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司法所演讲稿

2024-05-07

基层司法所演讲稿(精选8篇)

篇1:基层司法所演讲稿

今天是我第一次站在演讲台上做演讲,自然,内心的激动和紧张不言而喻。

我想改用《北京人在纽约》里面的一句话,来开始我今天的演讲: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基层,那里是锻炼的熔炉;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基层,那里是艰苦的深渊。在这个由两人组成的司法所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作为一名有着7年党龄的基层司法干警,哪怕身边的条件再艰苦,我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警句时刻在激励着我。

前一阵子梅雨季节,屋里的地面始终没有干过,被子和衣服经常发霉,就连办公桌也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霉衣,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面对这些,我没有埋怨,每周日下去过去的时候屋里总是小动物满地,下雨天还会偶尔遇到蛇,这个时候我也有些许的后悔,可是每当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想到“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心里就平静了很多。

今年的7月,温总理第五次来王家坝的讲话仍回荡在耳畔,“你们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王家坝在多年来的淮河洪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精神对我们全市乃至全国各行各业都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如今司法助理员的功能,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获得更明确的意义。司法助理员非常辛苦,他既要明白法律规定的界限,又要通达人情世故,既要诚实守信,又得施展必要的手腕,几种素质综合运用,需要许多耐心和智慧。当然有时候我们的工作并不被人熟知和认可,很多群众提到司法助理员一脸茫然,当然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情绪,相反我们会耐心地向群众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熟悉我们的工作。

来司法局工作之前,我是一个外行人,可是我不能一直把自己当成外行,我要积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内行,于是,我开始对自己进行新的定位。我对待司法行政工作的态度就是:“在工作中取乐,乐在工作中;在工作中提高,提高为的是工作有成效”。乡镇比起县城,各方面条件要差一些,但乡镇也是一个综合训练场,就看你敢不敢把自己置于乡镇这个大熔炉中。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沟和坎,吃苦受累并不可怕,怕的就是你不能吃苦受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广大农民,我们的宗旨就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群众虽然文化不高,但他们憨厚、朴实。我们要尊重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百姓有难题、有烦恼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解决,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应当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给他们带去希望、带去正义、带去关怀。这样他们才能信服你、信任你,在他们的心目中才有一定的位置。

基层司法所是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举手投足都代表着司法局的形象。我们每一个司法助理员都要有集体荣誉感,任何时候都要以大局为重。要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上,不能相互推诿;在荣誉上,要相互谦让;在生活上,要互相关心。在工作中争先,在业绩上创优,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奉献青春。

篇2:基层司法所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司法所的某某某,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无悔的燃烧》。

青春,是什么?有人说青春是一场歌舞剧,音乐悠扬,舞姿曼妙:有人说青春是涉足远行的起点,是攀登高峰的希望,也有人说,青春是清晨的太阳,是发令枪前的健儿。青春无疑是人生中最美的日子。诗一般的浪漫与奋斗的艰辛相交融,脱兔般的活泼和拼搏的激情相辉映。

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如此短暂的美好。我们要如何把握呢?

回顾一下,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一美丽的年华,谱写了灿烂与辉煌。李培斌,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山西省 “十大杰出政法干警”,“十佳优秀人民调解员”。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二十七年,风里来,雨里去,经见了喜乐悲愁,尝试了酸甜苦辣,同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已融进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灵魂。他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众性械斗,使50多对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刘玉美,“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因她以实际行动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困难,竭心尽力,身患绝症卧病在床,牵挂的仍是司法行政工作。他们都是我们司法行政系统的先进模范,他们用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知道了青春内涵,那就是奉献。身为80后的我,虽然参加司法行政工作时间不长,但前辈们的先进事迹已经融入我的骨髓,领导和同事们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工作抢着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感染了我,触动了我的内心世界。

我来自山东,去年9月,通过公开招考成为司法行政战线上的一员,我时刻牢记“为民、务实、清廉”这六个字,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在这里,我忠实地履行着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责。八个月来,我和所长下乡进村,访民情问民意,为弱者提供援助;阴晴雨雪,我们进门入户,不抛弃不放弃,矫正歧路人生;田间地头,我们设展牌,发传单,宣传法律、法规,百问不厌,细致耐心;夫妻口角、邻里纠纷,我们苦口婆心,用情理化解;两劳回归、迷途灵魂,我们为其排忧解难、重树希望,用温情体贴。在为民服务中,我付出了真诚,也得到了快乐,更体会到了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存在的价值。正是我们司法助理员的工作,才成就了一方平安,带给百姓的是和谐与安宁。

