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的教学设计

2024-05-07

天地人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天地人的教学设计

《天地人》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没有拼音,要求学生认识天地人你我他这六个生字。这是在学生没有学拼音之前的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学。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地人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天地人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并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图片正音的示范形式引领学生跟读,理解字义,此种方法能够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课堂内容的初步导入较为成功。

二、根据身边现存的生活场景进行教育。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教学应讲究结合实际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在本课中教授“地”字的相关内容时,我结合教室内地面进行相关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学字时能迅速联系实际引起条件反射。

三、以日常交流的形式巩固课堂内容。我将日常交流的“你我他”等日常用语衔接入教学内容,进行同类推导,引出“天地人”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的频繁应用,以此来巩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在领读过程中,因本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仅仅呈现了6个汉字,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字一顿的朗读方式,朗读节奏不连贯的现象。

二、引领学生感受理解时,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课堂方式,但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课堂纪律性明显降低了很多。

以本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我认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在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多,导致有的时候课堂环节完成度不高。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十分简单,在完成课程目标后的适度延伸并没有做好,下次可以在教学目标完成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适度延伸。

天地人教学反思2

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也是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本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情境中识字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我就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如:认读“地”时,我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生活场景:铺满土的叫土地;铺满沙的沙地;长满草的叫草地;铺满雪花的叫雪地。这环节的学习学生非常兴奋,前几个是我说出了答案,到后来学生已经都自己说出来了,有的还自己创新了,如:长满菜的叫菜地。这样的环节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2、游戏中识字

对于“你我他”三个字,教学时是有难度的,既不能过多的设计人称,又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区别。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特别喜欢游戏。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四人一组,抽签“你”“我”“他”,抽到哪个字,就用哪个字介绍组员。这样在游戏过程中正音识记生字,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不少。

天地人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本课的讲授基于开学初所暴露的问题之上,有所改进,ppt的制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而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渗透也融入到课堂之中,加之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基础不错,能够快速而有效的学会、学懂本课知识。

二、不足之处

本想着在组词方面结合说话进行练习,但由于部分同学能力有限,而未能全面开展。

三、改进措施

我会在平日的课上与课下进行反复的说话训练。

天地人教学反思4

本节课设计重点体现在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多种方法识记,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以6个生字的识记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识记生字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多元化;在教师点拨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有效化。

教学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种喜欢和愿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去激发和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字时,用生字卡片,让孩子们三到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想办法记字。创设情境识字。将情境带入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天地人教学反思5

今天,带着孩子们学习了本册语文书的第一课《识字1:天地人》。课堂上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动作表演,给课堂增添了趣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这样的:

一、在导课环节,我利用游戏激趣导入,让学生认识三个生字“天、地、人”。

游戏一:相反词语对对碰。我说一个词语,小朋友们说出与之相反的词语。我说大,学生说小;我说长,学生说小;我说粗,学生说细……当然,说的时候,我和学生也都带上了动作。最后,我手指着上边,说:“天”,学生马上对出“地”。

我顺势引导:是啊,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

游戏二:动作表演天地人。手指着天空,说“天”;手指脚下的土地,说着“地”;然后小手放在胸前,说“人”。就这样,一边读着“天、地、人”,一边做着“天、地、人”的动作。我先给孩子们示范,孩子们在下面模仿,接着又挑了几个孩子上讲台给大家做示范,最后,全体起立,重复刚刚的表演和朗读。

二、动作演示,认识“你、我、他”。

如何让孩子们分清楚“你、我、他”呢?

我先挑了一个孩子上来,我用手指着他,说“你”;又用手指着我,说“我”;然后又用手指着下面的一个孩子,说“他”。做完动作后,我问台上的孩子:“你会跟老师这样做吗?”他点头并回答:“会。”他做的的确很好。接下来,我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合作,都试着带上动作说一说“你、我、他”。最后,我又挑了三对同桌上台给大家表演。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热烈地鼓掌,这六个孩子也有礼貌的给大家鞠躬道谢。

三、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课堂检测同样离不开游戏。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认字游戏莫过于开火车了。我把做好的识字卡片拿出来,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孩子们认读。在认读过程中,果真发现了问题:一些孩子把“他”和“地”两个字混淆。于是,我又从这两个字的偏旁,让孩子观察、比较,再联系字意给孩子们区分讲解。随后再挑刚才读错的几个孩子,结果他们全都分清楚了。

