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教学设计

2024-04-22

《蝉》 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板书

同学们好,当蝉这个字蹦着跳着来到我的面前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图片中蝉的模样而是知了鬼儿。小时候一放学,就拿上手电筒,揣个小瓶子,到苹果园里去摸知了鬼,在树下钻来钻去,扫上扫下,不但不知疲惫,反而心里美滋滋:嘿!摸到了这么多,又可以大饱口福了!大家喜欢吃吗?(喜欢)这时候小思肯定会说:还是快来读一读我的文章吧!出示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感悟生命。2.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3.品读课文,揣摩词句,体会作者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那我们快去读吧,请大声朗读,找出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检测(出示幻灯片 读写)(提前画上格子)用田字格纸板书 一生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朗读感知

老师也来和你比一比听老师读课文,大家想一想本文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烦到恕)板书 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照找中心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吗)

因为悟出了一个道理。蝉的生命意义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写蝉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为了更好的表达这种感悟。作者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叫先抑后扬,抑就是压制,扬是赞扬 指出先抑后扬的作用

三、品读课文

细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边品边读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品味出来,老师就及时补充。老师最有感触的是那句

四. 拓展延伸

一篇好的散文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能让人的心灵得以洗礼。现在我心情沉甸甸的,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不会拿个手电筒,揣个小瓶去摸知了鬼了。我很想对蝉说声对不起。对不起,蝉,你在黑暗中苦苦等了十七年,努力了十七年,希望可以早点来到这光明的世界,可是刚刚一出头还未曾见到一抹阳光 没有吸到一滴雨露便被我无知的。。学完了本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当我们去看他关注他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他不为人知的优点悟出人生的哲理 比如冰心

五、结束

同学们我们来到世上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可能我们渺小哦,来到这个世界不容易。如果大家累了痛了请想一想那么小那么弱那么微不足道的蝉我们要向它一样唱着生命的赞歌勇往直前。

篇2:《蝉》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教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话语导入

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命历程呢?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蝉的生命历程: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小 思

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2、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宽恕()

短暂()

聒聒

()

脆弱()

卑微

()

一丝不苟()

淘洗()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作者这样写蝉采用的是什么写法? 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

看到一只病蝉,微小病弱。

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令作者惊讶。

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作者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抑 → 转折→ 扬(先抑后扬)

2、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文章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的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就必须好好的活着。

4、找出文章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5、《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简而意丰。

6、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7、《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蝉的古诗词呢?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官,就应该造福一方百姓,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真诚坦荡,多行善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吗?

•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美]富兰克林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3、课后练习:

篇3:“蝉云阁”月饼包装设计创意解析

中秋节, 人圆月圆,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 同时各式各样的月饼包装盒也通过不同的创新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设计应该体现文化, 并通过月饼盒的装饰来馈赠寄情, 它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这次所做的主题是“蝉云阁”主题月饼包装设计。“云”是所要表现的主体, 它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 它变化莫测且自由自在, 让人们向往、追求其中, 并且激励人们为了目标而努力追赶, 抓住梦想、奋勇前进。

二、月饼包装的调研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最初的月饼包装只是用黄油纸简单的包裹, 贴上一张红方纸, 还隐隐透出一丝油渍。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 包装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出现了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各种形状。材料也从纸质盒子转向了铁盒、木盒、塑料盒、环保材料等。当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要求日益提升, 也对包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质量、档次、文化、环保等, 各种要求都不断提升。直至现在, 各种材料的浪费, 月饼的过度包装已经成为关注问题。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主题又带动了一批竹编木质盒子的出现。

在颜色的选择上, 喜欢红色的人居多, 自古以来, 红色就代表着喜庆、吉祥, 是中华民族最受欢迎的色彩。其次是黄色, 它深得历代的帝皇的喜爱, 代表着辉煌、智慧、权威与地位。对于像中秋节这种国人眼里传统的节日, 人们爱用这些颜色来装点节日里喜气洋洋的气氛。

