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平安建设情况报告

2024-05-04

社区平安建设情况报告(通用6篇)

篇1:社区平安建设情况报告

北浦社区2009年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

自检自查情况报告

2009年,我社区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在鹿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镇综治办具体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镇政法、综治会议精神,全面抓好落实,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更新观念,夯实基础,创新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整体推进,完善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责任分工明确,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落实、全面提高了社区治安整体防范水平,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取得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社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现将一年来的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个方面:齐抓共管,把社区平安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保证:

⒈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增强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切实落实“属地管理”的原则,与辖区59家成员单位签订了2009年综治暨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积极推动社区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

⒉进一步加大创建平安社会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认真组织开展了三月综治宣传月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治安志愿者的活动中。社区动员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主要街道、居民住宅区悬挂、张贴宣传横幅、标语和黑板报,使我们的建设平安社区活动宣传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积极开展了“平安单位”和“平安和谐户”复评工作,辖区单位复评达标率达90%以上。

3、完善组织网络和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社区综治委和平安创建领导小组下设社区综治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作为承担辖区平安建设建、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工作平台。一是在建立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落实了社区警务、矛盾调处、信访接待、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咨询、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机构,并设立专门窗口,负责指导、督促、落实“平安社区”创建的具体业务工作,牵头组织实施社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辖区共建单位为实体的治安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吸收对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加快了社区治安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健网络。固定专职综合治理队伍:东城派出所北浦警区配备了12名专职社区警员;健全了综治委、平安创建办、联动办等群防机构,配备综治专干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1名,针对社区成员单位,在“一把手”负总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成员单位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服务队伍、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综治暨平安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在开展利民、便民服务的同时,共同维护好社区治安。扩大群防群治队伍:在我社区的带动下,部分成员单位还设立义务巡防队、护楼、护院队,基本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治安防范网络。同时,我社区在辖区主干街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邻里守望、门户联防活动,今年共签定联户联防公约100多份。充分动员社区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居民群众维护社区稳定的热情,有效地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通过以上工作,社区居民群众防范意识明显提高,防范力量建设显著增强,刑事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遏制,社区居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高,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个方面:强化社区综治工作功能,提高“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整体水平:

社区治安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通过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着力夯实社区治安的基层基础,强化社区治安的防范、管理、教育、服务四大功能,全面提升了“平安社区”的创建水平。一是防范功能。通过建立专兼群三结合的综治组织网络,落实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把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实到辖区成员单位,筑牢“第一道防线”,提高了社区治安防控能力,维护了社区治安,促进了基层社会秩序的和谐。二是管理功能。通过社区党支部和群众组织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各类组织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各项社区事务,反映社情民意,推进民主法制,确保社会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和谐。三是教育功能。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法律等活动,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的自觉性,促进了社区人与环境的和谐。四是服务功能。通过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深化社区服务,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有困难找社区民警”、“有困难找社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居住环境,促进了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第三个方面:完善社区综治工作机制,促进“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为确保平安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注重在制度上规范、职责上明确、运转上顺畅,着力在完善社区综治工作机制上做文章。一是订计划。为使创建工作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区综治委在年初专门召开党支部大会、居民议事协商会,共同讨论协商如何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每年在年初就明确全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二是定制度。按照上级综治委的要求,制订“平安社区”创建、人民调解、民主法治、治安防控、维稳防控、五防安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刑释解教人员及青少年帮教、流动人口管理、禁赌禁毒等工作制度,规范社区每项创建工作,特别是对涉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几项工作更是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质量要求、程序要求,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用制度来规范行动,以行动来促进制度的落实,确保创建工作的质量。三是明职责。在制订每项创建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统一规定了每项工作所对应的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有效进行。四是找对接。“平安社区”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横向配合。社区不但按照创建确定的内容,依靠自身的力量,抓好工作的落实,还要承上启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做好与各级职能部门、镇综治办、辖区共建单位的创建功能对接。

第四个方面:深入开展禁毒与反邪教警示及打击传销教育、强化居民防范意识:

⒈结合禁毒工作安排积极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以“不让毒品进我家”等活动为切入点,在社区内以禁毒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小区居民的禁毒意识。今年开展专项禁毒宣传1次,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目前我社区无新增滋生吸毒人员,无制、贩毒行为。

2、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警惕。一方面我们经常到居民当中去,通过与居民的交流,从中了解是否有新滋生法轮功练习者,做到“发现一个,帮教一个”;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向我们揭发、提供法轮功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上级职能部门。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在辖区内做了大量的宣教工作,所以至今没有发现有新滋生法轮功练习者及法轮功练习者发动的集体闹事、集体上访事件,也没有发现法轮功邪教组织发动的非法活动。

