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基于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现有实践、政策等问题进行评价,发现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单向性特征,职业教育跨境输出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并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 篇1:

e-Sciencee背景下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归档研究

摘要:在e-Science背景下,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对于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科学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科学院6个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进行研究,分析了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档案收集工作网络与责任体系、落实“四同步”制度、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编制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档案收集工作网络档案归属与流向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案例研究

一、引言

黨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发展,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扩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技术创新体系。[1]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致力于突破前沿基础科学和战略高技术问题,为我国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的科学技术研究。[2]项目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具有多学科、多目标、多主体、多地域特点。

重大科技项目产生的文件材料包括科研管理文件、研究过程文件(设计文件、技术配方、工艺参数、实验数据、测试记录)[3]和科技成果文件、仪器设备文件等。随着大数据、“科研信息化”(e-Science)的发展,以“数据密集型科学”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兴起,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4],而实验数据、关键技术等研究过程文件的收集归档对于以数据为核心的科研活动愈发重要,因此做好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工作显得格外迫切。

二、文献回顾

(一)科技档案收集归档难的原因分析

国内研究者们主要从四方面探讨科技档案收集归档难的原因。一是归档意识方面,顾林国等人认为领导档案意识不强是导致科技档案收集归档难的主要原因。[5]二是法规制度方面,徐拥军等提出由于科技档案工作内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科技档案管理法规制度不能满足现行的科技档案形势。[6]三是标准规范方面,毕建新提出科研档案中原始记录收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在于科技档案标准规范中未提出原始记录的归档要求。[7]四是人才队伍方面,研究者们提出档案人员不懂科技业务,[8-9]不能很好地对档案完整性进行审核。

(二)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策略

为了提高科技档案归档率,研究者们从法律制度、纳入机制、归档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加小双等指出在顶层法律层面缺乏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设计。[10]此外多位研究者们对纳入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纳入机制的落实是确保档案完整的有力保障。张斌等指出纳入机制包括“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11-13],在执行落实纳入机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归档质量控制概念[14-15],让档案人员提前介入,掌握一手资料,切实做好归档质量的审核。

上述文献对科技档案收集归档难的原因、对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但重大科技项目是新兴科学研究活动模式下的产物,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探索新做法。此外,大部分对策具有宏观性,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本文采用案例实证研究方法,聚焦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深度追问,提出可操作性对策,一方面推动档案收集归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设计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笔者以6个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先导专项”)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个为前瞻战略科技研究方向、3个为基础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等。先导专项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组织院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实施的重大科技任务。[16]

本研究对案例的调研工作时间为2017年4月至11月,共持续7个月。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有文献调研、深度访谈、实地观察。数据收集内容主要包括先导专项的文档材料,如政策性文件、先导专项档案文件;对6个先导专项的13位科研人员、7位档案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数据;实地考察科学装置、实验过程的数据,并采用开放式编码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阅读、提取、分析,进而对数据进行对比与分类,归纳提炼出主要问题类别。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档案管理规定》[17],明确规定了归档质量与范围、过程管理与保存、档案验收等内容。虽印发了规章制度,但实验数据、关键技术文件归档不齐全现状依然普遍存在,通过编码分析发现问题主要为:

(一)缺少档案收集的工作网络与责任体系

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目标宏大、任务层级多,往往需要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因而档案收集主体多,涉及人員包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参与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兼职档案人员,因此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工作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职责明确、相互配合。但笔者调研发现,目前整个收集工作流程缺少沟通和审核机制,人员职责不明确。一是项目(课题)参与人员未按照归档范围进行预立卷工作,只是随意将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待项目结束后交给兼职档案人员;二是兼职档案人员接收到材料后,整理后直接向档案管理人员移交,这样一来兼职档案人员既没有对归档材料进行质量审核,也没有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清点、签字等交接手续;三是项目(课题)负责人在档案移交至综合档案室前,并未对所承担任务形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检查;四是档案管理人员逐一审核发现问题时,找不到工作对接人,处于“无人回应”的状态。

(二)档案收集归档来与项目同步进行

目前,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大多是在项目(课题)验收阶段布置,导致很多重要的研究过程文件收集困难。由此可见,档案收集归档工作严重后滞化,处于科学研究工作链的末端,并且在项目(课题)立项、年度工作汇报、中期检查等关键节点未开展档案监督检查工作。科研人员为了验收而“验收”,无法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性。

