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2024-04-30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精选8篇)

篇1: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的圆圈要求能在图上判读形状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长度全部等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经度纬度能力要求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0经线)赤道(00纬线)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度数划分东经00-1800西经00-1800北纬00-900南纬00-900度数变化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东经:E 西经:W北纬:N 南纬:S

半球划分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交替(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

五带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

▲地球自转方向: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昼夜等长白昼最长

黑夜最短(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昼夜等长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昼长夜长)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五带的比较:

名称气候特征地理现象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显著既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 地图(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100大于1: 1000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 1:100000线

1千米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方向: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B、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

A、指南针定方向: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北,白磁针指向南

B、北极星定向:面向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

C、太阳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南方。

D、树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木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

▲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二)、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1、地面高度的计算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图的判读

▲识别地形部位: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

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

3、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地形剖面图绘制:考查实际绘图能力

第二章 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最大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最大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格菱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 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最高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陆地上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3、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

【海陆因素】(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

【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高/效/学/习/经/验

很多中学生复习起来常感觉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而据调查显示,重视复习,方法又得当的往往是优秀学生,他们“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中外一切学有成就的人,无不重视复习。复习时学生的职责,复习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课本的知识体系确定中心内容,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各科的难点、要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这种从关键点出发开始复习,突出重点、难点,不真正搞懂,绝不放松的复习方式,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有的中学生也许会说,天天复习、常常复习有必要吗、我们上课认真听讲,考前认真复习,考试成绩也应该不会太糟糕啊! 当然,认真听讲、考试前复习都是必要的,但注重平时的积累,从关键点出发,进行科学、有效地日常复习,才更能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更能将所学过的知识变成脑海中的长时记忆,并最终成为自身的能力。

另一方面,从关键点出发,开始复习还可以针对平时学习中出现的理解或记忆上的知识漏洞,发现各学科的难点、重点,及时弥补、及时学习、及时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篇2: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① how much 多少钱

② seven dollars 七美元

③ white bag 白色的包

④ clothes store 服装店

⑤at very good prices 以很低的价格

⑥ for boys 对于男孩子

⑦ skirts in red 红色的裙子

⑧ twenty-eight dollars 28美元

⑨ Big Sale! 大降价!

⑩ twenty yuan 二十元

⑾ a pair of black shoes 一双黑色的鞋子

2.重点句型:

①—how much is/are …? ……多少钱?

—It’s /They’re …     它/它们……

② I’ll take it. 我买了。

③ in+颜色  某种颜色的衣服。

1   What color do you want?

你想要什么颜色的?

2   buy sth from sb.

从某人那买某物。

3   sell sth to sb.

把某物卖给某人。

4   Here you are. 给你。

3.必背典句:

①—How much is the hat?

这顶帽子多少钱?

—It’s five dollars.

5美元。

②—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这双短袜多少钱?

—They’re two dollars. 两美元。

③—Can I help you?

我能帮您吗?

—Yes, please. 好的。

2   Here you are. 给你。

3   I’ll take it. 我买了。

4   —Thank you.谢谢。

篇3: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文化和语言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分离。以我国中小学开展英语教学为例,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 应该向学生传送有着英语文化的知识, 使两者学习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新颁布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了课程目标之一, “将了解文化差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世界意识”写进了新课程标准, 这无疑是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要了解甚至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 我们必须先了解何为“文化”。文化即某一民族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或群体而特有的习俗、世界观、语言、血统、社会组织、以及其它任何被认可的日常行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拥有其特有的语言系统的同时, 都存在着这些与语言紧密相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学习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更深层次地了解语言知识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来表达观点。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 教师们已经开始关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首先, 一直以来, 语法和词汇教学都处于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只有在课时非常充裕, 或者在公开课时, 教师才会渗透文化知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此时的任务是打好英语基础, 而文化则属于更深层次的内容, 属于高中阶段的任务。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哪个年级或者哪个时间段特有的任务,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正因为所学知识的基础性, 简单性, 文化学习才更有必要性。只有他们正确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才能真正学好英语。作者通过一线的教学工作和对该年龄段学生的了解提出如下论点:即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该从七年级开始。本文以新课标 (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来具体阐明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

