,杜绝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施工不出问题。

三要坚持科学招投标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还房建设中的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建设单位考核奖惩办法等相关政策,对招投标公司企业的资质要多方了解,调查核实,严格把关,使工程建设既阳光透明、快速规范,又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还房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禁止偷工减料,相关督查部门要随时跟进,现场督查,严把工程质量关,避免出现“问题”工程、“豆渣”工程。

篇2: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开发单位:四川明大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被拆迁人:(以下简称乙方)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达成如下一致意见,协商双方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被拆迁人房屋及附属物的状况

(1)位置:

(2)结构:

(3)用途:

(4)楼层:

(5)乙方现有住宅面积平方米。其中营用房平

方米,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还乙方房屋总面积平方米,其中住房套,门市个。超(差)面积平方米按市场价结算找补。

(6)附属建筑面积:

(7)附属设施:

(8)房屋产权证号:

(9)土地使用权证号:

(10)其他:

二、补偿方式:

A、实行房屋产权调换B、货币补偿

C、A、B两种互相结合三、实行房屋产权调换具体方式

1、还房地点、期限、设施。

(1)甲方拟建的“明大王府”单元楼号住房套,面积约平方米;单元楼号住房套,面积约平

方米;单元楼 号住房套,面积约平方米;单元

楼号住房 套,面积约平方米;单元楼 号住房 套,面积约平方米;单元楼 号住房 套,面积约平

方米,合计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最终以房管部门核

实确定的面积为准。其结构设施为:电梯及步行梯道、框架结构、室内墙为水泥砂浆抹面、地面为混泥土,室内水、电、气、电视

闭路通到入户门口,原有用户费用由甲方承担,新开户费用由乙

方承担。下水安装及其费用由甲方承担,外围门窗由甲方负责安

装,费用由甲方负责。

甲方拟建的“明大王府”单元号,门市个面积

约平方米,最终以房管部门核实确定的面积为准。其结构设

施为:框架结构、入户为卷帘门、窗、顶水泥砂浆抹面,地面为

混泥土,室内墙们窗预留洞口,水、电通到进门口。下水安装及

其费用由甲方承担。

甲、乙双方还超差面积最终以房管部门确定核准的面积为

准,相互结算找补,超出本合同约定还房面积的按市场价互相结

算找补。

(2)甲方还乙方的住房门市周转过渡期为个月,自乙方将

拆迁房屋交付甲方钥匙之日起计算过渡期。

2、被拆迁房屋的相关补偿费。

(1)搬家补助费元/户(含搬出、搬入)。

(2)附属设施折价元。

(3)住房租金(过渡期)按元/平方米*月计算,预

计个月,小计元。

以上合计:元。

四、甲、乙双方权利义务

1、乙方须于年月日前搬出并腾空拆迁房屋,保持

房屋的原貌并将钥匙及房屋交给甲方实施拆除,甲方拆除乙方旧

房所有残值归甲方所有。若乙方不按时腾空房屋、交钥匙等,乙

方须赔偿甲方因此而受到的全部损失,并承担300元一天的违约

责任。

2、乙方必须保证交付给甲方的拆除房屋无产权纠纷、经济

纠纷,若因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有涉及转让、租借、抵押等它项

权利的,乙方自行与它权利人交涉并变更手续。否则,出现的一

切责任由乙方承担。

3、交接拆迁旧房时,乙方应向甲方交付房屋产权的产权证

书、土地使用证或相关手续。否则,甲方将不办理产权转移手续。

4、本协议签订后,乙方自行结算该拆迁房屋的闭路电视、水、电、气等相关费用,并自行办理停止使用手续。

5、乙方装修和使用还房时,不得擅自改变其结构,否则造

成的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乙方有权享有用于该房有关联的公共

设施。甲方还乙方的门市、住房经甲方提供的图纸为准,若因规

划调整变更,甲方必须通知乙方,就相关条款进行协商。

6、在办理房屋产权时,乙方应按规定缴纳房屋维修基金,乙方必须服从甲方的物业管理费,并按照甲方的物业管理规定缴

纳物管费。

7、甲方必须在双方签字之日起个月内,按协议约定甲

方将主体验收合格的还房交付给乙方使用,若因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和超过十天以上的停电、停水、下雨,换房时间可以顺延三

个月交房,不视为甲方违约,并按约定的价格支付顺眼时间的周转过度费和停业损失。

8、甲方对乙方拆迁房屋内无纠纷的闭路电视、水、电、气

有户头的还乙方户头,费用由甲方负责,无户头自行安排。

9、办证时乙方应按甲方的要求提供相关的资料,甲方必须

在还房后一年内将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交给乙方。若因乙方

相关证件而影响办证的不视为甲方违约。

10、若乙方不能按约定时间向甲方支付补偿价款,甲方有权

留置和处置拆迁还房面积。

五、其他约定:

六、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任意一方违约,则向另一方支付还房总价款%的违约金。并赔偿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签订书面补充协议,不

出那个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本协议共计页,一式份,甲、乙双方署名签字之时生

效。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并送房管局、建设规划局、国土局及备案单位。

九、签订地点: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篇3:户县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查