(三)缺少对档案归属与流向的制度保证

结合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工作实际,笔者发现制约档案收集归档关键原因是档案归属与流向规定模糊。第一,重大科技项目涉及的研究单位众多,包括研究机构、高校、企业。这些研究单位在档案行政管理上不存在隶属关系,无法根据档案部门管理体制来要求档案的归属与流向。第二,档案的归属流向问题并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报送、接收、保管工作没有相应的制度依据来约束。

(四)缺乏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

实验数据、观测数据等研究过程文件不仅是科学发现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全过程的反映。面对以PB级别增长的研究过程文件,如何保存高价值、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明确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至关重要。目前重大科技项目任务承担单位参照执行的是普适文件归档范围,并没有根据不同的研究特点判断形成文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例如野外科考、地质勘测,它们的原始记录及科考照片、音视频具有极高保存和利用价值,但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少之甚少。

五、对策建议

(一)建立“自上而下、协同推进”的档案收集工作网络与责任体系

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需要构建工作网络,明确收集主体和职责,实行“抓主体、责任实”的档案收集管理。组成档案收集工作网络的任务层级是指项目、课题,人员主要包括各任务层级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兼职档案人员。基于此形成的“自上而下、协同推进”的工作网络(见图1)。

以档案工作网络为基础,明确收集主体与职责。一是各任务层级负责人是档案收集第一责任人,对所承担任务形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二是兼职档案人员既是科研人员、同时也是兼职档案人员,是科学研究与档案管理衔接的桥梁,所处的角色至关重要,因此不仅要负责所属任务层级的归档工作,还应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做好质量审核及相关工作。三是档案管理人员负责业务指导与检查,对所属任务层级形成的档案进行质量审核。四是科研参与人员不能拒绝归档,应严格按照归档范围做到应归尽归。

(二)落实档案工作的“四同步”制度

“四同步”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的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使得“四同步”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真正将“四同步”制度落到实处,需要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层自上而下的推动,层层传输压力,激发干劲,一级带着一级落实。首先,档案工作主管部门应通过制修订制度、参加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和工作年度会、监督指导等措施推动“四同步”制度的实施。其次,重大科技项目牵头单位对各任务承担单位宣贯“四同步”制度,通过查阅文件材料、访谈、审核档案质量等方式检查落实情况,并通报检查情况。最后,各任务承担单位根据上级工作的安排,认真完成“四同步”要求。

(三)建立档案的归属与流向制度

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档案归属与流向制度,可以使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有序化,并使“由谁移交,谁来保管”一目了然。第一,确定报送与接收要求。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向项目牵头单位报送有关重大科技项目档案,其中项目牵头单位系统内及直属单位报送档案目录,项目牵头单位系统外的合作单位保存各自产生的档案,将档案复印件报送至项目牵头单位。

第二,明确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报送范围。不仅应报送科技成果文件、科研管理文件、还应报送研究过程文件(设计文件、技术配方、工艺参数、实验数据、测试记录等)和照片、音视频、电子文件等特殊载体档案。项目牵头单位系统外的合作单位不能因研究成果是“自己创造的”而拒绝报送,凡是使用重大科技项目经费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均应报送。

第三,建立“目录集中、实体分散”的保管模式。重大科技项目具有地域分散的特性,所形成的档案具有多地域的特点,因此“档案实体统一保管”的传统档案保管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下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的形成规律。鉴于此,项目牵头单位除保存自己产生的档案和系统外合作单位的档案复印件,还需保存全套档案目录,以便日后查询利用;各任务承担单位保管本单位形成的档案。

(四)编制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

研究过程文件的收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编制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才能保证重大科技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有序开展。具体编制方法如下:

