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4-26

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6名大学生村官为例

一、前言

XX年年下半年,江苏省实行了“千名大学生村官计划”,从省内外多所高校选派了上千名优秀大学生到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截止到此次调查开始时(),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已经在农村(社区)工作了一年半时间,在这一年半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将如何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思考。笔者借寒假回家时间,对本镇6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走访,比较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得到一些实际资料数据,结合自己所学所见所感略加分析,写成此报告。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以期进步。

二、关于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至8日,为期三天。

2、调查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注:共发放6份问卷,实际收回6份,有效问卷6份;并对下表中加下划线两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访谈,记录了访谈结果。)

3、调查对象:姚集镇6位大学生村官。

附:被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表

姓名

性别

任职村及职务

政治面貌

毕业院校及学历

专业

籍贯

王 磊

刘集村、村主任助理

中共党员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王金贺

湖口村、村主任助理

中共党员

淮海工学院(本科)

工商管理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陈彦伟

魏山村、村委副书记

中共党员

江苏大学

(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

张伟伟

刘庄村、村主任助理

预备党员

徐州师范大学(本科)

财务管理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

邢 蕾

油坊村、村委副书记

中共党员

江南大学

(本科)

视觉传达

江苏省徐州市

韩 倩

赵场村、村主任助理

预备党员

扬州大学

(本科,在职硕士研究生)

动物科学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被调查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

1、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6名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上都总体感觉比较习惯。他们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与最初省里和县里的规定有差距,少了500元),由县里直接发放。他们都没有住在各任职村,住宿是镇里免费提供的,统一安排在临近街道的两层楼房里住,家具也是镇里借房东的,不付费;镇里还为他们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收视费和网费自己支付;伙食自己解决,轮流做饭、值日。可以说,他们的住宿条件相对于农村平均水平,还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对于城市里来的大学生村官就感觉有点“寒碜”了。

2、在问及“生活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哪些?(多选)”,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依次是“交通出行不方便”、“住房条件差”、“生活单调娱乐少”、“饮食不习惯”和“缺少朋友感到孤独”。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家住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开始时不习惯农村生活,特别是感到生活单调,除了用电脑看电影、上网外,基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由于住所离任职村路程较远,最远的魏山村距离镇上10多公里,而且没有开通公交车,他只能是骑自行车去村里上班,不方便,感觉很累,遇到恶劣天气更是不便。

3、在回答“一星期内你大概有多长时间呆在任职的村里?”时,被调查者中有3位选择“偶尔”(0-2天),有2位选择“时常”(3-4天),有1位(韩同学)选择“经常”(5-6天),由此可见,他们平均每星期在各任职村里的时间是3-4天,大部分时间是在住所,根据笔者三天的观察,他们白天多是在看电视、用电脑看电影、上网。他们表示,主要是村里有事时他们才去村里,而且村里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原来的村委会办公地(本地人称作“村大队部”)不复存在,有的拆迁了没有盖好,有的卖给私人了,更普遍的是年久失修,没法入住办公,而原来的村干部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开会通常是在村小学或村干部家院子里,办公是在各自家里。

由上可以看出,这六位大学生在生活总体感觉比较习惯。但是由于农村生活本身的单调,娱乐场所少,所以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感觉有些无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里的大学生来说,在生活上有更多的烦恼。而交通条件的落后,没有公交车,只有自行车,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上也添加了劳累和困难。笔者认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生活上的困难和烦恼总是有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进一步适应农村生活,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在访谈中,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表示,生活上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难的的,他们有决心也有能力克服。

(二)、被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1、这些大学生村官到任已经一年半了,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油坊村的大学生村官刑蕾同学在上任之初,还登上了《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以及《今日睢宁》报。在此,笔者,仅略举一例,以作说明。

例:姚集镇赵场村村主任助理——韩倩的工作情况。

(1)、走访群众、了解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到任之初,她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将每户基本情况登记在册;通过调研村情撰写了赵场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多篇调研报告;并且经常与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该村的情况和群众所需,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2)、积极参与村内各项工作,协助村委工作。

积极主动地参与村里各项工作:亲身经历了镇人大换届选举及村委会、村支部的换届选举;产业结构调整;参加村里 “勤廉双述”、“远程教育”;全县的“人人体检工程”等各项工作。

(3)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员。

在下村走访群众调研时,村民一听说她是学养殖出身,都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反映他们家里畜群的情况,她会边看畜禽的病理症状边记录村民反映的病理现象,及时拿出治疗方案,并对村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家畜所患疾病有的病症是课本上介绍过的,那么照方抓药,迎刃而解;有的问题也很陌生,就按照村民的描述打电话到母校去咨询老师。为了能更加深入、广泛的推广现代养殖技术,去年她还考取了扬州大学的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研究生;此后,专门为从事养殖业的农户讲解饲养管理方法和传授技术,帮助村民解决了防疫和养殖技术上的难题。