四、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我是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也是我的学生。我们共同生活在天和地之间,一起做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体现“三务实”,即思想务实、设计务实、过程务实。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的活动中识字。这样的课堂处处让孩子们感到新奇,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在告诉着我:他们是热爱语文课堂的。

不过就是我的老毛病还是没有改——课堂随意性太强。另外刚刚开学,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一节课上我得多次强调、多次组织教学。虽然孩子们挺喜欢,但还是上不了台面,算不上优质课。

天地人教学反思6

这一课我给孩子们创建了有意思的ppt,使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满满,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这一节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然而,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

但是还是由于对每一个孩子还不够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差异性,只做到了一视同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给学生准备充分的游戏来熟悉课堂。课堂语言不够充满童趣,在课堂上孩子们的纪律只能维持三十分钟,会有学生容易走神。

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授课。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教导学生,进一步强调学生的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备课时尽量准备几个小游戏,在学生分神的时候用小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篇2:天地人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看图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组词。通过图片来展示“天、地、人”的古字形,帮助学生从字理上理解字义,了解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感受汉字的奇妙,激发识字兴趣。我采用编《汉字歌》的办法,教给学生一种识字方法――加减笔画识字法。我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古代小故事来帮助孩子们认识人称代词“我”,进而让学生组词。

经过认真反思,我寻找到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课堂容量有些大,留给孩子组词和练习说话的时间有些少。

第二,对课本上的国画背景图,利用得不够深入。

第三,对人称代词“你、我、他”的教学虽然设置了卡片游戏,但没有真正实现全体参与。一年级孩子一放开,就很难马上安静下来。

第四,对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尚需加强。

第五,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要多锤炼多揣摩。

篇3:网络:教学的新天地

一、“网络语文教学”的定位及内涵

所谓“网络语文教学”, 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语文学习的有机因素, 以自主探究或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一篇或多篇文章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活动。

目前, 人们对“网络语文”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认为“网络语文教学”法力无边。他们认为, 语文教学应从封闭彻底走向开放。网络是各种信息的聚合体, 利用其进行语文教学, 既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达到巩固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 凭借网络, 完全可以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网络语文教学”功能的夸大。首先, “网络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仍是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网络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次, 网络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是将语文教学步入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缩小或扩大“网络语文教学”的功能都与教育发展现状相悖。

二、“网络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 把学生当做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 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网络语文教学, 必将引发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根本变革, 将完全改变“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传统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1. 丰富了学习的资源

网络化、多元化、快捷化的信息传递, 使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 网络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 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例如, 我在教学关于仿生学的课文《人类的“老师”》时, 引导学生上网去搜寻, 他们一下子开阔了视野:人们根据袋鼠的行走, 发明了越野车;人们从贝壳身上得到了启示, 制造了坦克……

2.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而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基本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依赖, 他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知识, 这些资源本身就对学习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教师完全不必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 实现对事物多层面的了解。

3. 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 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力被禁锢, 想象力被抑制, 创造力被扼杀, 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而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的手、口、眼、脑都得到了解放, 他们在网络提供的巨大的信息空间里自由驰骋, 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随之迸发。在网络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成果的舞台, 他们尽情享受着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快感。

4. 实现了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在“网络语文”中, 我们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 增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 将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融合于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多个感官并用, 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形式, 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其他艺术素养,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网络语文教学”的策略

“网络语文教学”之所以难以与时俱进, 主要原因在于其操作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语文的人文性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难以统一。为了使“网络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我经过多年的研究, 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

1. 立足文本, 拓展学习空间

现行的语文教材, 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但有些内容, 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和吸收, 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的不足。

例如苏教版中的《九寨沟》一课, 给我们展示了九寨沟的秀丽风光, 文字优美动人。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九寨沟毕竟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 而教师又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实地去欣赏。学生没有亲临现场欣赏过“五彩池”, 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 对于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 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呢?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 但是利用网络就能够做到。教学时, 我登陆“中国九寨沟”网站, 九寨沟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典故等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 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课文内涵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借助网络, 筛选必要信息