人教版新课标 (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共有3个预备单元和12个正式单元。每个单元均以一个话题贯穿始终。对于有些话题, 教师已经注意到教学过程的文化渗透, 如预备篇unit1 meeting friends, unit 1 making new friends, unit 3the family, unit 9 when is your birthday。但其它更多的话题, 教师未能意识到文化渗透的存在和文化教学的意义。因此, 本文就如下几个单元进行举例。

一、知识性文化

知识性文化, 主要是指有关语言知识方面的文化, 如英语俚语、英语习惯用语, 英语俗语等。这些知识性文化往往不能依靠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因为他们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风俗和历史背景。但是这类知识往往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地道英语地更准确的把握。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有关食物的单词。这一课题接近学生的学生, 很多食物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 但未达到四会的水平。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这些单词, 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跟读、拼读这些操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同时, 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识记。但是如果, 我们把一些简单的习惯搭配和词组与这些单词结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在教授这一单元中涉及到的简单单词外, 还提及了以下词汇和谚语:a big potato (大人物) , a good egg (好人) , apple in your parents’eye (你父母的掌上明珠) , 以及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除此之外, 作者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名词如“香蕉人”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一单元中涉及到了颜色的学习。同样, 这些单词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向red, black, white, green, blue, yellow这些单词并不难,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拼写和词意, 如何让学生能从重复的知识中学习新的知识是每位教师都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教授过程中, 作者先简单复习了一下这些单词, 并发现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于是文化教学作为深化部分便穿插其中。我们都知道通过记住chunk, 比记住一个个孤立的单词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颜色在表达其引申义时往往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没有习得这方面的文化知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交往中很容易遇到障碍和尴尬。Black tea (红茶) , feel blue (感觉不高兴) ,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 white dream (不眠之夜) ,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black dog (忘恩负义的人) , green hand (新手) , green eyes (嫉妒, 眼红) 。这些词既简单又形象, 如果没有接触这些短语, 对于理解和了解西方文化会有一定的障碍, 而且学习这些短语学生既有兴趣又易于识记。

二、交际性文化

交际性文化往往指有关风俗习惯, 行为方式, 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学生理解他们特有的行为举止, 也会影响学生融入英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的交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交际性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更好地学习生活, 更容易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提及了各种类型的电影, 如喜剧、动作篇、纪录片、惊悚片等。当今的学生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电影包括很多外国篇, 他们对电影、电影明星有着自己的喜好。如果在保证课程进度的前提下, 向学生们介绍国外电影发展的情况, 以及欧洲电影奖, 美国奥斯卡奖的情况, 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在介绍各种影片时, 课本中的相关单词又得到了巩固, 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有乐趣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师应该尽力而为的责任。

Unit 10这一单元主要介绍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教师往往会通过让学生相互问答各自的爱好、特长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但是这往往让一部分缺乏课外学起的学生感到枯燥, 因为他们感到无话可说, 或者不知道应该如果回答。但如果通过介绍国外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 以及他们校园中的各种俱乐部, 学生会通过了解熟知国外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情况而感到兴趣倍增。同时, 随着现在留学生比例的增多和低龄化。

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 作者注意文化知识在语言知识讲授中的渗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 其学习效果普遍提高。因此, 七年级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树立文化渗透的意识, 在自身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只有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是完整的, 只有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并提出文化渗透应该从七年级开始做起。作者将文化分为知识性文化和交际性文化, 并分别以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单元为例, 突出了文化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篇4:七年级易错知识点正误例析

[第一类] 名词

1. 这些女老师们在干什么?

[误] What are the woman teachers doing?

[正] What are the women teachers doing?

[析] 在英语中,当一名词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单数或复数形式)时,作定语的名词一般要用其单数形式;但当man, woman作定语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形式时,要用其复数形式men, women。

2. 房间里有多少人?

[误] How many peoples are there in the room?

[正]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room?