(4)、学以致用,发展大棚技术,做农民科技知识的辅导员。

赵场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韩倩专程到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去学习大棚技术。从寿光回来之后就一心扑在钻研如何将从寿光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本村发展的技术支持,借助于该村扶贫建设的42个大棚为基础,推广高科技大棚技术,一方面从寿光学习来的大棚种植技术转化成教材印发给大棚种植户,另一方面同技术员与大棚种植户交流种植方法。在她的帮助下,村民基本掌握了大棚种植的各项技术要领,并且帮助农民在网上查找农产品销售信息;很多反季节蔬菜的及时上市,村民增加了收益,从笔者对村民的访谈中了解到,她的这项工作受到了村名的热烈欢迎和表扬。

(5)、协助镇里做好“关爱工程”工作,同时,尽自己所能关爱村民。

首先,深入农户走访了解后,韩倩自费买文具送给村内六户留守儿童;并且在2009年暑期组织开办了村学习辅导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其次,到留守老人家里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节日期间还给他们送米、面和衣物,关心他们的生活。最后,利用村里电脑,教授年轻的留守妇女基本电脑知识,并帮助她们利用网络与在外地打工的亲人联系。

2,在调查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的时候,笔者主要采取访谈方式,他们也给予了积极配合,并提供了先前为镇里做的工作成果展的相关资料。通过访谈和查看提供的资料,笔者认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能利用自己知识面宽,思维活跃,掌握信息技术等优势,结合各任职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地做了一些工作。例如以上举例的赵场村村主任助理韩倩同志的工作就很出色。这些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助镇里和村里做好日常工作,如韩倩同志参与村里各项工作:亲身经历了镇人大换届选举及村委会、村支部的换届选举;产业结构调整;参加村里“勤廉双述”、“远程教育”;全县的“人人体检工程”等各项工作。另一类是发挥主动性,主动做一些工作。如走访村民,了解村情;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做农业技术推广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技术经验等等。应该说,大学生村官做第一类工作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值得表扬,而如果大学生村官能积极地发挥主动性,利用自身优势做一些“额外的本职外的工作”,这样才更值得肯定和提倡,这也是国家和政府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的主要用意之一。

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帮助村民搞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开办小型工厂等很实际的事情上,想尽快的增加村民收入。集中精力做这些工作无可厚非,这也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如对农村的基层治理的具体方法上没有改革创新,一些工作方法也都是照抄照搬以往经验或是在本地村官的指导下完成的。可以这么说,大学生村官做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只是对原先农村工作的修修补补,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这个问题笔者将会在后面做详细论述。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业绩与该村的基本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在原本的经济情况好的村子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所做的工作就相对比较多,且效果突出,成绩斐然。在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村子任职的大学生,所做的工作就少,且收到的效果不大。当然,也不能以村子的原本经济实力薄弱为做不好工作的理由,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赵场村是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一个村,再加之该村大学生村官韩倩同学工作态度积极,务实,工作能力较强,所以她的工作成绩比较突出。而其他五位大学生村官也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工作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做了很多不实际的规划设计,不能关注眼前,不能从小事和现实村民急需的问题入手,且在他们提交给镇里的工作成果展中不排除其中有弄虚作假和浮夸的可能。当然,到底他们的工作能给农村带来多少实惠,能否持久发挥作用,还需要长期的调查观察。

(三),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期望和要求。

1,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

资金短缺是这几位大学生村官提到最多的问题之一。由于大学生村官任职的都是经济薄弱村,村里自有资金基本没有,本镇也属于经济薄弱镇(姚集镇在2009年全县乡镇评比中,各项指标排名都居末位),不能向大学生村官提供所需资金。省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创业启动资金,每个村实际能拿到的只有一万元左右,而且手续过于繁琐,实际拿到启动资金的大学生村官很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条件太多,轻易贷不到款。从访谈中,笔者得知,有大学生村官曾到信用社资讯贷款相关事宜,信用社贷款要求一定资产抵押,而村里没有可作抵押的资产,除了土地,但是,牵扯到用土地做抵押,又有很多问题。大学生村官也想到过从民间融资,请村里少数富裕户直接出资或做抵押贷款,但均因农民自身的保守性和对大学生村官不信任(更多的是对村里不信任)而不能如愿。在访谈中,大学生村官还告诉笔者,其实,农村的金融机构的运营状况很混乱,如果信用社里面没有熟人,不请客送礼,轻易贷不到款。更有甚者,有的信用社工作人员,贷款给关系户,吃回扣,或是以私人名义高利率放款,谋取私利,并且由此导致很多了坏账,呆账。而这些又大大地阻碍了从正常渠道以合法方式申请贷款。对此,这次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毫无办法。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开展工作的瓶颈。

对于此,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希望再出台并切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解决大学生村官融资难问题,特别是能增加创业基金的数额,并适当放宽条件限制。最好县镇两级也能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能出台针对与大学生村官的专项服务,在合法前提下,简化贷款程序,便于大学生村官贷款。

2,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大学生村官应付不了,难以开展工作。

基于访谈资料和笔者对农村生活的切身感受,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关系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农村基层领导(镇、村两级)与村民关系不和谐。

由于大学生村官到任之前,基层领导几乎没干过什么实事,没有使村民得到真正的实惠,甚至做过伤害村民感情的事(如搞计划生育工作方式粗暴,超生户不交罚款就扒房扒粮,动辄就逮人绑人等等),所以,基层领导在村民眼中几乎没有威望和信用,村民对官方的政策也不积极响应,常常阴奉阳违。

