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孟子的名言

2024-04-12

写孟子的名言(共9篇)

篇1:写孟子的名言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人物,也是有着许多的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孟子的经典名言,欢迎大家的阅读。

有关写孟子的经典名言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8、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9、人皆可以为尧舜。

10、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6、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0、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2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2、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4、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25、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2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与利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者也!

2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9、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3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3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3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0、吾善养浩然之气。

41、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2、虽千万人,吾往矣。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6、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9、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5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3、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4、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的学说

孟子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先生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先生》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先生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先生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先生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先生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先生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先生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先生也最重仁。孟子先生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先生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先生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先生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先生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先生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篇2:写孟子的名言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窘困而改节凡是一种文化,必有一种思想作为它的核心,其核心的思想,又必有一人物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代表就是孔子,这就是孔子立于世界文化思想之林而垂之不朽的原因。儒家思想赖以保存者为儒家经典,而其思想之精粹往往浓缩于简要的语句,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家弦户诵,百读不厌,这种简括的语句就是所谓“名言”。

孟子的经典名言

1、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11、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12、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1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6、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1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2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2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2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2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2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9、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0、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3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3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3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7、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3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39、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万章下》

(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4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4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4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七》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4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

4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47、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仁德的言语比不上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比不上良好的教育赢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服;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4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人要放弃一些事情不做,然后才能做成事业。

4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楼上》)

事奉,以谁最为重大?以事奉父母最为重大。守护,以什么东西最为重大?以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大。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做事奉的事呢?但事奉父母是事奉的根本。谁不做守护的事呢,但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的根本。

50、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儿子。

5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2、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顺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5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5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55、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5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57、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58、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5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篇3:写孟子的名言

一、反客为主法

《庄暴见孟子》一文中, 齐王召见孟子, 齐王为主, 孟子为客。按理发话的主动权应是齐王, 但如果齐王先发话了, 那么谈话会导致漫无边际不得要领、难切主题的局面。所以, 孟子估准了这一时势, 积极地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孟子的这一明知故问, 使得齐王“变乎色”。“变乎色”的原因有二:一是“惭”色, 如朱熹语“变色者, 惭其好之不正也”;二为“愠”色, 因为孟子作为一个被邀请来谈话的部下 (臣子) , 没有客套也不见半句寒暄, 就大有兴师责问的气势跟领导 (齐王) 说话, 表现不恭, 齐王当然不高兴。这样的问话加上齐王之变色, 看起来, 谈话似乎并不投机。

但偏偏孟子这一明知故问促使齐王不可能也不好回避, 齐王曾对庄暴说过喜欢音乐的事——鱼儿上钩了。于是, 孟子既赢得了时间, 又牢牢地控制了论辩的主动权。

二、顺水推舟法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齐王使用的是暗度陈仓的方法, 用“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两个概念企图蒙混而过, 想证明两个事实:我是说过我喜欢音乐, 但我也承认喜欢的音乐是庸俗的, 你能怎么着?聪明的孟子并不急于跟霸气的齐王讨论音乐, 你要度过陈仓, 那我就索性来个顺水推舟:“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好吧好吧, 只要你喜欢音乐就行, 你的天下就太平了。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并不重要。一句话, 犹如一杯暖心汤, 巧妙地迎合了王者的自大自尊, 为后来的攻打蓄养了气势。

三、偷梁换柱法

果然齐王又上当了, 他急忙问, 可以听听道理吗——我随便听什么音乐, 都能把国家治理好吗?可以!孟子说:“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孟子的两句问话, 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 把原来关于音乐内容的谈论, 偷换成关于欣赏音乐的态度和方法的论辩, 变“喜欢什么”为“怎样喜欢”, 变音乐问题为政治问题。齐王回答说:当然和别人和大家一起欣赏是更快乐的。看来孟子还可以再问齐王:你是怎么欣赏音乐的?但是孟子没问, 他并不急也不火。

四、欲擒故纵法

至此齐王的情趣和思路已不知不觉进入孟子设下的圈套, 为了使齐王彻底就范, 孟子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

他向齐王描绘了两幅因为赏乐态度、方式不同, 而招致国家天下结局不同的画面。喻明实施“不与民同乐”的苛政, 则民不聊生, 民怨鼎沸, 实施“与民同乐”的仁政, 则国泰民安。在这个回合中, 孟子为什么不直接摆出当时齐国的社会现实, 而采用虚设的现实描绘呢?上文已述, 孟子是善于审时度势的, 伴君如伴虎嘛, 弄不好列陈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不仅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 反还招来被害;这样做, 避免了尖锐的冲突。

