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散文

2024-04-25

李广田散文(共11篇)

篇1:李广田散文

李广田散文

李广田(1906.10.1一1968.11.2)山东邹平人。1923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后,开始接触五四以来新思潮、新文学。1929年入北大外语系预科,先后在《华北日报》副刊和《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并结识本系同学卞之琳和哲学系的何其劳。后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1935年北大毕业,回济南教书,继续写了不少散文,结集为《画廊集》、《银狐集》。1941年秋至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除散文外,还写了长篇小说《引力》。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文协理事。1951年任清华副教务长。1952年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历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他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先后结集的还有《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李广田部分散文选:

1、野店

>>>>>[阅读全文]

2、山 水

>>>>>[阅读全文]

3、花潮

>>>>>[阅读全文]

4、秋天

>>>>>[阅读全文]

5、灯下

>>>>>[阅读全文]

6、秋的歌者

>>>>>[阅读全文]

7、地之子

>>>>>[阅读全文]

8、笑的种子

>>>>>[阅读全文]

9、唢呐

>>>>>[阅读全文]

10、秋天的味

>>>>>[阅读全文]

11、回 声

>>>>>[阅读全文]

12、上马石

>>>>>[阅读全文]

13、桃园杂记

>>>>>[阅读全文]

14、礼 物

>>>>>[阅读全文]

15、画 廊

>>>>>[阅读全文]

16、井

17、柳叶桃

18、到桔子林去

文]

19、荷叶伞

全文]

20、花 圈

读全文]

21、马 蹄

读全文]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阅读全

>>>>>[阅读

>>>>>[阅

>>>>>[阅

赏析:

《窗》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赏析:

如果能从爱情中品出忧愁,那也算是莫大的享受啊!

在诗人李广田的眼中,九年是漫长的,九年过后,“我”从“春的园林”变成了“秋的园林”,从青春浪漫的小伙子变成了垂垂老矣的中年人,激情不再,只好守候在窗前期待邂逅;也许期待是徒劳的,然而我却在等待,一直在等待。

恍惚中我看到了九年前的你的面影,然而,“我”却不敢承认;因为,我苍老了,而你却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此刻,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变成了烦忧草,轻轻的生长在园中,也生长在我的心头。

这时候飘来候鸟的影子,遥远的,飞过了,远到不知的天边。可是,在我的窗前,依然是“苍白的窗纱”,我依然是沉默的怅惘窗外,一点白云,一片青天,似乎没有经历过。

可是九年了,“我”守候在窗前,期待化为泡影,得到的却是长久的思念和回忆。【责任编辑:男人树】

(散文编辑:江南风)

篇2:李广田散文

【作者简介】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在党内反右倾斗争中,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由校长降为副校长。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画廊

“买画去么?”

“买画去。”

“看画去,去么?”

“去,看画去。”

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是交换着多少欢喜的。谁个能不欢喜呢,除非那些终天在忙着招待债主的人?年梢岁末,再过几天就是除日了,大小户人家,都按了当地的习惯把家里扫除一过,屋里的蜘蛛网,烂草芥,门后边积了一年的扫地土,都运到各自门口的街道上去了。—一如果这几天内你走过这个村子,你一定可以看见家家门口都有一堆黑垃圾。有些懂事人家,便把这堆脏东西倾到肥料坑里去,免得叫行路人踢一脚灰,但大多数人家都不这末办,说是用那样肥料长起来的谷子不结粒,容易出稗。—一这样一扫,各屋里都虫得空落落的了,尤其是那些老人的卧房里,他们便趁着市集的一天去买些年画,说是要补补墙,闲着时看画也很好玩。