② 镇领导和村领导之间关系微妙。

镇级领导经常摊派任务给村里,完不成任务就免职或罚款,村领导工作压力很大,很多时候,摊派下来的工作很难办到,如以往的收农业税(本地农民称为“合同款”,并往往附带额外的其他收费)、集资款、计划生育罚款等。而导致两级基层领导关系微妙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某些情况下的“分赃不均”,如镇里经常克扣上面拨下来的扶贫物资、镇里对于超生户的罚款要的太多等。这些最终造成村领导总是对镇里提防着,对镇里交代下的工作任务是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实在躲不掉的,也不认真执行。

③ 村民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村民关系复杂一方面是受宗族势力矛盾的影响,大姓家族排挤小姓家族,不支持当上村领导的异姓家族的工作,私下搞破坏等。另一方面是深受贫富差距的影响。当地农民有很强的“仇富心理”和嫉妒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靠不正当手段发财的人,有的村民还很愤恨。在普通村民眼里,村中的有钱人一般是干了多年的村官(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专干人员、会计等)、与基层领导有亲近关系的搞养殖办厂子的人、建筑队包工头等,用学术语言说,就是先富的都是靠近权力中心的人,真正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发家致富的很少,而且,有钱人大都“为富不仁”,在村里也缺少威望,不愿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对村里的公共事务如集资修桥修路捐款等不积极。所以,村民之间,特别是有钱人与普通人之间关系不好,村民心不齐。

对于上述复杂的农村社会关系,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一时了解不够,应付不过来。例如,从访谈中得知,一位大学生村官,想帮助村里一个村民搞鱼塘养殖,但是在承包鱼塘的时候,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阻力,究其原因是这位愿意承包鱼塘的村民是个小姓人家,又和村领导的关系不是很好,村领导是村里的大姓,平时也没什么来往,也没有给村里送礼。所以,当地大姓家族和少数“村里能人”便怂恿村领导阻止他承包鱼塘,不仅开出的价格不合理,还提出了很多苛刻附加条件,更有甚者,极少数“村里能人”还上门讹诈,最终,这位村民没能承包鱼塘。

正是由于农村中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而大学生村官不能洞察清楚并处理协调好,导致很多情况下,工作得不到支持。大学生村官往往有很好的想法和项目,村民的致富想法也很强烈,但是村领导大多数只想为自己谋利益,不带领大家一起干,村里还有所谓的“能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农村的流氓地痞)从中作梗,最终,缺少带头人,人心不齐,有劲不往一处使,好的工作项目也难以开展。

3,农村社会中也存在着许多“潜规则”,大学生村官适应不了,很难开展工作。

在访谈的时候,一位女大学生村官曾告诉笔者这样一件事情:去年,她刚上任时,踌躇满志,想踏踏实实地为村民做点实事,便主动请缨,让书记村主任等领导把计划生育工作交给她来做,主要负责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通知督促适龄妇女按时“双查”等简单工作,考虑到自己口才不错,又是女大学生容易与育龄妇女沟通等优势,胜任这些工作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书记和主任就是没有答应她,不让她参加计划生育工作,当时她想不通,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其中的复杂关系。原来,计划生育工作中有很多“猫腻”的,谁负责,谁就能得到不少好处,因为农村里超生的和想超生的农民很多,也愿意花钱,甚至村里有时候“明码标价卖超生名额”,像这样有油水的差事,村里怎么会轻易的让一个“外人”负责呢?尽管,她可能会做得很好。经历这件事后,她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再也不敢轻易地主导要求做事了。

还有的大学生村官,看不惯基层领导与上级交往的方式和态度——“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大吃大喝。也看不惯基层领导“调整”统计数据,“吃扶贫款”等违规做法。虽然看不惯,但是也无可奈何。

笔者生长于农村,深知农村社会特别是官场中存在很多“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有的是与农村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礼尚往来”有关;有的是与蕴藏在事情背后的经济利益有关;有的是与农村社会中的家族名誉威望有关等等,很是复杂。对于这些,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们适应不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4,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也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专业知识结构不适合农村,组织协调能力欠缺、信心干劲不足等等也是导致支持偏少,难以工作的重要原因。除了先前所举例子——赵场村大学生村官韩倩所学的是动物科学专业,比较对口以外,另外的几位大学生所学专业都不对口,广大村民思想还是比较保守,不相信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会有有多强。甚至有不少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某些想法做法太幼稚,不现实,学生气太重。现实中,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伊始,大都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但是,经过一段不顺心的工作时期后,发现农村原来不是他们原先设想的那样简单,农民朴实的个性中也带有特有的实在和“狡猾”;广阔的农村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农村天高地广,大学生大有作为”,做成实事还是很难的;待遇落实也不尽如人意,加之未来去向不明朗,决心动摇了,信心不足了,有的甚至离开了,如原来镇上共有十位大学生村官,一年不到,就走了两个。就是留下的大学生也没有多少干劲了。

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表示,要加强自身的能力锻炼,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还要加强对农村基本情况的了解。同时,他们还普遍认为,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宣传不能简单地以鼓动为主,要向有志于当村官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农村真实情况的信息。还有,政府或高校最好能提供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以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的适应农村工作。

