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问题调查

2022-08-07

第一篇:大学生村官问题调查

大学生村官问题(定稿)

大学生村官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乡镇和村委会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二、存在问题

勿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考试大网站收集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

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如何更好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

大学生村官是处在农村基层一线的“知识群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不少地方较好发挥了大学生村官的这一优势,有力推动了当地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农民群众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新的变化。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有利于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在成效。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富有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干劲,具有创新创造的才能和潜力。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发挥作用,就要更加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大学生村官到底有哪些优势?有多少个大学生就有多少种答案。但从总体上而言,大学生村官至少具有这样三种优势,应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出来。一是相对具有理论素养较深和知识面较广的优势,可以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理论接受程度偏弱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和战略部署等,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村党员干部讲清楚、说明白,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二是相对具有较新的视野思路观念和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优势,可以梳理归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帮助查找分析制约本村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助制定整改落实措施,在推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本村科学发展的规划思路和制度机制。三是相对具有上下联系协调、左右信息通畅的优势,既可以上下联系协助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又可以结合解决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村级事务等方面突出问题的措施办法,或争取上级支持,或汲取外地经验,或为具体项目牵线搭桥。总之,要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农村的特点和实际,什么优势突出就发挥什么优势,什么专长亟需就利用什么专长,努力成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中坚力量和行家里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村官建功立业提供了宽广舞台。在农村基层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施展才华提供了重要契机。大学生村官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好这个舞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和农村党员干部一道,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更好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努力为本村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持,让他们有事干,帮助他们干成事。

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够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瑰丽的青春诗章,成长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浙江省民政厅:加强基层救灾应急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救灾工作水平

基层救灾应急能力直接关系到灾害救助效益,在救灾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省以普及全社会灾害意识为基础,以避灾场所建设为纽带,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重抓乡村预案和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救灾应急能力,切实做到有预案、有载体、有手段、有队伍,使之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形成网络,较好地提高了救灾工作的及时性、即时性和有效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宣传教育为抓手提高社会公众的灾害意识

一是注重面上普及。全省民政系统在各主流媒体经常性开展宣传,力求使减灾知识、救灾政策覆盖到全体居民。2008年我厅制作发放2万多份年历、3万多套挂图等减灾救灾宣传资料到全省各地;拍摄了《减灾救灾》专题片。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期间,先后举办减灾知识挂图展览和广场咨询活动。

二是抓住三个阵地。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避灾场所、学校三个阵地开展宣传教育。平时放置减灾救灾政策、张贴宣传挂画、播放减灾声像资料等,群众随时能够学习。同时,以创建“减灾综合示范社区”活动为载体,积极动员居民参与。灾害来临时,组织转移到避灾场所的群众学习减灾救灾知识。

三是紧密结合预案。在修编乡村预案时,做好公示,广泛征求意见,使群众了解预案;及时开展演练,组织各方参与,让群众熟悉预案,从而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四是探索创新载体。新的载体可以激活宣传形式,丰富教育活动。各地加强这方面的探索。有的制作灯箱广告;有的设立减灾知识一条街;有的命名避灾场所为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等等,全面加强减灾宣传教育。

二、以编制乡村预案为重点完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

2008年,我省展开第三轮应急预案修编工作,重点加强乡镇、村(社区)一级。要求预案编制结合避灾场所规划,将转移安置工作做实,确保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预案要载明避灾场所地址、需要转移安置人员数量、转移路径等。村级预案要明确到人,转移责任人和被转移人员要对接,做到网格化。到年底,县以上应急预案已全部完成修编,乡镇、村(社区)基本完成编制工作,形成了从省到市县、乡镇、村(社区)的预案系统。指导乡镇、村开展演练,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熟悉预案,提高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008年8月15日,仙居县安岭乡1个半小时面雨量达到186毫米,引发山洪,当地政府及时启动乡村应急预案,迅速转移554名村民到避灾场所,无一人伤亡。

