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信号山公园

2024-04-27

青岛信号山公园(通用7篇)

篇1:青岛信号山公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光临信号山公园旋转观景楼,很荣幸有我为大家讲解,陪各位度过这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

信号山,原名大石头山。18德国人在山顶建立了一座指挥船舶进出港口的信号导向台,而得名信号山,还因其处于五条带龙字的道路之间,又名五龙山。信号山海拔98米,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作为青岛百年历史的见证,它记载了青岛的屈辱,也记载了解放后青岛的建设与发展。1811月,德国帝国主义侵占了青岛,首先强占了信号山,以此作为制高点,把枪口对准了清政府的总兵衙门,并且在山上建立了青岛最早的无线电台,因为侵占青岛的德军司令名叫棣利士,便将次山定名为“棣利士山”。日本人侵占青岛时,指挥官神尾大将其更名为“神尾山”。

解放后,信号山回到了人民手中,1986年7月6日,经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信号山公园”,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山上设有六角亭、玉兰亭、旋转观景楼、五龙潭、连心桥、休息长廊等十二个景点,十四条游览路线。这些景点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的园林景观。如果说青岛是一座美丽的皇冠,信号山就是皇冠上那颗璀璨的明珠。信号山的设计别具匠心,山顶的三支不同高度的红色蘑菇楼为主体建筑,寓意古代传递信号的三只红色的火炬。大家现在所在的1号楼为旋转观景楼,它建于1989年4月,当时,被誉为“山东第一转”,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景在这里可一览无余。

大家请看,我们前方小山丘上这座德国式的建筑是江苏路基-督教堂,是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德国胶澳总督出资,于1910月23日建成。当时作为在青的德国信徒礼拜的会堂,故又称“德国礼拜堂”,又因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

基-督教堂前方的一座小山,因靠近鱼山路而得名小鱼山,是青岛市第一座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公园。小鱼山海拔60米,面积2.5公顷,绿地面积2.1公顷,主体建筑览潮阁三层八角高18米,山之西坡有一挑檐式六角亭,因站在亭内可一览碧波荡漾的汇泉湾,故取名碧波亭,东面是四角的“拥翠亭”,其风格和碧波亭相似。上述三处的匾额,皆是著名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的题字。

小鱼山脚下有一块大的操场的地方是中国海洋大学本部所在地,此处德占时期曾是德军三大军营中最大的一座,名为“裨士麦军营”。海洋大学始建于1924年,后经几个时期的变迁,于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现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谢谢!大家请再往前看,海湾内停泊着军舰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海军博物馆,它是海军组织筹建的一座大型专业性军事博物馆。1988年11月筹建,198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1993年3月正式列编,3月被山东省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海军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室内展厅、武器装备展区、海上展区三大部分,面积4万多平方米,藏有数千件珍贵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海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历程。

海军博物馆西侧这座美丽的小岛就是名扬海外的小青岛,面积1.2公顷,海拔17米,距岸720米,原名“青岛”,青岛市的名称既有此岛而来。从高处看,它特别像一把小提琴,故又称“琴岛”。岛上耸立的白色八角形灯塔,高16米,1912月,德国人在岛顶设5米高之导航灯,19改建为灯塔,它与栈桥一起,被视为青岛市的主要标示之一。每当暮色四合之时,灯塔吐辉、波光摇曳,构成绝妙夜景,被誉为青岛十景之“琴屿飘灯”。

篇2:青岛信号山公园

信号山位于龙山路17号,座落于青岛市著名的龙山宾馆购物街旁,地处:“龙江路”“龙华路”“龙口路”“龙山路”“伏龙路”等五条带龙字的道路之间,又叫五龙山。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沿海观景公园。 海拔98米,占地63936平方米的信号山,是青岛市较高的临海山峰。