5,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对将来的出路忧虑。

通过访谈,笔者得知,大学生村官对现在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感觉尴尬。首先,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没有编制,担心自己的工资待遇福利等不稳定。现在他们享受的工资待遇就与省里政策规定的标准有出入,少了500元,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其次,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村官,跟本地村民、村官和镇里领导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多数村民和本地干部对他们的到来反映一般,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受到热烈欢迎”。在村里,他们总有种“天外来客”的感觉,很难跟村民打成一片;在镇里,他们感觉是“编制外的人”,很难融入。笔者还了解到,其实,大部分村民和基层领导对与省里这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热情并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这项计划只不过是政府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并不是真正的要让农村的基层领导“大换血”,再说了,很多城市里的大学生几乎不可能扎根农村,部分人甚至认为这项计划和上个世纪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差不多,这阵风刮过就过去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要“回城”的。所以,总体上村民和基层领导对于大学生村官还是不怎么信任,不是太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有一种“陪着大学生闹着玩”的意思。再次,大学生村官的权力来源模糊,权力界限不清,很多事情不知道该不该自己管,而实际情况中,本地村官总是希望他们管的越少越好,特别是对于“要害事务”、“油水事务”,且他们经常被借调到镇里做一些类似文秘的工作,占用了很多时间,也没有酬劳,顶多是得个吃喝。这些,都让他们感觉很尴尬,无所适从。

对于合同期满之后的去向,大学生村官们也很忧虑。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工作难找,他们大多数想考公务员,本来以为当村官能给自己考公务员增加筹码,而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省里没有明确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成公务员,在公务员录取中也没有多大的优惠。对于他们来说,当初想通过当大学生村官以达到“镀金”的愿望落空了不少。他们其中的两个人感觉当村官非常后悔,后悔当初不该轻信政策宣传。

鉴于此,大学生村官希望省里能保持这项政策的连续性,增强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切实落实好政策,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待遇,明确出台大学生村官包括公务员方面相关优惠政策。

(注:笔者在撰写此报告的时候,江苏省和徐州市已经就大学生村官的相关问题出台了新政策。对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解决,也对大学生村官们的期望要求有了一定的满足。现在特摘录一部分:

五、选拔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享受如下待遇:

(一)列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县(市、区)由省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经济薄弱村数量下达专项事业编制,其他县(市、区)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下达专项事业编制。专项编制统一下达至所在地县(市、区)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专门用于经选拔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该编制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实行单列管理。

(二)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工资高定一级。为保证工资待遇的落实,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1.8万元下达工资专项补助经费,不足部分由所在县(市、区)财政补贴。省财政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安家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人事档案由经济薄弱村所在地县(市、区)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户口原则上落户在任职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

(四)从2010年开始,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县(市、区)、乡镇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经选拔到经济薄弱村任职3年以上(含3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

(五)县(市、区)、乡镇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补充人员的,优先考虑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

(六)任职满3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七)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有困难的,学校可为其办理暂缓偿还手续。任职满3年的,可全额免除国家

篇2: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方巷镇现有女大学生村官9人,其中:省、市、区招4人,镇、村招5人,有7人到村任职,2人由于刚分下来,在政府有关部门跟班锻炼,被调查的9名女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上总体感觉比较习惯,她们都是早出晚归,中午在政府食堂就餐(因为所在村离政府较近),她们每月工资近1800元,还买了养老、医疗等三险一金,对于收入她们表示基本满意。

在工作方面,除了2名刚分下来的,其余7人都已经在各村任实职,有的任副书记、书记助理,有的任副主任、主任助理,还有的任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她们都能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倡导了农村文明风尚,她们能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利用村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讲话,组织开展电脑知识培训,学习型家庭创建以及各项文体活动,把因无事可做、沉迷于牌桌上的妇女吸引到健身队伍中来,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三是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女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积极普及了科学知识,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各村的大学生村官都是网络操作能手,负责各村网上办件操作以及致富信息发布,每村每月都要向群众公布2-3期致富信息和科普知识信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方巷镇女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使用情况

镇党委从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角度,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

1、加强培训。结合“党课农村行”和“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载体,对他们进行短期的培训。此外,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组织“大学生村官”外出参观学习,让他们从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中学到好经验、好方法,坚定他们在基层一线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信心。

2、结对帮带。建立以党务书记为培养责任人、联系所在村的副镇级以上领导干部为结对培养帮带干部,进行结对培养,负责在政治上、工作上、思想上帮助“大学生村官”又好又快的成长,所有大学生村官均按照规定享受工资、保险和公积金等待遇。同时与我镇的“民企二代”和“义务村干部”进行了结对,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共同探讨如何创业,同时在规模企业中成立了“方巷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学习实践基地”,提高他们自主创业、服务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为大学生村官今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完善机制。制定了《方巷镇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相应的考核竞争机制,在每年一次对村干部民主测评中,突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采取集中测评和直接向群众征求意见的形式,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全面评价“大学生村官”履行工作目标的成绩,把考核结果与任用挂钩。

4、大胆使用。目前,女大学生村官房丹丹担任了镇级主要干部,其中3人已担任村级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在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我镇将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实绩考核和群众的认可情况,按照把位子、点路子、压担子的工作思路,准备重点推荐、使用一批,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民情风俗、法规政策、人情事故缺乏了解,刚从书房门出来的学生对农村的处事之道、人情事故,不能很好的了解,而农村人特别重视人情,容易导致误会。另一方面,农村有很多政策,如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体制,大学生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