三、以避灾场所建设为突破口前移救灾工作关口

避灾场所是推进基层救灾应急能力建设的有效抓手。这一重大的载体创新,前移了救灾工作关口,解决了民政部门在灾害预警时无从着力的问题,变传统民政灾后救助为灾前、灾中、灾后全程介入,提高了乡村应急预案的效能,使减灾、避灾、救灾工作在基层有机联系,形成一体。我省从2006年开始试点至今,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8000万元,已建避灾安置场所5600个,可容纳灾民185万人。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建设管理机制。省委、省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省财政资金和彩票公益金给予补助。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规定避灾场所启用的条件、程序和部门责任。每个避灾场所,都有确定的管理人员和志愿者、转移安置人数、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相应物资等。被转移人员都有一张明白卡,载明转移路线、联系人、联系方式。启动预案时,宣布启用避灾场所,转移人员有序进入,民政部门协调落实生活保障。“莫拉克”台风影响我省时,全省启动避灾安置场所3000多个,集中安置转移人员60余万人。

四、以即时保障为目标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

确保灾民基本生活是救灾工作的核心,物资保障是基础。我省在建设救灾仓储时,把避灾场所纳入其中,统筹考虑,合理布局。规定按照避灾场所所要安置的人数,储存相应的物资,如每人1床铺1被褥、2天左右的食品、饮用水、必要的药品,以及应急照明设施、救生设施等,一旦需要随时调往邻近受灾地区。省、县两级每年使用大量资金购置各类救灾物资,分散存储到避灾场所。此外,还和大型商场、超市签订协议,代储救灾物资。通过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有效落实灾害发生后24小时救灾物资必须送达的规定,做到了救灾物资保障的即时性。目前,全省除有县级以上救灾仓库62个以外,5600个避灾场所都有救灾物资储备,遍及乡镇、村(社区)。

五、以信息员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夯实救灾工作基础

信息员队伍是基层救灾应急能力建设的主体部分,事关救灾工作的准确性。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灾情信息工作网络,共有灾害信息员3万余名。在组建队伍时,从整合资源的高度出发,明确学历、年龄等一定条件,尽量做到统盘考虑,综合使用,大多在村两委班子中的中青年干部中确定人选。专门制定《灾害信息员岗位职责》,要求信息员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参与避灾场所的管理、负责减灾宣传教育,落实各项防灾避灾措施,即时掌握灾情动态和转移安置人员情况,做好灾情统计汇总及上报工作。市县民政部门及时组织开展灾情信息员培训,学习救灾政策和避灾知识。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规定灾害信息员不得随意调动;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经过考核,给予一定的报酬。

我省虽然在提高基层救灾应急能力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继续加强创新,探索命名减灾教育基地的做法,提高减灾宣传教育实效;开展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示范活动,提高避灾场所管理质量;认真总结乡村应急预案管理经验,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全面推进信息员职业鉴定制度,提高救灾工作效率。通过这些工作,不断增强基层救灾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救灾体系,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

——以长治市襄垣县为例

一 前言

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青年成长成才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早在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北京市开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京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里任职。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解大学生村官现状,让大学生村官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建设,进行此次调查。

(一)调查地概况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调查地。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为1160平方公里。襄垣现辖8镇3乡,323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襄垣物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花生等。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硫磺等。其中煤、铁矿极为丰富。全县现有煤田450平方公里,总储量75.8亿吨。

(二)实施调查

从七月二十日起实施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重点对古韩镇、夏店镇、后堡镇、北里乡、善福乡的代表农村进行了调查,并到县、乡镇政府了情情况,收集资料。

(三)资料整理

八月十号到二十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有效问卷,大学生村官部分30份,村干部部分25份,村民部分25份,同时对谈话内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着手设计问卷报告。

二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部分

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大学生村官共30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20人;本科12人,专科18人,担任职务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其中有一人晋升为普通村干部,所学专业较杂,覆盖文、理、工三科。

2、大学生村官的动机和对未来的规划

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就要形势所迫,发展前途良好,人生理想,待遇优厚等,具体分布如下:

就业形势发展前途人生理想待遇优厚其它

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对三年的村官工作有详细或大致规划,其选择方向包括扎根农村,考公务员,向上发展,考研等,具体分布如下:

0%20%40%60%80%

3、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调查发现,75%以上的大学生主动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建议在实际中较少被采纳,加上专业不对口现象的存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呈现下降趋势。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侧重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要表现为指导农业生产,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均对工业发展的