在图案的选择上, 月饼盒所体现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思念与富贵, 人们用神话中的嫦娥玉兔附上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体现传统文化风俗。现如今, 人们更加注重选择富有深层次寓意的装饰图案, 运用剪纸、脸谱、刺绣等艺术来加深传统文化韵味。

在包装的材质上, 已经步入了绿色环保包装系列, 而最佳的包装材料应该是“纸”。从原材料的选择出发, 纸质材料对环境的污染较低, 并且可以实施回收以及“二次利用”。

三、月饼包装中标志的设计思路

标志的整体使用了两只飞翔的小鸟, 通过可爱典型的造型, 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为塑造企业的识别符号, 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品牌精神, 对企业形象的推广也会有促进作用。

“蝉云阁”的名字本身就给人以一种舒适、向往的感觉。而鸟是自由的象征, 展翅飞翔的鸟, 代表着自由自在, 吉祥、幸福与欢乐, 为月饼包装及企业增添了活力、生机与亲和力。

头部的火焰, 显现出一种机智与灵敏。鸟尾部的造型像光芒四射的太阳, 充满了能量, 展现着企业光明的前程、积极向上的精神。中间的字母“C”, 也有它独特的含义, 在罗马数字中, “C”代表着100, 英文单词是“confidence”信任的含义, 包含着企业始终会带给顾客100%的信任感。图案运用单纯的蓝色, 蓝色带给人们的是深邃与智慧的感觉, 传达着企业的庄重与崇高感。

四、蝉云阁包装设计理念

包装的主题为“花好月圆”。运用牡丹花与满月相呼应, 体现中秋节美满、团圆的氛围, 表达人们对中秋的美好祝福。照在国人心中的有两种不同的月亮, 一种是被神化的月亮, 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象征, 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一种是现实的月亮, 总是盈亏变化着,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每当月圆如盘, 人们不禁会望月思人, 勾起一些想象或联想;残月如勾, 人们又会陷入沉思, 产生缠绵的思绪, 所以, 月亮带给人们的会是希望与满足, 同样的, 也会有思念与失落。月相总是这么周而复始的变换着, 从新月、峨眉月到满月的变换, 又从满月变化到残月。它是瞬息万变的, 却又按着自己的规律不断变幻。人们的情感也因此随之变幻着。就是透过这种月亮形状的不断变换, 来展现这种规律。同时, 我运用饱含着古典民族气息的圆形镂空手法, 将这一变化更好地显现出来, 并通过减法的方式, 在造型上使包装增添设计灵感。

牡丹花, 花开富贵, 鲜艳诱人, 层层叠叠的花瓣就好像舞者的裙摆展现着高贵的气息, 她代表着圆满与富贵。包装设计将牡丹花与满月结合在一起, 体现主题“花好月圆”, 促使意象更加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期待感。

本次包装设计整体的颜色采用浅蓝灰调, 这种颜色有天空的空旷感, 也夹杂着湖水的静谧感。浅浅的蓝色, 是博大的色彩, 它虽不蓝的深邃, 但它就好像跳跃着亮光, 如同沉浸在湖水中的一点光明, 它是永恒的象征, 有一种美丽、安静的感觉, 它平平淡淡, 是内涵的与智慧的颜色。

对于包装材质上还考虑到环保问题, 为减少包装的浪费, 自己在尺寸和材料方面都加以考虑。设计中所倡导适度、环保、节约材料等概念, 都已经提升到了为消费者争取利益的新理念。纸张环保性强, 包装可实现“二次利用”, 可作为装饰品陈放小东西。

五、包装设计过程简述

整个设计过程, 先从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入手。一开始先想到用云朵作为元素来设计标志, 先是贴合“蝉云阁”的“云”字, 云朵给人梦幻的感觉, 但经过研究, 最终还是选用两只飞翔的小鸟来体现企业自由、富有生机的形象。颜色改成了纯色, 与标准色统一。

首先, 考虑所要做的月饼包装的尺寸, 并且要符合国家对于月饼包装盒的标准。定下尺寸之后, 着手于设计草图。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及其创意, 另一方面也要与企业形象与文化定位相统一。