因特网建造的信息资源库, 浩瀚无比!在这里, 无论是天文、地理, 还是动物、植物, 无论是已有定论的, 还是正在研究的, 只要是你想知道、想了解的, 都可以从中找到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大量信息。教师把互联网引进语文课堂, 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资料,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不断点击自己需要的材料, 从而达到充分阅读。

那么, 怎样才能搜集到有效的资源呢?我们常用的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方便快捷, 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在搜索引擎中, 输入的关键字很重要, 它能决定你所搜到的信息是否准确有效。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时, 如果输入关键词“黄山”“松树”, 就能查找出黄山奇松有哪些品种;如果输入关键词“黄山”“景点”, 黄山的风景名胜就会历历在目。同时, 学生可把这些查找到的资料保存在一个共享文档中, 教师把有关的资料做成一个专题网页让学生浏览。这样, 学生用较短的时间, 在轻松点击中, 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

3. 问题引路, 促进有效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 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当然, 自主学习一定要有目的性。在教学时,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 确定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后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去查询, 去阅读、思考, 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浏览的现象。

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以下的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问题就是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 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入手, 借助网络进行自学。他们在网络上漫游, 视野开阔起来了。学生一边倾听莫扎特的钢琴曲, 一边欣赏网站上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这样开放的网络环境能使学生获取足够的信息, 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 多向互动, 加强交流协作

在网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要学会带着学习所得、疑难问题等走向同学, 走近老师, 相互合作, 共同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广播、发送、对讲等功能,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从而形成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正是基于上述理解,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通过网络, 除了让学生搜索“人”字形线路、詹天佑的铜像等资料外, 还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留言板”等进行交流探讨。这个环节的设计, 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 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交际水平、协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网络语文教学”的合作与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等方式进行, 学生可以将自己研究的问题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送到网络上请求帮助。

5. 网上冲浪, 推动课外阅读

以前, 我们遇到疑难问题, 通常是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或询问他人, 费时费力, 很不方便。网络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它能为读者提供快捷的帮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 找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 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如在学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 我让学生进入www.shsoongching-ling.com网站。学生通过对“故居概况”“陈列展览”“伟人生平”等网页的访问, 加深了对宋庆龄的了解;通过在线阅读宋庆龄著的《为新中国奋斗》《永远和党在一起》等作品, 激发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利用网络辅助阅读, 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从而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同时, 网上阅读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阅读效果非常明显。

篇4: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天地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天地。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课堂可以称得上是好的课堂呢?.最近读了《怎样教得精彩》,给了我一些启发,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一点浅见。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展现教学魅力的土壤

教学中,微笑犹如阳光下晶莹的露珠,魅力四射。它是教师人文关怀的心灵和外在教态美的和谐流露,展示了教师的亲和、谦逊、善良、平和与关注,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纷繁纵横的知识阵地变成轻松愉悦的心灵沟通的世界,令人赏心悦目。

成功的课堂也总能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但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能够有足够的储备,灵活地驾驭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喜欢,教师也教得轻松。同样,《怎样教得精彩》这本书上提倡的课堂也是要发现并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换句话来说,课堂就是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深入的挖掘是课堂艺术的灵魂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课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方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又各执一词时,就可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互相启发、借鉴,共同提高。最后在共同讨论中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可以说,在灵活机智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会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也肯定是充满魅力与活力的课堂。

三、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老师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只有放手才能收获更多。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就可以将自己从课堂繁重的讲授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现在的“杜郎口”模式在这方面就是成功的范例。

四、语文课堂应该突出“文学味”

一直以来,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都注重导入课文的设计,却忽略了整个课堂的精心设计,常常是本堂课内容讲完后,布置作业,宣布下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首尾艺术。好的课堂结语能如画龙点睛般神奇,它应该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所以,一堂充满魅力的课堂也很重视整节课的浑然与贯通。

学生的配合是对外展示的框架,真正的灵魂还要老师赋予学生。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创造环境与时机,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这就要求老师要适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发挥特长,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一举多得!

