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24-04-07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通用9篇)

篇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必修一第三单元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广东 朱桂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目标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01 更新时间:2009-8-6 22:00:46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3.解决办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

四、教学过程:

意图/操作

教师活动(讲解/操作)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目的

导入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二战时,有一对情侣被迫分开了,女孩去了日本的东京,男孩去了美国的旧金山。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将自己的思念装进瓶子当中,希望大海能够将她的思念带给彼岸的男孩。

请问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带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

思考问题。

用一个美丽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板书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承转

好,请同学们学完我们今天的内容之后,告诉我这个美丽的故事的结局将会怎么样?

讲解基本概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个基本的概念:1.洋流;2.分类(根据性质分为寒、暖流)。

对比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联系风带分布引出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地形阻挡、地转偏向力等。

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学生自己总结洋流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洋流分布图

小组讨论、思考北半球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

课件演示

洋流与盛行风的关系。

经过思考后,对比老师的,看看有什么区别,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总结归纳洋流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4.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提炼洋流分布模式图

后面详细的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根据表层洋流分布图提炼。

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承转

我们前面详细地分析洋流的特征、分类、分布规律。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洋流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

分析洋流的影响

1.对两岸气候的影响

2.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3.海洋航行

4.海洋污染

活动

1.解决课前“美丽的故事”提出的问题。

2.假如你要环游世界,请你设计一条最省燃料,最快的路线!

看能否80天环游世界?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让学生活学活用。

小结

归纳这部分内容以及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二、洋流的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三、洋流的成因:盛行风

四、洋流分布规律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篇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民乐一中

张俊生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其形成因素;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学方法】

运用探究式导学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读图、绘图能力训练贯穿始终。【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世界洋流模拟演示动画,引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的学习。【活动一】洋流分布规律的基本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联系地转偏向力推断风海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图练习。

2.假设地球表面全是海洋的理想状况下,联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推断全球洋流理想模式,并在导学案上画图,理解风海流的形成与分布。

3.在2的基础上加入陆地,观察保留下来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分布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实际海陆分布图中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通过模拟演示实验加以引导,引出补偿流的形成,使学生理解海陆分布是洋流形成和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导学案上绘制洋流分布。

4.教师展示洋流分布图,学生对照修改、完善,并观察洋流分布图,概括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学生口头表述,教师引导、纠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

共5页◆第1页

2013-11-13 张掖市高中新课程优质课评选参评课

民乐一中

张俊生

5.观察洋流分布图,区别寒流和暖流。引导学生比较大洋东、西岸的洋流在流向和水温变化方面的差异,学会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发现南北半球西风漂流性质的差异,尝试探究原因。6.列表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到此完成本节课最低层次教学要求。7.继续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发现上述规律没有包含的海区。

探究洋流的特殊分布区——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联系南亚季风环流图,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观察总结出北印度洋 “夏顺冬逆”的洋流规律。并补充填写洋流分布规律表格。此内容为本节难点知识,属较高层次的要求。8.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的洋流,了解各洋流的名称。

到此,比较完整的归纳出了基本覆盖世界大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北冰洋除外,两极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少,在中学阶段不做讨论)。根据对课标要求的进一步解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的探究活动,将课堂学习向纵深方向推进。【活动二】洋流分布规律的拓展探究 1.关注洋流的个性差异

仔细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比较下列洋流势力的强弱,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①“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与“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和陆地轮廓,中美地峡对赤道暖流的阻挡作用强于马来群岛,南美大陆轮廓将南赤道暖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导向北半球,增强了墨西哥湾流的势力。欧洲西部的陆地轮廓将北大西洋暖流导向高纬度,而阿拉斯加地区的陆地轮廓阻挡了北太平洋暖流的北上。

②“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与“本格拉寒流”