一、六年来党员队伍基本状况

六年来, 户县狠抓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和党员素质整体提升, 通过实施培优工程, 从优秀年轻人中培养发展对象等, 不断优化党员结构。依托机关大讲堂、教育培训基地和基层党校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党员干部总体素质, 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分布区域等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 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近年来党员队伍变化情况, 下面通过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2009~2014 年全县党员总量连年增加, 6年中净增2162 名;年轻党员发展有所突破, 到2014 年底35 岁以下党员4691 名, 占党员总数的17. 97%, 比2009 年提高0. 39 个百分点;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依然严重, 2014 年底60 岁及以上党员6558 名, 占党员总数的25. 12%, 比2009 年提高1. 31 个百分点。党员文化程度有所提升, 2014 年底全县党员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1. 85%, 比2009 年下降10. 45 个百分点,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32. 08%, 比6 年前提高了6. 54 个百分点;党员男女性别比有所改观, 2014 年底女党员3859 名, 比2009 年增加592 名, 提高1. 13 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 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够优化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女党员偏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60 岁以上党员占比达25. 12%,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占比31. 85%, 女性党员仅占13. 65%。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共3136 人, 其中40 岁以下的仅537 人, 占总数的17. 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7 名, 占1. 1%。

(二) 部分党员规矩意识、政治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宗旨意识缺失, 在党不言党, 在党不护党;有的说话不讲党性, 办事不讲原则, 面对不良现象不敢较真碰硬;有的党员干部政治方向迷失, 不分场合信口开河, 给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 部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党性观念淡薄, 不能很好履行党员权利义务, 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制度执行力差, 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出现了少数党员长期不参加党的活动、不过组织生活的现象。

(四) 党员入口把关不严、出口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

个别单位在党员发展方面不严肃, 有的搞人情、搞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对于不合格党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 导致党员只进不出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 逐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 注重从优秀青年、能人、重点领域和妇女中发展党员, 把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退伍返乡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逐步改善全县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性别、分布结构。

(二) 推进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常态化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确保党员组织生活经常化。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非公等领域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 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注重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 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加强党员管理教育, 对于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党性不强的党员要给予帮教, 屡教不改的予以清退;严把党员入口关, 落实发展党员工作流程, 严肃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 探索党员出口机制, 明确不合格党员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

(四) 创新服务载体, 推进服务现代化

篇4: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一、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种类多而散,项目重复交叉设置。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多部门、多渠道管理造成了事权不明、职能交叉,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又造成重复浪费。有的同一个类型项目,由于资金安排渠道不同,由同一个部门的多个职能处(科)室交叉管理。如水利部门的项目要建桥、财政部门自主的小农水项目要建桥、农工办的“一事一议”项目要建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项目也要建桥。再比如,财政部门的基层处(科)有农桥建设,农业处(科)也有农桥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归农业处(科)负责,千亿斤粮食工程归经建处(科)负责,如此等等。由于部门间、同一部门的职能处(科)室间缺少实时信息共享,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套取资金的现象。

(二)重建设、轻管护。盐都区水利类项目3年来只安排过一次维护经费260万元,工程预算中又没有安排后期维护经费,只是明确根据项目大小实行镇、村分级管理,由于乡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基本没有能力安排专项管护经费,从而使得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后期管护跟不上,较大程度上缩短了使用寿命,使用绩效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欠账严重。近年来,盐都区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节水灌溉、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2013—2014年,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51865万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太多,加之区级财力有限,全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有5万多亩农田、1175个匡口受路、桥通行限制,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通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项目配套比例过高,县(区)级财政难以承受。在所有农业项目中,水利项目盘子最大,基层配套比例最高,县(区)财政负担也最重。除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不需要县(区)财政配套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县区财政配套比例今年为7.5%(2014年以前为2.5%);水利项目县区配套比例下限为30%,2013年该区争取的横塘河项目资金总量为2971万元,要求区财政配套比例竟达60%。2013—2014年,区财政仅水利项目配套就达10003万元,远远超出了该区财政承受能力。

(五)投入与绩效存在较大反差,绩效评价未能跟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庞大,但投入的绩效如何,项目实施是否按项目规划或初始计划实施到位,项目建成后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这些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未实施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规划意识,实行区域统筹推进。县(区)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打破利益桎梏,共享信息,通盘谋划,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原则,建立部门联席审批和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编制本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2至3年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框架内建立年度项目库,规划与项目库须报省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备案,并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区)依据项目库再按部门职能向上申报,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结构调整,着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项目资金整合的关键在省级层面,近两年来省级涉农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整合已有所动作。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整合的力度,根据“三农”工作的客观实际,简化资金类别与分项设置,整合资金办大事。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变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克服“小、散、乱”现象,便于支农资金的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可以考虑将各县区的支农资金整个切块给基层,基层根据县区发展计划、规划,结合上级的要求,统筹安排,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三)进一步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的重点应当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题,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点领域。同时,尽可能增强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农桥、农村道路、村庄河塘整治、县乡河道清淤、机耕路修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适当考虑逐步缩小或取消对农民个人的小额补助,将该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建议省级财政等相关部门从3个方面对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一是增加省级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对苏北县区实行倾斜。二是降低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区级配套的比例,建议不超过15%;或者实行区别对待,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直至免除配套。三是落实专项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经费,可以在项目预算中安排,或者是专项经费,以保障农业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进一步实施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绩效评价工作。抓紧建立并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评审制和绩效评价制,项目申报初期要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后要进行投入绩效评价。近年来,财政部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建议省财政及相关涉农部门抓紧做好设计,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稳定的评价队伍(目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实施评价)。同时,加大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此作为相关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重要依据,并对绩效不高的项目追回财政资金,直至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问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鄂州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1. 乡村医生的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