山势峻峭,怪石嵯峨,有游览路14条。主要景点有:“旋转观景楼”“露天茶座”“六角亭”“蘑菇亭”“玉兰亭”休息长廊、拱桥、雕塑、壁画等,这些景点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构成一幅优美、恬静、岛语花香的园林景观。旧时信号山一年中有两个时节人流最多,一是“端午节”,人们清晨相约上山采艾蒿,俗称“拉露水”,带回家中祈求一年无病无灾,平安无事;二是“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登高,因时值初秋,天高气爽,该地又是市内制高点,环顾岛城为最佳地点,故有此一说。

信号山的设计别具匠心,特别是山顶上三个不同高度的红色圆顶蘑菇楼。它寓言我国古代用于传递信号的三支红色火炬。圆内观景楼,五层设有旋转观景音乐茶座,备有各种食品、饮料及各种工艺品,可容纳40余人同时观景,20分钟旋转一圈。晴天之时,登上旋转观景楼,青岛的全貌及汇泉湾的美景尽收眼底。美丽的栈桥、小青岛与碧蓝的大海交相辉映,岛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光水色在这里可以一览无余。

篇3:谈青岛浮山生态公园水土保持规划

1 水系现状分析

现状水塘约14处, 分布在山谷的低洼处及山脚, 其中规模较大的水塘分布于浮山的东南部、桃园山庄东侧、荒草庵的西北侧及浮山原有隧道口附近, 其余的水塘面积较小, 由于山脊植被较为贫瘠, 沙石风化,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加之人为破坏, 许多水塘面临被填埋和消失的危险。浮山东南侧植被覆盖率高且植被长势茂盛, 层次丰富, 汇水范围最大且汇水线密集, 形成了公园范围内面积最大、水质较好的水塘, 同时沿山谷汇水线形成两个不同高差的水塘, 上一级的水塘为下一级的水塘提供良好的植被过滤和水体平衡, 可为水系规划提供良好的借鉴。通过GIS技术对山体走势、坡向、坡度进行分析, 绘制出浮山公园的地表径流及水塘分布图作为水系规划的前提与基础。

2 水利系统规划

1) 保护和恢复溪流、冲沟、河塘的自然形态, 停止水塘的填埋。保护和恢复湿地、坑塘系统。保护现有坑塘, 同时恢复部分已填埋坑塘, 并在公园的沟谷、山脚结合低洼地、废石坑, 建立新的蓄水坑塘、湿地系统, 并控制和保护水生植被, 使之发挥净化水质、水土保持等功能, 成为分布于园中的绿色水体斑块。2) 两级或多级的水塘层次, 形成沙土沉淀、雨水过滤、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在同一排水冲沟或山谷的沿线, 沿汇水线密集交汇处, 设置多级的坑塘系统, 高层较高的水塘是下一高层水塘的过滤水塘, 同时也起到水量调节的作用, 旱季可以通过水的压差和渗透, 保持水塘之间含水量, 雨季可以通过不同级别的水塘的高差变化, 成为泄洪和收集涵养水源的泄洪区。山谷冲沟和水塘形成的系统为乡土物种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创造丰富的生物景观, 为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同时, 水系还可与公园内的服务设施、广场、绿化场地等相结合, 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感, 达到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一举多得。经规划后, 水塘由原来的14个增加至42个, 将成为一个强大雨洪控制系统, 极大增强公园的水体涵养、泄洪排水、水土保持能力, 使公园的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分布于公园各处的水系水塘可作为蓄滞洪区、特殊的生态保护用地或用于环境教育的湿地公园、水花园和标本园等, 形成公园的景观水系系统。