首先,掌握编制原则。研究过程文件应通过图、文、声、像互补方式复原出科研的全过程,即包括不同载体的原始记录。对于处于国际领先或填补相关领域空白的研究,其产生的各阶段科学数据应体现“从宽”原则。其次,明确适用范围。与适用于各任务层级的重大科技项目归档范围不同的是,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仅适用于某一课题层级(真正科研活动一般存在于最低任务层级,如课题层级)。最后,谈谈编制方法。一是制订工作方案,确定组成人员及工作流程。一般来说,是由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人、课题兼职档案人员、课题科研人员、课题负责人组成。先由课题兼职档案人员和综合档案室档案人员编制研究过程文件初稿,然后与课题组科研人员确认编制是否合理,经科研人员修订后,由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审批后发布执行。二是明确编制依据,其中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是做好编制工作的基础。调查研究是指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结题验收报告,找出重点研究成果及每个研究成果的实验阶段,根据每一步实验阶段探讨应产生的文件材料。深入实际是指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实验阶段发生了变化,或是因为学科布局而调整研究思路,那么研究过程文件归档范围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5-31].http://www. 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EB/OL]. (2016-08-08)[2018-05-07].http://www.gov.cn/zhengce/con? tent/2016-08/08/content_5098072.htm.

[3]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档案管理实施细则[S].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2017-8.

[4] 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活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8.

[5]顾林国.做好铁路分局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J].档案学通讯,1994(06):49-50.

[6]徐拥军,张斌.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的现存问题[J].档案学研究,2016(02):14-21.

[7]毕建新,刘卫,李东.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修订的思考与建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档案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8(02):57-62.

[8]武立.科技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J].档案学通讯,2009(04):88-91.

[9]孙宇华,王俊熙.当前高校科研档案工作新问题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0(04):37-38.

[10]加小双,张斌.欧美科技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J].档案学研究,2016(01):25-31.

[11]张斌,徐拥军.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J].档案学研究,2016(03):25-34.

[12][15]霍振礼.如何提高科技项目的归档率[J].中国档案,1996(06):31-32.

[13]徐宏,王桂琴.科技檔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体系的几点体会[J].北京档案,1994(05):33.

[14]刘雪胜.科技档案质量及其控制[J].北京档案, 2003(10):26-27.

[16]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技专项管理办法[S].中国科学院,2017-3.

[1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档案管理规定[EB/ OL]. (2017-11-10)[2018-05-31]http://www.most.gov. 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7/201711/ t20171122_136401.htm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档案馆2.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作者:李盛楠 王芳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 篇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战略架构

[摘要]文章基于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现有实践、政策等问题进行评价,发现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单向性特征,职业教育跨境输出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并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基于以往经验,结合“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探讨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一带一路”海外办学的国家梯度选择和跨境输出的有效模式,并从经验提炼、政策沟通、团队构建、行业力量、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推进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海外办学的实施战略。

[關键词]“一带一路” 职业教育 海外办学 战略架构 输出模式

[作者简介]李富(1974- ),男,浙江安吉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跨境输出的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a/2018/03/01)、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江苏职业教育跨境输出的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8SYC-031)和2018年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实践评价及对策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课题编号:KJXJ184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基础教育在一些国家还没有普及,接受规范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就更少。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制约着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的发展,这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近年来,中国职业院校在海外办学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期望有更多的理论与政策来指导。

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的跨境输出。国际关于高等教育跨境输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跨境输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推广,高等教育跨境输出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跨境输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等教育跨境输出背景与动因的研究。Jane Knight认为全球化因素,如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崛起,以及市场经济因素、区域贸易协定,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流动性。二是对高等教育跨境输出质量监管的研究。Martin和Michaela等认为许多国家对跨境高等教育缺乏适当的监管和质量保证机制,并选择了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7个案例进行了具体研究。三是对跨国教育输出与当地劳动力发展关系的研究。Anh Pham通过审视国际教育中心或高等教育跨境分校,讨论在东亚地区如何有效促进跨境高等教育发展,分析政策对跨境高等教育和毕业生属性的影响,剖析跨境高等教育与东道国劳动力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从雇主角度探讨对跨境高等教育成果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四是对跨境流动政府作用的研究。Christopher Ziguras和Grant McBurnie通过访问10个国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决策者,发现政府能够指导或至少影响高等教育跨境流动的方式,探讨了各国政府在日益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政策抉择。