五、绵里藏针法

显然, 齐王再笨, 也早就悟出了孟子的用心, 但你孟子这样步步紧逼, 我被动接受你的道理, 是不是有点太窝囊了?不会的, 孟子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来看这句话:“今王与百姓同乐, 则王矣。”这是一个假设句, 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与百姓同乐王天下

意即你想统一天下, 就得与百姓同乐;或你要是能与百姓同乐, 那么就能够统一天下。表明的意思一样, 但孟子为什么不说“今王欲王天下, 必与百姓同乐”呢?因为原话和这个句子在语气上有别:原话含蓄而有余地, 后者体现了你要统一天下, 除了与百姓同乐而别无选择的强硬语气。采用后者, 齐王即使心服口也不服, 假若齐王反问一句:我别无选择了吗?那孟子又将碰到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了。

篇4:《孟子》的尴尬

关于“《孟子》难以传入日本”的说法,在江户学者的笔下多有描述。国学家上田秋成于《雨夜物语·白峰》中有言:“中华典籍、经典、史策、诗文等等无一不曾传入本朝,唯有《孟子》一书至今未传到日本。”同样,兰学家桂川中良也在《桂林漫录》中引用这一传闻:“《孟子》为忌讳之书,与日本神之御意不合。自古有传闻,若有船自唐土载该书而来,必颠覆。然此书若无恙舶到,亦不为朝廷所用。”类似的状况,在其他的著作中也屡见不鲜。但是,据考证,这一说法最初源自中国明代谢肇淛的《五杂组》:“倭奴亦重儒书,信佛法,凡中国经书皆以重价购之,独无《孟子》。云:‘有携其书往者,舟辄覆溺。’此亦一奇事也。”其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江户时代之前,《孟子》一书从未传入日本。然考诸史实,这一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孟子》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虽仍有争议,但至少在九世纪时已传入日本。因为,在藤原佐世奉敕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孟子》的名字赫然在其内。又据现代学者井上顺理的考证,《孟子》一书之传入日本,约当奈良初期,其下限不晚于七三○年。他通过对传入日本汉籍的探赜钩沉,认为,《孟子》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之后,继之的镰仓、南北朝时期及室町时代,《孟子》一书在日本流传甚广。它与其他儒家典籍一样,不但是贵族阶层的阅读书籍,而且还是统治者指导思想的重要依据。绝无《五杂组》中所说的日本人对《孟子》的批判与忌避的现象(井上順理:《本邦中世までにおける孟子受容史の研究》)。所以说,“在江户时代之前,《孟子》就已传入日本”的说法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在江户时代盛行着“《孟子》难以传入日本”的说法?考察江户学术史,便会发现在江户前期非但未有此说,《孟子》反而是流行之书,这与朱子学在日本的盛行紧密相关。虽然,中国儒学早在江户之前已传入日本,在镰仓、奈良时代对日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儒学在日本的普及与盛行却是在江户时期。似乎一夜之间,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儒学由专门人员学习的“特殊知识”转为具有普世意义的“伦理道德”,成为江户时代的“显学”,个中原因,既得益于德川家康借助儒学来稳固政治秩序的需要,又与藤原惺窝、林罗山等人的推动有重要关联。所以,“政治家的需要与学者的迎合,使能够给德川幕府带来世俗统治秩序的程朱理学,开始在日本落脚”(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对于刚刚建立的德川幕府,如何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德川家康希望能有一个“大义名分”来支撑德川幕府取代丰臣氏的正义性。于是,德川家康选中了《孟子》中的“汤武放伐论”。《孟子·梁惠王下》有言:“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其中,孟子肯定了“汤放桀”与“武王伐纣”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一方面,凸出了一种平等的君臣关系,它是孟子“王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冲击了君臣之间的等级性,却为后世乱臣贼子留下了“下克上”借口。这一说法,对家康而言极为有利。在他与林罗山的对谈中就折射出了家康的这种渴望。在《德川实纪》、《罗山文集》等中皆有相关记载:

幕府(家康)又曰:“汤武征伐,权乎?”春(林罗山)对曰:“……汤武之举,不私天下,唯在救民耳。”幕府曰:“非良医如反治,只恐杀人耳。”春对曰:“然上不桀纣,下不汤武,则弑逆之大罪,天地不能容焉,世人以此为口实,所谓淫夫学柳下惠者也!唯天下人心归而为君,不归而为一夫。”

正因如此,《孟子》书在江户初期是受到尊重的,并无排斥《孟子》的现象出现。相反,因朱子学在江户前期的盛行,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也极为盛行。即便对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也大加赞赏。