其次, 确定月饼盒“花好月圆”的主题, 准备运用花朵和月亮这两个元素, 将它们分开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 展现一幅鲜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所呈现的美景。这样的话发现没有什么新意, 只是简单的再现一种画面。研究欣赏了一些优秀设计作品之后, 决定选择了牡丹花和满月为主体元素。因为牡丹花为人们所青睐, 带给人们的是圆圆满满、吉祥富贵的感觉。正好中秋佳节, 是月圆之夜, 满月是中秋节的标志, 同时也是人们用来寄托情感之物。将满月和牡丹花融为一体, 明亮的月亮散发着光芒, 牡丹花又在月光的映衬下显现着多姿的花叶, 花儿想顺着枝干延生, 延生到无边际的那一边。整幅图案加上天鹅在湖水中嬉戏的姿态, 形成了一幅优雅的画面, 增添了一分动态与生机感。

再次, 查阅中秋节的资料, 了解到了月相的变化过程, 发觉这一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就希望再月饼盒包装的设计上加上这一月亮变化的过程。从新月到满月, 从满月再到残月的变化, 它总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试着运用在同一面上, 但会显得比较单调, 就采取了圆形镂空的方式, 透出变化着的月亮的形状, 成为包装在设计中的特殊点。颜色的选择决定用了浅浅的蓝灰色。

最后, 需要对包装进行编排, 调整文字与图案之间的位置, 图案的颜色应与包装整体的色调相和谐, 突出主体设计。以满月、牡丹花、天鹅和山川相组成的包装设计。之后根据这一风格继续设计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 手拎带, 信封、月饼提货票等。

参考文献

[1]张军.标志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9.

[2]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3]于静, 李航.包装设计[M].沈阳:辽宁出版社, 2011.

篇4:《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试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蝉不知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比喻是非颠倒,真假混淆。

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寒蝉凄切:在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也在算计自己。

蝉,昆虫名,俗称知了,栖息于树上,像蟋蟀一样会鸣叫。

2.多媒体播放蝉的成长过程

一个小生命,在地下生活了17个年头才能换来一个属于自己的夏天,生命虽短暂,但  它极力绽放,一个卑微的小昆虫,却给无数人带来深深的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近给了她无限启迪的小生命,一起去感悟大智慧。

二、读蝉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到的蝉是怎样的。

(设计目的: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自读的过程中学会体会并总结出自己的感受,既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2.谈谈你还对蝉有哪些了解?你喜不喜欢蝉,为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自学,能加深自己对蝉的印象,根据作者的描述把握作者对蝉的情感变化,为下文感悟蝉的生命意义做铺垫。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默读、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三、知蝉

1.作者开始为什么说“窗外的蝉,更是知知不休了,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更”字应重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确作者开始时对蝉的态度,为下来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奠定基础,也好与下文作者的态度变化进行对比。)

(设计目的: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的主要情感,所以能结合前后文正确理解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很重要。通过后文的学习也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更具体的明白“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你觉得蝉烦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并确定自己的情感方向,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情感体验分析“烦”与“不烦”,只要能合理解释其原因即可,答案不确定。)

3.作者知蝉的不易后,又做何反应?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说说作者对蝉的情感变化过程。

(“它那么小,却那么响亮,竟响彻一个夏天”“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两句,一个“竟”表现出作者的惊讶,“宽恕”一词,使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目的:通过阅读能找到文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再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准确把握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四、悟蝉

1.通过蝉的一生,作者感悟到了什么?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哪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重读“好好地”)一句是全文的文眼,也是作者通过蝉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生1:《蝉》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论生命多卑微,都活的不易,所以更应该珍爱生命,好好地活着。

生2:《蝉》的生存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适合自己生存的条件,但我们都要学会忍耐,学会面对,把握机遇,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精彩。

生3:《蝉》的精神告诉我们:生命短暂,我们来不及抱怨,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学会积极乐观,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最好。

……

(设计目的:学生能根据作者对蝉的情感变化,感悟蝉的生命意义,从而获得有益启示:作为人,更应该向蝉学习,好好地活过。)

2.如何理解“好好地活”?对待自然万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与其他动物应如何和谐共处?