国外关于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研究方面,温蒂陈指出在教育竞争越来越趋于激烈的环境下,加强不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向;Jeroen Huisman和Marijk van derwende详细分析了世界高等职业院校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需要做出的响应和采取的措施,特别强调在高职院校间进行多边的国际化交流和合作。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海外办学载体研究。任君庆主张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协同服务是中国职业教育现阶段发展的新任务,职业院校要遵循“粮草先行”“标准研制”“借船出海”“入乡随俗”等原则,拓展境外办学范畴,提升国际影响力。二是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现状研究。例如,莫玉婉通过对中国高职示范院校的普遍调查,认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建议应发挥政府与院校两个主体的作用,对走出去办学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三是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优势研究。例如,唐金花、王忠昌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适应因素、合作历史因素等方面分别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对非洲、东盟的输出优势。四是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例如,郝天聪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比较复杂,给中国职业教育境外办学带来外部挑战,制约中国职业教育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部挑战则来自于中国职业院校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

总体而言,国外对高等教育跨境输出研究得比较多,对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研究较少;国内对职业教育的海外办学研究有一些,但还缺乏系统性,对“一带一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海外办学研究很少,而这一研究契合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现有实践及评价

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始于21世纪初。政策领域,2002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2014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扩大合作办学规模;同年,习近平主席在AEPC会议上倡议实施跨境教育,构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流向中国的顺利通道;随后,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能够适应和服务于我国企业和产品的跨境输出;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稳妥推进境外办学”等目标。

实践领域,有效的中国职业教育输出工作始于2005年,该年11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领导人承诺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在3年内培训和培养各类人才3万名,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在国家部委的委托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举办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官员研究班,2009年举办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涉及发展中国家80多个;在缅甸教育部、中国—缅甸友好协会、缅甸中国友好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领军的“中缅职教留学生项目”首批项目院校于2016年5月迎来第一批87名缅甸同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成立留学生基地,招收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目前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模式有与境外大学合作办学、人员培训、项目合作、教师派遣、学习交流等。

海外办学方面,截至2017年,中国职业院校已经在柬埔寨、泰国、赞比亚等多个国家尝试海外办学。2012年,无锡商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签订共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协议,开设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汉语、商务英语等10多门课程,对中柬员工进行培训;2013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芝加哥市立大学合作,建设芝加哥分校,联合招收美国高中毕业生;2015年12月,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试点项目正式成立,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全国首家试点单位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联合开展“走出去”,探索在赞比亚建立专门学校;201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贝宁CERCO学院联合组建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6年、2017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在泰国、英国和印度成立“鲁班工坊”;2017年,“柬埔寨留学生教育基地”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

审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可以看到中國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虽然比较频繁,形式也比较多样,但在国际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呈现单向性,以引进国外经验与发展成果为主,对外输出、海外办学还是非常缺乏,被国际社会所知晓或认可的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成果不多,这表明中国职业教育的通用性还有待提炼。此外,尽管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新设项目逐年增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并不平衡,东部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更加活跃,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非均衡性,亟待提升对外开放和海外办学力度。

三、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一带一路”海外办学的国家梯度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设施,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市场。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外交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对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能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的境外投资,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合作,境外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农业对外合作,服务领域境外投资6个领域合作予以鼓励。国家的政策支持为国内企业在新常态下投资“一带一路”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在“一带一路”众多国家中,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以及中亚独联体国家是海外办学重点。东南亚地区华人较多,群众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物产丰富,并且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系推进了双边经济往来快速发展等,中国职业教育应把东南亚地区作为海外办学的首要区域。目前已有一些职业院校在东南亚开展了海外办学,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柬埔寨的合作办学,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印度成立“鲁班工坊”等。非洲地区物产丰富,拥有铜、钴、锂、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经济亟待发展,是中国企业未来战略投资的重要区域。当地技术、技能人才短缺,而且中国和非洲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双方人民感情较好,具有较好的政治、群众发展基础,因此从提高当地居民技能水平、服务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角度,非洲国家也应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重点关注和开拓的区域。目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贝宁CERCO学院合作办学、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与中国一些高职院校联合在赞比亚办学就是很好的开端。此外,中亚独联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对钢铁、有色、水泥等产品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是中国产能转移和资源保障的重要区域,中国职业教育对中亚独联体国家的跨境输出,有助于中国过剩产能转移、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为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中亚独联体国家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跨境输出的重要区域。