2、女大学生村官在角色转变方面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身份转变,从天之骄之悠闲生活到农村工作的繁琐杂乱,从丰富多彩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乡间,这种落差让大学生村官一下子无法适应,工作积极性骤减,并产生了自己为什么来这里,来这里能得到些什么之类的困惑。

3、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工作之中。女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当村官,导致他们进入农村后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能把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用到农村管理工作中的只占少数。

4、村民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不了解、不配合。大学生“村官”一开始去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也看不出有什么能力,村民们自然不相信这些“娃娃官”,许多工作如果对农民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农民就不会很配合。

四、针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建议和对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的一支新生力量,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然而,面对这台正要迈向新台阶的庞大机械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应如何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的做好基层工作。

1、树立信心、扎根基层。要改变观念,树立扎根基层的决心。踩着高跷进基层,只能因站的太高漂浮在基层之上;踩着高跷看村民,人人比你矮、个个没你行,就像站在田埂看蚂蚁,渺小到不值一提;踩着高跷瞧民意,小事是小事、大事也是小事,要把老百姓的事当着自己的事去做。

2、深入基层,取得真经。大学生村官要想深入基层,学得真知、取得真经,就必须脚踏实地、真知实干、以心做底才能融入基层,才能身临其境的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愁,为百姓排忧解难,农村的大舞台才会欢迎你,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工作中积累经验、从经验积累中获得乐趣,从而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决心。

篇3: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被调查新疆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 共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167份, 回收率92.8%。同时, 课题组还对其中36人进行了访谈。

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涵盖了农、理、工、医、经、管等多个学科;男性占18.6%, 女性占81.4% (据2011年官方数据, 新疆女大学生“村官”占总数的62.7%) ;汉族占58.7%, 维吾尔族占15.6%, 其他民族为25.7%;学历中, 中专占3.6%, 大学专科占39.5%, 大学本科占56.3%, 硕士研究生占0.6%;内地院校毕业的占56.9%, 新疆院校毕业的占43.1%;中共党员占33.5%, 共青团员占59.9%;来自城市家庭的占13.2%、小城镇家庭的占38.3%、农村家庭的占44.9%。

二、新疆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1. 认识不够深入, 思想不够稳定。

首先, 部分基层干部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理解为国家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 并未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培养党的后备干部等的战略高度, 在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指导、激励、扶持等机制建设上明显被动。再加上一些乡镇从自身出发, 随意抽调、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 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脱离了村级工作岗位, 分散了大学生“村官”的精力, 也让他们缺乏成就感。其次, 调查发现有41.9%的大学生“村官”任职之前没有工作经历, 51.5%的来自城市、城镇家庭。对新疆农村了解程度较低, 工作经验不足, 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临时过渡心理严重, 到村任职只是作为暂时就业或带工资复习考公务员的权宜之计, 导致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 缺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和坚定决心。

2. 学历整体偏低, 能力有待提高。

新疆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干部、村民相比, 文化素质较高, 但与内地大学生“村官”横向相比, 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以数据为例:江苏扬州2010年选聘的220名大学生“村官”中, “211工程”高校毕业的占26.4%, 其中“985”高校占19.5%, 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 研究生占13.6%, 且是报录比例为11.5∶1的竞争上岗的背景。反观新疆, 本科学历比例都不高。如伽师县2009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 本科生为17.8%, 专科生55.3%, 其中少数民族占98.8%。本次调查的167名大学生“村官”中, 本科生占56.2%, 专科生39.5%, 少数民族占41.3%。自身素质相对不高、实践能力不强, 已成为其作用发挥的瓶颈, 而且大部分“村官”不能熟练运用“双语”, 在与不同民族干部和群众交流中存在障碍, 再加上有些大学生“村官”只会与村民论“大道理”, 工作效果不理想, 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形象。

3. 薪酬待遇偏低, 工作动力不足。

自2011年起, 新疆各地州市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均由自治区统一组织实施, 从而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新疆经济欠发达, 各地州经济发展不平衡, 存在着工资标准不一、待遇模糊, 部分县市由于财政困难和权限制约, 无法承诺和兑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有关福利和激励政策, 以至于出现一些县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一两年后又报名参加自治区的选聘, 再入自治区大学生“村官”之门的“择良木而栖”的现象。同时, 被调查大学生“村官”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较高。以工资期望值为例:现任大学生“村官”期望月工资在2 000元~2999元的占到六成多 (61%) , 且有22.8%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月工资在3 000元以上;二者之和达到八成。而访谈中发现, 同样是“村官”, 昌吉州各县市工资待遇都相差较大, 有的县“村官”工资每月只有1 030元, 有的县每月工资达到2 700元。悬殊的差距造成大学生“村官”心理不平衡, 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

4. 帮扶机制不健全, 干事创业平台欠缺。

作为大学生“村官”, 从大学校园一步踏进相对落后的基层农村, 更容易产生不适应和一些消极心态。加之基层对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力度有限、创业平台不足等多重因素, 面临着想干事但“条件差、限制多”的困境。尤其是, 新疆偏远地区的自然条件差、科学技术条件有限、经济基础薄弱, 再面临着工作经验不足、“双语”能力不足, 干事创业就更加困难。

