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的论文

2024-05-19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的论文(精选4篇)

篇1: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

一、“之”作动词、连词、代词、兼词

(一) “之”字作动词, 这是其本义, 可译为“前往、到……去”。《孟子》一书中“之”作动词, 共出现了33次。

[1]他日, 由邹之任, 见季子;由平陆之齐, 不见储子。《孟子·告子下》

[2]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 储子得之平陆。”《孟子·告子下》

(二) “之”字作连词, 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 相当于“与”、“及”。此用法在《孟子》一书中只出现了一次。

[3]孔子进以礼, 退以义, 得之不得, 曰:“有命。”《孟子·万章上》

“`之'字作连词的用例只见于先秦, 而且数量极少。秦以后不用此用法是为了避免与助词`之'混淆。”[2]

(三) “之”字作兼词, 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9次。

[4]夫貉, 五谷不生, 惟黍生之。《孟子·告子下》

[5]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子产使人畜之池。《孟子·万章上》

[6]禹疏九河, 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沦汉, 排怀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

(四) “之”字作代词, 在《孟子》一书中共出现了848次。

(1) “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下文中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7]臣闻之胡龁曰。《孟子·梁惠王上》

[8]“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 “之”字作双宾语的间接宾语, 用在动词后, “之”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同时作动词的宾语, 即所谓的双宾语结构。

[9]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 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从兽无厌谓之荒, 乐酒无厌谓之忘。《孟子·梁惠王下》

[10]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其中`之'和后边的成分一起作前面动词`谓'的宾语, 构成`谓之……'固定格式, 一般用它来表示社会上对事物名称约定俗成的称谓, 可译为`叫做……'等, `之'所代的对象包含在上文中, 可不必译出。”[3]

(3) “之”字指人, 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 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 即指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1]人知之, 亦嚣嚣。《孟子·尽心上》

2.“之”字作指示代词。

[12]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2) “之”字同其他词语一起组成凝固结构, 作指示代词, 但已经虚化, 失去指代作用, 用法同于“如何”, 可作状语、谓语等。

[13]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 “之”字代比较近的事物, 作宾语, 可译为“这……”。

[1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上》

[15]若固有之。《孟子·尽心上》

二、“之”字作助词

“之”字作助词, 可分为结构助词和语助词两种情况。

(一) “之”字作结构助词, 有较强的粘附性, 起着标志某种语法结构的作用。《孟子》一书中“之”字作结构助词共出现了994次。

1.“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 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16]古之人与民偕乐, 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17]白羽之白, 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孟子·告子上》

2.“之”字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能译出。

(1) 前置宾语之前不用其他副词强调, 形成“宾语·之·动词 (介词) ”的格式。

[18]诗云:“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前置宾语由疑问代词“何”与另一成分组成的偏正短语充当, 构成“何……之……”的格式, 动词则一般常用“有”, 整个格式表示反问或疑问。

[19]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孟子·万章下》

(3) 为强调宾语的唯一性, 在宾语前再加上副词“唯 (惟) ”, 构成“唯 (惟) ……之 (之为, 之是) ……”的格式。

[20]知者无不知也, 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

[21]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之”字作语助词, 《玉篇·之部》:“之, 发声也。”表示调整语气、作词缀或使音节和谐。《孟子》一书中“之”作语助词共出现了17次。

1.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22]行之而不著焉, 习矣而不察焉。《孟子·尽心上》

[23]天油然作云, 沛然下雨, 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可用于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间。凡人名一般加在姓与名之间, 凡事物专名一般加在种名和属名之间。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24]庾公之斯, 卫之善射者也。《孟子·离娄下》

从上面所列举的各种用法中可以看到《孟子》中“之”字, 用法灵活复杂, 词性多种多样, 语法修辞作用也是非常广泛。掌握了“之”字的各种用法, 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孟子》的真正思想。

摘要:《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 较鲜明地体现了战国词汇概貌。对《孟子》一书中“之”字的研究, 不仅可以了解战国词汇的面貌, 而且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对后世书面语的发展状况的了解都非常有价值。《孟子》中“之”字随处可见, 在对其量化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考察“之”字在《孟子》一书中有以下几种用法:即“之”作动词、连词、兼词、代词、助词。

关键词:之,动词,连词,兼词,代词,助词

参考文献

[1]《常见文言虚词例释》,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 第7页.

[2]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版, 第346页.