[析] people作“人、人们”解时,是个集合名词,其单复数同形。

3. 我想为我奶奶买两瓶牛奶。

[误] I want to buy two bottle of milk for my grandmother.

[正] I want to buy two bottles of milk for my grandmother.

[析] 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时,常用“a/an或数词+表量的可数名词+of+不可数名词”这一结构,其中当数词大于1时,表量的可数名词要用其复数形式。

[第二类] 动词

4. 你妹妹通常什么时候去上学?

[误] What time does your sister usually goes to school?

[正] What time does your sister usually go to school?

[析] 借助助动词do或does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时,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其原形。

5. 琳达晚上经常做作业,但今晚她在看电视。

[误] Linda often do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watching TV.

[正] Linda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is watching TV.

[析] 在初一英语学习阶段,我们接触到了两种主要时态: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的或习惯性的动作,常和often, usually, sometimes 等时间状语连用。在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中,若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要用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现在进行时表示现阶段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现在进行时由be(am/is/are)+v-ing形式构成。

6. 这双鞋是红色的。

[误] This pair of shoes are red.

[正] This pair of shoes is red.

[析] 在shoes, trousers, gloves, glasses等表示成双成对的衣物或工具名词前用pair(表计量)修饰时,谓语动词的形式由pair的单复数形式来决定。

[第三类] 代词

7. 这张票是她的,不是我的。

[误] This is hers ticket. It’s not my.

[正] This is her ticket. It’s not mine.

[析] 物主代词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之后一定要接名词,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后不需接任何词。

8. 吴老师教我们英语。

[误] Miss Wu teaches our English.

[正] Miss Wu teaches us English.

[析] teach sb. sth.中的sb.作teach的宾语,因此当sb.为人称代词时要用其宾格形式。

[第四类] 介词

9. 你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误]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of this question?

[正]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析] 英语中用“the answer to…”表示“……的答案”。类似的结构还有the key to the door, the way to the zoo等。

10. 格林先生星期日晚上来这里。

[误] Mr. Green will come here in Sunday evening.

[正] Mr. Green will come here on Sunday evening.

[析] 表示在上午、下午、晚上等时,介词要用in;而表示在具体的某天上午、下午、晚上时,介词要用on。

11. 那个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是我们老师的女儿。

[误] That little girl on a red skirt is our teacher’s daughter.

[正] That little girl in a red skirt is our teacher’s daughter.

[析] 用介词表示“穿戴衣物”时,只能用in,其他介词没有此用法。

[第五类] 副词

12. 莉莉,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误] Lily, why don’t you go to home?

[正] Lily, why don’t you go home?

[析] come, go 等后接here, there, home等地点副词时,地点副词前不加to。

[第六类] 连词

13. 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但我不喜欢体育和历史。

[误] I like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P.E. and history.

[正] I like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P.E. or history.

[析] 在肯定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用and来连接;而在否定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的连接需用or。

[第七类] 冠词

14. 乘飞机去北京花了史密斯一家人一个小时。

[误] It takes Smiths a hour to go to Beijing by a plane.

[正] It takes the Smiths an hour to go to Beijing by plane.

[析] ①表示“……一家人”用结构“the+姓氏复数”; ②hour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不发音,它是以元音音素开头的,所以“一小时”要用 an hour; ③用介词by表示“乘坐”某种交通工具时,交通工具名词前不加任何冠词。

[第八类] 句法

15.“你不是学生吗?”“不,我是学生。”

[误] “Aren’t you a student?”“No, I am.”

[正] “Aren’t you a student?”“Yes, I am.”