南美大陆南段纬度较高,对西风漂流阻挡较多,导向低纬度增加了秘鲁寒流的势力,使其强于西澳大利亚寒流和本格拉寒流。2.表层洋流与大洋深处洋流的合作

运用示意图说明垂直补偿流的形成,展示上升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总结分布规律,尝试分析成因。

在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的影响下形成离岸流,除水平方向的海水补偿外,还有明显的垂直上升海水补偿,深处海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海水为冷海水,表现出寒流的性质。

【课堂小结】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见下页)【能力训练】见“导学案”练习题。

共5页◆第2页

2013-11-13 张掖市高中新课程优质课评选参评课

民乐一中

张俊生

【本节小结思维导图设计】

共5页◆第3页

篇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教师在“化教为学”理念下设计的、以表单形式呈现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它的质量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深度、广度与效度,还影响着课堂内化拓展的策略及其有效性。

(一)设计

“任务单”主要由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任务和反思评价四部分构成。

1.课题名称

“任务单”是1 个课时的学习任务,课题名称就是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学习主题。一般来说,学习主题与各章节的标题是一致的,但有的要根据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重组、调整或分解。例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整节篇幅都在围绕洋流展开,所以笔者设定该课的课题名称为“《洋流》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2.达成目标

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所以学生必须要知道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展所要达到及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即达成目标。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堂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地理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学习内容按课前和课堂进行分割,这样达成的目标在课前和课堂也各有侧重。例如,课程标准对该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了3 个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情况,设定课前和课堂各3 个达成目标(见表1)。

3.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成目标,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教师关于学习目标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驾驭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都会在任务设计中呈现出来。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任务单,教师就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启发学生分析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指导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遵循知识的问题化、问题的梯度性与启发性等原则。例如,笔者针对本课的达成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见表2)。

4.反思评价

反思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是学生依据达成目标对自己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其内容可以是学生自身知识上的障碍、能力上的缺陷,也可以是学习目标规定要求外的、学生还希望知道的东西,还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对任务单的修改意见、对教师的建议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变得愿意提问题了,而且提出了不少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表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例如,在上述“任务单”中,高一(1)班学生提出了7 个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其中“太平洋中的秘鲁寒流可以形成渔场,那大西洋中的本格拉寒流能否形成渔场呢?”这个问题备受启发,笔者在设计课堂拓展活动时,让学生根据“洋流对渔场形成及分布影响”的原理,绘制出了一幅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图。

(二)操作

对学生来说,“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载体。要能使自主学习实现高效,学生拿到“任务单”后就要按照看一看、划一划、写一写和想一想4 个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其中的“学习任务”和“反思评价”。

对教师来说,“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反馈载体。要能准确掌握学情,教师收到“任务单”后就要以班级为单位,按照批一批、理一理、记一记和想一想4 个步骤进行操作,再进行课堂活动的二次备课。例如,本“任务单”中,学生对洋流的概念、类型、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完成得很好,正确率在95%~100%;而对洋流模式图的绘制和寒暖流的判断等能力悬殊,每小组只有1~2 人较好地完成了。这样,课堂活动的内化环节就侧重寒暖流的判断和季风环流的影响,拓展环节就调整为绘制一幅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和一场主题讨论“我们去哪儿”。

二、课堂内化拓展活动单

课堂内化拓展活动单简称“活动单”,是教师在“讲堂变为学堂”的理念下,设计的以表单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的方案,是学生协作探究的引擎与平台。

(一)设计

活动单的结构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活动任务和评价反思四部分。所以,课题名称与任务单的一样,达成目标前面已叙述,这里着重介绍活动任务与评价反思。

1.活动任务

翻转课堂的宗旨是“知识不是被动传递,而是主动构建”,教师要从“讲台圣人”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营造活动环境,开发活动素材,打造活动形式,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与创造性。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有检测收获、交流困惑、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四个环节。例如,笔者针对本课的达成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自主学习情况,设计了三大活动任务(见表3)。