3 水土保持措施

3.1 植物固土

1) 选用乡土水土保持植物。水土保持要选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耐旱喜湿、耐贫瘠、寿命长的乡土树种, 对于土层薄、岩石、崖壁等地带可选用耐干旱、耐贫瘠、耐高温、匍匐能力强的攀援植物。乔木:刺槐、泡桐、油松、榆树、杨树、楸树、桑树、苦楝、侧柏、臭椿、板栗、核桃、山杏、旱柳、枣树、苹果、柿树、柽柳等;灌木:胡枝子、紫穗槐、木槿、文冠果、柠条、沙刺、杞柳、沙柳、荆条、狼牙刺、虎榛子、榛子、枸杞、苦参等;攀援植物:爬山虎、野葛、栝楼、杠柳、蝙蝠葛等。2) 不同生境配置。强光照生境下宜配置喜光植物, 如刺槐、白榆、油松、杨树、泡桐、枣树、苦楝、山杏、爬山虎、野葛等;背荫且湿度较大的地段如山谷、汇水线两侧则宜配置栝楼、旱柳、桑树、柿树、紫穗槐等耐水植物。

3.2 注重理水

1) 沟道治理。该区沟道密度较大, 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治理措施主要是修建塘坝、谷坊工程。塘坝在较宽的沟道修建, 谷坊在较窄的沟道修建。在治理中辅以植物种植配置, 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 坡面工程与沟道相结合的立体防护结构, 发挥综合防护作用。2) 降低水速。对于山体降水的排除和降低水速方面采取四大主要措施:通过布置山石降低水速:分别在浮山山坡的不同部位设置“大小散点”的景石以及在水量比较集中的山谷设置“谷坊”并辅以植物配置, 既起到降低水流速度, 防止因山体坡度大造成的地表水土流失, 保护山体地表的作用, 同时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自然山石景和特定时间内有趣的水景。种植高低不同的地被:在上层乔木与中层灌木的植物垂直层次中, 增加地被层, 地被层是直接与水流相接触的层面, 能起到降低水速、水土保持、雨水过滤的多重作用, 且地被的高差具有变化, 能最大化的降低水流的速度。调整地形:对于坡度大、土层薄、植被差的坡面进行适当调整, 增加适量的土方或进行挖方, 既保持土方施工的相对平衡, 又能形成缓坡或凹地, 使水流沿不同汇水塘跌落式排放, 达到降低水速的目的。种植水生植物:在各个汇水水塘种植水生植物, 山洪水流经水塘, 水流速度得到降低, 从山上冲刷下来的含泥沙和枯枝败叶的雨水在此得到沉淀和净化。

3.3 施工中注重水土保持

1) 道路施工。在设计中, 要对每一段公路的挖方和填方都从工程技术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尽量使挖方和填方平衡, 做好边坡整治, 搞好绿化工程, 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形式, 如植物防护、框格防护、护坡、护面墙等, 防止水土流失。2) 建筑建造。对于院落雨水的排除, 同样是通过细部精心的处理, 使造景与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如可在院子的角落地势较低的地方设雨水收集口, 上盖辅以石雕石鼓, 既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又把排水功能巧妙地隐藏起来。再如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 它既是一处景点, 更是一个水闸, 起到联系下游和控制水量的作用。3) 水土保持材料。借鉴矿山绿化的方法, 用生态袋、生态毯将发挥泄洪作用的陡坡改造为一道绿色防护堤, 不仅防止山体的水土流失, 还可以形成永久性的生态绿色边坡, 保护浮山的生态系统与园林景观。生物袋、生物毯绿化的方法此前专门用于边坡坡度陡峭不利于植株扎根生长的地段。生物袋、生物毯内的植物品种可选用荆条、胡枝子、高羊茅、百脉根、小冠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北方乡土地被植物。

4 结语

浮山生态公园的水土流失状况要得到彻底改善, 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只有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摸索才能达到目的。提出此规划是为了能系统、连续地进行此项工作, 目的是改善浮山生态公园水土流失的现状, 发挥植物景观的固土性, 合理进行水系统的规划, 并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加强治理, 营造一个供人游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反规划”途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94-95.

[2]苗积广.青岛园林树木图谱[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7.

[3]董爱香, 丛日晨, 王月宾.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J].中国园林, 2007 (2) :59-60.