贡献较小。在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资金短缺、村中社会关系复杂、

信息不畅通、自己能力不足等方面。

4、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情况

多数大学生村官对村官的待遇持一般满意的态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待遇应保持在此1800~2000元/月。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食宿条件难以适应、办公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大学生村官对理想的实现,生活的丰富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具体分布如下:

0%10%20%30%40%50%

60%

5、大学生村官工作感受

在本次调查活动中,多数大学生村官表现出了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希望领导能够多分配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更好的发挥其才能。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的新的思想观念,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的文化生活、积极的态度,为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表示,大学生村官工作缺乏安全感稳定性,国家没有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身份界定。制度不够完善,待遇不高,管理混乱是造成许多大学生村官跳槽的主要原因。

(二) 村干部部分

根据本次调查,98%以上的村干部认为农村的发展非常需要大学生村官,通过经常性与大学生村官交流以及在工作中的接触,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优势表现在文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劣势在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尤其是所有村的了解,解决问题的实用办法较少,不善于与村民沟通。对农村的具体影响表现在普及农业知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文化水平,但在促进工业发展方面影响较小。多数村干部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长期留在农村,只有有一定的任期才能够对所在村有所了解,方便工作。同时表示农学、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有更大的影响力。建议大学生村官应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工作经验,早日适应农村工作。

(三)村民部分

在本次调查中,82%的村官认为自己对大学生村官处于一般了解的情况,15%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没有了解,不清楚农村是否有大学生村官,只有极少数村官表示自己对大学生村官非常了解。90%以上的村民认为本村发展非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表现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期待,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以主动上门服务、定期举办讲座、户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提供包括种植知识、养殖技术、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本村农业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共服

务的改善。

三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襄垣县自2007年9月开始招收大学生村官,到2009年8月已招收两批,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也既将分配,对襄垣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优化农村干部的队伍结构,增加村民的民主意识。目前我国农村干部存在队伍日益老化、后备来源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培养为村干部后,能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变管理方式,与村干部交流学习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村干部队伍向知识型和职业型转变,这对现在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优化整体素质等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具有良好的理论和新知识基础,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农村传播了新知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并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第三,宣传科学,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的去学习、去创造。知识促进经济,相信当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一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总的来看,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很多大学生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他们自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设计与实际操作背道而驰。一方面是组织部门出台了相关制度,但却不能更进一步加以深化落实。比如,对于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培养上,既有市级文件规定,也有各乡镇(街道)的举措,但结果在部分地区却成为一纸空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二是部分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看上去是留住人才的良方,但反过来也加重了制度本身的功利性,导致从业者“骑驴找马”的心态占了一定的比例,不利于稳固大学生扎根农村建设的决心。

2、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性值得深思。无论是承诺3 年“锻炼”以后考研加分, 还是准允将来“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 或优先录取公务员,均以3 年为期, 期满走人, 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选择做村官只是就业形势严峻下的缓兵之计,借助国家给于的这些优惠政策,对任职期满后已有详细打算,他们更多的是要向上发展,或考研,或考公务员等。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这项政策的后期管理出现的不足。因此, 如何解决他们“去” 与“ 留” 、‘进” 与“退” 的问题, 如何健全相关的退出机制, 将会直接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

3、专业知识不对口,很难施展才能。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 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我们调查发现, 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各异, 理工、农医、文法, 一应皆全。农民也好、基层政府也好, 不是不存在对大学生的需求, 农民普遍期待大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资金、农技、信息、

市场方面的服务, 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

4、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融合度不够。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村民认为对本村大学生村官一般了解,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有大学生村官这回事儿。这与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的同时,更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融合度不够。与一般村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不同,大学生村官由上级直接指派,也就是所谓的“空降村官”。在农村,一直实行所谓的村民自治,而 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村官是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些地方采取了变通的手法, 给大学生增设了村党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以使大学生村官在“空降"的同时, 不至于有破坏村民自治的嫌疑,但是作为主体的村民来说,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还微乎其微,很难实现真正的“互动”。因此, 大学生村官还存在与目前农村政治民主生活如何融合的问题, 这需要从制度上加以确定。