四、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一带一路”海外办学的合作方式

(一)与“一带一路”国家现有院校合作办学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居多,亟待发展经济,但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急需国际社会的帮助。中国职业院校可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或建立实训基地,得到当地政府和职业院校的支持,有助于海外办学的成功。目前中国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始了这种模式的合作,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贝宁CERCO学院的联合办学、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的海外开办都是这种合作的典型,今后需要更多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此类合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要跨境合作办学,需要通晓两国的相关政策,如中国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审批制度、人员外事政策、对外投资政策,以及东道国的办学准入制度、人事和经费支持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这些政策需要职业院校在海外办学前有深入的了解,以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放矢。

(二)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培训中心进行托管

一些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发现制约企业在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缺少对企业文化认同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中国企业会在国外举办职业培训中心或开办技能培训所,来对本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但这种做法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今后,为提高企业对外投资效率,国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中国企业提出“中国企业在他国举办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需要与中国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规定,由此推动“走出去”的企业积极与职业院校协同,由国内职业院校对职业培训中心或技能培训所进行托管,提升管理水平。这样既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优势,也可以发掘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也能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国外的影响力。

(三)与企业协同去“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办学

职业教育的校企协同海外办学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由“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主导并与中国职业院校联合,在海外建立职业院校,对所在国民众特别是中资企业员工提供职业培训或学历教育,为所在国培训、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认同中国文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管理人才。在职业院校海外办学中,为减少风险,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可以采取“集中优势、抱团成行”的方式,即“多学校+多企业”联合“走出去”的办学模式,特别是知名行业企业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联合,依托优势专业与优势资源输出,建构“一带一路”跨境办学的职教联盟平台,形成抱团和互利互惠的工作机制,有助于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当地的影响力,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办学竞争力。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赞比亚的联合办学就属于此种。在这种协同“走出去”合作办学的模式中,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学校,共同培养人才,进行全方位协作,多元化主体共建。在办学中,要深化产教融合,以企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最好实行“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提高学生对未来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

五、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一)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标准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要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海外办学,首先需要对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模式、制度等进行提炼,归纳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市场的通用性。虽然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对“一带一路”国家这种不同的环境进行输出,需要进行总结和调整,需要注意经验的可复制性,这样有利于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有助于被“一带一路”国家认识和认同。特别是要重视提炼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标准,一方面,要积极牵头或组织世界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将“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课程等相关标准与中国职业教育的相应标准进行统一或无缝衔接,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国际通用性。例如,天津市教委牵头的“鲁班工坊”研究推广中心相继汇编了“鲁班工坊”标准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制度,包括标志设计、管理章程制度、EPIP教学模式、教材标准、国际合作专业设定、评价考核体系等,有力地推动了“鲁班工坊”在不同国家的推广。另一方面,要解决学历互认问题,提升境外办学的国际认可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截至2017年4月,我国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24个)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学历互认范围,使我国的学历、学位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轨。

(二)海外办学风险控制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职业教育状况都相差较大,给中国职业教育的海外办学造成一定的麻烦。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增加对“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经济水平、社会状况和文化特征的理解,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应组建专家队伍,专门跟踪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态势,同时设立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专业数据库,构建海外办学专业服务平台,为愿意去“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职业院校提供专业数据分析与咨询服务,让他们对准备投资国家的相关情况有充分了解,减少海外办学的风险。另外,为了保证并持续提高海外办学的质量,我国政府应该出台专门用于专业认证与机构认证的法律法规,新设或者委托国内外现有的认证与评估机构,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学习项目乃至海外分校进行定期评估和认证。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应大力资助国内外科研机构对我国海外办学项目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或总结和公布成功的办学经验。

(三)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经费支持问题

职业院校面向“一带一路”跨境合作办学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因此需要多途径获取经费,多方融资保障,以减少海外办学的风险。第一,各级政府要对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有足够的战略重视,政府在战略上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海外办学的方向和进度,影响着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为中国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职业教育海外办学要积极利用国际、国家相关金融机构、相关基金组织的帮助,如可以通过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中非合作基金以及独联体合作基金等渠道争取跨境输出的资金支持。第三,中国政府对企业向“一带一路”投资也有经费支持,可以通过协同,考虑从“走出去”企业中获取对职业院校海外办学的支持,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赢”。第四,国家在实施“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在相关部分、相关项目中有大量经费投入,如汉语对外教育基金、文化部对外巡演基金和广电部对外宣传基金等,可以考虑从这些经费中获取对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支持。第五,国家应建立面向“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基金项目,对符合条件的跨境合作办学给予相应支持。