鄂城区和华容区共169个村卫生室,501名乡村医生,其中男性289名,女性212名,30岁以下42人,占乡村医生总数的8.4%,30-39岁111人,占总数的22.1%,40-49岁134人,占总数的26.7%,50-59岁100人,占总数的20%,60岁以上114人,占总数的22.8%。可以看出鄂城区和华容区30岁以下的村医人数非常少,在村医总数中占比很低;60岁以上的村医人数不少,在村医总数中占比较高,仍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

2. 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

鄂城区和华容区501名乡村医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0名,大专学历28名,中专学历245名,中专以下学历228名。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乡村医生的学历均为中专及以下。此次随机调查的鄂城区和华容区的3名乡村医生中中专学历1名,大专学历2名。

3. 执业资格情况

鄂城区和华容区501名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36名,注册护士35名,乡村医生406名,卫生员24名。可以看出,两区绝大部分乡村医生都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4. 现有乡村医生执业场所(村卫生室)建设和执业准入情况

鄂城区98个村卫生室中94个有办公场所,92个通过了标准化村卫生室验收;华容区71个村卫生室中69个有办公场所,69个通过了标准化村卫生室验收。村卫生室内目前具备的医疗服务设备仍仅限于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表“老三样”,无化验设备。此次被调查的3名村医中2名村医表示村卫生室设备基本能满足需要,1名村医认为当前医疗设备并不能满足行医需求。《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卫生局等四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州政办发[2012]98号)文件明确规定乡村医生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它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许多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的乡村医生不愿在基层卫生室行医,鄂州市乡村医生队伍中真正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的人数较少。

5. 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的关系

鄂州推行镇(乡)村一体化管理。在不改变乡村医生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即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鄂州下辖各区采取以钱养事的方式,在卫生院配备2-3名,具体承担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货款结算和监管,以及医保结算和监管工作。

6. 养老保障情况

鄂城区306名乡村医生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村医人数仅为19人,其下辖10个乡镇中仅泽林镇的19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自2014年开始由镇政府出资为其购买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均年缴费额为1600元,人均年保障额为4800元。华容区168名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除了村医自己参加新农保外,退休后并无其他渠道的养老金来源。华容区近年屡次发生村医为其退休后养老问题上访的情况。就鄂州全市而言,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除鄂城区泽林镇19名45岁以下的村医外其他的乡村医生均未得到解决。

7. 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

鄂州乡村医生的收入因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而有着些微差距,但差别不大。2014年鄂城区乡村医生人均年收入23141元,华容区乡村医生人均年收入24432元。随机调查的鄂城区泽林镇泽林村卫生室、楼下村卫生室和华容区段店镇中咀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2014年行医收入在18000-24000元之间,3名村医均表示收入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被问到“您认为对于村医而言最好的归宿应该是什么”时,3位村医中1位回答“等待机会,找个挣钱的职业转行”,2位回答“扎根乡村做一辈子村医,期待待遇提高,有养老保障”。可以看出,村医对目前待遇情况不甚满意,认为该职业付出多,获得少。

8. 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情况

2014年,鄂城区参加培训村医479人次,培训时间7天,华容区参加培训村医390人次,培训时间4天。鄂城区泽林镇楼下村村医表示近3年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3次,鄂城区泽林镇泽林村和华容区段店镇中咀村村医表示参加了3次以上。3位被调查村医均表示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未实实在在学到知识。另外,湖北省卫计委要求全省乡村医生每年须在华医网上在线学满100学时,据被调查的村医反映由于工作繁忙该途径并未对知识更新再学习起到实质帮助。目前各类形式的培训多半流于形式,村医无法真正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建议乡医的教育培训要符合农村实际需求和乡村医生自身需求,且对培训机制的监管仍有待加强。

9. 农村居民对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的评价

此次随机调查的3位乡村医生均能够得到村民的拥护和支持,村民认为村医为自己看病提供方便,平日生活中能够为自己解决一定的健康问题。但也有少数村民反映有的村医为了多赚钱,药价收费高,用药不实在,故意拖延看病周期。

二、鄂州乡村医生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乡村医生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且文化素质偏低