篇2: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的论文

【关键词】之 动词 连词 兼词 代词 助词

在《孟子》一书中,“之”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之”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又实又虚的词,用法极其广泛,在《孟子》一书中大都有所体现。掌握了这些用法,就基本上可以掌握“之”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

一、“之”作动词、连词、代词、兼词。

(一)“之”字作动词,这是其本义,可译为“前往、到……去。”《孟子》一书中“之”作动词 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孟子•告子下》 

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孟子•告子下》 

(二)“之”字用作连词,表示联合关系或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及”“和”。此用法在《孟子》一书中仅出现一次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万章上》 

“‘之’字作连词的用例只见于先秦,而且数量极少。秦以后不用此用法是为了避免与助词‘之’混淆。”

(三)“之”字作兼词 

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孟子•告子下》 

(四)“之”字用作代词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下文中时,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

臣闻之胡龁曰。《孟子•梁惠王上》 

“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

(2)“之”字作双宾语的间接宾语,用在动词后,“之”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同时作动词的宾语,即所谓的双宾语结构。 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忘。《孟子•梁惠王下》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

“其中‘之’和后边的成分一起作前面动词谓”的宾语,构成‘谓之……’固定格式,一般用它来表示社会上对事物名称约定俗成的称谓,可译为‘叫做……’‘称做……’等,“之”所代的对象包含在上文中,可译可不译。 

(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人知之,亦嚣嚣。《孟子•尽心上》 

2.“之”字作指示代词。 

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

(2)“之”字同其他词语一起组成凝固结构,作指示代词,但已经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用法同于“如何”,可作状语、谓语等。 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

(3)“之”字代指比较近的事物,作宾语,可译为“这……”。 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上》。 

二、“之”字作助词

“之”字作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语助词两种情况。 

(一)“之”字作结构助词,有较强的粘附性,起着标志某种语法结构的作用。 

1.“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

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孟子•告子上》 

2.“之”字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能译出。 

(1)前置宾语之前不用其他副词强调,形成“宾语+之+动词(介词)”的格式。 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

(2)前置宾语由疑问代词“何”与另一成分组成的偏正短语充当,构成“何……之……”的格式,动词则一般常用“有”,整个格式表示反问或疑问。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孟子•万章下》 

(3)为强调宾语的唯一性,在宾语前再加上副词“唯(惟)”,构成“唯(惟)……之(之为,之是)……”的格式。 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 

(二)“之”字作语气助词,《玉篇•之部》:“之,发声也。”表示调整语气、作词缀或使音节和谐。 

1.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孟子•尽心上》 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

2.可用于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间。凡人名一般加在姓与名之间,凡事物专名一般加在种名和属名之间。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

篇3:《孟子》中“之”字的助词用法

本文对《孟子》 (1) 中的“之”字穷尽考察, 该字共出现1843例 (2) 。据语法功用分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其他用法四类, 出现次数依次是49、739、1026、29, 所占比例依次是2.66%、40.10%、1.57%、55.67%, 可得出, 在战国时代“之”主要作助词和代词, 以助词为主, “之”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由实词向虚词转变的历程, 虚词性渐增强,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助词“之”在《孟子》中的使用情况。

“之”作为虚词, 确切的词性归属, 至今仍众说纷纭, 比较有影响的是介词说、连词说和助词说, 本文选用助词说。首先, “之”与介词“于”、“以”等实无相同之处, 很难混为一谈。而“之”字所谓的连接功能又和连词“与”、“及”等有本质区别, 如“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 (1.7 (3) ) ”中的“之”是用在主语和谓语间的助词, 而“得之不得曰‘有命’。 (9.8) ”中的“之”相当于“与”。不仅在《孟子》中, 在其他古籍中“之”作“的”解的用例几乎占到虚词“之”用法的十之八九。故虚词“之”采用助词说更稳妥方便。据石毓智、李讷 (1998) 考察, “之”和“者”是古汉语中两个最活跃的助词, 其功能被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新结构助词“底 (的) ”逐渐替代, 这一替代过程约到15世纪最后完成。当然, 虚词“之”的用法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结构助词“的”, 这也是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之”的虚词词性争论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之”作为助词, 共出现了1026例, 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一.结构助词

1、定中结构

“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构成偏正词组, 共出现716例。从两者关系入手, 分为三种情况: (1) 领属关系。领属关系主要包括领有和从属、整体和部分、主体和属性等, 如: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1.3) (2) 修饰关系。修饰关系主要表示的是质料、形状、颜色、性质、来源和功用等。大部分“之”可直译, 仅需以“的”代“之”就可, 如: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9.9) (3) 限制关系。限制关系主要表时间、处所和数量等, 如:尧崩, 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9.5)