那画廓就位在市集的.中间。说是“出廊”。是这样说着好玩罢了,其实,哪里是什么画廊,也不过村里的一座老庙宇。因为庙里面神位太多的缘故,也不知谁个是宾,谁个是主,这大概也是乡下人省事的一种办法,把应该供奉的诸神都聚在一处了。然而这儿有“当庄土土”的一个位子该是无疑的,因为每逢人家有新死人时,便必须到这里来烧些纸钱,照例作那些“接引”“送路”等仪式,于是这座庙里就常有些闹鬼的传闻。多少年前,这座庙也许非常富丽,从庙里那口钟上也可知道,一直到现在,它还于每年正腊月时被一个讨饭的瞎子敲着,平素也常被人敲作紧急的警号,有时,发生了什么聚众斗殴或说理道白的事情,也把这钟敲着当作号召。——这口钟算是这一带地方顶大的钟了。据老年人谈,说是多少年前的多少年前,这庙里住过一条大蛇,雷雨天出现,力行路人所见,尾巴在最后一层殿里藏着,中间把身子搭在第二殿,又第三殿,一直伸出大门来,把头探在庙前一个深潭里取饮——那个深潭现在变成一个浅浅的钦马池了。——而每两院之间,都有三方丈的院子,每个院子里还有十几棵三五抱的松柏树,现在呢,当然那样的大蛇已无处藏身,殿宇也只变成围了一周短垣的三间土屋了。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神的事情似乎不大关心,这地方也就更变得荒废,连仅存的三间土屋也日渐颓败,说不定,在连绵淫雨天里就会倾倒了下来,颇有神鬼不得安身之虞,院里的草,还时有牛羊去牧放,敬神的人去践踏,屋顶上则荒草三尺,一任其冬枯夏长。门虽设而常关,低垣断处,便是方便之门,不论人畜,要进去亦不过举足之劳耳。平常有市集的日子,这庙前非常热闹,庙里却依然冷静。只有到将近新年的时候,这座古庙才被惊动一下。自然,门是开着的了,里边外边,都由官中人打扫一过,不知从哪一天起,每天夜里,庙里也点起豆粒般大的长明灯火来。庙门上,照例有人来贴几条黄纸对联,如“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之类,却似乎每年都借用了来作为这里的写照,然而这个也就最合适不过了,又破烂,又新鲜,多少人整年地不到这里来,这时候也都来瞻仰瞻仰了。每到市集的日子,里边就挂满了年画,买画的人固然来,看画盼人也来。既不买,也不看,随便蹭了进来的也很多,庙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

画呢,自然都很合乡下人的脾昧,他们在那里拣着,挑着,在那里讲图画中故事,又在那里细琢细磨他讲价钱。小孩子,穿了红红绿绿的衣服,仰着脸看得出神,从这一张看到那一张,他们对于《有余图》或《莲生九子》之类的特别喜欢。老年人呢,都衔了长烟管,天气很冷了,他们像每人擎了一个小小手炉似的吸着,暖着,烟斗里冒着缕缕的青烟。他们总爱买些《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或《仙人对棋》之类。一面看着也许有一个老者在那里讲起来了,说古时候有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人,因贪看两个老人在石凳上下棋,竟把打柴回家的事完全忘了,一局棋罢,他乃如一梦醒来,从山上回来时,无论如何再也寻不见来路,人世间几易春秋,树叶子已经黄过几十次又绿过几十次了。讲完了,指着壁上的画,叹息着。也有人在那里讲论戏文,因为大多数画是画了剧中情节,那讲着的人自然是一个爱剧又懂剧的,不知不觉间你会听到他哼哼起来了,哼哼着唱起剧文来,再没有比这个更能给人以和平之感的了,是的,和平之感,你会听到好些人在那里低低地哼着,低低地,像一群蜜蜂,像使人做梦的魔术咒语。人们在那里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事情。就这样,从太阳高升时起,一直到日头打斜时止,不断地有赶集人到这座破庙来,从这里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

“老伯伯,买了年画来?”

“是啊,你没买?─一补补空墙,闲时候看画也很好玩呢。”

“《五谷丰登》几文钱?”