老龄化趋势严重已成为制约鄂州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建设的关键因素。鄂城区和华容区乡村医生中40%以上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村医,鄂城区和华容区3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占比分别为7%和11%,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现象较普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随机调查的3位村医均表示不愿意子女从事村医职业,认为任务繁重、收入低、风险高,当被问及“您是否有接班人”时,仅有1名村医表示有,其他2名村医都表示没有。鄂城区和华容区近年来乡村医生队伍人员不稳定,每年均有人员流出,且村卫生室很难招到新人,有的年轻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进来,往往干不了多久便辞职,目前许多村卫生室实在缺人就招聘些临时工作人员顶替。另外,鄂州大多数村医为中专或中专以下学历,部分村医业务知识较缺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越来越难以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2. 乡村医生的收入低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公共卫生项目已在鄂州全面开展,村医的任务越来越重,目前鄂州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村医接待患者时发生的基本医疗服务费;二是村医配合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取得的经济补助;三是国家针对村医零差价的销售基本药物的经费补助。村医通过类似于给患者看病这种医疗服务所得到的直接经济收入在收入中的占比逐渐减少,而来自政府的公共性质的卫生服务补贴、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获得的政策补助等经费补贴已成为其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直接导致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比过去降低了。3位被调查的村医2014年的收入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前分别下降了20%、40%和33%。由于收入过低导致鄂州少数地方仍存在乡村医生为补贴收入抬高价格销售药物的情况。

3. 乡村医生养老无保障

鄂州市绝大部分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退休后只能按照新农保标准领取每月50-60元的养老金。这与乡村医生多年来辛苦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付出不相匹配。鄂州市目前许多超过60岁到退休年龄仍然工作在乡村医生的工作岗位上,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退休后无养老金,生活成问题,不如继续从事该工作赚取生活费,另一方面是因为广大已过退休年龄的村医迫切期盼国家尽快解决退休养老问题,担心一旦过了退休年龄离开村医工作岗位,而后国家有相关养老方面的政策落实会由于其不在岗位而享受不到,所以许多村医虽已年过六旬仍工作在农村基层医疗一线。此次随机调查的3名村医均希望退休后养老金能达2000元/月。

4. 乡村医生队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鄂州农村医疗卫生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乡村医生不愿留在乡村服务基层,其中多数人考取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后,都选择到薪资待遇更好的大医院就业,加之外出务工经济收入远高于在农村微薄的行医收入也成为了青壮年阶段的乡村医生“外流”一大原因,另外医学专业毕业生普遍觉得做乡村医生没前途,大都不愿去农村发展事业,目前留在农村的乡村医生也很可能会转行,鄂州乡村医生这一医疗卫生队伍面临不稳的危机。鄂城区下属村卫生室自2010年后就没有招到人,只能招聘些临时工,目前仍有许多村卫生室缺人。

三、建议

1. 加强在职培训

适当建立乡村医生定期考核机制,鼓励采取自学、函授和进修等多种形式进行医学学历教育和在岗专业培训,学习考核结果与工资、聘任结合,使乡村医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2. 吸引人才加入乡医队伍

政府应该鼓励高校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和退休医生到村卫生室任职。制定向基层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改善基层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办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定向培养应届高中毕业生,根据考生志愿意向、定向择优录取到医学院校,录取后签订培养协议,参加定点培养学校的医学专业学生要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市辖范围内的各村卫生室工作,约定相应服务期至少3年以上。学生参加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期间,按规定可享受助学、贷款、奖学金政策。地方部门可制定相关吸引医学人才的计划,在工资待遇、住房、进修学习等切身利益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与毕业生签订服务协议,约定服务期限,落实人才细则,充分保障基层卫生技术人才有“流出去”又源源不断“走进来”。采取措施鼓励执业(助理)医师加入乡村医生队伍,或可采取经济补偿形式鼓励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考核,考取执业医师证。

3. 彻底解决村医养老问题

尽快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建立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区别乡村医生的不同情况,实行政府财政统筹,多渠道筹措资金,将乡村医生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养老保险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乡村医生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提供养老保险,从而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问题。对在岗乡村医生,建议采取政府补助,个人适当缴费的办法,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对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满20年以上并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乡村医生,根据乡村医生的工龄给予一定的按月或者按年补助、补偿,从养老保障层面稳定农村医疗卫生队伍,让广大乡村医生能够安享晚年。

4. 提高乡村医生收入

医改前乡村医生待遇主要从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获得,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加成和医疗服务性提高。现在实现基本药物制度、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面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尽管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与其原来的药品利润比起来相差甚远。此次随机调查的3位村医,有2位认为目前村医的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较为合适,1位认为达2000元以上较合适。建议政府提高补偿标准,使乡村医生每月各项收入加总超过3000元,可起到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5. 加强基药监管

加强基药监管

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将日常监管、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强化宣传,提高百姓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率,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价格公示制度,强化大众监督,让百姓实实在在受益。另外严格执行投诉和举报制度,在各村卫生室及其他显眼位置统一悬挂投诉和举报告示牌,向百姓告知关于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因违规收费等需投诉和举报的受理机构和电话号码,对违规村卫生室和相关人员进行严惩,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目前,地处湖北省东部的鄂州市乡村医生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学历低、工资低,在岗培训流于形式且无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养老无保障,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差。应加强对乡村医生在职培训,建立考核机制,吸引人才加入乡医队伍,彻底解决村医养老问题,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并加强基药监管。