“好好地活”可以是爱惜生命,也可以是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学生的理解角度可以是不同的。对待自然中的生命,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设计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无论是人或其他动物,都有权力获得生存的权利并善待它。)

3.作者一开始对蝉是“很烦”,而最后又对蝉持“宽恕”、赞扬的态度,这属于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通过前后情感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情感。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更清楚地理解“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好处,也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写法,为文章增添色彩。)

4.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用意。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身边的小事物往往蕴含着大智慧。)

五、作业

学习了本文,看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卑微的小生命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试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目的:学习本文后也能注意到生活中的小事物,学会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要求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六、板书

对蝉的态度                                                                  大智慧(人生哲理)

烦 “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

↓                                                                                  多么 渺小我们都应该

惊  “它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积极地面对生活,

↓                                                                                    珍爱生命。

篇5:《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从不同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拟人化写法、结构严谨的特点。

3.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从不同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拟人化写法、结构严谨的特点。教学难点:

找出课文中把蝉当做人来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小昆虫。只有夏天它才站在高高树枝上不停地鸣叫,最有意思的是这种昆虫只有雄虫会鸣叫,雌虫不会鸣叫,你知道这种小昆虫是什么吗?这是甲骨文(ppt出示甲骨文的蝉),这是篆书(ppt出示篆书的蝉),板书:蝉,左边一个虫字右边一个单字正说明了这个特点。(蝉)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教师板书:蝉。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读词语)

 缩小、叫喊、错误、伴侣、强硬、喧哗(指名读。你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两个字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并列)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指示 黑暗 明亮 搜索 咨询 说话 嘱咐 叮咛 欢乐、幸福、痛苦、思念、谈论、吩咐

奔跑 跳跃 飞翔 泼洒 明亮 等待)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 比邻相守、比肩而坐、比邻而居(这三个词语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一组近意词?比邻相守 比邻而居)

三、整体把握课文,初识蝉

1.快速读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惯,通过观察,了解到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但同时蝉又是没有听觉的,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指名说。2.教师指导

学生说教师随即提炼板书:酷爱音乐、没有听觉 文章就是从这两方面来介绍蝉的。

3.分段: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他酷爱音乐?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他没有听觉? 第一自然段些什么内容?生说。教师板书(与蝉为邻)4.再次概括主要内容:你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吗?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了解到课文是写了蝉酷爱音乐和没有听觉两个特点的,那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说明白的。下面请同学们们带着这一个问题自学课文。

四、体会说明方法,了解蝉。

1.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说明蝉酷爱音乐和没有听觉的呢,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2.自学、思考

3.汇报交流(如果学生说下面,教师提醒学生,我们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汇报,学生说道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出示第三自然段,说让我们都来看看这个自然段。)(1)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 了解蝉的发音器官

同学汇报,出示第三自然段。我们都来看这个同学说的段落。看这部分 介绍了什么?学生读。

引导学生体会出:发音器官——翼后的空腔里有乐器、胸部有响板。指导看图。

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把蝉的发音器官说清楚的?(打比方 板书)你能给大家读读,读清楚蝉的发音器官。(一读:读出特点)(学生读后及时评价) 体会“拟人化”写法

我看过一段对蝉发音器官的介绍,老师读一读,看你手中的提卡,请你做出判断。(听力练习,教师读下面一段话)

蝉腹与胸相联的第一节上,长着两个半圆的盖板,里面有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叫声鼓,与体内的肌肉相联。肌肉收缩,声鼓被向里拉;肌肉松驰,声鼓向外突。反复拉、突,声鼓就发出了“知了”的声音。声鼓和盖板之间有些空隙,叫共振室,当声鼓振动时,共振室里的空气也发生振动,“知了”的声音就变响亮了。附判断题如下

1.蝉腹与胸相联的第一节上,长着两个圆形盖板。(╳)2.蝉翼后面的空腔里面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就是声鼓。(√)3.肌肉收缩,声鼓被向外拉;肌肉松驰,声鼓向里突。(╳)4.蝉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这种响板实际上就是共振室。(√)

教师:这是我们查阅的资料,也是介绍蝉的发音器官和怎么发音的。出声读一读。对比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大屏幕同时出现两段话。

引导学生发现拟人化写法。(副板书:拟人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二读:读出喜爱之情)读出来。及时评价。体会“——”作用

指导朗读:刚才同学们读出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但还可以读得更好。你看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完全可以 把“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蝉牺牲了很多”作为结尾。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以后变红)你体会到什么?(破折号解释说明的作用,强调热爱自己的音乐。)你应该怎么读?