课堂虽小,但教与学的天地却宽,一节课虽短,但教与学却无止境。读完《怎样教得精彩》后,我觉得我们的任务很艰巨,让我们大家齐努力,争取营造一个轻松但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

篇5:天地人教学设计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天地人》是识字单元的开篇,课文以国画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你我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6个生字。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识字板块

字音方面:重点是声母是翘舌音的读音,例如:“人”可以在“找朋友”的活动中正音。

其他生字例如“你、我、他”可以联系生活读准字音,“天、地”可以借助图片读准字音。

字形:

独体字的字形识记,例如“天、人、我”可以借助直观图片在形象记忆过程中对汉字进行区分识记,其中“天、我”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

左右结构的生活常用字,例如“你、地、他”可以在生活场景中识字。

字义:

重点是对“你我他”的区分,借助抽卡片的游戏理解词义。

2. 朗读积累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天地人》是识字单元的开篇,本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借助观察直观图片形象记忆、字理识字法等方法对汉字进行识记。

②语言特点分析

本课仅呈现了6个汉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可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谈话导入

1. 导言: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学习汉字、学习汉语啦。我们将认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想不想赶快打开书一起学习呀?

欣赏国画,揭示课题

1. 观察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预设:这幅图中有“天”、“地”、“人”)

2.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天,什么样的地,猜猜看图中的人们在说些什么?

3. 这种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画,简简单单几笔,就让我们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人,而且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今天学的课文就叫――天地人。

认读生字,渗透汉字文化

1. 一字开花,认识“人”

(1)谁来读一读?你能给“人”找找朋友吗?

(2)活动设计:一字开花

规则提示:教师板书贴花朵图,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把花瓣上的词补充完整。在补充词语的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以说重复的词语,说对的同学可以得到教师现场书写的词语花瓣。

2. 形意结合认识“天、地”

(1)简介“人”与“天地”的关系: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天地之间,唯人为贵。

(2)观察图片识记“地”(课件出示图片)

当大地披上绿油油的小草时,我们就叫它――草地。

当大地上铺满洁白的雪花时,我们就叫它――雪地。

当大地上长着新鲜的蔬菜时,我们就叫它――菜地。

当大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时,我们就叫它――林地。

你还能说出和大地有关的其他词语吗?

3. 联系已有认知,认识“天”

(1)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预设:我用想象的方法,大字像个站立的人,头顶一横像天空。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直接告诉孩子方法)

师:你可真会观察,和有智慧的祖先想到一起去了,“天”的甲骨文由人头的象形和“大”构成,“大”表示正面人形,由此产生头顶的含义。(课件出示图片)

(2)你能给“天”找找朋友吗?(预设:天空、天气、阴天……)

4. 小结巩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地人”并理解了它们的意思,现在它们藏到一首 小儿歌当中啦,你们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学学,注意把读音读准确:

头顶天,

脚踩地,

一个人儿立中间。(课件出示小儿歌)

提示: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配乐加动作读。

5. 活动学习“你”和“他”

(1)了解“人”与单人旁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单人旁的演变)解说词如下:

小朋友,“人”是一个独立的汉字。不过,它会变,瞧,它的撇慢慢缩短,捺慢慢站直,变成了单人旁。小朋友,现在你知道,单人旁是由谁变来的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单人旁可以和其他汉字组成新的字呢!

提示:动画制有困难的老师,也可教师边讲解边板演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变化。

(2)卡片对对碰,认识“你”、“他”

出示教具卡片:

动手摆一摆,看看单人旁和谁碰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新字。(预设:“你”、“他”)

你能给“你”和“他”组个词吗?

6. 听故事识记“我”。

(1)看图讲述(课件出示图片):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两军面对面,将士们手里拿着武器猛戳地面,给自己壮威。古人就根据将士手里拿着的武器形状,造出了“我”字,指很威猛的自己。

(2)认读“我”,说说带“我”的词语。(预设:我们、我的、我军、我方)

【设计意图】

借助“一字开花”、“卡片对对碰”等丰富的课堂活动趣味识字,通过观察图片、观看动画演示、联系已有认知、读小儿歌等形式识记字形,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读准字音。

创设语境,运用汉字

1. 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游戏好不好?