“要价四百四,还价二百就卖了。”

篇3:《李广田文学评论选》序

广田素来勤于学习和写作。他博览群书,满腹中外古今的文学及其他多方面的知识。他善写诗文,有多年丰富的创作经验。“七七”事变后,他就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考和探讨抗战文艺问题。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我们同在罗江小县城的那个中学教书,他早起晚睡,手不释卷,孜孜阅读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片上伸的《现代新兴文学的问题》、高尔基的《论文学》和其它文艺理论书籍。他用心地在书上批注,从书上摘录,写读书札记,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这样他有了相当好的理论根柢,加上他从长久欣赏文学名著和从事创作中得到的非同寻常的艺术修养,因而他写起评论文章来就比较裕如。

广田一向关心青年,热情帮助青年作者和读者,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他们做的,写了相当多的直接与青年谈文学的文章和书简,他长期与一些青年通信,往往信还写得很长。广田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理论原则而是从中外的作家作品和具体的文学问题出发,谈创作,谈诗,谈散文,谈小说,谈剧本,谈年轻的报告文学,谈普及与提高,谈民族民间文学,谈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题,谈别人不谈的作家作品,也谈人们在谈的问题,而有自己的见解。他好象是在辛劳地搭桥,他乐意用评论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在青年与文学之间搭桥。

广田通过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文学的基本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明晰的论述。他认为首先是生活,生活是第一义的。“生活是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地,它随时准备怀孕,准备生长”。只有现实生活才是创造艺术的源泉。在内容方面是有真实性的,在表现方面是真切而易懂易感的,便是好作品。他还认为作者的生活本身是最重要的,作者的世界观也是最重要的,有了明确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表现,才会产生有价值的作品。作品应该表现有社会意义的思想倾向。诚实——艺术的良心,一个作者不但生活要诚实,创作也要诚实,认识与表现要一致。强调创作,主要还是作品,文学评论要对作品作具体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应促进创作的发展,有利于好作品的产生。最好的作品是叫人向往着最美好的将来的,为人民的进步文学不是教人温柔敦厚,而是用生活的具体艺术形象教人爱,教人恨,爱真、美、善,恨假、恶、丑,有崇高的理想,有远大的前进方向。

在《论文艺批评》一文里,广田说,一个文艺批评家既需对作者负责,不要误解作者,不要使自己的批评变成作者的灾害,也要对读者负责,他应当公正客观,不要在读者的思想中造成错误的观念。一个批评家同时又必须是一个欣赏者,一个创造者,因为最好的文艺批评,是必须包括有欣赏的过程和创造的成分的。他要能知道作家的寸心才好,这就必须设身处地去吟味它,体贴它,用自己的灵魂在作家的作品中“游历”,也就是好好欣赏它。读而有动于中,有所好恶,知其是非,从而对作品进行批评,才能触及其灵魂。一个批评家不仅应当是一个最好的欣赏者,还必须是一个创造者,他不但要在自己心里把作者的创造再创造一番,就连他所写的批评文字也应当是创造的。他不但应当在批评文字中把作者的作品复活起来,并且要借了他的批评使读者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他引用了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的话:“最好的批评应该是描写的”。所谓描写的批评也就是创造的批评。批评本身甚至于是诗的,创造了极好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篇很好的文艺作品。广田的评论工作也正是尽可能照这个精神做的。《谈文艺批评》虽然只是一篇不过一千余字的短文,但是对于研究和理解广田的文学评论却极关重要。它最足以代表他对文学评论的一贯主张,它的精神贯串在所有他的文学评论集里。不少作者和读者都喜欢这种含有欣赏情趣和创造意味的文学评论。

广田的文学评论文,出自一个散文家的妙笔,简直就是优美的散文,可当作散文作品来读。他在《谈散文》里说:“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他自己的文章真是不失这种本来面目。清清亮亮,如秋水,明明净净,似白云。就是有时在文章中用战斗的隐语和曲笔,仍易了然。

广田对人和作品都谦虚,对写作严谨。他把自己写的散文比做丛生的灌木,把自己写的评论文比做文学枝叶。他多年创作,自知其中甘苦得失,能体贴作家,体贴作品,尊重创作的劳动,总能看到作家作品的优点、长处而多所肯定。他评文学作品,谈文学问题,重视和听取别人意见,与作者和读者象朋友似的共同探讨。