2、主谓之间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之成为名词性词组, 充当主语、宾语、状语或分句, 共出现206例。 (1) 多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例如:吾之不遇鲁侯, 天也。 (2.16)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7) “之”字作为一种标识, 一用来提示句读, 帮助理解句子;这种形式使句子变成句子成分, 使得汉语由简趋繁, 由短句化为长句, 丰富语言表达。尤应注意的是, 这种结构常成对出现, 分别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这也是语言趋向整齐化的一种表现。例如:“孟施舍之守气, 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3.2) ”此外, 成对出现的还可以是并列关系, 如“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 可得闻与? (3.2) ”。 (2) 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多充当时间状语, 一般译为“在……的时候”。例如: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耕者九一…… (2.5) 。 (3) 作分句, 例如:孔子之仕于鲁也, 鲁人猎较, 孔子亦猎较。 (10.4)

还有一种形式需特别注意, 即“此/是+之+谓+…”形式, 此处的“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在意义, “此”或“是”指代前面的内容。如:“指不若人, 则知恶之;心不若人, 则不知恶, 此之谓不知类也。 (11.12) ”, 共出现7例。还有一种形式, “岂/非谓+……+之+谓+语气词”, 共出现3例, 笔者认为, “谓”后面是承前省略, 如“所谓故国者,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有世臣之谓也。 (2.7) ”, 完整的形式是“非谓有乔木之谓 (故国者) 也, 有世臣之谓 (故国) 也。”

3、“之+介词短语”

“之+介词短语”共出现38例, 皆由介词“于”构成, 即“之”+“于”字短语, 此结构中的“之”亦可看作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用, 起强调介词短语的作用。在“A+之+B”中, A与B往往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类与属等关系。例如:

①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1.3)

②麒麟之于走兽, 凤凰之于飞鸟, 太山之于丘垤, 河海之于行潦, 类也。 (3.2)

这种结构往往是简省形式, 在译成汉语时需要补出来。例如:“周公之不有天下, 犹益之于夏, 伊尹之于殷也。 (9.6) ”, 则可变成“犹益之不有夏、伊尹之不有殷也。”这也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还有2处省略“于”字短语, 根据前文可补出。例如:“水逆行, 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 民无所定。 (6.9) ”, 据“泛滥于中国”, 还原为“蛇龙居之 (于中国) ”。

还要注意与“之+于+表处所的词语”的差异。在“之+于+表处所的词语”中, “之”则是代词, 是有所具体指代的, 或指人, 或指物, 有实际的意义, 如“若挞/之/于市朝 (3.2) ”、“伊尹放/之/于桐 (9.6) ”等。

4、中补结构

共出现2例“之”处于中补结构, 连接中心语和补语, 补语都是表示程度的“甚”字。例如:

①既得人爵, 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 终亦必亡而已矣。 (11.16)

②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 亦终必亡而已矣。 (11.18)

5、之所以

“之”位于主语和由“所以”构成的短语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在意义, “之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态度或方法”, 共出现8例。例如:

①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 (7.2)

②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7.3)

二.衬音助词

有一种“之”无实在意义, 只起衬音的作用, 我们称之为衬音助词。武汉大学唐为群教授在《“之”的一种特殊用法——衬音助词》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本文也沿用了其一些学术观点。一是在句子末尾, 位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有的学者称为语助词, 如朱有明《<论语>“之”字用法研究》。一是出现在专有名词或者表示空间和时间的方位短语中。

1、用在句子末尾

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其后的“之”貌似作宾语, 实则不是, 用来凑足一个音节而已。不及物动词之的“之”无所代, 作用趋于虚化, 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 或对这一动作的强调等。杨伯峻在《古汉语虚词》中认为, “之”有时放在不及物动词下, 形式像宾语, 实则不是, 一则不及物动词本不应有宾语, 二则不及物动词既不是意动用法也不是使动用法, 也不会有宾语, 这“之”字毫无必要用它, 用它, 只是多一个音节罢了。共出现12例, 例如:

①生则恶可已也, 恶可已, 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7.27)

②彼以爱兄之道来, 故诚信而喜之, 奚伪焉? (9.2)

在例①中, “之”用在不及物动词“蹈”、“舞”的后面, 无实在意义, 凑足音节, 使句子和谐。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若看得有精神, 自是活动有意思, 跳掷叫唤, 自然不知手之舞, 足之蹈。” (引自唐为群2000年) , 可证例①中的“之”纯属衬音。这类“之”似乎对句子结构并无直接关联, 仅表舒缓语气, 没其他语法功用。代词中意义虚化的那部分“之”, 正是代词向此类衬音助词转化的过渡类型。仔细深究的话, 真的很难分清哪个是代词虚化, 哪个仅表语气。