篇6: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发展现状

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北部,辖2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瑞昌市)。从2007年3月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每县两点的标准,全市于2007年底建成28个农家书屋,并由江西省宣传部、江西出版集团、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及九江市市政府各级职能部门挂点帮扶。2008年,全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重新布置220个点,以达到农家书屋在乡镇的基本普及。

一、 选点情况

九江市新闻出版局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在农家书屋的选点上,倾向于那些文化氛围较好,经济较发达,阅读条件齐全的行政村。从所选28个试点情况看,基本代表了九江市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特色。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作为试点之一,是因为该村拥有源远流长的“义门村”文化,且目前正在打造影视基地,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九江市开发区七里湖五丰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条件比较发达,人们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农家书屋所需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星子县白鹿镇秀峰村则位于庐山脚下,在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旅游文化。

试点村的群众认识到农家书屋是一项有利于他们的工程后,能够积极配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对而言,选择农家书屋试点村难度并不算大,相反,倒是试点村里农家书屋的具体选址笔者认为值得相关人员重视。因为九江市大多数地方属于山地地形,不少试点村在地理上呈狭长形分布,选址直接关系到书屋的覆盖面。在现有的28个试点村中,有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有的设在村民闲置的房屋。笔者建议农家书屋如若可能,可以与中小学校阅览室、学校藏书一起管理。一方面,学校为方便学生上学,一般都选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较好,农家书屋选在此处,辐射范围能够最大。另一方面将农家书屋放在学校阅览室,可以扩充中小学阅览室藏书,扩大学生读书面,另外可以发挥学校阅览室的优势,有专业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

二、 资金保障

2007年中央财政为江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拨款30万元,这笔资金由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根据省内试点情况,向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财政申报得来。其中,九江市分配到资金3万元。由于九江市财政尚未配备专项资金,仅靠3万元专款无异于杯水车薪,因而农家书屋建设很难得到根本性的保障。在2007年布置的28个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未能达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即原则上拥有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其中,报刊与电子音像制品显得尤为匮乏。此外大部分图书属于社会捐赠,缺少有针对性的新书。在农家书屋建设的初步阶段,无疑需要强调试点建设的质量,而非一味追求数量。

2008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九江地区的每个农家书屋将获得由中央财政及江西省财政(双方各承担50%)一同下发的2万元专项资金。以2008年220个点的规模来看,将需要至少400万元的资金保障。

目前单凭政府财政难以全面支撑农家书屋这一浩大工程,因而寻求社会帮助必不可少,如向企业寻求赞助,联合民间力量。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益事业的农家书屋能否与市场联系,实现经营性发展,同样值得思考。对此,九江市新闻出版局目前正规划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的适当经营,尝试在农村打造一批图书发行网点。

三、 读者参与

农家书屋的关键还在于农村读者的参与,这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工程成效的试金石。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各地读者参与的热情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书屋几乎就没有村民光顾,而有些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究其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与方式,二是活动形式存在差异。

宣传上,有的行政村只是在开村委会时作简要说明,没有形成影响力。在与一些村民的谈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为了培养阅读需求,营造阅读氛围,各地“农家书屋”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开展文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在初步阶段,至少要让农民知道“农家书屋”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在活动形式方面,应该要以多样性来调动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江西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4年5月进行的“江西省农民致富与传播状况”调查,电视与农民几乎每天接触的比例高达83.7%,有九成农民几乎每天都看电视。处于第二位的是书籍,接触率为33.7%,而报纸在农村的市场正在逐步“荒漠化”。面对电视声讯的“独裁”,“农家书屋”需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农民阅读的积极性。要使“农家书屋”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

四、 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家书屋”建设要持续发展,良好的管理必不可少。

(1)管理人员

就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问题,有人提议通过招聘、签合同等方式,聘任一批文化水平高、思想作风正派且具有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由于中央财政尚未安排书屋管理员的专项资金补贴,所有的管理人员暂时没有任何收益,所以这种想法实施起来也有难度。目前江西省九江市各“农家书屋”都是由村干部、退休职工或者村民管理。

(2)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家书屋”也是如此。目前只有一部分“农家书屋”制订了图书借阅制度,主要包括读者须知、借阅册数、借阅期限、图书赔偿等。而在实际当中,这些制度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遵守,这一方面是书屋管理人员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白杨镇黄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就告诉笔者,平时一些熟人来借书时根本不遵守借阅制度,而自己也不好强制其执行。

此外,“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还包括采集规则、图书分类加工规则、书刊剔旧规则、财务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及管理员岗位责任制。目前,书屋管理员很少承担图书的采购业务,在新书验收、登记方式、图书分类上也显得不够专业,很多书屋甚至没有对图书进行分类。总体上,“农家书屋”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流程。因而各书屋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断规范操作,借鉴先进管理制度。