广田是个美好的人,文如其人。从其文可见其人,其人其文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广田的文学评论,一如他的散文、诗歌和小说,将永存下去。真正有生命的东西是会不朽的。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日

篇4: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散文

何其芳(1912—1977),曾经和李广田文,卞之琳一起出版过《汉园集》,这三个作家,被称为“汉国三诗人”。何其芳30年代诗歌是象征主义的。1936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此后又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合集《刻意集》,《还乡杂论》等。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代表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1937年,荣获《大公报》文艺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

他的诗歌非常类似,诗歌主要的写爱情、青春,带有浓郁的哀伤、寂寞、忧愁的情绪。《画梦录》虽然并不写爱情,但是,在情感基调上,和那些现代诗歌是一样的。都是抒发那种哀愁、寂寞而忧伤的内心情绪。他不是写眼睛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而是完全描写自己心灵所体验,感受到的事物。写内心的意绪,情感的波动。往往以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细的感觉,勾画出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他在《扇上的烟云》:“我倒是喜欢想象着一些遥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孩提时看绘图小说,画梦者是这样一套

笔墨:头倚枕上,从之引出两股缭绕的线,象轻烟,渐渐向上开展成另外一幅景色。叫我现在来画梦,怕也别无手法。不过论理,那两股烟应该缭绕入枕内去开展而已。”(《梦后》)这和五四以来的战斗性杂文和写景抒情散文确有极大的区别。

《墓》这篇散文的题材就很奇特。写一个非常孤独忧郁的青年和一个已经死了坟墓中的美丽的少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很美丽,又有点伤感,表现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年,非常美丽,勤劳、天真、叫铃铃,在她的内心深处,刚刚萌发一种朦胧的感情的时候,“那黑暗似乎遮到她眼前,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那无声的灵语吩咐她睡下安息。”

在铃铃的墓前,来了一个忧郁的青年,在每一个黄昏里,他都来到这里徘徊,猜想着这女郎的身世,性眼,喜好,于是在一个黄昏中遇见了这个女郎铃铃,她们散步,谈话,柔情蜜意,如胶似漆。

结尾处,青年雪麟的做梦似的眼睛却发出异光“幸福的光,满足的光,如从天堂发出的”。

《独语》也是剖析自我的苦闷的心境的。设想自己在一条荒凉的夜街上独步。由此想到维持,又想到喜欢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西晋文学家。又想到生和死,古代印度王子。流露出一种孤独苦闷感。

《独语》的开头: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的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功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秋海堂》通过一个女孩的孤独,哀伤,表达作者的孤寂的情怀。散文只是一个场景,静静的夜色下,一个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阑干畔。干愁万绪言涌上心头。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蜒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幽辉。

寂寞的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栏干畔。

„„„„ 她抬起头。

刚才引起她凄凉之感的菊花的黄色已消隐了,鱼缸里虽仍矗立着假山石庞然的黑影,已不辨它玲珑的峰穴和上面苍翠的普洱草。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雨前》和《黄昏》是两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以一种极精细纤弱笔触,色粉艳丽词白,丰富的想象,把雨前和黄昏的景致描绘得十分传神,而且传达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雨前》写雨前的景物 如天空的使鸽群,地上的鸭群,又想到故乡的雷声,雨声,故乡的放鸭人。抒发自己的孤寂的情怀:“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惊的梦,也许会长出的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梦后》表现刹那间飘涉迷离的复杂的心境。《岩》以一个牧童的故事为线索,抒发作者无限复杂的思绪和情感,故事极微弱,主要还是作者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减少了那种忧郁感。《货郎》描写一个货郎到一家去卖货,主人病了,货郎又悄然的离去,仆人按例买一点东西,这里传达的是一种纤细的孤独情调。