五 有关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价值观念。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各有关方的思想引导力度。一方面是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消除村干部中存在的,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实习或过度”的狭獈思想,切实利用好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关部门应多给予关心和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使他们能真正在农村工作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练出独当一面的实力;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群体进行适时报道,从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精神风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更多的群体了解大学生村官,支持大学生村官,从而能让他们更加安心踏实地在农村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 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虽然很有限, 但是这个措施对于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作用是实质性的。政府着手参与,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 可以起到一种辐射作用: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为农村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一方面, 如果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这条路能够走通,那么下一步到街道、社区和其他基层单位工作同样可以考虑。大学生当“村官”, 它的号召效应比实际效应要更好。另外一方面, 到基层去对人各方面的素质锻炼是非常大的, 尤其在农村处理各种各样的是非, 的的确确是能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素质。

3、引入考核和监督机制。在选拔任用上, 明确重点选拔对象, 提高选拔条件。明确农村中需要的人才类型, 在同等条件下对该类型的的大学毕业生优先录用。加强监督管理与考核,考核、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包括年初的目标考核、年终的个人考核,对日常工作的细分,建立健全传帮带制和领导联系制等等。

4、对于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 应该因地制宜,切合实际,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要想留住人才, 一定需要特殊条件。地方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冲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 吸引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当村官。国家必须在资金、政策、体制、人力物力上给予农村大量的支持。因财政等条件限制的地区,地方政府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 应该制定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比如报考公务员时加分,而这样的政策只有省

里才能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 相关规定是灵活的, 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量力而行, 慎重对待, 认真执行, 履行政府的诚信义务和职责。

5“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而现阶段,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和发展, 仅靠市场规律难以解决, 要提高“大学生村官”对政策意义的认识, 把它放到更高甚至是战略高度上去认识与实施,必须使之制度化、法律化, 增强可操作性。

第三篇:三农问题大学生村官

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物牟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使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农业税务不断地得到解放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过去的20年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搂我国农业 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比较小。其中的重要原因,除了农业科技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之外,就是果提高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这就说明一方面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充分挖掘农业经济中的潜力,让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双翼。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6 第一章

什么是三农问题

第一节 三农问题的提出

1“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2008 年8月 28 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007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 1985 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 3.33∶1 ,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农村居民收入 4140 元,城市居民收入 13786 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要想了解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状况,应该把农民打工的非农收入计入城市居民收入而不应该计入农村居民收入。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比1以上。 2004 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指出,目前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5比1甚至6比1,比 20 年前高出近三倍。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1 第二节 什么是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常常听到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第三节 为什么要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三农问题的表现 第一节

居住环境的表现

大量强占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民一来无权,二来无门。加上一些工业把地址选择在农民地盘,废水废气污染环境。

第二节 不合理负担

在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农民的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与之相对应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却越来越重。有关数据表明,不合理负担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5%的警戒线。

2 第三节 农村返贫现象

到目前为止,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了2820万,可以说我国政府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即使已脱贫的地区和人群,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也极易返贫。特别是由于天灾人祸,农副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缺少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技能等多种原因,刚刚脱贫的农民极易返贫。加上贫困地区农村管理体制与市场环境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扶贫方式、资金项目的选择与市场规律相悖等等因素的存在,保障“八七”扶贫攻坚成果仍有很大的困难。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近几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达30%左右。返贫农民往往面临无粮下锅、无钱看病、没有钱送子女上学等等严峻的现实,这种极为贫困的生存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解决,不仅推迟我国农村实现小康进程,也必将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目前条件下,完全消除贫困人口的存在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面对大范围的、连片生活的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消除。

第四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并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全国而言,外出就业农民约占农村劳动力的13%左右。

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 战略性的规划。人口转移的过程同时是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是人口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但是我国人有大量的劳动力滞留于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的发展。

就当前来看,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二是外来劳动力的挤压;三是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不公平对待。

第五节

基层干部与农民生产

我国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部分地区,农村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干群冲突的事件屡有发生。一方面,有的地方农民丰产不丰收,收入增长缓慢,各种开支加大,生活并不富裕;另一方面,个别基层干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劳动在第一战线的农民们,组直接的领导就是村长之类的基层干部,因此基层干部对农业生产骑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基层干部却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服务不到位。表现在服务手段相对弱化,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到村干部积极性的发挥。是引导不够强。部分村干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尤其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项目、推广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强,带动作用不够。方法不新颖。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领导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不少村干部仍沿用原有的工作方法,很少用经济规律指导本村经济工作,用示范、引导、服务的办法推动工作,用法制的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