我骄傲,因为我拥有青春,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司法人,我愿在这片沃土上辛勤的耕耘,默默的奉献,谱写人生最壮美的诗篇。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宝贵的,青春是有限的,有限的青春正期盼着你的奉献。

各位同事、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高唱奉献之歌,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辉煌,让青春在无悔中燃烧,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篇3:基层司法所演讲稿

今年以来, 南开区嘉陵道司法所以提高队伍能力为目标, 着力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有的放矢地开展了技能培训、实战测试、模拟走访等形式多样的练兵活动。

一是坚持技能培训, 切实增强岗位练兵的实效性。针对全所干警需要理论知识“充电”这一情况, 集中时间开展技能培训。针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矫正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学习, 使大家对矫正管理制度、程序等方面的内容熟练掌握。同时加强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培训, 邀请市人大代表、南开区嘉陵道街罗江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孙兰敏宣讲关于社区调解工作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等业务知识, 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是坚持实战测试, 努力突出岗位练兵的针对性。司法所以增强管理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工作水平为重点, 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主要考核矫正管理的任务、制度、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坚持模拟走访, 不断增强岗位练兵的生动性。坚持寓教于乐, 通过开展模拟走访活动, 以矫正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素材, 模拟走访现场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情况分析、法规适用、问题处理、信息汇总等能力提高了岗位练兵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用心打造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廉洁自律良好形象

2014年9月3日下午, 天津市南开区向阳路司法所在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李某来所里例行报到, 其在向阳路司法所干警不知情的情况下, 暗自将8箱水果梨放在司法所外墙处, 待其例行报告结束后, 才将此事告知向阳路司法所干警。向阳路司法所干警在电话里义正辞严拒绝其所送礼品, 并立即通知他的姐姐叫来出租车将8箱水果梨负责运回其住所。目前, 8箱水果梨已如数退还给李某本人。

篇4:规范司法行为的基层实践

关键词:检察机关 司法行为 规范化 公信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重要引领作用,明确把规范司法行为确立为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基层检察院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规范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执法办案的公信力。作为基层检察院,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检察权始终在法治轨道内规范、正确运行。

一、崇尚法治理念,促进严格司法

规范司法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检察机关开展工作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必须始终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指导执法办案活动,依法解决检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确保检察执法办案行为更加严格规范,实现检察执法办案的法治化。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办案观,始终坚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并重,并严格落实到对执法办案合法性的突出强调上:一是在刑事检察方面,不仅要分析判断证据体系是否完备,而且要审查判断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健全完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确保证据的合法性;二是在自侦办案方面,要严格防止突破或者变相突破法律限定的审讯时间,对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采取选择性、任意性执行等问题,确保办案的公正公信;三是在诉讼监督方面,要坚决纠正和防止各种不规范监督、虚假监督的现象,切实把握好行政执法监督、违法行为调查、公益诉讼探索等新监督领域、新监督手段的定位,确保监督权限、程序和手段的合法性,并且符合法律监督的规律要求和发展方向。

二、牢记根本宗旨,维护公平正义

检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依法履行检察职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执法办案方向,自觉排除各种执法办案阻力,坚持做到不为利益所惑、不为人情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公正执法是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众望所归,检察机关必须做到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切实保证办案质量,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决不允许”,坚守法律底线、制度底线、道德底线,注重从个案抓起、从细节做起,将规范司法行为确立为执法办案工作的基本准则,确保做到严格司法、公正司法。一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在办理自侦案件时,必须坚持证据意识,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全面、准确收集证据;在审查逮捕、起诉案件时,必须认真审查所有证据,确保证据合法、准确、充分,严格把好事实关和证据关,做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统一。二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无论是自侦案件的侦查,还是一般案件的审查逮捕、起诉,必须始终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防止出现不规范甚至违法办案行为,杜绝办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三要坚持人人平等,做到秉公执法。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排除个人利益对工作的影响,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案件的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三、推行“阳光检务”,倒逼规范司法