就艺术表现而言,想像丰富、别致,情感细微、精致,语言色彩浓郁斑斓,意境蒙胧。这点上看,和晚唐诗歌也有密切的关系,晚唐诗人比较艳丽,而且,也追求细美幽约,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细微的情绪。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由远及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眼里,又飘去了”。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夜的颜色,海上的水雾一样的,香炉里氤氲的烟一样的颜色,似尚未染上她沉思的领域。她仍垂手低头的,没有动。但,一缕银的声音从阶角漏出来了,尖锐,碎圆,带着一点阴湿,仿佛从石砌的小穴里用力的挤出,珍珠似的滚在饱和着水泽的绿苔上,而又露似的消失了。没有继续,没有赓和。孤独的早秋的蟋蟀啊

《刻意集》中的散文,风格也大致如此,到了《还乡杂论》,就变了,保其芳从幻梦中走向现实,风格健壮粗糙,具有现实感。但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李广田的散文

李广田,“汉园三诗人”之一,写过诗,小说,散文,而以散文创作见长。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衰集》、《圈外》、《回声》等。李广田的散文最优秀的部分,是在抗战爆发

前所作的《画廊集》、《银狐集》之中。

李健吾在回忆李广田时说,李广田性格“朴实无化,浑厚可爱”他的散文,也体现出“朴实无化”的特点。李广田有一首诗《地之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但我的脚,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气息。/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这首诗,很能说明他的散文创作的特点。他不象何其芳那样,写的是天国中的事,而是写地上的事,不明何其芳那样感情纤细,意境迷离,而是浑厚粗矿象明朗,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注:《〈画廊集〉题记》)李广田的优秀散文一般是描写自己故乡的乡土风俗,童年生活,或底层人生活,长于刻划人物,笔下一些平凡其至卑微的人物,都有个性的特征。文风自然浑厚,于亲切中略带忧郁。

《野店》展示的是乡村客店的纯朴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豪爽的江湖气。赞颂这纯朴,自然的人性。

在荒僻的小村中,有一个小店,店主夫妇很温良,朴野。他们热情的表情和语言会使你产生一种到家的感受。店里的器具,古朴而又简陋。“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而锅里的饭菜,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住在这里的人,大都是做小生意的,卖鱼的,卖菜的,卖水果的,推车的,挑担的,走江湖的郎中,夜里,大家凑在一起,谈论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和一些不是新闻的新闻,还有人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秘密,第二天,这些人又各自赶自己的路。

《悲哀的玩具》是写自己的孤寂的“童年生活”,并透示出农民的悲苦命运。“我”童年时没有小伙伴,没人和我一起玩,只有一个祖母给我讲故事,唱村歌。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父亲老是那么深沉,那么严峻,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的笑脸,有一个祖母给我一个小麻雀,我当成一个极好的玩具,装在小筐里,可是父亲回来,使将小筐和麻誉一起放到了屋顶上,散文的结尾说:“在当时,确是限着父亲的,现在却不然:反觉地是可怜的。„„从年小困万的污汗去灌溉那些砂土,想从那些砂土里取得一家老幼所需,父亲有着那样的脾气,也是无是可怪的了”。可见,这里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农村中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记问渠君》反映了白色恐怖和炎凉的社会对善良人的摧残,问渠君,是一个极忠厚,愚讷的人,既受别人的气,又受老婆的气,在同学中间也常常被当作笑料,由于倾家荡产向于革命,27年政逆转后,总是害怕被人检查杀头,在忧郁和贫困中死去。

《桃园杂记》描写自己故乡的挑园及各种各样的桃。写了桃园的美景。有一种田园称歌的情调,也表现了动荡的中国农村的萧条景象。结尾:“我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冷落。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帆也将见得稀疏了吧!”这篇散文笔调平和质朴,有些周深人小品文的味道。但又有一定的现实感,这是李广田自己的特色。

《老渡船》刻了一个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他像一只老渡船一样“坚实、稳固”,能承受着生活的风风雨雨“耐苦、耐劳、耐一切屈辱,而无一点怨尤,永被一个叫做‘运’的东西任意渡到这边,又渡到那边”他有一个强悍的妻子,每天吆喝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妻子的情夫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的儿子是一个裁缝也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对生活中的这一切。他似乎没有什么感受,只是默默地生存着,没有任何一点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作者对这样老农民,寄以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他的那种不知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的弱点。