篇4:青岛信号山历史街区的街道研究

信号山历史街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德国殖民者最早进行城市规划的边缘地段,本次主要研究范围,由大学路、江苏路和黄县路三个社区的部分历史街区组成。

关键词:信号山;历史街区;街道;历史

青岛是位于中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的海滨旅游城市。这座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以它依山傍海的独特自然风光和殖民入侵的特殊历史,被列为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还保留了那些刻有时代烙印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我国正式提“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青岛市于 1994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市人民政府制订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年)》,并确定了名城保护的总体原则。在此基础上,市人民政府又于 2002 年 6 月批准实施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确定了十条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信号山历史街区就是其中之一。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在弯曲的海岸线上盘延着许多条美丽的街道,如贵州路、太平路、莱阳路和东海路等。青岛又是一座山城,市区内有近20座大小不一的山头,有的道路环山而建,成“O”型;有的环山半周,成“U”型;有的为了减小道路的坡度,被修成“S”型。但无论是依山还是傍海,青岛的街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基本上没有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路。

信号山历史街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属于江苏路管辖范围,南临青岛湾,北邻观象山、东邻八关山风貌保护区,西邻观海山风貌保护区。规划划定的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为:以信号山为中心,沿江苏路、齐东路、莱芜二路、大学路至海边的地段。

信号山历史街区是德国殖民者最早进行城市规划的边缘地段,信号山南部建有德国总督私邸,江苏路则是高级庭院住宅集中地。本次主要研究范围,由大学路、江苏路和黄县路三个社区的部分历史街区组成。

大学路算是青岛最早的路了,古代青岛山的泉水、溪流汇聚于现在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一带,沿今天的掖县路、龙口路、大学路,蜿蜒流入黄海,这就是青岛河。海水涨潮时,海船可以进入青岛河,但随着城市飞速发展,青岛已经从小渔村变成了城市,以前的原始景象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那时青岛河入海口有个渔村叫“青岛村”,明代万历年间开放为港口,清代后期日渐繁荣,形成一座市镇,形成了青岛镇,青岛镇没有城墙,百姓就把青岛河上的木桥这一区域叫东关,沿河一带叫东关街,这就是青岛最早的街道了。

德国占领青岛以后,沿着青岛河铺设了一条现代马路,并在今黄县路口建了一座石桥,使马路向北延伸,叫奥斯帕斯街,并建立俾斯麦兵营。之后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于1924年利用这座兵营的房舍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学校前的这条马路就叫大学路。

大学路上一直有大学,与大学路并行的青岛河,一部分填平,一部分用石板覆盖,路面变得宽敞了,但是大学路东部属于缓坡山路,弯道较多,行驶车辆都要减速慢行。大学路从8号到50号,双号一侧的20座花园小楼,均已列入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名单。步行于大学路,浓郁的文化氛围、周围学校操场打球的学生,让此安静又不失青春活力。

江苏路自1899年动工兴建,最初很短,后来扩建至热河路与胶州路路口,是一条坡度较大的道路。初建的时候以德国首相的名字命名叫俾斯麦大街,1922年已改名江苏路。自南向北先后与广西路、湖南路、沂水路、龙山路、伏龙山路、莱芜一路、苏州路、观象一路相交会。30年代青岛城市建设评比中,江苏路以马路整洁、建筑美观、市民文明而被评为青岛模范路。

德国占领期间,由于信奉宗教的原因,上世纪初就分别在曲阜路与江苏路建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基督教堂除去礼拜天,平时很少有人来,环境较为僻静。教堂东面曾经有一所德国侨民子弟学校,南面曾是总督府小学,专收欧洲在青岛侨民的子女,不准中国人入学。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江苏路小学,现在叫实验小学,校史已百年有余。