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必须深化检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规范。检察机关要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必须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不断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坚持多层面、全方位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公开执法办案的司法环节、司法行为,确保检察干警始终对司法权保持慎微、敬畏的态度,有力促进规范司法工作。司法公开是规范司法行为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面对开放、透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增强主动公开的意识,积极拓展检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民群众了解监督检察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让司法行为在“阳光”下暴露、曝晒,做到以公开促进规范司法、以公开倒逼规范司法,实现公开与规范的高度契合。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把案件信息公开作为规范司法行为的重点来推进,坚持以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为主平台,着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全覆盖的案件信息公开网络。一要公开案件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将审查逮捕案件、审查起诉案件、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的办理进度全部输入检务公开电子触摸屏,将起诉书以及不捕、不诉、不立案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全部上网公开,方便案件相关人员点击查询,做到敢于公开、坚持公开。二要注重释法说理。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工作,针对案件争议焦点,理清事实认定,阐明适法依据,讲透法理情理,利于人民群众了解、知情和监督。三要实行多样公开。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公开平台,坚持传统媒体公开与新媒体公开相结合,让检务公开实现传统面对面交流与现代键对键沟通的有机统一,确保“阳光检务”多样性公开,让不规范的司法行为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四、秉承自律意识,确保廉洁执法

打铁需要自身硬,而唯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才能确保自身硬。检察机关承担法律监督职责、肩负反腐倡廉重任,自身硬尤为重要和紧迫,必须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扎牢拒腐防变“篱笆”;必须树立唯法是从、唯纪是遵的职业观念,保持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职业心态,养成慎思笃行的职业习惯,让廉洁从检的行为规范成为真正的自觉行动。清正廉洁,是检察职业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检察机关掌握权力大、面对诱惑多、廉政风险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确保不以情换法,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确保不以权滥法,正确处理利与法的关系,确保不以钱卖法,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必须将清正廉洁作为执法办案的“铁的纪律”和职业本色,狠抓制度执行,严格法纪约束,自觉遵纪守法,时刻紧绷反腐倡廉这根弦,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廉洁。一要加强警示教育。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廉洁从检警示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检察干警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和品行意识,确保在各种诱惑面前不打败仗、不栽跟头。二要注重防微杜渐。教育引导检察干警自觉从内心筑牢思想防线,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坚决不去,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远离“雷区”和“高压线”,防止一次守不住、次次都让步。三要坚持慎重交友。教育引导检察干警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追求,不沉迷“小圈子”,不结交“小兄弟”,不放纵“小嗜好”,不被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蛊惑,从而丧失原则、坠入深渊,滋生和助长司法腐败。

篇5:基层司法所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4月份全区开展“下基层促发展抓落实”活动是改进机关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要求机关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企业、群众中去,实打实做好服务工作。

5月11日,区委组织部带领我们到思山岭乡参加企业调研,这是信任,是鼓励、是期

盼、是考验,是希望我们带着“补课”目的去学习,虚心地向乡镇领导干部学习,向工人、农民请教,向实践学习。通过调研深刻认识到深入基层是我们份内之事,是适应服务发展的需要。而“下基层促发展抓落实”活动必须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开展工作,要真正走出办公室,做到问题主动想、事情主动做、基层主动走,把增强服务意识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结合起来,要下田头、到地头、上山头,要走企业、进厂房、到工地,带着“公仆”之心去工作,随全区广大干群一道,艰苦创业,共画宏图。

“干工作不能‘浮’在机关,要‘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的谆谆嘱咐。如何“走出办公室,服务老百姓,共谋新发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走出办公室,服务老百姓”,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才会深入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怨气最大的地方去,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情帮助群众。对比贫困居民衣食堪忧、想工作而不得的窘况,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已有的幸福生活和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更没理由白享俸禄,不干实事。触动发自于内心,效果体现在行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是一时的,但群众服务应是长期的,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才会自觉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是满腔热情地而不是孤傲冷漠地为群众踏实做事。