《柳叶桃》也是写一个不幸的人的悲剧命运。主人公是一个女子,曾经做过戏子,因为相貌出众,被一个姓秦的有钱人娶为妾了,受尽了凌辱。但她只是默默地承受这种痛苦。她唯一的理想就是希望生下一男半女,可是,终于没有什么结果,最后得了精神病而死去。《山之子》刻画了一个具有坚韧的生活意志的哑巴的形象,他的父亲因为在悬崖上采百合花死去,哥哥也因此死掉,哑巴为了养活全家,继续治着为条通往死亡的土道上攀登着。这里,作者所赞颂的是一种人性的原始生命力量。

总之,李广田的散文多写故乡人事,和自己所熟翻翻悉的事物,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在思想方面,体现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特点,同情劳动人民,并没有清醒的阶级意识,以人道主义精神为主导,发扬人的生命力量。

丰子恺的散文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921年,曾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1925年,开始热笔创作。,1927年,丰子恺落发为僧,依佛门,取法名“婴行”,佛教思想,对丰子恺产生过很土的影响。

丰子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是著名的漫画家,“漫画”这个词,就是丰子恺最早运用的,而且有音乐才能。他的散文创作亦颇负盛名,主要作品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常再笔》、《率真集》等。

丰子恺自己说:“我自己明明觉得,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命之年的,五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的老人;这两种人格,常常在我心

中交战”。这也使丰恺散文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他创作了参与现实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散文,另一方面也有超脱的佛教思想的散文,趣味主义的作品。他的散文,就是这两种倾向的混杂。

同情人民,揭露社会黑暗的罪恶。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歌颂一个普通校工的勤劳刻苦精神。“立达”是当创丰子恺与人创办的一所中学。中学当时非常艰苦,校工友熟志陸,不仅为教师做饭,买菜,而且要收发信件,敲钟,看守门房,而收入又微薄。文章赞扬说:“青年园友们,试想想看,这种刻苦,谦虚,知足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钦佩!在五周年纪念会的席上,我们应该赠他“立达元勋”的尊号呢”“我在立达五周年纪念节所起的感想,只有这一点对

君的惭愧心。”

《吃瓜子》,以吃瓜子这种生活习惯,抨击了中国人的不珍惜时间,浪费生命的缺欠。对闲散的少爷,小姐太太们,这样有闲阶级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进行讽刺。

《肉腿》写农民们车水抗旱的勤劳和奋争精神,歌颂他们生命力量。并把车水的肉腿和有闲阶级看的舞女的肉腿进行对比,突出农民的勤劳和伟大。

《随感六则》中抨击了将群羊带进屠场的老羊,“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新年怀旧》涉及到了经济衰败与农村的破产。《惜春》主张“积极地向前奋斗,直到时间的大限的来到。”

歌颂儿童的天真、质朴、崇高自然人性。

在这方面,丰子恺的散文具有最突出的特色。丰子恺散文,最早的内容便是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是一个儿童崇拜者。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是丰子恺早期的优秀的散文。散文通过儿童的天真的心理,歌颂儿童的纯洁的本性。一个晚上,“我”问一个四安的儿童,“你最喜欢什么事:”这个儿童:“逃难”,“逃难”是怎么回事?儿童:“就是爸爸、妈妈、宝妹妹、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还不仅如此,作者:“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泽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 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孩子“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过撒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谈自己的画》中说“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给我的孩子们》说孩子“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华瞻的日记》,描写了小孩的纯洁、天真的本性,孩子