3、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及成员单位人员对社区辖区内的传销组织进行彻底排查,至今未发现有涉及传销的组织或人员。

第五个方面:当前面临的困难

通过几年的运行,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前也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虽建立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但因经费困难,难于保障经费到位;二是社区人少事多,有时就形成疲于应付,难以创新,三是社区综治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难于协调开展,警务模式改革后民警不能真正沉到社区,工作上不能形成合力。四是社区针对一些矛盾纠纷无能力化解(州军队干休所李继红与所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矛盾及原鑫茂物资公司改制遗留问题)。五是针对部分单位工作难于开展,难于管理(红宝小区、牟定建筑集团)。半年来,我社区的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继续完善做好下半年的工作。

北浦社区综治委 二00九年九月十七日

篇2:社区平安建设情况报告

册关街道位于朋地市区西南部,面积1.85平方公里,驻有省、宁德市、朋地市直单位30多家。辖区人口2万多人,街道下辖5个社区,2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9亿,其中企业产值7.9亿,财政收入119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1元。近年来,街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

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创新服务理念,建设平安社区为目标,以开展联动服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途径,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夯实了执政基础,提高了执政能力。强化中心建设构筑运作机制

册关街道社会服务联动中心成立于2003年,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0名,参与联动服务部门20个,下联5个社区服务站,160个服务网点,21支志愿者服务队,108名志愿者。形成了“中心—服务站—网点一志愿者”的服务网络。党工委高度重视联动服务中心工作,将联动服务中心建设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一是强化领导。联动中心由党工委书记兼任主任,分管副书记任常务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中心的正常运作。党工委定期召开中心工作例会,听取中心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检查指导中心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中心结合册关的实际,以“务实、温馨、创新”服务为目标,以建设一流队伍,开展一流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了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接访工作规则》、《热点问题反馈》、《信访督办》、《来信来访登记制度》等,有效地规范了中心的运作机制。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中心工作人员分别由街道干部中素质好、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同志组成,树立了“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服务理念,为联动服务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坚实基础。

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空间

街道社会服务联动中心做为街道工作的“协调部”和“工作部”,强化了服务功能,以医疗保健、家政家教、法律援助,民政优抚、计划生育、保安保洁、抢险救灾等为主要服务内容,形成有效的服务网络。以“知民情、解民忧、促民富”为有效服务载体,开展“五贴近、五服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贴近特困居民,开展帮困济贫服务。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定期深入社区,贴近特困群体,了解关心贫困户、五保户、病灾户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提供帮扶服务。一是生活保障服务。2004年,为65户146人办理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80户190人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二是挂勾结对帮扶服务。2004年,街道班子成员、干部、职工和社区工作人员共108人挂钩127户特困户,帮扶脱贫解困。如:朋地四中学生黄少健因父亲身患重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面临辍学,联动中心获悉后,及时与其建立了帮扶助学计划,发动社区干部捐资2000多元,解决了少健同学上学的费用,使其重新获得步入课堂的机会。

二、贴近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册关原是朋地的工业集中区,有产业工人近8000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企业相继破产、改制,针对辖区下岗人员多的实际,社区服务站把为下岗职工牵线搭桥,实现再就业做为首要服务项目。开展下岗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下岗人员的实际情况,对2077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逐一登记。同时,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介绍下岗人员情况,建立联系机制,优先安置辖区下岗失业人员。街道社区共48人与16户下岗困难户挂钩帮困,已为85名“4555”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为980名下岗职工办理再就业优惠证,招聘5名“4050”人员到社区劳动服务站工作,组织260人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再就业120人。

篇3:社区平安建设情况报告

喀什市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社会援助、统筹安排”的方针, 不断推进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目前, 喀什市有亚瓦格、吾斯塘博依、恰萨、库木代尔瓦扎4个街道办事处, 辖33个社区, 每个社区均设立了文化活动室。

二、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 领导高度重视, 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社区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 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支撑, 以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为依托, 以“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服务, 打造文化型社区”为目标, 明确了“三抓一促”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思路, 即抓社区党组织建设, 抓党员作用发挥, 抓工作载体创新, 促进文化型社区建设。将文化型社区的创建列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并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文化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发动组织辖区单位、居民同创文化型社区, 使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二)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文化设施逐步改善

2010-2012年, 在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帮助下, 喀什市新建18个社区文化室, 每个文化室的建筑面积均为300-500平方米, 包括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等办公活动场所。