活动:借助“你我他”介绍姓名。

规则提示:三个人一组,轮流发言,当课件播放“你”时,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说:你是xx。当课件播放“他”时第二个同学说:他是xx,以此类推,轮流发言。

读文时正音再认形

1. 提示:朗读方法要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读“天地人”,学生读“你我他”;学生齐读等。

篇6:天地人教学设计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出示书本封面,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天、地、人。(PPT1)

2、指名读:谁能读读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3、请小老师带领大家轻声跟读(两遍)。

4、出示课题。(PPT2)

三、巩固天地人

1、给生字组词

有一天,天天小朋友独自一人出去玩,他穿过马路,走过小溪,走进了一片大森林,最后来到了一座迷宫。这时的他觉得真没意思,他想:要是有朋友陪我一起走该多好啊!小朋友,你们能帮天天找个好朋友吗好朋友可以这样找,给他组个词语,例如每天,谁再来试一试。(PPT3)

2、读天的生字卡片小朋友真热心,你瞧,天天带着好朋友来了。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

3、有了小朋友的帮助,天天小朋友可开心了,他继续上路,这时他听到前面传来了哭声,你们瞧,是谁出示地(PPT3)

4、天天走向前去问:“地,你怎么了”地说:“我和朋友走散了,我找不到他们了。”小朋友让我们来帮助地找到好朋友吧!谁来组词。

5、读生字卡片地。

6、有了小朋友的帮助,天和地手拉手,一起往前走,这时出现了拦路虎,你们瞧是谁人。

人说了天和地你们要想走过去也可以,必须猜对我背面的词语宝宝。小朋友让我们来猜一猜人的后面有哪些词语宝宝吧!读生字卡片地。

7、小朋友的声音真响亮,走出了迷宫之后,天地人都成了三个好朋友。

四、学习你我他

1、小朋友,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其实我们来到学校生活,我们前后左右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让我们玩个游戏,前后四个人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其他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其中三个名字,一会儿用上我叫xxx,你叫xxx,他叫xxx,介绍前后同学。

2、出示生字你我他,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PPT5)

相近:他―地区别:他她它(PPT6)

五:句子拓展用组过的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

1、读词语天空天气田地草地土地家人老人你们我们你们他们

篇7:天地人教学设计

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展现了6个汉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第一组3个字向我们呈现了画面中的3个主要的事物“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第二组生字“你我他”是生活中常用的3个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这6个生字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天、地、人”3个生字。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识字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天、地、人”3个生字。

教学难点

认准“天、地、人”的读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卡、识字大转盘。(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你、我、他”3个生字。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识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识字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认识“你、我、他”3个生字。

教学难点

认准“你、我、他”的读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卡、识字大转盘。(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欣赏。

2、引问:你观察到图中有些什么?

3、揭题,指导读课题。

二、借助图画,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看图画,学习生字“天、地、人”。

2、教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3、检查反馈,组织学生汇报。

(1)指名认读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2)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展识字比赛。

(3)指名领读全部生字,比一比,谁学得最快。

(4)开火车读生字,检查全体同学掌握情况。

4、教师引领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巩固生字。

三、巩固识字,强化认识。

1、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上面标有“天、地、人”的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哪个字扩词并说一句话)

2、组织学生游戏:听字取卡。(两人一组,比一比谁说词语、句子的速度最快。)

3、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生字卡片迅速拿出来,游戏结束后全部拿对者获胜。

4、组词,并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字,那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周围有哪些字是你认识的?同学们已经认识这么多字,今天老师再带领你们认识更多的字,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和老师一起学到更多的字。

二、看图说话。

1、出示图片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怎么称呼?

2、教师教学生读。

3、讲解人称代词“他”,激发兴趣。

三、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生字。

3、打开课本,学生看图自读生字。

4、教师引导学生换语境识字。

5、游戏――生字扑克牌。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

7、我会用“你、我、他”来说话。

四、巩固练习。

1、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认字的水平高。点自己书上的生字让他认,他若不认得,你就教教他,他若认得,你就给他竖起大拇指。

2、指两名同学到前边来组词,比一比谁在规定时间内组得最多。

3、组织学生游戏:听音取卡。

五、总结全课,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围绕新认识的生字,展开交流。六、板书设计

篇8:走进略读教学的广阔天地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 而忽略了略读, 功夫便只做到一半。”类似于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 大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两者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 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 而且略读课文的比重逐步提高, 到了五六年级各占50%。这样的安排, 足以说明略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对略读教学不能作简单化处理, 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发挥略读课文的教学功能。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 我的体会如下。

一、学生可略读, 教师不略教

这是对教学态度而言的。从简单意义上讲, “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但是, 简略并不等于“忽略”, 或者“省略”。略读课文中既不安排识字、学词、学句的任务, 又没有需要思考的课后问题, 也没有大题量的作业。但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更不是不要教。