们的真性,就在于他不懂世事,完全是一个赤子之心。

丰子恺的佛教思想比较突出,在散文中也所流露。《秋》歌颂涅槃,“生荣不足”,“死灭”是人生的最大的幸福。

《车厢社会》既对社会的黑暗、丑的抨击,又有一种人世的虚无感。人生只是一种痛苦,既然人生如乘车一样,又何必这样争闹不件。“人生好比乘车:有的军上军下,有的迟上迟下,有的军上迟下,有的迟上军下。上了车给争坐位,下了车各自回家。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丰子恺还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幽默散文和写身现事的散文。《荣辱》写自己坐黄包车而被误认为是当官的,处处受到尊散,到处有人给敬礼,又被认为不是大官。遭到谩骂,作者以此认为世间的一切荣辱都是这样的。还有《蟹》、《白象》、《蜜蜂》这样具有闲适格调的小品文。

篇5:李广田:异乡

这边也是绿野,

那边也是丘冈;

一样的,是遍地榆钱,

一样的,是垂柳成行。

这应是故乡,

这应是自家门廊,

那里面该坐着个白发老媪,

我将去呼一声“久别的阿娘!”

歌声飞出了短墙,

那该是谁家的女郎?

是不是垂髫的阿妹?

我忆起她天真的模样。

是故乡,还()是他乡?

有几个不相识的面孔穿过了街巷,

一只瘦狗在向我狂吠,

我仓皇地离开了这座村庄。

篇6:李广田简介

李广田

1906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作家。1935年毕业于北大外语系。1948年入党。解放后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昆明作协副主席。文革中因遭残酷迫害,于1968年跳池自杀。

李广田(1906-1968) 山东邹平人。著有诗集《汉园集》(与他人合作),散文集《画廊集》,长篇小说《引力》等。

篇7:李广田:空壳

近来时常听人说,某某人有神经病,某某人发神经之类的话,仿佛这是一个神经病的时代似的。我有一个朋友,就曾经一再地告诉我,说某某教授是患神经病的,因此我却非常纳闷,一个人既有神经病怎么还能在大学里作教授呢?有一次,我看到学校门口贴一张大布告,是某某学会公开演讲,那讲题非常惹人注目,叫做《希特勒及其柄政后的德国》,而那个主讲者就正是那位神经病教授。这给了我一个认识的机会。

到了演讲的时候,我准时到场了,然而糟糕,听讲的人太多,简直没有一点空闲地方,我心里暗想:这么多人,难道都是为了来看看这个神经病教授的吗?还是大家都患了神经病呢?会场里秩序很好,神经病教授也来了,于是即时开讲,我也就立在一个墙角下听完了这一场演讲,结果我也就知道了这个教授的病源,那就是:他对于法西斯,对于横暴,对于一切反进步的东西痛恨到了极点。

后来又听说某某女生也是患神经病的。这个女生正是我自己教着的学生,我当然比较知道一些。我知道她脑筋不很好,那大概是因为受了太多伤害的结果。她文章的确写得很好,而且每次都很好,而且每次都可以看出她的思想。我记得她写过一篇叫做《毒药》的文章 ,可以说是一篇相当完整的小说,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同她一位表兄恋爱,她糊里糊涂地怀了孕,又糊里糊涂在学校宿舍里生了小孩。她受了学校中同学师长的侮辱,又受了家庭的责斥,她父亲给她毒药吃,要她死,却为她母亲所阻止了。她去找她那位表兄,那个负义的人,他给了她虚伪的安慰,又给她以“益母”的补药,其实那正是毒药,也是要她死,她却很傻,她怀着求生的希望把药吞了,几乎被毒死,而又被救了过来。

人家也许以为她现在完全绝望了,还不是自杀了事吗?然而她不,她从此奋发起来,她说:16岁以前的事都是乱来的,从今后非揉搓出一个新样子来给人们看看不可,她要活,她要活得好。……“要揉搓出一个新样子来”,我以为这话真是说得好极了,我们哪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不是如此呢?我们在层层的压榨和层层的围攻中生活,我们要拚命地去揉搓一番,我们活得像一片抹布一样,污秽,黑暗,被鄙弃,被践踏,然而我们却要挣扎出一个明天,要像一个“人”的样子站起来。