5. 出路渠道不畅通, 对前途比较迷惘。

目前, 大学生“村官”是一种暂时无法纳入中国现行干部和人事制度的新生事物, 随着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期满“出路”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显示, 此问题已成为新疆大学生“村官”最关心的问题。虽然在2009年4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 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是“出口”不畅。首先是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访谈中我们发现,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打算考公务员, 或是希望在事业单位或规模较大的企业再就业, 打算创业的少之又少。其次, 由于其再就业方面的信息量不足、个人经济能力和社会关系有限等的制约, 也局限其再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和信心。最后, 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不足, 留任村干部、定向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名额毕竟有限, 继续学业的条件不成熟。

三、解决新疆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针对新疆大学生“村官”的特点, 逐步完善全程系统教育培训机制。政府要建立学生“村官”准入制度, 从源头提高质量;从励志教育、区情村情、理论政策、“双语”学习等方面强化“村官”岗前培训;各县市要制定全程 (3年) 教育培训计划, 结合“村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特点特长, 实施“一人一计划”培养模式, 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内地实地参观学习考察、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短期培训、根据工作需要特别培养等办法, 全面提升新疆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 为其扎根边疆、奉献才智、建功立业打牢坚实的基础。

2. 完善干事创业机制, 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基层组织要

从培养和用好大学生“村官”的角度出发, 鼓励优秀基层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子”扶持, 让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建议、创新理念、正确思路得以实践和落实。同时, 以项目申报形式, 从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其次, 政府应牵头做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鼓励他们面向基层, 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 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 帮助其在农牧民中推广技术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个人价值。

3. 健全待遇保障机制, 稳定思想情绪。

新疆地处偏远, 农村各方面条件较差, 各县市更要认真落实资金保障政策, 对已经明确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补贴要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对贫困县乡村的大学生“村官”, 上级管理部门要多方筹措资金, 千方百计解决其收入和待遇差距问题, 使大学生“村官”在物质上有稳定感, 努力消除其待遇上的落差感。在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方面, 要尽量关怀, 解除其生活工作之忧, 让他们感受到基层组织的重视和关怀。只有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才能稳住人心, 才能让他们更安心地扎根基层, 服务于三农。

4. 强化管理激励机制, 促进干事创业。

新疆地域辽阔, 各地发展差异大。各县市应结合当地实际, 建立健全符合区域特点的大学生“村官”量化考核激励制度,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将日常工作目标管理和特色创新工作有机结合, 在各类“评优评先”中单列大学生“村官”名额和比例, 完善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激情的奖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 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间, 党组织要加强培养,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加大发展“村官”党员力度, 使其在政治上也有成就感。

5. 畅通期满进退机制, 解决后顾之忧。

本着对个人和事业发展负责的原则, 基层组织要超前做好大学生“村官”人才成长的各项规划, 拓宽其发展空间, 畅通进退渠道。重点做好在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 不断强化“人才到基层锻炼, 干部从一线选拔”的鲜明导向。同时, 要不断完善优秀大学生“村官”留任村干部 (解决事业编制) 、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另行择业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学习推荐机制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大学生“村官”的“期满流动忧虑”, 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聘期结束后都能有合适的“出路”, 真正做到让他们在农村基层工作期间实心、顺心和安心。

总之, 新疆的大学生“村官”群体在农牧民培训、农产品营销、政策法规宣传、团结稳定等工作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让他们耐住寂寞、沉下身子、敢于创新、甘于奉献, 把农村看成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 勇敢地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 党和政府还要给予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还要给予更多支持, 只有这样大学生“村官”才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摘要:目前, 已有上万名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梳理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及态度, 提出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完善干事创业机制、健全待遇保障机制、强化管理激励机制、畅通期满进退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大学生“村官”,调查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 2009, (2) :122-124.

[2]段鑫星, 张祎, 张申申.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政策效果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J].学海, 2012, (6) :80-84.

篇4: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党组织生活;党员满意度;学生党建工作

一、引言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还需要提升其政治修养和个人综合素质。学生党支部完成如此重要使命离不开党组织生活这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等问题,导致党组织生活所发挥的作用不尽人意。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度如何,什么因素影响其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度,摸清影响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提升该人群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为此,笔者认为到底什么因素会影响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深入到学生党员人群中调查研究。有效分析影响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不仅能为有效地创新党组织生活形式和丰富内容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生活有效性和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作用的认识,进而增强其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主人翁意识。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调查对象。本调查资料来源于自编的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认知状况和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广州康大教育园华南師范大学增城学院和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两所独立学院的法律系、会计系、经济系、外语系、旅游管理系、计算机系、艺术设计系部分在校学生党员。

2、调查工具及内容。采用自编问卷《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认知状况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学生党员进行调查。该问卷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所在年级、政治面貌、党龄等;第二部分是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认知状况调查,主要测查学生党员对学习党的相关政策、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组织生活有效性意义等方面的认知状况。第三部分是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度调查,旨在测查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情况。第四部分是学生党员对提高党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期望调查,旨在测查学生党员对提高党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期望值,并从中找到解决目前党组织生活所遇到问题的对策。