2、嵌在专有名词中

“之”嵌在专有名词中, 无实在意义, 衬足音节, 共出现17例。“之”嵌在人名中, 共出现11例, 在姓与名之间, 如:庾公之斯、宫之奇。在古汉语中, 特别是先秦汉语中, 人名中加“之”比较普遍。还有表城门的, 如垤泽之门;表示手指的, 如无名之指等。这类“之”主要用于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或其他事物名之间。凡人名一般加在姓与名之间, 凡事物专名一般加在种和属之间, 调节音节, 舒缓语气。

3、用在方位名词之前

“之”出现在方位名词前, 无实在意义, 多起衬音作用, 共出现25例。有的表空间, 如四境之内等, 有的表时间, 如七八月之间等, 这种用法有的沿用至今。

《孟子》中的助词“之”主要作结构助词, 共出现970例, 其中定中结构716例, 这也是其被产生于九世纪左右的新结构助词“底 (的) ”逐渐替代的一个重要原因;衬音助词为辅, 共56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之”字助词用法的梳理来重点探讨并系统掌握古汉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

关键词:《孟子》,之,助词用法

注释

1 本文以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全两册, 中华书局, 1984年) 作为底本的。

2 这个统计数据不包括引用中出现的“之”, 主要采用手工统计, 可能会存有一定的误差, 但误差较小, 可忽略不计。

篇4: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的论文

[关键词] “引” 解释 字义发展

《说文解字》注“引:‘开弓也,从弓、丨。’”段玉裁注:“此引而上行之丨也。“开弓”为“引”的本义,“引”字的义项很多,在《报任安书》中有六处出现“引”字词语,“引”字词语并不难解释,但是单个的“引”字应当如何解释,诸家注解中都未说明。文中“引”字六处用法如下:

1.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時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2.虏救死扶伤不給,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

3.此人皆身至于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

4.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於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5.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

6.身直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

例2“引”字为“开弓”义,例3、例4、例5中的“引”很显然为一个义项,例1和例6的“引”字又分别单独是一个义项。结合语境,解释上述“引”字词语的意思并不困难,但单独释“引”则值得细细斟酌。

一、“引维纲”之“引”

例1“引”在汉书版本中是诸家无注,《文选》李善本也无解释。在《汉语大字典》中有“纲维”条,释“纲维”为“总纲和四维”,例子如下:

①不以此時引纲维、尽思虑。(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②重以政乱时难,纲维不立,功臣內戚,请嘱百端。(《北齐书·循史传·路去病》)

③以整饬纲维为己任。(《明史·张永明传》)

另外,在《汉语大字典》中有“维纲”条.

④夫维纲不张,礼仪不行,公卿之忧也。(桓宽《盐铁论》)

在上述例子中,各句含“纲维(维纲)”的词语是可以互训的,“引纲维”可以意释为“立纲维”、“整饬纲维”、“张纲维”。在《故训汇纂·弓部》中,第40条注:“引,举也。《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不以此时引纲维’刘良注。”此处将“引”训为“举”当然是可行的,“举”有“立”之义,符合此处要表达的意思。《孟子·尽心上》有语:“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此处的“引”在《故训汇纂》中释为“张弓”,可见“引维纲”中的“引”训为“张”更为恰当,“引”字由“张弓”引申出“伸张”义,有如下例子为佐证:

①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系辞上》)

②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穷万原。(《全后汉文·卷四十九 》)

③革欲其荼白而疾,汗之则坚,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则需,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④天畀更始,不能引维,慢藏招寇,复致赤眉。(《全后汉文·卷二十八》)

“信”、“申”为“伸”的假借字,连词“而”将“引”与“伸”、“申”、“信”作为并列成分连结起来,很明显在此处“引”与“伸”字义相通。由上述例子可见,“引”确实在当时已经发展引申出“伸张”义,而《故训汇纂》中也列出“引”为“伸”的义项。这里例④中的“引维”,与“引纲维”意思相近,可以解释为“伸张法度”,与此处上下文意思相符和。

二、“引”字词语之“自杀”义溯源

“引決自裁”就是“自杀”,“引节”译为“为保名节而自杀”,“引決”译为“自杀”,对整个“引”字词语解释并不难,但是应该如何训释单个的“引”字?