我以为这文章实在写得很好,这样的作者一点也并不“神经”。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实在也很健康,像她对于其他的看法一样。人家也许以为她这个人太不拘谨了,拘谨也许并不好,不过太不拘谨了就更不好。她的功课当然是可以值六十分的,但她不愿意为了考试而去用功,更不去开夜车,于是她就坦白地告诉那个先生:先生,你就给我六十分吧。如遇到什么困难问题,她索性就去拜访那个可以解答这问题的先生,也不管认识或不认识,更不管是否听过课,她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不敢见人。她实在是非常尊重她自己的。她如果到你的家里来了,她就正如你家里人一样,一切都实实在在,绝无虚假,饥了就吃,疲乏了就告辞回去。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现实问题,都有一 个很好的看法,她是永远()渴望着光明,永远追求着真理的。对于光明的希求太迫切了,而对于黑暗就有极端的痛恶,于是这就是所谓神经病了。

我想,许多被宣判为神经病者的人,也许大都是如此的。

我很想告诉我那位朋友说这样人很多,在这时代尤多,我自己认识的就不少。可是我终于不能告诉他。我知道他是随便说说的,那宣判某某为神经病患者的人不是他,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更多的人,更复杂的一种力量。不过,因此我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既然这样的人是神经病患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完好的人,才是没有神经病的人呢?于是我想起了高尔基的题作《再关于恶魔》的那篇文章 ,他说:魔鬼把一个人的热情、希望、憎恶、愤恨……等等,都陆续地取去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一个空壳,也就成了一个“完人”,这样的人是很健康的,当然也就不致于被人指判为神经病患者了。那么,我们大家还是都相勉为空壳好些吧。

篇8:李广田: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麽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麽些眼泪!」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篇9: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开得正好说起,认为没看花便好像是一大憾事,这为下文我们去看花作好铺垫。

B.文章从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旺盛的生命力。

C.文章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虽增加了艺术性与可读性,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破坏了文章的质朴美。

D.从“好的,好的,思想健康”可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想不健康,不合花海的壮观景象。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我”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我”舒畅心情的抒发。

16.文章以“花潮”为题,实际上写了三“潮”,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6分)

17.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6分)

18.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6分)

篇10:李广田:向往的心

自从她深夜叩过我的门,

我已禁不住我的向往的心。

“到她那里去吗?”

我常是这样自问。

今夜又是这样的狂风,

沙粒迷坏了我的眼睛。

我痴痴地受着无名的牵引,

无端地在她的窗前逡巡。

窗上的灯光退隐,

窗上的幔子沉沉。

我凄凉地伫立在窗前,

我幽幽地低声呻吟:

“夜安呵,祝福你寻梦的人,

我可曾惊扰了你的梦魂?”

我低声呻吟着离开窗前,

我深深地踏下()几个脚印。

“就如此回去吗?”

我这样自问。

只听得沙粒打着窗纸,

狂风吹彻了我向往的心。

篇11:李广田:父母与沙原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夫,

他一生尝尽了世间的苦荼。

他的教训是要我勤苦,

他说:“勤苦,是人生的本务。”

但是我已经勤苦了,

我的父亲,我还要欢乐,还要幸福。

我的母亲是一个村妇,

她对于一切都施予慈抚。

她的教训是要我能爱,

她说:“唯‘爱’,是神的嘱咐”,

但是我已经爱过了,

我的母亲, 我还须憎恶,还须愤怒。

我的故乡是一片平芜,

那金色的沙原是我的保姆。

我曾经在她怀里做过童年的美梦,

我曾经在她背上踏过青春的初步,

她要我和平,又要我轻柔,

她说,我出自黄土,还终归黄土。

但是我已经和平、轻柔了,

我的保姆,我还要执着,还要刚强,

我的死处不必便是生处:

也许是爱人的怀抱,

也许是敌()人的监狱,

努力呵,奋斗呵,牺牲呵,

那碧波深谷也许是我的归宿。

上一篇:2024年台州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财政伦理下一篇:旺苍商机网会员密码找回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