自己练练,指一名同学配乐读。(三读:读出敬佩之情)及时评价 过渡:刚才这段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蝉酷爱音乐,那么作者还怎么说明蝉酷爱音乐的呢?(2)4——7以读带讲

 作者还怎么说明蝉酷爱音乐呢?

先让学生汇报

发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作者还是怎么说明的呢?(可能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把4——7自然段分别请四个同学读,同学们注意听,这部分说了一个什么主题?在文章中画出来。(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出示第七自然段(结论)及 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作者是怎么把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写出来得呢?

让我们看这三段话。你能像第七自然段这样,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的做法吗?(让学生在旁边批注。小组讨论)(猜测、观察、推想、结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猜想——观察——思考——结论)再指名读,同学们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说出“结构严谨”的特点)板书:结构严谨

同学们,你们再看除了结构严谨,这段话写作上还有什么特点?(如果说不出来,老师说和第三自然段进行一下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拟人化。

画出这些拟人的语句读一读。(有时间就抄在笔记本上,没有时间就读一读。)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用严谨的结构说明了蝉酷爱音乐这个特点。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不枯燥,充满了阅读的情趣。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蝉没有听觉说明白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与蝉为邻 打比方 拟人化

没有听觉 ?

篇6:《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收敛”“知知不休”“聒聒”“宽恕”的含义。

积累句子“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 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 直接替文中的蝉说话。

3、阅读训练问题:

怎样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4、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抑扬结合写一个动物或植物或一个人。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蝉的图片,简介蝉的习性。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散读课文,或者请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这篇文章叙述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课文内容: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通过对细小、聒聒的蝉因为一个夏天而付出17年代价的了解,进而联想的人类的生命历程,提示人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滴生活。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生再读课文,圈画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请几位同学朗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及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对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明确:开始是“烦”的。因为蝉的聒噪声及病蝉的微小与病态。后来变化为“宽恕”,因为了解了蝉的习性:知道蝉为了这个夏天竟然要等17年。

四、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如何理解:“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2、如何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了你什么感受?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有什么含义?

4、本文对蝉的态度变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平铺直叙比起来,谈谈有什么好处?

五、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1、“我听了蝉的声音觉得很烦”请具体写出“烦”的表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2、想象蝉知道人们对它的烦人的聒聒声不喜欢后,它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3、“秋风颜色”是什么颜色?请说一说。

4、我们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六、延伸珍惜生命的内容。说说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请几位同学讲一讲名人珍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有意义的故事。配乐朗读全文。

七、作业(1必做,2和3任选一题)

1、造句:知知不休

宽恕

2、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认识?(不少于50字)。

篇7:《蝉》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

(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

篇8:感悟生命——《蝉》教案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 揣摩句子,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情况分析

1.在特殊教育 (聋哑方向) 中, 国家还未出版高中的教材, 西部地区聋哑学校的高中部大部分使用的是普校教材 (人教版) 。普校教材知识面宽、信息量大, 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

2.西部地区聋哑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 他们的认知、理解、综合运用等能力与普通学生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根据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我把本课设计成两课时。

3.眼睛是聋哑学生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 因此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是特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既便于师生手语沟通,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蝉都有哪些了解?谁能告诉大家蝉的成长过程呢?