其中, 文化路社区已建成4座文化活动中心和2座职业培训中心, 社区所在地的文化活动中心设有中老年文化活动室、青少年文化活动室、电子琴室、图书阅览室等8个活动场所。解放南路社区已开设面向离退休人员的台球室、棋牌室等。克孜都维路社区建立了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主、辖区12个单位活动场所为辅的教育活动阵地网络, 开展以中老年活动为主的各类活动, 设有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有些社区还设立了社区文化宣传栏, 定期通过板报、宣传画等形式向居民群众宣传国家大事、社区好事、健康知识、文明知识等。

(三) 不断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各社区文化资源丰富, 文艺人才众多, 培养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 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库木代尔瓦扎街道成立了街道文化艺术表演团, 由老年文艺活动队、青年文艺活动队和儿童艺术队、“一社区一队”组成。街道所辖克孜都维路社区建立了以老年人、在职党员、有文艺特长的居民为主体的2支社区文艺演出队伍。目前, 该社区文艺演出队已成为喀什地区知名表演队, 喀什地区大型的文艺演出纷纷邀请该社区文艺队参加。解放南路社区通过调查摸底, 将辖区内有书法、乐器、指挥、编排、舞蹈、吹拉弹唱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登记造册, 目前已组建了一支由70余人参与的社区文艺队 (包括合唱队、舞蹈队和乐队) 。恰萨街道常年活跃在社区的文体队伍已有11支, 如太极扇队、太极拳队、武术舞剑队、老年书法队等, 每支队伍的成员都在三十人左右, 各文体团队积极参与市政府、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 累计全年开展活动一百余次, 如汇城小区的“夕阳红”老年文艺队, 经常自编自演一些节目, 曾先后在市政府、街道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中亮相,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亚瓦格街道组建了秧歌队、健身操队、武术舞剑队, 舞蹈队等。吾斯塘博依街道现有群众文体活动队伍3支, 分别是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 参与群众达到300多人。

(四) 活动丰富多彩, 打造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各社区积极挖掘人力资源, 通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不仅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而且陶冶了居民的思想情操, 提高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每年, 各街道均组织老年秧歌队、民族歌舞队等特色文艺团队参加喀什市春节“社火”表演活动、“诺鲁孜节”庆祝活动及“百日广场文化活动”, 为喀什市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库木代尔瓦扎街道的中老年腰鼓秧歌队、集体舞、大合唱等节目已成为喀什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不仅在喀什市民中备受欢迎, 许多来喀什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也争先要求观看该街办的群众文艺表演。解放南路社区组建了社区老年文艺队, 活动的中心和特色是“红歌”品牌, “红歌队”不仅成为解放南路社区的品牌和特色, 更是喀什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吾斯塘博依街道艾提尕尔社区专门创办了“爱心小课桌”, 专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学习园地。色满社区文化室开展放映红色电影活动, 每年寒暑假, 专为大中小学生放映红色电影。

自2004年以来, 库木代尔瓦扎街道群众文化活动多次获得荣誉。其中, 中老年大合唱获喀什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一等奖;中老年社火腰鼓秧歌表演获喀什地区群众文化一等奖;街道文艺演出队表演的自创舞蹈《帕米尔的欢乐》获自治区社区文艺展演金奖, 《太阳的祝福》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铜奖;街道文化路社区被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三、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喀什市社区文化体育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困扰社区文化发展

社区建设投入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 缺少文化活动场所, 大型文体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发展后劲不足。社区文化队伍缺乏必要经费, 人员流动性大, 规范化管理不够。社区组织文体活动没有专项资金, 以社区及居民自筹为主, 街道对社区文化的投入远远不够, 造成活动越多贴补越大, 制约了社区文体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层次低、规模小、影响力不高等问题。

(二) 居民参与率低, 参与人员老龄化

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主要是由街道社区组织, 忽略了居民群众的主体功能, 社区居民参与文体服务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参加社区文体活动的人员多为社区文艺骨干、党员骨干, 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中青年和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给社区文体活动的推广带来很大难度。

(三) 文化专业干部缺乏, 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其一, 社区缺乏专业文化工作人员, 大多是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由于业务不熟练和自身条件的约束, 导致社区文化阵地和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难以对社区文化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协调和服务;其二, 社区没有专业的创作人才和老师, 制约了社区文化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其三, 社区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缺乏有效组织和利用, 社区文艺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资源共享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府对社区的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缺乏资金补偿等配套的扶持政策。一些社区文化设施的档次低、功能少, 设施老化、面积狭小, 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就近、就便进行文化活动的需要。同时要实现社区文化设施及资源共享还存在较大困难, 一方面掌握着文化资源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因封闭式管理, 大批的活动场所不能对外开放而闲置着;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资源紧缺, 居民群众缺乏活动场所, 不能开展有效的社区文化活动。