2.评价反思

设置评价反思,是考虑到学生今天的学习对明天发展的意义,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品质和个性特征。将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有机结合,是为了充分发挥多种评价主体的力量,使学习评价成为一个共同参与、多边互动、促进发展的过程。在翻转课堂中给学生留一点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驻足评价与反思,可为学生今后走得更远、跳得更高打下扎实的基础。笔者经过多次实践后认为,此环节的时间一般为5 分钟左右。其要求和具体方式如表4 所示。

(二)操作

1.方法

翻转课堂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教学重点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所以,小组协作探究法与“展示—质疑”交流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例如,笔者在“鸭子去哪儿”的探究进阶环节中设计的具体过程如表5所示。

2.注意事项

(1)防止出现泡沫现象。有时课堂活动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积极参与活动的往往只是个别小组中的某几位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则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尤其是在“展示—质疑”交流活动时,很多学生处于游离状态,不关注或不认真倾听,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泡沫”现象。为了避免“泡沫”现象,要让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维持参与热情的“保鲜度”,这时实施计分制的评价标准最有效。

篇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又是本册书的重点,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故而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探究合作学习法来读图、分析图,发挥群体智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中在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所设计的小组探究活动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三、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印度洋的简图,用于课堂练习。

教师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及本节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案例:哥伦布航海、海湾战争的石油污染。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涟漪,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给学生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映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1.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这一概念是本節课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比较抽象,故而可以把它形容成海里的河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其概念。同时让学生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感受洋流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设疑:为什么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洋流是用两种色彩表示的?引领学生进入洋流分类的学习,对这部分的理解可以用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2.洋流的形成及一般分布规律

在这一环节我对教材做了调整,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洋流的成因,先进行书中的活动——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的前两个问题分析,掌握洋流的成因,再通过第三问的学习分析出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后面“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成因和特点的探究。同时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课标在此部分做了一些调整——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对于洋流的成因只是从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三个因素进行理解,其中风海流是主要动力。

先让学生比较分析书中的活动题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的两个图。小组合作学习洋流的形成,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这样设计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了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很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做第三小问,通过读图以及对几个关键词的应用,描述世界洋流构成一般分布的规律。为接下来的世界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但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将采用小组探究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结合活动及多媒体动画,从动态角度完整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先结合课本第 页活动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探究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探究:

五、板书设计

洋流

1.性质概念及分类

暖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中低纬大洋西部

寒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中低纬大洋东部

2.成因分类

风海流——信风带和西风带——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等

3.理想海洋分布模式图

4.世界海洋模式图

太平洋海区

大西洋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

5.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六、作业设计

收集资料说明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形式上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陆芷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5:《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我引入了一个故事: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却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第一次路程比第二次路程短,可花的时间却比第二次多,这是怎么回事?引入这个故事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2、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时,我让学生先看教材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学生总结完关键词语后,教师展示出自己总结的关键词语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引用“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可达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这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学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时,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让学生结合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自己分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跟着老师画图,从中教会学生巧记规律的画法和方法。

篇6: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篇7: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从容说课

海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形式多样,本节重点讲述最主要的一种运动形式——洋流,而将另外两种常见的运动形式——波浪和潮汐作为阅读资料以拓展学生。理解洋流的概念及按性质划分的洋流的两种类型:寒流和暖流。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判断寒流和暖流,注意其分布在大陆的东岸或西岸;全球风带图和洋流模式图的对比可以使洋流的成因这一难点得以很好地化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阅读,要注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地理规律的能力,最后将该图与全球洋流模式图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重在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图片资料生动演绎,印证原理。教材活动题的选取紧扣热点,教师应抓住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地理的“有用”。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教学重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海水是水圈的主体,我想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海洋的认识。

生1海水是咸的。

生2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

生3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水库,海洋面积约占整个地球总表面的71%,海洋水的储量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它不断地为大气和陆地提供水源,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海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海水的运动对地理环境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推进新课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潮起潮落”,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方式——洋流。那么,什么是洋流呢?