(3)品种管理

在图书的品种选择上,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某些想法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对一些农民读者的走访我们发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农业科技类图书,少儿、娱乐类图书似乎更受欢迎。另外九江市各个地方因地理条件等原因,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图书品种的选择上要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当地的特色,建立完善的图书征订机制。目前各“农家书屋”藏书大部分来自于社会捐赠,有一小部分新书由省新闻出版局提供。而所选图书的品种类型主要以各县、市上报的调研情况为依据,同时参考中国农家书屋网的相关推荐书目。但是这个过程统一调动难度较大,造成新书往往无法及时送达。所以今后“农家书屋”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畅通图书的供应渠道,减少办事程序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图书采购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更新不可怠慢。九江地区的“农家书屋”藏书量从800到3000册不等,图书的全面更新将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不同地区的“农家书屋”可以相互联合,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使用效率,实现一定区域内的“一卡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地“农家书屋”可配备电脑以达到信息检索功能,扩大资源共享,并随时掌握农民的阅读需求。

未来展望

农家书屋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但是作为一项有利民生的全国性工程,自然不应模式化,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投资建设,着力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2007年11月28日,由瑞昌市文化广播电视站退休职工个人创办的黄桥村“农家书屋”正式挂牌成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九江日报对此就曾进行多次报道。在九江市新闻出版局、各级图书馆的支持下,该书屋藏书量已达3000余册,拥有各类期刊20多种。书屋还制订了完整的借阅制度,拥有较好的阅读气氛。九江市新闻出版局表示可以为该书屋管理者提供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图书经营。

作为“编制外”的“农家书屋”,民办书屋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个人在承担基础设施后还要进行书屋维护,资金与管理成为最大难题。依靠主管部门的扶持自然是必不可少,但民办书屋具有灵活性和自主经营性的特点,在保持一定公益性的同时可以大胆经营。黄桥村“农家书屋”负责人就表示书屋将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争取与瑞昌市新华书店建立合作关系。如果能在“农家书屋”内设立代销点,通过政府引导与出版社进行沟通,自主经营一批好书、新书,无疑会为民办书屋增添活力。特别是现在中小学开始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民办书屋可收集、整理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可引进相应的教辅资料,吸引学生、家长购买。

篇7: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1 全县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1.1 动物防疫机构设置

据2011年7月底调查统计, 全县共有经县编委批准设立的县级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1个, 乡镇动物防疫站23个, 村级动物防疫机构558个 (并村以后的村级动物防疫数) 。

1.2 动物防疫队伍现状

调查统计, 全县共有在职职工657人, 其中县级10人, 乡镇级89人, 原畜牧水产站558人。在职人员中, 高级畜牧兽医师3人, 中级畜牧兽医师30人, 助理师及技术员558人。

1.3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现状

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有动物疫病诊断室1个, 面积60m2, 办公室2间, 防疫监督车1辆。乡镇动物防疫站中有站房的5个, 其余站都由乡镇政府安排办公室。

1.4 动物防疫经费现状

2010年, 县财政拨付防疫经费160.6万元, 其中:防疫工作经费 (含会议费、培训费、防疫物资购置及防疫物资调运配送费、免疫副反应治疗费、强制免疫反应死亡补偿费) 78.9万元;防疫费81.7万元, 每头 (只) 畜禽的防疫费为0.08元。动物防疫员基本工资已纳入财政预算, 但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普遍偏低, 人平每月200元。

2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少, 防疫点多、面广, 推广困难

安化县4950km2, 558个行政村 (居委) (并村以后的村数) 、且为山区, 交通闭塞, 山高地势陡峭, 人户分散。而全县23个乡镇动物防疫站仅有专职动物防疫员87人, 平均不到4个, 全县558个行政村 (居委) 26万农户, 每人要负责2989户农户的动物防疫注射, 且自然条件险恶, 要完成一次防疫注射, 即使每天走访50户农户, 也需要近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防疫时间延长, 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尤其是疫情暴发时期, 人员严重不足。

2.2 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依照法律规定动物防疫经费应当列入当地的财政预算, 县委、县政府也明文规定每个乡镇每年不得少于10000元的动物防疫专项经费。调研结果表明, 23个乡镇没有一个完全到位, 到位50%的有东坪、梅城、柘溪, 其余不到10%。

2.3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差

一是无站房, 23个乡镇动物防疫推广机构中仅有东坪、梅城、小淹、奎溪、马路五个站有站房, 其中小淹、奎溪站房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砖房, 破烂不堪, 已成危房, 5个站的站房总面积也不足1000m2。其余的18个乡镇动物防疫推广机构均无站房, 长塘动物防疫站甚至租住在私人家里办公, 条件极其艰苦。二是设施老化, 工作条件差。所有乡镇动物防疫推广机构基本没有一套检验仪器, 诊疗技术落后, 检疫靠肉眼观察, 防疫靠双腿走村串户, 治疗凭经验诊断, 难以正常开展防疫、检疫工作。

3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完善村级防疫网络

在选聘村级防疫员的基础上, 组建一支协防员队伍。

3.2 完善人员培训引进机制

(1) 建立基层防疫人员培训制度。以镇办为单位, 集中开办专项业务培训活动, 做好防疫员、协防员的在岗培训, 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提高服务水平; (2)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出台优惠政策, 择优引进业务过硬人员和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动物防疫第一线, 全面提升其层防疫队伍素质。