二、“走出办公室,服务老百姓”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化虚心向基层同志学习的态度和决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开展调查研究,既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又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绝不能局限在一般访问、听汇报、看材料,而是要深入一线,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为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同时以广大基层干部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创业精神为榜样,学习他们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作为区司法局的一名成员,平时工作中经常与下辖的5个司法所,32个调解组织有业务联系,在接触过程中我学到了基层组织和基层调解员重视群众工作基础的方式方法。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会做出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对于这样的情节轻微的纠纷或打架,对违法人不适用处罚的,最好就是调解,基层调解员都能娴熟地、妥善地、高效地处理这样的问题。他们在平时注意打基础,与村(社区)干部和群众都关系良好,对每个村(社区)谁人说话有分量,哪个好滋事人员的性格特点等情况一清二楚,在处理事情时就利用威信和良好关系进行调解,易被激化的矛盾处理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走出办公室,服务老百姓”,就是要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真正把每一件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在我们南芬区,带领群众修公路、建广场、筑堤坝、修学校、装有线、兴产业,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五年前3606元猛增到533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五年前8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5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使用面积由五年前12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6平方米,44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建成发展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1个,林业产业标准园21个,寄宿制学校4所,解决了2855名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正是这一件件、一桩桩的改变,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涉及自身的具体事情中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变化。

四、“走出办公室,服务老百姓”就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形成党群互动的长效良性循环机制。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开展牵手共建活动,在机关与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通过把机关在人才、政策、资金、信息、管理和协调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积极投入和传递给基层,使基层在得益于共建成果的同时,切身感受到党政机关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事创业、致力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和表率作用。机关党员对村情、社情、企情、民情通过深入地了解,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受到了“生动的党课”教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机关党员走出办公室、践行“三个代表”、服务基层群众开辟了新途径。

篇6:基层司法所建设调研

我市基层司法所基本情况

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结构,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等机构共同构筑起乡镇(街道)一级的基层政法体系,它们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协作联动,共同担负着加强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基层社会主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使命。

我市紧紧围绕“机构健全、人员充实、职责明确、设施完善、运作规范、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精心谋划、克服困难,务实工作,我市司法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按照国务院《中西部地区“两所一庭“建设规划》规定“乡镇司法所建设按每所12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办公用房具备所长室、工作人员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功能布局,制作安装统一的司法行政机构外观标识、公示栏、宣传栏,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工作人员由2名以上专(兼)职司法助理员组成”的要求,我市坚持按照“一乡(镇)一所”的设置原则,全面完成了全县80个乡镇司法所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一、我市基层司法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几年来,佳木斯市司法局在基层司法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要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体制不顺,影响了司法所职能的充分发挥。

街道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化解矛盾、推进依法治区的前沿阵地。但目前,我市部分司法所体制不顺,隶属不清,人少事繁,兼职过多,职能缺位,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司法所职能的持续履行。一是隶属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司法所交由街道管理,其权利的行使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街道和居委会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往往居委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同时担任调委会、帮教小组的成员,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素质法律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基层司法工作队伍。二是工作流动性大。司法所作为街道的内设机构,不但要从事本所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往往还要参与街道其他事务性工作,如群众文化、计划生育等,有时甚至还要抽调人手协助街道其他部门的行政工作,这样势必造成司法干部不能专注于本职工作,影响司法所法律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司法所“高质量运行”的规范化要求。

(二)司法所和派出所工作配合不到位,出现衔接问题。

按照国家司法部要求,2010年11月份我市所有基层司法所都安装了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对刑释解教

人员的管理更加及时化,与此同时司法所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它需要派出所的紧密配合,但由于派出所业务繁多,系统所提供的人员信息有不充足,所以给人员的核实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要加强派出所的权利配合。

(三)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操作困难。

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是司法所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刑满释放的人员,司法所要对其进行帮教安置,与刑满释放人员签订帮教协议、建立档案,季度写实,但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刑满释放人员释放后与司法所取得联系,如果他不主动到司法所报道,那么对他的帮教工作很难进行。

(四)专职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需要壮大,提高调解水平。当前,制约我所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狭窄。民调工作的范围主要 集中在邻里纠纷、婚姻、劳务关系、债权债务、继承、赡养抚养、赔偿等方面,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还没有发展起来,普法宣传工作和“法律进社区”活动不全面,社会覆盖面较差,工作效率较低。

二是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强培训力度,开办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水平。

三、改进基层司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所队伍整体素质。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方向,以构建“大普法”格局为目标,立足 “大服务”、“大环境”战略,整体推进基层司法普法工作向纵深开展。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基层司法工作的关键。首先,要密切与街道党工委和区司法局党委的关系,建立一支牢不可破的基层司法工作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党建工作。其次,要认真贯彻司法行政队伍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政治素质、有法律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基层司法队伍建设成一支终身学习的学习性队伍。第三,我们应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完善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注意吸收社区离退休老法官、检察官和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司法建设,特别是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吸收社区老党员参与维稳工作,发挥余热,调动一切积极性,做好传帮带,维护社区稳定祥和的大好局面。