生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大规模)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师下面我们通过读图来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大洋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同一大洋不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板图:1.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2.大洋洋流模式图的底图)

(请一学生上黑板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上画出太平洋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师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生两个大洋环流的方向相反,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再请一学生上黑板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上画出南北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师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生相同,都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师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生相同,都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师找一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中南半球还有哪一个大洋的大洋环流方向与上面两个大洋环流方向是一致的。

生南印度洋。

师很好!我们将南印度洋的这个大洋环流也画到相应的位置上。(师画)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出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注意比较两个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

(学生上黑板画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

师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都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师对!通过对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观察、比较,通过我们同学自己动手画图,我们对世界各大洋的洋流分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总结以下自己发现的规律?

生世界洋流分布具有这样的规律:不同大洋的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是一致的,而同一大洋的不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

师不错!我们可以把世界洋流分布的这种规律体现到这幅世界洋流模式图上。我们还是请同学自己动手来画一画,画图时用蓝笔和红笔区分寒流和暖流。

(学生在模式图上画大洋环流)

(学生这时已初步归纳出洋流分布的规律,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将洋流分布准确表示在图上,即让学生明确其分布的纬度位置)

师从世界洋流模式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南北半球各形成了两个大洋环流,两个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什么地区为中心?

生副热带地区。

师两个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又以什么地区为中心?

生副极地地区。

师大家观察一下大洋东西两岸的洋流性质有什么不同?

生在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的西岸是暖流,大洋的东岸是寒流;而在中高纬度,大洋的西岸是寒流,大洋的东岸则是暖流。

师非常好!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我们还是请同学上来先画图,再讲“理”。

(学生上黑板画全球风带图,提醒学生注意各风带的纬度位置)

师我们将全球风带图和洋流模式图进行一下对比,能不能找到洋流的某些成因?

生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师对!我们再说具体一点,南北赤道暖流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生北赤道暖流受东北信风的影响,海水自东向西流;南赤道暖流则受东南信风的影响,海水也是自东向西流。

师西风漂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西风漂流是受中纬西风的吹拂而形成的。

师我们再将教材第62页的“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对照一下,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实际上有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生没有。

师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南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

生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着广阔的海洋,没有形成海陆相间分布的轮廓,所以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南极环流,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这是由于极地东风的吹拂形成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够把全球风带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灵活地结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在赤道附近还有一支赤道逆流,流动方向与赤道暖流相反,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赤道洋流从东向西到达大洋的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形成赤道逆流,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

师不错!我们注意观察对比一下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师同学们能否结合上面的读图分析中老师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总结出洋流的形成究竟有哪些原因?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归纳知识)

生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风,不同纬度地区的风带形成不同流向的洋流。除此之外,影响洋流的因素还有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师总结得很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表格等各种资料,注重培养自己的读图分析以及归纳知识的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把今天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篇8: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预习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区分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2)如何更好地记忆洋流名称?(3)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4)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5)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6)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7)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8)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

(二)互动排疑

互动排疑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梳理和整合,组织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互动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导学”能在高三一轮复习课时把思考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有思考、有探索、有历练、有收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课的关键点是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北印度洋海区环流系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围绕高频考点,重点主干知识问题化,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知识进行回顾,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系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下面以两个活动为例。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 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 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 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体位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 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指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时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理清思路,深化理解。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讲规律思路方法之处;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

例如,就解决“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的自主质疑时,学生讨论不出结果,教师以索马里洋流为例,借助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性质、对气候影响以及对渔场影响。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图6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7,完成第2题。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④暖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图9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第4题。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A.①—西风漂流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5.图10甲处的洋流与图11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繁荣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2,回答第7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尽量减少自身主观想象的表演、自身经验的传授和精心预设的播放,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问题、普遍问题以及个性化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问题,主动呈现自身实际问题,展示自身的想法、观念,生成更多的质疑问题,形成想问、能问、会问的学习习惯,围绕“真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体会进行有效思考的快乐及获得明确成果的成就感。