如《卡罗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 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 热情地安慰他, 默默地关爱他。我处理教材的方法是:一个课时, 三十分钟学课文, 十分钟课文拓展。

前三十分钟: (1) 读一读。自读课文, 做到读通课文, 积累词语。 (2) 找一找。用线条符号 (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等) 画出老师、同学、我、我的母亲关心卡罗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 (3) 写一写。写一句或若干句安慰、关爱卡罗纳的话。

后十分钟: (1) 提供若干个“关爱他人”的学习材料, 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2) 筛选《爱的教育》中有关“卡罗纳”的材料, 提供有结构的“卡罗纳”材料; (3) 介绍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样的设置就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落到了实处。

二、要求可粗知, 内容不粗浅

这是对教学的要求而言的。略读也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 就是不求精细、全面, 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来说, 内容上只要求“粗知大意”即可。但粗知不等于浅知, 粗知更不等于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 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内容, 教学目标更为集中, 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略读

摘要:略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试图从略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 分析阐述略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及教师应采取的积极态度。

篇9:教学天地的万花筒

一、选择合适的创新方向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产物,所以对其自身的理解要恰当、全面。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解文章的内容字词句段篇等,丰富而繁杂。每个人对语文的相应内容都有着独特的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挖掘文中可能存在的创新因素,合理设置创新点,然后适度启发、引导,真正激发出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那么怎样设置创新点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存在多义理解或多角度理解的内容,如苏教版《品质》一课里的鞋匠,对于这个人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引导,单是探究“他的死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创新思维提升空间,那么是否保持这种多样理解呢?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有一定的侧重性,当然这种侧重不能够武断地否定学生的个性思维,但一定要健康、积极、全面。另外对句子的理解中存在的创新因素,如鲁迅《孔乙己》中,“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各人自有不同见解,但至少有个侧重的问题。因此,在理解环节中求新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只是一味地求新,应就具体对象而论。就像万花筒一样,虽然是不停地变化着,但呈现给人们的永远是奇妙美丽的画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营造民主化环境,创建科学化模式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和它自身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思维创造也是如此,发展语文创新意识,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育者增强教学的民主性。“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就是使老百姓的能力都能发挥。”[3],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采用民主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得到重视与尊重,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学生感到自由、愉快,没有压抑和强制,能够自主思考,自由发表,大胆判断,发展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现阶段,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达到了新课改模式和技术上的要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生学了一堂课,只记住了课堂上的热闹,真正回到文本上来,却找不到文章的珍贵之处,没学到一点实用性的东西,如何去学以致用呢?光讲花架子,没有真本事,这也不是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那么只重视文本上的东西就对吗?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很久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到过:“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以外,便不是教育”[4]。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还要体现一个“新”字上,那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的确很难跟上人类学习思维的发展,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教学能力,把传承民族文学的精华内涵和现代化的多元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开展创新教育。

三、语文创新教育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不是为了把人类已有的知识储存在大脑里,而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我们必须使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由创造与表现、主动发现问题并懂得解决问题,读书有创意、求知能增智、求异中出新,实现真正的创新价值。语文创新教育不仅让学生树立个性理想和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使其丰富情感,富于生活的激情,想象生动新奇。学生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勇气,形成了不畏困难,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人格,这种成长就更具有创新意义,而这种创新意义更大的价值是让人们更好的创造美好生活,因此语文创新教育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推进影响,有较大的生活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孩子“是在世界中呼唤,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5]。他还说:“我要去看看世界。我所以要看看世界,为的是要认识世界”[6]。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有了更长远的方向,创新思想在人们生活过程中的渗透,就如一支生活的万花筒,在人们丰富的创新思维牵动下,无限量的展现着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妙。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师范生第一变——变个孙悟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创造宣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J].战时教育,1945,(5).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答朱端琰之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陶行知.育才学校创办旨趣[J].育才学校,1951,(4).