(二)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重整行政隶属关系,强化司法所机构的职能作用。通过上级领导的安排部署,加强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合作。我们应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合作在各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站,共同开展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工

作站应当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组成,充分发挥工作站“短、平、快”及时、便利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特点。

(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以“四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上新台阶。

(四)围绕“三个下降、一个上升”的目标,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新领域,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飞跃,更好地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人民调解应紧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归口办理制度等制度,规范排查调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排查调处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实现“调、防、教”三结合,促进民调工作上新台阶

(五)立足社会实际,改革基层法律服务所

从服务于稳定的大局出发,我们认为,应该改革法律服务所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律服务所的发展。一是创新法律服务所体制,将法律服务所的性质定为“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事业法人单位。法律服务所主任由区司法局聘任,执业人员及行政辅助人员由法律服务所聘用。在法

律服务所的布局上,打破一街一所的格局,特区外的街道可设两个所,特区内的街道仍设一个所。二是改革社区法律服务站的隶属关系。我市社区法律服务站的设立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体制不顺。如果将社区法律服务站并入法律服务所,作为法律服务站的分支机构,对外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们相信能更好地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

(六)以人为本,管教结合,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街道应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公安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和司法所共同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司法所,所长兼任主任,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我们还要建立街道、社区、用人单位三级矫正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其次,要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街道和司法所应当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纪律、工作请示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矫正对象接受制度、报到登记制度、外出请假制度、会客制度、回访制度、迁居制度、就业安置制度等,严防漏管和托管失控。同时,市、区司法局也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量化考核评分标准体系,提高矫正质量和矫正效果。第四,要

篇7:基层司法所工作计划

年,司法所将在市司法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具体计划如下:

一、人民调解工作

1、抓好村级调委会建设,争取使全镇的调委会都达到标准化要求。

2、努力做好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设法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力争把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3、继续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每个月至少进行两次以上矛盾纠纷大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纠纷及隐患及时落实责任单位和调解人员,依法、有效地化解纠纷。

4、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加强与周边乡镇调委会的交流、联系和配合,逐步形成联调机制,同时加大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的协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及时有效地调解跨区域、跨乡镇的纠纷。

5、施行人民调解工作奖惩制度。对人民调解工作不力、不及时上报有关工作信息的将取消年终评先资格,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调委会和调解员进行表彰和奖

励。

二、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1、落实安置帮教对象的“三位一体”制度。及时掌握两劳回归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动向,要多对他们进行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引导,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对那些无家可回、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要妥善解决他们的生计和生活出路问题,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纳入低保范围。而对那些行为异常和不知所踪的帮教对象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要建立安置帮教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行一人一档管理。

2、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力度,加强与公检法机关的横向联系,尝试实行社区服刑人员判前调查制度。充分利用志愿者、监护人和各部门的力量,努力把每位社区矫正人员改造好,而对那些违反纪律,不服管教甚至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则要坚决取消社区矫正,重新收监。

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1、继续扎实开展“司法所进万村大服务”活动,积极进村入户宣传法律法规、帮助解决涉法难题、培养法律明白人,为基层单位和群众提供有效便捷的法律服务。2009年将继续拓展法律服务渠道,拓宽法律服务范围,提升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规范法律服务行为,主动、及时、高效地为顾问单位解决涉法问题,主动寻找案源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和非诉讼代理业务,以增加法律服务收入。

2、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条例”的适用人群和办理程序,尽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严格按照法律援助程序进行操作,对于司法所能够办理的要主动给予办理,对那些需要市法律援助中心或其他法律援助机关办理的,应及时告知当事人,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篇8:基层司法所演讲稿

当前,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坚持能动司法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指导人民法院工作的新理念。“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 从司法的角度来说, 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立足点, 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应当立足于社会需求, 符合基本正义, 体现一般社会的价值观, 使当事人通过诉讼得到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随着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心态日益复杂, 利益格局不断调整, 社会矛盾大量涌现, 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愿望日益高涨, 诉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方利益协调的过程。如何有效发现和调查各方利益, 正确分析、权衡和判断, 合理运用审判机制对各方利益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考验着法官的技巧和智慧。