(四)教师队伍培养和壮大的问题

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过剩产能不断转移,亟待中国职业教育跨境输出,而在当地合作办学需要通晓相关国际交流语言,特别是熟悉当地语言的教师。因为当地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職业教育教师只有掌握当地的语言,显示对当地学生的认可和当地文化的认同,才能与当地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也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成效。这就需要加大对海外办学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海外办学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重视对海外办学派遣教师的培养,充分创造机会,提高其语言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于企业的对外输出和职业院校海外办学的需要。

六、结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亟待引进高水平的教育。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输出符合当地的需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一带一路”国家存在地方保护,对外来教育资源比较排斥,并且“一带一路”不同国家法律环境不同,教育政策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对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的需求也不同。因此,为使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顺利进行,职业院校在开展海外办学前必须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当地的需求,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切实帮助当地解决急迫问题,在提升他们的教育、技能水平的同时,获得当地社会、群众的一致认可。要与企业协作,借助对外输出企业的力量、资源和渠道,降低职业院校海外办学的风险;要选择恰当的输出地点和模式,增加成功的概率;要注意解决好标准的制定、学历的认可、经费的获取等问题,保障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正常进行。此外,职业院校海外办学应与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机构往往与国外的政府部门、相关机构保持着一定的交往,他们提供的信息和帮助可以减少中国职业教育海外办学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确保中国职业院校与当地行政、教育部门的有效沟通;同时,一些社会团体还是相关教育设备的捐赠者,可以为中国职业院校的海外办学提供设备方面的支持;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中国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提供决策参考。总之,职业教育面向“一带一路”合作办学,涉及的面较广,需要全面统筹与规划,也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多方协同,以确保成功。

[参考文献]

[1]冯宝晶.“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23).

[2]胡爱清.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社会功能探析——以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5(8).

[3]李富.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变迁及人才培养创新[J].职教论坛,2013(22).

[4]李富.一带一路下产能转移视角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5]熊嘉逸.“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以“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7).

作者:李富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 篇3: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一直都在进行着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这是因为绩效评价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自我评价,也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由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因此,常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商业银行。而绩效评价在我国由于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而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了影响绩效评价的相关因素,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建立提出了几条参考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管理

1绩效评价的概述

绩效评价工作在划分上应该属于管理工作,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的。绩效评价工作的产生、发展和人文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劳动成果与耗费的比较算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最初形式,而16世纪以后,绩效评价工作才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而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统一起来,绩效评价工作便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企业所有者需要对经营进行一定的监督,而绩效评价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企业的机制有时候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而企业所有者也不能清楚地了解经营者的努力。这些问题是约束机制解决不了的,而绩效评价却可以通过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了解到,同时还可以弥补约束机制为员工带来的不便。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成本绩效评价阶段、财务绩效评价阶段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创新阶段。

成本绩效评价阶段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当时的资本主义革命让手工的工厂被机器生产所取代,同时还出现了新的制度——资本雇用劳动。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当时的工场场主也对管理有了新的需求。成本绩效评价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

财务绩效评价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候的公司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力推动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本绩效评价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新需求。这一期间,有三种指标被用来衡量企业业绩,分别是股权收益率(ROE)、资产回报率(ROA)、利润率(PM),经过不断地发展,最终资产回收率成为了衡量业绩的首选指标。

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的战场转移到了对价值链的争夺。于是,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也慢慢得到了企业的重视。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却不能真正衡量这些非财务的指标,这时候美国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和EVA评价法。“平衡记分卡”是由财务指标、经营指标、客户指标、学习指标或者成长指标所构成,该方法将公司的长远战略与绩效评价联系在了一起。而EVA评价法则可以彻底摆脱传统的评价方法所造成的财务扭曲现象。“平衡记分卡”与EVA评价法的结合,可以让企业的经营状况从多个角度被呈现。