四、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当前喀什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差距, 更好地发挥社区文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此次社区文化建设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促进社区文化发展

一是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 政府部门要在年度经济规划中把对社区文化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 予以专项投入, 以保障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来源;二是广开门路, 寻找资金来源, 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 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短缺问题;三是社区还要利用现有文化设施的优势, 增强社区文化团队的自我发展能力, 适当参与商业演出创收, 积累活动资金。总之, 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资金。

(二)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调动群众积极参与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准确把握社区文化生活的新特点, 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 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除开展适应老年人在社区参加的文化活动, 也要有适应少年儿童的课外活动场所, 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活动方式, 吸引青年人和中年人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三)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一要抓好管理队伍建设。社区条件成熟的也可设立专干, 对管理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轮训, 使他们成为专业素质高、组织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群文战线上的合格人才。二要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库”, 对辖区文化人才进行登记造册, 统筹协调辖区文化人才的使用, 充实社区文化队伍;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 从中发现有专长的文化骨干, 及时吸收到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中来。三要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群众参与度、组织活动场次及群众评价等, 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考评, 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 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整合辖区各方力量, 提高社区资源共享度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街道党建联席会、妇联、工会等协调组织的纽带作用, 通过举办活动、开展共建等形式, 挖掘辖区人才、场地、设施、经费等资源, 共驻共建共享社区文化;另一方面要协调辖区各单位内部文体设施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 改变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单位文化资源封闭、利用率不高的局面, 防止文化场所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文化社区工作者协会等形式, 加强联系和规范, 协调单位、小区在院内兴建文化休闲设施, 以弥补社区文体设施不足的缺陷, 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氛围, 切实推进社区文体活动体系建设。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喀什市文化建设的基本支撑, 为了进一步挖掘喀什市社区文化资源, 提高社区文化水平,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近期, 我们在喀什市解放南路社区、托尔亚瓦格等社区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深入调研, 对喀什市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篇4:社区平安建设情况报告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5:社区平安建设报告

社区平安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九州路办事处是目前开发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办事处,辖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人口6.6万人,均占全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的80%以上。办事处现辖鹤翔、鹤源、桂鹤、九州、金鹤等六个社区居委会,城市社区人口5.3万人。

办事处六个社区中,鹤翔、鹤源、桂鹤、九州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开发区第一批成立的社区居委会,金鹤社区由原贸易区管理办公室于2003年6月改制而来,福田社区筹组工作正在进行。社区平安建设在上级综治委和办事处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不断增强基层预防、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了基层,实现了平安建设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刑事治安案件同比连年下降,人民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5%以上,辖区近几年未发生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无赴省、进京非正常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610工作实现“三零”目标,圆满完成平安建设责任目标,为开发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办事处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办事处、鹤壁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开发区平安建设先进办事处等荣誉称

1号。

加强基层,夯实基础

基层基础工作是落实各项措施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为平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社区综治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了社区综治、信访、治保、民调、帮教、治安巡逻等群团组织,加强了培训和指导,确保经常性发挥作用。二是重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统一规章制度,按照办事处要求,规范填写各类登记薄、台账等档案资料,明确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分类和归档工作。

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在发挥公安部门在社会治安整治中的主力作用外,社区组建了200余人的以享受低保人员为主的义务治安巡逻队伍,坚持每天巡逻、登记巡逻日志。社区建立了以居民组长、楼栋长、老党员为主要成员的信息员队伍,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信息,及时上报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有效预防了刑事、治安案件以及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影响稳定案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对驻区单位内保、物业小区安保的监督检查,多管齐下,在社区形成了以公安为主,社区巡防、单位内保、物业安保等在内的社区平安建设工作格局。2007年以来,辖区刑事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31%,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8%,未发生一起赴市以上个人、集体信访事件。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

定因素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利用社区固定宣传版面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入户”活动,利用春节社火表演、三月综治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固定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辖区群众的法制观念。二是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集中排查和定期排查相结合,社区坚持每10天排查一次,政治敏感期集中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登记造册,建立台帐。三是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小组、楼栋长“三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社会联动,规范运行”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四是实行社区干部包案制度。对影响稳定的较大矛盾纠纷,按照责任分工包稳定、包调解,直至案结事了。2005年底,我们在矛盾排查过程中,发现鹤翔社区西区12、14号楼居民准备集体上访,主要原因是供热效果不好,群众意见大。社区在掌握情况后,及时介入,迅速与群众代表、物业公司、热力公司结合,从中调解,在找到问题症结后,经三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物业公司适当延长供热时间,热力公司在2006年供热前完成管网改造,问题得到解决,避免了一起集体上访事件。2006年8月,热力公司对12、14号楼管网进行了改造,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信访事件。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社区平安建设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形成了一些工作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区平安建设经费匮乏。目前情况下,社区每年办公经费仅有1000元,平安建设工作除公安、单位、物业安保外,只能靠社区干部和享受低保人员义务进行,他们一缺手段,二缺经费,三缺制度,四缺保障,一定程度上存在应付检查现象。