篇9: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关键词:公开课;教学案例;收获;败笔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93-01

【案例背景】

作者曾在一所区属学校(非本校)高一年级开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事先定好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这节课,作者本着为学生的“学”而“教”,不为展示课“展示”而教的原则去上,当然要兼顾考虑公开课的示范作用,希望这节许多老师都开过的课,在细节处理上能有新意。

【案例描述1】

教师先展示一幅图片:一只破损的、面目全非的玩具鸭。请同学们猜测这是什么东西。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突然,一位男生在底下喊道:“我知道了,这是我小时候洗澡时玩的玩具鸭!”大家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展示第二幅图片:一只崭新的玩具鸭。同时介绍:“这位男同学好眼力。这只崭新的玩具鸭在经过了15年的漂泊之后,变成了第一幅图中的凄惨模样。”接着就简单介绍:“1992年1月10日,一艘中國货船在北太平洋中部(日界线)附近海域遭遇暴风雨,装着2.9万只玩具的箱子坠入海中。玩具鸭从此随波逐流,历时已经十几年。2007年夏天,英国海岸边,有人捡到了其中的一些小鸭。它们到底在15间经过了哪些地方?怎么会来到英国沿岸呢?”由此引入今天学习内容“洋流”。

【案例分析1】新课导入例子力求新颖、抓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洋流”。大部分公开课的新课导入都运用了举例教学方法。但是作者发现所举例子无外乎这几个:A南极洲企鹅体内发现有DDT;B漂流瓶的故事;C哥伦布两次航行目的地相同,可所用时间不同等等….对于听课者而言,似曾相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时代感,不贴近生活。所以,作者就大量搜集资料,想找到既贴近学生、又有一些新闻要素在内、而且还能引起学生较大兴趣的例子。“小鸭漂流记”给所有听课者(包括听课教师在内)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较大学习兴趣,收效甚好。

【案例描述2】

教师在两幅图片展示后过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学完之后,同学们将会很清楚这15年间小鸭子们历经怎样的磨难,经过了哪些地方,如今身价被炒到了1000美金一只。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世界表层主要洋流。书上有5节内容,分别讲述下列5方面知识”。

1、概念(P57课本第一节文字)

2、分类(第二节)

3、成因3点(第三节)

4、形成过程(第四节)

5、分布规律(第五节)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参照投影内容,先在书中5节文字每一节开头做笔记,让我们自己了解主要知识也就是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做完笔记之后,教师再展示“学习目标”

1、会运用气压带、风带图式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

2、能用所学洋流基础知识,简单分析地理事象。

【案例分析2】不做“无用功”:先展示“学习内容”,再展示“学习目标”

通常公开课为了体现目标明确,都会在新课开始前展示“教学目标”。可是大部分的“教学目标”展示只是为了给听课老师和领导看的。另外,很多公开课上完以后,学生书上是空白的(因为所有内容都在教师的电脑展示中出现,不需要看书),对书本内容还是不清楚的,更别说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作者认为,以书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开课的宗旨。上完课后,学生可以参照书上笔记,复习所学知识,达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熟悉课本,必要时做一些笔记,千万不能把公开课上成作秀课,抛开书本上的学习内容。

【案例描述3】

在学习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后,教师带着学生在书上的“洋流分布图”中用笔圈出主要洋流,熟悉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性质、知道它们的位置,如“北大西洋暖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墨西哥湾暖流”等等。

【案例分析3】承上启下很重要:熟悉主要洋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公开课仍然是为了学生“学”而“教”的课,一切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下一节课主要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必须掌握一些主要洋流名称、性质及位置。本节课带领学生圈画主要洋流,实为下节课做个良好铺垫。

【反思】

上一篇:学习教师十禁止心得下一篇: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