[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我要看看世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天地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观察图片、动作演示、儿歌等方法,认识“天、地、人、”3个生字,理解字义,初步产生识字的兴趣。

2、通过儿歌、游戏等方式将课堂常规落实在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从字体演变中了解“天、地、人”字体的本义,诵读《诗经》“三才之道”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会与同学共同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认识“天、地、人”三个字,

2、在识字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渗透始业教育。

小朋友们,恭喜你们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掌声)那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学生自由发言,相机出示对应的儿歌)

关于课前准备的儿歌 关于课堂纪律的儿歌 下课文明游戏的儿歌 关于放学离校的儿歌

上课铃,叮当响, 头摆正,肩放平。 下课了,换书本, 排好队伍离学校,

我们快步进课堂, 胸前挺,身坐直, 先入厕,再休息, 安全第一要记牢,

不挤不碰不吵闹, 双手平平摆的正, 文明游戏不喊叫, 无益活动不参加,

书本文具摆放好, 双脚向前不乱晃, 教学楼内不奔跑, 家庭作业按时做,

静待老师把课上。 上课发言先举手, 爱护环境不乱扔, 在家做个乖宝宝。

回答问题声音亮, 互助友爱不争吵。

别人发言认真听,

课堂守纪我最棒。

1、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小学生活的常规及要求,并充满童趣的配上音乐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背诵儿歌,让枯燥的学习纪律要求在琅琅儿歌声中落实。

二、导入新课,渗透中国文化之美。

1、教师出示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配上中国古典音乐,问学生:“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看到怎样的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相机出示生字“天”,学生跟读。相同的方法出示“地”和“人”字。

3、天在上,地在下,我们人就生活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今天,我们要学习识字一《天地人》,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齐读时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停顿,不唱读。

三、图文结合、形义结合,学习“天”“地”“人”。

1、学习汉字“天”

(1)出示甲骨文中的“天”字,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2)根据甲骨文“天”字的造字原理,教师讲解“天”字的意思。

(3)开火车朗读“天”字,教师及时正音。

(4)给“天”字找一找朋友,课件出示学生找到的“天”字的朋友(词组),教师带领读,学生齐读。

(5)教师出示不同的天空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的天。如:(蓝蓝)的天、(广阔)的天、(无边无际)的天、(红彤彤)的天、(白白)的天、(晴朗)的天、(灰蒙蒙)的天等等。

2、学习汉字”地”

(1)出示“草地、菜地、雪地、沙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生字“地”,教师带读,抽读,组词读,教师通过图片和不同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的意思。如“铺满草的是草地”“种上菜的是菜地”“铺满沙的是沙地”等等。

(2)观察田字格中的”地”,说一说像”地”字这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真样的的字就是左右结构的字。课件出示其他左右结构的字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关注“地”字的偏旁提土旁。课件动画演示“土”字变为偏旁时最后的横变成提。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提土旁的字,教师副板书。

(4)一起出示“天”和“地”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天”和“地”是一对相反的词。渗透反义词的概念并男女分角色读“天”和“地”。

3、课中操: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4、学习汉字“人”

(1)孩子们,“人”就生活在这这广阔的天地之间,与天、地和谐共处,共同生长!出示“人”字,教师带读正音,强调“人”字的卷舌音,学生个别读,反复正音。

(2)出示图片“人”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说一说,古代的“人”字像什么?(教师可以做一做侧面弯腰的动作,便于学生理解),像“人”字一样,古代的人们描摹事物的形象造出来的字就叫做象形字。后来,人们为了方便书写,就把人字简化成现在的“人”字,齐读“人”字。(象形字的概念只需渗透理解就可以。)

(3) 你可以为“人”字找到哪些好朋友?(组词)谁能用人字说一句话?

四、课外拓展延伸,整体感知天”“地”“人”。

在古代,天”“地”“人”被称为“三才”,只有天”“地”“人”三才合一,世界才开始。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句子:“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并试着背诵。

2、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被称为万物之主,于是又有了这样的句子:“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本为于人”(注重诵读,不强调意思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学习常规儿歌两首(三颗星) 全部背诵(五颗星)

2、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出现了天”“地”“人”三个字。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觉得比较满意的是:1、学习常规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表演读,既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能在不说教的情况下落实,学生易于接受。2、在识字教学时没有仅仅局限于课文,而是将天”“地”“人”三个字与广深的中国文化相联系,不论是文字的演变,还是课的最后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本为于人”的引入,都拓宽了整堂课的视野。

上一篇:研讨后的新实践下一篇:水污染治理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