(二)社区平安建设缺乏政策支持。社区警务室形同虚设,社区民警不能保证每周四天的社区工作,如果没有上级检查,很难在社区见到民警的影子。治安工作应当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开展,但在这方面没有可行的政策依据。

(三)社区平安建设只有形成社会合理,才能确保发挥作用。比如前几年在郑州开展的“万人大巡防”活动,每时每刻,不论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公安、保安和居民群众(单位出人)和社区义务巡防队伍,有力打击了街头违法犯罪,“两抢一盗”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居民群众交口称赞,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社区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办事处各社区在职社区干部仅一人,带领5-7名“4050”人员,与社区繁重的社会事务形成巨大反差。

篇6:平安建设开展情况报告

关于2011年1月至4月平安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区平安办:

根据贵办《关于平安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月报制度的通知》(巴南平安办发[2011]2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委2011年1月至4月平安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

我委把平安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来抓。特别是把维稳工作和安全生产作为常年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机关涉及的科室总动员,采取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分工包干的原则开展工作。

二、狠抓安全生产,确保企业安全自去年9月以来,我委深入开展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全区共7家企业完成了级别评定。并将对首批完成评估定级的企业实施建章建制、整改升级、动态监管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一〉、强力实施整改升级。针对企业安全评估等级,将实施分类指导。A级和B级企业,要抓好巩固和提升;C级企业,要督促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限期整改;D级企业,应挂牌督办,责令其全部或局部停产整顿,限期完成整改。〈二〉严格实行动态监管。加强对企业隐患排查、整改提升工作的督促检查。要根据企业隐患整改、安全标准化达标等情况,及时调整企业安全生产等级,实现升降级动态化管理,同时严格制定并实施安全监管执法计划,确保行动成效。

〈三〉指导企业建章建制。要进一步健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相关制度、基础台账。指导企业建章建制,创新建立企业领导带(值)班、技术支撑体系、安全投入、应急处置等制度。完善隐患排查、责任落实、风险控制、事故防范等相关制度,构建完备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并督促企业执行制度、规范制度,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四〉实施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和“黑名单”制度。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准入退出条件、科技装备应用、安全人才培训和经济政策执行、“黑名单”惩戒及其操作等制度办法。要将级别评估、分级监管、级别调整情况以及“黑名单”企业向社会公示,发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等级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

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性

因现实改制问题和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区经信委信访量大、涉及面宽,历来是“第二信访办”,信访稳定工作

难度大。我委党政高度重视,始终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思路不动摇。严格按照“事要解决,人要稳住”的要求,把企业改革信访稳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来抓,把信访稳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单位综合目标管理,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分管领导重点抓,机关各科室总动员,采取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分工包干的原则展开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科室重点抓、相关科室配合落实的工作机制,针对改制企业信访稳定矛盾突出的情况,我委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四个专门工作组负责搞好企业改制及信访稳定工作。做到“事事有组织,件件有落实”。1-4月份我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约访、接访信访事项10批次,共1500人,化解信访积案1件。

〈二〉深入研究政策,把握基本原则。组织工作组,对涉及的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做到“兵马未动,政策先行”。

〈三〉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采取召开职工群众座谈会、恳谈会和设置咨询台、意见箱等方式,广泛收集问题、征集意见,将群众反应的问题和意见认真梳理,制定政策解释提纲,深入宣传解释,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处理群众问题。群众要的是公正和公平,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做

到“一碗水端平”。

〈五〉、坚持信访工作三项原则:

1、对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信访事项主动积极处理;

2、群众反映问题有一定合理性但不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或政策不明确、不完善的信访事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有利于消化矛盾为目的,慎重处理;

3、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的信访事项,坚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直到信访人息诉息访。

当前,我委信访稳定工作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问题:前化公司、巴南化肥公司、重庆家具五厂以及原重庆蓄电池隔板厂等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断续坚持以领导负总责、分工包干、责任到人为工作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按照政策原则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平安巴南建设不懈努力。

上一篇:苏州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工作下一篇:学条令守法纪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