纪律较涣散。少数村干部受生产生活条件限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生产或经营项目上,把管理村务当作兼职,工作随心所欲。个别村干部作风软、散、拖,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积极、不主动,靠镇干部的指派和协助才去开展工作。方法较简单。部分村干部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工作态度冷、横、硬,有的甚至违法行政,滥用职权。个别村

3 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缺少理性思考,不做深层次分析,处理问题简单。三是民主意识淡薄。有些村干部习惯于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缺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能力。四是为政不够清廉。少数村干部缺乏管理知识,村务、财务管理混乱。个别村干部在处理村务上优亲厚友,甚至假公济私。

后备力量缺乏。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缺少活力。有的在职村干部怕培养后备干部影响自己的连选连任,长期不发展党员,长期不培养后备干部。从村级干部任职来看,连任的占90%左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备干部的成长。

第三, 三农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制度性原因

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1978 年约 13 %, 1980 年约 12 %; 1989―1994 年在9% ―10 %之间; 1995―1999 年基本在8%之间; 2000―2003 年约7%。 2005 年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城市上网人数占城市人口的 16.9 %,乡村网民普及率则为 2.6 %。

第二节

政策性原因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解决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从农村、农业着手所能及的,而是要从约束农村发展、制约农村活力、约束农村居民流动等社会其它方面的政策入手,进行整体政策整合。

现在的许多“农村问题”根子实际上在城市,改革到如今,“就农言农”已经是治标不治本。一些农民问题的出现实质是对农民问题过于外延化、对农民概念界定过于教条化、政策化了。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我国诸多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农民身上的具体反映。

第三节

文化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本身所处的环境和地位,虽然是固定的,但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现在还有农民信迷信,天命观是一种封建文化愚弄百姓的文化方式,本是一种文化的强压,却被他们自己认领了,正好又适合了他们的惰性和软弱。他们牢固的处位观念、等级观念,没有挑战命运的勇气,接受默认了很多封建传统的糟粕。在权势和恶势面前他们都可以低头,对任何不良现象他们只有一个口头禅:“就是这么个社会。”

他们在观念和文化上与时代严重脱节。农民的这种文化观念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他们,在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他们从前辈那里得到封建文化的传承,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无人向他们普及,文化信息文化传播在此断流。在很多农民家里,你连一张带字的纸都难以找到,这种文化“赤贫”实在令人震惊!文化如此落后,鲜活的文化思想更难以传播到农村,农村还是封建文化思想的阵地。

第四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第一

给农民松绑 这里所谓“松绑”,是要改革制度,使农民能够在不扰乱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不受限制和约束地参与城乡统一大市场的竞争。

4 个体户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户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更宽松的法律环境。在现实中,不少农民户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腿”伸到了既有法律边界之外。因此法律应该为农民户进一步松绑,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从事个体经营的积极性,也给农民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自由和发展空间。

第二节

给农民减负

在负担方面: 城市居民的收入为可支配收入,农民的收入要负担乡村的三提五统。

当时,在全国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内容大体相同的故事:一个掘地的农民,一边刨地 一边叨叨:我这前三镐头是给政府刨的,要缴粮完税;再刨三镐头是替公社主任、生产大队 长和生产小队长累的,要付他们工资;后三镐头又是为狗娘养的各种摊派、胡吃海喝干的; 到第十镐头才是属于自己的。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第三节

给农民扶持

所谓扶持,是指政府应尽快调整其政策目标,改变农业的财政净流出状态,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给农民以适当扶持。

第四, 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二,政府应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农民的实际

收入状况,对低收入、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实施直接收入补贴政策。

第三,政府应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我们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困难的关头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大学生所拥有的热情、信念、精力、学识,对解决三农问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讲,我们有很多就是生长在农村,就更需要肩负起这份责任,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参加新农村建设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加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陶冶情操。就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而言,关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独立的个人,大学生都应当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 •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就业意愿调查