江苏路、平原路交会处有一座青岛规模最大的医院,原来是总督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是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也就是现在青岛人俗称的“山大医院”。由此向北是青岛有名的六路口,除去江苏路南北通行外,还有龙山路、齐东路、伏龙山路、莱芜一路、苏州路、观象一路在这里交会,错落有致,成为一道景观。

德国占领青岛以后,在信号山山麓建了总督官邸,并在官邸四周划出大片土地,而且作为私人领地,禁止他人入内。日本占领青岛后,这里作为日本守备军司令官邸,仍是禁区,周围既没有建筑,也没有街道。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沿着原德总督官邸圈的土地边缘修了一条马路叫黄县路,东起大学路,西至龙口路。

黄县路有许多名人旧居,著名作家老舍于1934年到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但在1936年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改做一名专业作家,并迁到了黄县路4号居住,当时这里全是树林,只有这一座小楼房。今天的黄县路是T字型,老舍故居是在通往大学路的一条支路上,这里的路面很窄,刚好能通过一辆汽车。目前能看到的青岛河桥仅有黄县路上的一座,2009年进行维修,并建有木栈道,目前是一处小景观供周围居民休闲娱乐。

黄县路是青岛最美的街道之一,两侧都是有花园的单体小楼,并且这中间没有插建其他建筑,因为这条街道对旧貌保护得很好,好多电影拍摄会选择在这里拍外景。

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遗留了时代印记的老街道,还有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都见证着青岛百年历史的脉络。青岛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秀美,更在于她的历久弥新和器宇不凡。

篇5:青岛小鱼山导游词介绍

从远处看,清水河从山前绕到山后,小鱼山真像一条“大鱼”在一口一口地喝水啊!听村里的老爷爷说,这座鱼山真的是我们村的保护神呢,每当清水河发洪水的时候,这条“鱼”就会把洪水喝光,不让洪水漫过村庄,所以村里没有遭过水灾,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村里的人们都很爱护这座小鱼山,谁家修房用土都不许挖,更不能随便砍伐山上的树木,甚至有的老人把小鱼山和村头庙里神仙一样供奉。

小鱼山一年四季的风景都很美。

春天,满山的杏树开花了,山坡上全是粉红的了。引来无数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叫着,热闹极了。小草弟弟也探出头来凑热闹;小路边的柳树姑娘也展开了她长长的辫子;山顶上叫不出名的果树也发出了小小的嫩芽,好像急着赶来看这春天的美景,说:“我最喜欢春天。”

夏天,杏树结出了杏子,满树黄黄的,这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开始摘杏子了,吃是吃不完的,主要是褪杏核,拿回家晒干后交售给收购站攒零花钱或买学习用品,这是爸爸他们小时候的事,现在很少有小伙伴上山去摘杏子了,说是很危险的,大人们从不让他们上去。但是看着满山花花绿绿,五颜六色,我还真羡慕爸爸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多么有趣!

秋天,山上树叶黄了,大树的伞收起来了,这时山顶上果树的果子成熟了,黄的梨,红的苹果,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果子……一片丰收的景象。

冬天,花草树木冬眠了,他们准备着明年的盛会。这时小鱼山也仿佛冬眠了,显得格外安静。

篇6:小鱼山红瓦绿树下的青岛往事

用“人文传奇”来描摹小鱼山这片占地约65公顷的老街区并不为过。那些留存于高低错落、沧桑斑驳的老房舍与山麓青石路面之间、为岁月所磨砺和遮蔽的,才是青岛最不可错失的风景。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人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他们的故居记录了青岛人文发展历史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往事。

风景名人街

小鱼山依傍海湾,向东俯瞰汇泉湾,向西眺望栈桥小青岛,是青岛景致极好的一个去处。山上,德式、日式老建筑鳞次栉比,掩映在绿树和碧蓝海天间。小鱼山之美,不仅在于其清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道路上分散着许多名人故居,如同一串珍珠,在时空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主要由环绕小鱼山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和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小巷构成,再加上黄县路、大学路等街道上的老楼老院,组成青岛老街最迷人的风景。