3、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认知状况和满意度进行非概率抽样调查。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调查资料经整理审核后用Excel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第一,对通过党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相关政策的认知较高。约91%学生党员认为作为党的一分子,应该在党组织生活中学习党的相关政策;5%学生党员认为有一定的意义,但太枯燥无味。仍有3%学生党员认为只是纸上谈兵,是一件离我们很远的事情,只是执政党的事。可见,学生党员通过党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相关政策的积极性较高,但存在枯燥无味的问题,更有少部分学生党员需要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党组织生活和学习党的相关政策。第二,.认为党组织生活有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发挥模范作用。在对党组织生活意义方面,91%以上学生党员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约77%学生党员认为是每一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约67%学生党员认为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手段;不足61%学生党员认为是贯彻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可见,学生党员希望通过参加党组织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学生党员的需求,党组织生活需丰富内容。另外,仍有部分学生党员并没有认识到党组织生活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监督,这不利于引起其对党组织生活的足够重视。第三,对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意义有较高评价。在对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意义的认知上,约87%学生党员认为有助于全面提高党员的素质;79%学生党员认为有助于保持党组织先进性和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约3%认为没有多少作用。由此可看出,学生党员认为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党组织的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这为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可看出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有较高期望值,需要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

2、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第一,党组织生活与学生党员学习和生活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据调查统计,不足25%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与自己专业、学习和生活很紧密;约74%学生党员认为有一定的关系;约1%学生党员认为毫不相干。一方面说明目前党组织生活与实际生活的相关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内容和形式单一。约91%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党员发展、转正审批大会。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希望通过参加党组织生活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有帮助。第二,对党组织生活的气氛满意度较高。在对党组织生活气氛满意度方面,90%以上学生党员认为严肃活泼,民主气氛好;约8%学生党员认为气氛过于严肃压抑,过于官方;约1%学生党员认为过于散漫,纪律欠佳。可见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整体气氛满意度很高。但是仍有少部分党组织生活追求过于正式的效果,发言过于官方,导致气氛过于严肃。第三,对党组织生活的效果满意度较高。约27%学生党员认为效果很好,66%学生党员认为效果比较好,约7%学生党员认为效果一般,而没有学生党员认为效果较差或者很差。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主要使其收获观念更新(约51%),能力提高(约33%)和信息量增加(20%)等,没有人认为党组织生活没有给其带来任何的收获,说明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效果比较满意。第四,对党支部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比较满意。在对党支部指导老师的作用满意度方面,约63%学生党员认为非常负责,认真指导支部各项组织生活,且成效显著;约36%学生党员认为比较负责,能参加党组织生活,并有一定作用;约1%学生党员认为党支部指导老师很少参与支部活动,很少对本支部的工作给予指导。可见学生党员更希望有指导老师负责党组织生活,因此有必要给学生党支部配置指导老师,并提升其业务水平。第五,对党组织生活总体比较满意。在对党组织生活总体满意度方面,约32%学生党员表示很满意;但大部分学生党员表示比较满意(约61%);约7%学生党员表示一般。由此可见,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总体上满意度较高,但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程度上,非常满意的占比较低。这说明了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满意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建议与对策

1、创新党组织生活形式和丰富内容,提高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针对党组织生活与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相关度不高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和丰富内容,以提高与学生党员发展相关度。

在创新党组织生活形式方面,需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党组织生活,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党员的不同需求,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约56%学生党员认为应引入时事热点分析。针对具有时代性、敏感性的时事热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党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部分学生党员认为应举办演讲会或开展学习党的知识竞赛、献计献策活动、学术研讨,讲座和组织书评等形式,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

在丰富党组织生活内容方面,需结合校内外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更有利于满足当代学生党员的多层次需求。约60%学生党员认为外出考察参观或参加志愿服务最受欢迎,大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将志愿活动融入组织生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成为增强学生党员党的宗旨意识、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和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还有部分学生党员认为应开展文体活动、学习理论时政和发展党员。

2、增强党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根据调查统计,仅约30%学生党员认为能从参加党组织活动中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党组织生活需要增强其针对性,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党员从中收获更多,进而增强其为提高党组织生活有效性出谋划策的主人翁意识。约46%学生党员最希望提供职业技术或者业务技能的培训,这就要求党组织生活与学生专业元素相结合,以专业学习和实践为依托开展党组织生活,将专业元素融入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学生党员的参与性更强,可发挥性更强,自主性更强,不仅是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知度,更有利于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2]。约38%学生党员希望提高时事形势分析能力,约28%学生党员希望提高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务工作技能,约15%学生党员希望丰富科普知识。