吊诡的是,江户学者对《孟子》批判的第一个原因即源自“汤武放伐论”,较早否定《孟子》的是山崎闇斋。在《汤武革命论》中,闇斋强烈地批判了汤武放伐之举违背了君臣之道,在他看来,典籍中的圣人之言暗含“一字褒贬”的微言大义,故“放”与“伐”有各自的含义,但是,商汤与周武王通过放伐之举而得到天下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就不同于“权而尽善”的“伊尹之放太甲”,所以,《论语》称武王“未尽善”是有道理的,毕竟他是“下克上”的举动。因而,闇斋力赞周文王的为臣之道。这与程朱的看法达到了高度一致。但是,在“汤武放伐”上的看法却有着不同意见。朱熹解道:“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也”,并引用王勉(绍兴进士)的话证之:“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弒之罪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就是说,朱熹的看法延续了《孟子》中的态度,肯定了汤武放伐的合理性,但也否定了乱臣贼子以此为名而行篡位之实。于此,凸显出朱熹与闇斋的不同之处。

篇5:孟子的读书名言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8.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1.礼之用,和为贵。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有教无类。

15.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6.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4.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25.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6.不学诗,无以言。

2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9.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6.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8.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3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0.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3.放于利而行,多怨。

44.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46.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7.听其言而观其行。

4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5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5.刚毅木讷近仁。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8.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9.不学礼,无以立。

6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6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64.巧言令色,鲜矣仁。

65.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6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6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9.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篇6:古代孟子的名言

关于古代孟子的名言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4、登泰山而小天下。

5、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6、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居移气,养移体。

9、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14、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1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6、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17、国人皆曰可杀。

18、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19、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20、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2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2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4、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5、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8、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2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0、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3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4、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35、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36、其进锐者,其退速。

3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8、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9、王顾左右而言他。

4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4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4、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4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6、志,气之帅也。

47、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4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0、仁者荣,不仁者辱。

51、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5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5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56、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57、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5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9、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篇7:孟子的名言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8、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着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

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孟子言凡欲天子之万乘者,且於其内取千乘,而为天子之诸侯;欲诸侯之千乘者,且於其内但取百乘而为之大夫,是亦不为少矣,何必交相争夺,慕多为胜耶

16、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7、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8、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19、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0、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2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3、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2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26、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2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0、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1、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34、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5、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3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37、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3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9、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2、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43、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44、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4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46、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8、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49、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0、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51、仁者无敌。

5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5、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56、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5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5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6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3、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6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6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6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67、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6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9、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70、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7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72、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73、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7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7、”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7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8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8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3、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84、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85、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86、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篇8:孟子故里专家开讲孟子公开课

据中新网消息, 中国孟子公开课4月底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开讲。首批学员、邹城居民代表、新闻媒体共200余人出席开讲仪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以“从孔子到孟子”为题讲授孟子公开课第一讲, 然后为学员讲授了孔子开创的儒学传统, 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孟子与孔子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据孟子研究院专家介绍, 从4月27日开始, 孟子公开课隔周周末上课, 每次120分钟, 有讲解有互动, 12讲课程分6周完成。其内容涵盖孟子的思想渊源、齐鲁文化与孟子、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民本思想、为官之道、正气论、王道思想、孟子如何成为亚圣、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海外影响等方面。整个课程既有理论阐释, 又结合现实需要, 注重孟子思想现代价值的应用。

篇9:孟子的“浩然正气”

第二天早晨,孟子要去东郭大夫家吊丧,弟子公孙丑就提醒他:“昨天您以病为借口不去见宣王,今天却出去吊丧,恐怕不妥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了,今天病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吊丧?”然后就出了门。

中午齐宣王派人来询问病情,还带来了御医。孟子堂弟孟仲子见状周旋说:“昨天接到大王的召请,家兄因身染微疾,所以不能到朝堂上拜见。今天病情有所好转,已经往朝堂去了,不知现在到了没有。”然后赶忙派人在路上拦住孟子,告诉他千万不要回家,到朝堂上去。

即使这样,孟子也没去拜见宣王,而是跑到齐国大夫景丑家过了一夜。

在后来的交谈和接触中,孟子逐渐对齐宣王产生了好感,满以为在自己的辅佐下,他能实行仁政,成为尧舜那样的贤君。但几年下来,宣王仍然像以前一样热衷于武力,还乘机攻打燕国,侵占人家的城池。对此,孟子非常失望,毅然离开了齐国。

路上,弟子充虞路见他闷闷不乐,就问:“先生好像不太高兴啊。以前您不是告诉过我,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说:“历史上每隔五百年必会出现圣王,其间也必定会出现闻名于世的贤人。由周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从年数来说已经超过了,就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大概是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大治吧,如果想让天下大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又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此外,在与梁襄王的一次交谈中,这位国君始终言不及“仁”“义”。出来之后,孟子就公开骂其“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他还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名言。

上一篇:郑州大豫家政介绍下一篇:军训反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