一、利益平衡是基层司法的主要内容

面对诉讼主体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为实现公正司法的目标, 又要保障程序的效率, 法官必须对冲突的利益确定其轻重而进行权衡与取舍, 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 把握一个准确的度, 科学合理的作出选择。

(一) 诉讼中的利益——正义的本土化理解

当代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J·Rals) 对正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 正义的社会作用, 就是规定社会利益及负担等的适当分配。社会虽然是一个为了实现相互利益而合作的事业, 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方面, 但是由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多分得一些通过合作而产生的利益, 所以也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方面, 这就必须要有确定利益分配的原则, 这些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在中国社会当前阶段, 普通群众的正义观体现的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的、以伦理为本位的正义观。民众虽然选择司法方式解决纠纷, 但他们大多只关心案件的处理结果, 结果是否符合正义,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院的判决有没有符合他们在生活中认定的某种“人情正义”观, 即法院的处理结果要符合他们的某种价值观念、习惯行为或道德性规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对于原告而言, 诉诸法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权益资源进行再分配而补偿本人权益被侵害的损失。对于被告而言, 同样希望在权益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大的利益。司法通过其特有的程序规则以及法律语言, 将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纳入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 以个案处理的方式, 实现法律保护各种利益的目的。

(二) 基层司法的过程——协调化解利益冲突

“在法的创制中, 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 对各种利益做出取舍和协调, 是法的创制的关键。” (2) 不少法学家认为法律的背后就是利益, 德国法学耶林主张:“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一种利益”。在我国, 历来就有“定纷止争”之说, 说的也是如何依法分配、协调好利益, 达到当事方或社会大多数人都可以认同并接受的公平正义的程度。司法正是人们在认识利益的基础上, 缓和利益矛盾, 正确正理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法官在民商事司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就是把已上升为法律的化解社会矛盾的一般原则、一般规范和根据在具体个案落实, 经过综合性思考、价值衡量或依据法律和其个人良知筛选之后将纠纷有选择地纳入到公力救济的范围之内, 对不同的利益进行确认和合理分配, 对冲突之利益加以衡量与价值判断, 最大限度实行多元保护, 以实现定纷止争在个案中实现法律确定的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 (3) 但审判过程中, 法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法官不能完全了解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 也就是说, 当事人之间契约的完备程度、实施的行为、一方的收益, 另一方的损失等必须具有可验证性才具有法律上的诉讼意义, 因此, 调查分析利益冲突焦点, 并最大可能地调整双方的权利分配而实现公平, 始终贯穿于基层司法的全过程。

(三) 司法者效用——利益调整配置

从制定法的视角看, 任何法律皆有漏洞, 系今日判例学说公认之事实。 (4) 法律是对已经成熟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调整, 是对以前经验的总结, 因此, 法律对其制定以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做出细致周全的规定, 不可能做到法无巨细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更不可能规定法官就一个具体的案件如何评判证据和认定事实, 具体案件的处理需要法官凭借相关规则, 依赖智慧、诚信原则、日常生活经验等, 在内心形成案件的法律事实。照本宣科、机械地适用法律是无法得出适当结论的。同时, 由于法律语言的概括性, 法律条文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有可能冲突, 因此, 在具体的案件中, 虽然法官应当被动、中立地启动、适用程序, 但在法律发现方面、解释方面, 还是必须依赖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法官在解释、适用法律时, 不可避免地要对法律背后所要调整的种种利益关系进行判断、权衡。以协调价值冲突为目标的利益衡量是法官正确适用民事证明标准规则的重要方法, 也是法官能否平衡各方利益、作出正确司法裁判的关键所在, 特别是在不能完全查清客观事实时, 以和谐的理念寻求利益平衡、平息纷争是较为妥当的方法。