3.3 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1) 提高村级防疫员工资, 尽量适应全县水平; (2) 加大投入预算经费, 以确保防疫物质采购、储藏及使用正常确保防护到位, 确保免疫抗体监测按要求常年开展; (3) “以钱养事”经费实行事前预拨, 分期拨付, 年终结帐。

3.4 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1) 由政府组织建立动物防疫专项基金, 应对动物防疫风险补贴; (2) 实施“牧业风险”, 及时为受损养殖户提供帮助, 提高抵御能力, 有效保护养殖户利益。

3.5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篇8:还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摘 要: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田头市场成为地产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支撑。然而,目前天津市田头市场建设较落后,缺乏合理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管理粗放,缺乏配套服务,管理者营销观念落后,缺乏营销手段。建议从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力度、组织营销培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等角度,构建田头市场网络体系。

关键词:天津;田头市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acility agriculture, agrocybe market becomes effective support of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ocybe market in Tianjin is more backward. There are problems as follows: lack of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arrangement,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the extensive management, lack of ancillary services, backward marketing outlook, and the lack of marketing. This text puts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which are the reasonable plan,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investment, marketing training 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network system of agrocybe market.

Key words: Tianjin; agrocybe market; construction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产地市场的建设,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启动包括田头市场在内的农产品三级市场体系建设工作。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中提出“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2月多部委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农村田头等产地市场”。2014年农业部启动了田头市场示范建设,2015年1月,农业部张合成司长提出“田头市场是就近服务农户、营销农产品的有效手段,加强田头市场建设要规范有序”。2015年6月正式发布《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

为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配合天津市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区的工作,需要摸清天津市田头市场的现状,掌握田头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科学有序地发展田头市场[1],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课题组在农村工作委员会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面调研了郊区县的田头市场建设情况,并实地考察了6个典型田头市场,形成报告如下。

1 天津市田头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借鉴农业部官方编制的《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本文提到的田头市场是指建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能够将周边农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及时汇集起来,并进行商品化处理形成商品的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田头市场是一个包括马路市场、田头集散地等多种形态的市场集合体。目前,天津市郊区县共有田头市场50个,集中分布在武清区(5个)、静海县(3个)、宝坻区(2个)、蓟县(23个)和滨海新区(17个)。田头市场以经营蔬菜和水果为主,其中水果田头市场有20个,蔬菜田头市场有19个,综合(蔬菜、瓜果、干果)田头市场有7个,农作物、水产、农资和核桃各1个。发展至今,田头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1.1 田头市场是地产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支撑

随着天津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以蔬菜、水果交易为主的田头市场日益增多,且其辐射带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成为地产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2],有效支撑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天津市田头市场总占地面积达到17.3 hm2,总投资额6 000万元,田头市场合计带动农户46 312户,辐射带动农产品生产面积1.91万hm2,占2012年本市设施农业面积的47.8%。

1.2 田头市场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季节性较强

天津市自2008年开始推行“4412”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蔬菜和林果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得到蓬勃发展。个别村或镇的设施农业生产形成了规模优势,吸引了各地批发商前来收购,进而自发形成了一批田头市场。据统计,2008年以后建设的田头市场共有25个,占到田头市场总数的50%。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田头市场交易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比如武清区黄花店镇主产西红柿和芹菜,一般年份芹菜的田头交易时间为元旦以后至4月中旬;西红柿的田头交易时间为5月至6月,仅有2个月时间。

1.3 田头市场经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经营单一品种的专业田头市场不断涌现,这与设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特征相适应。如武清区大孟庄镇后幼庄村的田头市场专门从事西兰花交易,滨海新区茶淀镇形成了7个葡萄交易站,滨海新区太平庄镇有3个冬枣交易市场,蓟县孙各庄镇有1个核桃收购点。

1.4 田头市场建设经营机制以“公建公营”为主

田头市场建设的主体为村集体或合作社。从调研情况看,以自然村村集体为建设主体的田头市场占多数,共有33个,占到总数的66%;以合作社为建设主体的田头市场有15个,占到30%;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田头市场仅有2个。田头市场的运行机制有两种,一是“农户+合作社+经纪人”,二是“农户+经纪人”两种形式。

2 天津市田头市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和土地使用的限制,天津市田头市场发展水平低,存在规划不到位、功能不够强、政府引导支持跟不上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发展不平衡,缺乏合理规划

田头市场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资金、土地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天津市田头市场建设随意性较大,缺乏总体规划,出现了“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两种情况。“有市无场”:现在运行较好的田头市场均为自发形成,一些市场源自“马路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人气旺、交易活跃,但有限的空间和简陋设备限制了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比如黄花店田头市场、后幼庄村田头市场,占地规模不大,硬件设施基本没有,发展受到限制。“有场无市”:武清区河北屯两个田头市场有地面硬化,但至今无人交易,处于“有场无市”状态。究其原因,政府规划建设市场时没有考虑当地市场交易习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天津市田头市场的数量不少,但普遍缺少基本的交易设施。据统计,50个田头市场均为露天交易,没有交易罩棚。有地面硬化的田头市场共30个,占到60%。有泵秤的田头市场14个,仅占总数的28%。服务设施落后,有冷库的田头市场23个,占田头市场总数的46%,冷库面积合计近4万m2,均为依托合作社建立。大多数田头市场没有储藏设施,果蔬露天堆放导致损耗大、品相差。安装计算机网络设施、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设备的田头市场更是寥寥无几,田头市场普遍缺乏信息来源渠道,不能为进场交易者提供信息服务。