3、营造党组织生活民主氛围,发挥党员先锋楷模作用。90%以上学生党员希望党组织生活气氛是严肃活泼和民主。在提高党组织生活有效性方面,党内民主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党建层面,可在学校官网上专设学生党建专区,为学生党员提供关于党的时事热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经典著作,为提高其理论水平提供思想理论武器;也可建立党组织生活论坛,让学生党员对时事热点积极发表看法,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还可利用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技术,穿插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党员在放松的心情下,自觉地、愉悦地选择浏览对象,从而为党组织生活开创出一个富有生机的新天地[3]。在学生党支部层面,可吸收重點发展对象或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本支部组织生活,不仅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党组织生活,还可以展现学生党员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更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培养和业务培训,为创新党组织生活打好基础。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建工作队伍,可为创新组织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约93%学生党员认为有指导老师指导党组织生活,效果会更好。目前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由辅导员担任,但辅导员所负责学生人数较多,日常工作事务繁多,实际上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大多是由学生兼职党务工作者负责,专职人员并不多,导致党务工作者的整体业务能力不高,直接影响到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党组织生活的有效性,首先要坚持由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其在党组织生活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其次,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党建干部队伍;再者,鼓励党务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最后,要针对党务工作者的培养和业务培训制定详细计划,并加强他们之间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有助于相互借鉴。[本文是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校级党建课题“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基于广州康大教育园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调查分析”(2013B0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祺,冯生.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探究[J].中国商界,2010(8)

[2] 郭超龙.将专业元素融入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研究[J].才智,2009(17)

篇5: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大人才战略。近年来,该项计划的实施,在推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社会舆论也是褒贬不

一。那么,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生活工作状况如何?

假期间,我们组成调查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走访调查。我们不仅走家串户地采访,还在工作体验的间隙采访了当地村官,了解大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意见。调查显示,在当地村民及村官心中,普遍而言是欢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的,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有帮助。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能否真正融入农村、能否长久扎根于农村。

普遍认同大学生村官在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优势,大家认为,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相比较而言虽说普通村官更能与村民融合,实践能力强,但大学生村能带去活力,青春,知识。整体来看,认为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相比,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于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头脑灵活,获取有用信息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市场经济意识,能做项目,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与新思想。大家欢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与村民无利益关系,更易获取信任与支持。但获取信任与支持在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村官需面对的困难之一。

而大家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最大的担忧是他们能否长期扎根农村、能否很好地融入农村。与当地村官相比,大学生村官的劣势在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尤其是所在村的了解、解决农村问题的实用办法少、当地人际资源缺乏,群众基础不足。所以,很担心有的大学生村官会“知难而退”,吃不了这个苦,干不了多久就离开。他们希望,大学生来到农村,可以传播新知识,带来新思想,推广新技术,带来新方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而进一步推进了农村选举公开透明也是村民们的心愿之一。

留不下成为最大问题 青春的根,怎么扎进乡村,与大家希望有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的情况背道而驰的是,在当地现在整个镇竟没有一个大学生村官——原来的大学生村官调走了,下一批要下半年才能到来。大家都在感叹“大学生村官留不住啊”。

大学生村官热持续升温,“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是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村官虽小,却扮演了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关系基层的稳定与发展。

就服务农村而言,“留乡”与“留村”都是“留下来”,提高“留乡留村率”,有几点经验:赢得农民认可,避免“排异反应”,大学生村官才能干得久。选择离开的大学生村官,除了待遇达不到预期,多半也因为无法融入农村。要为农民认同,必须从情感上融入农民。老一辈村官生于农村,熟悉乡村,服务农民的信念强,在农民中的威信也高。而拥有相信所见、不信承诺、务实等性格的农民接纳务实的大学生村官。面对“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民”,解决困难,肯花力气还不够,用好乡村的游戏规则更重要。

其实,留与不留,对第一代大学生村官来说,权衡取舍的支点在于:能否在乡村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能否在多重利益的比较中找到心理平衡。

篇6: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1、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准。大学生村官是国家分配到村里的“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从事的主要是会议记录、远程教育管理、卫生打扫等工作,有时候比较“闲”,更多的是被抽调到上级部门去帮忙。村干部普遍反应想要一些专业对口,如学习养殖、林木、畜牧、经济学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农村生产工作联系不上。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农业生产工作中起到作用有限,但是对镇里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机关事务却有很大用处。于是全国各地各乡镇政府都频繁的抽调大学生村官到镇里帮忙,而大学生村官在镇里也能有很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大多也乐意。同时在村里工作,大学生村官大多是村支书的“小跟班”,有什么任务安排做什么,也没有什么具体分管职务。无论是09年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还是上任一两年的大学生村官都或多或少的缺少相应的职业规划,对于自己究竟给村子做了什么事情,并且这些事情按照什么样子的规划进行,下一步和长远的打算是什么,他们基本上都不清楚。

2、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强。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而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更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具体做起农村工作来无从下手。很多大学生村官想给村里做点事,但是最后都难以成功。还有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是在其他村干部的协助下开展工作,离“挑大梁”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大学生村官与村民沟通能力较弱,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外村人,对现在所在村的情况不熟悉,开展工作十分困难。

3、大学生村官心理状态不稳。大学生村官普遍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出路。在为什么要当大学生村官的原因上,他们表示都是想通过大学生村官最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去社会上重新择业。在待遇上查看相关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是有模糊规定的,也就是专科要基本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持平,本科要略高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而来自玉环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网上《台劳社老

[2009]42号》文件,2008年台州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957元,随着工资的不断提高,我有理由相信,当下2010年的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是高于这个数字的。而我们的年工资是本科1800X12=21600,专科是1650X12=19800。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越来越拮据,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上一篇:“歌唱祖国”歌咏比赛总结下一篇:英语的哲理名言个性签名带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