明清时期,小鱼山处于青岛村的管辖地带,曾作为青岛村民的山场。1891年,青岛建置后,在小鱼山西侧建起清总兵衙门。1897年,德国入侵者强占胶澳(今青岛)以后,在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先后于1900年和1910年两度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小鱼山东南麓的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被规划为青岛第一个别墅区,德国总督临时官邸在此兴建,地政专家单威廉及伯恩尼克等人的别墅相继出现。1903年,随着沙滩旅馆和跑马场、露天音乐台等的兴建,维多利亚湾成为亚洲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早先,这一带只允许欧洲人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后,代表旧势力的清末遗老将青岛的德国租界作为政治突变的避风港,形成第一次移民风潮。1912年,恭亲王溥伟在此筑庐避居,华、欧隔离的政策就此打破。

小鱼山名字的由来则另有一番故事。据说,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开埠后,这座靠近总兵衙门的山头被人称为“衙门山”。到了20世纪 20年代,一条新开凿的“鱼山路”将衙门山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部山头随着日后盖满建筑而逐渐“消失”,保留下来的东部山头则被称为“鱼山”。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鱼山路中的“鱼山”原本指的是聊城东阿的一座佛教名山。

不过,青岛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鱼山,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见证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到来,并由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诗意昌盛园

1923年,康有为入住原德国总督副官官邸,成为入住小鱼山街区的第一位文化名人。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这里又诞生了亚洲第一座水族馆,成为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发源地。由此,小鱼山周边迅速聚合起一大批人文与科学精英,小鱼山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文化和城市文脉的盛大凝结之地。这些人中不少来此之前还一文不名,青岛则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诸多文化人士之所以选择青岛以及小鱼山,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康有为认为,这里“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非常适合居住。

另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青岛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特别市,与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并列为中国五大直辖市。当时的青岛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比较发达,宜于经济和文化发展。尽管屡遭列强觊觎侵占,但地缘优势使其遭受的破坏和影响比起许多战略要冲城市小得多。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土壤也适宜城市文学成长。当时的青岛报业发达,有中文报纸近20家,外文报纸近10家。就青岛的城市人口和规模而言,报纸覆盖率相当高。报业发达,文艺副刊自然也活跃。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报纸文艺副刊可以看作文学气候的晴雨表,青岛发达的报业同样也给文艺副刊带来了勃勃生机。

加之当年位于鱼山路的青岛大学,俨然成为一块吸纳国内主流文化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学区高地。也正因为这块拥山而聚的知识高地,当时的青岛一度与北平(今北京)、上海并称国内三大学术重镇。小鱼山文化街区的名声那时就已经传播开来。

心灵憩息处

老街迷人,是因为历经岁月沧桑;老楼深沉,是因为留下名人的踪迹。循着这些名人的足迹,青岛在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外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风情。穿行其间,不仅能充分领略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情,更能触摸到那红瓦绿树之后的城市文脉。

作为欧亚文化交汇之地,青岛内在的奥秘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有着生动的展现。这里分布着大量建于1914年以前的欧式住宅,如总督副官官邸、胶海关税务司阿里文旧宅等,它们是青岛早期建筑的代表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营造的法国领事馆旧址、宁文元别墅等,皆以欧陆风情为依托。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临海而立,中西合璧,充满东西方文化对话的魅力。

沿着地势起伏的街道前行,一路观赏着红瓦黄墙、错落有致的高窗拱顶,好似触摸着小鱼山的肌理。一段段鲜活的记忆透过简短的文字和斑驳的建筑依稀呈现。左手边上坡处的福山路岔路口赫然矗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小鱼山文化名人一条街”路牌,由此进入福山路,耳边的喧嚣声渐远,石路幽静,梧桐树花随处可见,香气扑鼻。