2. 预习检查

(1) 检查学生收集的“蝉”的相关信息。

(2)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 教师小结

蝉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 它们每年七、八月份临死前会生下下一代的蛋, 幼虫经过3~5年的时间在地下生成 (有的最长的需要17年) , 然后再爬出地面、上树、蜕变, 由地蝉变成真正的蝉。实质上, 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 也就是一个夏天, 而那2~3个月也仅仅是为了交配、繁殖。

蝉的成长历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而生命历程却是如此的短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蝉的课文, 品味其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小思, 1939年生, 本名卢玮銮, 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和香港中文大学。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 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 参与各种文学活动。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香港文纵》《日影行》《三人行》等。本文选自《承教小记》。

三、预习检查——字词

零落: (花朵) 脱落。

断续:时而中断, 时而继续。

收敛 (liǎn) :收拢, 合拢。

宽恕 (shù) :宽容饶恕。恕, 饶恕。

四、学习新课——朗读与感悟

1. 朗读

(1) 看 (听) 读课文。 (教师口语、手语结合朗读课文)

(2)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带读, 纠正读错的字词)

2. 感悟

(1) 小组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揣摩字句, 讨论交流。

①作者写蝉, 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怎样理解“斜阳里, 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

③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 教师巡视, 参与学习有困难或有争议的小组之间的交流。

(3) 小组汇报,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 学生质疑。

(5) 教师小结。

明确:①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 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 写它的微小和病弱, 又是一抑。然而得知蝉埋在地下17年, 出来却只活一个夏天时, 作者被蝉的生命所感动, 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这是扬。由抑到扬, 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 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提示: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抑”“扬”;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在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但对蝉而言, 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蝉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它却执著地等待着, 想到这些, “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③启示:不管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面对, 全情投入, 好好地生活。

五、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拓展教育

1. 我们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不管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面对, 全情投入, 好好地生活。同学们都知道要积极面对人生, 过好每一天, 那么请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提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2. 我们学校有一些同学跟别人发生矛盾了就用自己的头撞墙、绝食等, 请大家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自残的行为?

3.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 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富兰克林·罗斯福等等)

六、课堂小结

夏天聒噪的蝉是微小的, 但它艰难的一生却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不论生命短暂与否, 不论人生快乐与否, 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 认真地生活, 活出自己的风采!

七、作业

1. 课外阅读, 欣赏小思的几篇诗文。

2.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颤动 ( ) 收敛 ( )

响彻 ( ) 聒聒 ( )

宽恕 ( )

3.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 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

小思

学生精彩探究片段1:

师:先抑后扬什么意思? (学生面面相觑) 想想“抑”、“扬”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扬”是什么意思?

生:表扬。

师:为什么表扬?

生:因为好、优秀。

师:哦, 课文中的“扬”就是指写蝉好的地方, 值得表扬的地方, 那么“抑”是什么意思呢?

生:抑是“压抑”。

生:不是的, 抑是“忍住”。

生:我认为抑是“丑的”、“不好的”。

师:是的, 结合“扬”的含义, 抑就是“丑的”、“不好的”的意思, 那么先抑后扬就是?

生:先写坏的, 后写好的。

师:非常正确!先抑后扬, 也叫欲扬先抑, 是一种写作手法, 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 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 扬能压抑。先写坏的, 后写好的, 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写蝉“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给学生留足时间)

师:哪里写蝉的“抑”?

生:蝉的声音很吵, 烦人。

生:病蝉。

生:蝉太弱、太小了。

师:“扬”在哪里?

生:生命太短。 (怜惜的表情)

师:这么短的生命, 你怜惜蝉的什么?

生:在地下17年, 只活一个夏天。

生:我佩服蝉, 生命虽短, 却有意义?

师: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繁殖后代。

生:延续生命。

师: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蝉生命意义的句子?

(生自主交流、汇报)

师:“哪管是90年, 90天, 都要好好地活过”是文中最能体现蝉生命意义的句子, 也是课文的中心句。像这种在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就是“文眼”。

师:从这一抑一扬和“文眼”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主交流、汇报)

……

学生精彩探究片段2:

师:“斜阳里, 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秋风颜色”, 请问大家秋风有颜色吗?

生:没有。

生:秋风有声音。

师:很好, 秋风只有声音, 那作者为什么会说秋风有颜色? (学生们又是一副奇怪、不理解的表情) 请大家想想秋天的时候, 大地变成了什么颜色?