2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被中国人民银行垄断的局面,它既要发挥中央银行的核心作用,也需要承担商业银行的责任。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银行的考核主要针对的是计划的完成。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银行才慢慢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而1984 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则标志着银行体制在我国改革的初步完成。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绩效的评价仍然受到成本、利润的制约,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绩效评价的定位不够明确

要想对绩效评价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必须清楚绩效评价的管理目标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绩效考核的定位对于考核的实行以及考核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种,它们是按照资金构成的不同划分的。但这两种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行上面都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不同的人关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目的也不相同,银行的股东与投资人对绩效评价的关注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投资的高回报率;而存款人则是出于对存款安全的考虑进而对银行的绩效评级进行关注;监管机构则是出于维护民众对银行信心的目的。绩效评价的定位问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只有将绩效的评价工作当做管理中的环节,才能正确的定位绩效评价工作。对管理过程进行控制是绩效考核的首要目的,而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效果才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的结果也可以为企业加强建设提供参考。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定位模糊问题最大的体现就是不清楚考核的目的,于是常会出现绩效考核过于片面的工作偏差。

2.2考核方法落后

由于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时间还不长,因此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的银行在绩效指标的设计上都陷入了权衡不合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被忽视的困境,过于重视短期的评价效果,于是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变得十分僵化,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

2.3缺乏奖罚机制

如果商业银行只是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而设立绩效评价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就会变质,只是为评价而评价。不仅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会因为绩效评价体系的存在而受到影响,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绩效评价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对员工工作态度与成果的监督与评价,而是它能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从银行的经营层面作出确切与真实的总结,让商业银行可以保持进步。如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不能与奖罚机制结合起来,那么员工在工作中的努力就会被忽视,犯了错的员工也没有相应的惩罚,这在金融业很容易存在道德风险,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将绩效评价体系与奖罚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绩效评价存在的意义,并达到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的目的。

3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累积利润和可支配资源。有外国研究学者认为,投资规模较大的银行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更大的效益回报。而我国的阚超也在其论文《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中提到,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整体规模不经济已经转变成了现在的整体规模经济。

3.2赢利能力

赢利指的是在特定的期限内,商业银行所投入的资源能带来的最大利润。银行的赢利能力强可以让银行进行不断地扩大,流入的现金就会不断增加,银行的运营状况会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因此,在商业银行的赢利状况和赢利能力稳定时,绩效也较好。

3.3成长性

商业银行的企业属性决定了成长性对它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然增长、并购成长等各种方式来增加自身成长性。成熟的银行一般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和民众的较高信任度,利润的稳定度比较好。

3.4流动性

流动性指的是银行能够随时支付客户全额款项的能力。是其偿债能力的最好体现,同时,这种偿债能力能让银行避免面临破产的风险。

3.5业务能力

商业银行的业务有主营业务和中间业务两种。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大都来自于主营业务,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只是利润的新增长点。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好,可以扩大银行的规模,绩效也会提高。

4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分析

在金融竞争力不断增大、金融服务项目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绩效评价的方法虽多,但总结起来还是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这两种方法占据着主体地位。

经济增加值指标可以反映和测度由于经营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的真正增减变化,以此为基础进行激励,能够将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意志和行为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为企业创造财富。将经济增加值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不仅可以通过该指标的推行建立起全面财务管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该指标可以推动实现商业银行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考核指标的绩效考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基于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1选择促进银行成长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

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于为各级责任主体选择能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化成可以考核的标准和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这一指标体系应是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员工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指标相互良性驱动的有效组合。

4.2保证关键业绩指标的可操作性

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易于取得可靠和公正的考核数据,同时指标能有效进行量化和比较,不能含糊不清,否则该指标体系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达到考核目的。

4.3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商业银行下达的经营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合理的挑战性,并通过努力可以达成,过高会使被考核者丧失斗志,过低则无法实现经营管理目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在各分支机构的分解落实情况,研究对各类发展重点不同的分支机构设定符合该机构具体情况和特色的考核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可能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影响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4.4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必须有足够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大量的、烦琐的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安颖.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12(23).

[2]方长丰.关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4).

[3]侯继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1(8).

作者:于俊强

上一篇:公租房信托融资风险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企业投资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