二、利益平衡是诉讼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一) 降低规则之治成本

各国民事诉讼程序设计虽各有不同, 但均以公正、效率为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近年来,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辩论主义原则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对我国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过去几年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 改变了以往法官诉讼中的大包大揽, 突出了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 减轻了法官的压力, 促进了诉讼, 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各地普遍面临的案件数量日益增加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的情况下, 司法资源相对不足的困境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过分追求程序, 机械地遵循程序自由、辩论主义理念, 诉讼程序日趋复杂, 出现一方当事人借助程序上的规定漏洞, 玩弄诉讼技巧, 故意造成诉讼拖延, 使另一方当事人承担更大的诉累处于不利的境地来获得不正当的诉讼利益。程序的过分自由造成诉讼拖延、被滥用的情形越来越多,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不断显现。诉讼成本高、诉讼难, 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的接近程度, 正因为有关的法律规则与案件处理是脱节的, 如果要处理问题并处理得比较得当, 法官就必须调动和运用其个人的智慧在某些法律规则之外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做出努力。 (5)

(二) 突出法官司法职权

法官如何处理民商事案件才算妥当?法官在诉讼中的权能与责任具体怎样?立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现在仍然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学者提出了诉讼指挥权的概念, 认为法官在诉讼中必须对诉讼参与人及其他案外有关人员进行指导、监督、约束, 使整个诉讼合法高效进行。 (6) 有的学者提出协同主义的观点, 认为在民事诉讼中应最大值地充分发挥法官与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由法官与当事人协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协同主义模式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前提下, 针对因诉讼程序复杂化和专业化所造成的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困难和不便以及因主体滥用程序权而导致的诉讼迟延和高成本等弊端, 为促进案件真实的发现, 为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而确定法官与当事人必须协同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一种诉讼模式。 (7) 无论是诉讼指挥权、还是协同主义的观点, 强调的都是法官的个体化因素, 目的都是通过法官的指挥协调, 在公正配置结果的区间内寻找均衡配置结果。努力避免机械执法、教条办案引发当事人的不信任, 使得诉讼的结果最大程度符合当事人内心的利益期待, 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三) 紧贴基层司法实际

司法的功能即为了追求正义, 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转型社会, 由于受各种复杂社会条件的制约, 有的社会问题即使转化为法律问题最后效果也不一定会更好。基于我国的国情, 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架构中所处的地位, 决定了司法目前尚不具备解决所有纠纷的能力, 有限的司法的功能被社会寄予过高的期望, 当司法结果无法满足当事人诉讼要求时, 往往得不到民众的尊重与认同, 当事人以拒绝执行、不断上访、暴力抗法等方式表现出对司法裁决不服从。在我国当前社会阶段, 基层司法功能主要在于纠纷解决。为了实现社会效果最大化, 法官在依据法律规定处理案件时, 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形势、风俗习惯及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 主动地参与平衡协调, 以作出适合一般性正义的处理结果, 才能不仅从法律关系层面上, 而且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纠纷。

三、利益平衡的考量要素

(一) 利益筛选

对利益的片面判断, 常常导致基于同样的法律条文推断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如何将各种利益维持在法律秩序的框架以内, 是法官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此, 必须创造一个权衡比较各种利益的平台。在利益冲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应直接适用法律, 这种情形容易理解。在法律规定模糊的情形下, 如何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判断?有学者把利益分为“当事人的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该四种利益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彼此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以当事人的具体利益为起点, 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联系群体利益和制度利益, 特别是对制度利益进行综合衡量, 从而得出妥当的结论。 (8) 通过划分利益的层次结构分析, 使得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当事人的利益是否需要加以保护能够遵循一种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然而,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人的确不可能凭据哲学方法对那些应当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作出一种普遍有效的权威性的位序安排。”现实中, 利益位阶秩序并没有整体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因此, 在处理具体案件中, 在以利益的位阶秩序作为适用依据解决利益冲突的基础上, 还应对个案进行具体的价值判断。

(二) 价值评判

罗尔斯 (J·Rals) 认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9) 由于社会转型, 当前不可避免出现制定法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 法律所调整的利益又常具有对抗性, 因此, 法官在司法过程中, 必须考虑潜在的社会效果, 以现行社会被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为基础, 依据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社会总体效果来尽可能地使结果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必须是依据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社会总体效果来尽可能地追寻利益最大化, 在坚持法律标准的同时, 还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回应社会生活对实质合理性的需求, 如果司法的结果与立法目的有冲突, 或者导致当事人之间或潜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 或者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 那么法官必须重新寻找能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法官经过审慎的理性选择作出的结论以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分配利益, 一般也只能从社会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出发, 寻求损害最小化, 而被割舍的利益就是一种无奈的必然选择。