在并不偏僻却格外幽静的小路——福山支路上,两栋相邻的建筑因其曾经闻名于世的主人而在青岛的文化史上占据了特别的地位:一栋位于福山支路5号,雕栏玉砌,遗留着当年主人的显赫与浮华,它的名字叫“天游园”,是晚清名士康有为的故居;另一栋位于福山支路6号,简约清淡,连铭牌也不见,好像藏身于市的隐士,当年的它是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创办人为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戏剧家宋春舫。

康有为故居前临汇泉湾,背依小鱼山,是一幢三层德式楼房,砖石结构,为青岛最早的欧式建筑之一。进得门来,园中银杏婆娑,花草葱郁,雅致清幽。据介绍,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府要员的宅第,1923年,康有为买下此楼。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此,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nlc202309051609

1917年冬,康有为首次登临青岛。这里卓越的山海气象给了这个经历过变法、流亡、保皇三重巨变的人以莫大宽慰,他萌生了在此寻得一处憩园的想法。

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转过年,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并花了1000大洋买下德占青岛初期的提督楼。他将废帝宣统所题“天游堂”匾悬于堂中,将宅邸庭院称为“天游园”。对于这座别墅,康有为甚为满意。在这里,他用最后的时光研习书法,参理佛法,一边静心读书,一边聆听涛声,度过了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从“天游园”出来,仅仅跨过一条两米多宽的小路,就是“褐木庐”的所在。

“褐木庐”的主人是宋春舫。宋春舫早年留学欧洲,精通多国语言。回国以后,曾在北大、清华等校任教。他被视为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戏剧家之一。

1928年7月,宋春舫应邀来青岛,并出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首任科长。1930年秋,宋春舫、蒋丙然倡议在青岛建设海洋科研机构,并得到蔡元培等人的支持。而后,青岛市决定,第一步先建水族馆。为此,宋春舫捐出600大洋,而山东省政府的捐款不过1000大洋。

宋春舫的藏书家身份,更为其充满传奇的人生添彩。他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以搜集戏剧图书为“痴”。其藏书中有一半为英、德、法文版图书。据说,宋春舫当年从海外购进大量戏剧图书。来青岛之后,他在福山支路上购下一楼,开办了“褐木庐”戏剧专业图书馆。“褐木庐”的藏书非常丰富,在1934年前后已经达到9000多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戏剧专业图书馆。不仅在青岛的翻译家,如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等人找他借书,就连外地甚至国外的读者也纷纷写信,向“褐木庐”借书。

梁实秋在《书房》一文中曾写到:“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可惜斯人已去,徒留今人怅惘。

离康有为故居不远的福山路3号,是沈从文故居。这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花岗岩立面,融合了德式、日式两种风格。看上去颇为幽静雅致。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来此任教。他在小鱼山的洋房地势很高,可以遥看汇泉湾的碧海蓝天和中山公园的满目翠绿。沈从文曾在信中诗意地描绘:“我到时,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栽好,到处是瓦砾,只在人行甬道两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型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这样的“清韵风光”给了他如泉的才思,沈从文的创作也从叙述自身经历转向关心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沈从文在此居住期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丰收,还结交了一大批情意相投的朋友,如杨振声、闻一多、赵太侔、陈翔鹤、宋春舫、臧克家等。也是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沈从文用华美而频繁的情书,成就了他和张兆和的柔美爱情。

当我们把“凤凰”“边城”与沈从文联系起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还有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曾是沈从文的精神高地。

顺着黄县路往前走,位于12号的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房,它是老舍故居。1935~1937年,老舍在此居住,并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现在的故居经修复后更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院中央是老舍的塑像;馆中展示了不同出版时期、不同版本的老舍著作,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939年由人间书屋出版的《骆驼祥子》初版本。

跟其他在青岛小鱼山居住过的名人一样,老舍对青岛小鱼山也表现出深厚的感情。他写的《青岛与山大》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编的《樱海集》《蛤藻集》两本小说集流露了对青岛的眷恋之情;他参与创办《避暑录话》,记录了自己在青岛的生活。