2.3 经营管理粗放,缺乏配套服务

大多数田头市场只是提供交易场地,功能单一,缺乏为商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冷藏保鲜、安保、吃住等配套服务。据了解,静海生宝谷物合作社的田头市场在经营管理及服务上具有代表性,该田头市场占地面积0.67 hm2,地面全部为水泥地,是本市目前发展较好的田头市场。依托生宝谷物合作社,田头市场的冷库、地磅秤、仓储设施、信息采集设备、农残监测设备较为齐全,为批发商和农户提供了便利的销售服务。合作社为前来拉菜的外地中间商提供吃、住和装车服务,解决了中间商的后顾之忧。该田头市场的存在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农户和其他小园区的蔬菜销售。

2.4 营销观念落后,缺乏营销手段

田头市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帮助本地农户销售农产品,但目前大多数田头市场处于“只建不经营”的状态。同一生产区域内的农户未能形成统一销售、统一谈价的局面,农户仍然是“一家一户”单独与中间商交易。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与中间商的谈判不具有优势,中间商压价严重,农户无话语权。农户单独分散式交易,本身也造成了农户之间的竞争,不利于农户与中间商的谈判。以武清区大孟庄镇后幼庄村田头市场为例,中间商收购西兰花,当天不谈价不付款,转天再说价格再付款,农户甚至没有谈价的资格,农户对中间商的约束力基本不存在,交易能够持续完全依靠道德约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田头市场管理者市场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系统的营销知识技能,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

3 天津市田头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田头市场建设要规范有序”[3]。建议根据各地需求情况,通过示范建设一批田头市场,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田头市场网络体系,带动全市范围内的田头市场建设,推进农户营销服务机制创新,有效支撑地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3.1 合理规划布局,示范建设田头市场

合理规划布局,构建田头市场的网络体系,旨在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解决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紧密问题,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紧紧围绕生产基地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天津市田头市场的数量和规模。支持建设已具规模的田头市场发展成为连接区域市场的中心枢纽,使其成为区域内价格、信息和物流中心。第一,配合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田头市场。在生产基地规模达到66.7 hm2以上、有田头交易需求,并且有田头交易场地的村或合作社,进行田头市场建设。第二,田头市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都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保田头市场建设适用有效,不盲目求全求高[4]。第三,以合作社或村委会为主体进行建设。田头市场建设要遵循“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或村集体建设和管理。

3.2 加大田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搭建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满足区域农产品上市交易需要,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第一,地面硬化。自发形成的田头市场,一般位于马路两侧,或者在生产基地的地头,地面硬化率低,下雨、刮风会影响市场环境、交易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改造田头市场首先要对场内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第二,交易场罩棚。修建交易场地的罩棚,为农户和经纪人提供临时遮风、遮阳、避雨的场所。第三,信息采集展示设备。每个田头市场需配备信息采集、展示设备,用于采集产地市场行情信息,展示京津各大批发市场价格、交易量等市场行情信息,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提升农民议价能力。第四,配备储藏保鲜设施,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损耗率,还可以起到削峰平谷、旺吞淡吐的作用,防止菜贱伤农现象发生,使农民获得较为均衡的收益。第五,通过安装质量检测设备,发挥田头市场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切实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放心。

3.3 协调解决田头市场建设用地问题

成立由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商务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分局、规划局组成的田头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市场建设中出现的土地问题。

3.4 增加田头市场的建设投入

明确和强调田头市场的公益性,将田头市场建设列入基础设施扶持范围。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设立田头市场建设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田头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帮助田头市场解决建设和运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引导,吸引合作社、龙头企业、经纪人、经销商、村集体等各种主体投资建设田头市场,鼓励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化运营机制,确保田头市场活力[4]。通过多方面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稳步推进田头市场提升改造。

3.5 组织营销知识培训,加强宣传

组织市场管理和农户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营销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更新经营理念,提高农户营销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田头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农产品运销商户利用田头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天津市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顺利衔接,带动天津市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3.6 提升田头市场经营管理信息服务水平

加强田头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搭建全市范围内的田头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一方面,与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对接,以获得权威的市场信息分析、监测预警内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该平台采集和发布地产农产品的价格、生产、供求、服务、科技等信息内容,使田头市场成为市场信息汇集、交换、传播的中心,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降低其面临的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宝胜,黄齐,王静,等.关于山东省田头市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6):26-28.

[2] 李桂群,聂雨燕.海南田头市场快速发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33):10-12.

[3] 张合成.开展田头市场示范方便农户出售农产品[N].农民日报,2015-01-13.

上一篇:创争下一篇:出差管理制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