(三) 逻辑经验

为达到实现的利益大于放弃或者牺牲的利益, 并将其中的牺牲和摩擦降低到最小限度, 真正把握利益平衡的方向, 必须进行有效成本收益分析、估量与比较, 因此, 利益衡量的过程也是逻辑推理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逻辑推理评价在利益衡量活动中始终是客观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准, 同时, 应把日常生活经验作为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之一, 正如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指出的:“法官在进行利益选择时, 必须像立法者那样从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 简而言之, 就是从生活本身获取”。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有关于经验法则的规定, 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 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 依据法律的规定, 遵循法官职业道德, 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 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 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应该具有普遍公认或不证自明的性质, 还原为一般常人的亲身感受, 能够达到与案件无关并具有一般智力的正常人信服的程度。

(四) 诉讼经济

诉讼经济性已成为一项具有广泛性的共识, 是民事司法程序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一般来说, 原告方在民事诉讼中要向法院交纳诉讼费, 为聘请代理人支付一定的费用, 需耗费一定的时间, 而耽误自己的工作, 还有其他一些费用的支出, 在诉讼过程会自行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各种诉讼投入最小化, 主动地将自己的诉讼行为控制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 从而获得效率的最大化。但是, 对于被告方来说, 由于是被迫引入诉讼, 因此, 诉讼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 甚至在诉讼中也必然将动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不计成本地让诉讼过程无限地进行下去, 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诉讼结果, 导致诉讼失序。司法程序的经济性主要是通过诉讼时间的经济性反映出来, 因此, 法官必须对双方的诉讼主动权进行平衡, 对诉讼主体实施的行为给予应有的控制, 防止司法资源的无端浪费。

(五) 程序透明

如前所述, 诉讼结果怎样才符合实体正义, 诉讼主体各方基于各自立场而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 难以恰如其分地找到实体正义所内涵的规律性。而且, 在利益衡量过程中, 由于法官个人的个性、经验、态度、信念和对价值的偏爱起着一定的作用, 所以就潜在偏差的可能性。因此, 必须通过程序公开透明, 对不当行为最有效的抵制, 使诉讼主体感受到公正公平的真实存在, 促使利益平衡结果得到各方的认可。在程序公开透明中, 由于诉讼各方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平等的尊重, 利益平衡最终结果偏离合理利益的可能性就会较小, 因此, 扩大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 尊重诉讼主体的知情权, 已成为法院和诉讼当事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中, 最主要的核心应属公开判决理由, 就是要法官应当在判决书中对其利益衡量的思维过程和结论作出说理和论证, 证明发现利益、创立或选择规范是建立在法律明文规定基础上的, 在形式上是正当的、合法的, 用说理来证明结果的妥当性。在进行利益衡量过程中, 合议庭充分论证, 确保集思广益, 防止法官个人独断专横, 尽量安排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 推进司法的民主化, 有利于对案件作出契合社会的裁判, 以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公众对法官利益取舍的接受与认可。

四、结语

和谐社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从社会运作上来看, 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社会发展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冲突, 关键在于必须对冲突进行适当的调节, 使冲突不至于以暴力方式进行, 通过司法达到利益平衡是解决利益冲突最有效的方式。在当前社会转型、利益多元, 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 满足当事人心理预期, 对基层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行、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诉讼指挥艺术, 具备敏锐把握社会生活发展趋势的能力, 以及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准确把握社会价值观的能力, 将是基层法官不懈努力的方向。

摘要:利益分化和利益多元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显著特征。利益冲突并以案件形式进入到诉讼领域呈高速增长趋势, 对诉讼主体各方利益进行平衡是基层司法的主要内容, 是促进诉讼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由于每个人对利益的认识不同, 对诉讼结果的期待也各不相同, 必须把利益筛选、价值评判、逻辑经验、诉讼经济、程序透明五方面作为利益平衡的考量要素。

关键词:诉讼和谐,基层司法,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在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载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访问时间:2011-4-5。

②孙国华, 朱景文:《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67.

③孙国华:《法律———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的、精巧的、不可少的手段》, 载《天津法学》2010年第1期。

④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286页。

⑤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85-186页。

⑥王亚明:《诉讼指挥权:问题及对策》, 载《福建法学》2009, (4) 。

⑦田平安、刘春梅:《论协同论民事诉讼模式》, 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⑧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兼评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 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上一篇:英语课堂用语大全下一篇:杏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