参照“決(古“决”字)”字的解释:《汉语大字典》中“決”的第8条义项为“处死、杀死”,例证为《三国志·魏志·仓慈传》:“(仓)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丈遣之,一岁決形曾不满十人”。“決”字可以单独表示“杀死”的意思,但是却没有“自杀”之义,那么“引决”中的“自杀”之义必定是由“引”字而生的义项。“引”字没有单独表示“自杀”之义的用例,它往往要与其它字相连才可以表示“自杀”的意思,而这些词语是如何发展出“自杀”之义呢?“引”由“张弓”引申出“伸张”义,十分好理解,但是“自杀”之义似乎并不能直接与“引”字的本义或是引申义“伸张”产生联系,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引”的“自杀”之义并不是直接从这两个义项发展而来的。为了弄清“引”字词语的“自杀”之义的来源,我们需要综合考察上古时期的“引”字词语。在上古文献用例中,“自引”的用例最多,主要有两种义项:一是自行隐退,二是自杀。略举几例如下:

①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全汉文·卷十六·吊屈原赋(并序)》)(自杀)

②当今所急,上宜以义自割,下宜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全后汉文·卷三十一·上疏言诸窦》)(自行隐退)

③盖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是以夙退自引,畏使君劳。(《全后汉文·卷八十二·报皇甫规书》)(自行隐退)

④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鞠稚子于怀抱兮,羌低徊而不忍。独指景而心誓兮,虽形存而志陨。(《全晋文·卷九十一·寡妇赋(并序)》)(自杀)

我们往往要结合语境和史事才能对“自引”做出解释,不然是很难分辨用的是哪一个义项。“自引”可以解释为“自行隐退(辞官)”并不难理解,因为“引”本义为“开弓”,而开弓时必然有把弓弦向后拉,因此“引”便引申出“后退、隐退、退却”之义。《报任安书》中的“自引”便是用的“自行隐退”这一个义项,但是“自引”的“自杀”义项是怎样产生仍是一个疑问。我们可以更全面考察一下其它“引”字词语:引伏(同“引服”)、引咎(过失归于自己)、引咎自责(承认过失、责备自己)、引咎责躬、引服(认罪、服罪)、引过(承认过错)、引罪(承认罪过)、引愆(承担罪过)、引慝(承认罪过)、引药(服药自杀),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出现的时代有先有后,在上古文中能检索到的只有引过(六例)、引愆(五例)、引慝(一例)、引罪(一例)四個词语,其它均为后来出现的词语。略举几例如下:

(1)引过

①今大将军乃引过自予,欲上尚书事,归大将军印绶,罢大司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全汉文·卷八·报王凤(初即位)》)

②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於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全晋文·卷十八·训子孙令》)

(2)引罪

悼恨前失,执谦引罪,深自奏劾,求入重法。今公府不原所由,而谓傲狠,是为重罪过醉之言,而没迷复之义也。(《全晋文·卷七十五·请原庾纯表》)

(3)引愆

①太子宜因左右及诸皇子引愆退身,奉养母氏,以明圣教,不背所生。(《全后汉文·卷十七·说太子》)

②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全三国文·卷五十七·蜀一<复诸葛亮丞相诏策(建兴七年)>》)

(4)引慝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尚书·虞书·大禹谟第三》)

我们发现以上“引”字词语都含有“主动承认罪过”之义,可见“引”字词语表示“自动承认罪过”之义十分常见,有的是只是在意识上“自动承认罪过”,而有的则是不但承认罪过还用行动表示自己认罪(如:引愆退身、负罪引慝)。有上述用例作佐证,笔者认为“引”字词语的“自杀”义项产生过程已经十分明了:由本义“开弓”引申出“后退、隐退、辞官”(如:“自引”、“引慝”等用例)。因为“后退、隐退、辞官”是认识到自己有过错,而“开弓”这个动作要把弓弦向后拉,“向后拉弓弦”也就是“向张弓人自己所处的方向拉弓弦”,即是把“弓弦”向自己所在的方位“引”,如“引火烧身”、“引狼入室”等后来产生的词语中“引”字都是“主动引向自己”之义。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引”字字义又进一步发展:从“后退、隐退、辞官”之义发展引申出“主动承认罪过”之义(如:“引过自予、“引愆”、“引罪”),而当认识到罪过十分重大时,有时还会付诸行动,便很自然会有“自杀以谢罪”之义(见“自引”用例)。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引节”之类的词语,并非因为有罪而自杀,因为“引”字已发展出“自杀”这一义项后,使用范围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因“罪过”而“引”,也可以为其它事情而“引”。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上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课程纲要下一篇: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