生:稻子变黄了。

生:树落叶了, 落叶是金黄色的。

生:有的树叶变成了红色。

生:有的树叶颜色更绿了。

生:很多花儿开了, 五颜六色的, 十分漂亮。

……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 很善于观察, 把一个五彩斑斓的秋天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视觉感知的, 而“秋风颜色”除了让我们在听觉上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还让我们从视觉上感受到秋天的魅力, 很有新意, 言简意赅。

师:在这色彩缤纷的秋天, 我们常常在金黄的稻穗间看到忙碌而喜悦的人们, 他们在做什么?

生:收割稻穗。

生:挑谷子回家。

师:是呀, 人们正在忙着秋收呢。人们看到自己辛勤劳作后收获的果实, 心里是多么的愉快啊!此时此景, “我”还会继续讨厌蝉“那烦人的聒聒”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蝉的生命太短暂了。

生:为了生命的延续, 蝉在地底下待了很长时间, 一直在努力着成年, 但生命却很短暂。

生:辛苦了很多年, 终于成年了, 却在我们收获喜悦的季节, 等待着生命的消亡, 真难过。

生:蝉短暂的生命, 却有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篇9:《蝉》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揣摩字词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删减品析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

一朵花曾感动过我(故事:古代的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忧无虑,国君叫:杜宇,他负责勤勉,爱戴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年复一年督促百姓耕作。终于积劳成疾离开了百姓。可他对百姓难以忘怀,就幻化成一只督促大家的鸟,发出声声啼叫,直到喉咙啼血,鲜红的血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

一只蝉也曾打动过作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思的《蝉》去感悟一下人生。

二、读蝉

1.老师与学生配合朗读

(思考:识记重点词)

勾画感动你的句子或很美的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宽恕”作引

2.白板出示:删减品析法

理一理作者感情变化

投影:(1)“杜鹃花没有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对比阅读还原(还,就,更),学生对比朗读,教师点评分析,交流朗读情感的变化。

小结:(还、就)突出蝉鸣之早,透露出作者的厌恶之情。(更)有力的对比出蝉的鸣叫知知不休,很是烦人。虚词组成情感的递进,使厌恶之情淋漓尽致。

齐读:“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一烦,占门再来看看二烦。

(2)“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那么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是一个夏天了!”(还原:就、却、竟、只不过、罢了)

朗读对比赏析。

小结:一个“就”字显示出作者发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的执著为之惊讶,一种不以为然,“那么、确、竟”一种惊讶油然而生。

仿句训练:蝉呀,蝉呀,你何必聒聒,这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3)人一生要经过多少个普普通通的夏,有什么大不了,她只是夏天罢了,然而对于蝉而言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夏天?你知道答案吗?可否学习老师的删减品析法你找到的句子。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小结“才”渗透了作者对蝉苦苦等待夏天的同情,对夏天的到来的不易深深同情,对蝉的日

三、悟蝉

1.齐读:“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探究“活着”、“活过”。

小结:活着是一种责任,活过是一种态度。

白板: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2.合作探究:“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只不过、夏天

小结:学到这,同学们认为那是怎样一个夏天?“只不过还是原来的夏天吗”对于蝉而言:他是延续生命的不同寻常的夏天,对于作者还只不过是夏天吗?对于我而言,它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夏天了,它是通往人生意义的每一天中的一天,所以,我们不仅要过好夏天,还要过好每一天……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在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删减法品析:(删取斜阳)朗读对比

白板出示:“斜阳欲落去,一望暗消魂”引申理解凄美的意境美。烘托出蝉死的壮美。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感受凄美意境。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再次齐读文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生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 ——诺贝尔”。

五、作业布置

1.了解作者

卢玮銮,香港作家,散文家,学者。1939年出生于香港。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03》。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丰子恺漫画选绎》,《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编纂《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与人合编有《茅盾香港文辑》,研究论文集有《香港文纵》。

2.推荐《蝉》——法布尔。

3.写一篇关于蝉的小思。

上一篇:我喜欢的话900字作文下一篇:世佳酒店员工培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