沿着鱼山路往上走,鱼山路33号是梁实秋故居。1930年,作为“新月派”旗手的梁实秋应杨振声之聘,出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他钟情于青岛,视之为“君子国”,谓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地方是天下第一宜居之所,言:“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流连忘返不忍心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梁实秋原计划耄耋之年来青岛小鱼山定居,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实现这久存的夙愿。老年的梁实秋在海峡彼岸写下了《忆青岛》《青岛故人两相忆》等散文,缅怀自己遗失在胶州湾畔的美好岁月以及对故园、对青岛、对朋友的眷恋与思念。

从石板路右侧往前走,位于观象山一路1号的房子是萧军、萧红故居。1934年,二人在此居住。萧军、萧红在此居住的半年间,各自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鱼山路5号是闻一多故居。一进大门,就是闻一多塑像。这幢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的闻一多故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书房内,书盈四壁。

斯人长相忆

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上,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标牌,提示着人们这里的街巷到处都是名人故居。

那时节,但凡从这条路上经过,或是在附近的酒馆中小坐,遇到个把先生、名流简直是稀松平常之事: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的杨振声,后来的继任校长赵太侔,受邀来青岛执教的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方令孺、吴伯箫,与青岛有着更多交集的老舍、洪深、宋春舫和王统照……如果运气好,碰上来青岛开讲座的章太炎和胡适也非偶然。

而今,走进小鱼山,到处都能嗅到80多年前那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推开门,一桌一椅间,仿佛还能看到他们挑灯夜读或奋笔疾书的身影;漫步巷弄中,冥想着那是怎样一段朴素、平实又愉快的岁月。

在小鱼山,真正的风景并不仅是那沧桑的老房舍和斑驳的小路,更是那份曾为岁月遮蔽却又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小鱼山是人文憩园,亦是科学高地,由此,青岛在展现东西方文化之深度对话的同时,也获得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激扬,得以成为现代文学的纪念之地和海洋科学的创始之地,形成了一条内蕴深厚且多姿多彩的文化走廊。

【责任编辑】赵 菲

篇7:瓦屿山公园

终于到了周六,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妈妈答应带我去瓦屿山公园玩,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喊:“万岁!”

在去瓦嶼山公园的路上,天气格外晴朗,太阳也似乎对我微笑,天空特别的蓝,像一块巨大的宝石,宝石上镶嵌着小巧的、婀娜多姿的、白似雪的“玉石”——云朵,不时传来几声小鸟儿优美而清脆的歌声……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喷水池。十多种灯簇拥着十多个小喷水口,十多个小喷水口的中心有一个大喷水口。每当音乐响起时,所有的喷水口都会射出高高低低的水柱。随着音乐的律动,水柱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看着看着,我似乎要随着水柱一起舞动。音乐戛然而止,水池恢复了平静。人们正感到意犹未尽呢,音乐突然响起,水柱又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翩翩起舞!

欣赏完音乐喷泉,往里走,一条小径就会进入你的视线。你一定不以为然,可是在晚上你会连连赞叹:草丛中隐藏着数十盏小圆灯。当天色暗下来时,那数十盏小圆灯便会亮起来,小径若隐若现,人在其中仿佛身临仙境。

走到小路的尽头,就能看见许多游乐设施。我发疯似的冲过去,兴奋地玩了起来,滑滑梯、荡秋千、走独木桥……我不知疲倦,也忘了时间。当妈妈对我说要回家时,我十分不情愿,对妈妈说再玩十分钟。可是一个十分钟过去了,两个十分钟也过去了,妈妈再也忍不住了,不由分说拉起我的手就走。

我依依不舍地看着瓦屿山公园,想着下星期再叫妈妈带我来。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四小五(2)班

推荐老师:徐君芬

上一篇:法国留学如何打工下一篇:封锁张爱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