篇5:七年级政治知识点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先天不如人的地方(如不漂亮等)如何才能自尊?(P6)

4.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5.知耻与自尊是什么关系?(P6)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惟有知耻,才有自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6.在培养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P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转换为优点。

7.虚荣心的含义: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P8)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P9)

2.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P10)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P10)。○2使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P11第一段)。③我们需要他人的善意提醒。(P11第二段)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彼此尊重,就要宽容大度: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P13)

4.如何对待别人的议论和批评?(P14)

5.自尊的度?(P14最后一段)

6.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7.怎样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方法)

真正的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P15)8.为什么要赢得他人的尊重?(意义)(P1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初一政治复习技巧

第一、变“灌”为“导”。即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必需的。例如,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来上复习课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从而理清知识脉络,更好把握教材。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矛盾、国情、时间等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

第三,抓住热点,释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天下大事,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感性材料,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班内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习实用性,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检查的内容要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要讲求质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6: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1.1正数和负数

①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②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①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②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1.2.2数轴

①具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1.2.3相反数

①只有符号不同的数叫相反数。

②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1.2.4绝对值

①绝对值 |a|

②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的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的0

1.2.5数的大小比较

①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②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去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⑤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c)+b

1.3.2有理数的减法

①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的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③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④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的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⑤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ab=ba

⑥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ab)c=(ac)b

⑦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b+ac

1.4.2有理数的除法

①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②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③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①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②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③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④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记数法。

①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1.5.3近似数

①一个数只是接近实际人数,但与实际人数还有差别,它是一个近似数。

②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

③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①单项式:表示数或字母积的式子

②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③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④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⑤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⑥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①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的单项式。

②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④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⑤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⑥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 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

★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知识点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提纲

篇7:七年级英语知识点

英语句子句首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

正常英语的简单句:主语+谓语动词+其他(一个简单句有且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2.问候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Good night! 晚安(晚上告别语)

-How are you? 你(身体)好吗?

-(I’m) fine/very well/I’m OK, Thank you./thanks. How are you? / And you? 我很好,谢谢。你呢?

-(I’m)fine/OK, too. 我也很好。

注意:若问家人身体怎么样:

How +be+家人?

eg.-How is your mother?

-She is fine.

3.问用英语怎么说?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It’s a/an…+单数物品 (不用 this/that 回答,用人称代词 it 回答)

l be动词作谓语动词的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词+be 动词(注意人称单复数)+主语+句子其余部分?

-具体回答(人称代词):主语+be+句子其余部分 名词单数不要忘记 a/an

l Be动词 :

第一人称单数 am 第三人称单数 is

其余人称单复数 are

否定在 be 动词后面加 not,注意缩写 isn’t/aren’t /am 和 not 不缩写

疑问句把 be 动词放到主语前。

l 指示代词:this/ that

this :近指,单数 that :远指,单数 these:近指,复数 those:远指,复数

l 冠词 a/an/the

a和 an是不定冠词,只用在可数名词单数前面,表示“一”。

a 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

篇8: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我认为,单凭感觉不能回答语文考卷上的问题,语文考卷上的所有考题都与语文知识有关。只有在课堂上作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才可以解决问题。

一、在课堂上作语文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2011版的“课程标准”重新将“语文”明确为“语言文字运用”, 这是对语文实践性特质的强化。章熊先生认为,当下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也应该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就是说,语文是生活、学习的工具。语文课本身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者相辅相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对应的概念,工具性是语文的功能的一种反映。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的反映。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是纯粹的感性课程,它也是有理性和科学性的。王宁认为,相对于语感来说,“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语言规律是一种经过总结归纳出的语言运用法则。它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有语言做基础的。语言事实是人的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复写,也就是语感的提升。没有语理的介入,言语行为可以是杂乱、冗余或贫乏、低俗的,不能形成高级语感。语理是一种间接经验。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语理教育,因而语文教学要语感和语理并重。语感和语理相互依托,语文教学不可以没有语理。”

而要让语文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首要的就是必须弄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掌握了这些内容,这个工具使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建筑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呈现知识与能力的逐渐整合的趋势。美国中学语文界认为,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七年级学生身上语文知识的缺失

从近年的七年级学生来看,对于语文知识,他们掌握得很差。 对于初中语文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语文知识,例如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也是似是而非。