社会调查设计

1. 调查题目:“大学生村官”岗位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XXXX学院学生为例 2. 调查目的:对XXXX学院将要毕业面临择业的大四学生,进行“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的选择意愿调查,了解大四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以及与真正能够走上岗位的调查对比,对认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让大学生发挥在择业或就业过程中的自主作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大学生村官待遇优惠的政策,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当村官的意义,加入到当村官的行列中,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3. 调查内容:大学生当村官政策的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当村官政策的了解,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选择,根据当前大学生村官热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就业意愿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对国家政策尤其是与大学生有关的一些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组织活动方面得到指导。 4. 调查指标:

(一)自身因素:

(1)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获得社会经验; (2)跟随社会潮流,听从父母朋友意见; (3)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基础; (4)出于对家乡的热爱

(二)社会因素: (1)高校毕业就业形势严峻;

(2)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吸引力巨大; (3)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4)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 5. 研究类型:解释性研究

调查方式:统计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法为主,结合访谈法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合理论分析 6.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对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培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从长远解决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具有战略意义。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宣传到农村任职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农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4)引导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基层大有作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努力输送农村基层需要、农村基层满意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二)实践意义:

(1)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农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域,发展更加离不开人才,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将会领导农村的新发展,全面推进社会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

(2)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一些地方村级组织后继乏人,输送大量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3)高校毕业生在城市找工作竞争激烈,存在困难,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就业。

7.调查范围:XXXX学院大四学生 分析单位:个人 抽样单位:个人

8.抽样方案:以学院11个院系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每个院系的任意两个专业中各选择10名学生,共选择220人,再从中随机抽取(以每个院系选取人数的四分之三)165人进行问卷调查 9.调查场所:XXXX学院各院系教学场所

调查时间:大四学生在校毕业前,一般为大四第一学期 10.调查经费和物质手段(略)

11.调查团队:课题组共四人,四人分别负责问卷调查,后进行统一的核对,统计工作。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分析

调研报告格式(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调查

报 告 书

题 目 大学生村官情况调查与分析 姓 名 谭凯 专 业 数学教育

班 级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1级7班 学 号 1108080742 联系方式 18780589758

教务处、团委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1 武胜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但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通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呢?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只谈谈我对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就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三农‛,体现了国家明确的政策导向。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广大的农村面貌仍然落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关键。而农村要发展,必然需要人才,除了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培训,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选派大

2 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是改革发展必然之举,顺应时代潮流。

一、武胜县大学生村官基本状况

2008年7月,我县按照中央、省市委组织部安排,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积极协调区有关部门抓住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程序,选拔了55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村干部,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学历30名,本科学历以上占61%,中共党员29名,女性26名、占47%。专业以法律、农牧、财经、管理类居多。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村干部是好中选优,普遍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后,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在我县中心镇、旧县乡和万善镇,到任之后这些大学生村官们主要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经过2008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部进入支部班子或者村委会班子。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职主要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参与组织实施当地新农村建设有关任务;做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宣传工作;配合完成乡、村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组织重大事务;参与村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

3 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臵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手机飞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法律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我区大学生村官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优势,为百姓解答支农惠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远程教育节目内容、农业种植养殖、市场信息等各种政策知识,及时解答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创建了‚党建资讯服务平台‛,所有定补以上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近八成农户被纳入‚党建资讯服务平台‛系统,通过‚飞信‛平台向村民‚飞鸽‛传书,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3、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了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等多种形

4 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2009年初,。大学生村干部服务队一方面积极与村干部协调,号召干部帮助、群众互助等形式抗旱,另一方面亲自参与,走上田间地头,帮助困难户抗旱浇麦,得到了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4、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干部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能够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手机飞信平台,坚持每天播放各类致富、法律和农村喜闻乐见的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为了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给群众宣传好、解释好,南曹乡大学生村干部自编、自制了远程教育、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的综合宣传磁带,在14个行政村播放,每天上午播放三遍、下午播放两遍,使国家的‚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在2009年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家庭联户代表制度工作中,大学生村干部更是身兼多职,在专题培训讲座、入户宣传、户代表和联户代表、村务监督员的选举和资料完善工作、电子信息录入等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5 大学生村官现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的困境。