学生缺乏必要的经典好书阅读,部分学生喜欢读网络小说,内容和文笔天马行空,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水平和思想深度。我曾经在任教的班上做过一个关于学生家庭订阅杂志报刊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班上共41位同学,有经常阅读《羊城晚报》或者《广州日报》等这类报纸的有4位同学;家里有订阅《羊城晚报》或者《广州日报》这类报纸的只有2位同学。 有阅读过中国四大经典小说(原版)之一的,一个也没有。由此可见,我们想借助别人的、高级的、典范的、雅致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梦想大多是泡沫。单凭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语感的机会很少。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还不注意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语文知识,以培养他们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他们只能是如方仲永一样,有天资也“泯然众人矣”,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三、语文知识在课堂中如何落实随堂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有此明确说明,再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在课堂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两类知识:

一类是以讲解为主要形式的陈述、告诉、介绍和说明,例如文学常识、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议论文的结构等。讲述的过程中只要让学生知道有关知识,让学生记住要点,找出这些要素,从而读懂文章就可以了。

另一类是关于语言的运用类的知识,例如词汇知识、修辞学知识、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等的相关语文知识。学生要一点一滴地学习, 同时,又必须初步完整地做系统的学习,学生才会在心里有个明确的概念。等到九年级,再做一些专题的复习,学生才能牢牢地掌握这些语文知识。

(一)仔细推敲,展开想象,赏析词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精细,词汇和语意复杂多变。同一个词结合不同的语境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本来是指“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在这里,“钻”是使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小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突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嫩嫩的”“绿绿的”本来是指向草的,可是它却在最后出现,特别强调了草的质感和颜色。赏析词语,在古诗词鉴赏的题型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型。例如《山中杂诗》的“竹中窥落日”一句,其中的“窥”能不能改为“望”?答案当然是不行的。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就很容易答出来:“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的幽深茂密、 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意境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镜不合。学习赏析这些词语,学生并不仅是止于会读会写这个词,而是深入地理解了词意,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运用逻辑,辨析病句、修改病句

七年级的病句题其实跟六年级的病句的基本类型是差不多的, 只是难度大一点点而已。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逻辑能力低,总是不能辨析病句。例如“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这个句子,大部分学生对于“下降”“增长” 要搭配什么宾语搞不懂。又例如“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句,因为学生缺乏语感培养,所以不懂修改。难怪有人说:“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语法知识外, 还需要人们普遍认同的逻辑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除此以外, 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阅读学、写作学、语用学等也应该纳入语文知识的范畴。”对于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要根据练习做讲解,还要要求学生课外一定要多读书多读报,多看新闻。这样才能增强逻辑能力,培养好语感。

(三)古文翻译,讲究语法,忌生搬硬套

古文翻译,本应保留原意,尽量直译。但是有时遇到特殊情况, 直译并不通。例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很多学生就直接翻译成“将军身经百战后死去,壮士多年后胜利归来。”因为不了解“互文”这种修辞,所以学生弄不懂诗句的真正意思。又例如《伤仲永》中的“即书诗四句”,懂语法、语感好的学生就知道这是个倒装句,翻译的时候要顺应现代汉语的说话习惯, 翻译为:“立刻写了四句诗。”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涉及很多的语法知识。例如,最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这些句子成分的知识,在翻译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中最容易用到。如果在讲课时能够注意帮助学生归纳,不知不觉地积累,七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不少的语法知识了。何乐而不为?

(四)掌握手法,落实考点,阅读悦读

《语文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文学欣赏能力是初中阶段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是比较多的,具体如语言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 反问等;还有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铺垫等等。如果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答起题来就没有章法。例如在学习《伤仲永》 时,要注意跟学生强调写作手法。作者在写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时, 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先写方仲永有天赋,后写到他与常人无异, 突出了他不接受后天教育的后果。这两段都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第三段却是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借事说理。这样从全文来看, 作者又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借助课文,学生能够通过人物前后情况的迥乎不同和各段表达方式的不同,清晰了解作者同时运用了两种不同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这样的讲述,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这样的学习,学生觉得学有所获,阅读也就变“悦读” 了。

上一篇:鲁花车间主任演讲稿下一篇: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科学发声方法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