1、大学生自身角色定位与经验不足问题

由于经济危机下就业压力的加剧,在政府诸多方面优惠的政策下,不少大学生存在一种‚跳板‛心理,他们把村官工作当做一种谋求更好发展的途径,而不是全力的为实际工作服务,思想存在消极应付,工作不积极,他们往往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热爱农村,服务人民之上。因为专业不对口和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大学生对村官的日常工作也表现出经验不足问题。大学生刚毕业,在实际工作面前,他们的想法有些单纯,有些理想化,他们的理论知识往往很难切入实际,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成了制约大学生能力发挥的因素之一。

2、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我县55名在职村官中,农学专业的仅有6人,经济学、法律专业及其他专业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拥有大学生的光环,但较为缺乏农村工作的专业知识、实践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有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五分之二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三分之一的人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我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二大学生村干部认为做好材料工作、活跃农村气氛、协助村组完成乡镇交办任务是重

6 要的工作,有些甚至就是被安排在乡镇政府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

3、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出路困境。从目前全国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郑州市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规定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两年后报考公务员的,适当增加分数,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录用的原在区直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三年后将作为科级后备干部优先提拔。但就当前实际,这无疑加剧了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面临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工作难有作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尴尬身份,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成了村干部或两委班子的‚勤务兵‛。有事找‚村官‛,不是群众的呼声,而成了村干部的口号,有了这样一个村官,切实减轻了他们的工作任务,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成天帮助他们做自己分内的‚杂务‛,根本顾不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之,他们这些所谓的‘村官’,并不是真正的干部,对其他村干部没有约束力,即便政府给的‚官‛大,资格也不如人家老,因此,他们没有资格在决策层里或重大事情上拥有发言权。再者,仅仅三年的时间,既要熟悉环境,还要做一些来自各方交给的不

7 是工作的工作任务,又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际和能令群众认可的事,这一切何谈容易,这就注定了大学生村官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对于‚见多识广‛的农村干部和村民们来说,早已对驻村、驻队、挂职等概念有些麻木,何谈会信服一位‚乳臭未干‛的大学生做自己的领头人。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乡镇政府以各种各样的名义从村里‚借调‛出去,有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乡镇政府的办公室,更谈不上为村里发展有所作为了。

四、大学生村官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得以更好落实,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的工作。

1、对大学生村官加大培训力度。农村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交错,而大学生村官大多经历单纯,从而在农村也无法真正的开展工作,并且目前,很多毕业生只知道大学生村官工作待遇好且稳定等好处,却对当村官需具备那些素质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在深入农村工作的前期进行培训就显的尤为重要了,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好一个村官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还有必要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的生活实践,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和认

8 识。让大学生真正的从思想上扎根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新文明的形成。其次,培训内容应更侧重于如何开展‚村官‛工作,如何与当地农民打交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己与农村人民打交到的能力,从能力上扎根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型农村的形成。最后,可以通过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村官的培训,做到在实践中出问题解决问题。

2、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改变大学生‚村官‛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状,并建立‚村官‛工作手册,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员和责任部门。大学生村官是村主任或村支书的助理,就要做到村主任或支书对大学生村官的正确引导作用,一方面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权力、义务和考核,同时还要明确村主任或村支书的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指导与监督的职责、义务与考核。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提要求、下指标、压担子,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工作效果进行考核,对工作‚不上心、不安心‛的给予组织处理;对先进典型,要及时宣传,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氛围。并且应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乡镇一级‚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乡镇干部要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同时也要责令村干部进行检讨。

3、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自主创业。政府应推出优

9 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必要的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目前南曹乡大学生村官有两个创业项目:一个位于南曹村,创业项目是肉鸡养殖,第一批鸡苗已养成出笼;另一个项目基地位于毕河村,正在积极筹划环颈雉鸡养殖项目,已自筹资金3万多元,鸡舍及人工已准备就绪,待4月中旬鸡苗出来后,开始养殖。

4、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5、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

10 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管城区积极探索管理和发挥大学生村干部作用的有效途径,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了《管城区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制度》和《管城区大学生村干部考核办法》,建立大学生村干部个人档案,一人一档,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以考核引导大学生村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主战场,为管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大学分团委工作计划下一篇:电信联名卡合作协议

本站热搜